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知识点一 生态因子1.下面哪些因素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①捕食 ②竞争 ③气候 ④寄生 ⑤阳光 ⑥温度A.①② B.①②④C.③⑤ D.③⑤⑥2.“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和威海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限制因子是( )A.温度 B.水C.阳光 D.土壤3.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有关水对种群特征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有根系发达、叶面积小,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体等B.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C.水影响动物繁殖,增加湿度有利于生殖腺的发育;体色上如生活于温暖潮湿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浅;行为上如肺鱼的夏眠D.海洋动物有等渗动物和低渗动物,等渗动物可饮用海水并排除溶质,低渗动物肾小球退化或数目减少,从而减少排尿而保持水分,并以腮排除多余的盐知识点二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在春季复苏、在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影响上述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气温升高 B.降雨增多C.日照延长 D.动物采食知识点三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5.(2024·淮安高二联考)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北方各种草本植物在秋冬季节种群密度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B.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C.春夏时节动植物数量普遍增长,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D.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食物有关6.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的不同而改变B.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7.(2024·盐城高二联考)土壤的结构、成分、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的生物活动都在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自然条件下,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的比例经常的变动B.土壤的结构、成分、理化性质的改变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可直接影响某些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能力D.土壤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水分和能量8.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地,散生于草原草甸、山地草甸、林缘及沟谷中)在1971—1975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1975年相比,1971年该种群的生存阻力相对较小B.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C.北点地梅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主要是受气温升高的影响D.该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可能是受到气温、日照时间和降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9.(2024·宿迁高二校联考)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雪线以下(图1乙区域)主要分布的是高山灌丛和草甸,雪线以上(图1甲区域)是常年积雪。近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越大,郁闭度指数越高),图2是图1中乙区域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在甲区域没有分布,限制其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B.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的种群密度远高于丙区域,其密度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温度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增加D.乙区域郁闭度指数越高,越不利于乔木幼苗的繁殖和生长10.(多选)(2024·扬州高二校联考)沙漠蝗虫因食量大、繁殖力强,危害极大。科研小组调查一年中气温和降水对蝗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数量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水可有效控制其数量C.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不利于沙漠蝗虫的增长D.适量引入鸟类捕食蝗虫的措施利用的是生物因素影响11.(多选)巢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渔业资源丰富。其中生存的翘嘴鲌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为0~38 ℃,多生活在中上水层,游动迅速,喜欢成群活动,在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跃。翘嘴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属于凶猛性鱼类。但是,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鲌数量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翘嘴鲌与浮游生物的数量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B.狼牙鱼入侵不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C.光、水温属于影响翘嘴鲌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D.狼牙鱼入侵不影响翘嘴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2.植物开花需要日照长度必须大于临界日长(一般为12~14小时以上)称为长日照植物,植物开花需要日照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一般在12~14小时以下)称为短日照植物。科学家通过改变24小时的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处理植物A和植物B一段时间,结果如图组1和组2、组5和组6。(1)根据组别 (填组别号)可判断植物B为 (填“长”或“短”)日照植物。(2)科学家又对植物A和植物B分别做了以下处理:闪光打断黑暗时间,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实验结果如图组3和组4、组7和组8。根据图示结果可知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 (填“夜间的长度”或“日照的长度”)。请说明理由: 。(3)若要B植物提前开花,可以怎样处理: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1.D 捕食、竞争、寄生均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气候、阳光、温度均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2.A 受温度限制,柑橘适宜在南方栽种,而苹果适宜在北方栽种。3.C 水影响动物繁殖,生长发育、分布、体色和行为。在体色上生活于干燥而寒冷的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淡;生活于温暖潮湿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深,主要是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提高了产生色素酶的活性。4.D 题目中所描述的草本植物种群数量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与气温、光照、降雨均有关,与动物采食无关。5.B 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较高,在秋冬季节种群密度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A正确;阴生植物在林下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春夏时节动植物数量普遍增长,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C正确;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天敌、食物、气候季节等因素有关,D正确。