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期中知识清单)(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三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期中知识清单)(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三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期中知识清单)
考点0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微粒种类 定义 物质
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氧气(O2)、氯化氢(HCl)、二氧化碳(CO2)等气体(除稀有气体);水(H2O)、过氧化氢、酒精等液体、 C60等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金属(如Fe、Cu);固体非金属如金刚石(C)、石墨、硅(Si)等;稀有气体(如He、Ne)等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氯化钠(NaCl由Na+和Cl-构成)、硫酸铜(CuSO4由Cu2+和SO42-构成)
2.从微观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 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从微观角度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
混合物 纯净物
宏观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微观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如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只含有一种分子,如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考点02 分子和原子★★★☆☆
1.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 举例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在太阳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或降温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热胀冷缩;给自行车胎打气;加压可以将6000L的氧气装入40L的氧气瓶中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的化学性质不变; H2O和 H2O2 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试液是遇碱性溶液变红。
实验内容
现象 溶液呈无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烧杯A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溶液无变化
解释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
【特别提醒】
①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②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3.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本质
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这个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②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间都有间隔;③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微观模型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考点03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其中心的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子不带电荷。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3.关于原子构成的几点说明: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3)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考点04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在原子核外一定的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成为“电子层”。
(2)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以此类推,最多为7层,最少1层。
(4)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核外电子总是尽量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以此类推。
②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钠原子为例:
3.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
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特点 结构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原子 8个(He为2个) 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 相对稳定结构 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结构 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结构 不稳定
【特别提醒】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相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2)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还可能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离子。
(3)稳定结构是一种相对状态,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也可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考点05 离子的形成
1.氯化钠的形成
钠离子和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形成不显电性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特别提醒】
离子化合物不是由一种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必须既有阳离子,也有阴离子,且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2.离子★★★☆☆
离子的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银离子Ag+
阴离子 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
离子符号 书写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如Al3+、O2
含义 Mg2+:表示镁离子,其中“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前面加了数字,只能表示离子个数,如2Mg2+表示2个镁离子。
(1)金属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1层;
(2)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改变。
(3)离子形成过程中,原子质子数不变,所以原子的种类不变;核外电子数改变,最外层电子数改变,化学性质改变。
【特别提醒】
(1)离子所带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数值为正,是阳离子;数值为负,是阴离子
(2)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离子所带电荷数 = 圆圈内数字 - 弧线上数字之和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联系
考点06 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C-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
2.符号:Ar
3.表达式: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实际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5.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特别提醒】
(1)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它是个比值;无质量单位。
(2)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大。
(3)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实际质量之比。
(4)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考点07 元素★★★☆☆
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同一类原子”包括: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简单离子。
(2)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元素种类不变。(如钠原子Na、钠离子Na+属于同种元素)
(3)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与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两个“决定” )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2)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层则为2)
①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其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都不活泼;
②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若都为同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若不是同一类原子,则不好比较(即同类相同才相似)。
