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种间关系知识点一 种间关系1.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2.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的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竞争3.(2024·盐城高二联考)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毒蚊幼虫的关系是( )A.竞争、捕食 B.捕食、竞争C.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4.下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5.下列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B.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属于寄生关系C.蛔虫和人属于竞争关系 D.羊吃草不属于捕食关系知识点二 生物防治6.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下列关于农业害虫防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喷施农药可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直接增加了害虫死亡率B.若长期施用同一种农药,害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会使害虫防治效果越来越差C.采用黑光灯诱捕害虫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其原因是诱捕降低了害虫性别比例D.在害虫繁殖季节施用性引诱剂,可诱捕雄虫并扰乱害虫雌雄交尾以降低害虫出生率7.(2024·宿迁高二联考)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苗,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B.可以选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C.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D.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大于干旱环境8.(2024·徐州高二联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所示:池塘 编号 捕食者 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的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相对减少9.(多选)(2024·扬州高二联考)在某自然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a、b之间是竞争关系B.物种b、c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C.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10.(多选)“集团内双向捕食”是指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天敌1和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B.没有植食性昆虫时,天敌1和2也能通过双向捕食长期共存C.通过引入更多种类的天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害虫D.只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11.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一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12.(2024·盐城高二联考)蚂蚁M和蚂蚁P均在金合欢树上筑巢,并从金合欢树上获取营养。请回答下列问题:(1)限制金合欢树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因素有 性动物、竞争性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病原微生物与金合欢树是 关系。(2)某些病原微生物侵染金合欢树叶片,导致叶片损伤。为研究蚂蚁M和蚂蚁P的作用,科研人员去除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金合欢树上的蚂蚁M或蚂蚁P,与去除前相比较,检测并统计损伤叶片所占的百分比及叶绿素含量,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①据图1可知,蚂蚁M能 病原微生物对金合欢树叶片的损伤。蚂蚁P (填“有”或“没有”)这个作用。②据图2可知,去除蚂蚁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是 。③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时,金合欢树可能把降低 作用作为一种防御策略。(3)蚂蚁M与金合欢树的关系是 。蚂蚁M、金合欢树和病原微生物之间形成的这种关系是长期 的结果。第三节 种间关系1.B 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B描述的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其他三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B 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先增先减,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A正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B错误;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C正确;由于食物或者生存空间的缺乏,物种内部会出现种内竞争,D正确。3.C 根据题干信息,紫腹巨蚊幼虫以毒蚊幼虫为食,说明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是捕食关系;成虫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说明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是寄生关系。4.A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变化特点,题图中只有A、D项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A项中Ⅰ表示捕食者,Ⅱ表示被捕食者,D项中Ⅱ表示捕食者,Ⅰ表示被捕食者,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5.B 不同物种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蜜蜂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属于种间关系,A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属于寄生关系,B正确;蛔虫和人属于寄生关系,C错误;羊吃草体现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6.C 喷施农药可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喷施农药可以直接增加害虫死亡率,降低害虫种群数量,A正确;若长期施用同一种农药,则淘汰了抗药性低的害虫,从而使害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致使害虫防治效果越来越差,B正确;黑光灯诱捕提升了害虫种群的死亡率,而与性别比例无关,C错误;在害虫繁殖季节施用性引诱剂,既可以诱捕雄虫,又可以扰乱害虫的雌雄交尾,从而降低了害虫出生率以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D正确。7.D 蝗虫间的流行疾病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A正确;蝗虫卵的移动能力弱,移动范围小,所以可以选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B正确;由题意“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可知,合理灌溉可以防治蝗害,青蛙可以捕食蝗虫,所以引入青蛙等天敌也可以防治蝗害,C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由题意可知,干旱环境更容易引发蝗灾,所以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小于干旱环境,D错误。8.D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的存活率降低,甲、丙的数量减少,乙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从而使乙的存活率增加,D符合题意。