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检测(三)(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质量检测(三)(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资源简介

综合质量检测(三)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只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B.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C.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减少种群数量属于化学防治
D.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个体属于一个种群
2.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其数量稀少,也是濒危动物。通过采取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等保护措施后白头叶猴的数量逐渐增多。在采取保护措施期间,白头叶猴种群的某些数量特征可能发生了改变,其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有(  )
A.种群密度、迁入率、死亡率
B.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
C.出生率、迁入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
3.(2024·徐州高二联考)如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鲫鱼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使结果偏小
B.清除一定量鲫鱼的天敌,其K值可能会增大
C.K/2时鲫鱼年龄结构为增长型,K时为稳定型
D.在丙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
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每天定时取样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B.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C.培养后期的样液一般需要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D.对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数
5.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生产上可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几种作物品种
D.植物群落生长具有的分层现象,启发人们种植玉米庄稼时要合理密植
6.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沙漠——雨量稀少,温度高且温差小
B.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生长较快
C.草原——每年的降雨量为250~800 mm,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
D.落叶阔叶林——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
7.(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R的值可以作为判断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B.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不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原有方向和速度
C.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当P/R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落演替不再进行
8.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生物的生活环境和食物越相同,竞争就越激烈
B.狼吃兔子属于捕食关系,兔子吃草不属于捕食关系
C.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D.蛔虫与人之间、跳蚤与动物之间都是寄生关系
9.(2024·宿迁高二联考)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标志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方法
B.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C.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D.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10.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1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及非生物的环境因素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12.(2024·淮安高二联考)研究者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B.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发出行为信息
C.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3.近年来,海洋石油泄漏问题频频发生,极大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据统计,受污染区域的低海岸区(海潮经常冲刷的地方)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高海岸区(海潮冲刷不到的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被石油污染的海洋中,距石油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较多
B.低海岸区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数量多,能及时将石油分解
C.海洋中被石油污染区域的鱼类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从被石油污染区域获取分解石油的微生物,并提取相应的酶用于工业生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4.如图是近年在某地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
B.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D.拔去田地中的野草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2024·盐城高二联考)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如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不受其密度制约
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
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
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
16.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丙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C.甲可以为丙提供无机盐
D.甲和乙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17.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所示为甲、乙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期 碳吸收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甲 1.20×1014 1.20×1014
乙 1.20×1014 1.26×1014
A.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
B.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
C.乙时期生态系统属于增长阶段,甲时期属于稳定阶段
D.乙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
18.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下列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人类所需的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B.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无关
C.某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
D.多开发相应的除草剂,以确保经济作物适应不断恶化的环境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60分)
19.(14分)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某湿地因过度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坏,这是因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      ,使其     稳定性减弱。
(3)若将(2)中的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           。
(4)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为m,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n。
(5)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1)→乙(w2)→丙(w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发现w2远小于w1/10,其原因是                      。
20.(15分)(2024·徐州高二联考)了解珍稀动物种群的密度及其分布是开展保护的重要基础。水鹿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林栖动物,主要以各种禾草、树叶为食。科研人员为研究某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条件及人为干扰对水鹿种群密度及其分布的影响,采用粪堆现存量计数法对其种群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海拔高度/m 居民 水鹿平均密度/(只·km-2)
A 约2 800 少且集中 0.35
B 约2 400 较少且集中 0.25
C 约1 150 多,较分散 0.09
(1)水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成分),其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时,能量从第    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2)采用粪堆现存量计数法对水鹿种群密度进行测定的优点是              。根据现存粪便密度计算水鹿种群密度还需要统计        和       。
(3)与C区相比,A区水鹿种群密度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       。海拔超过3 600 m,水鹿的分布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            。
(4)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水鹿能循着浓烈臭鸡蛋味寻找臭水沟,以舔舐盐土补充矿物质。这种行为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信息传递具有           的功能,臭水沟土壤中矿物质相对丰富的原因是            。