3.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概念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宏观概念,讲种类、讲质量,不讲个数;可组成物质;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 微观概念,讲种类、讲质量,也讲个数;可构成分子,也可构成物质;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联系 ①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②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④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均不发生变化。
5.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一般为“钅”字旁(汞和金除外),非金属元素一般为“石”“氵”字旁,“气”字头等偏旁
6.元素含量: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③人体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C、H、N、Ca
7. 物质的组成(宏观上)、构成(微观上)的描述
(1)在描述时“元素”与“组成”相匹配: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2)物质的组成:物质元素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4)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每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例: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08 元素符号及意义★★★★☆
1.表示方法: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一个小写字母)。书写原则: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意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②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特殊的:还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仅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2)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符号有:
金属:如Fe、Cu、Mg、Zn、Na、Al……
稀有气体:如He、Ne、Ar
固态非金属:S、P、C、Si
(3)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有微观意义,表示该几个原子,不能表示该元素。
3.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 “6N”6表示6个氮原子。
②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O2-”表示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H2O”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考点9 元素周期表★★★★☆
1.编制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共一百多种元素, 个周期16个族(7个横行18个纵行)
①横行:每一横行是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②纵行: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6个族。
③每格信息:
右图所示是氩元素,其原子内质子数为18、元素符号Ar、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等。
④分区:在周期表中,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3. 排列规律
(1)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周期数 = 原子的电子层数;
(2)横行:①每周期一般以金属元素开头,过渡到非金属元素,以稀有气体结尾;
②每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
③每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向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依次递增至8。
(3)纵行:①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②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③1~18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 = 主族序数
【特别提醒】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一格图片可知: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是否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等
2.相对原子质量的精确度一定要与图片提供的信息相同。
考点10 化学式
1. 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意义★★★★☆
意义 以“H2O”为例
宏观上 表示某种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上 表示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分子的构成 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化学式写法、读法:
(1)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写法是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读法 典例
金属、固态非金属 直接读元素名称 铁Fe;磷P、硫S、硅Si、碳C
稀有气体 读“某气” 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常见气体 读“某气” 氢气H2、氧气O2、氮气N2
(2)化合物
写法 读法 典例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根据名称或化合价书写,金属元素写左边 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 KCl氯化钾;氯化钠NaCl
氧化物 根据名称或化合价书写,氧元素写右边 从右向左读作:氧化某、几氧化几某 CO2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Fe3O4
含原子团的化合物 根据原子团化合价书写,左边写正价元素,右边写负价元素 某酸某、 氢氧化某 Na2CO3碳酸钠、CuSO4硫酸铜NaOH氢氧化钠
考点11 化合价★★★☆☆
1.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号在前,数字在后。若数字为 1时,不能省略。
2.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为正价或负价,且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
(2)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原子团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
(3)同种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4)同种元素在同一物质中也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5价。
3.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比较:
化合价标法 离子符号写法
相同点 数值相同,正负一致;正负号和数值的读写顺序一致;
不同点 位置 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
顺序 先正、负号,后数值 先数值,后正、负号
数值“1” 必须写 不能写
举例 写法 H、 K、 Ca、 Mg、O、SO4 H+、K+、Ca2+、Mg2+、O2-、SO42-
读法 正二价的钙元素或钙元素显正二价 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或每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4.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口诀 离子或原子团 口诀 离子或原子团
氢钾钠银铵+1价 H+、K+、Na+、Ag+、NH4+ 氟氯-1,氧硫-2 F-、Cl-、O2-、S2-
钙镁钡锌铜+2价 Ca2+、Mg2+、Ba2+、Zn2+、Cu2+ -1氢氧、硝酸根 OH-、NO3-
亚铁+2,铁+3 Fe2+、Fe3+ -2硫酸、碳酸根 SO42- 、CO32-
铝为+3价 Al3+ 单质零价要记清 如:2
考点12 化学符号及周围数字的含义★★★★☆
含义 举例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原子的个数 “2N”表示两个氮原子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 表示分子的个数 “2CO2”表示2个二氧化碳分子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离子的个数 “2Na+”表示两个钠离子
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 表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2O”表示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 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O2-”表示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表示 “H2O”表示每个水分子含两个氢原子
考点13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在计算时要注意标清元素的顺序。
3.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4.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的换算
元素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元素质量分数=混合物的质量×纯度×元素质量分数
纯净物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元素质量分数
易错点01 分子和原子
易错内容 易错辨析
