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1.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比较
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表现 群落垂直分化形成群落的分层现象 水平方向上常呈现不均匀的片状分布,形成镶嵌特性
决定 因素 植物:光照、温度等;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 环境因素:光照强度、地形的差异、湿度不同等; 生物因素:动物的活动影响
原因 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生态位的变化与重叠
①生态位的变化: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来的适应者可能会发生生态位移动或改变,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新的适应者将取代其生态位,与其他种群共同维持群落的和谐与稳定。
②生态位重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
a.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
b.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
1.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竹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竹笋、幼竹、成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竹笋、幼竹、成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竹林中既具有垂直结构,又具有水平结构
2.如图为某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一定不存在竞争
B.d越小,M与N竞争越激烈
C.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D.M、N两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
2.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3.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等。土壤中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图示是“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采集大量的鼠妇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B.乙通常用于采集小型土壤动物,如马陆、蚯蚓等
C.甲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的
D.物种相对数量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4.(2024·淮安高二联考)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B.土壤中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法来统计
D.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来采集、调查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5.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的重要生物基础,生物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将会消亡
C.若气候适宜,则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6.(多选)(2024·徐州期末)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年数 1 4 15 25 40
物种数 量/种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1.(2023·浙江6月选考8题)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正在进行着的是(  )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2.(2023·江苏高考14题)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3.(2023·海南高考5题)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减弱
4.(多选)(2023·江苏高考18题)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 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 m×20 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样方 编号 马尾松(株) 麻栎(株) 枫香(株)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1 0 1 9 14 2 0 7 1 0
2 0 0 6 20 4 0 11 2 1
3 0 2 6 16 2 2 10 0 0
4 0 0 7 18 2 2 9 1 2
5 0 0 9 15 3 0 6 0 0
A.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 000株
B.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
C.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
D.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
5.(2023·河北高考10题)天鹅洲长江故道现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是可人为调控的半封闭水域,丰水期能通过闸口将长江干流江水引入。2017年,评估认为该水域最多可保障89头长江江豚健康、稳定地生存。当年该水域开始禁渔。2019—2021年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各类型鱼类的生物量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2021年该水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头,但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调查时间 生物量/(kg·hm-2)
小型鱼类 大中型鱼类
2019年 30.4 30.8
2020 年 22.8 47.9
2021年 5.8 547.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    结构。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存在    重叠,表现为    关系。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通过    使小型鱼类生物量降低,导致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
(2)在此生态系统中,长江江豚占据    个营养级,其能量根本上来自该食物网中的    。
(3)为实现对长江江豚的良好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据表分析,从该水域适度去除    ,使能量更多流向长江江豚;其二,在丰水期打开闸口,使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从干流    天鹅洲长江故道,增加长江江豚食物资源。以上措施可提高该水域对长江江豚的    。
章末整合提升
综合归纳
1.D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竹属于同一物种(或种群),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据题干信息可知,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有较多其他生物,因此竹林具有水平结构。
2.B 曲线的重叠部分,说明两物种有共同的食物,即存在竞争关系,但在曲线不重叠的情况下,M、N两物种有可能因争夺空间或栖息场所构成竞争关系,A错误;d越小,曲线重叠的面积就越多,表明M、N共同摄取食物的种数越多,二者竞争越激烈,B正确;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摄取食物的种数)就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应越强,C错误;据题图不能得出M与N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的结论,D错误。