(5)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要提高保护区水鹿种群的K值,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21.(15分)生态学家对某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之前,该地区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集中排放,造成局部区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1)。请回答问题:
(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   演替;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            。
(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是    J·cm-2·a-1,该食物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能量去路之外,还有                等去路。
(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与生态系统的           呈正相关。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很大一部分能量流入        成分。
22.(16分)(2024·徐州高二期末)青藏高原是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时用    法,若经过一次捕获后的动物更难再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偏    (填“多”或“少”)。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鼢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    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    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下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                  。
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
造林整地 药物治理 人工捕杀
整地 方式 整治 前 整治 后 药物 种类 整治 前 整治 后 捕杀 月份 整治 前 整治 后
块状 70 60 药物A 62 24 5月 53.33 36.67
鱼鳞 状 67 55 药物B 57 34 8月 61 48.33
水平 沟 72 54 药物C 58 37
对照 69 174 对照 54 141
(2)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
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在3~6年阶段,群落内“其他一年生植物”生物量占比呈现    的趋势,说明“其他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处于      。
(3)为研究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2中CK(对照)、A、B、C、D表示不同土丘密度的区域,“黑点”表示土丘。图3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           。
(4)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
综合质量检测(三)
1.B 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B正确;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可减少种群数量,是生物防治,C错误;有的亲缘关系近的不同物种也可以交配产生后代,但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2.B 通过采取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等保护措施,提高了白头叶猴K值(环境容纳量),使得种群数量增加,但题干没有涉及迁入率,A错误;白头叶猴的数量逐渐增多,即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B正确;白头叶猴的数量逐渐增多,性别比例不一定发生改变,C、D错误。
3.A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是:种群个体数量/被标志个体数量=重捕个体数量/重捕中被标志个体数量,由于标志物脱落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小,因此计算的种群个数数量结果偏大,A错误;清除一定量鲫鱼的天敌改善了鲫鱼的生存环境,鲫鱼的环境容纳量(K值)可能会增大,B正确;乙为K/2,此时增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加,而K时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增长型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将会增加,稳定型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基本不变,C正确;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为了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之后应留下K/2,丙大于K/2,所以在丙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D正确。
4.B 取样时间为无关变量,故每天应定时取样,并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A正确;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培养后期的样液菌体数量较多,不利于计数,故一般需要稀释后再取样计数,C正确。
5.D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C正确;一块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D错误。
6.C 沙漠——雨量稀少,温差大,A错误;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且生长较慢,B错误;草原——每年的降雨量为250~800 mm,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C正确;北方针叶林——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D错误。
7.A 当P大于R时,说明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是一个发展的群落,P小于R说明是一个衰退的群落,因此P/R的值可以作为判断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A正确;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原有方向和速度,B错误;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P接近或等于R说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但群落演替仍在进行,D错误。
8.B 狼吃兔子属于捕食关系,兔子吃草也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豆科植物可以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根瘤菌可以为豆科植物提供氮,二者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蛔虫与人之间属于体内寄生、跳蚤与动物之间属于体表寄生,D正确。
9.D 标志重捕法是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是研究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因此不需要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群落是由某地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种群组成。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尚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可见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C错误;由图可知,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的生态需求相差最大,因此它们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D正确。
10.C 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鹰的迁入不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能量依然按照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错误。
11.D 图中A为生产者,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大气中的CO2,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为A→D→E,不包括分解者(B),C错误;E每增加1 kg,至少需要A的量为1÷20%÷20%=25 kg,D正确。
12.B 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发出化学信息,B错误。
13.D 被石油污染的海洋中,距石油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微生物较多,消耗氧气较多,故溶解氧较少,A错误;低海岸区(海潮经常冲刷的地方)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主要外部原因可能是海潮的冲刷作用,使石油清除得比较快,B错误;海洋中被石油污染区域的鱼类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
14.D 螺、昆虫、鸭都可以直接捕食生产者,此种情况时它们都位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鸭可以捕食螺,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同时它们都以野草为食,故鸭和螺之间还有竞争关系,B正确;拔去田地中的野草是合理地优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生产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5.BD 苔草密度过高其个体之间会进行种内竞争,即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A错误;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一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以推测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降至极低水平是此前一段时间旅鼠种群密度过高所致,B正确;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最大,可以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增高,C错误;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会减小被捕食的程度,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D正确。
16.AB 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可以被生产者利用;生产者(甲)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17.ABD 乙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
18.AC 生物多样性具有食用、药用、观赏、创作等价值,人类所需的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A正确,B错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某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C正确;除草剂为化学制剂,使用过多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应合理使用,D错误。
