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期中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期中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期中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题目。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②。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③。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④,始极其浓媚⑤。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⑥,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②夕岚:傍晚的山光。③勒:抑制。④夕舂:夕阳。⑤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⑥受用: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安可为俗士道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轼和袁宏道分别借赏月抒发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 猛浪若奔 B.不以疾也 奋笔疾书
C.绝 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D.良多趣味 用心良苦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叠叠的山峰,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C.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两季,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啼叫,引发人联想,凄惨悲凉。
6.阅读《三峡》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迭崿①秀峰,奇构异形;林木萧森,离离②蔚蔚。流连信宿③,不觉忘返。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取材于《水经注》)
材料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①【崿(è)】山崖。②【离离】繁茂的样子。③【信宿】整夜。
我国古人很早就体悟到山水的审美趣味。《水经注》中,道元以“① ”一句,精妙概括了三峡春冬趣景;描述西陵峡时,作者记述自己看到奇峰迭起、林木蔚然,他“② ”,欣然之余,甚至把自己视为③ 。《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与谢灵运共赏山川,为自己能欣赏如此“奇”景而深感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 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林逋①喜为诗,多奇句。既就稿,随辄②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 ” 逋曰:“吾方晦迹③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④也。
(摘编自《宋史·林逋传》《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释】①林逋:字君复,北宋诗人。②辄:就。③晦迹:隐居。④验:证据,凭证。
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猛浪若奔 鸢飞戾天者 既就稿 常畜两鹤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9.请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有 客 至 逋 所 居 则 一 童 子 出 应 门 延 客 坐 为 开 笼 纵 鹤
10.假如吴均与林逋跨越时空相遇,你觉得他们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吗? 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庞公池
【明】张岱
①庞公池岁不得行船,况夜行船,况看月而行船。
②自余读书山艇子①,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②,卧舟中看月,小傒③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④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⑤,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⑥,高舂⑦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注释】①山艇子:地名。②凉簟(diàn):凉席。③小傒:奴仆。④嗒(dā)然:悄悄地。⑤丁丁(zhēng):拟声词。⑥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⑦高舂(chōng):指太阳升起。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庞公池岁不得船 岁:年
B.缘城至北海坂 缘:沿着,顺着
C.往返可五里 可:大约
D.促起就寝 寝:卧室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
(2)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
13.本文作者张岱舟中看月,嗒然睡去,感叹“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苏轼承天寺望月,感叹“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张、苏二人的“望月之感”有何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管晏列传 (节选)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做买卖。②召忽:春秋时齐国人。
14.文中没有体现鲍叔特点的一项是( )
A.轻利重才 B.知人识人 C.大度包容 D.谦虚稳重
15.请摘抄文中凸显管仲的远大志向与高尚情操的句子。
16.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任政于齐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B.分财利多自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二章》
D.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不耻下问《论语》
阅读【甲】【乙】【丙】三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未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余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
观月记(节选)
[宋]张孝祥
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②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现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童隶:书童仆役。③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á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宫,即月宫。
17.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颈联“天镜”是指映入水中的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18.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19.用“/”给《观月记》(节选)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仍怜故乡水 怜: (2)欣然起行 然:
(3)但少闻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虽未尝身至其地 虽: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水如玉盘,沙如金积。
22.有人评价【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与【丙】文“水如玉盘,沙如金积”都无一字写月,却处处有月,是咏月的传神妙笔。你如何理解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顾章书
