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一 群落的演替及其类型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退耕还林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沙漠变绿洲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下列关于初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
B.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复杂
C.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阶段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
3.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4.(2024·徐州高二联考)当弃耕农田转变为森林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进行的时间相对较快,可能与具有土壤或繁殖体有关
B.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所有生物的种间关系均会发生变化
C.对于种群来说,群落演替是种群优胜劣汰的过程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时会大于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5.某兴趣小组深入一块弃耕农田进行调查,记录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6.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初期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7.(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下图是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相同
B.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
C.在演替过程中,草本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D.与灌木群落阶段相比,乔木群落阶段垂直结构复杂,光能利用率高
8.(2024·宿迁高二联考)以有机物的净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调查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B.在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方向为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基本不变
D.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知识点二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9.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滥垦导致群落物种增加
B.该群落恢复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题
10.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经过多年治理,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多
B.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C.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呈现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1.演替根据起始条件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演替方式除起点不同外,在演替时间上也不同。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12.(2024·淮安高二联考)图1是裸露岩石上的演替过程,图2表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种内以及种间关系的变化对演替没有影响
B.群落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C.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14.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15.(多选)(2024·盐城高二联考)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更换树种前占比/% 更换树种后占比/%
0年 50年 100年 150年 200年
灰桦 1 100 5 2 1 1
野生 蓝果木 3 0 36 28 17 4
红枫 4 0 50 39 24 8
山毛榉 92 0 9 31 58 87
A.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D.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16.(多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如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据表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演替时 间/年 优势 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植物: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
10 牡荆 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
A.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B.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说明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C.退耕农田先后经历了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阶段,垂直方向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提高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17.(2024·南京训练达标)表中为某淡水湖经历水生演替后在不同水深处的植被分布情况,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每一带都为下一带的“进攻”准备了土壤条件。水深超过7 m时,是水底的原生裸地,只有在水深5~7 m以内的湖底,才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请回答以下问题:
深浅变化 主要植物类型
水深超过7 m 外来侵入的漂浮植物(浮萍、满江红、藻类)
水深5~7 m 沉水植物(轮藻属)
水深2~4 m 高等水生植物(金鱼藻、眼子菜、黑藻、茨藻)
水深1~2 m 浮叶根生植物(睡莲)
水深20~50 cm 直立水生植物(芦苇、香蒲、泽泻)
水深5~10 cm 湿生草本植物(莎草科和禾本科)
(1)该水生群落演替属于    (填“初生”或“次生”)演替,判断理由是                                            。
(2)根据表格内容推断湖泊群落演替先后顺序是从湖泊的        (填“周围向中央”或“中央向周围”)发生的。
(3)自由漂浮植物阶段中,植物是漂浮生长的,其死亡残体将增加湖底有机质的聚积,同时湖岸雨水冲刷而带来的矿物质微粒的沉积也逐渐抬升了湖底。湖底裸地上最先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表格中的    。
(4)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如睡莲等。这些植物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生物量较大,残体对进一步抬升湖底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当它们密集时,就使                               ,不利于水下沉水植物的生长,迫使沉水植物向较深的湖底转移,这样又起到了抬升湖底的作用。
(5)若该地区适于森林的发展,则该群落将会继续向    方向进行演替。
18.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风沙肆虐。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1)建设者们的辛勤劳作,阻止了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使其由荒原变为了林海,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                。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    演替,其理由是                      。
(2)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         。
(3)为了解决荒漠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引入外来抗旱品种的植物支援荒漠的改造。从群落的形成和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对引入的外来抗旱品种的要求是             。
19.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    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      。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    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年内的变化:                         。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       ,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         的能力。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1.D 退耕还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漠变绿洲,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演替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2.D 适宜环境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正确;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有竞争现象,D错误。
3.C 多年生草本群落因为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群落替代了一年生草本群落,A正确;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高大,灌木群落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与多年生亚灌木群落相比,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该沙地主要植被为多年生灌木,因为其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4.B 弃耕农田土壤条件较好,并有种子或繁殖体,是次生演替,该过程进行的时间相对较快,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某些因素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兔子与草的种间关系一直为捕食关系,B错误;对于种群来说,群落演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优势取代,是种群优胜劣汰的过程,C正确;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人类的影响有时会大于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D正确。
5.A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A错误;由表格可知,该演替过程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D正确。
6.C 火山喷发后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该岛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该岛屿处于太平洋深处,与世隔绝,调查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错误;群落演替初期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7.D 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不同,后者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演替的本质是物种的优势取代的过程,据此可推测,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变化,B错误;在演替过程中,草本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物种组成并非完全不同,因为有些物种在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都会一直存在,C错误。
8.C 退耕的农田依然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其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其经过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A、B正确;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变复杂,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即优势物种由草本植物变为灌木,再变为乔木,D正确。
9.D 滥垦导致群落物种减少,A错误;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因此最先出现的不是地衣,B、C错误;人类的过度开垦影响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题,D正确。
10.B 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但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越来越大,适应荒漠生存的生物种群密度可能会下降,B错误。