19.(1)间接 (2)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3)次生演替 速度和方向 (4)大于 (5)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解析:(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由于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超过了湖泊净化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抵抗力稳定性减弱。(4)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总能量为m,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n。(5)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故正常情况下乙获得的能量w2远小于w1/10。
20.(1)(初级)消费者 一 (2)对水鹿没有伤害、对其生活干扰小 水鹿平均日排便堆数 粪堆存留时长 (3)人为干扰较少(或自然资源丰富) 气温低、缺少食物 (4)化学 维持个体正常生命活动 土壤中分解者较多,分解有机物产生矿物质 (5)改善水鹿的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
解析:(1)水鹿采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水鹿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以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2)与其他测定方法相比,采用粪堆现存量计数法对水鹿种群密度进行测定的优点是对水鹿没有伤害、对其生活干扰小;根据现存粪便密度计算水鹿种群密度还需要统计水鹿平均日排便堆数、粪堆存留时长等。(3)C区的海拔高度约1 150 m,A区海拔高度约2 800 m,与C区相比,A区水鹿种群密度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海拔较高,人类干扰较少,且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故其密度较高;当海拔超过3 600 m,水鹿的分布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不利于植物生长,水鹿的食物缺乏,故密度减少。(4)水鹿能循着浓烈臭鸡蛋味寻找臭水沟,以舔舐盐土补充矿物质,说明信息传递对于维持水鹿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具有重要作用,浓烈臭鸡蛋味属于化学信息;土壤中分解者较多,分解有机物产生矿物质,故臭水沟土壤中矿物质相对丰富。(5)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根据本研究,可以提高保护区水鹿种群K值的措施有:改善水鹿的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
21.(1)次生 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 (2)1.96×105 12% 呼吸作用消耗(和未被利用) (3)自我调节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4)分解者
解析:(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因为有一定的繁殖体,所以其上的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由图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流入该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2)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已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1×107 J·cm-2·a-1,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 J·cm-2·a-1,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2-0.84)×104=2.36×104 J·cm-2·a-1,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36×104)÷(1.96×105)×100%≈1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去路之外,还有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22.(1)标志重捕 多 死亡率 环境容纳量 水平沟造林整地、施用药物A、五月人工捕杀 (2)次生 逐年减少 劣势 (3)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丰富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4)为某些高原肉食性动物提供食物;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解析:(1)高原鼢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若经过一次捕获后的动物更难再被捕获,会导致再次捕获时标志个体数偏少,“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志数)×再次捕获数]/再捕标志数”可知,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偏多。人工捕杀一般都是提高种群的死亡率,进而控制种群数量;而造林整地是减少其生存区域,也就是减少了环境容纳量;由图表可知,在造林整地方式中,水平沟造林整地效果最明显,在药物治理中,药物A的治理效果最好,而人工捕杀的最适日期也是5月,故综合起来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在每年五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造林整地方式并施加药物A。(2)高原鼢鼠所属的群落类型为草原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由柱形图分析可知,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他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说明在演替的过程中“其他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处于劣势。(3)分析图2、图3可知,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4)由上述分析可知,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有①为某些高原肉食性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7 / 7(共62张PPT)
综合质量检测(三)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
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结构只通过影响种群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B. 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
C. 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减少种群数量属于化学防治
D. 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个体属于一个种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年龄结构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A错误;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抽样检测是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之一,B正确;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可减少
种群数量,是生物防治,C错误;有的亲缘关系近的不同物种也可
以交配产生后代,但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 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但其数量稀少,也是濒危
动物。通过采取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活动
等保护措施后白头叶猴的数量逐渐增多。在采取保护措施期间,白
头叶猴种群的某些数量特征可能发生了改变,其中一定发生改变的
有(  )
A. 种群密度、迁入率、死亡率
B. 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
C. 出生率、迁入率、性别比例
D. 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通过采取禁止捕猎、恢复栖息地植被、减少栖息地人类
活动等保护措施,提高了白头叶猴K值(环境容纳量),使得种群
数量增加,但题干没有涉及迁入率,A错误;白头叶猴的数量逐渐
增多,即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提高,死亡率
下降,B正确;白头叶猴的数量逐渐增多,性别比例不一定发生改
变,C、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 (2024·徐州高二联考)如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鲫鱼的增长速
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鲫鱼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使结果偏小
B. 清除一定量鲫鱼的天敌,其K值可能会增大
C. K/2时鲫鱼年龄结构为增长型,K时为稳定型
D. 在丙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是:种群个体数量/被标志个体数
量=重捕个体数量/重捕中被标志个体数量,由于标志物脱落导致
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小,因此计算的种群个数数量结果
偏大,A错误;清除一定量鲫鱼的天敌改善了鲫鱼的生存环境,鲫
鱼的环境容纳量(K值)可能会增大,B正确;乙为K/2,此时增
长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增加,而K时增长
速率为0,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增长型年龄结构
种群数量将会增加,稳定型年龄结构种群数量基本不变,C正确;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为了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之
后应留下K/2,丙大于K/2,所以在丙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开始捕捞,
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相关操作错误
的是(  )
A. 每天定时取样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
B. 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后,再盖上盖玻片
C. 培养后期的样液一般需要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D. 对压在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取样时间为无关变量,故每天应定时取样,并用血球计
数板对酵母菌计数,A正确;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
在计数板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
渗入,B错误;培养后期的样液菌体数量较多,不利于计数,故一
般需要稀释后再取样计数,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 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