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②,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③;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④。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⑤!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
【注】①仆:自己的简称。去月:上月。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ī)薛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③幽岫:幽深的山穴。翠:绿水。④唳:(鹤)啼叫。啼:(猿)鸣叫。⑤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
2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峰限日 限:阻,这里指遮断 B.深溪蓄翠 蓄:含蓄
C.偏饶竹实 饶:丰富 D.仁智之乐: 乐:喜爱
2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25.本文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志趣。请从文中选出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歇:消散
B.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性:修养性情
C.沉鳞竞跃 沉鳞:水中鱼鳞
D.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
2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何陋之有
B.四时俱备 风烟俱净
C.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D.将复何及 白雪纷纷何所似
28.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A.自从康乐年间以来,就再也没有什么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B.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与他一起成为奇特的了。
C.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怪景色了。
D.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书信体,但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不一样。甲文一般认为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乙文是陶弘景写给曾任中书舍人的朋友谢征的书信的一部分。
B.甲乙两文主要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议论为主,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乙文以描写为主,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有总体风貌,四时朝夕之不同景物。
C.甲乙两文写作目的不同。甲文是父亲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乙文向朋友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D.甲乙两文语言整散结合,多用对偶,如“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乙文以四字句为主,而甲文不明显。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期中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 考虑,想到 只是 怎么 2.(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一天中最美的景色是早晨的烟雾和傍晚的山光。 3.苏轼借赏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后的旷达乐观和随缘自适的情感。袁宏道借赏月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事务的厌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导语】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描绘月夜的宁静与美丽,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袁宏道在《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中则通过对西湖月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强调了只有闲适之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的美好。两者都通过赏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为: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
(3)句意为:怎么能和俗人说呢!安:怎么。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空明:清澈透明。 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2)盛:美好。朝:早晨。夕岚:傍晚的山光。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甲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包含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也透露出作者贬谪的悲凉,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和人生感慨。
乙文,结合“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可见袁宏道借月景表达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西湖景色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山林中的雾气。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只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妙,山岚颜色之精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蕴,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与(识趣的)游客享用,怎么能和俗人说呢!
4.C 5.D 6. 清荣峻茂 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山水的知己 自得/骄傲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三峡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其壮丽与多变的特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四季变化,尤其是夏季水势浩荡与春冬的静谧之美。文中引用的材料进一步丰富了对三峡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深刻体悟。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文章不仅传达了自然的壮美,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A.相同,飞奔的马;
B.相同,快速;
C.极高的/消失;
D.相同,很、非常;
故选C。
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辨析。
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属引”是“接连不断”的意思,原翻译中“引发人联想”错误。
故选D。
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根据题干“《水经注》中,郦道元以‘____’一句,精妙概括了三峡春冬趣景”的提示,找到选文第③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提炼出:清荣峻茂。
