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检测(一)(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长方形的狭长样地中有甲、乙两种植株大小相近的草本植物,经目测发现甲的种群密度显著大于乙,甲分布密集,乙分布比较稀疏,某同学欲测定甲、乙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测定甲、乙种群密度时应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B.测定乙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面积应大于甲C.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边缘上的植株全部统计在内D.测定种群密度能反映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会在交配后将公螳螂吃掉。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B.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为0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4.现调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该图为某羊群的年龄结构图,则该羊群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B.若该图为养猪场内猪群的年龄结构图,可通过增加母猪数量来提高出生率C.若设置大量捕鼠夹,最可能导致城市内的老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通过投放老鼠的避孕药,最可能导致城市内的老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5.如图是某种鱼迁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B.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湖泊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从曾经的水草稀少发展至现在生物资源丰富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7.下列关于“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采集动物时,一般不宜直接用手抓取B.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针对不同的动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如使用吸虫器或镊子采集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上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的物种丰富度8.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的沙丘上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B.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C.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成分D.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10.下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i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h)/a×100%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全部来自第一营养级D.可通过投放消化酶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利用率11.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非生物环境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先后进行,二者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1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块血球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B.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C.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D.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吸取滴加重新计数13.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沿海滩涂上两种水鸟在三种主要觅食环境中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青脚鹬的觅食环境范围大于绿翅鸭的觅食环境范围B.环境污染可能会对绿翅鸭和青脚鹬的生态位产生影响C.二者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完全是两种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14.(2024·江苏南通高二期末)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C.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D.外来物种入侵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16.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C.调查范围内,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D.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1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示意图(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18.(2024·江苏南京高二检测)由于甲鱼的特殊生理习性,其养殖水体因为大量饵料投放而污染严重。为了改善甲鱼养殖池水质,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鱼养殖废水净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太阳能B.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C.蔬菜、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D.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60分)19.(14分)央视春晚节目中的“朱鹮”以其飘逸灵动的舞蹈,静谧梦幻的场景诉说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者于1981年在洋县重新发现野生朱鹮。针对其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和个体数量极少的情况,应该采取 法调查其数量。调查发现野生朱鹮数量只有7只,某同学根据种群的概念认为洋县的7只朱鹮是一个种群,其判断依据是 。(2)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如今成为濒危物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答出两点即可)。(3)种群生存力分析(PVA)是濒危物种保护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利用该方法构建了洋县的自然保护区中朱鹮种群数量50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图中的该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属于 模型。20.(15分)(2024·连云港高二校联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21.(15分)(2024·宿迁高二联考)如表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在一年中的能量流动情况(C为分解者)。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 同化总量 (×106 J) 现存个体中的 能量(×106 J) 呼吸消耗量 (×106 J)A 900 200 590B 100 15 64C 15 2 13D 18 6 10(1)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6 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总能量是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的。(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3)森林中的动物在不同季节一般都有换羽(毛)的习性,这是它们受到 (填“物理”“化学”“营养”或“行为”)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是长期 的结果。22.(16分)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的模式图(局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碳、氮等元素,不断地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这个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 ,其中氮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类别有 。(2)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 。(3)如表所示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为分别对植物碳库、氮库和土壤碳库、氮库的影响。项目 植物碳库 /% 植物氮库 /% 土壤碳库 /% 土壤氮库 /%轻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重度放牧 -24.10 -7.87 -9.92 -13.04注:表格中正数代表增加,负数代表减少,表格中的数字代表改变的百分比。①若植物和土壤分别代表环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则对地上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对地下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②据表可知,长期重度放牧带来的结果是 ,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 急剧下降,导致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综合质量检测(一)1.B 根据题意可知,该样地为狭长的样地,因此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时应当用等距取样法测定,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甲的分布密集,乙的分布稀疏,若样方内植株数量过少,会导致误差增大,因此乙的样方的面积应大于甲,B正确;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两条相邻的边及其顶角的植株统计在内,C错误;测定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应测定其年龄结构,D错误。