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期中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4: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期中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期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题元处士①高亭
杜牧
水接西江②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③月明。
【注】①处士:未仕或不仕的人。元处士即元孚,宣州隐士。②西江:宣州城西的青弋江。③弄:欣赏玩味。
(1)请你说说标题中“高亭”之“高”的双重含义。
(2)阅读下面的资料,简要概括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
【资料】
长笛,诗人杜牧爱笛,此处暗用典故:桓伊是东晋吹笛名家,《世说断语》记载,王羲之乘舟停泊在青溪,听人说岸上的人是桓伊,两人尚不相识。王羲之托人对他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当时已做了高官,也听过并欣赏羲之的品格和风度,便下车为他奏了一曲。奏完之后上车离去,两人并未交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唐〕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偶整齐,互文见义,描写了兰桂勃发、清雅的风姿。
B.三、四句承接上联,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无论何时都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春、秋也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
C.“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D.此诗抒发了诗人的身世感慨,表现出其理想操守;语言含蓄蕴藉,寄托遥深。
3.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赏析古诗,完成对话。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①云树②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注释】①汀沙:靠近水边的沙洲。②云树:高大的树木。
小文: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诗人来到松下茅亭,纵目远眺,看到(1) 和(2) 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
小逸:此情此景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稚川优美的山水风光给予异乡“行人”以(3) 。
小文: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融入了诗人(4) ,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小逸;是的。“行人无限秋风思”一句,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触,那么,你觉得“秋风思”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内涵呢?
小文;诗人被秋风引出对故乡熟悉事物的思念,故“秋风思”代指(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②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③,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④。
[注]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昔人:指李德裕。嵩:这里兼指嵩山与洛阳,因洛阳又称嵩京。③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④群玉峰: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此处借指白雪覆盖的山峰。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或俯或仰,时远时近,角度多样,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
B.首联写诗人登上高楼所看到的云烟重叠环绕城郭的景象,及由此触发的感慨。
C.颔联“野菊开时酒正浓”描绘了深秋时节野菊竞相开放、诗人与郡僚举杯畅饮的画面。
D.尾联写诗人乘着酒兴,带着“佳客”一起踏雪观峰,与颔联中的“酒正浓”照应。
6.陈衍《宋诗精华录》云:“‘霜林’一联极为放翁(陆游)所揣摩。”请你揣摩“霜林落后山争出”中的“争”字有何妙处,任选一角度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②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__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③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指当时诗人所任商州团练副使之职。②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③量(liàng)移:因罪被贬至远方的官吏,遇赦则酌量移到近处就职。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闲官”一词表达出诗人因官事清闲而轻松愉悦的心情。
B.颔联将竹子与桃李进行对比,凸显竹子独守坚贞的形象。
C.尾联是诗人对今后的设想,即使明年调往别处,今年冬天还能雪里看竹。
D.诗人以竹自比,人物融合,托物言志,表达出清高脱俗的品格。
8.作者在颈联创设了“物我同趣”的意境,你认为“影__棋局助清欢”句中横线处填入下列哪个字才能突出这种意境,为什么?