3.A 酒精不仅可以杀菌,还可使机体脱水起固定的作用,所以通常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制作标本,A正确;乙吸虫器通常用于采集中、小型土壤动物,马陆、蚯蚓属于大型土壤动物,B错误;甲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的,C错误;对一块植物个体数量较多而植物体型较小的样地进行物种丰富度研究时,常采用目测估计法,D错误。
4.C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A正确;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可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B正确;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其丰富度时一般用记名计算法,C错误;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正确。
5.B 荒漠土壤中存在有机物质等,故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苔藓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不会消亡,B错误;若气候适宜,生物土壤结皮的时间变短,C正确。
6.ACD 从表格中的信息不难看出,该地区开始只有草本植物存在,随着时间推移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真题体验
1.B 竹笋明显长高属于生物个体生长,A错误;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演替,B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没有物种替代和群落类型替代,C错误;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属于种群数量波动,D错误。
2.A a为植物,b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是否存在生态位重叠无法判断,A错误;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a、b)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也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3.D 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符合次生演替条件,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灌丛比杂草群落结构更复杂,对阳光的吸收利用更充分,B正确;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分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动物要以植物为食或作为栖息场所,所以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乔木,而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了,D错误。
4.AD 该林地麻栎种群5个样方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6+24+20+22+18)/(5×400 m2)=0.05株/m2,则1 km2范围内的个体数量为0.05×106=50 000株,A正确;林木的种群密度过大,会导致林木内部竞争过强,林木生长受阻,林木的总生物量可能下降,B错误;马尾松林老年个体比例明显大于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年龄结构为衰退型,麻栎种群的幼年个体比例明显大于老年个体,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无法据此判断群落的分层情况,C错误;从3种乔木的年龄结构上可以看出,群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该林地处于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为幼年马尾松个体腾出生存空间,有利于加速演替进程,D正确。
5.(1)垂直 生态位 竞争 捕食 (2)3(或三) 浮游植物(或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3)大中型鱼类(或鲢、鳙和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 迁入 环境容纳量(或K值)
解析:(1)群落的分层即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食物网可以发现,在该水生生物群落中,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小型鱼类具有相似的地位或作用,彼此存在共同的资源利用,即存在生态位重叠,表现为竞争关系。结合食物网和数据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发现,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和长江江豚均通过捕食短颌鲚等小型鱼类获得能量,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增多使小型鱼类生物量明显降低,导致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2)由食物网可知,长江江豚占据了第三、第四、第五三个营养级。在该食物网中,所有能量均根本上来自浮游植物,也可描述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3)结合生物量数据表和食物网可知,与长江江豚的饵料鱼类短颌鲚等存在竞争关系的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以及通过捕食、限制短颌鲚等长江江豚饵料鱼类生物量的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在2021年生物量急剧增长,这是长江江豚的饵料鱼类生物量显著降低的直接原因,需适度去除鲢、鳙和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以提高长江江豚的食物资源供给。采取“在丰水期打开闸口”这一措施的目标是使该水域长江江豚食物资源饵料鱼类种群数量增加,与种群数量特征的“迁入率”直接相关。迁入率的提高是通过物种向该空间内的“迁入”实现。题干信息显示:2017年对该生态系统环境容纳量的科学评估值是89头,2021年调查到的101头长江江豚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说明种群数量已经超过K值。若使101头长江江豚(甚至更多的新增个体)能够健康生长,需通过改善长江江豚的资源水平,使其食物资源更加丰富,提高该水域对长江江豚的环境容纳量。
5 / 5(共37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1. 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比较
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表现 群落垂直分化形成群落的
分层现象 水平方向上常呈现不均匀的
片状分布,形成镶嵌特性
决定 因素 植物:光照、温度等;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 植物分层决定动物分层 环境因素:光照强度、地形
的差异、湿度不同等;
生物因素:动物的活动影响
原因 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①生态位的变化:随着环境的改变,原来的适应者可能会发
生生态位移动或改变,也可能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新
的适应者将取代其生态位,与其他种群共同维持群落的和谐
与稳定。
②生态位重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
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
(2)生态位的变化与重叠
a.生态位重叠的两个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
b.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态位重叠的物
种之间竞争总会导致重叠程度降低,如
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