11.(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初生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2)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变快,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未发生改变。
12.C 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根据图2可知,演替过程中种内以及种间关系发生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A错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如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群过度发展可能导致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原有种群的内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适合自身种群的发展,而为其他种群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因此使得优势种群逐渐发生改变,引起群落的演替,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略有下降,但是总体上岩石体积增加,D错误。
13.D 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由图可知,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发生了改变,所以R时和T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R时之前和T时之后种群类型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群落演替现象。
14.A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所有生物种类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A错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故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15.AB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灰桦所占的百分比由100%逐渐降低为1%,即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更换前和更换后比较,更换树种并没有改变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16.ACD 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等,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A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说明群落的演替规律是可以改变的,B错误;据题表可知,退耕农田先后经历了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群落阶段,群落垂直结构越来越复杂,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改善环境,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
17.(1)初生 该水生群落演替发生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水底的原生裸地上 (2)周围向中央 (3)轮藻属 (4)水下光照条件很差(或水下光照强度减少) (5)森林
解析:(1)该水生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判断理由是该水生群落演替发生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水底的原生裸地上。(2)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每一带都为下一带的“进攻”准备了土壤条件。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顺序发生的,由此看来,水生演替系列是湖泊填平的过程。(3)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5~7 m处,湖底裸地上最先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轮藻属植物;轮藻属植物的生物量相对较大,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进而使湖底抬升加快。当水深至2~4 m时,金鱼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等高等水生植物开始大量出现,这些植物生长繁殖能力更强,垫高湖底的作用更显著。(4)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出现,如睡莲等。这些植物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生物量较大,残体对进一步抬升湖底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当它们密集时遮挡阳光,就使得水下光照条件很差(或水下光照强度减少),不利于水下沉水植物的生长,迫使沉水植物向较深的湖底转移,这样又起到了抬升湖底的作用。(5)若该地区适于森林的发展,则该群落将会继续向森林方向进行演替。
18.(1)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次生 林场荒原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 (3)能适应引入地区的非生物环境且能与该地区的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解析:(1)塞罕坝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是在人类活动下发生的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于该演替过程中林场荒原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2)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光照,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故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3)从群落的形成和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对引入的外来抗旱品种的要求是,能适应引入地区的非生物环境且能与该地区的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19.(1)次生演替 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种间竞争 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50年间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3)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有很大竞争优势,从而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4)垂直结构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2)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种间竞争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物种丰富度在50年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50年间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等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而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4)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能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5 6 / 6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导学 聚焦 1.通过学习群落的演替的原因和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 2.通过总结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异同,学会分析与比较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
知识点(一)  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的变化,一个群落    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从未有过植物生长或虽有过植物生长但已被      了的裸地(如    、    、    )上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火山裸地上的初生演替为例)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微思考】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2)次生演替
①概念:一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若受到突发的自然事件(如    )或人为事件(如    )的干扰,群落中的植被就会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消失,但原有的      基本保留,原有植物的    仍有可能存在,进而进行新的演替。
②过程(以遭受火灾后的次生演替为例)
一年生植物→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森林。
③实例:过度砍伐的森林、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
(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 同 点 起始条件 不同
演替速度 慢
经历阶段 较多
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    到    ,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从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3)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5)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探讨 分析群落的演替类型及其演替过程, 提高理解能力
1.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回答:
(1)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2)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
(3)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过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
(1)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是什么?其演替类型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图2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类演替类型?其中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甲还是乙?
1.汇总群落演替的四个易混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阶段。
2.理清群落演替的两个方向及变化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结果 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山岩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C.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D.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
2.(2024·扬州高二联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B.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均逐渐增多
3.(多选)(2024·徐州高二联考)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
规律方法
“三看法”巧判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知识点(二)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影响因素
2.人类活动:人类对群落外部环境因素和群落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1)人类能通过培育森林、管理草原和治理沙漠等方式建立人工群落。
(2)人类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和建造水库等,也会使相关群落的面貌发生改变。
3.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      (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和        综合作用的结果。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从而将自然界所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
(2)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3)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探讨 分析人类的许多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
 人类的许多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深刻影响,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速度和方向上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什么?
(2)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哪些?同一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会不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4)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
  
