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章末质量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章末质量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一) 种群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C.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都不能得到某种群密度的准确值
D.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时间过长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2.(2024·盐城高二校联考)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志后的动物
B.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振荡摇匀
C.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
D.黄豆总数约为50m/n
3.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20世纪末一度仅余300多只,采取保护措施(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后恢复到约1 000只。在采取保护措施期间,该动物种群的某些数量特征可能发生了改变,其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有(  )
A.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迁入率、死亡率
C.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迁入率、性别比例
4.如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增大
D.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5.(2024·淮安高二联考)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依据曲线a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根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将种群密度控制为d时最好
C.由曲线a、b可知,种群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生存竞争最剧烈
6.关于“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
A.“J”型增长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
B.“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D.“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7.(2024·扬州高二校联考)如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曲线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
B.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
C.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8.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9.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J”型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率通常表示为λ+1
B.“S”型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在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
D.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也不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0.每年4月,来自南亚的粉红椋鸟聚集于新疆北部草原,它们通常以成百上千只的大群体活动。粉红椋鸟喜食蝗虫,群体采取波浪式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机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
B.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C.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
D.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
11.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B.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C.捕食关系、竞争关系都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D.植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12.(2024·宿迁高二校联考)如图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 000只,该值的大小受到气候等各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t1时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也达到最多
D.t1~t2种群数量变化既与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有关,也与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13.二十世纪,澳洲野兔的急剧繁殖严重影响了本地物种的生存。为了控制野兔的数量,引入了能特异性引起野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此后6年间调查发现,野兔对病毒的抗性逐代增强,病毒毒性逐代减弱。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野兔的抗黏液瘤病毒变异发生在引入该病毒之前
B.病毒毒性逐代减弱,不利于维持病毒与野兔的寄生关系
C.野兔和黏液瘤病毒通过寄生关系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
D.通过引入黏液瘤病毒来控制野兔的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14.(2024·淮安高二校联考)棉蚜主要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通草蛉是棉蚜的捕食性天敌。科研人员分别通过人工释放普通草蛉和施用农药对棉蚜进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并分别在处理后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测量田中的棉蚜减退率[(处理前棉蚜数-处理后棉蚜数)/处理前棉蚜数×100%],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调查,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
B.生物防治的原理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依据棉蚜减退率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化学防治使棉蚜的种群数量变化呈衰退型
D.化学防治后,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科研人员对某岛屿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的种群密度
C.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
16.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稻田捕食蝗虫,结果仅需2 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
B.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C.利用昆虫性引诱剂诱捕蝗虫防治蝗灾,目的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D.图乙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
17.(2024·盐城高二联考)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
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
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
18.(2024·宿迁高二校联考)图中曲线乙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乙显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
B.若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丙所示变化,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一般情况下,气候是影响曲线乙中ab段波动的外界因素之一
D.若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甲所示变化,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食物来源变少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60分)
19.(14分)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⑤表示       。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
(3)利用方法⑥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志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      ,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    (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
20.(15分)(2024·扬州高二校联考)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曲线    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2)燕鹆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原因是                 。
(3)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其数量相对稳定在S点的原因是           。
(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防控成为可能。据此,请提出有关蝗灾防治方法的设想:           。
21.(15分)(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农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 g的为幼龄鼠,体重≥90 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体重/g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68 102 112 85 95 31
(1)甲组研究人员选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的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      。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      来影响种群密度。
(2)甲组研究人员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个体,乙组研究人员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               。
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时,采取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         。
(3)图示中b时间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    (填“大”或“小”)。
22.(16分)沙漠飞蝗从非洲沙漠腹地经西亚长途迁徙,很快席卷南亚多个国家。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沙漠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也大量繁殖,会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量。如图1表示飞蝗的产卵量与沙漠相对湿度的关系。图2表示飞蝗的发生程度与降雨量的关系。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蛙与飞蝗的种间关系是    ,真菌与飞蝗的种间关系是    。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    左右时,最有利于沙漠飞蝗产卵。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时,沙漠飞蝗产卵量降低。原因可能是       。
