文言文精选题特训-2026年中考语文提前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文言文精选题特训-2026年中考语文提前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文精选题特训-2026年中考语文提前练
(2025·南山模拟)阅读甲、乙、丙三个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
①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信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唯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来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有删改)
【丙】
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至虏庭,纳之袖中。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至能犹伏地。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至能再拜而退。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虏主许之。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林玉露》)
【注释】①范石湖: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至能,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故不错意也:    免冠徒跣:    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愿反侵地:   由是超擢: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段中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都是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曹刿深谋远虑、唐雎不畏强暴,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
B.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语气委蜿,而唐雎语气坚定。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都选自此书。
D.“下/视其辙”“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句间停顿都正确。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2025·陇南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①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②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③,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亡虢(guó):当为“亡虞”,指从虞国出逃。②传鬻(yù):转卖。③缪公:秦穆公。
5.解释下列加点词。
(1)悉以咨之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3)公孙枝得而说之    (4)缪公遂用之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无大小 无乃为天下笑乎
B.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贤而任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传鬻以五羊之皮
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举必有功
7.翻译下列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8.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诸葛亮向后主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原文回答)
(2)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甲】【乙】两文相同的用人主张。
(2025·来宾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①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yàn):饱,满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斯是陋室(《陋室铭》)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千乘之国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10.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B.【甲】文孟子认为,圣贤因能做到“舍生取义”而具备本心,普通人是没有本心的。
C.【乙】文中梁惠王在会见孟子的时候提出何以有利于国的疑问,可见其心忧国家。
D.【乙】文中孟子的举例由士庶人至大夫,再至大王,层层推进,注重推理,逻辑严密。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12.《孟子》读来气势充沛,说理雄辩有理。请结合【甲】文第二段中的语段内容,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13.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利”与“义”的关系,两文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025·深圳模拟)小组四:【聆听先哲之音·洞见智慧光芒】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各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逆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③,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节选自陆游《放翁家训》)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②简束:检查约束。③经学:指信家经典,诸子百书,
【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节选自《论语》)
【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节选自杜甫《望岳》)
14.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加点字
文言字词 方法 提示 解释
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课内迁移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博学而笃志 查阅词典法 ①厚重;②忠诚;④坚定;④深.     (填序号)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②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16.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四则材料的作者按照朝代排序,依次为丙、甲、丁、乙。
B.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要以“静”修身,以“俭”养德,因为学习是“静”的前提。
C.乙文“不可以为喜也”的断句应该是“不可以/为喜也”.
D.丁诗杜甫通过写登上泰山绝顶的情景,体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17.甲、乙、丙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志”,请围绕“志”解读丁材料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追求 并结合甲、乙、丙三则材料中的任意一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这种精神追求。
(2025·绍兴模拟)请完成陶弘景文言文专题阅读。
【材料一】
梁书·陶弘景传(节选)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材料二】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背景提示: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皇帝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
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的意思
善琴棋    
朝野荣之    
累书要之    
老而弥笃    
19.用 “ / ” 为划线句断句(限断 3 处)(
每 经 涧 谷 必 坐 卧 其 间 吟 咏 盘 桓 不 能 已 已
20.《梁书 · 陶弘景传》记载陶弘景 “ 遍历名山,寻访仙药” ,隐居后仍被尊为 “ 山中宰 相”。结合上述材料与课内所学, 分析陶弘景的 “ 隐士形象” 具有哪些特点?
21.请你结合上述材料 ,联系链接材· ·料,谈谈你对文人隐逸文化的认识。
【链接材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祯者,睿宗 迎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 :“ 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承祯徐答曰 :“ 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
(选自刘肃《大唐新语》卷十)
(2025·安定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曹南院知①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②,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③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④。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注释】①知:掌管、主持。②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③縻:拖累。④候:侦查。
(节选自《梦溪笔谈》)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2)必以信   
(3)人气亦阑    (4)徐谓其下曰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不若弃之
B.可以一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 乃止以待之
D.战于长勺 言于玮曰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5.结合两文内容,分析曹刿和曹玮这两个人物在指挥作战时体现出的共同性格特点,并分别举例说明。
(2025·滨江模拟)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
【甲】
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人也。谢晦为荆州,为晦卫军参军①。晦爱其雅素,深相知待。时大将军义康秉权②”,觊之不欲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③,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后义康徙废,朝廷多以异同受祸。复为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④,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务简而绩修,莫能尚⑤也。还为扬州从事史。尝坐论江左人物,言及顾荣⑥,袁淑⑦谓凯之曰:“卿南人怯懦,岂敢作贼。”觊之正色曰:“卿乃复以忠义笑人!”淑有愧色。
太宗泰始初,觊之家寻阳,寻阳王子房⑧加以位号,觊之不受,曰:“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非复军旅之日,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守尽家门,不敢闻命。”时普天叛逆,莫或自免,唯觊之心迹清全,独无所与。太宗甚嘉之,既平,以为左将军。
(节选自《宋书·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卫军参军:为后文的“山阴令”“从事史”“左将军”等均为官名。②秉权:掌权。③行脚:抬脚活动。④剧邑:最难治理的大县。⑤尚:超过。⑥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⑦袁淑:南朝宋大臣。⑧寻阳王子房:南朝宋时期的宗室成员,名为刘子房。
【乙】
舟中杂纪(其二)
王冕
舟行知牵稳,恰得打头风。
更喜青山出,宁辞白发穷
江枫缘岸赤,河蓼杂烟红。
回首东南景,楼台奋霭中。
26.根据语境,解释【甲】文句中的加点词。
家人窃异之   
尝坐论江左人物   
既平   
27.联系上下文,推断【甲】文中画“”句中顾觊之为何“正色”。
觊之正色曰:"御乃复以忠义笑人!"