1.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2.(2024·宿迁高二联考)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D.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1)什么叫群落演替?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到灌木群落阶段时,原苔藓群落阶段的植被全部消失
B.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气候和环境条件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会发生变化
2.(2024·宿迁高二联考)下图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a、b分别表示地衣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
C.群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
D.可用样方法调查灌木群落阶段的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
3.(2024·盐城高二联考)下列不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是(  )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
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
C.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
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
4.(多选)下列有关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B.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
5.(2024·盐城高二校联考)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生物量明显    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生物量。发生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    ;若条件适宜,该演替的过程是                 。
(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理由是                                            。 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                           。
(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    (填“增加”或“减少”);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    结构,有利于                   。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空间分布 替代
2.(1)①彻底毁灭 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 ②地衣 苔藓 草本 灌木 乔木
微思考 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①火灾 弃耕 土壤条件 繁殖体 (3)快 较少 简单 复杂
3.(1)× 提示:从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2)× 提示: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
(3)√ (4)√
(5)× 提示:弃耕的农田能否演替成森林还要取决于所在环境的气候条件。
互动探究
1.(1)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2)提示:从演替的起点看,裸岩上的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原有植物的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提示:演替不一定都会发展为森林;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群落内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1)提示:丁→甲→丙→乙。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2)提示:甲属于初生演替,乙属于次生演替;乙。
学以致用
1.B 火山岩上没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繁殖体,故其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是发生优势取代,B错误;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故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C正确;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故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2.B 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者演替类型不同,B错误;初生演替一般要依次经历裸地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故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C正确;通常情况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故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D正确。
3.CD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B错误;第N年时,甲、乙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D正确。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优势 种内 种间
3.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4.(1)× 提示: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但不能将自然界所有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2)√ 
(3)× 提示: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确实很大,但不一定超过其他自然因素,如火灾。
(4)√
互动探究
 (1)提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演替。
(2)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可能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3)提示: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人类的活动。内部因素是指群落内优势种群的过度发展导致内部环境的改变,以及群落内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外部因素即群落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对群落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会。同一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会使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4)提示: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群落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学以致用
1.D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有时会超过自然因素;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2.D 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进行分解形成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结构,B正确;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C正确;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提示:群落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
(2)提示:前者是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后者是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提示: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群落外部环境因素和群落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课堂演练
1.C 群落演替到灌木群落阶段时,原苔藓群落阶段的植被并不会全部消失,A错误;火山岩、冰川泥上从来没有过植被,因此,这些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所处地域气候和环境条件的直接影响。因此,气候和环境条件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可表示物种丰富度,显然,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发生变化,D错误。
2.C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优势取代”的过程,不是“完全取代”,所以群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时,在群落中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植物,只是这些植物不再是优势种群,C错误。
3.A 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披荆斩棘开出道路、化工厂污水的排放、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BC 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A错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无法完全控制的,人类活动不能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5.(1)多于 次生演替 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2)热带雨林中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高 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增加 垂直 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1)据图可知,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生物量明显多于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生物量;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可能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等,因此在这一基础上所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条件适宜时,该演替的过程是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3)山体滑坡区域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6 / 6(共108张PPT)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学 聚
焦 1.通过学习群落的演替的原因和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进
化与适应观。
2.通过总结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异同,学会分析与比较的科
学方法。
3.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目录
CONTENTS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 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的变化,一个群落 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