1. 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
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
层,成竹位于最高层。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
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有较多的其他植物。从群落的空间结构
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竹笋、幼竹、成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 竹笋、幼竹、成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 竹林中既具有垂直结构,又具有水平结构
解析: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
一定的空间结构;冷箭竹的竹笋、幼竹、成竹属于同一物种(或种
群),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据题干信息可知,竹林中不同地段
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长有较多其他生
物,因此竹林具有水平结构。
2. 如图为某一区域内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
的结论是(  )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一定不存在竞争
B. d越小,M与N竞争越激烈
C.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D. M、N两物种间存在捕食关系
解析:  曲线的重叠部分,说明两物种有共同的食物,即存在竞
争关系,但在曲线不重叠的情况下,M、N两物种有可能因争夺空
间或栖息场所构成竞争关系,A错误;d越小,曲线重叠的面积就
越多,表明M、N共同摄取食物的种数越多,二者竞争越激烈,B
正确;b越大,表明生物的可利用资源(摄取食物的种数)就越
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应越强,C错误;据题图不能得出M与N之间
存在捕食关系的结论,D错误。
2. 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3.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等。土壤中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图示是“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要采集大量的鼠妇作为标本保存,
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
B. 乙通常用于采集小型土壤动物,如马陆、蚯蚓等
C. 甲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的
D. 物种相对数量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
解析:  酒精不仅可以杀菌,还可使机体脱水起固定的作用,所
以通常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制作标本,A正确;乙吸虫器通常
用于采集中、小型土壤动物,马陆、蚯蚓属于大型土壤动物,B错
误;甲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
的,C错误;对一块植物个体数量较多而植物体型较小的样地进行
物种丰富度研究时,常采用目测估计法,D错误。
4. (2024·淮安高二联考)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
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B. 土壤中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C.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法来统计
D. 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法来采集、调查
解析:  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
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A正确;土壤小动物的代
谢活动可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
长,B正确;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统计其丰富度
时一般用记名计算法,C错误;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
力,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D正确。
3.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5. 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是促进演替进程的重要生物基础,生物
土壤结皮依次经过了土壤酶、土壤微生物、藻结皮、地衣结皮以及
苔藓结皮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土壤中的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 在苔藓结皮阶段,原有的藻类和地衣植物将会消亡
C. 若气候适宜,则将大大缩短生物土壤结皮所需的时间
D. 地衣结皮阶段能为苔藓的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
解析:  荒漠土壤中存在有机物质等,故生物土壤结皮的过程属
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苔藓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原有的藻类和
地衣植物不会消亡,B错误;若气候适宜,生物土壤结皮的时间变
短,C正确。
6. (多选)(2024·徐州期末)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
况见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年数 1 4 15 25 40
物种数 量/种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 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 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 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  从表格中的信息不难看出,该地区开始只有草本植
物存在,随着时间推移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说明该地区进行的是
次生演替。
1. (2023·浙江6月选考8题)群落演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动态过
程,短时间的观察难以发现这个过程,但是有些现象的出现,可以
一窥其演替进行的状态。下列事实的出现,可以用来推断群落演替
正在进行着的是(  )
A. 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 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 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 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解析:  竹笋明显长高属于生物个体生长,A错误;在浮叶根生
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群落中物种组成发生改变,属于群落
的演替,B正确;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没
有物种替代和群落类型替代,C错误;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
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属于种群数量波动,D错误。
2. (2023·江苏高考14题)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
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
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 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