A.侵 B.照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词的上阕以问月开篇,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① ,而后经历“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词人由矛盾、徘徊,到最终坚定。下阕写“转朱阁,低绮户”,以月光的流转和月下 “② ” 的人,引出第二次问月,接着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 “③ ”的感慨,情感通透、豁达。
10.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这首词都写到了“月”。请结合画线句,分别简要说明两位诗人是如何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阵子”是词牌名。本词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写军旅生活,这都是作者热爱但却从未经历的生活,表现了他对军中生活的企羡。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战斗场面,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D.本词写得情词慷慨,意气昂扬,体现了辛词豪迈奔放的艺术风格。
12.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结尾“可怜白发生”一句是不是与“壮”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圆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3.对甲词的赏析与理解,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春景的喜爱之情。
B.词人在村庄中、池塘边,伴着东风,安闲自在地步行。
C.词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
D.这首词格调轻快,辞藻华丽,用繁复的修饰将村野风光随着词人的脚步次第展开。
14.“意象”是指融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不同,诗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结合诗词作品的上阕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隋·明余庆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①,笳②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河南地③,持作朔方城。
【注释】①常山阵:古代一种首尾呼应的阵法。②笳(jiā):即胡笳,从少数民族传入的一种军中乐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③河南地:指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一带。据《汉书匈奴传》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军击匈奴,攻取河南地,设立朔方郡。下句的“朔方城”即指朔方郡之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乱惊”表现战事吃紧,用“横行”彰显将士之猛。
B.颔联“细柳营”是指汉文帝时,以治军严明著称的将军周亚夫驻军处,这里指军纪严明的兵营。
C.颈联运用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地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战士的同情、对连年征战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16.本诗尾联“会取河南地,持作朔方城”,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请结合本句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③。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④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壕:护城河。②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日,要禁火三天。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扫墓的日子。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③咨嗟:叹息、慨叹。④新火:旧俗寒食节禁火,后重新点火称新火。
17.超然台筑在苏轼曾被贬官的密州北城上,登台可眺全城。词中的“一城”与“ ”相结合,写出了登台远眺的阔大高远之景。
1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B.词人眼中的色彩是多样的:碧绿的春水和垂柳,艳丽的春花,迷蒙的烟雨,色彩对比、明暗相衬、浓淡相宜,画面丰富。
C.这首词虽然写的是繁华、盎然的春景,但流露的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消极、孤独的思想感情。
D.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其婉约之中又显豪迈。
19.下阕划线句中的“休”与“且”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①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是诗人对秋色的歌咏。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来一场秋霜;第二天起来放眼望去,秋染树叶色彩斑斓,红中透黄。
B.“山明水净”是远景,“深红出浅黄”是近景,这里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颜色来描绘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C.后两句诗人将春、秋两季景色进行对比:春色以艳丽娱人,秋景以风骨见长。
D.这首诗语言明朗刚健,内容含蓄深沉,境界开阔疏朗,一反古来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乐观的调子。
21.赏析“岂如春色嗾人狂”一句的妙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2.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长于律诗,有“杜律”之称。《春望》为五言律诗,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
B.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代表作《我爱这土地》,诗节形式自由,句子长短错落,不讲究押韵和对仗。
C.甲诗颈联写出了战争离乱中人们共有的一种心情,能够引起广泛的同情和共鸣。
D.两首诗都是基调沉郁、感情凝重,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
23.甲诗以“ ”字领起前四句,由远及近,视域开阔;乙诗以“ ”一词统领四句,由近及远,虚实相映,以声夺人。
《专题04: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期中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1)地势之高的实写,又是品格之高的暗喻。(亦可答:既指亭高,又指处士品德高)
(2)诗人对高亭的羡慕之意,对处士的仰慕之情,“何人教我吹长笛”透出知音难觅之情。
【导语】杜牧的《题元处士高亭》通过描绘高亭的景色,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品格的赞美。诗中“高亭”不仅指地势高,也象征隐士的高尚情操。后两句借用桓伊吹笛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高雅艺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意境清幽,情感深远。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意思是亭前之水与天之西江相接,好像还听见隐隐的江水奔流之声,而小斋周遭的苍翠松影也仿佛与云齐平。
从实写的角度来看,“高亭”之“高”显然指的是地势之高。在诗中,“水接西江天外声,小斋松影拂云平”这两句描绘了高亭所处的环境:它临江而建,可以听到来自西江远处的声音,小斋旁的松影高耸入云,与天际相接。这里的“拂云平”形象地描绘了高亭及其周围环境的高耸,说明其地势确实很高。
从暗喻的角度来看,“高亭”之“高”又寓意着品格之高。诗中的元处士是一位隐士,他未出仕,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淡泊名利、与自然为伴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他的高洁品格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而高亭作为他隐居生活的一部分,也自然地被赋予了品格之高的象征意义。诗人通过与元处士在高亭中吹长笛、赏月的场景,表达了对这种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向往。
综上所述,标题中的“高亭”之“高”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实写了高亭的地势之高,与西江相接,松影拂云;另一方面,它又暗喻了元处士的品格之高,体现了诗人对这种高洁品格的赞美和追求。这种写法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添了其艺术魅力。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何人教我吹长笛,与倚春风弄月明”意思是谁来教我吹奏长笛,使我乘着春风上天去弄那轮明月呵!