6.D 据题图可知,不同的温度下,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不同,A正确;在3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环境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量是最少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当个体数为K/2=200时,即第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最终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7.D 自然条件下土壤空气及土壤水分的比例经常变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体,A正确;生物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成分和理化性质等,如植树可以固水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植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由阳光提供,土壤只能为其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错误。8.A 1971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1年生存斗争程度高,生存阻力相对较大,A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B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周期性波动,种群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可能是受到气温、日照时间和降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D正确。9.D 甲区域和乙区域受到的光照强度差别不大,由甲区域常年积雪可知,该区域温度较低,限制小灌木在此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A错误;小灌木(M)在乙、丙两区域均能生长,丙区域的高大乔木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使得矮小灌木受到的光照强度低,光照强度是主要的制约因素,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增加,郁闭度指数增加,分析图2,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的幅度呈负相关,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减少,C错误;乙区域的郁闭度指数越高,说明灌木和草本植物长得越茂密,越不利于刚出土的乔木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利于其繁殖和生长,D正确。10.ABD 据题图可知,蝗虫数量变化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水可有效控制其数量,B正确;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可能导致气温升高(或气候异常),有利于(或无法确定)沙漠蝗虫的数量变化,C错误。11.BD 翘嘴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两者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A正确;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鲌数量下降,说明狼牙鱼入侵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共生都属于生物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属于非生物因素,C正确;狼牙鱼入侵会导致翘嘴鲌数量下降,说明狼牙鱼入侵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12.(1)5、6 长 (2)夜间的长度 对于两组植物,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改变开花情况 (3)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长光照时间解析:(1)组5用大于12~14小时以上日照处理后植物B开花,组6用少于12~14小时的日照处理后植物B不开花,通过组5、6对照可判断植物B是长日照植物。(2)从组3和组4对照、组7和组8对照结果可知,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改变开花情况,这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的长度。(3)从组5和组7结果分析可知,若要B植物提前开花,可以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长光照时间。5 2 / 3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导学 聚焦 1.通过结合实例和模型,阐明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形成生命观。 2.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分析与讨论的科学方法,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知识点 生态因子及其对种群特征的影响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 、 、 、 和 等有 影响的因素。(2)类型(3)关键性因子①概念:对生物种群的 和 有关键性影响的因子。②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4)限制因子在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如果某种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 时,就会成为限制因子。2.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教材边角教材P20旁栏思考:有人认为,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动物可以在无光的环境中生存繁衍。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不正确。光也会影响动物的行为,例如:①光的波长影响动物的趋光性,如夜蛾扑灯;②光的强度影响动物的昼夜节律、交配产卵、取食和栖息,可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③光的周期影响动物的生活史,如动物的越冬滞育、世代交替等。【微思考】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冬季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受哪种生态因子的影响?3.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影响生物种群的关键性因子只有一个。( )(2)生物因素仅仅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水有密切关系。( )(4)日照时间长短能影响植物的开花,但对动物的繁殖无影响。( )(5)北极狐身体的突出部分小而短,是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6)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相对独立的。( )探讨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如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1)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2)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2.研究表明,蝗虫产卵对环境有明显的选择性,喜欢在土质坚实、地势向阳、植被稀疏(覆盖度在25%~50%之间)和土壤含水量为10%~20%的环境产卵。土质坚实可促进卵的发育;土温变化幅度大,卵发育较快。如图所示为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大发生年,“-”发生轻度年)。(1)讨论导致蝗虫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主要环境因素。(2)除(1)中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许多栽培品种的花期在10月~11月。为了让这些菊花能在我国的国庆节期间开放,你能设计一个栽培方案吗?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2)对于同一种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不同。(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当某一生态因子成为限制因子时,即使其他生态因子都给予充足的供应,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仍将受到限制因子的限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1.下列叙述中,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是( )A.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B.