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期末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6: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期末巩固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6: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统编版期末巩固练习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①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②川迥:渺远的川流。③下榻:指留宿处。④行杯:传杯饮酒。⑤回:回荡,摆动。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
B.“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以“尽”“开”二字,勾勒出登楼远眺时岳阳全景与洞庭湖面的浩渺壮阔。
C.“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以夸张手法极写楼高,仿佛置身云端,与《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写宴手法异曲同工。
D.“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以凉风舞动衣袖的动态,暗含诗人超脱愉悦的心境。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滁州醉翁亭
(宋)欧阳修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3.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意趣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本诗从“醉中遗万物”的闲适心境写起,重点刻画了“① ”(用诗中词语作答)这一意象,生动描绘了其声响与情态。结尾处将其与“丝竹”进行”② (填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③ 、④ 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上李邕①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②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③沧溟④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⑤,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⑥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yōng):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人。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②假令:假使,即使。③簸却:激扬。④沧溟:大海。⑤殊调:格调特殊。⑥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5.请根据提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在《行路难》中,诗人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先是一连使用了“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表现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压抑;接着用“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意象,象征自己人生道路中的① ;还巧用了“垂钓渭水”和“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② 的情感;最后则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呐喊中一扫阴霾,挥洒豪情。
6.甲诗和乙诗创作于李白人生的不同阶段,但相同的是,两首诗中都出现了“风”的意象,且都出自典故。请结合两首诗中划线句子的内容,谈谈这两处“风”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对这首词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B.上片望月,怀逸兴壮思,既表达对明月的赞美,对天上的向往,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在不能入眠的词人身上。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
8.小语要在中秋节给远方的爷爷奶奶发祝福短信,他想引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你觉得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贬谪之地的荒凉偏远和被贬时间之长。
B.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以及世事沧桑、人事全非的感慨。
C.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表达了自己要振作精神的决心。
D.诗歌的情感变化,由先前的平静转变为慷慨豁达,不乏刚健昂扬之气。
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②。休对故人③思故国④,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壕:护城河。②咨嗟:叹息。③故人:指密州通判赵成伯。④故国:这里指苏轼故乡眉州。
王国维评“东坡之词旷”,认为其词超然旷达,不拘泥于悲喜。请结合下面的示例,联系这首词中的具体句子,分析其如何体现“旷”的特质。
示例: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相类比,表明世间万物都有不完美之处,这是自古以来难以改变的事实,词人是以一种豁达的胸怀去理解和接受这种不完美,体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足见其“旷”。
阅读下面这首词歌,完成各题。
题小松
