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知识点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1.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A.热带雨林 B.荒漠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2.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小于热带雨林B.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C.草原上的生物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协同进化D.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2024·南通高二期中)下列动植物特征中,最可能属于荒漠生物群落的是( )A.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B.擅长挖洞的小型动物C.营树栖生活的动物D.根系发达的耐旱植物4.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的自然生物群落是( )A.森林生物群落 B.湖泊生物群落C.海洋生物群落 D.草原生物群落知识点二 物种丰富度5.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B.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一般不同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少D.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是固定不变的6.下列关于“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调查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等C.大型土壤动物主要使用采集罐、筛子、镊子采集D.季节不同,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会不同知识点三 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7.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动物夏眠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B.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C.仙人掌、骆驼刺是常见植物类型,蜥蜴、狐狸是常见的动物类型D.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鸟类的制约8.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草原只分布在季节降雨量分配不均匀的地区B.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C.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等抵抗干旱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9.在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1)该森林一般分布在 (影响因素)地区。(2)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现象。(3)该森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成分有关? 。(4)森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 。(5)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① ;② 。10.(2024·扬州高二联考)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B.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C.放牧牲畜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D.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11.为研究某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多样性,研究人员在1月到12月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定点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导致个体总数的增加B.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4月份最大C.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D.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12.(多选)我国某地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肉苁蓉,该植物生活在另一种植物梭梭(叶退化成小鳞片状;种子只能活几个小时,只要有一点点水,在两三个小时内就会生根发芽)的根部,从梭梭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肉苁蓉与梭梭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该地区的群落类型可能为荒漠生物群落C.梭梭也能在热带雨林中生长D.该地区生物群落的物种数量比我国南部森林的多13.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在群落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取样法取样,取样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可知,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实践证明,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物种丰富度(种)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A群落 21.5 35.5 19.5B群落 22.5 23.8 16.25C群落 22 31.5 13.5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 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灌木,还含有一定数量的 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结果如图2。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 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 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1.B 荒漠地区年降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生物种类与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相比最为贫乏。2.B 草原所处的环境条件使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要小于热带雨林,A正确;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B错误;草原生物间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相互选择,协同进化,C正确。3.D 荒漠地区降水极少,蒸发强烈,能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往往具有根系发达的耐旱特点,由于缺少植物,所以不会有营树栖生活的动物,具有挖洞习性的动物主要生活在土壤疏松、适合挖洞的草原中。4.D 森林生物群落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及群落结构可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湖泊及海洋生物群落因属于水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较稳定,故系统中群落结构也比较稳定;只有草原生物群落因其分布于半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往往随降雨量及雨季分布呈现相当剧烈的变化。5.A 物种丰富度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A错误;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物种丰富度也不同,B正确;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少,C正确;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6.A 由于土壤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会因为季节、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D正确。7.A 荒漠动物在干旱季节进入夏眠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荒漠生物群落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水分,B错误;狐狸是森林生物群落的动物类型,C错误;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只受鸟类的制约,食物、气候等因素也影响其种群数量,D错误。