(3)由图2可知,沙漠飞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是      。
章末质量检测(一) 种群
1.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长,标志物易脱落或者标志动物死亡等会导致重捕到的动物中标志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D错误。
2.D 假设黄豆总数约为A,则(A+50)∶50=n∶m,解得A=50n/m-50,D错误。
3.A 该动物种群数量由300多只恢复到约1 000只,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下降,A符合题意。
4.B 从柱状图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种群中一级幼苗、二级幼苗个体较少,而大树阶段的个体较多,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因此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种群中个体数减少,种群中总能量减少,环境阻力将会变小。
5.D 依据曲线a可知,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所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A正确;根据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为d时,存活率最高,是人工养蜂的最佳密度,B正确;曲线a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曲线b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先增大后减小,故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因此种群密度为d时种群个体间生存竞争没有达到最剧烈程度,D错误。
6.D “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下降的,因为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D错误。
7.A 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短时间内其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类似a曲线,A错误;在t时刻b曲线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B正确;b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之后,随着种群的数量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所以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C正确;t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可获得最大收益,所以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D正确。
8.B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需要每天定时取样进行计数,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第一次计数在接种酵母菌后进行,A、C正确;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几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差,B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正确。
9.B “J”型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率通常表示为λ-1,A错误;“S”型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现“J”型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C错误;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D错误。
10.B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A正确;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S”型增长,B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正确;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
11.A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才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阳光、温度、水等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属于非生物因素,B正确;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属于种间关系,能够引起种群数量变化,属于生物因素,C正确;植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并因此形成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植物生态类型,D正确。
12.D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非种群能达到的最大数量,故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2 000只,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受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A错误;从曲线图可以看出,t2时刻之后,种群数量又开始增加,则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错误;t1时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食物充足,后期会出现出生率升高、死亡率降低的现象,故t1时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其天敌数量还未达到最大值,C错误;种群数量的波动(变化)同时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D正确。
13.B 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野兔的抗黏液瘤病毒变异具有普遍性,与引入黏液瘤病毒没有必然关系,A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病毒毒性逐代减弱,是协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维持病毒与野兔的寄生关系,B错误,C正确;作为宿主的野兔被黏液瘤病毒寄生会引起传染病,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野兔的种群数量会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这是运用种群间寄生关系控制野兔数量的防治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14.C 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的调查,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A正确;生物防治的原理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结构,且由图可知,化学防治后棉蚜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错误;化学防治后,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D正确。
15.ABD 由题图分析可知,在9~11月份,社鼠雌性个体的数量明显多于雄性个体,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
16.ABC 甲图用曲线表示蝗虫数量和鸭数量关系,是用数学形式表达,是数学模型,当蝗虫数量增加时,鸭子的数量也增加,吃掉更多蝗虫,使蝗虫数量减少,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最初有N0只,则λ=1.03,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1.03t只,B错误;利用昆虫性引诱剂诱捕蝗虫防治蝗灾,使雄性蝗虫数量减少,目的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害虫种群的出生率降低,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错误;图乙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蝗虫数量增加,使鸭的数量也增加,进而使蝗虫数量减少,是循环因果的关系,D正确。
17.CD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D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
18.ACD 如果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丙所示的变化,即环境容纳量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外界条件更适宜,如有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B错误。
19.(1)出生率或迁入率 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 (2)(λ-1)×100% (3)偏大 (4)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⑥表示标志重捕法,⑦表示样方法。(1)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或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升高;利用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2)“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3)⑥表示标志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初次捕获并标志的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志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
20.(1)乙 (2)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Nt+1<Nt,种群增长为负值 (3)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燕鹆种群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其数量会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 (4)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接收“集群信息素”的化学物质)
解析: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Nt+1与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该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该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高于甲曲线且Nt+1与Nt的比值大于1,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2)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3)曲线甲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鹆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负反馈调节,其数量都
会趋向该平衡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据此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接收“集群信息素”的化学物质),从而有效防治蝗灾。
21.(1)移动能力较强 稳定型 出生率 (2)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田鼠,会导致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不能达到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目的 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K值) (3)b时间点以后大豆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且田鼠的食物增加 大