间分布 
替代 
①概念:在从未有过植物生长或虽有过植物生长但已被
了的裸地(如 、 、
)上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火山裸地上的初生演替为例)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 群落阶段→ 群落阶段。

底毁灭 
沙丘 
火山岩 
冰川
泥 
地衣 
苔藓 
草本 
灌木 
乔木 
2. 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微思考】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
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提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
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①概念:一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若受到突发的自然事件
(如 )或人为事件(如 )的干扰,群落中的
植被就会遭受严重破坏,甚至消失,但原有的 基
本保留,原有植物的 仍有可能存在,进而进行新的
演替。
②过程(以遭受火灾后的次生演替为例)
一年生植物→草本植物和多年生植物→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森林。
③实例:过度砍伐的森林、火灾过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
火灾 
弃耕 
土壤条件 
繁殖体 
(2)次生演替
(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 同 点 起始条件 不同
演替速度 慢
经历阶段 较多
相同点 群落结构由 到 ,物种数量和
群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较少
简单 
复杂 
3.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从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 × )
提示:从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
提示: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
落内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
(3)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 )
×
×


(5)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 )
提示:弃耕的农田能否演替成森林还要取决于所在环境的气
候条件。
×
探讨 分析群落的演替类型及其演替过程, 提高理解能力
1.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回答:
(1)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
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
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
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
在的。
(2)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
替有什么不同?
提示:从演替的起点看,裸岩上的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
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
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原有植物的繁殖体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
(3)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
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演替不一定都会发展为森林;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
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群落内种群间
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 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过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情况,据图回答:
(1)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是什么?其演替类型与火山喷发处所发
生的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丁→甲→丙→乙。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它与火
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2)图2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类演替类型?其中演替速度更快、历
时更短的是甲还是乙?
提示:甲属于初生演替,乙属于次生演替;乙。
1. 汇总群落演替的四个易混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
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
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
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
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
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
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
顶点。
(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
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
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阶段。
2. 理清群落演替的两个方向及变化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 (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结果 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
定的状态
1.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火山岩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开始的演替为次生
演替
B.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
的消亡
C. 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主要原因是灌木
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D.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
物种多样性增加
解析:  火山岩上没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繁殖体,故其发生的演替
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
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
的消亡,只是发生优势取代,B错误;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能获
得更多阳光,故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C
正确;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
定性的提高,故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
扰,其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D正确。
2. (2024·扬州高二联考)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
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
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B.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均逐渐增多
解析:  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两者演替类型不同,B错误;初生
演替一般要依次经历裸地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
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故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
岩上,C正确;通常情况下,演替的最终结果是生物多样性增加,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故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
渐增加,D正确。
3. (多选)(2024·徐州高二联考)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 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
C. 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 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
解析: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
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
不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B错误;第N年时,甲、乙群落中的物
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D正确。
规律方法
“三看法”巧判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知识点(二)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 影响因素
2. 人类活动:人类对群落外部环境因素和群落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或抑
制作用。
(1)人类能通过培育森林、管理草原和治理沙漠等方式建立人工
群落。
(2)人类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和建造水库等,也会使
相关群落的面貌发生改变。
3.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 (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和 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 
(1)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从而将自然界所有群落演替的方向
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 × )
提示: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但不能将自然界所有群落演
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2)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
行。 ( √ )
×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3)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 × )
提示: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确实很大,但不一定
超过其他自然因素,如火灾。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
影响,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 )
×