8.A 草原只分布在季节降雨量分配不均匀且较少的地区,A错误;由于草原地区降雨量少,因此,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B正确;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等结构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抵抗干旱,C正确;草原上的植被往往比较矮小,因此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从而适应所处的环境,D正确。9.(1)湿润(或较湿润) (2)垂直结构 分层 (3)光照 (4)不同的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 竞争 (5)①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②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10.B 分析图乙可知,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低度、中度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相比,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则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正确;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11.A 并不是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就会导致个体总数的增加,如4~5月,物种丰富度增加,而个体总数下降,A错误;由曲线图分析可知,趋光性昆虫在4月时个体总数最多,这说明此时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最大,B正确;由曲线观察可知,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C正确;由曲线图中曲线的走势可知,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D正确。12.CD 肉苁蓉叶退化,从梭梭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正确;梭梭的叶退化成小鳞片状,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腾,再根据其种子有一点点水就能快速萌发,说明梭梭是非常耐旱的植物,故该地区的群落类型可能为荒漠生物群落,B正确;热带雨林中水分充足,不利于梭梭的生长,C错误;荒漠生物群落中生物多样性较低,物种数量比森林的少,D错误。13.(1)物种数量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2 (2)A 灌木 乔木 (3)种群数量 增长 竞争解析:(1)图1显示,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起初物种数量迅速增多,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在样方面积为S2时,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小于S2时,不能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为S3时,虽然也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但会增大调查的工作量,故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2 m2。(2)由题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灌木,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3)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幼树较多,所以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且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5 4 / 4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导学 聚焦 1.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形成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系统观等生命观念。 2.通过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培养实验与探究能力知识点(一) 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及其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1.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1)分类: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将群落分为 群落和 群落。(2)森林生物群落类型 分布与特点热带 雨林 分布 赤道附近 地区特点 由 所组成的一类森林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动物类群十分丰富,如小型树栖动物和昆虫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分布 在我国分布最广特点 主要植物为 ,植被不如热带雨林繁茂,但 现象显著,动物种类较为丰富,有金丝猴等多种动物温带落叶 阔叶林 ①四季分明,群落的主要植物在春夏季长叶, ,其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明显 ②动物有獾、棕熊、野猪等北方 针叶林 ①主要由 组成,群落结构 ②动物有驼鹿、松鼠、松鸡等,这些动物活动的 ,有的种类冬季南迁,多数种类冬季休眠,或休眠与贮食相结合(3)草原生物群落类型 分布与特点热带 草原 分布 地区特点 ①以 植物为主,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的乔木等 ②生活着大量的植食性动物(如长颈鹿),同时生活着一些肉食性动物(如狮子、猎豹)温带 草原 分布 的地区特点 ①植被分层简单,以耐寒的草本类占优势 ②动物有的 (如有蹄类),有的善于 生活(如啮齿类),有的具有 的习性(如雁鸭类)(4)荒漠生物群落①分布:亚热带和温带的 、风力作用强劲的地区。②生活在群落中的生物的特点生物 特点植物:如猪毛菜 特别耐旱, ,以小枝或茎进行光合作用动物:如鼠类、蚁类 耐旱,也有冬季和夏季 以备越冬的习性(5)苔原生物群落①分布:主要分布在 地区。我国的高山苔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和阿尔泰山西部高山带。②特点:苔原(又称冻原)一般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风力强劲,地下常有永冻层。优势植物有 和 等。动物种类贫乏,主要有驯鹿、北极狐、狼和旅鼠等。2.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1)针叶林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①气候:夏季短促,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②植物分布:主要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裸子植物组成。③动物特点:一般都具有耐寒性且能适应林中生活。(2)荒漠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①气候:供水量少,往往有很长的 。②植物适应性特点a.大多耐旱耐盐。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厚,气孔下陷且密度小;有些植物叶面具有细密的绒毛,可减少蒸腾作用;有些植物叶面积很小,甚至呈细棒状;有些植物近乎无叶,以绿色的茎进行光合作用。b.一些植物的叶和茎肥大而且能储水,以备干旱期利用。一些植物根系深、幅度大,还有一些植物具有两层根系。③荒漠中的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荒漠中干旱少雨的环境,如 、野骆驼等。(3)草原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①气候:昼夜温差大,季节温差也大,雨量稀少,土质贫瘠。②植物特点:缺乏高大乔木,耐干旱的 特别茂盛。③动物特点:以草本植物绿色部分为食的啮齿类动物相对繁盛。以啮齿类动物为食的中小型肉食性动物,如黄鼬、赤狐也属于典型的草原动物。【微思考】 草原动物(如有蹄类、啮齿类)和森林动物(如金丝猴、松鼠)均能适应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它们的适应机制是否一样?为什么?3.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附近低海拔、高温、多雨地区。( )(2)温带落叶阔叶林四季分明,在我国分布最广。( )(3)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完全一致。( )(4)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5)仙人掌、野骆驼、黄鼬、赤狐是草原生物群落的典型生物。( )探讨 分析陆地生物群落与群落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提高理解能力1.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依据是什么?2.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3.假如将森林中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群与草原上善于奔跑的动物种群对调,对这些种群来说有什么影响?4.降雪推迟导致针叶林生物群落中的白色动物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如何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5.