9.AD 由题图可知,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A错误;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变化正好相反,两者最可能是竞争关系,B正确;从曲线图可知,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时,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c可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使种群密度增大,C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物种b的种群密度可能会减小,其环境容纳量不会增加,D错误。10.BC 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植食性昆虫)且二者之间相互捕食,其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A正确;没有植食性昆虫时,天敌1和2缺乏食物来源,不能长期共存,B错误;引入更多天敌可能使“集团内双向捕食”更严重,导致抑制害虫力度减弱,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C错误;种群密度只能反映个体数的多少,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11.(1)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方存活,另一方消亡 (2)时间或部位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具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解析:(1)本题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所以选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两种生物,而且需将两种生物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如果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消亡,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两种雀科鸟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进化为长期共存,可能是通过分别取食同一棵树大小不同的种子或取食种子的时间不同或部位不同实现的。12.(1)捕食 寄生 (2)①降低 没有 ②去除蚂蚁M后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去除蚂蚁P后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 ③光合 (3)互利共生 自然选择解析:(2)①据图1可知,去除蚂蚁M组比保留蚂蚁M组的病原微生物导致损伤叶片的百分比明显升高,而去除蚂蚁P组和保留蚂蚁P组在病原微生物导致损伤叶片的百分比几乎无差别,说明蚂蚁M能降低病原微生物对金合欢树叶片的损伤,蚂蚁P没有这个作用。③去除蚂蚁M后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会导致金合欢树光合作用降低,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时,金合欢树可能把降低光合作用作为一种防御策略。(3)蚂蚁M能够降低病原微生物对金合欢树叶片的损伤,同时能从金合欢树上获取营养,说明蚂蚁M与金合欢树的关系是互利共生。蚂蚁M、金合欢树和病原微生物之间形成的这种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5 3 / 3第三节 种间关系导学 聚焦 1.通过对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的分析,形成进化与适应观。 2.通过比较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的特点,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知识点 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1.种间关系(1)概念:生态学上把 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2)分类2.种间的负相互作用(1)竞争(2)捕食(3)寄生【微思考】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什么?3.种间的正相互作用(1)互利共生(2)偏利共生4.生物防治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偏利共生。( )(2)成年鲈鱼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会取食本物种幼鱼属于捕食关系。( )(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往往存在一对一的捕食关系。( )(4)利用生物的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探讨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据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曲线模型回答有关问题:(1)单独培养草履虫时,两种草履虫都能正常生长,其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2)混合培养时,最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请分析影响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思考相关问题:(1)a代表 的数量变化,b代表 的数量变化。(2)分析讨论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3)如果某地区雪兔泛滥成灾,如何抑制雪兔的数量?3.欧洲樱桃(Cherries)因口感上佳、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山东、辽宁等地已有引种,每年2~4月开花,是上市较早的一种乔木果实,号称“百果第一枝”。樱桃树的主要虫害有桑白蚧、刺蛾、桃红颈天牛等。因喷洒农药防治害虫见效较快,目前果农仍多利用农药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农药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有什么坏处?(2)针对化学防治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推广应用。请提出解决樱桃树虫害的一些方案,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利用性外激素可以诱杀雄性刺蛾,降低刺蛾的种群密度,这属于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防治原理是什么?1.各种种间关系的模型构建及解读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 特点种间 的负 相互 作用 捕 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竞 争 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一般有二:一是a取代b;二是a、b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互抑制寄 生 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宿主b不可能全部死亡种间 的正 相互 作用 互 利 共 生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偏 利 共 生 - - 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2.五对易混概念的辨析(1)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偏利共生是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为非互利的共生关系;而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的关系,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因不能生活而死亡。(2)竞争和捕食: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目的是争夺资源、空间等,不仅仅是食物;捕食是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要注意以同种生物为食属于种内竞争,不属于捕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3)寄生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4)寄生与互利共生: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点是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物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宿主来说则是有害的。