解析:(1)田鼠是移动能力强的动物,因此调查该农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题意可知,体重≤40 g的为幼龄鼠,体重≥90 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幼龄鼠的数量为32+57+102+72+61=324(只),中龄鼠的数量为71+79+68+102=320(只),老龄鼠的数量为112+85+95+31=323(只),各个年龄段田鼠的数量差不多,说明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2)若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田鼠,中龄鼠和幼龄鼠的种内竞争减弱,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使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易恢复。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加环境阻力,淘汰更多的田鼠,其目的是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3)由图示可知,b时间点以后大豆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设桩更多,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且图中显示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田鼠种群密度更低,说明有更多的猛禽捕食田鼠,因此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
22.(1)捕食 寄生 (2)70% 空气湿度大时,飞蝗的天敌蛙的数量也增加,天敌的捕食作用可以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量;真菌、丝虫等寄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也会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量 (3)1953年初
解析:(2)由图1可知,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最多。由图2可知,雨量越小,飞蝗的发生程度越大,当空气湿度大时,飞蝗天敌蛙的数量增加,天敌的捕食作用可以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量;真菌、丝虫等寄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也会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量。(3)由图2可知,沙漠飞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是1953年初。
7 / 7(共62张PPT)
章末质量检测(一) 种群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
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B. 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
行取样
C.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都不能得到某种群密度的准确值
D. 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时间过长会导致调查结
果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
长,标志物易脱落或者标志动物死亡等会导致重捕到的动物中标志
个体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 (2024·盐城高二校联考)为估算一包黄豆的数量,将这包黄豆和
50粒绿豆混装在大广口瓶中,从瓶中随机取出一勺豆子,统计发现
其总数为n,其中绿豆的数量为m。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实验模拟了标志重捕法,其中绿豆代表标志后的动物
B. 将黄豆和绿豆装入瓶中后,应将其振荡摇匀
C. 可重复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实验误差
D. 黄豆总数约为50m/n
解析:  假设黄豆总数约为A,则(A+50)∶50=n∶m,解得
A=50n/m-50,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 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20世纪末一度仅余300多只,采取
保护措施(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后
恢复到约1 000只。在采取保护措施期间,该动物种群的某些数量
特征可能发生了改变,其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有(  )
A. 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
B. 种群密度、迁入率、死亡率
C. 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
D. 出生率、迁入率、性别比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该动物种群数量由300多只恢复到约1 000只,种群
数量增加,说明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增加,死亡率下降,A
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 如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
趋势是(  )
A. 总能量增加
B. 种群密度下降
C. 环境阻力增大
D. 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解析:  从柱状图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种群中一级幼苗、二级
幼苗个体较少,而大树阶段的个体较多,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
型。因此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种群中个
体数减少,种群中总能量减少,环境阻力将会变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 (2024·淮安高二联考)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
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依据曲线a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 根据曲线b可知,人工养蜂时将种群密度控制为d
时最好
C. 由曲线a、b可知,种群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
的关系
D. 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生存竞
争最剧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依据曲线a可知,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所以在
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A正确;根据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
为d时,存活率最高,是人工养蜂的最佳密度,B正确;曲线a表示
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率降低,曲线b表示随种群密度增大,存活
率先增大后减小,故存活率与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关系,C正确;种
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因此种群密度为d时种群个
体间生存竞争没有达到最剧烈程度,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关于“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J”型增长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
后的一段时间内
B. “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C. 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

D. “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下降的,因为当种群在一
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
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7. (2024·扬州高二校联考)如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曲线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
B. 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
C. 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 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短时间内其种群的增长曲
线可能类似a曲线,A错误;在t时刻b曲线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
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B正确;b曲
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之后,随着种群的数量增加,种群的增长速
率下降,所以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C正
确;t时刻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可获得最
大收益,所以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8.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 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C. 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
线
D. 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中,需要每天定时取样进行计数,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
线,第一次计数在接种酵母菌后进行,A、C正确;从试管中吸取
培养液之前应将试管振荡几次,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小实验误
差,B错误;酵母菌的繁殖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
等条件,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9.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J”型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率通常表示为λ+1
B. “S”型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
C. 在理想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
D. 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也不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J”型增长模型中,种群的增长率通常表示为λ-
1,A错误;“S”型增长模型中,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
大,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现“J”型增长,没有环境
容纳量,C错误;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甚
至消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0. 每年4月,来自南亚的粉红椋鸟聚集于新疆北部草原,它们通常以
成百上千只的大群体活动。粉红椋鸟喜食蝗虫,群体采取波浪式
向前推进,飞行在前面的群体产生的气流和叫声惊扰蝗虫,使其
暴露,紧跟其后的个体迅速捕食被惊起的蝗虫,前后个体不停地
交换空间位置,保证每一只椋鸟都能获得捕食机会。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 一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
B. 粉红椋鸟的种群数量会呈现“J”型增长
C. 粉红椋鸟种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
D. 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其捕食和防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
片草原上的所有粉红椋鸟是一个种群,A正确;粉红椋鸟的种群
数量会呈现“S”型增长,B错误;据题干信息可知,粉红椋鸟种
群数量会随季节而出现波动,C正确;粉红椋鸟集群生活有利于