结合你们在学习“群落的结构”时对群落中生物生态位的分析,说一说不同物种之间是如何彼此协调、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运用“进化与适应观”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生物的特点题目信息 应联想的知识点举例环境 状态 气候 条件 干旱或降雨少→荒漠或草原;湿润、降雨多→森林等外貌 特征 沙砾裸露等→动植物应具有耐旱特点;树冠遮天蔽日→动物多为树栖和攀缘动物生物 特点 结构 特点 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草原植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荒漠动物行为 特点 昼伏夜出、善于穴居→荒漠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草原动物 1.甲植物根冠长度是茎长度的160倍,乙植物的茎细长、叶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甲、乙两植物最可能分别属于哪种生物群落( )A.荒漠、森林 B.森林、荒漠C.草原、荒漠 D.森林、草原2.(2024·盐城高二期末)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保持稳定不变B.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C.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D.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3.(多选)(2024·宿迁高二联考)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不尽相同,可使环境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B.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气候干燥、降水量极少、风力作用强劲的地区,群落中物种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C.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D.森林生物群落中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知识点(二) 物种丰富度1.概念:物种丰富度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 的数量,可以表示生物群落中物种种类的 。2.意义:一个生物群落中 的变化,必然造成群落的动态变化。了解这种变化一般需要进行物种丰富度的测定。3.规律: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华南地区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 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4.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方法(1)记名计算法①适用范围:分布范围较小而生物个体较大的生物群落。②方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记录物种的名称和数量。③举例:测定校园中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2)目测估计法①适用范围:植物个体数量较多而植物体型较小的样地。②方法:按照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算样地中个体数量的多少。多度等级一般用“很多”“多”“较多”“较少”“少”和“很少”来表示。(3)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既可以测定种群密度,也可以测定物种丰富度。②方法:测定单位空间中的物种数,而不是某物种的个体数量。5.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实验原理:尝试采用 测定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实验步骤①背景资料:土壤动物一生或其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按照体型不同,一般分为四大类。a. 土壤动物:肉眼几乎看不到,如原生动物。b. 土壤动物:肉眼观察比较困难,如线虫。c. 土壤动物:大部分体型较小,如圆跳虫。在野外需要使用 采集。d. 土壤动物:一般生活在 土壤中,肉眼可见,如蚯蚓、蜈蚣、马陆和鼠妇。在野外主要使用采集罐、筛子和镊子采集。注意:一般以中型或大型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②确定样方与取样a.选择样地:一般在林下或落叶等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采集标本。b.确定样方与取样:在采样地随机选取3~5个样方(50 cm×50 cm×15 cm),采集样方内的落叶和土壤,将其中的大型或中型土壤动物用取样器采集,放入盛有 溶液的采集罐中。③样本鉴定:根据有关资料,分拣、鉴定标本。④结果统计:通过统计样方中的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确定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研究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目的是调查资源状况, 。6.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进行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3)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探讨 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实验与探究能力1.什么环境的土壤中小动物较多?2.如图是采集土壤小动物的两种常用装置。(1)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什么?(2)吸虫器适用于采集哪些土壤小动物?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什么?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的注意事项 (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2)小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4)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5)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的所有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类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大B.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C.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同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D.农田中生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多,丰富度大2.(多选)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探究活动,下列是探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合理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直接忽略,不记录它们的特征B.可采用样方法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一些生活在浅层的大型土壤动物肉眼可见,常采用吸虫器采集 (1)生物的每一层次水平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并与其功能相联系,生物群落也是如此。从进化的角度看,热带雨林群落结构是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2)表述物种的丰富度。(3)测定物种丰富度有哪三种方法?(4)退化的草原为什么不能植树造林? 1.将陆地生物群落区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A.植物高低 B.地势高低C.科学家的设想 D.植被分布情况2.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森林生物群落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灵长类动物B.热带雨林中物种繁多,种间关系复杂C.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乔木不能在草原上生长D.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传粉方式不同3.(多选)(2024·淮安高二期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表表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小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动物指标 甲胺磷浓度/(mol·L-1)0 0.04 0.09 0.16 0.30 0.54施用后动物 种类数(S) 56 36 29 22 18 18总个体数(N) 612 419 212 133 121 92A.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包括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等B.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少C.