C. 生产上可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合理搭配种植几种
作物品种
D. 植物群落生长具有的分层现象,启发人们种植玉米庄稼时要合理
密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
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
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C正确;一块地中的玉米
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合理密植是为了充分利用光
照,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6. 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沙漠——雨量稀少,温度高且温差小
B. 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生长较快
C. 草原——每年的降雨量为250~800 mm,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
D. 落叶阔叶林——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
解析:  沙漠——雨量稀少,温差大,A错误;苔原——植被结
构简单、种类稀少且生长较慢,B错误;草原——每年的降雨量为
250~800 mm,代表动物有野驴、黄羊等,C正确;北方针叶林—
—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7. (2024·连云港高二联考)群落的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
替,以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以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下列有
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P/R的值可以作为判断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
B. 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不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原有方向和速度
C. 火灾后的森林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先发生初生演
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D. 当P/R接近或等于1时,说明群落中的能量或有机物收支平衡,群
落演替不再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当P大于R时,说明有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是一个发展
的群落,P小于R说明是一个衰退的群落,因此P/R的值可以作为
判断群落演替方向的一个优良指标,A正确;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
破坏会影响该群落演替的原有方向和速度,B错误;火灾后的森林
依次出现杂草、灌木林、乔木林,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
误;P代表群落的总生产量,R代表群落的总呼吸量,P接近或等
于R说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但群落演替仍在进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8. 有关生物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生物的生活环境和食物越相同,竞争就越激烈
B. 狼吃兔子属于捕食关系,兔子吃草不属于捕食关系
C.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D. 蛔虫与人之间、跳蚤与动物之间都是寄生关系
解析:  狼吃兔子属于捕食关系,兔子吃草也属于捕食关系,B
错误;豆科植物可以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根瘤菌可以为
豆科植物提供氮,二者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正确;蛔虫与人
之间属于体内寄生、跳蚤与动物之间属于体表寄生,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9. (2024·宿迁高二联考)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
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
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
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方法
B. 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
了一个生物群落
C. 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三级消费者
D. 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标志重捕法是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是研究四种
林莺的生态需求,因此不需要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群落是由某
地域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种群组成。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
尚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
昆虫,可见林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C错
误;由图可知,栗颊林莺与黄腰白喉林莺的生态需求相差最大,因
此它们之间的竞争强度较弱,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0.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
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
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
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
误;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
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鹰的迁入不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
流动的方向,能量依然按照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1.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及非生物的环境
因素
C.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 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图中A为生产者,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大
气中的CO2,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
链和食物网,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网)为A→D→E,不包括分解者(B),C错误;E每增加1 kg,至少需要A的量为1÷20%÷20%=25 kg,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2. (2024·淮安高二联考)研究者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
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
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撒
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B. 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发出行为信息
C. 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解析:  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发出化学信息,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3. 近年来,海洋石油泄漏问题频频发生,极大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据统计,受污染区域的低海岸区(海潮经常冲刷的地
方)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高海岸区(海潮冲刷不到的地
方)的生物多样性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83%。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A. 被石油污染的海洋中,距石油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较多
B. 低海岸区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微生物数
量多,能及时将石油分解
C. 海洋中被石油污染区域的鱼类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
属于负反馈调节
D. 从被石油污染区域获取分解石油的微生物,并提取相应的酶用于
工业生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被石油污染的海洋中,距石油溢出口较近的水体中微
生物较多,消耗氧气较多,故溶解氧较少,A错误;低海岸区
(海潮经常冲刷的地方)物种数量、密度恢复比较快的主要外部
原因可能是海潮的冲刷作用,使石油清除得比较快,B错误;海
洋中被石油污染区域的鱼类大量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属
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4. 如图是近年在某地试验成功并大范围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
有关此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螺、昆虫、鸭
B. 鸭和螺之间是捕食与竞争关系
C. 该生态系统中鸭所同化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
D. 拔去田地中的野草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螺、昆虫、鸭都可以直接捕食生产者,此种情况时它
们都位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鸭可以捕食螺,二者之间具有捕
食关系,同时它们都以野草为食,故鸭和螺之间还有竞争关系,
B正确;拔去田地中的野草是合理地优化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生产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3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
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
0分)
15. (2024·盐城高二联考)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
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
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减少了旅鼠小肠上皮细胞对氨基酸的
吸收,即苔草的“化学防御”。如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
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不受其密度制约
B. 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
C. 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
D. 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苔草密度过高其个体之间会进行种内竞争,即生态系
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A错误;据图分析,这
一时期样地一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以推测样地一中旅
鼠种群密度降至极低水平是此前一段时间旅鼠种群密度过高所
致,B正确;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最大,
可以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增高,C错误;
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会减小被捕食的程度,有助于维持苔原
生态系统稳态,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6. 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 丙是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C. 甲可以为丙提供无机盐
D. 甲和乙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解析:  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
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可以将有机物
分解,产生的无机盐可以被生产者利用;生产者(甲)是生态系
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7.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如表所示为甲、乙两个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时期 碳吸收量/ (kg C·a-1) 碳释放量/
(kg C·a-1)
甲 1.20×1014 1.20×1014
乙 1.20×1014 1.26×101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通过
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
B. 碳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
C. 乙时期生态系统属于增长阶段,甲时期属于稳定阶段
D. 乙时期大量植树造林可以使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趋于平衡
解析:  乙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处于衰退
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8.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下列对于生物
多样性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人类所需的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B.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无关
C. 某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
D. 多开发相应的除草剂,以确保经济作物适应不断恶化的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生物多样性具有食用、药用、观赏、创作等价值,人
类所需的食品、药物和工业原料、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
性密切相关,A正确,B错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
础,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条件,某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
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C正确;除草剂为化学制
剂,使用过多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也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应
合理使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60分)
19. (14分)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
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根据所
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的 价值。
(2)某湿地因过度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坏,这是因
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 ,使
其 稳定性减弱。
间接
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
力是有限的,由于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污染物,超过了湖泊
净化能力,其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若将(2)中的湿地改为湿地公园,则群落的演替方式
是 。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演替的