其捕食和防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1.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B. 阳光、温度、水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C.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都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D. 植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才是直接影响种群
数量变化的因素,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
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阳
光、温度、水等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属于非生物因素,B
正确;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属于种间关系,能够引起种群数量变
化,属于生物因素,C正确;植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会产生一
定的适应性,并因此形成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植物生态类
型,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2. (2024·宿迁高二校联考)如图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 000只,该值的大小受到气候等各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 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 t1时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也达到最多
D. t1~t2种群数量变化既与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有关,也与温度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非种群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故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于2 000只,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受生物因
素、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A错误;从曲线图可以看出,t2时刻
之后,种群数量又开始增加,则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
型,B错误;t1时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以该种群为食的天
敌食物充足,后期会出现出生率升高、死亡率降低的现象,故t1
时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其天敌数量还未达到最大值,
C错误;种群数量的波动(变化)同时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
素的影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 二十世纪,澳洲野兔的急剧繁殖严重影响了本地物种的生存。为
了控制野兔的数量,引入了能特异性引起野兔致命的黏液瘤病
毒。此后6年间调查发现,野兔对病毒的抗性逐代增强,病毒毒性
逐代减弱。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野兔的抗黏液瘤病毒变异发生在引入该病毒之前
B. 病毒毒性逐代减弱,不利于维持病毒与野兔的寄生关系
C. 野兔和黏液瘤病毒通过寄生关系实现了二者的协同进化
D. 通过引入黏液瘤病毒来控制野兔的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野兔的抗黏液瘤
病毒变异具有普遍性,与引入黏液瘤病毒没有必然关系,A正
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
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病毒毒
性逐代减弱,是协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维持病毒与野兔的寄生
关系,B错误,C正确;作为宿主的野兔被黏液瘤病毒寄生会引起
传染病,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野兔的种群数量会控制
在较低的水平,这是运用种群间寄生关系控制野兔数量的防治方
法,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4. (2024·淮安高二校联考)棉蚜主要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通草
蛉是棉蚜的捕食性天敌。科研人员分别通过人工释放普通草蛉和
施用农药对棉蚜进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并分别在处理后的第6
天、第12天、第18天测量田中的棉蚜减退率[(处理前棉蚜数-处
理后棉蚜数)/处理前棉蚜数×100%],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调查,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将呈
“S”型增长
B. 生物防治的原理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
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依据棉蚜减退率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化学防治使棉蚜的种
群数量变化呈衰退型
D. 化学防治后,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
用越来越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的调查,对照组棉蚜
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A正确;生物防治的原理是利用物种
之间的关系,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正
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结构,且由图可
知,化学防治后棉蚜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C错误;化学防
治后,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
越强,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
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
0分)
15. 科研人员对某岛屿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
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的种群密度
C. 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 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
解析:  由题图分析可知,在9~11月份,社鼠雌性个体的
数量明显多于雄性个体,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
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6. 科学家曾针对某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稻田捕食
蝗虫,结果仅需2 000只鸭子就能对266.8公顷田地里的蝗虫进行
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还建立了如
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之间存在正反
馈调节机制
B.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
最初有N0只,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0.03t只
C. 利用昆虫性引诱剂诱捕蝗虫防治蝗灾,目的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
构,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D. 图乙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
因果的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甲图用曲线表示蝗虫数量和鸭数量关系,是用数学
形式表达,是数学模型,当蝗虫数量增加时,鸭子的数量也增
加,吃掉更多蝗虫,使蝗虫数量减少,是负反馈调节,A错误;
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曲线增长,
最初有N0只,则λ=1.03,则t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N0×1.03t
只,B错误;利用昆虫性引诱剂诱捕蝗虫防治蝗灾,使雄性蝗虫
数量减少,目的是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害虫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错误;图乙变化反映了鸭和
蝗虫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蝗虫数量增加,使鸭的数量
也增加,进而使蝗虫数量减少,是循环因果的关系,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7. (2024·盐城高二联考)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
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
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为防治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图是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
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

B. 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
C. 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q点
D. 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
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
正确,D错误;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
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爆发,B正
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
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8. (2024·宿迁高二校联考)图中曲线乙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乙显示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
为“S”型增长
B. 若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丙所示变化,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 一般情况下,气候是影响曲线乙中ab段波动的外界因素之一
D. 若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甲所示变化,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食物来源变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如果某条件引起该种群的数量发生曲线丙所示的变
化,即环境容纳量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外界条件更适宜,如有
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60分)
19. (14分)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图中①表示 ,
⑤表示 。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表示
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⑥表示标志
重捕法,⑦表示样方法。(1)种群中个体的出生或迁入会
使种群密度升高;利用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
度的变化趋势。
出生率或迁入率
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
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表示
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⑥表示标志
重捕法,⑦表示样方法。(2)“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
为Nt=N0λt,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
%。