探讨 分析人类的许多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
人类的许多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深刻影响,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速度和方向上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进行演替。
(2)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
中。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可能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
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哪些?同一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会不会
影响群落的演替?
提示: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人类的
活动。内部因素是指群落内优势种群的过度发展导致内部环境
的改变,以及群落内部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外部
因素即群落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很大,对群落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会。同一物种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会使种群
的数量发生变化。
(4)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预测群落
的未来,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使群落朝着对人类有益的
方向发展。
1.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 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解析: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
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有时会超过自然因素;人类
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2. (2024·宿迁高二联考)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
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
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
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 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 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D. 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解析:  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微生物
对草方格材料进行分解形成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结构,B正确;草
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
富度,C正确;草方格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
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什么叫群落演替?
提示:群落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
分布的变化,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是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后者
是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
演替。
(3)为什么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
提示: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对群落外部环境因素和群落内部因
素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1.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到灌木群落阶段时,原苔藓群落阶段的植被全部消失
B. 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 气候和环境条件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 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群落演替到灌木群落阶段时,原苔藓群落阶段的植被并
不会全部消失,A错误;火山岩、冰川泥上从来没有过植被,因
此,这些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生物的生存和发
展受所处地域气候和环境条件的直接影响。因此,气候和环境条件
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
群落替代的过程,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一定空
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可表示物种丰富度,显然,演替过程中群
落的物种丰富度会发生变化,D错误。
2. (2024·宿迁高二联考)下图为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示意图,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 a、b分别表示地衣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
C. 群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时,群落中已经不能找到苔藓和灌木等
植物
D. 可用样方法调查灌木群落阶段的不同植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  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优势取代”的过程,不是“完全取
代”,所以群落演替到乔木群落阶段时,在群落中仍能找到苔藓和
灌木等植物,只是这些植物不再是优势种群,C错误。
3. (2024·盐城高二联考)下列不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是
(  )
A. 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
B. 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
C. 由于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河水中的植物群落改变了
D. 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
解析:  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苔藓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披
荆斩棘开出道路、化工厂污水的排放、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都属
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 (多选)下列有关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B. 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
D.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
解析:  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A错
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无法完全控制的,人类活动不能任
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5. (2024·盐城高二校联考)为调查某自然保护区发生山体滑坡后第
30年生物群落的恢复情况,科研人员对未发生滑坡区域的原始群落
(S1)和山体滑坡区域的恢复群落(S2)进行了植被生物量(指某
时间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实
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生物量明显 发生山
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生物量。发生山体滑坡区域所发生的
群落演替类型是 ;若条件适宜,该演替的过程
是 。
多于
次生演替
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解析: 据图可知,未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
生物量明显多于发生山体滑坡区域三类植被的生物量;山
体滑坡后,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还
可能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可能发芽的地下茎或植物根系
等,因此在这一基础上所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条
件适宜时,该演替的过程是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
→乔木群落阶段。
(3)随着山体滑坡区域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逐渐
(填“增加”或“减少”);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
分布形成群落的 结构,有利于

(2)该自然保护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地区,理由是

。 在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如果人为地进行植树造林,
可以改变自然状态下的状况,这说明

热带雨林中
乔木植物的生物量最高,而图中所示草本植物的生物量最
高 
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垂直
群落充分利用阳光
等环境资源
解析:山体滑坡区域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布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有利于群落充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群落的演替及其类型
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 退耕还林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沙漠变绿洲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退耕还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沙漠变绿
洲,都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演
替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
现的是温度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
B. 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比草本阶段复杂
C.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大致要经历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阶

D.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
解析:  适宜环境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
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正确;初生演替形成的群
落内有竞争现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

B.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
灌木群落更强
D.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
较强有关
3. 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
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多年生草本群落因为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
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群落替代了一年生草本群落,A
正确;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高大,灌木群落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
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与多年生亚灌木群
落相比,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
误;该沙地主要植被为多年生灌木,因为其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
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 (2024·徐州高二联考)当弃耕农田转变为森林时,下列有关说法
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进行的时间相对较快,可能与具有土壤或繁殖体有关
B.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所有生物的种间关系均
会发生变化
C. 对于种群来说,群落演替是种群优胜劣汰的过程
D.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时会大于外界环境变化
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弃耕农田土壤条件较好,并有种子或繁殖体,是次生演
替,该过程进行的时间相对较快,A正确;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
某些因素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兔子与草的种间关系一直为捕食
关系,B错误;对于种群来说,群落演替过程中会不断发生优势取
代,是种群优胜劣汰的过程,C正确;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人类
活动往往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人类的影响有时会大于外
界环境变化的影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5. 某兴趣小组深入一块弃耕农田进行调查,记录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
的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 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 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而不是“取而代
之”,A错误;由表格可知,该演替过程经历了草本植物阶段→灌
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
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
正确;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
长,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6. 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
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 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 调查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 群落演替初期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火山喷发后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人类活
动会影响该岛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该岛屿处于太平
洋深处,与世隔绝,调查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
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错误;群落演替初期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
富度增加,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7. (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下图是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相同
B. 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
C. 在演替过程中,草本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D. 与灌木群落阶段相比,乔木群落阶段垂直结构复杂,光能利用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不
同,后者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
演替的本质是物种的优势取代的过程,据此可推测,在演替过程
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变化,B错误;在演替过程
中,草本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物种组成并非完全不同,因为有
些物种在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都会一直存
在,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8. (2024·宿迁高二联考)以有机物的净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调查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B. 在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方向为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C.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基本不变
D. 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退耕的农田依然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保留了植
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其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其
经过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A、B正确;
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群落结构变复杂,C错误;在
演替过程中,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即优势物种由草本植物变
为灌木,再变为乔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知识点二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9.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
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 滥垦导致群落物种增加
B. 该群落恢复过程中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 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D. 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态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滥垦导致群落物种减少,A错误;该群落恢复过程属于
次生演替,因此最先出现的不是地衣,B、C错误;人类的过度开
垦影响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可以通过退耕还林来改善此类生
态问题,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 陕西榆林缺水少雨的荒漠地带——毛乌素沙地,经过多年治理,
该区域生态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多
B. 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C. 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呈现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
的水平结构
D. 人类活动改变了毛乌素荒漠生态系统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在沙漠演替为森林阶段的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
加,但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越来越大,适应荒漠生存的生
物种群密度可能会下降,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演替根据起始条件划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演替方式
除起点不同外,在演替时间上也不同。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
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
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在光
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
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
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如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
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从森林被
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
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解析: 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
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慢。
形成森林需
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
岩开始的初生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
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
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
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
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变快
未发生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
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演
替的速度变快,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相比未
发生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2. (2024·淮安高二联考)图1是裸露岩石上的演替过程,图2表示演
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种内以及种间关系的变化对演替没有影