不同甲胺磷浓度与土壤中小动物的总个体数(N)之间呈正相关D.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4.(2024·淮安高二校联考)小叶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苔原生态系统形成斑块。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对小叶章入侵斑块进行群落调查,结果如表(注:表中“+”表示该植物存在)。请回答下列问题:植物种类 高度/cm 生长型 对照 轻度入侵 中度入侵 重度入侵高山乌头 20~40 +藜芦 50~100 +毛蕊老鹳草 30~80 +大白花地榆 50~80 + +小叶章 60~90 + + +牛皮杜鹃 10~25 灌木 + + +笃斯越桔 10~15 + +(1)采用样方法调查小叶章入侵斑块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取的样方数量太少,易导致 ;若要调查样方内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 。(2)以相邻的本地牛皮杜鹃的群落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科研人员发现,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灌木种类呈现 的趋势。(3)调查结果显示,群落中无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原因可能是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作答)。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核心要点·巧突破】知识点(一)自主学习1.(1)陆地生物 水生生物 (2)低海拔、高温、多雨 热带生物种群 终年常绿的阔叶林 分层 秋冬季落叶 耐寒的针叶乔木 简单 季节性明显 (3)热带干燥 喜高温、旱生的草本 中等程度干燥且较寒冷 善于奔跑 掘洞和营地下 迁徙 (4)①气候干燥、降水量极少、蒸发强烈 ②叶小或退化 休眠或者贮存大量食物 (5)①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 ②苔藓 地衣2.(1)①温热多雨 (2)①无雨期 ③仙人掌 (3)②草本植物微思考 不一样;草原动物大都具有善于奔跑或掘洞的特点,森林动物则多喜树栖和攀缘生活。3.(1)√ (2)×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分布最广。(3)× 提示: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不一定完全一致,还受到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4)√ (5)× 提示:仙人掌、野骆驼是荒漠生物群落的典型生物。互动探究1.提示: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所以基因库最丰富。2.提示: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例如,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等。动物的皮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大多数动物是夜行性的,在白天炎热时不活动,一些动物的排泄方式可以减少水分的丢失等等。3.提示:对调的种群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迅速衰退,并最终消失。4.提示: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5.提示: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联系,并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从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群落这一有机整体。学以致用1.A 茎矮小、根系极其发达符合荒漠生物群落植物的特点;茎细长、叶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符合森林生物群落中阴生植物的特点,A正确。2.B 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并且是可变的,A错误;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B正确;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各物种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相对较少,但不是没有生态位重叠,C错误;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不能完全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D错误。3.ABD 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草本植物为主;温带草原分布在中等程度干燥且较寒冷的地区,植被分层简单,以耐寒的草本类占优势,C错误。知识点(二)自主学习1.物种种类 丰富程度2.物种多样性3.热带 丰富5.(1)样方法 (2)①a.微型 b.小型 c.中型 吸虫器 d.大型 浅层 ②b.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3)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6.(1)× 提示:适合用样方法进行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2)√(3)× 提示:随机选取3~5个样方,采集样方内的落叶和土壤。互动探究1.提示: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中小动物较多。2.(1)提示:电灯可以发光发热,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提示:吸虫器适用于采集小型土壤小动物。纱布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从而将其收集在试管中。学以致用1.B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A错误;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也可能发生改变,故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同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D错误。2.BC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A错误;一般使用采集罐、筛子和镊子采集生活在浅层土壤中的肉眼可见的大型土壤动物,吸虫器适用于采集中、小型土壤动物,D错误。【过程评价·勤检测】网络构建 (1)提示:群落结构是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在协同进化中形成的,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2)提示:物种丰富度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可以表示生物群落中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3)提示: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样方法。(4)提示:退化的草原环境适合耐旱的植物生长,不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生长。课堂演练1.D 陆地群落分类主要依据群落的组成,并非地势或植物的高低。群落的组成即群落中的不同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其主要依据应是植被分布情况。2.C 灵长类动物营树栖和攀缘生活,森林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A正确;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热带草原稀疏分布有耐旱、矮生的乔木,C错误;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多数是风媒花,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虫媒花,它们的传粉方式不同,D正确。3.CD 随着甲胺磷浓度的增大,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越来越少,因此不同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呈负相关,C错误;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D错误。4.(1)统计结果误差较大 各样方中物种种类的数量 (2)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3)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环境资源的竞争中被淘汰7 / 7(共85张PPT)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导学 聚焦 1.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形成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系统观等生命观念。2.通过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培养实验与探究能力核心要点·巧突破01过程评价·勤检测02目录CONTENTS课时训练·提素能03核心要点·巧突破01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及其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1. 