28.史传体作品擅长运用对比和侧面烘托的写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甲】文内容进行分析。
◎对比手法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周亚夫军细柳》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侧面烘托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论战》
29.诗句“江枫缘岸赤,河蓼杂烟红”中,“缘”字极具表现力,请赏析。
30.揣摩【甲】【乙】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诗文内容探究顾觊之与王冕辞官的原因。
(2025·黄岩模拟)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中秋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月桂香飘,银蟾光满。此日,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者,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徜徉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节选自吴自牧《梦粱录》①,有删改)
【乙】闰中秋
崇祯七年闰中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命小僮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②,有删改)
【注】①《梦粱录》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成书于元军攻陷临安之后。自序有“时异事殊”“缅怀往事,殆犹梦也”之语。②《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张岱所著,成书于明亡之后。
3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语 参考方法 解释
民间以月饼相遗 结合语境法 ①   
解衣市酒 课内迁移法:愿为市鞍马 ②   
盖金吾不禁故也 联系成语法:无缘无故 ③   
3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故谓之“中秋” 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B.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临轩玩月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D.以酬佳节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33.请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月 光 泼 地 如 水 人 在 月 中 濯 濯 如 新 出 浴
34.翻译下面句子。
玩月游人,徜徉于市,至晓不绝。
35.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
(2025·广东模拟)古诗文阅读课上,围绕“贬谪困境与人生态度”的主题,老师选取了以下三篇诗文。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乙】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丙】
与侄孙元老书①
苏 轼
侄孙元老秀才:久不闻问,不识即日体中佳否?蜀中骨肉, 想不住得安讯。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来多病瘦瘁,不复如往日,不知余年复得相见否?循、惠②不得书久矣。旅况牢落,不言可知。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③海舶绝不至,药物、酱酢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④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所要志文,但数年不死便作,不食言也。侄孙既是东坡骨肉,人所觑看。住京,凡百加关防,切祝!切祝!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作者贬官海南儋州期间。②循、惠:循指循州,惠指惠州。当时苏辙贬居循州,苏轼的长子苏迈留在惠州。③泉、广:泉指泉州,广指广州,均为当时的海上贸易城市。④过子:指苏轼的幼子苏过,当时随父在海南。
3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云归而岩穴暝/女有归 B.而乐亦无穷也/厄穷至此
C.往来而不绝者/沿溯阻绝 D.所要志文/便要还家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
B.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
C.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
D.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
39.根据【甲】【丙】两文,简要概括古代官员在贬谪中会遭遇哪些困境。
40.根据【甲】【乙】【丙】三篇选文,简要概括韩愈、欧阳修、苏轼面对贬谪困境分别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2025·潮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①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②,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记》)
[注释]①蕲:同“祈”,求。②金沙堆:洞庭湖中的小岛。③阆风、瑶台、广寒之宫:均为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丙】
同崔十八宿龙门兼寄令狐尚书冯常侍①
唐·白居易
水碧玉磷磷,龙门秋胜春。山中一夜月,海内两闲人。
等是幽栖伴,俱非富贵身。尚书与常侍,不可得相亲。
(选自《白居易诗集校注》)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和三年(829),白居易称病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的闲职分司东都洛阳,自此远离长安,无意官场。
4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   
(3)诚有好奇之士:   
4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句读,请用三处“/”划出朗读的节奏。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43.【甲】【乙】两文同为“观月”,但所在环境不同,月夜意境亦不同。请回答以下问题。
张孝祥提出观月应“四美”兼具,以此观点看【甲】文,苏轼观月时满足了①   的条件。两文皆写到月之空明皎洁,皆运用②   的手法,苏轼将月光比喻成积水,写出月色③   ,将竹柏的影子比喻为交错的水草相应成趣,富有动态美;而张孝祥以白昼书写月色明亮,又极力描绘水、沙之色,含蓄蕴藉,颇有静态美。