(5)捕食与寄生:被捕食的一般是弱的、老的个体,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但会导致被捕食者死亡或部分器官损伤;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能立即导致宿主死亡。3.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鸟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1)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农林有害动物是一类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利用山雀、灰喜鹊、啄木鸟等捕食害虫,利用黄鼬、猫头鹰、蛇等捕食鼠类,利用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捕食害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农林害虫也是一类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利用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利用肿腿蜂可以防治天牛,利用花角蚜小蜂可以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白僵菌制剂可以防治马尾松毛虫,利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可以防治多种林业害虫。 1.(2024·徐州高二联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2.(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甲种群数量/ 乙种群数量 1.30 1.35 1.10 0.95 0.65 0.33 0A.甲、乙两种群数量均先增大后减小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从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3.(多选)如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B.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C.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D.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一定下降规律方法种间关系曲线的多角度判断4.(2024·淮安高二校联考)如图表示某草原上“亚洲小车蝗”引发的一次蝗灾及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经济阈值是病害合理防治时机的一种病害密度指标,即病害的某一密度,病害达此密度时应该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而达到经济损害水平。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来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B.从图中可知g~j所对应的时间内,蝗虫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C.图中a点之前蝗虫种群呈“J”型增长,从a点开始进行了生物防治D.g点之前进行喷施杀虫剂增加种群的死亡率,属于化学防治 (1)什么是种间关系?(2)竞争、捕食、寄生各自的目的有什么不同?(3)互利共生与偏利共生有什么不同? 1.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的数量增减情况如图中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竞争关系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等资源D.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2.(2024·盐城高二联考)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C.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D.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3.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B.图乙可表示翠鸟与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寄生关系D.丙实验初期,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4.下列种间关系属于偏利共生关系的是( )A.清洁鱼与接受清洁服务的鱼类B.俪虾与“囚禁”它的海绵动物C.人与肠道内的微生物D.马与其身体上的跳蚤5.(多选)(2024·宿迁高二联考)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杂食性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疟原虫与按蚊是偏利共生关系C.按蚊幼虫与藻类为捕食关系D.杂食性鱼类与按蚊幼虫只存在捕食关系6.在肯尼亚草原上,举腹蚁居住在金合欢树的空心刺状叶中,取食小叶叶尖富含蛋白质的组织——Beltian小体。举腹蚁常常为金合欢树清除其他的遮光植物枝叶,驱赶长颈鹿等植食性动物。长颈鹿细长的舌头有厚皮质,能灵巧地避开叶刺;金合欢树叶被啃食后,会产生有苦味的单宁酸,同时释放一种气体告知周围的金合欢树分泌单宁酸。长颈鹿尝到苦味后,迅速逆风寻找还未接收到信号的金合欢树。探究:(1)除了捕食关系外,举腹蚁与金合欢树的种间关系还有 。(2)金合欢树叶被啃食后产生的单宁酸让动物有强烈的恶心感,植食性动物会转食其他植物。上述物种在相互影响中发展,进化出了适应性的特征或行为的现象称为 。(3)环境保护者曾为了保护一棵有18 000多年历史的金合欢树,用栅栏将它隔绝起来,以防止大象、长颈鹿等大型动物啃食。一段时间后,金合欢树叶分泌Beltian小体减少,最终死亡了。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你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第三节 种间关系【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自主学习1.(1)不同物种2.(1) 同一区域 同一资源 协调的平衡 消亡 (2)取食 相互制约 周期性波动 (3)体内或体表 摄取宿主养分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微思考 竞争。3.(1)相互依赖 相互得益 (2)另一方无害4.生物种群 抑制或消灭5.(1)× 提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2)× 提示: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成年鲈鱼和其幼鱼属于同一物种。(3)×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多种生物。(4)√互动探究1.(1)提示:呈“S”型增长。(2)提示: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3)提示:属于竞争。2.(1)提示:雪兔 猞猁(2)提示: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其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数量会随之上升;反之,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猞猁因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数量会随之下降。(3)提示:可以引入捕食者,如猞猁;可以引入某种专门寄生雪兔的病毒;可以引入竞争者,如羊、牛等,减少雪兔所食的植物及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1)提示:污染环境;农药通过一定途径进入人体而危害人体健康;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杀死害虫的天敌;成本较高;有效作用时间短;农药会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定向选择等。(2)提示:引入上述害虫的天敌、竞争者或寄生物,但注意不要引入新的虫害,务必慎重科学引入。(3)提示:生物防治。