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1)分类: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将群落分为 群落和 群落。陆地生物 水生生物 (2)森林生物群落类型 分布与特点热带 雨林 分布 赤道附近 地区特点 由 所组成的一类森林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动物类群十分丰富,如小型树栖动物和昆虫低海拔、高温、多雨 热带生物种群 类型 分布与特点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分布 在我国分布最广特点 主要植物为 ,植被不如热带雨林繁茂,但 现象显著,动物种类较为丰富,有金丝猴等多种动物温带落叶 阔叶林 ①四季分明,群落的主要植物在春夏季长叶, ,其群落的垂直结构分层明显 ②动物有獾、棕熊、野猪等 终年常绿的阔叶林 分层 秋冬季落叶 类型 分布与特点北方 针叶林 ①主要由 组成,群落结构 ②动物有驼鹿、松鼠、松鸡等,这些动物活动的 ,有的种类冬季南迁,多数种类冬季休眠,或休眠与贮食相结合耐寒的针叶乔木 简单 季节性明显 (3)草原生物群落类型 分布与特点热带 草原 分布 地区特点 ①以 植物为主,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的乔木等②生活着大量的植食性动物(如长颈鹿),同时生活着一些肉食性动物(如狮子、猎豹)热带干燥 喜高温、旱生的草本 类型 分布与特点温带 草原 分布 的地区特点 ①植被分层简单,以耐寒的草本类占优势②动物有的 (如有蹄类),有的善于 生活(如啮齿类),有的具有 的习性(如雁鸭类)(4)荒漠生物群落①分布:亚热带和温带的 、风力作用强劲的地区。②生活在群落中的生物的特点中等程度干燥且较寒冷 善于奔跑 掘洞和营地下 迁徙 气候干燥、降水量极少、蒸发强烈 生物 特点植物:如猪毛菜 特别耐旱, ,以小枝或茎进行光合作用动物:如鼠类、蚁类 耐旱,也有冬季和夏季 以备越冬的习性叶小或退化 休眠或者贮存大量食物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 地区。我国的高山苔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和阿尔泰山西部高山带。②特点:苔原(又称冻原)一般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风力强劲,地下常有永冻层。优势植物有 和 等。动物种类贫乏,主要有驯鹿、北极狐、狼和旅鼠等。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 苔藓 地衣 (5)苔原生物群落2. 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1)针叶林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①气候:夏季短促,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②植物分布:主要由云杉、冷杉和落叶松等裸子植物组成。③动物特点:一般都具有耐寒性且能适应林中生活。温热多雨 (2)荒漠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①气候:供水量少,往往有很长的 。②植物适应性特点无雨期 a.大多耐旱耐盐。有些植物的叶面角质层厚,气孔下陷且密度小;有些植物叶面具有细密的绒毛,可减少蒸腾作用;有些植物叶面积很小,甚至呈细棒状;有些植物近乎无叶,以绿色的茎进行光合作用。b.一些植物的叶和茎肥大而且能储水,以备干旱期利用。一些植物根系深、幅度大,还有一些植物具有两层根系。③荒漠中的植物和动物都能适应荒漠中干旱少雨的环境,如 、野骆驼等。仙人掌 ①气候:昼夜温差大,季节温差也大,雨量稀少,土质贫瘠。②植物特点:缺乏高大乔木,耐干旱的 特别茂盛。③动物特点:以草本植物绿色部分为食的啮齿类动物相对繁盛。以啮齿类动物为食的中小型肉食性动物,如黄鼬、赤狐也属于典型的草原动物。草本植物 (3)草原生物群落与环境相适应【微思考】 草原动物(如有蹄类、啮齿类)和森林动物(如金丝猴、松鼠)均能适应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它们的适应机制是否一样?为什么?提示:不一样;草原动物大都具有善于奔跑或掘洞的特点,森林动物则多喜树栖和攀缘生活。3.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附近低海拔、高温、多雨地区。( √ )(2)温带落叶阔叶林四季分明,在我国分布最广。 ( ×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分布最广。(3)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完全一致。 ( × )提示:同一气候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类型不一定完全一致,还受到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影响。(4)环境改变会影响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 √ )√××√(5)仙人掌、野骆驼、黄鼬、赤狐是草原生物群落的典型生物。( × )提示:仙人掌、野骆驼是荒漠生物群落的典型生物。×探讨 分析陆地生物群落与群落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提高理解能力1. 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依据是什么?提示: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所以基因库最丰富。2. 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提示: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例如,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等。动物的皮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大多数动物是夜行性的,在白天炎热时不活动,一些动物的排泄方式可以减少水分的丢失等等。3. 假如将森林中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群与草原上善于奔跑的动物种群对调,对这些种群来说有什么影响?提示:对调的种群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迅速衰退,并最终消失。4. 降雪推迟导致针叶林生物群落中的白色动物更容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如何从进化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提示: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5. 结合你们在学习“群落的结构”时对群落中生物生态位的分析,说一说不同物种之间是如何彼此协调、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提示: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建立联系,并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从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群落这一有机整体。运用“进化与适应观”分析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生物的特点题目信息 应联想的知识点举例环境 状态 气候 条件 干旱或降雨少→荒漠或草原;湿润、降雨多→森林等外貌 特征 沙砾裸露等→动植物应具有耐旱特点;树冠遮天蔽日→动物多为树栖和攀缘动物生物 特点 结构 特点 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草原植物;表皮外有角质鳞片→荒漠动物行为 特点 昼伏夜出、善于穴居→荒漠动物;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草原动物1. 甲植物根冠长度是茎长度的160倍,乙植物的茎细长、叶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甲、乙两植物最可能分别属于哪种生物群落( )A. 荒漠、森林 B. 森林、荒漠C. 草原、荒漠 D. 森林、草原解析: 茎矮小、根系极其发达符合荒漠生物群落植物的特点;茎细长、叶薄,机械组织不发达,但叶绿体颗粒大,符合森林生物群落中阴生植物的特点,A正确。2. (2024·盐城高二期末)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保持稳定不变B. 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C. 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D. 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解析: 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并且是可变的,A错误;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B正确;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各物种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相对较少,但不是没有生态位重叠,C错误;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不能完全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D错误。3. (多选)(2024·宿迁高二联考)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不尽相同,可使环境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B. 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气候干燥、降水量极少、风力作用强劲的地区,群落中物种较少,群落结构较简单C. 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湿润地区,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D. 