2.C 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比例大于水田,说明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确;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通过增加猫头鹰数量来控制鼠害,B正确;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C错误。3.B 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题中母螳螂和公螳螂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螳螂虫卵没有移动能力,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确;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但不为0,C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种群的空间分布,D错误。4.C 从调查结果看,由于该种群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A正确;通过增加母猪数量可以提高出生率,B正确;捕鼠夹捕获的个体年龄是随机的,会导致老鼠的数量下降,但不一定导致城市内的老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通过投放老鼠的避孕药,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幼龄个体比例下降,城市内老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正确。5.B 据题图可知,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大于t1时,即捕捞后剩余量为K/2,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C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呈上升趋势,D错误。6.B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因为群落包括该淡水湖中所有的生物,B错误。7.B 许多土壤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8.D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9.C 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同种生物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B错误;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成分,例如,细菌可以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C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含有分解者,D错误。10.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A错误;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a×100%,B错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来自人工投放的饵料和第一营养级,C错误;投放消化酶提高消化吸收量,从而提高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D正确。11.D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植物或光合细菌等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12.D 一块血球计数板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B错误;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C错误;图中酵母菌较密集,所以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正确。13.C 据图可知,绿翅鸭和青脚鹬两种水鸟的觅食范围都有环境1和环境3,此外青脚鹬觅食环境还有环境2,故青脚鹬的觅食环境范围大于绿翅鸭的觅食环境范围,A正确;环境污染可能会使绿翅鸭和青脚鹬彻底离开某种觅食环境,因此可能会对二者的生态位产生影响,B正确;两种水鸟的觅食环境、食物种类等均存在差异,说明它们的生态位存在差异,这是两种水鸟之间及水鸟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两种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减少了对环境的竞争,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14.A 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B错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错误;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15.ACD 蜘蛛以害虫为食,所以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会导致蜘蛛的数量减少,A错误;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B期间发生的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有关,C错误;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捕食,D错误。16.ABC 互花米草滩涂与自然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所不同,说明互花米草的引入改变了群落的结构,D错误。17.ABD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总能量=175+200+875=1 250(kJ),A正确;由图可知,乙的同化量为200 kJ,丙的同化量为30 kJ,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0%=15%,B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18.CD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蔬菜、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分解者的活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19.(1)逐个计数 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2)环境污染、食物短缺、栖息地缩小、人类猎杀、天敌的伤害、繁殖率低 (3)S 数学解析:(1)朱鹮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和个体数量极少,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种群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这7只朱鹮是位于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0.(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获得的光照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解析:(1)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比,针阔混交林生物种类和数目多,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4)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小逐渐减小,物种数则逐渐增多,则由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21.(1)900 18% 增加 (2)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3)物理 自然选择解析:(1)根据题表可知,C是分解者,A含有的能量最多,是生产者,则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A固定的能量,即900×106 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106)÷(100×106)×100%=18%。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总和,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总能量是增加的。(3)森林中的动物在不同季节一般都有换羽(毛)的习性,这是它们受到光照等物理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22.(1)物质循环 蛋白质、核酸 (2)消费者 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①中度放牧 轻度放牧 ②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和氮库均减小 稳定性7 / 7(共52张PPT)综合质量检测(一)(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 某长方形的狭长样地中有甲、乙两种植株大小相近的草本植物,经目测发现甲的种群密度显著大于乙,甲分布密集,乙分布比较稀疏,某同学欲测定甲、乙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测定甲、乙种群密度时应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B. 测定乙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面积应大于甲C. 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边缘上的植株全部统计在内D. 测定种群密度能反映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样地为狭长的样地,因此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时应当用等距取样法测定,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甲的分布密集,乙的分布稀疏,若样方内植株数量过少,会导致误差增大,因此乙的样方的面积应大于甲,B正确;计数时应将样方内和两条相邻的边及其顶角的植株统计在内,C错误;测定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应测定其年龄结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 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 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C. 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D.