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刺蛾,可以破坏刺蛾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学以致用1.B 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2.C 表格数据只表示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的比值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如果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则第七年时该比值不会为0,B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从第四年开始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说明甲种群数量少于乙种群数量,即从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C正确;如果甲、乙两种群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则第七年时该比值不会为0,D错误。3.ABC 一龄期二代棉铃虫寄生率约为0,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A正确;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捕食率约为0,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B正确;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寄生、捕食和竞争,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C正确;种群数量是否增加决定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不一定下降,D错误。4.C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的密度,可以通过调查蝗虫卵的密度来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分析图中曲线,g点之前蝗虫的种群数量波动较大,没有周期性的规律,从g点之后的g~j所对应的时间内,出现了周期性的波动,B正确;图中a点之前种群的数量并非一直增加,所以不属于“J”型增长,从a点开始种群密度显著降低,说明此时进行了农药防治,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f点之后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说明该点可能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了生物防治,C错误;g点之前进行喷施杀虫剂增加种群的死亡率,属于化学防治,D正确。【过程评价·勤检测】网络构建 (1)提示:种间关系为不同物种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2)提示:竞争的目的是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的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寄生的目的是寄生物摄取宿主养分维持自己的生活。(3)提示: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得益;偏利共生则是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课堂演练1.B 根据题干信息“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说明草履虫与枯草杆菌之间为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有共同的食物资源枯草杆菌,故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种生物先后加入的顺序为枯草杆菌、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结合图示中三种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可知:曲线A为枯草杆菌数量变化曲线,曲线C为大草履虫数量变化曲线,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变化曲线,B错误;没有加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大草履虫的数量较稳定,加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降,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后者被淘汰,所以导致曲线C在c~d段下降,C正确;大草履虫和枯草杆菌为捕食关系,在a~b段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加,捕食的枯草杆菌数量增多,导致枯草杆菌的数量减少,D正确。2.D 由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二者具有捕食关系,A正确;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B正确;小鸟吃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互利共生,C正确;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所以D错误。3.C 图甲表示互利共生的关系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A正确;翠鸟与鱼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捕食者数量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加而增加,捕食者数量增加又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B正确;据图分析,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错误;丙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消失了一种生物,但随X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导致X生物的种内竞争加剧,D正确。4.B 清洁鱼可以吃接受清洁服务的鱼类的黏液,同时为接受清洁服务的鱼类清除身上的寄生虫,二者互为有利,为互利共生,A错误;海绵动物能为俪虾提供安全的居住场所,俪虾对海绵动物没有害处。因此,这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叫作偏利共生关系,B正确;肠道内的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们消化食物,而人的肠道可以为这些微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它们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C错误;跳蚤寄生在马身上,从马身上获取营养物质,但对马是不利的,因此属于寄生关系,D错误。5.AC 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与按蚊也是寄生关系,A正确,B错误;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C正确;杂食性鱼类以按蚊幼虫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按蚊幼虫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D错误。6.(1)互利共生 (2)协同进化 (3)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长颈鹿等动物啃食金合欢树的叶片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金合欢树叶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人为地阻断食物联系,破坏种间关系7 / 7(共81张PPT)第三节 种间关系导学 聚焦 1.通过对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的分析,形成进化与适应观。2.通过比较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的特点,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目录CONTENTS课时训练·提素能03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 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1. 种间关系(1)概念:生态学上把 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2)分类不同物种 2. 种间的负相互作用(1)竞争(2)捕食(3)寄生【微思考】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什么?提示:竞争。3. 种间的正相互作用(1)互利共生(2)偏利共生4. 生物防治5.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偏利共生。 ( × )提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2)成年鲈鱼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会取食本物种幼鱼属于捕食关系。 ( × )提示: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成年鲈鱼和其幼鱼属于同一物种。(3)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往往存在一对一的捕食关系。 ( ×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多种生物。(4)利用生物的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属于生物防治。( √ )×××√探讨 分析群落的种间关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1. 据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曲线模型回答有关问题:(1)单独培养草履虫时,两种草履虫都能正常生长,其增长曲线符合哪种类型?提示:呈“S”型增长。(2)混合培养时,最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请分析影响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示:属于竞争。2.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做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思考相关问题:(1)a代表 的数量变化,b代表 的数量变化。提示:雪兔 猞猁(2)分析讨论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提示: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上升时,猞猁因为食物充足,其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数量会随之上升;反之,作为猎物的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时,猞猁因为食物匮乏,其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数量会随之下降。(3)如果某地区雪兔泛滥成灾,如何抑制雪兔的数量?提示:可以引入捕食者,如猞猁;可以引入某种专门寄生雪兔的病毒;可以引入竞争者,如羊、牛等,减少雪兔所食的植物及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3. 欧洲樱桃(Cherries)因口感上佳、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我国山东、辽宁等地已有引种,每年2~4月开花,是上市较早的一种乔木果实,号称“百果第一枝”。樱桃树的主要虫害有桑白蚧、刺蛾、桃红颈天牛等。因喷洒农药防治害虫见效较快,目前果农仍多利用农药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农药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有什么坏处?提示:污染环境;农药通过一定途径进入人体而危害人体健康;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杀死害虫的天敌;成本较高;有效作用时间短;农药会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定向选择等。(2)针对化学防治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推广应用。请提出解决樱桃树虫害的一些方案,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提示:引入上述害虫的天敌、竞争者或寄生物,但注意不要引入新的虫害,务必慎重科学引入。(3)利用性外激素可以诱杀雄性刺蛾,降低刺蛾的种群密度,这属于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防治原理是什么?提示:生物防治。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刺蛾,可以破坏刺蛾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1. 各种种间关系的模型构建及解读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种间 的负 相互 作用 捕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种间 的负 相互 作用 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一般有二:一是a取代b;二是a、b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互抑制寄生 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宿主b不可能全部死亡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种间 的正 相互 作用 互利 共生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偏利 共生 - - 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2. 五对易混概念的辨析(1)互利共生和偏利共生:偏利共生是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为非互利的共生关系;而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的关系,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因不能生活而死亡。(2)竞争和捕食: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目的是争夺资源、空间等,不仅仅是食物;捕食是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要注意以同种生物为食属于种内竞争,不属于捕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3)寄生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4)寄生与互利共生: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点是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物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宿主来说则是有害的。(5)捕食与寄生:被捕食的一般是弱的、老的个体,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但会导致被捕食者死亡或部分器官损伤;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能立即导致宿主死亡。3. 生物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鸟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1)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农林有害动物是一类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利用山雀、灰喜鹊、啄木鸟等捕食害虫,利用黄鼬、猫头鹰、蛇等捕食鼠类,利用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捕食害虫。(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农林害虫也是一类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利用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利用肿腿蜂可以防治天牛,利用花角蚜小蜂可以防治松突圆蚧。(3)利用白僵菌制剂可以防治马尾松毛虫,利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可以防治多种林业害虫。1. (2024·徐州高二联考)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 混合培养时,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解析: 由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养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养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绝,可知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2. (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甲种群数量/ 乙种群数量 1.30 1.35 1.10 0.95 0.65 0.33 0A. 甲、乙两种群数量均先增大后减小B.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从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D. 