森林生物群落中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解析: 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草本植物为主;温带草原分布在中等程度干燥且较寒冷的地区,植被分层简单,以耐寒的草本类占优势,C错误。知识点(二) 物种丰富度1. 概念:物种丰富度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 的数量,可以表示生物群落中物种种类的 。2. 意义:一个生物群落中 的变化,必然造成群落的动态变化。了解这种变化一般需要进行物种丰富度的测定。3. 规律: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华南地区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 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物种种类 丰富程度 物种多样性 热带 丰富 (1)记名计算法①适用范围:分布范围较小而生物个体较大的生物群落。②方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记录物种的名称和数量。③举例:测定校园中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4. 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方法(2)目测估计法①适用范围:植物个体数量较多而植物体型较小的样地。②方法:按照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算样地中个体数量的多少。多度等级一般用“很多”“多”“较多”“较少”“少”和“很少”来表示。(3)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既可以测定种群密度,也可以测定物种丰富度。②方法:测定单位空间中的物种数,而不是某物种的个体数量。5. 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1)实验原理:尝试采用 测定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样方法 (2)实验步骤①背景资料:土壤动物一生或其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按照体型不同,一般分为四大类。a. 土壤动物:肉眼几乎看不到,如原生动物。b. 土壤动物:肉眼观察比较困难,如线虫。c. 土壤动物:大部分体型较小,如圆跳虫。在野外需要使用 采集。d. 土壤动物:一般生活在 土壤中,肉眼可见,如蚯蚓、蜈蚣、马陆和鼠妇。在野外主要使用采集罐、筛子和镊子采集。微型 小型 中型 吸虫器 大型 浅层 注意:一般以中型或大型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②确定样方与取样a.选择样地:一般在林下或落叶等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采集标本。b.确定样方与取样:在采样地随机选取3~5个样方(50cm×50 cm×15 cm),采集样方内的落叶和土壤,将其中的大型或中型土壤动物用取样器采集,放入盛有 溶液的采集罐中。③样本鉴定:根据有关资料,分拣、鉴定标本。④结果统计:通过统计样方中的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确定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 (3)研究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目的是调查资源状况, 。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6.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1)进行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 × )提示:适合用样方法进行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调查。(2)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3)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提示:随机选取3~5个样方,采集样方内的落叶和土壤。×√×探讨 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实验与探究能力1. 什么环境的土壤中小动物较多?提示: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中小动物较多。2. 如图是采集土壤小动物的两种常用装置。(1)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什么?提示:电灯可以发光发热,诱虫器是利用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避光的习性,使土壤小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适用于采集哪些土壤小动物?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什么?提示:吸虫器适用于采集小型土壤小动物。纱布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从而将其收集在试管中。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的注意事项 (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2)小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4)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5)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的所有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类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1. 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大B. 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C. 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同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D. 农田中生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多,丰富度大解析: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A错误;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也可能发生改变,故同一区域不同的时间段,同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不一定相同,C错误;农田中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D错误。2. (多选)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探究活动,下列是探究过程中的一些操作,其中合理的是( )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直接忽略,不记录它们的特征B. 可采用样方法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 一些生活在浅层的大型土壤动物肉眼可见,常采用吸虫器采集解析: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直接忽略,需要记录它们的特征,A错误;一般使用采集罐、筛子和镊子采集生活在浅层土壤中的肉眼可见的大型土壤动物,吸虫器适用于采集中、小型土壤动物,D错误。过程评价·勤检测02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1)生物的每一层次水平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并与其功能相联系,生物群落也是如此。从进化的角度看,热带雨林群落结构是在什么过程中形成的?提示:群落结构是群落中相互作用的种群在协同进化中形成的,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2)表述物种的丰富度。提示:物种丰富度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可以表示生物群落中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度。(3)测定物种丰富度有哪三种方法?提示: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样方法。(4)退化的草原为什么不能植树造林?提示:退化的草原环境适合耐旱的植物生长,不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生长。1. 将陆地生物群落区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A. 植物高低 B. 地势高低C. 科学家的设想 D. 植被分布情况解析: 陆地群落分类主要依据群落的组成,并非地势或植物的高低。群落的组成即群落中的不同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其主要依据应是植被分布情况。2. 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森林生物群落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灵长类动物B. 热带雨林中物种繁多,种间关系复杂C. 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乔木不能在草原上生长D. 