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比例大于水田,说明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确;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通过增加猫头鹰数量来控制鼠害,B正确;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3. 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母螳螂会在交配后将公螳螂吃掉。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B. 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 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为0D. 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题中母螳螂和公螳螂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螳螂虫卵没有移动能力,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确;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但不为0,C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种群的空间分布,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4. 现调查某种群的年龄结构,所得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该图为某羊群的年龄结构图,则该羊群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B. 若该图为养猪场内猪群的年龄结构图,可通过增加母猪数量来提高出生率C. 若设置大量捕鼠夹,最可能导致城市内的老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 通过投放老鼠的避孕药,最可能导致城市内的老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从调查结果看,由于该种群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A正确;通过增加母猪数量可以提高出生率,B正确;捕鼠夹捕获的个体年龄是随机的,会导致老鼠的数量下降,但不一定导致城市内的老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错误;通过投放老鼠的避孕药,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导致幼龄个体比例下降,城市内老鼠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5. 如图是某种鱼迁入某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 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据题图可知,在t0~t2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是大于t1时,即捕捞后剩余量为K/2,捕获后种群的增长速率能保持最大,不会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C错误;在t1~t2时间内,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呈上升趋势,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6. 某淡水湖曾经水草稀少,经过治理,现在水草茂盛、鱼游虾嬉、鸟戏湖面,生物资源逐渐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B. 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 湖泊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从曾经的水草稀少发展至现在生物资源丰富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如湖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该淡水湖中的水草、鱼、虾、鸟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因为群落包括该淡水湖中所有的生物,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7. 下列关于“测定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采集动物时,一般不宜直接用手抓取B.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 针对不同的动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如使用吸虫器或镊子采集D. 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上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解析: 许多土壤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8. 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 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 阶段Ⅲ的沙丘上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最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9.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于一个营养级B. 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C. 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成分D.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成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同种生物可处于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一般来说,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B错误;一类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成分,例如,细菌可以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C正确;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含有分解者,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0. 下图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饲养草鱼时的能量流动过程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B. 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g+h)/a×100%C.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全部来自第一营养级D. 可通过投放消化酶提高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利用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A错误;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h/a×100%,B错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来自人工投放的饵料和第一营养级,C错误;投放消化酶提高消化吸收量,从而提高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利用率,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1. 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非生物环境C.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先后进行,二者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D.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植物或光合细菌等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A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物质通过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B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2.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一块血球计数板中央有一个计数室B. 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16个中方格C. 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小D. 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吸取滴加重新计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一块血球计数板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该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中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有16个小方格,B错误;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C错误;图中酵母菌较密集,所以需要对该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后再重新计数,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3. 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沿海滩涂上两种水鸟在三种主要觅食环境中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青脚鹬的觅食环境范围大于绿翅鸭的觅食环境范围B. 环境污染可能会对绿翅鸭和青脚鹬的生态位产生影响C. 二者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完全是两种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 两种水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据图可知,绿翅鸭和青脚鹬两种水鸟的觅食范围都有环境1和环境3,此外青脚鹬觅食环境还有环境2,故青脚鹬的觅食环境范围大于绿翅鸭的觅食环境范围,A正确;环境污染可能会使绿翅鸭和青脚鹬彻底离开某种觅食环境,因此可能会对二者的生态位产生影响,B正确;两种水鸟的觅食环境、食物种类等均存在差异,说明它们的生态位存在差异,这是两种水鸟之间及水鸟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两种鸟的生态位存在差异,减少了对环境的竞争,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4. (2024·江苏南通高二期末)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B. 