高亭作为元处士隐居生活的象征,其清幽雅致、远离尘嚣的环境令人向往。诗人通过“与倚春风弄月明”的描绘,展现了在高亭中享受春风拂面、明月相伴的惬意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羡慕和渴望。
元处士作为一位未仕或不仕的隐士,其高洁的品格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深深吸引了诗人。诗人通过“何人教我吹长笛”的设问,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元处士的仰慕和钦佩,希望自己也能像元处士一样,拥有高超的技艺和淡泊名利的心态。
“何人教我吹长笛”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元处士技艺的仰慕,还透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人渴望找到像元处士这样的知音,一起在高亭中吹笛赏月,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然而,现实中这样的知音却难以寻觅,这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综上所述,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高亭生活的羡慕、对处士品格的仰慕以及知音难觅的感慨。这些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世界。
2.B 3.本诗以兰桂自比,通过赞美兰桂的清雅高洁,表达了诗人坚守节操、不求人知的品质。
【导语】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借自然美景抒发人生态度。诗以兰叶、桂花象征高洁品格,通过描绘春兰秋桂的美丽风姿,暗寓君子应如草木般有“本心”,不求闻达显贵。而林栖者则象征隐逸之士,即使与世无争,依然有知己共鸣。全诗语言含蓄,情感真切,以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诗人对理想操守的坚守与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体现其高尚情怀。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诗的三、四句意思是兰桂蓬勃的生命活力,它们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出它们的生命光彩,并不是说“无论何时”都欣欣向荣,而是在春季兰叶茂盛,在秋季桂华皎洁,它们顺着自然时令生长,为自己的季节增添光彩。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
故选B。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
诗歌一开始,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何求”二字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兰逢春而藏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诗人借物起兴自比兰桂,表达了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
4. 靠近水边的沙洲 高大的树木 思愁和美感 独特的内心感受 乡愁归思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稚川山水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松下茅亭五月凉”展现了清凉的自然环境,“行人无限秋风思”则将思乡之情融入景色中,形成一种淡远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沉的乡愁,令人回味无穷。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第(1)(2)空:首先,我们要确定诗人在松下茅亭所看到的景色。根据诗歌“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这两句意思: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在松下茅亭,不仅感受到了凉爽,还远眺到了汀沙(靠近水边的沙洲)和云树(高大的树木)在暮色中的苍茫景象。因此,第一个空应填“汀沙”,第二个空应填“云树”。
第(3)空:接下来,我们要理解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感受。根据“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两句意思: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远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由此可以看出,稚川的山水触动了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这里的“秋风思”就是异乡人感受到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稚川山水的美丽,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得诗歌具有更深远的意境和情感。因此,这个空应填“思愁和美感”。
第(4)空:这个空要求我们指出诗歌融入了什么,使得它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融入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诗篇,这是独特的内心感受。因此,这个空应填“独特的内心感受”。
第(5)空:最后,我们需要理解“秋风思”在这里的深刻内涵。根据“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两句,可以看出,“秋风思”在这里是指诗人被秋风所引发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此,这个空应填“对故乡的思念”。
5.D 6.示例一:“争”,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群山以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示例二:“争”,化静为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滁州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豁达心境。首联以云烟环绕的景象引发对前人李德裕的感慨,颔联描绘深秋景色与饮酒情趣,尾联则展现诗人乘兴踏雪的豪情。全诗景物描绘细腻,情感表达自然,展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精神面貌。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尾联“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意思是: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前三联是实写,最后一联是虚写。根据“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可知为秋季,是眼前的景,实写轩中与郡僚小饮之事和眼前深秋景物。最后一联虚写来日携客踏雪看群峰的场景。因此本项分析错误;
故选D。
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诗句“霜林落后山争出”的“争”,是争相恐后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又化静为动,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峰在霜林落叶后显露出来的情景,仿佛山峰在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雄姿,赋予了山峰以生命力和动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争”字不仅表现了山峰的高耸和壮丽,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还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傲岸不屈、豪放达观的精神,从而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7.A 8.A.侵。“侵”是侵占、占据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竹子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竹影占据棋盘,似乎想和诗人对弈,活泼可爱,惹人欢喜,颇有趣味。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清高脱俗的品格。诗人以竹自比,借竹子的孤贞和不与桃李争艳的特性,反映出自己在官场中的闲适与淡泊。诗中“声拂琴床生雅趣,影照棋局助清欢”展现了诗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营造出物我同趣的意境。即使面临调任,诗人仍保持乐观,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守。