(2)根据题干“描述西陵峡时,他记述自己看到奇峰迭起,林木蔚然而‘_______’”的提示,找到材料一“林木萧森,离离蔚蔚。流连信宿,不觉忘返”(林木阴森肃穆,郁郁葱葱。流连了两天,忘了返回)可提炼出:流连信宿,不觉忘返。
(3)根据题干“欣然之余,甚至把自己视为_____”的提示,找到材料一“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自从高兴地看到这个奇特的景观,山水如果有灵性,也应当一定会像遇到知己一样高兴!)可提炼出:知己。
(4)根据题干“《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与谢灵运共赏山川,为自己能欣赏如此‘奇’景而深感”的提示,找到材料二“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合语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可知,这里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得,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蕴含着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以及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故答案为:自得/骄傲。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江陵了,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材料一】江水又向东流,经过西陵峡。(西陵峡)树木高大茂密,到了冬春之交略显凋零。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越,在山谷中传来回声,清脆的声音不断。重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形状奇特,姿态各异;山林树木茂密繁盛。(人们)在此停留两夜,就不知不觉地流连忘返。既然自己很高兴观赏到这样的奇观,山水如果有灵性,也应当惊喜我能在千古之后领略到它们(的美景)。
【材料二】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7. 飞奔的马; 至,到达; 完成; 养 8.(1)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
(2)我正隐居山林沟壑,尚且不想以诗闻名一时,何况后世呢! 9.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10.示例:我认为可以。吴均在奇山异水中随江流飘荡,婉劝追逐名利的人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林逋不欲凭诗闻名一时,隐居孤山,养鹤游湖。两人都有热爱自然、避世退隐、不慕荣利的高洁志趣,所以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导语】《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带的自然美景,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世俗事务的超脱。吴均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自然的宁静与壮美,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超然。林逋则以隐居生活为背景,表现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的亲近。他的生活方式和诗作态度反映了对世俗的超然和对自我内心的追求。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泊,具有相似的志趣。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那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奔:飞奔的马。
(2)句意: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戾:至,到达。
(3)句意:已经完成稿子。就:完成。
(4)句意:常养着两只鹤。畜:养。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
(1)戾,至,到达。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2)吾,我。晦迹,隐居。且,尚且。欲,想。况,何况。
9.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有客人到逋的住处,就有一童子出来,在大门口接待客人坐下,为客人开笼放鹤。“有客至逋所居”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表示有客人来到林逋的住处;“则一童子出应门”是承接上文的动作,表示童子出来应门;“延客坐”是邀请客人坐下;“为开笼纵鹤”是为客人开笼放鹤。
故断句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
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结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吴均在奇山异水中随江流飘荡,婉劝追逐名利的人平息功名利禄之心;
乙文,林逋“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可见,其诗文绝佳,却没有传世之作,只是全为自娱,淡泊名利,孤高自赏。结合“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可知,隐于山林之间,不染世俗,以鹤为友,更显其志趣的高洁。
因此,两人都有热爱自然、避世退隐、不慕荣利的高洁志趣,所以能成为志趣相投的好友。
【点睛】参考译文:
(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乙)林逋喜欢做诗,他的诗多有奇句。已经完成稿子,随即丢弃。有人说:“为什么不录下以示后世?”林逋说:“我正隐居山林沟壑,尚且不想以诗闻名一时,何况后世呢!”但是好事的人往往私下记录诗句,现在所流传的还有三百多篇。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养着两只鹤,放出笼子就飞入云霄,在天空长时间盘旋,再回到笼中。逋常常泛小舟游览西湖各寺院,有客人到逋的住处,就有一童子出来,在大门口接待客人坐下,为客人开笼放鹤。过好大一阵子,逋一定会划着小船回来,原来他经常以鹤飞在空中盘旋作为(有客人来的)验证。
11.D 12.(1)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
(2)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含含糊地赞扬他的歌唱,不久又响起了打呼噜的声音。 13.不同。张岱看月,更为洒脱、率性,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超脱。苏轼望月,则夹杂着众多微妙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当然也体现着他对待人生的旷达,乐观态度。
【导语】本文通过描绘夜间泛舟观月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美好,作者在舟中观月,醉梦交织,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与苏轼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比,张岱更注重个人内心的宁静与无忧,体现了对世俗烦恼的超脱。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悠远,给人以深刻的美学享受。
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A.句意为:庞公池终年都不让行船。岁:年。
B.句意为:沿着城池到北海坂。缘:沿着,顺着。
C.句意为:往返将近五里路。可:大约。
D.句意为:催促我们起身(回屋)睡觉 。寝:睡觉 。
故选D。
1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1)自:自从;辄:就;于:在。
(2)终:终结;寤:睡醒;含糊:含含糊地;寻:不久;复:又;鼾齁:打呼噜。
1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
依据②段“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高舂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可知,文中“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说明张岱在月夜泛舟时洒脱、率性的心境,没有任何烦恼;“一枕黑甜”则表现出他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与满足。整段文字通过描写张岱无忧无虑赏月的情景,表现了他追求自我超脱的生活情趣,与世俗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据此,可以概括为:张岱看月,更为洒脱、率性,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超脱;