B. 群落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C. 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D. 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图1裸露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根据图
2可知,演替过程中种内以及种间关系发生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
催化剂,A错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如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群过度发展可能导致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原
有种群的内部环境变得越来越不适合自身种群的发展,而为其他
种群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因此使得优势种群逐渐发生改变,
引起群落的演替,B错误;由图2信息可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
物的种数增多,并趋于相对稳定,C正确;群落演替初期,植物
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也增大,后来岩石体积略有下降,但是
总体上岩石体积增加,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3.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的示意图,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严重自然灾害
C. 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 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S点有生物等条件存在,所以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
次生演替;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种群类型数量急剧下降,可
能是人为原因,也可能是遭到严重自然灾害;由图可知,R时和T
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这期间群落发生了演替,生物种类可能
发生了改变,所以R时和T时的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R时之前和
T时之后种群类型数量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群落演替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4. 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
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
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
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 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
C. 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 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通过统计样方内
所有生物种类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A错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
的方法是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过程,即以现有群落组成及结
构为基础,通过同时研究当前植被空间上的组合,揭示植物群落
先后变化的时间过程,故根据现有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可推测水位
下降后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
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群
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
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不同植物群落与湖心的距离会随着水位变化发生改变,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5. (多选)(2024·盐城高二联考)若将某森林中局部区域的全部乔
木更换为单一乔木“灰桦”,在没有人为继续干预的情况下,该
区域各种乔木的相对比例随时间变化结果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
物种 更换树种前占比/% 更换树种后占比/%
0年 50年 100年 150年 200年
灰桦 1 100 5 2 1 1
野生 蓝果木 3 0 36 28 17 4
红枫 4 0 50 39 24 8
山毛榉 92 0 9 31 58 8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灰桦的数量优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
C. 山毛榉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D. 更换树种改变了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解析:  该区域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表格数据可
知,灰桦所占的百分比由100%逐渐降低为1%,即灰桦的数量优
势在竞争中被逐渐取代;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山毛榉的种
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更换前和更换后比较,更换树种并没
有改变该群落最终演替的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6. (多选)“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如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
变化。据表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演替时间/年 优势物种 主要物种
5 荻 草本植物:荻、艾蒿、黄背草、苔草

10 牡荆 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
20 刺槐 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
件,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B.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说明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不可改变的
C. 退耕农田先后经历了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阶段,垂直方向上出
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提高了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D.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由于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等,退耕之后的农田发生
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而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退
耕之后的农田发生的演替速度快于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A正
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说明群落的演替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B错误;据题表可知,退耕农田先后经历了草本植物、灌木和乔
木群落阶段,群落垂直结构越来越复杂,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阳
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改
善环境,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7. (2024·南京训练达标)表中为某淡水湖经历水生演替后在不同水
深处的植被分布情况,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不同
阶段的群落环带,每一带都为下一带的“进攻”准备了土壤条
件。水深超过7 m时,是水底的原生裸地,只有在水深5~7 m以
内的湖底,才有较大型的水生植物生长。请回答以下问题:
深浅变化 主要植物类型
水深超过7 m 外来侵入的漂浮植物(浮萍、满江红、藻类)
水深5~7 m 沉水植物(轮藻属)
水深2~4 m 高等水生植物(金鱼藻、眼子菜、黑藻、茨藻)
水深1~2 m 浮叶根生植物(睡莲)
水深20~50 cm 直立水生植物(芦苇、香蒲、泽泻)
水深5~10 cm 湿生草本植物(莎草科和禾本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该水生群落演替属于 (填“初生”或“次生”)演
替,判断理由是