7.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A.“首联借‘闲官’一词表达出诗人因官事清闲而轻松愉悦的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对竹子的描写。写官舍北窗边数百竿笔立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人苦吟非常相称。点出“官舍竹”,“闲官”。根据【注】①“指当时诗人所任商州团练副使之职”,③“量移:因罪被贬至远方的官吏,遇赦则酌量移到近处就职”可知,此时的诗人被贬为商州任团练副使,清冷的郡斋,难挨的时光,迁客的意绪,使诗人感到凄凉郁闷。“闲官”一词表达出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故选A。
8.本题考查意象、画面与意境。
“侵”是侵占、占据的意思。“影侵棋局助清欢”,竹影占据棋盘,似乎想和诗人对弈,助人清欢。这句诗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竹子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竹影占据棋盘,似乎想和诗人对弈,活泼可爱惹人欢喜,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无限清欢;
“照”是照耀的意思。“影照棋局”,语意欠通顺。再者,“照”在《平水韵》去声十八啸,属仄声,而此处当用平声。
故选A。
9. 向往 无眠 此事古难全 10.示例:李白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明月人格化,借月表达对朋友恳切的思念、热诚的关怀。苏轼望月怀人,化用“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典故/直接抒情,借“月”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导语】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上阕从对月的疑问到内心的矛盾,再到对人间的珍惜,情感层层递进。下阕通过月光的流转,映射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最终以豁达的心态祝愿人长久团圆。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则借月亮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与忧愁,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两者都通过月亮传达了丰富的情感。
9.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一空:词的上阕开篇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表达了对月亮的向往。故此处填写“向往”;
第二空:下阕通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月光的流转和月下无眠的人,引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故此处填写:无眠;
第三空: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诗人将人世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表达了豁达的情感。 故此处填写:此事古难全。
1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直接抒情,借“月”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苏轼通过月亮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最终达到了豁达的境界。
而李白则通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情,这里,“明月”成了诗人的信使,它能够携带自己的“愁心”,寄给远地的好友,明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既希望明月能传达自己的情感,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忧愁。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1.B 12.不矛盾。“可怜白发生”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表现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导语】辛弃疾通过回忆和想象展现出驰骋疆场的壮志豪情,上半阕描绘军旅和战斗的激烈场面,气势磅礴;下半阕则从为国立功的理想转入现实的遗憾,以“白发生”结尾,表露出英雄壮志未酬的悲凉,反映出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苍凉感。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些描写军旅生活的场景,辛弃疾是有亲身经历的。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他曾在耿京起义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有过真正的军事生活体验。“这都是作者热爱但却从未经历的生活”表述错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先明确观点:不矛盾。词的开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通过醉态中挑亮油灯观看宝剑,以及梦回军营听到号角声等情景,营造出豪迈、雄壮的氛围,充满了对往昔军旅生活的怀念和壮志豪情。“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绘了犒赏将士、演奏军乐、沙场点兵的壮观场面,进一步展现了军威之壮。“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则生动地刻画了战斗的激烈和迅猛,尽显壮烈之态。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壮词”的特点,展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然而,“可怜白发生”一句陡然转折,回到现实。前面的种种壮景都是作者的回忆和想象,而现实中却是白发已生,壮志未酬。这种从雄壮的理想境界到残酷现实的落差,使“壮”染上了悲壮的色彩,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抑郁和愤慨之情,并非与“壮”矛盾,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丰富了“壮”的内涵,使其更具感染力和深度。
13.D 14.《行香子》选取了绿树、流水、五彩斑斓的花朵等意象,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卜算子》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等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反映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导语】《行香子》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田园春景,以鲜明的色彩和动感表现出词人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心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通过孤月和孤鸿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体现了苏轼的生活境遇和情感波动。两者风格迥异,一欢快悠然,一孤寂清冷。