常见概念误区 物质构成的误区 错误认识 :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正确解析 :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除分子外,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例如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化学性质保持的误解 错误认识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正确解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们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决定的。因此,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仅有分子,还有原子和离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混淆 错误认识 :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又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正确解析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等)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出来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纯净物判断错误 错误认识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正确解析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但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当它们混在一起时是混合物
分子与原子 大小比较误区 错误认识 :原子比分子小 正确解析 :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当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时,分子比原子大(如氧分子比氧原子大),但氢分子却比汞原子小
分子与原子 可分性理解错误 错误认识 :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正确解析 :分子和原子能不能再分,是以化学变化为前提条件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但离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条件,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可以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分子与原子 根本区别混淆 错误认识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正确解析 :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是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判断对错】×或√
1.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
3.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
4. 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 )
5.水结冰时分子间隔增大。( )
6. 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 )
7. 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
8.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
9.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直接构成,因此化学性质相同。( )
10.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证明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
11. 热气球膨胀是因为球内气体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 )
12. 氧气(O )和液氧(O )的分子间隔相同 。( )
13. 粉尘飞扬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
14. 水分子(H O)中含有氢分子(H )和氧原子。( )
易错点02 原子结构
易错内容 易错辨析
原子核与电子关系 正确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氢原子除外)。 错误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元素(如Na 、Mg 、Al )。
质子数与电子数 正确 :中性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错误 :质子数等于中子数(仅部分同位素成立,如碳-12)。
电子排布与化学性质 正确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若为8(或2)则稳定。 错误 :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一定是金属(氢元素例外)。
同位素与原子结构 正确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错误 :所有原子都含中子(氢-1原子无中子)。
离子与原子半径 正确 :阳离子半径小于其原子半径(失去电子后电子层减少)。 错误 :阴离子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实际为质子数<电子数)。
其他常见误区 错误 :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实际为近似值)。 正确 :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也属稳定结构。
【判断对错】×或√
1. 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
2. 所有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
3.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
4. 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
5. 钠原子(Na)和钠离子(Na )属于同种元素。( )
6.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
7. 所有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
8. 氯离子(Cl )的结构示意图与氯原子相同。( )
9.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一定是整数。( )
易错点解析
特例陷阱 :氢原子无中子、氦最外层2电子稳定。
离子判断 :电子数≠质子数时形成离子(阳离子:电子少;阴离子:电子多)。
元素本质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电子数决定原子/离子身份。
稳定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8(或第一层为2)即稳定,与是否为原子无关。
易错点03 元素
易错内容 易错辨析
元素与原子区别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同种元素可能形成不同单质(如O 与O 混合仍属混合物)
地壳元素含量误区 氧元素含量最高(48.6%),但空气中氮气占78% 地壳中铝(7.73%)>铁(4.75%),人体中钙>钠
相对原子量误区 氢相对原子质量≈1.008,非整数中子数可为0(如普通氢原子不含中子)
氧化物判定 必须含两种元素且含氧(如CO是氧化物,KMnO 不是)
元素存在形式 氧在地壳中多以化合物存在,空气中以O 形式存在 汞是唯一液态金属,铯、镓熔点接近室温
元素检测误区 食品标签中的"钙""铁"指元素而非单质 导电性实验不能证明物质含金属元素(如石墨导电)
元素种类判断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非中子数或电子数。例如氢原子可能不含中子,但仍是氢元素。
离子与原子混淆 粒子可能为原子、分子或离子(如"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可能是Ne、O 、F 等)。

【判断对错】×或√
1.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2. 具有相同中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
3.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
4. 水(H O)是由氢分子(H )和氧原子(O)组成的。( )
5. 二氧化碳(CO )分子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
6. 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所以它们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
7.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8. 所有非金属元素在常温下都是气态。( )
9. 氧气(O )和臭氧(O )混合在一起,得到的是纯净物,因为它们只含氧元素。( )
10. 空气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
11. 钠原子(Na)和钠离子(Na )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
12.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 )
13.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
14. 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
15.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稳定。( )
易错点04 化合价易错点
1.化合价标注易错点
位置混淆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如Na ),而离子电荷标在右上角(如Na )
符号顺序错误 :化合价需先写正负号再写数字(如+2),离子符号则数字在前(如2+)
2.化合价规律易错点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 :所有单质中元素化合价均为0(如Fe、O ),但学生常误认为金属单质显+2价
固定价态元素 :
氧通常为-2价(过氧化氢中氧为-1价是例外)
氢通常为+1价(金属氢化物中如NaH为-1价是例外)
变价元素混淆 :
铁有+2(亚铁)、+3(铁)价,如FeCl 与FeCl
硫有-2(H S)、+4(SO )、+6(H SO )价
3.化合价计算易错点
代数和不为零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必须为零,学生常忽略原子团整体计算(如SO 中S为+6价)
原子团拆分错误 :计算时需将原子团视为整体(如OH 中O为-2价,H为+1价,整体为-1价)
【判断对错】×或√
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为零。( )
2.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3. 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负价。( )
4. 同一元素在化合物中只能显一种化合价。( )
5. 氢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 +1 价。( )
6. 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7. H 中H元素的化合价为+1。( )
8.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等于零。( )
9. 在 H O (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 )