(λ-1)×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利用方法⑥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志的田鼠更
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
“偏大”“偏小”或“相等”)。
偏大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
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⑥
表示标志重捕法,⑦表示样方法。(3)⑥表示标志重捕
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初次捕获并标志的个
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
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志的田鼠更容易被
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少,最
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
种群正常的 ,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这里运用
的防治方法是 (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
治”)。
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表示
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或性别比例,⑥表示标志
重捕法,⑦表示样方法。(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种
群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
法是生物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 (15分)(2024·扬州高二校联考)研究者对某大型农场中不同种
类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图中的甲、乙两条曲
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
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图中曲线 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
内快速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鹆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Nt+1与Nt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该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该比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减少。
(1)当种群数量较少时,乙曲线高于甲曲线且Nt+1与Nt的比值大于1,说明图中曲线乙代表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燕鹆是蝗虫的主要天敌,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
群数量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原因是 。
逐年下降,
甚至灭绝
Nt+1<Nt,种群增长为负值
解析: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当其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甚至灭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都会
趋向该平衡点,其数量相对稳定在S点的原因是


资源和空
间是有限的,燕鹆种群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
的影响,其数量会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
解析:曲线甲中,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其环境容纳量,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燕鹆的种群数量高于S点或低于S点(高于X点)时,燕鹆种群受到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负反馈调节,其数量都会趋向该平衡点,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研究表明,散居
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
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
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防控成为可能。据此,
请提出有关蝗灾防治方法的设想:


可根据“集群信息素”
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接收“集
群信息素”的化学物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散居型蝗虫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大的危害,散居型蝗虫密度增
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存在有感知
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据此可根据
“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或使用干扰接
收“集群信息素”的化学物质),从而有效防治蝗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1. (15分)(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
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农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
龄结构,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 g的为幼
龄鼠,体重≥90 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表所示;
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
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
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
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体重/g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68 102 112 85 95 3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甲组研究人员选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边界区域内的田
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的 。分析表格中
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 。
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 来影响种群密度。
移动能力较强
稳定型
出生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田鼠是移动能力强的动物,因此调查该农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根据题意可知,体重≤40 g的为幼龄鼠,体重≥90 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幼龄鼠的数量为32+57+102+72+61=324(只),中龄鼠的数量为71+79+68+102=320(只),老龄鼠的数量为112+85+95+31=323(只),各个年龄段田鼠的数量差不多,说明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甲组研究人员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
体重大于90 g的个体,乙组研究人员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从
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


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时,采取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
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

捕杀体重
大于90 g的田鼠,会导致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种群
数量易恢复,不能达到控制田鼠种群数量的目的
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K
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若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田鼠,中龄鼠和幼龄鼠
的种内竞争减弱,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变为增
长型,使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易
恢复。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
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都是为了增加环境阻力,淘汰
更多的田鼠,其目的是降低田鼠的环境容纳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图示中b时间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
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与曲线Ⅱ相
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 (填“大”或
“小”)。
b时间点以后大豆株冠形
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且田鼠的食物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由图示可知,b时间点以后大豆株冠形成,一方
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
利于田鼠躲避天敌。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设桩更
多,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且图中显示曲线Ⅰ所示
环境中田鼠种群密度更低,说明有更多的猛禽捕食田鼠,因
此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2. (16分)沙漠飞蝗从非洲沙漠腹地经西亚长途迁徙,很快席卷南
亚多个国家。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沙漠飞
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
时,真菌、丝虫和蛙等也大量繁殖,会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
量。如图1表示飞蝗的产卵量与沙漠相对湿度的关系。图2表示飞
蝗的发生程度与降雨量的关系。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 左右时,最有利于沙
漠飞蝗产卵。当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时,沙漠飞蝗产卵量
降低。原因可能是



(1)蛙与飞蝗的种间关系是 ,真菌与飞蝗的种间关系
是 。
捕食  
寄生
70%  
空气湿度大时,飞蝗的天敌蛙的数量也
增加,天敌的捕食作用可以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量;真
菌、丝虫等寄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也会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由图1可知,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
右时,飞蝗产卵数最多。由图2可知,雨量越小,飞蝗的发
生程度越大,当空气湿度大时,飞蝗天敌蛙的数量增加,天
敌的捕食作用可以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量;真菌、丝虫等
寄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也会抑制沙漠飞蝗的种群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由图2可知,沙漠飞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是 。
解析: 由图2可知,沙漠飞蝗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是1953年初。
1953年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