次生演替
速度和方

(4)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有的能量
为m,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
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m+n。
大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消耗外,还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所含总能量为m,农作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n,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改造后的湿地中,有一条食物链为甲(w1)→乙(w2)→
丙(w3),括号内为该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况下测算,
发现w2远小于w1/10,其原因是


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
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流
入与乙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种群
解析: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种群,故正常情况下乙获得的能量w2远小于w1/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0. (15分)(2024·徐州高二联考)了解珍稀动物种群的密度及其分
布是开展保护的重要基础。水鹿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林栖动
物,主要以各种禾草、树叶为食。科研人员为研究某自然保护区
内自然条件及人为干扰对水鹿种群密度及其分布的影响,采用粪
堆现存量计数法对其种群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结果。请回答下列
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地区 海拔高度/m 居民 水鹿平均密度/(只·km-2)
A 约2 800 少且集中 0.35
B 约2 400 较少且集中 0.25
C 约1 150 多,较分散 0.0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水鹿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成分),
其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时,能量从第 营养级流
向分解者。
解析: 水鹿采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消费
者;水鹿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以粪便中的能量被分
解者利用,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初级)消费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采用粪堆现存量计数法对水鹿种群密度进行测定的优点
是 。根据现存粪便密
度计算水鹿种群密度还需要统计
和 。
解析: 与其他测定方法相比,采用粪堆现存量计数法
对水鹿种群密度进行测定的优点是对水鹿没有伤害、对其生
活干扰小;根据现存粪便密度计算水鹿种群密度还需要统计
水鹿平均日排便堆数、粪堆存留时长等。
对水鹿没有伤害、对其生活干扰小
水鹿平均日排便堆数  
粪堆存留时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与C区相比,A区水鹿种群密度较高,主要原因可能是
。海拔超过3 600 m,水
鹿的分布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 。
解析: C区的海拔高度约1 150 m,A区海拔高度约2
800 m,与C区相比,A区水鹿种群密度较高,其主要原因可
能是由于海拔较高,人类干扰较少,且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故其密度较高;当海拔超过3 600 m,水鹿的分布明显减
少,主要原因是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温度降低,不利于植物
生长,水鹿的食物缺乏,故密度减少。