气候干旱会导致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C.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使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降低D.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2.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编制麻袋等。如果将黄麻北移到山东地区种植,它将( )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3.(多选)生态学家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如图所示(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的死亡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B.在25 ℃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C.在20 ℃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D.温度和盐度始终作为限制因子共同影响褐虾的种群特征规律方法生物种类是多样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也是多样的,我们在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时,可以分两种情况:①非生物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生物的细胞代谢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死亡率。②非生物因素通过影响生物生殖(如长日照植物开花、干旱条件下蝗虫受精卵容易孵化等)进而影响其出生率。 (1)如何表述生态因子的概念?(2)春季不同时间段播种水稻种子,导致株高有明显差距,但是它们在夏季开花时间基本相同,原因是什么?(3)温度偏高时,对湿地松粉蚧产生怎样的影响? 1.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在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主要是受温度影响D.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土壤动物种类的数量变化表现出来2.有些动物在白天活动,如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中的大部分灵长类、有蹄类,昆虫中的蝶类、蝇类等;有些动物则在夜晚或晨昏时活动,如夜猴、蝙蝠、家鼠和夜鹰等。下列不属于影响动物活动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照 B.温度 C.水 D.食物3.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褐飞虱适宜存活的温度是25~30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低温或高温导致卵和幼虫成活率下降,进而导致褐飞虱种群数量下降C.凉夏暖秋也会导致褐飞虱种群数量下降D.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的关键性因子4.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1)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在昆虫生活的耐受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升高,昆虫生活的最适湿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可见,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 的结果。(2)昆虫种群数量的大小由种群的 决定。(3)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自主学习1.(1)生长 发育 生殖 行为 分布 直接或间接 (2) 温度 阳光 捕食 竞争 共生 (3)①生存 繁殖 ② 关键性因子 最多 不断减少 生存困难乃至死亡 (4)耐受极限2.(1)组成 生长发育 种群数量 (2) 波长的光 趋光性 生长发育 迁徙 生长及形态结构 时间的长短 (3) 形态结构 繁殖 生长发育 形态结构微思考 温度。(4) 生活的基质 无机盐 水分 酸性土 中性土 碱性土 嗜酸性动物、嗜碱性动物 盐浓度直接影响动物分布3.(1)× 提示:影响生物种群的关键性因子有很多,如温度、水、阳光等。(2)× 提示: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3)√(4)× 提示:日照长短也会影响动物的繁殖。(5)√(6)× 提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互动探究1.(1)提示:阳光(或光照强度)。(2)提示:不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低。2.(1)提示: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2)提示:除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光照、土壤、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提示:可以在白天进行短时间遮光处理,使连续光照时间缩短。学以致用1.C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气候干旱会导致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体现了水分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该种病毒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体现了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2.B 黄麻属于短日照植物,即营养生长一定时间后,白天日照必须小于一定时长才能开花,将黄麻从热带北移到山东地区种植,因为从春分到秋分的这段时间南方日照长,而从秋分到第二年的春分则相反,因此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3.BD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22‰~38‰,而1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18‰~42‰,因此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A正确;在25 ℃水温、30‰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10%,而不是存活率为10%,B错误;在20 ℃水温条件、30‰左右的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0,最适宜其生存,C正确;当某种生态因子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才会成为限制因子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D错误。【过程评价·勤检测】网络构建 (1)提示: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2)提示:水稻的开花受日照长短控制,当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时数时水稻才开花。(3)提示:温度偏高时,湿地松粉蚧成虫的产卵量显著下降,成虫的死亡率急剧增大。课堂演练1.B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错误;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主要是受温度升高的影响,C正确;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土壤动物种类的数量变化表现出来,如受铜、锌、汞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螨类数量明显减少,D正确。2.D 食物为生物因素。3.C 褐飞虱具有群聚性,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A正确;褐飞虱适宜存活的温度是25~30 ℃,因此凉夏暖秋会导致褐飞虱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4.(1)减少 增大 综合作用(或综合影响)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2.56N0解析:(1)由题图可知,在温度为32.5 ℃,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多,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3)第一年此种昆虫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N0×1.6×1.6=2.56N0。6 / 6(共65张PPT)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导学 聚焦 1.通过结合实例和模型,阐明种群数量变化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形成生命观。2.通过实例分析,运用分析与讨论的科学方法,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目录CONTENTS课时训练·提素能03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 生态因子及其对种群特征的影响1. 