散失
C. 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 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
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a为植物,b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a、c分别处于第
一、二营养级,是否存在生态位重叠无法判断,A错误;能量流动
的起点是生产者(a、b)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特点是单
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生态位受
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
响,C正确;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分化
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
源,这也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
正确。
3. (2023·海南高考5题)某亚热带地区青冈栎林被采伐后的演替过程
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该演替属于
次生演替
B. 与杂草群落相比,灌丛对阳光的利用更充分
C. 与灌丛相比,马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D. 与马尾松林相比,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种间竞争
减弱
解析:  采伐迹地保留了原有青冈栎林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符
合次生演替条件,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灌丛比杂草群落结构更
复杂,对阳光的吸收利用更充分,B正确;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分
层现象比灌丛更明显,动物要以植物为食或作为栖息场所,所以马
尾松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更明显,C正确;马尾松林只有马尾松一种
乔木,而马尾松、青冈栎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是马尾松和青冈栎,
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种间竞争增强了,D错误。
4. (多选)(2023·江苏高考18题)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 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 m×20 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样方 编号 马尾松(株) 麻栎(株) 枫香(株)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1 0 1 9 14 2 0 7 1 0
2 0 0 6 20 4 0 11 2 1
3 0 2 6 16 2 2 10 0 0
4 0 0 7 18 2 2 9 1 2
5 0 0 9 15 3 0 6 0 0
A. 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 000株
B. 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
C. 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
落分层现象明显
D. 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
解析:  该林地麻栎种群5个样方的平均种群密度为(16+24+
20+22+18)/(5×400 m2)=0.05株/m2,则1 km2范围内的个体
数量为0.05×106=50 000株,A正确;林木的种群密度过大,会导
致林木内部竞争过强,林木生长受阻,林木的总生物量可能下降,
B错误;马尾松林老年个体比例明显大于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年
龄结构为衰退型,麻栎种群的幼年个体比例明显大于老年个体,年
龄结构为增长型,但无法据此判断群落的分层情况,C错误;从3
种乔木的年龄结构上可以看出,群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该林地处
于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为幼年马尾松个体腾出生存空间,有
利于加速演替进程,D正确。
5. (2023·河北高考10题)天鹅洲长江故道现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
区,是可人为调控的半封闭水域,丰水期能通过闸口将长江干流江
水引入。2017年,评估认为该水域最多可保障89头长江江豚健康、
稳定地生存。当年该水域开始禁渔。2019—2021年该生态系统的食
物网及各类型鱼类的生物量调查结果如图、表所示。2021年该水域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01头,但其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调查时间 生物量/(kg·hm-2)
小型鱼类 大中型鱼类
2019年 30.4 30.8
2020 年 22.8 47.9
2021年 5.8 547.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群落中分层分布的各种水生生物形成一定的 结
构。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短颌鲚等小型鱼类利用相同的食
物资源,存在 重叠,表现为 关系。蒙古
鲌等大中型鱼类通过 使小型鱼类生物量降低,导致
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
垂直
生态位
竞争
捕食
解析: 群落的分层即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分析食物网可
以发现,在该水生生物群落中,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与小型
鱼类具有相似的地位或作用,彼此存在共同的资源利用,即
存在生态位重叠,表现为竞争关系。结合食物网和数据表提
供的信息可以发现,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和长江江豚均通过
捕食短颌鲚等小型鱼类获得能量,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增多
使小型鱼类生物量明显降低,导致长江江豚食物资源减少。
(2)在此生态系统中,长江江豚占据 个营养级,其
能量根本上来自该食物网中的

解析: 由食物网可知,长江江豚占据了第三、第四、第
五三个营养级。在该食物网中,所有能量均根本上来自浮游
植物,也可描述为“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3(或三)
浮游植物(或浮游植物固定
的太阳能)
(3)为实现对长江江豚的良好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据
表分析,从该水域适度去除
,使能量更多流向长江江豚;其二,在
丰水期打开闸口,使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从干流 天鹅
洲长江故道,增加长江江豚食物资源。以上措施可提高该水
域对长江江豚的 。
大中型鱼类(或鲢、鳙和蒙古
鲌等大中型鱼类)
迁入
环境容纳量(或K值) 
解析: 结合生物量数据表和食物网可知,与长江江豚的饵料鱼类短颌鲚等存在竞争关系的鲢、鳙等大中型鱼类,以及通过捕食、限制短颌鲚等长江江豚饵料鱼类生物量的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在2021年生物量急剧增长,这是长江江豚的饵料鱼类生物量显著降低的直接原因,需适度去除鲢、鳙和蒙古鲌等大中型鱼类以提高长江江豚的食物资源供给。采取“在丰水期打开闸口”这一措施的目标是使该水域长江江豚食物资源饵料鱼类种群数量增加,与种群数量特征的“迁入率”直接相关。迁入率的提高是通过物种向该空间内的“迁入”实现。题干信息显示:2017年对该生态系统环境容纳量的科学评估值是89头,2021年调查到的101头长江江豚平均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说明种群数量已经超过K值。若使101头长江江豚(甚至更多的新增个体)能够健康生长,需通过改善长江江豚的资源水平,使其食物资源更加丰富,提高该水域对长江江豚的环境容纳量。
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