10.在反应 3Fe + 4H O(g) → Fe O + 4H 中,铁元素化合价降低。( )
方法1 微粒观点解释常见化学现象
1. 酒精挥发
酒精分子在常温下获得能量,动能增加,克服分子间作用力逸出液体表面成为气体。这一过程体现了微粒的 运动性 和 能量依赖性 。
2. 热胀冷缩
温度升高时,微粒动能增大,运动加剧导致间隔增大(膨胀);温度降低时,微粒动能减小,间隔缩小(收缩)。例如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即基于此 3
3. 电解水实验
水分子在电流作用下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H )和氧分子(O ),说明化学反应中 原子种类不变 ,仅重新排列。
4. 扩散现象(如红墨水扩散)
微粒(如色素分子)因无规则运动逐渐分散到水中,最终使整杯水变色。类似现象还包括花香传播。
混合体积变化(如酒精与水混合)
不同物质微粒间存在间隔,混合时相互穿插导致总体积小于原体积之和。
5. 气体与固体压缩差异
气体微粒间隔大,加压时体积明显缩小;固体微粒间隔小,加压后体积变化不明显。
6.微粒的三大核心特征
体积小 :如1滴水含约1.7×10 个水分子。
永不停息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微粒间有间隔 :解释物质三态变化及混合现象。
方法2 分子与原子的核心辨析方法
实验对比法
通过酚酞与氨水实验(烧杯A中酚酞变红)验证分子运动,对比物理变化(水蒸发)与化学变化(电解水)中分子的变化差异。
物理变化:分子间隔改变(如热胀冷缩);化学变化:分子分解为原子并重组(如2H O → 2H ↑ + O ↑)。
模型构建法
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子(H O)和氧气分子(O )的结构,直观理解同种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方法3 高效记忆技巧
“三数关系”口诀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中性原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如Na易失电子,Cl易得电子)。
周期表规律速记
同一周期:原子序数递增,金属性减弱(如Na→Cl);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如H、Na、K)。
地壳元素含量口诀:“养闺女贴”(氧、硅、铝、铁)。
方法4 用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方法
1.基本步骤
确定元素符号顺序 :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如NaCl中Na 在前,Cl 在后)。
标注化合价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如Na+1Cl 1Na+1Cl 1)。
交叉约简 :将正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写在对方右下角,若绝对值相等则省略(如Al O 中Al 与
O 交叉为2:3)。
检查代数和 :确保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2.关键规则
化合价规律 :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代数和为0。
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如H O中O为-2价)。
常见固定价:H(+1)、O(-2)、Na(+1)、Cl(-1)等。
原子团处理 :若原子团个数>1,需加括号[如Ca(OH) ]。
3.注意事项
离子与化合价区别 :
离子符号标右上角(数字在前,如Na ),化合价标正上方(符号在前,如Na )。
可变化合价 :部分元素有多个价态(如Fe /Fe 、S /S ),需根据具体化合物判断。
4.示例与口诀
示例 :书写Al O 时,Al 与O 交叉得Al O 。
口诀 :“正价前,负价后,交叉约简定个数”;“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镁钙钡锌”。
答案和解析
考点0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微粒种类 定义 物质
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氧气(O2)、氯化氢(HCl)、二氧化碳(CO2)等气体(除稀有气体);水(H2O)、过氧化氢、酒精等液体、 C60等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金属(如Fe、Cu);固体非金属如金刚石(C)、石墨、硅(Si)等;稀有气体(如He、Ne)等
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氯化钠(NaCl由Na+和Cl-构成)、硫酸铜(CuSO4由Cu2+和SO42-构成)
2.从微观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宏观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 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分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从微观角度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
混合物 纯净物
宏观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微观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如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只含有一种分子,如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
考点02 分子和原子★★★☆☆
1.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 举例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在太阳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或降温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热胀冷缩;给自行车胎打气;加压可以将6000L的氧气装入40L的氧气瓶中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的化学性质不变; H2O和 H2O2 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试液是遇碱性溶液变红。
实验内容
现象 溶液呈无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烧杯A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溶液无变化
解释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
【特别提醒】
①水银是金属,由原子构成;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受热汞原子间隔变大。
②分子的大小不会改变,物质体积的变化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3.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本质
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这个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②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间都有间隔;③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不同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微观模型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考点03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其中心的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电子不带电荷。
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数量相等,电性相反。
3.关于原子构成的几点说明: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3)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考点04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但在原子核外一定的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成为“电子层”。
(2)在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以此类推,最多为7层,最少1层。
(4)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核外电子总是尽量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以此类推。
②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钠原子为例:
3.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
原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特点 结构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原子 8个(He为2个) 既不得电子,也不失电子 相对稳定结构 比较稳定
金属原子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结构 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结构 不稳定
【特别提醒】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相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2)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还可能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离子。
(3)稳定结构是一种相对状态,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也可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考点05 离子的形成
1.氯化钠的形成
钠离子和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形成不显电性的离子化合物氯化钠。
【特别提醒】
离子化合物不是由一种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必须既有阳离子,也有阴离子,且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2.离子★★★☆☆
离子的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银离子Ag+
阴离子 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
离子符号 书写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如Al3+、O2