[唐]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①。为谢②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①方资:正可用作。柱石功:栋梁之材的功用。②为谢:因为这个原因而相告。谢,是告诉、相告的意思。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这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了它的坚贞挺拔、不随俗流、傲霜斗雪的风姿。
B.后面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
C.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桃李春日之盛来衬托小松的“青葱”,以桃李冬日之“摇落”来衬托小松的“孤秀”,使小松的刚劲挺拔、生机勃勃表现得格外鲜明。
D.诗人对那些不知“怜”松、只会赏花的车马客说,等到霜雪纷飞、百花凋零的季节,你们就会感到悲哀失望了。话语之间,充满了对小松必定成材的信心。
13.此诗全篇八句,未着一“松”字,却句句写松,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点绛唇①·金谷②年年
[宋代]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③,一阕长亭④暮。王孙⑤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⑥
[南宋]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⑦。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⑧。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释】①点绛唇:词牌名。②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送别、饯行的代称。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③离歌:送别的歌曲。④长亭:亦称十里长亭。⑤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⑥绝顶小亭:在吴兴西北弁(biàn)山峰顶。⑦烟浪:烟云如浪,即云海。⑧天涯想:指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梦想。
14.下列景象在两首词中都没有写到的一项是( )
A.花朵凋落一地 B.春草长势繁茂 C.飞鸟穿梭峰间 D.万里云烟翻滚
15.两首词作下片都出现了“去”字,却表达了词人不同的感情。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6.盛唐诗歌的写景艺术堪称一绝。请你结合颔联说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17.有名家品读本诗的讽喻高超:“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请结合后两联中的一联作分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部属。古代大将军营,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部曲。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冬季,当时诗人正由湖南安抚使调职江西,他曾经的部下前来告别,临别时诗人写了这首诗相送。②急急符:紧急命令。③薏苡(yì yǐ):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交趾还朝,带回一车薏苡,有人诬陷说他私载一车珍珠。后世用“薏苡明珠”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④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楚人“谓虎於菟”。
1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万人呼”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一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中腾跃向前的勇猛的壮士形象。
B.古诗讲究炼字,颔联中一个“愧”字,表现了诗人因为自己的才能有限而深感愧疚的谦虚胸怀。
C.颈联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有知人之明,自己谈论国事,仗义执言。
D.诗中充满跌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而苍凉,雄健而沉郁,展现出诗人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
19.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C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和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同时运用对偶手法,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导语】李白此诗以登楼骋望起笔,以醉舞凉风收束,通篇贯穿着遇赦后的旷达与飘逸。“尽”“开”二字拓开天地,“引”“衔”拟人化手法使雁山具灵性,愁去喜来的心境转折自然。后四句以云端宴饮、风舞衣袖的奇幻想象,将凡境升华为仙境,尽显谪仙人的浪漫主义笔调。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的意思是: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用夸张写楼高,描绘出诗人在高楼之上宴饮的欢乐场景,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豪迈奔放和快意。而《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是用夸张写宴席的奢华,看似极言宴饮的奢华与欢乐,实则以乐景写哀情,突出诗人仕途失意的苦闷。二者虽都用夸张,但描写对象和表达意图不同,并非“异曲同工”,表述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意思是: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诗人将“雁”和“山”赋予人的动作与情感,“引”字赋予大雁“带走愁绪”的主动姿态,“衔”让山峦仿佛有了“送来明月”的灵动神情,所以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此前的愁苦被大雁“引去”,美好的月色被山峦“送来”,借自然景物的“善解人意”,含蓄表达了遇赦后的轻松愉悦与豁达超脱。同时运用对偶手法,“雁”对“山”,“引”对“衔”,“愁心”对“好月”,“去”对“来”,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C 4. 亭下水(或“水”) 对比 陶醉于山水自然之乐 厌弃世俗喧嚣