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传粉方式不同解析: 灵长类动物营树栖和攀缘生活,森林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A正确;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热带草原稀疏分布有耐旱、矮生的乔木,C错误;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多数是风媒花,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虫媒花,它们的传粉方式不同,D正确。3. (多选)(2024·淮安高二期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表表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小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动物指标 甲胺磷浓度/(mol·L-1) 0 0.04 0.09 0.16 0.30 0.54施用后动物 种类数(S) 56 36 29 22 18 18总个体数(N) 612 419 212 133 121 92A. 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调查方法包括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等B. 通过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可以反映不同群落中土壤动物物种数目的多少C. 不同甲胺磷浓度与土壤中小动物的总个体数(N)之间呈正相关D. 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解析: 随着甲胺磷浓度的增大,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越来越少,因此不同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呈负相关,C错误;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小,污染越严重,D错误。4. (2024·淮安高二校联考)小叶章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入侵某苔原生态系统形成斑块。科研人员采用样方法对小叶章入侵斑块进行群落调查,结果如表(注:表中“+”表示该植物存在)。请回答下列问题:植物种类 高度/cm 生长型 对照 轻度入侵 中度入侵 重度入侵高山乌头 20~40 +藜芦 50~100 +毛蕊老鹳草 30~80 +大白花地榆 50~80 + +小叶章 60~90 + + +牛皮杜鹃 10~25 灌木 + + +笃斯越桔 10~15 + +(1)采用样方法调查小叶章入侵斑块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取的样方数量太少,易导致 ;若要调查样方内的物种丰富度,需要统计 。(2)以相邻的本地牛皮杜鹃的群落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科研人员发现,随着入侵程度的加深,灌木种类呈现 的趋势。(3)调查结果显示,群落中无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原因可能是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作答)。统计结果误差较大各样方中物种种类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消失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环境资源的竞争中被淘汰课时训练·提素能03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知识点一 群落的主要类型1. 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A. 热带雨林 B. 荒漠C. 北方针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解析: 荒漠地区年降雨量少,水分蒸发量大,生物种类与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相比最为贫乏。123456789101112132. 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原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小于热带雨林B. 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C. 草原上的生物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协同进化D. 可用样方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 草原所处的环境条件使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要小于热带雨林,A正确;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也有分层现象,B错误;草原生物间可通过捕食等种间关系相互选择,协同进化,C正确。123456789101112133. (2024·南通高二期中)下列动植物特征中,最可能属于荒漠生物群落的是( )A. 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B. 擅长挖洞的小型动物C. 营树栖生活的动物D. 根系发达的耐旱植物12345678910111213解析: 荒漠地区降水极少,蒸发强烈,能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往往具有根系发达的耐旱特点,由于缺少植物,所以不会有营树栖生活的动物,具有挖洞习性的动物主要生活在土壤疏松、适合挖洞的草原中。123456789101112134. 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发生剧烈变化的自然生物群落是( )A. 森林生物群落 B. 湖泊生物群落C. 海洋生物群落 D. 草原生物群落解析: 森林生物群落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及群落结构可长期处于较稳定状态;湖泊及海洋生物群落因属于水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较稳定,故系统中群落结构也比较稳定;只有草原生物群落因其分布于半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往往随降雨量及雨季分布呈现相当剧烈的变化。12345678910111213知识点二 物种丰富度5. 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B. 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一般不同C.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少D. 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不是固定不变的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物种丰富度主要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并不是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A错误;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物种丰富度也不同,B正确;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数目由于温度降低而减少,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少,C正确;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发生变化,D正确。123456789101112136. 下列关于“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 调查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等C. 大型土壤动物主要使用采集罐、筛子、镊子采集D. 季节不同,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会不同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由于土壤动物身体较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土壤中动物物种丰富度会因为季节、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D正确。12345678910111213知识点三 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7. 下列关于荒漠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荒漠动物夏眠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B. 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C. 仙人掌、骆驼刺是常见植物类型,蜥蜴、狐狸是常见的动物类型D. 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鸟类的制约12345678910111213解析: 荒漠动物在干旱季节进入夏眠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荒漠生物群落动植物种类稀少,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水分,B错误;狐狸是森林生物群落的动物类型,C错误;沙漠蝗种群数量的变化不只受鸟类的制约,食物、气候等因素也影响其种群数量,D错误。123456789101112138. 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草原只分布在季节降雨量分配不均匀的地区B. 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C. 