为干扰较少(或自然资源丰富)
气温低、缺少食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水鹿能循着浓烈臭鸡蛋味寻找臭水沟,以
舔舐盐土补充矿物质。这种行为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信息传递具有 的功能,臭水沟土
壤中矿物质相对丰富的原因是

化学
维持个体正常生命活动
土壤中分解者较多,分解有
机物产生矿物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水鹿能循着浓烈臭鸡蛋味寻找臭水沟,以舔舐
盐土补充矿物质,说明信息传递对于维持水鹿正常生命活动
的进行具有重要作用,浓烈臭鸡蛋味属于化学信息;土壤中
分解者较多,分解有机物产生矿物质,故臭水沟土壤中矿物
质相对丰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要提高保护区水鹿种群的K值,可以采
取的措施有

解析: 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所能
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根据本研究,可以提高保护区水
鹿种群K值的措施有:改善水鹿的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
动的干扰。
改善水鹿的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1. (15分)生态学家对某海岸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之前,该
地区工业园区密布,入海排污口数量多,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集中
排放,造成局部区域水质恶化。科学家对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
J·cm-2·a-1)。请回答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演替是 演替;流入该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

次生
流入该
区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
解析: 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中因为有一定的繁殖体,
所以其上的群落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由图可知,流入该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图中所示以外,还应该包括流入该区
域的污水中的有机物中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是 J·cm-2·a-1,该食物
链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植
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能量去路之外,还有
等去路。
1.96×105
12%
呼吸
作用消耗(和未被利用)
解析: 植食性动物的粪便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已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1×107 J·cm-2·a-1,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 J·cm-2·a-1,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2-0.84)×104=2.36×104 J·cm-2·a-1,故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36×104)÷(1.96×105)×100%≈12%。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除了图中所示的流向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去路之外,还有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
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而这种能力
通常与生态系统的 呈正相关。
自我调节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很大一部分能量流入
成分。
分解

解析:排入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污染物不多时,不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通常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2. (16分)(2024·徐州高二期末)青藏高原是最重要的牧场类型,
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
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1)调查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时用 法,若经过一次
捕获后的动物更难再被捕获,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
偏 (填“多”或“少”)。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
高原鼢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
高种群的 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
通过降低 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
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下
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

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
只/hm2)
标志重捕

死亡率  
环境容纳量
水平沟造林整地、施用
药物A、五月人工捕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造林整地 药物治理 人工捕杀 整地 方式 整治 前 整治 后 药物 种类 整治 前 整治 后 捕杀 月份 整治 前 整治

块状 70 60 药物A 62 24 5月 53.33 36.67
鱼鳞 状 67 55 药物B 57 34 8月 61 48.33
水平 沟 72 54 药物C 58 37
对照 69 174 对照 54 14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高原鼢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若经过一次捕获后的动物更难再被捕获,会导致再次捕获时标志个体数偏少,“N(种群数量)=[M(初次捕获标志数)×再次捕获数]/再捕标志数”可知,则调查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偏多。人工捕杀一般都是提高种群的死亡率,进而控制种群数量;而造林整地是减少其生存区域,也就是减少了环境容纳量;由图表可知,在造林整地方式中,水平沟造林整地效果最明显,在药物治理中,药物A的治理效果最好,而人工捕杀的最适日期也是5月,故综合起来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在每年五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造林整地方式并施加药物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
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为恢复过
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
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在3~6年阶
段,群落内“其他一年生植物”生物量占比呈现
的趋势,说明“其他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处于

次生
逐年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高原鼢鼠所属的群落类型为草原生物群落,随
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
落的演替,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由柱形图分析可
知,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他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
占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说明在演替的过程中“其他一年
生植物”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3)为研究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对某
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2中CK(对照)、A、B、C、D表
示不同土丘密度的区域,“黑点”表示土丘。图3表示演替
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


随着
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
围内植物丰富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析: 分析图2、图3可知,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
物的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群落
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
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4)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
的积极影响:


解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
影响有①为某些高原肉食性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
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
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为某些高原肉食性动物提供食物;有利于增
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
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感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