解析: 该水生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判断理由是该
水生群落演替发生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水底的原生裸
地上。
初生
该水生群落演替发生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
覆盖的水底的原生裸地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根据表格内容推断湖泊群落演替先后顺序是从湖泊的
(填“周围向中央”或“中央向周围”)发生的。
解析: 从湖岸到湖心的不同距离处,分布着演替系列
中不同阶段的群落环带,每一带都为下一带的“进攻”准备
了土壤条件。这个过程是从湖泊的周围向湖泊中央顺序发生
的,由此看来,水生演替系列是湖泊填平的过程。
周围
向中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自由漂浮植物阶段中,植物是漂浮生长的,其死亡残体将增
加湖底有机质的聚积,同时湖岸雨水冲刷而带来的矿物质微
粒的沉积也逐渐抬升了湖底。湖底裸地上最先出现的先锋植
物是表格中的 。
轮藻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沉水植物阶段在水深5~7 m处,湖底裸地上最
先出现的先锋植物是轮藻属植物;轮藻属植物的生物量相对
较大,使湖底有机质积累较快,进而使湖底抬升加快。当水
深至2~4 m时,金鱼藻、眼子菜、黑藻、茨藻等高等水生植
物开始大量出现,这些植物生长繁殖能力更强,垫高湖底的
作用更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浮叶根生植物开始
出现,如睡莲等。这些植物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生物量较大,
残体对进一步抬升湖底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植
物叶片漂浮在水面,当它们密集时,就使
,不利于水下沉水植物的生
长,迫使沉水植物向较深的湖底转移,这样又起到了抬升湖
底的作用。
水下光照条件很
差(或水下光照强度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浮叶根生植物阶段随着湖底的日益变浅,浮叶
根生植物开始出现,如睡莲等。这些植物一方面由于其自身
生物量较大,残体对进一步抬升湖底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
面由于这些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当它们密集时遮挡阳光,
就使得水下光照条件很差(或水下光照强度减少),不利于
水下沉水植物的生长,迫使沉水植物向较深的湖底转移,这
样又起到了抬升湖底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5)若该地区适于森林的发展,则该群落将会继续向 方
向进行演替。
解析: 若该地区适于森林的发展,则该群落将会继续
向森林方向进行演替。
森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8. 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风沙肆虐。自
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
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1)建设者们的辛勤劳作,阻止了塞罕坝林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
恶化,使其由荒原变为了林海,这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
的影响是 。林场由荒原变
为林海的过程属于 演替,其理由是


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次生
林场荒原的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塞罕坝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是在人类活
动下发生的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
替的影响是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由于该演替过程
中林场荒原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故属于次生演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一年生草本植物
的数量减少,其原因是

解析: 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光照,灌木比草本
植物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
植物大部分被淘汰,故当林场荒原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
段时,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减少。
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在争夺阳光
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部分被淘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为了解决荒漠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引入外来抗旱
品种的植物支援荒漠的改造。从群落的形成和种间关系的角
度考虑,对引入的外来抗旱品种的要求是


解析: 从群落的形成和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对引入
的外来抗旱品种的要求是,能适应引入地区的非生物环境且
能与该地区的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
体,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能适应引入地区
的非生物环境且能与该地区的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9. 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
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
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
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
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
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 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
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
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
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
是 。
次生演替
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解析: 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
的 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
在50年内的变化:


种间竞争
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
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50年间物种丰
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种间竞争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物种丰富度在50年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50年间
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
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
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
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
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
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
的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有很大竞争优势,从
而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解析: 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等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有很大的竞争优势,从而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
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
落的 ,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
的能力。
垂直结构
利用阳光等
环境资源
解析: 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能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