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 、 、 、 和 等有 影响的因素。生长 发育 生殖 行为 分布 直接或间接 (2)类型(3)关键性因子①概念:对生物种群的 和 有关键性影响的因子。生存 繁殖 ②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4)限制因子在任何生物的生存环境中都存在着很多生态因子,如果某种生态因子发生变化,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 时,就会成为限制因子。耐受极限 2.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教材边角教材P20旁栏思考:有人认为,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动物可以在无光的环境中生存繁衍。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不正确。光也会影响动物的行为,例如:①光的波长影响动物的趋光性,如夜蛾扑灯;②光的强度影响动物的昼夜节律、交配产卵、取食和栖息,可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③光的周期影响动物的生活史,如动物的越冬滞育、世代交替等。【微思考】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冬季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这主要受哪种生态因子的影响?提示:温度。3.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影响生物种群的关键性因子只有一个。 ( × )提示:影响生物种群的关键性因子有很多,如温度、水、阳光等。(2)生物因素仅仅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 × )提示: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3)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水有密切关系。 ( √ )××√(4)日照时间长短能影响植物的开花,但对动物的繁殖无影响。( × )提示:日照长短也会影响动物的繁殖。(5)北极狐身体的突出部分小而短,是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 )(6)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相对独立的。( × )提示: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探讨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 如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郁闭度 0 0.2 0.4 0.6 0.8 1.0一年蓬 15.3 13.5 10.8 7.4 4.3 2.4加拿大一枝黄花 10.4 9.5 6.1 5.6 3.0 1.2刺儿菜 3.7 4.3 8.5 4.4 2.2 1.0(1)影响该地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是什么?提示:阳光(或光照强度)。(2)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提示:不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刺儿菜为阴生植物,更适于在低光照强度下生长,对光照强度的敏感度比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更低。2. 研究表明,蝗虫产卵对环境有明显的选择性,喜欢在土质坚实、地势向阳、植被稀疏(覆盖度在25%~50%之间)和土壤含水量为10%~20%的环境产卵。土质坚实可促进卵的发育;土温变化幅度大,卵发育较快。如图所示为东亚飞蝗发生程度与温度、干湿指数的关系(“+”大发生年,“-”发生轻度年)。(1)讨论导致蝗虫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提示: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2)除(1)中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提示:除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光照、土壤、风、火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许多栽培品种的花期在10月~11月。为了让这些菊花能在我国的国庆节期间开放,你能设计一个栽培方案吗?提示:可以在白天进行短时间遮光处理,使连续光照时间缩短。 (1)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也叫生态幅。(2)对于同一种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不同。(3)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4)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当某一生态因子成为限制因子时,即使其他生态因子都给予充足的供应,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仍将受到限制因子的限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1. 下列叙述中,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是( )A.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B. 气候干旱会导致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C. 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使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降低D. 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解析: 蚊类等昆虫在寒冷季节到来时一般会全部死亡,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气候干旱会导致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体现了水分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引起传染病的某种病毒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该种病毒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火山喷发时火山口附近的植物几乎全部死亡,体现了自然灾害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2. 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种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秆,剥取纤维用于编制麻袋等。如果将黄麻北移到山东地区种植,它将( )A. 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B. 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C. 提早开花结实,产量降低D. 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解析: 黄麻属于短日照植物,即营养生长一定时间后,白天日照必须小于一定时长才能开花,将黄麻从热带北移到山东地区种植,因为从春分到秋分的这段时间南方日照长,而从秋分到第二年的春分则相反,因此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3. (多选)生态学家对褐虾在不同含盐量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耐受能力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部分数据如图所示(曲线旁的百分比为褐虾的死亡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B. 在25 ℃水温、30‰盐度时,只有10%的褐虾能够生存C. 在20 ℃水温条件时,30‰左右的盐度最适宜其生存D. 温度和盐度始终作为限制因子共同影响褐虾的种群特征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22‰~38‰,而15 ℃水温下褐虾生活的盐度范围约为18‰~42‰,因此与15 ℃水温比较,5 ℃水温下褐虾对盐度耐受范围窄,A正确;在25 ℃水温、30‰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10%,而不是存活率为10%,B错误;在20 ℃水温条件、30‰左右的盐度时,褐虾死亡率为0,最适宜其生存,C正确;当某种生态因子在接近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才会成为限制因子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D错误。规律方法生物种类是多样的,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也是多样的,我们在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时,可以分两种情况:①非生物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生物的细胞代谢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死亡率。②非生物因素通过影响生物生殖(如长日照植物开花、干旱条件下蝗虫受精卵容易孵化等)进而影响其出生率。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如何表述生态因子的概念?