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C. 生物圈内所有生物及生态系统构成了生物多样性,捕食者的存在可促进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D. 外来物种入侵能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迁地保护,B错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错误;外来物种可能会导致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5. 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 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 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 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蜘蛛以害虫为食,所以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会导致蜘蛛的数量减少,A错误;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B期间发生的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有关,C错误;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捕食,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6. 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C. 调查范围内,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D. 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互花米草滩涂与自然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所不同,说明互花米草的引入改变了群落的结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7.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示意图(能量单位:kJ)。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250 kJB.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 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总能量=175+200+875=1 250(kJ),A正确;由图可知,乙的同化量为200 kJ,丙的同化量为30 kJ,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00%=15%,B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8. (2024·江苏南京高二检测)由于甲鱼的特殊生理习性,其养殖水体因为大量饵料投放而污染严重。为了改善甲鱼养殖池水质,有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鱼养殖废水净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太阳能B. 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物质和能量C. 蔬菜、浮游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D. 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离不开水体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放的饵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养殖池中的废水可以为蔬菜提供营养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蔬菜、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分解者的活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60分)19. (14分)央视春晚节目中的“朱鹮”以其飘逸灵动的舞蹈,静谧梦幻的场景诉说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者于1981年在洋县重新发现野生朱鹮。针对其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和个体数量极少的情况,应该采取 法调查其数量。调查发现野生朱鹮数量只有7只,某同学根据种群的概念认为洋县的7只朱鹮是一个种群,其判断依据是 。逐个计数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解析: 朱鹮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和个体数量极少,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种群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这7只朱鹮是位于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有“东方宝石”之称的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如今成为濒危物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答出两点即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栖息地缩小、人类猎杀、天敌的伤害、繁殖率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3)种群生存力分析(PVA)是濒危物种保护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利用该方法构建了洋县的自然保护区中朱鹮种群数量50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图中的该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属于 模型。S数学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0. (15分)(2024·连云港高二校联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 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 结构。次生垂直解析: 火烧后的林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草本、灌木相比,针阔混交林生物种类和数目多,具有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 ,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 ,以加快氮、磷循环。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获得的光照逐渐减少阔叶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3解析: 由于乔木、灌木、草本的个体大小逐渐减小,物种数则逐渐增多,则由曲线可知,乔木物种数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1. (15分)(2024·宿迁高二联考)如表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在一年中的能量流动情况(C为分解者)。请回答下列问题:项目 同化总量 (×106 J) 现存个体中的 能量(×106 J) 呼吸消耗量(×106 J)A 900 200 590B 100 15 64C 15 2 13D 18 6 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总能量是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的。90018%增加解析: 根据题表可知,C是分解者,A含有的能量最多,是生产者,则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A固定的能量,即900×106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8×106)÷(100×106)×100%=18%。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总和,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总能量是增加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3)森林中的动物在不同季节一般都有换羽(毛)的习性,这是它们受到 (填“物理”“化学”“营养”或“行为”)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是长期 的结果。(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物理自然选择解析: 森林中的动物在不同季节一般都有换羽(毛)的习性,这是它们受到光照等物理信息的影响而产生的适应性生理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2. (16分)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的模式图(局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1)组成生物体的碳、氮等元素,不断地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这个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 ,其中氮元素进入生物体内可用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类别有 。(2)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①③代表的生理过程分别为 。物质循环蛋白质、核酸消费者光合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3)如表所示为不同密度的放牧行为分别对植物碳库、氮库和土壤碳库、氮库的影响。项目 植物碳库/% 植物氮库/% 土壤碳库/% 土壤氮库/%轻度放牧 -7.52 -6.41 0.78 3.24中度放牧 -3.17 -4.86 -3.45 -8.41重度放牧 -24.10 -7.87 -9.92 -13.04注:表格中正数代表增加,负数代表减少,表格中的数字代表改变的百分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①若植物和土壤分别代表环境中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则对地上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对地下部分碳库、氮库影响最小的放牧密度是 。②据表可知,长期重度放牧带来的结果是 ,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 急剧下降,导致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草原退化甚至沙漠化。中度放牧轻度放牧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和氮库均减小稳定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