依据《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苏轼的这句话表达了他在贬谪期间的复杂心情。月亮和竹柏是常见的自然景物,苏轼通过反问的方式指出这些景物无处不在,然而能在月下悠闲赏景的人却很少,这反映了他对当下闲适生活的珍惜和欣喜。同时,苏轼被贬谪的背景使得他在欣赏自然美景时也掺杂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悲凉。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以旷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超然。据此,可以概括为:苏轼望月,则夹杂着众多微妙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当然也体现着他对待人生的旷达,乐观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庞公池终年都不让行船,何况是夜晚行船,何况是晚上赏月行船。
自从我在山艇子读书,就留下一只小船在池中,月夜,夜夜出游,沿着城池到北海坂,往返将近五里路,盘旋游荡在虎公池中。山后的人家,紧闭门高枕无忧地睡大觉,看不见灯火,静悄悄,幽冥冥的,心里很有点凄例。我在小船中铺设了凉席,躺在船中看月亮,小奴在船头唱着曲子,不知身在醉里梦里?声声渐远,月也渐淡,嗒嗒然睡去。歌声终结以后,我忽然睡醒了,含含糊地赞扬他的歌唱,不久又响起了打呼噜的声音。小奴也呵欠连天,终于歪斜地睡觉了,互相枕着。划船的人回船到岸,竹篙啄着丁丁的声音,催促我们起身就寝。这时候,我胸中浩浩落落,心中并没有半点尘世中的苦闷怒恨,睡梦中进入了美妙的境界,太阳高升方才醒来,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是忧愁。
14.D 15.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16.B
【导语】选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展示了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管仲的高尚情操和远大志向。文章通过管仲在多次人生挫折中鲍叔牙对他的认识和理解,突出鲍叔牙知人善任、宽容大度的特点,同时也彰显了管仲胸怀大志、忠于理想的人格魅力。这一段文字不仅刻画了两位历史人物的个性,还反映了古代治世理念和士人追求功名时的精神风貌。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A.轻利重才:鲍叔在与管仲的交往中,始终将友情和道义置于利益之上。原文中提到:“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这表明鲍叔并不计较管仲因贫困而对他的一些不当行为,反而始终善待他,没有因此而产生怨言。这种轻利重才的品质,使得鲍叔能够超越个人得失,看到管仲的潜在价值和才华。
B.知人识人:鲍叔具有非凡的识人能力,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才能。原文中,管仲多次提到鲍叔对他的理解和支持:“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这些描述都表明,鲍叔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管仲的处境和难处,并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种知人识人的能力,使得鲍叔能够在关键时刻推荐管仲,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大度包容:鲍叔的胸怀宽广,能够包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原文中提到:“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这说明鲍叔并没有因为管仲多次被君主辞退而认为他无能或品德低下,反而理解他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这种大度包容的品质,使得鲍叔能够与管仲保持深厚的友谊,并在关键时刻给予他有力的支持。
文中并没有提到鲍叔具有谦虚稳重的特点。
故选D。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文中,凸显管仲远大志向与高尚情操的句子是:“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这句话深刻体现了管仲对于个人荣辱的超脱态度以及对更高理想的执着追求。首先,“吾幽囚受辱”描述了管仲在公子纠失败后所面临的困境,他被囚禁并受到屈辱。然而,管仲并没有因此沉沦或沮丧,这反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于理想的坚守。接着,“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则通过鲍叔的视角来衬托管仲的高尚情操。鲍叔深知管仲的为人和志向,他并不认为管仲的行为是可耻的,这说明了管仲在鲍叔心中有着极高的道德评价。最后,“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直接表达了管仲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管仲并不在意个人的荣辱得失,他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功名是否能够在天下显扬。这种超越个人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正是管仲作为一代名相的高尚情操和远大志向的体现。据此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介词,在;
B.动词,给予/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C.均为介词,替、为;
D.均为意动用法:以……为耻;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
17.C 18.D 19.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20. 喜爱 …的样子 只是 虽然 21.(1)月光煞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水像玉盘,沙像金积 22.两句都通过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景物来间接表现月亮的明亮和美丽。如乙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写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荇菜,来表现月光的清澈透明;而丙文中的“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则通过写水像玉盘、沙像金积,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和美丽。
【导语】《渡荆门送别》通过描绘渡江所见的自然美景,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李白的文字生动、情感真挚。《记承天寺夜游》展现了一幅宁谧的月夜图,借景抒情,反映作者内心的孤独、闲适与豁达。苏轼以简练的文字传递出淡淡的伤感与自得其乐的心境。《观月记》在细腻描绘月下美景的同时,展现了自然景物的奇丽与浩瀚,张孝祥通过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对比,表达了对天地广阔的感叹与对美景的痴迷。三文均以咏月为主线,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层次和作者的情感寄托。
17.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思是:还是怜爱那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我的小船。尾联写故乡之水为诗人送行,以故乡之水对诗人的不舍之情来间接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因此并非直接表达;
故选C。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结合【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其意思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此句以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植物,写出月光的皎洁和明亮,并非写水;
故选D。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的意思是:大概中秋的圆月,临水观赏,独自前往远离世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为作者观景的三重妙处即,圆月,临水,远离世俗之人,它们之间呈现并列关系,因此其间需要断开。