【导语】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以醉翁视角,状写亭下流水从峰间来、声若空落的清趣,以丝竹衬其天然,尽显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闲适超脱。
3.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理解。
诗中结尾句“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的意思是:水声不扰乱人的话语,它的清越不是管弦乐能比得上的。管弦乐难道不美妙吗?只是管弦乐过于繁杂了。据此可以看出诗人以水声与丝竹乐对比,凸显自然水声的纯净和谐、清越脱俗,鲜明表达对醉翁亭自然之趣的偏爱,沉醉于自然本真,流露闲适超脱的意趣。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意思是:鸡叫时,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光辉;板桥上覆盖着清霜,留下行人的足迹。描绘了羁旅早行的凄清景象,抒发孤寂、漂泊之感,与本诗“闲适爱自然”的意趣不同。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出自李白的《行路难》,意思是:停下酒杯、丢下筷子,吃不下饭;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这句诗抒发了仕途受阻、壮志难酬的苦闷迷茫,与本诗意趣不同。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出自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意思是: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分格外美好,飞鸟们结伴飞回巢穴。这句诗描绘了自然美景,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在自然中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意趣,与本诗“沉醉自然、享受闲适”的情感意趣相近。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是:今天听了你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杯酒振奋精神。这句诗表达了在友人激励下重新振作的豁达,与本诗“自然闲适”的意趣不同。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诗句意象和主旨情感的理解。
①空:“醉中遗万物”的意思是:醉后忘却世间万物,尽显闲适超脱。诗歌从这样的心境写起;后文围绕“亭下水”展开细致描摹,“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的意思是:只喜爱亭下的流水,它从杂乱的山峰间奔来,“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的意思是:水声好似从空中落下,倾泻到亭的两檐之前。这些句子都聚焦“亭下水”的声响与情态,因此①填亭下水。
②空:结尾诗句“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的意思是:水声不扰乱人的话语,它的清越不是管弦乐能比得上的。管弦乐难道不美妙吗?只是管弦乐过于繁杂了。诗人将“亭下水”的自然清越之声,与“丝竹”(世俗管弦乐)进行对比,突出水音的纯净和谐,故②填对比。
③空和④空:从对“亭下水”的刻画来看,“来从乱峰间”的野趣、“声如自空落”的空灵,都体现出诗人对山水自然之美的沉醉;诗人又以“丝竹不胜繁”(管弦乐过于繁杂),反衬“亭下水”的清越纯净,暗含对“丝竹”所代表的世俗喧嚣(人工、繁杂的乐声)的否定,因此可填“陶醉于山水自然之乐”与“厌弃世俗喧嚣”。
5. 艰难险阻 渴望被重用/被重新任用 6.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风”是帮助诗人击破艰难险阻的风,作者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感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的风是托举诗人实现理想的风,诗人以大鹏自比,认为大鹏借助风力能直上九万里高空,自己也渴望像大鹏一样一飞冲天,表达了青年时期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体现出青年李白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导语】这两首诗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行路难》通过意象转换,由苦闷到希望,体现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上李邕》以大鹏自喻,彰显其远大抱负与自信。两诗虽创作时期不同,但都运用“风”的意象,前者象征冲破困境的勇气,后者代表扶摇直上的壮志,共同勾勒出李白傲岸不屈的精神品格。
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情感。
第①空:李白写《行路难》时,正处于仕途不顺的阶段。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渴望能在朝堂之上施展抱负,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遭遇了诸多挫折与困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被寒冰阻塞,太行山被大雪覆盖,道路都难以通行。从诗歌的意象象征角度看,“冰塞川”“雪满山”这两个意象,生动地象征了诗人在人生追求、仕途发展等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重重艰难与阻碍,是前行路上的艰难险阻。
第②空:“闲来垂钓碧溪上”引用了姜太公吕尚在渭水之滨垂钓,最终得遇周文王,从而辅佐周室成就大业的典故;“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之后受到商汤的聘请,辅佐商汤灭夏建商的典故。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委婉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像姜太公、伊尹一样,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从而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也就是渴望被重用、被重新任用的情感。