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解析: 表格数据只表示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的比值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如果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则第七年时该比值不会为0,B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从第四年开始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说明甲种群数量少于乙种群数量,即从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C正确;如果甲、乙两种群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则第七年时该比值不会为0,D错误。3. (多选)如图为寄生、捕食对某地区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影响,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B. 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C. 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D. 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一定下降解析: 一龄期二代棉铃虫寄生率约为0,影响一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捕食,A正确;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捕食率约为0,影响五龄期二代棉铃虫总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寄生,B正确;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寄生、捕食和竞争,影响各发育期总死亡率的生物因素除寄生、捕食外还有竞争等,C正确;种群数量是否增加决定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总死亡率大于50%时,二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不一定下降,D错误。规律方法种间关系曲线的多角度判断4. (2024·淮安高二校联考)如图表示某草原上“亚洲小车蝗”引发的一次蝗灾及防治过程中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经济阈值是病害合理防治时机的一种病害密度指标,即病害的某一密度,病害达此密度时应该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而达到经济损害水平。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来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B. 从图中可知g~j所对应的时间内,蝗虫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C. 图中a点之前蝗虫种群呈“J”型增长,从a点开始进行了生物防治D. g点之前进行喷施杀虫剂增加种群的死亡率,属于化学防治解析: 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的密度,可以通过调查蝗虫卵的密度来预测蝗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分析图中曲线,g点之前蝗虫的种群数量波动较大,没有周期性的规律,从g点之后的g~j所对应的时间内,出现了周期性的波动,B正确;图中a点之前种群的数量并非一直增加,所以不属于“J”型增长,从a点开始种群密度显著降低,说明此时进行了农药防治,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图中f点之后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说明该点可能引入害虫的天敌进行了生物防治,C错误;g点之前进行喷施杀虫剂增加种群的死亡率,属于化学防治,D正确。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1)什么是种间关系?提示:种间关系为不同物种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2)竞争、捕食、寄生各自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提示:竞争的目的是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的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寄生的目的是寄生物摄取宿主养分维持自己的生活。(3)互利共生与偏利共生有什么不同?提示: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得益;偏利共生则是对其中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1. 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的数量增减情况如图中曲线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竞争关系B. 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C. 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等资源D. 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说明草履虫与枯草杆菌之间为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有共同的食物资源枯草杆菌,故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三种生物先后加入的顺序为枯草杆菌、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结合图示中三种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可知:曲线A为枯草杆菌数量变化曲线,曲线C为大草履虫数量变化曲线,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数量变化曲线,B错误;没有加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大草履虫的数量较稳定,加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降,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后者被淘汰,所以导致曲线C在c~d段下降,C正确;大草履虫和枯草杆菌为捕食关系,在a~b段大草履虫数量的增加,捕食的枯草杆菌数量增多,导致枯草杆菌的数量减少,D正确。2. (2024·盐城高二联考)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 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C. 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D. 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解析: 由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可判断,敌害可能是鳄鱼的天敌,二者具有捕食关系,A正确;小虫生长在鳄鱼的口腔内,二者可能属于寄生关系,B正确;小鸟吃寄生在鳄鱼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通知鳄鱼敌害来临,属于互利共生,C正确;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所以D错误。3. 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B. 图乙可表示翠鸟与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寄生关系D. 丙实验初期,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X的种内竞争加剧解析: 图甲表示互利共生的关系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A正确;翠鸟与鱼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捕食者数量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加而增加,捕食者数量增加又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B正确;据图分析,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错误;丙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后期消失了一种生物,但随X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导致X生物的种内竞争加剧,D正确。