44.结合对【甲】文的理解及【丙】文的注释背景,对比两则材料中“闲人”内涵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在意,“错”同“措”;赤脚;案件;击鼓进军;通“返”归还;因此
2.①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②(范石湖)回来以后,皇上对他不辱使命大加赞赏。
3.C
4.两人都具有勇敢、镇定和自信的性格;是忠肝义胆(具有爱国情怀);都是英雄;都不辱使命,只是因为时势不同,任务各异,所以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答案】5.全,都;痛心、遗憾;同“悦”,高兴、愉快;于是
6.B
7.(1)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合理即可)
(2)让位给贤才并且(自己)甘居贤才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8.(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任人唯贤(重用贤臣),并充分信任。
【答案】9.D
10.A
11.(1)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摆在前头,他们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
12.示例一:文段中的语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句式工整,节奏感强,表达了作者对乞人宁死不食嗟来之食、保持尊严的行为的赞许。
示例二:文段中的语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排比句式,句式整齐,增强感情气势,表达作者对不辨礼法而贪求富贵的行为的强烈批判。
示例三:文段中的语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气势,表达作者的态度,强调了坚守本心的重要性。
13.两篇文章都认为“义”放置在“利”之前。甲文中孟子认为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情境下应当“舍生取义”;乙文中论述了君主、大夫、士人平民都追求“利”的情况下会危及国家,从而阐明了“王亦曰仁义而已矣”的观点。
【答案】14.交往;③
15.①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②从这以后过了十多年,(他们的)志向和兴趣就自然形成。
16.A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甲:保持内心宁静,认真学习,珍惜时间。乙:不断磨砺与约束,熟读经典,学会宽厚恭谨,在成长过程中远离不良影响。丙:广泛学习,恳切提问,深入思考。
【答案】18.擅长、精通;以 ……为荣;同 “ 邀” ,邀请;更加
19.每 经 涧 谷/ 必 坐 卧 其 间/ 吟 咏 盘 桓/ 不 能 已 已
20.①避世修道:隐居山林、寻访仙药(《梁书》),体现追求自然与道教修行的 隐逸特质。②精神超脱:以 “白云”象征高洁自由(《诏问》),拒绝权势,坚守独立人格。③热爱自然:书信中详写山水之美(《答谢中书书》),展现隐士对自然的深情与审美追求。
21.古代文人的归隐,大多是他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或因为个人品性不同,或因为人生 追求不同而做出的选择。陶弘景的隐居是因为热爱山水,沉浸自然,但他又并非完全孤独离 群,仍被称 “ 山中宰相” ,国家大事 “ 无不前以咨询”(《梁书》),说明心系天下。陶渊明不 问世事,他的归隐是回归本心,追求自由与悠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卢藏用在终南山隐 居,后来果然被聘为高官,他的归隐是为了谋取官位,追求权贵,隐居只是他入仕的一个手 段。他们往往借助多种文化形式,如诗歌、文章等,展现了他们个性化的追求,成为中国隐 逸文化的一部分。
【答案】22.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实情;衰退;慢慢地
23.C
24.(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诚心处理。
(2)敌军撤离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财物和牛羊,军队队形不整齐,于是又返回来偷袭他们。
25.两人都体现出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的特点。曹刿战前通过“小大之狱”强调取信于民,战时“三鼓而后击”体现军事智慧;曹玮故意“驱牛羊缓归”诱敌,利用“小憩足痹”战术,展现出对战场心理的精准把控。
【答案】26.对……感到诧异;曾经;已经
27.他认为袁淑不应该拿忠义之事嘲笑别人,可见他为人正直、具有忠义之心。
28.示例一:治官化繁为简,精简事务,高效治理,与前任官员“昼不休”形成反差,凸显顾觊之治理政务之能。
示例二:谢晦十分欣赏顾觊之,太宗对他的品行也嘉奖有加,侧面烘托顾觊之品行高雅、为人忠义。
29.示例:“缘”意为“沿着”,写江边枫树沿岸次染红的景象,凸显秋日江岸的浓烈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30.顾觊之辞官是因为他不喜欢卷入争夺政治权利之争,不愿意接受反叛势力的拉拢,体现其忠义之品格。王冕辞官因为喜爱青山、亲近自然,表现其淡于世俗名利。
【答案】31.赠送;买;原因,缘故
32.D
33.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
34.赏月的游人,在街市上流连闲游,到天亮也不断(不尽、不散去)。
35.①②两空填“会友、唱歌、赏剧、看戏”等均可③热闹繁华(欢乐喜庆、活动丰富多样等)④甲文描绘了南宋都城临安中秋节的热闹景象,是作者于元军攻陷临安之后所作。乙文描绘了晚明时期中 秋曲会的繁华盛景,是作者于明亡后所作。两文作者都借描绘前朝中秋盛景表达了缅怀往昔繁华、追忆前 尘往事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答案】36.C
37.(1)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2)加上海南岛连年歉收,吃饭等生活上的事很是艰难。
38.D
39.贬谪之地路途遥远;生活条件艰苦;多病瘦弱;远离亲友;前途渺茫;归期无望。
40.韩愈流露出对国事的担忧和忠君报国的信念;欧阳修展现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志趣;苏轼表现出超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不能为困境所困,要坚定信念,积极寻求人生的出路,实现生命的价值。
【答案】41.考虑,想到;睡觉;果真,如果
42.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43.去人远者;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澄澈
44.相同点:悠然自得的夜游心境,具有赏月的闲情雅致,展现出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不同点:政治处境不同。甲文苏轼作为贬谪之人,蕴含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丙文中白居易是对官场的厌倦,蕴含淡然从容、超然物外的自适心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