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知,作者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长风”的典故源于《宋书·宗悫传》,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抱负。传达出作者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豪迈的情怀。诗人此时虽遭遇人生的艰难险阻,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但他并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展望未来,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
结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可知,这句诗中,诗人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更是表现出了诗人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大鹏借助风力能直上九万里高空,诗人也渴望像大鹏一样有朝一日能一飞冲天,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宏伟的理想。典故源于《庄子·逍遥游》,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和对未来前途的乐观,认为即使暂时受挫,也能凭借自身的能力再度腾飞,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
7.B 8.合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长久安康、虽相隔千里却能共享明月的美好祝愿,符合中秋节向远方爷爷奶奶送祝福的情境,传递思念与牵挂。
【导语】这首《水调歌头》以中秋月夜为背景,展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襟和深邃的人生思考。上阕写对月遐想,既有“乘风归去”的浪漫,又有“何似在人间”的清醒;下阕转写人间情思,将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相联系,最终以“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作结,体现了苏轼超脱而温暖的人生智慧。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本项中“又表达词人想逃离人间,与明月一同归去的思想感情”表述有误,上阕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何似在人间”坚定了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与拓展运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你我健康长寿,纵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长久”直抒对亲人健康长寿的恳切期盼,“千里共婵娟”以“共赏明月”的意象打破空间阻隔,将思念化作跨越距离的心灵相通。中秋本是团圆节,此句既表达因相隔千里的牵挂, 又用明月的圆满象征对亲情永恒的祝愿,贴合节日传递温情的需求,能精准传达对远方爷爷奶奶的思念与祝福。
9.D 10.诗人用“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用“千帆”“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现出诗人面对世事变迁和官场浮沉的旷达胸怀。
【导语】这首诗以贬谪之痛起笔,通过“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抒写沧桑之感,后以“沉舟”“病树”的意象转折,展现豁达胸襟。全诗情感由沉郁转向昂扬,体现了刘禹锡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境界。
9.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
D.“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谪的地方,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写出了作者的愤慨心情;“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诗人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指晋朝的王质,诗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这几个意象,是诗人对被贬生活的感慨,表达悲愤之情。由此可见,诗人一开始的情感并非是“平静”;
故选D。
1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在此刘禹锡运用比喻手法,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自己,用“千帆”“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在此表示诗人被贬多年,回到故地,发现物是人非,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他通过描写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以自然界的景象来劝慰好友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现他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的豁达襟怀。
11.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以“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先以“休”字主动挣脱思念故国、牵挂故人的愁绪,不沉溺于离别伤感,再以“新火试新茶”的当下雅事,将情绪从执念转向寻常乐趣;又以“诗酒趁年华”点明主张,不被过往愁思束缚,转而珍惜当下时光。词人是以坦然接纳情绪、主动拥抱当下的豁达,跳出悲喜执念,体现出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足见其“旷”。
【导语】苏轼此词以春景起兴,通过“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明丽与“烟雨暗千家”的朦胧形成张力。下阕“酒醒咨嗟”转写愁思,却以“新火试新茶”自我开解,最终“诗酒趁年华”收束全篇,将人生感慨升华为超然物外的洒脱。全词在细腻景物描写中暗藏人生况味,正体现东坡“旷达”特质。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主旨概括。