4. 下列种间关系属于偏利共生关系的是( )A. 清洁鱼与接受清洁服务的鱼类B. 俪虾与“囚禁”它的海绵动物C. 人与肠道内的微生物D. 马与其身体上的跳蚤解析: 清洁鱼可以吃接受清洁服务的鱼类的黏液,同时为接受清洁服务的鱼类清除身上的寄生虫,二者互为有利,为互利共生,A错误;海绵动物能为俪虾提供安全的居住场所,俪虾对海绵动物没有害处。因此,这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叫作偏利共生关系,B正确;肠道内的微生物可以帮助人们消化食物,而人的肠道可以为这些微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它们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C错误;跳蚤寄生在马身上,从马身上获取营养物质,但对马是不利的,因此属于寄生关系,D错误。5. (多选)(2024·宿迁高二联考)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杂食性鱼类捕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 疟原虫与按蚊是偏利共生关系C. 按蚊幼虫与藻类为捕食关系D. 杂食性鱼类与按蚊幼虫只存在捕食关系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与按蚊也是寄生关系,A正确,B错误;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C正确;杂食性鱼类以按蚊幼虫为食,二者为捕食关系,同时鱼类和按蚊幼虫在水中因生存空间、氧气等资源而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D错误。6. 在肯尼亚草原上,举腹蚁居住在金合欢树的空心刺状叶中,取食小叶叶尖富含蛋白质的组织——Beltian小体。举腹蚁常常为金合欢树清除其他的遮光植物枝叶,驱赶长颈鹿等植食性动物。长颈鹿细长的舌头有厚皮质,能灵巧地避开叶刺;金合欢树叶被啃食后,会产生有苦味的单宁酸,同时释放一种气体告知周围的金合欢树分泌单宁酸。长颈鹿尝到苦味后,迅速逆风寻找还未接收到信号的金合欢树。探究:(1)除了捕食关系外,举腹蚁与金合欢树的种间关系还有 。(2)金合欢树叶被啃食后产生的单宁酸让动物有强烈的恶心感,植食性动物会转食其他植物。上述物种在相互影响中发展,进化出了适应性的特征或行为的现象称为 。互利共生协同进化(3)环境保护者曾为了保护一棵有18 000多年历史的金合欢树,用栅栏将它隔绝起来,以防止大象、长颈鹿等大型动物啃食。一段时间后,金合欢树叶分泌Beltian小体减少,最终死亡了。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出发,你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长颈鹿等动物啃食金合欢树的叶片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金合欢树叶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人为地阻断食物联系,破坏种间关系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123456789101112知识点一 种间关系1. 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竞争关系的是( )A.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析: 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关系。B描述的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其他三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234567891011122. 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 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的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C. 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D. 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竞争123456789101112解析: 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先增先减,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A正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B错误;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C正确;由于食物或者生存空间的缺乏,物种内部会出现种内竞争,D正确。1234567891011123. (2024·盐城高二联考)有一种紫腹巨蚊处于幼虫状态时,专以毒蚊幼虫为食,当它发育成成虫后,又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毒蚊幼虫的关系是( )A. 竞争、捕食 B. 捕食、竞争C. 寄生、捕食 D. 捕食、寄生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紫腹巨蚊幼虫以毒蚊幼虫为食,说明紫腹巨蚊与毒蚊幼虫是捕食关系;成虫以吸食竹类植物的叶汁花浆为生,说明紫腹巨蚊与竹类植物是寄生关系。1234567891011124. 下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解析: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变化特点,题图中只有A、D项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A项中Ⅰ表示捕食者,Ⅱ表示被捕食者,D项中Ⅱ表示捕食者,Ⅰ表示被捕食者,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125. 下列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蜜蜂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属于互利共生关系B.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属于寄生关系C. 蛔虫和人属于竞争关系D. 羊吃草不属于捕食关系123456789101112解析: 不同物种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蜜蜂向同伴传递蜜源信息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属于种间关系,A错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内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属于寄生关系,B正确;蛔虫和人属于寄生关系,C错误;羊吃草体现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123456789101112知识点二 生物防治6. 农业害虫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下列关于农业害虫防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喷施农药可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主要原因是直接增加了害虫死亡率B. 若长期施用同一种农药,害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会使害虫防治效果越来越差C. 采用黑光灯诱捕害虫也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其原因是诱捕降低了害虫性别比例D. 在害虫繁殖季节施用性引诱剂,可诱捕雄虫并扰乱害虫雌雄交尾以降低害虫出生率123456789101112解析: 喷施农药可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喷施农药可以直接增加害虫死亡率,降低害虫种群数量,A正确;若长期施用同一种农药,则淘汰了抗药性低的害虫,从而使害虫种群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致使害虫防治效果越来越差,B正确;黑光灯诱捕提升了害虫种群的死亡率,而与性别比例无关,C错误;在害虫繁殖季节施用性引诱剂,既可以诱捕雄虫,又可以扰乱害虫的雌雄交尾,从而降低了害虫出生率以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D正确。1234567891011127. (2024·宿迁高二联考)我国古书早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苗,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场所,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蝗虫间的流行疾病能影响其种群密度B. 