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等抵抗干旱D. 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12345678910111213解析:A 草原只分布在季节降雨量分配不均匀且较少的地区,A错误;由于草原地区降雨量少,因此,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B正确;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等结构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抵抗干旱,C正确;草原上的植被往往比较矮小,因此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从而适应所处的环境,D正确。123456789101112139. 在某森林生物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项目 上层 中层 下层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1)该森林一般分布在 (影响因素)地区。(2)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现象。湿润(或较湿润)垂直结构分层12345678910111213(3)该森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成分有关? 。(4)森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 。(5)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① ;② 。光照不同的食物和特定的栖息环境竞争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1234567891011121310. (2024·扬州高二联考)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2345678910111213A. 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B. 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C. 放牧牲畜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D. 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分析图乙可知,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低度、中度强度的放牧草地与割草草地相比,放牧草地中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明显减少,则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C正确;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1. 为研究某林区灯下趋光性昆虫多样性,研究人员在1月到12月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定点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导致个体总数的增加B. 趋光性昆虫种群密度4月份最大C. 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D. 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并不是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就会导致个体总数的增加,如4~5月,物种丰富度增加,而个体总数下降,A错误;由曲线图分析可知,趋光性昆虫在4月时个体总数最多,这说明此时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最大,B正确;由曲线观察可知,趋光性昆虫物种丰富度5月份最大,C正确;由曲线图中曲线的走势可知,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2. (多选)我国某地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肉苁蓉,该植物生活在另一种植物梭梭(叶退化成小鳞片状;种子只能活几个小时,只要有一点点水,在两三个小时内就会生根发芽)的根部,从梭梭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肉苁蓉与梭梭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 该地区的群落类型可能为荒漠生物群落C. 梭梭也能在热带雨林中生长D. 该地区生物群落的物种数量比我国南部森林的多12345678910111213解析: 肉苁蓉叶退化,从梭梭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正确;梭梭的叶退化成小鳞片状,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腾,再根据其种子有一点点水就能快速萌发,说明梭梭是非常耐旱的植物,故该地区的群落类型可能为荒漠生物群落,B正确;热带雨林中水分充足,不利于梭梭的生长,C错误;荒漠生物群落中生物多样性较低,物种数量比森林的少,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3. 乔木树种馨香木兰是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人员为探讨馨香木兰种群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12345678910111213(1)为调查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在群落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取样法取样,取样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可知,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实践证明,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2。物种数量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212345678910111213解析: 图1显示,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起初物种数量迅速增多,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在样方面积为S2时,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小于S2时,不能调查到所有的物种,样方面积为S3时,虽然也可以调查到所有的物种,但会增大调查的工作量,故调查该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2 m2。12345678910111213(2)下表为馨香木兰所处的A、B、C三个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物种丰富度(种)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A群落 21.5 35.5 19.5B群落 22.5 23.8 16.25C群落 22 31.5 13.512345678910111213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 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 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灌木,还含有一定数量的 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解析: 由题表可以看出,三个群落中的A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在三个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丰富度最高的是灌木层,推测是由于其中不仅有相应的灌木,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乔木幼树,因而其种类和个体数都较丰富。A灌木乔木12345678910111213(3)科研人员调查了三种群落中的馨香木兰的植株胸径(胸径的大小可表示植株的树龄大小),绘制结果如图2。12345678910111213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 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 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种群数量增长竞争12345678910111213解析: 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但需结合生物的生存环境具体分析。由图2可以看出,馨香木兰种群的幼树较多,所以其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虽然现在馨香木兰有丰富的幼树,但难以进一步发育为优势种,其原因可能是幼树耐荫蔽,在茂密的常绿阔叶林下能生长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树木对光照的需求加大,且在与其他阔叶乔木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从而生长受阻。12345678910111213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docx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pptx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类型(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