故正确的断句为: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
20.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含义。
(1)句意是:还是喜爱故乡的江水。怜:喜爱。
(2)句意是:高兴地起身出行。然:……的样子。
(3)句意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4)句意是:虽然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虽:虽然。
2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庭下:庭院里。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如:像。玉盘:美玉做成的盘子。金积:堆积的黄金。
2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和树的影子比作水草,通过描写“积水”的澄澈正面写月光的皎洁明亮,通过描写树影摇曳来侧面描写月光的皎洁澄澈。因此此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写出月光的澄净,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水如玉盘,沙如金积”的意思是:水像玉盘,沙像金积。这句话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比作玉盘,将沙像金积。正因为有了皎洁明亮、澄净的月光的照耀,才能看到像玉盘一般明净的水和像金子一样的沙,因此此句以比喻的修辞从侧面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澄澈、美好。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丙】
我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经过洞庭湖,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皎洁如同白昼。金沙堆处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环绕的水面,距陆地最近的都有几百里远。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书童和仆役全都留在船上,独自一人登上金沙堆。这小岛上湖沙的颜色是一片纯正的金黄,和洁白的月光争相辉映;湖水好像一只巨大的白玉盘,湖沙好像是黄金堆积,湖水和沙滩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发寒,双眼发花,仙界的阆风山、瑶台和广寒宫,我虽然不曾亲身到过那些地方,想必应当也如同这里的境界而已。总之,中秋的明月,临水赏月、独自前往和远离众人,在这里全都齐备。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的记载。
23.B 24.(1)既然一向追求隐居的生活,就在石门山(它)上(面)修建屋舍。
(2)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都已具备。 25.“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
【导语】文章由吴均所写,以书信的形式描述了他在石门山隐居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欣赏。文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石门山的壮丽与秀美,画面感强,极富诗意。作者通过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反映出他辞官归隐的坚定志趣以及对喧嚣仕途的不屑和回归山水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喜爱。
23.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B.句意:深溪中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蓄:积聚、储存;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既:已经;素:向来、一向;重:看重、重视;遂:于是、就;葺:修建
(2)资:物资、必需品;斯:代词,这、这里;办:具备、完备。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这句话直接表明作者上月因病辞官,去寻找隐居之地。“谢病”明确了作者托病辞官的行为,“觅薜萝”则象征着他对归隐生活的追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作者一向看重幽居生活,于是在石门山上修建屋舍。这进一步体现了他辞官后积极为归隐做准备,付诸实际行动。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这段对石门山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其壮丽秀美与幽静。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作者想避开喧嚣尘世的心境。如此美丽宁静的自然环境,正是作者所向往的归隐之地,表达了他对淡泊宁静生活的追求。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漫山的菊花和丰富的竹实,不仅增添了石门山的幽静之美,同时也通过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美化了作者自己的品格。菊花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竹也有坚韧、正直等寓意。作者以这些自然物自比,表现出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越。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作者以“仁智者”自比,引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表明自己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以及在这幽居之地能体会到仁智之乐,即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愉悦。这也再次强调了他归隐的志趣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精神追求。
【点睛】参考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众多的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蕴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这里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26.C 27.B 28.D 29.D
【导语】甲文《诫子书》是诸葛亮对儿子的劝诫,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提倡淡泊宁静以致志向远大,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乙文《答谢中书书》则通过描绘自然山水之美,展现陶弘景对自然的热爱与归隐的生活态度,抒发与古人同赏美景的闲适情怀。两文虽一内一外、一严肃一闲适,但都反映出古人对道德修养及自然美的重视,语言简练而蕴含丰富。
2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C.句意: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故选C。
2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B.全、都/全、都;
C.连词,表示目的,用来/介词,凭借;
D.怎么、哪里/什么;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自:自从;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以:助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者:奇丽的景色。句意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故选D。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甲文并没有明显的整散结合且多用对偶的特点,“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并非对偶句。乙文多四字句,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等,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故选D。
【点睛】(甲文)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文)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