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旷”的特质分析,可从词的下阕核心句切入,结合词人情绪转折与态度表达进行分析。首先有从“愁绪”到“释怀”的转折。词中“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先点明情绪,寒食节酒醒后,词人因思念“故国”、牵挂“故人”,难免生出叹息,有短暂的惆怅;但紧接着并未沉溺于这种愁绪,而是以“休对故人思故国”主动劝慰自己,“休”字直接打破伤感的氛围,不是强行压抑思念,而是坦然接纳情绪后主动转向豁达,体现出不拘泥于悲戚的“旷”。其次 以“新事”寄情,显“超然”。词人用“且将新火试新茶”承接前文的自我劝慰,寒食节后禁火期结束,取“新火”煮“新茶”,是顺应时节的寻常事,却被词人用来替代对故国故人的执念,不纠结于无法改变的离别、无法即刻归乡的现实,转而珍惜当下的“新火新茶”,将情绪寄托于眼前的生活乐趣;末句“诗酒趁年华”更将这种态度升华,主张把握当下时光,以诗酒相伴,不被过往或远方的愁思束缚,完全展现出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契合“东坡之词旷”的评价。
12.C 13.作者热情赞颂了松树刚劲挺拔,不畏严寒,不惧霜雪淫威,四季葱翠的高尚品格,寄寓了诗人高远的政治抱负。或答:对艳丽一时花开易谢的桃李给予辛辣的讽刺,表达了对社会上庸俗浅薄之徒的鄙视。
【导语】这首咏物诗以“小松”为意象,通过对比桃李的盛衰,赞颂了松树孤秀挺拔、经霜不凋的品格。诗人运用四时对比手法,既展现了小松的坚韧风骨,又暗含对趋炎附势者的讽喻。全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疏离。
12.本题考查诗的理解和赏析。
C.根据诗中“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可知,作者是用桃李春日之盛衬托小松的“寂寞”,用桃李冬日之“摇落”衬托小松的“青葱”。
故选C。
1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诗的开篇“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描绘出小松孤高挺秀地生长在庭院里,纤细的叶片形成的树荫能带来满座清风的姿态,虽未提“松”,但“孤秀”“细叶轻阴”的形态,已然展现出小松的独特与生机,流露出诗人对小松的怜爱与赞赏,为后文进一步写小松品质铺垫。
接着“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将小松与桃李对比,桃李在春日盛开时,小松显得寂寞,可当雪霜降临,桃李凋零,小松却愈发青葱。这里鲜明地突出小松不慕一时繁华、耐得住寂寞,且能在严寒霜雪中保持葱翠的坚韧,体现出诗人对小松经霜耐寒、坚贞不屈品质的推崇。
然后“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以百花一年之中多次枯荣的易变,反衬出小松长到百尺成为栋梁之材的艰难与坚定,诗人借小松表达出对其能成栋梁、发挥“柱石功”的殷切期待,也暗含自身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有高远政治抱负的寄托。
最后“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诗人对那些只知欣赏桃李等一时繁花的“西园车马客”说,等到百花摇落、一切成空时,他们定会悲哀失望。通过对这些只看重表面艳丽、缺乏长远眼光者的“告诫”,既进一步衬托出小松的持久价值,也表达出诗人对社会上像桃李般艳丽一时却花开易谢的事物,以及那些庸俗浅薄、目光短浅之徒的讽刺与鄙视。
综上,全诗句句写松,诗人热情赞颂了小松刚劲挺拔、不畏严寒、不惧霜雪、四季葱翠的高尚品格,既寄寓了自己高远的政治抱负,渴望如小松般成为栋梁之材,有所作为;又对艳丽一时、花开易谢的桃李,以及社会上与之类似的庸俗浅薄之徒给予了辛辣的讽刺与鄙视。
14.C 15.①第一首:“王孙去”,“去”即“离开”,此处指朋友离去,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别的惆怅跃然纸上。
②第二首:“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去”指时间流逝、年华老去,词人年老却还想恢复中原万里河山,表达了词人老当益壮的气概、为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导语】林逋的《点绛唇 金谷年年》,借金谷园春色与离歌,抒离别惆怅;叶梦得的《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登亭览景,表老当益壮、盼恢复河山之志。两词皆以景衬情,情感或婉约或豪迈,各有韵味。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林逋的《点绛唇·金谷年年》,主要围绕金谷园的春色、离别的场景展开,如“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描绘金谷园的春色与落花,“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聚焦送别场景与春草;叶梦得的《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着重刻画绝顶小亭的景色以及自身情怀,像“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写小亭、云海,“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抒怀。两首词通篇均未提及“飞鸟穿梭峰间”的相关内容。
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①第一首中,“王孙去”里的“去”是“离开”的意思。词的下片描绘了送别场景,“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先渲染出离别的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下,“王孙去”点明友人即将离去。看着友人远去,周围是“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的繁茂春草,更衬出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离别的惆怅之情在词句中充分流露。
②第二首中,“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里的“去”体现出时间的流逝,意味着年华的老去。词人此时虽已年老,但依然心怀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天涯想”。“老去”与“犹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即便年岁已高,却仍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以及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坚定决心。
16.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选取“秋草”“寒林”“日斜”等萧瑟景物,渲染凄凉氛围,烘托诗人对贾谊的同情,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 17.示例1: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表面叹汉文帝虽有道却对贾谊恩薄,实则暗讽当朝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表达对自身际遇的不满;