提示: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2)春季不同时间段播种水稻种子,导致株高有明显差距,但是它们在夏季开花时间基本相同,原因是什么?提示:水稻的开花受日照长短控制,当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时数时水稻才开花。(3)温度偏高时,对湿地松粉蚧产生怎样的影响?提示:温度偏高时,湿地松粉蚧成虫的产卵量显著下降,成虫的死亡率急剧增大。1. 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C. 在温带和寒温带,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主要是受温度影响D. 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土壤动物种类的数量变化表现出来解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B错误;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为新的植株,主要是受温度升高的影响,C正确;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土壤动物种类的数量变化表现出来,如受铜、锌、汞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螨类数量明显减少,D正确。2. 有些动物在白天活动,如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中的大部分灵长类、有蹄类,昆虫中的蝶类、蝇类等;有些动物则在夜晚或晨昏时活动,如夜猴、蝙蝠、家鼠和夜鹰等。下列不属于影响动物活动的非生物因素是( )A. 光照 B. 温度C. 水 D. 食物解析: 食物为生物因素。3. 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褐飞虱适宜存活的温度是25~30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调查褐飞虱的种群数量应采用样方法B. 低温或高温导致卵和幼虫成活率下降,进而导致褐飞虱种群数量下降C. 凉夏暖秋也会导致褐飞虱种群数量下降D. 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的关键性因子解析: 褐飞虱具有群聚性,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A正确;褐飞虱适宜存活的温度是25~30 ℃,因此凉夏暖秋会导致褐飞虱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4. 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据图回答:(1)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在昆虫生活的耐受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升高,昆虫生活的最适湿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可见,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 的结果。减少 增大 综合作用(或综合影响) 解析: 由题图可知,在温度为32.5 ℃,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多,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2)昆虫种群数量的大小由种群的 决定。解析: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3)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解析: 第一年此种昆虫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N0×1.6×1.6=2.56N0。2.56N0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知识点一 生态因子1. 下面哪些因素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 )①捕食 ②竞争 ③气候 ④寄生 ⑤阳光 ⑥温度A. ①② B. ①②④C. ③⑤ D. ③⑤⑥解析: 捕食、竞争、寄生均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气候、阳光、温度均属于影响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1234567891011122. “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和威海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限制因子是( )A. 温度 B. 水C. 阳光 D. 土壤解析: 受温度限制,柑橘适宜在南方栽种,而苹果适宜在北方栽种。1234567891011123. 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下列有关水对种群特征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有根系发达、叶面积小,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体等B.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C. 水影响动物繁殖,增加湿度有利于生殖腺的发育;体色上如生活于温暖潮湿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浅;行为上如肺鱼的夏眠D. 海洋动物有等渗动物和低渗动物,等渗动物可饮用海水并排除溶质,低渗动物肾小球退化或数目减少,从而减少排尿而保持水分,并以腮排除多余的盐123456789101112解析: 水影响动物繁殖,生长发育、分布、体色和行为。在体色上生活于干燥而寒冷的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淡;生活于温暖潮湿地区的动物体色较深,主要是在较高的湿度条件下提高了产生色素酶的活性。123456789101112知识点二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本植物在冬季枯死、在春季复苏、在夏季生长繁茂的景象。影响上述草本植物种群数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 气温升高 B. 降雨增多C. 日照延长 D. 动物采食解析: 题目中所描述的草本植物种群数量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与气温、光照、降雨均有关,与动物采食无关。123456789101112知识点三 非生物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5. (2024·淮安高二联考)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我国北方各种草本植物在秋冬季节种群密度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B. 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C. 春夏时节动植物数量普遍增长,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D. 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食物有关123456789101112解析: 在我国北方的原野上,各种草本植物在春夏时节种群密度较高,在秋冬季节种群密度比较低,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A正确;阴生植物在林下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增加,B错误;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春夏时节动植物数量普遍增长,其影响因素有温度、光照、水分等,C正确;北极旅鼠数量发生周期性波动可能与天敌、食物、气候季节等因素有关,D正确。1234567891011126.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的不同而改变B. 19.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 24.8 ℃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123456789101112解析: 据题图可知,不同的温度下,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不同,A正确;在3条曲线中,19.8 ℃条件下环境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量是最少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 ℃条件下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当个体数为K/2=200时,即第5天左右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33.6 ℃条件下,种群数量最终会围绕K值上下波动,D错误。1234567891011127. (2024·盐城高二联考)土壤的结构、成分、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的生物活动都在影响着土壤上面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自然条件下,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的比例经常的变动B. 土壤的结构、成分、理化性质的改变与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可直接影响某些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生殖能力D. 