可以选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C. 合理灌溉和引入青蛙等天敌可以防治蝗害D. 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大于干旱环境123456789101112解析: 蝗虫间的流行疾病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A正确;蝗虫卵的移动能力弱,移动范围小,所以可以选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B正确;由题意“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可知,合理灌溉可以防治蝗害,青蛙可以捕食蝗虫,所以引入青蛙等天敌也可以防治蝗害,C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由题意可知,干旱环境更容易引发蝗灾,所以阴湿多雨环境中蝗虫的K值小于干旱环境,D错误。1234567891011128. (2024·徐州高二联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所示:池塘 编号 捕食者 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20 37 10123456789101112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 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的影响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相对减少解析: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的存活率降低,甲、丙的数量减少,乙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从而使乙的存活率增加,D符合题意。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1234567891011129. (多选)(2024·扬州高二联考)在某自然区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种a、b之间是竞争关系B. 物种b、c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C. 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 增大物种a、c的种群密度均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123456789101112解析: 由题图可知,物种b以物种a为食,二者之间是捕食关系,A错误;物种b和物种c的种群密度变化正好相反,两者最可能是竞争关系,B正确;从曲线图可知,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时,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c可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使种群密度增大,C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物种b的种群密度可能会减小,其环境容纳量不会增加,D错误。12345678910111210. (多选)“集团内双向捕食”是指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天敌1和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B. 没有植食性昆虫时,天敌1和2也能通过双向捕食长期共存C. 通过引入更多种类的天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害虫D. 只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123456789101112解析: 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植食性昆虫)且二者之间相互捕食,其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A正确;没有植食性昆虫时,天敌1和2缺乏食物来源,不能长期共存,B错误;引入更多天敌可能使“集团内双向捕食”更严重,导致抑制害虫力度减弱,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C错误;种群密度只能反映个体数的多少,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12345678910111211.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 (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两种动物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一方存活,另一方消亡123456789101112解析: 本题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所以选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两种生物,而且需将两种生物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如果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消亡,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两种雀科鸟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进化为长期共存,可能是通过分别取食同一棵树大小不同的种子或取食种子的时间不同或部位不同实现的。123456789101112(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一点即可)不同而共存。时间或部位解析两种雀科鸟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进化为长期共存,可能是通过分别取食同一棵树大小不同的种子或取食种子的时间不同或部位不同实现的。123456789101112(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具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12345678910111212. (2024·盐城高二联考)蚂蚁M和蚂蚁P均在金合欢树上筑巢,并从金合欢树上获取营养。请回答下列问题:(1)限制金合欢树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因素有 性动物、竞争性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病原微生物与金合欢树是 关系。捕食寄生123456789101112(2)某些病原微生物侵染金合欢树叶片,导致叶片损伤。为研究蚂蚁M和蚂蚁P的作用,科研人员去除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金合欢树上的蚂蚁M或蚂蚁P,与去除前相比较,检测并统计损伤叶片所占的百分比及叶绿素含量,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123456789101112①据图1可知,蚂蚁M能 病原微生物对金合欢树叶片的损伤。蚂蚁P (填“有”或“没有”)这个作用。②据图2可知,去除蚂蚁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是 。③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时,金合欢树可能把降低 作用作为一种防御策略。降低没有去除蚂蚁M后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去除蚂蚁P后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光合123456789101112解析: ①据图1可知,去除蚂蚁M组比保留蚂蚁M组的病原微生物导致损伤叶片的百分比明显升高,而去除蚂蚁P组和保留蚂蚁P组在病原微生物导致损伤叶片的百分比几乎无差别,说明蚂蚁M能降低病原微生物对金合欢树叶片的损伤,蚂蚁P没有这个作用。 ③去除蚂蚁M后导致金合欢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会导致金合欢树光合作用降低,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时,金合欢树可能把降低光合作用作为一种防御策略。123456789101112(3)蚂蚁M与金合欢树的关系是 。蚂蚁M、金合欢树和病原微生物之间形成的这种关系是长期 的结果。互利共生自然选择解析:蚂蚁M能够降低病原微生物对金合欢树叶片的损伤,同时能从金合欢树上获取营养,说明蚂蚁M与金合欢树的关系是互利共生。蚂蚁M、金合欢树和病原微生物之间形成的这种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23456789101112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节 种间关系.docx 第三节 种间关系.pptx 第三节 种间关系(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