13.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D.本词描绘田园风光,句式多为三、四字句,节奏轻快流畅,格调轻快。词中语言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如同口语,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并非“辞藻华丽,用繁复的修饰将村野风光随着词人的脚步次第展开”,该选项错误。
故选D。
1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
《行香子·树绕村庄》,这首词中上阕描写了春天的很多景物,集中在“水满坡塘”写春水,“倚东风”写春风。“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写了桃花、李花、菜花三种花。“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集中写春天的鸟、蝶等动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村野田园风光图。从“豪兴徜徉”“偶然乘兴”等词语可直接看出作者轻快和舒畅的心情,体现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15.D 16.运用虚写,通过想象战士们也像当年汉军攻取河南地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的朔方城,表现了战士们的不畏艰难、英勇作战的精神,表达了坚决击退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心。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会取河南地,持作朔方城”意为: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尾联表达的是对将士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并非对战士的同情、对连年征战的厌恶以及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故选D。
1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尾联“会取河南地,持作朔方城”意为:一定会象当年汉武帝收复河南地般驱除入侵者,在那收复之地也建一座朔方城般的胜利之城。
从内容上看,运用虚写,诗人通过想象未来胜利后夺取河南地、建立朔方城的场景,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心。这种对未来胜利场景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将士们心中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战斗而战,更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领土的完整而拼搏。虚写的内容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它使读者仿佛能看到胜利后的荣耀与辉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赞美之情,他们勇敢无畏、充满斗志,有着坚定的信念去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
17.千家 18.C 19.“休”是“不要”的意思,“且”有“姑且”的意思,作者虽有思乡之情,但还是劝慰自己不要思念故乡,并借煮茶来排遣,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17.本题考查词句内容理解。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写的是,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一城”与“千家”相结合,写出词人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高远之景。
故第一空应填:千家。
18.本题考查诗歌理解及辨析。
C.“但流露的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消极、孤独的思想感情”有误。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整首词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并非“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的消极、孤独的思想感情。
故选C。
19.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中“休”是“不要”的意思,“且”有“姑且”的意思。写的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慨叹不已。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20.B 21.示例: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一个“嗾”字赋予“春色”人的情态,并将其与秋进行对比,以“春色”反衬出秋的高洁,突出了秋天的清高与雅致,点出诗歌主旨,将爱秋之感、喜秋之情尽付笔端,景中寓情,富有哲理意蕴.
【解析】20.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B.诗歌前两句意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浅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这两句话中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主要使用了色彩的对比和远近的描绘,并没有涉及虚实的运用。选项中“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理解有误;
故选B。
2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
这句话意为: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这句话中“嗾”是教唆、使唤的意思,这里指撩拨、挑动,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色”以人的情态,春色以浓艳取悦于人。诗人笔下的秋天则是以素色动人,使人清静,更能怡情悦性。这里的“春色嗾人狂”与上句“清入骨”形成强烈的对比,将春天那种能够撩拨人心,让人发狂的艳丽景色与秋天的清朗入骨做了对比,使得秋与春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了秋天的清高与雅致。同时采用反问的句式加强情感表达,既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春天那种艳丽、浮躁之美的批评,景中寓情,富有哲理意蕴,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22.D 23. 望 歌唱
【解析】2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甲诗前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悲哀感叹;后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愁绪。故认为甲诗“深沉中蕴含着炽烈昂扬,悲愤中预示着新生希望”不正确;
故选D。
2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空:甲诗开篇从描绘远见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近处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均为诗人所见,可见甲诗以“望”字领起前四句。
第二空:乙诗作者将自己比作一只鸟,“歌唱”自己所见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可见乙诗以“歌唱”一词统领四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