土壤是陆生生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水分和能量123456789101112解析: 自然条件下土壤空气及土壤水分的比例经常变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体,A正确;生物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成分和理化性质等,如植树可以固水土,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植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由阳光提供,土壤只能为其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错误。1234567891011128. 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等地,散生于草原草甸、山地草甸、林缘及沟谷中)在1971—1975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1975年相比,1971年该种群的生存阻力相对较小B.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C. 北点地梅的种子在春季萌发主要是受气温升高的影响D. 该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波动,可能是受到气温、日照时间和降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23456789101112解析: 1971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1年生存斗争程度高,生存阻力相对较大,A错误;从5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B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周期性波动,种群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波动,可能是受到气温、日照时间和降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D正确。1234567891011129. (2024·宿迁高二校联考)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雪线以下(图1乙区域)主要分布的是高山灌丛和草甸,雪线以上(图1甲区域)是常年积雪。近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越大,郁闭度指数越高),图2是图1中乙区域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在甲区域没有分布,限制其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B. 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的种群密度远高于丙区域,其密度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温度C.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增加D. 乙区域郁闭度指数越高,越不利于乔木幼苗的繁殖和生长123456789101112解析: 甲区域和乙区域受到的光照强度差别不大,由甲区域常年积雪可知,该区域温度较低,限制小灌木在此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A错误;小灌木(M)在乙、丙两区域均能生长,丙区域的高大乔木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使得矮小灌木受到的光照强度低,光照强度是主要的制约因素,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增加,郁闭度指数增加,分析图2,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的幅度呈负相关,因此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减少,C错误;乙区域的郁闭度指数越高,说明灌木和草本植物长得越茂密,越不利于刚出土的乔木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利于其繁殖和生长,D正确。12345678910111210. (多选)(2024·扬州高二校联考)沙漠蝗虫因食量大、繁殖力强,危害极大。科研小组调查一年中气温和降水对蝗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蝗虫数量受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B. 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水可有效控制其数量C.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不利于沙漠蝗虫的增长D. 适量引入鸟类捕食蝗虫的措施利用的是生物因素影响123456789101112解析: 据题图可知,蝗虫数量变化和降水量呈负相关,对蝗灾区进行人工降水可有效控制其数量,B正确;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可能导致气温升高(或气候异常),有利于(或无法确定)沙漠蝗虫的数量变化,C错误。12345678910111211. (多选)巢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渔业资源丰富。其中生存的翘嘴鲌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为0~38 ℃,多生活在中上水层,游动迅速,喜欢成群活动,在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跃。翘嘴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属于凶猛性鱼类。但是,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鲌数量下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翘嘴鲌与浮游生物的数量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B. 狼牙鱼入侵不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C. 光、水温属于影响翘嘴鲌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D. 狼牙鱼入侵不影响翘嘴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23456789101112解析: 翘嘴鲌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两者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A正确;狼牙鱼入侵会导致巢湖翘嘴鲌数量下降,说明狼牙鱼入侵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共生都属于生物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属于非生物因素,C正确;狼牙鱼入侵会导致翘嘴鲌数量下降,说明狼牙鱼入侵会影响翘嘴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错误。12345678910111212. 植物开花需要日照长度必须大于临界日长(一般为12~14小时以上)称为长日照植物,植物开花需要日照长度短于其所要求的临界日长(一般在12~14小时以下)称为短日照植物。科学家通过改变24小时的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处理植物A和植物B一段时间,结果如图组1和组2、组5和组6。123456789101112(1)根据组别 (填组别号)可判断植物B为 (填“长”或“短”)日照植物。解析: 组5用大于12~14小时以上日照处理后植物B开花,组6用少于12~14小时的日照处理后植物B不开花,通过组5、6对照可判断植物B是长日照植物。5、6长123456789101112(2)科学家又对植物A和植物B分别做了以下处理:闪光打断黑暗时间,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实验结果如图组3和组4、组7和组8。根据图示结果可知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 (填“夜间的长度”或“日照的长度”)。请说明理由: 。夜间的长度对于两组植物,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改变开花情况123456789101112解析: 从组3和组4对照、组7和组8对照结果可知,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改变开花情况,这说明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夜间的长度。123456789101112(3)若要B植物提前开花,可以怎样处理: 。解析: 从组5和组7结果分析可知,若要B植物提前开花,可以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长光照时间。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长光照时间123456789101112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docx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pptx 第二节 影响种群特征的生态因子(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