示例2:尾联“怜君何事到天涯”,以“怜君”暗喻自怜,借贾谊被贬暗指自己漂泊失意,委婉表达对现实的讽喻。
【导语】刘长卿此作以贾谊宅为凭,融史、景、情于一炉。秋草寒林绘尽荒凉,汉文薄恩暗讽时弊,怜君实乃自怜。字句间藏漂泊之苦、怀才之愤,于怀古中寄讽世深意,清寂意境里见沉郁风骨,是唐人咏史抒怀的典范。
16.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作用。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意为: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诗句精准选取了“秋草”“寒林”“日斜”三种典型景物。“秋草”常与衰败、萧瑟关联,“寒林”自带清冷、孤寂之感,“日斜”则易引发时光流逝、境遇落寞的感慨,这些景物并非随意组合,而是诗人精心挑选的、能传递悲凉意味的意象。由此可知颔联通过特定景物的选取,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成功渲染出贾谊旧宅荒废、人去楼空的萧瑟氛围。
由“独寻”二字与“寒林空见日斜时”中“空见”二字可知,诗人在贾谊宅前,面对衰败的秋草、清冷的树林与西沉的夕阳,既看到了贾谊被贬后居所的荒凉,也联想到贾谊才华横溢却遭贬谪的悲惨境遇,内心自然生出对贾谊的深切同情;同时,诗人自身也有怀才不遇、漂泊失意的经历,眼前的凄凉景物与自身境遇产生共鸣,“独”“空”二字更直接流露出自身的孤寂之感。由此可知,颔联的景物描写不仅烘托了对贾谊的同情,更巧妙融入了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孤寂之情,实现了景与情的深度交融。
1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赏析。
示例1: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意为: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诗句表面聚焦历史:汉文帝在史料记载中是公认的“有道明君”,开创“文景之治”,却仍对贾谊这样的治国贤才不够重视,将其贬至偏远的长沙,诗人在此处看似仅在感慨历史上“明君失贤”的遗憾,未直接提及现实。由此可知,诗人实则借历史隐喻现实——当朝统治者或许也如汉文帝般标榜“有道”,却同样存在“轻贤才、薄恩义”的问题,自己空有才华却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正是当朝不重用人才的体现。这种将对现实的不满藏于历史感慨中的写法,不直言批判却讽意暗含,完美契合“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
示例2:尾联“怜君何事到天涯”意为: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诗句中“君”明确指向贾谊,表面是诗人站在贾谊旧宅前,面对“寂寂江山摇落”的萧瑟景象,发出对贾谊的惋惜:可怜你身怀经世之才,为何会被贬到这“天涯”般的蛮荒之地?语气中满是对古人境遇的同情,看似与自身、与现实无关。由此可知,“怜君”实为“自怜”——诗人刘长卿一生多次被贬,漂泊四方,其境遇与贾谊“被贬天涯”高度相似。他借同情贾谊的遭遇,实则暗抒自己漂泊失意的愤懑,将对当朝统治者埋没人才、导致士人困顿的不满,转化为对古人的惋惜之语,不直白抨击却讽意深切,体现了“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
18.B 19.①“万里云霄”喻指远大前程,表达对部下的殷切期许和美好祝愿;②“风雨破吾庐”以自身处境艰难反衬,彰显诗人不计个人得失的豁达胸襟;③两句形成强烈对比,既流露诗人遭诬陷后的悲愤,更展现其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导语】这首《送湖南部曲》展现了辛弃疾豪迈与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部属的深情送别(“万里云霄送君去”),又暗含壮志难酬的愤懑(“明珠成薏苡”)。“风雨破吾庐”的意象,既显豁达又见悲凉。全诗笔力雄健,用典精当,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颔联“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中,“愧”字所表达的并非诗人对自己才能有限的谦虚,而是结合注释③“薏苡明珠”的典故可知,诗人此处是借马援被诬陷的典故,来隐喻自身遭受谗言诬陷、蒙受不白之冤的处境。因此,这个“愧”字蕴含着诗人因自身遭遇(被诬陷)而未能更好地提携、回报这位有才能的部属(“赤手缚於菟”指其勇猛)的复杂心情,其中包含了愤懑、无奈与深深的歉意,而非简单的才能上的“谦虚”。
故选B。
19.本题考查对诗歌尾联情感内涵的分析与概括。
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意为:我送你奔赴万里云霄般的光明前程,(即便你离去后)哪怕风雨吹破我的茅屋,我也在所不惜。
首先,从对部属的情感来看,“万里云霄”是一个极具开阔感和光明感的意象,诗人用它来比喻部属此去将拥有的远大前程。这并非简单的客套,而是结合了首联、颔联中对这位部属勇猛过人(“青衫匹马万人呼”、“赤手缚於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人才发自内心的、殷切的期许和真挚美好的祝愿。即便自己身处困境,依然希望有才能的部下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其次,从诗人自身的襟怀来看,“风雨破吾庐”是诗人对自己当下及未来艰难处境的形象化描述。“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更象征着政治上的风波与迫害(呼应颔联“明珠成薏苡”的被诬之冤);“破吾庐”则极言其处境之困厄。然而,诗人以“不妨”二字领起,语气斩钉截铁,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转折和对比。这鲜明地展现了诗人为了成全他人(部属的前程)而甘愿自身承受苦难的博大胸怀,以及不计个人得失、不为逆境所屈的豁达与坚毅。
最后,结合全诗背景与诗人一贯的情志来理解。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却屡遭排挤。此诗作于他调职江西之际,可谓壮志难酬。尾联在悲怆(自身风雨飘摇)与豪迈(祝愿部下高飞)的交织中,更深层地透露出诗人虽身处“风雨”,心却向往“云霄”的复杂心境。他悲愤于自身的遭遇,但更强烈的,是那种即便个人理想受挫、身处困顿,也依然希望为国育才、其报国之志未曾有丝毫磨灭的执着精神。因此,尾联在深沉的个人感慨中,最终升华为一种顾全大局、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本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