含义 Mg2+:表示镁离子,其中“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前面加了数字,只能表示离子个数,如2Mg2+表示2个镁离子。
(1)金属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1层;
(2)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改变。
(3)离子形成过程中,原子质子数不变,所以原子的种类不变;核外电子数改变,最外层电子数改变,化学性质改变。
【特别提醒】
(1)离子所带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数值为正,是阳离子;数值为负,是阴离子
(2)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离子所带电荷数 = 圆圈内数字 - 弧线上数字之和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联系
考点06 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C-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
2.符号:Ar
3.表达式: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实际质量,实际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5.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特别提醒】
(1)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它是个比值;无质量单位。
(2)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就越大。
(3)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实际质量之比。
(4)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考点07 元素★★★☆☆
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同一类原子”包括: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简单离子。
(2)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元素种类不变。(如钠原子Na、钠离子Na+属于同种元素)
(3)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2.元素的种类与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两个“决定” )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一定相同。
(2)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层则为2)
①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其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都不活泼;
②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若都为同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若不是同一类原子,则不好比较(即同类相同才相似)。
3.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概念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宏观概念,讲种类、讲质量,不讲个数;可组成物质;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 微观概念,讲种类、讲质量,也讲个数;可构成分子,也可构成物质;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联系 ①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②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④化学变化中原子和元素的种类均不发生变化。
5.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一般为“钅”字旁(汞和金除外),非金属元素一般为“石”“氵”字旁,“气”字头等偏旁
6.元素含量: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③人体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C、H、N、Ca
7. 物质的组成(宏观上)、构成(微观上)的描述
(1)在描述时“元素”与“组成”相匹配: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2)物质的组成:物质元素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4)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每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例: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08 元素符号及意义★★★★☆
1.表示方法: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字母相同,附加一个小写字母)。书写原则: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意义:
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②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特殊的:还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仅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2)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符号有:
金属:如Fe、Cu、Mg、Zn、Na、Al……
稀有气体:如He、Ne、Ar
固态非金属:S、P、C、Si
(3)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有微观意义,表示该几个原子,不能表示该元素。
3.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 “6N”6表示6个氮原子。
②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O2-”表示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H2O”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
考点9 元素周期表★★★★☆
1.编制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共一百多种元素,7个周期16个族(7个横行18个纵行)
①横行:每一横行是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②纵行: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6个族。
③每格信息:
右图所示是氩元素,其原子内质子数为18、元素符号Ar、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等。
④分区:在周期表中,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3. 排列规律
(1)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周期数 = 原子的电子层数;
(2)横行:①每周期一般以金属元素开头,过渡到非金属元素,以稀有气体结尾;
②每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
③每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向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依次递增至8。
(3)纵行:①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②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③1~18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 = 主族序数
【特别提醒】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一格图片可知: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是否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等
2.相对原子质量的精确度一定要与图片提供的信息相同。
考点10 化学式
1. 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意义★★★★☆
意义 以“H2O”为例
宏观上 表示某种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微观上 表示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分子的构成 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化学式写法、读法:
(1)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写法是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出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读法 典例
金属、固态非金属 直接读元素名称 铁Fe;磷P、硫S、硅Si、碳C
稀有气体 读“某气” 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常见气体 读“某气” 氢气H2、氧气O2、氮气N2
(2)化合物
写法 读法 典例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根据名称或化合价书写,金属元素写左边 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 KCl氯化钾;氯化钠NaCl
氧化物 根据名称或化合价书写,氧元素写右边 从右向左读作:氧化某、几氧化几某 CO2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Fe3O4
含原子团的化合物 根据原子团化合价书写,左边写正价元素,右边写负价元素 某酸某、 氢氧化某 Na2CO3碳酸钠、CuSO4硫酸铜NaOH氢氧化钠
考点11 化合价★★★☆☆
1.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号在前,数字在后。若数字为 1时,不能省略。
2.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1)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为正价或负价,且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
(2)原子团的化合价等于原子团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
(3)同种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4)同种元素在同一物质中也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和+5价。
3.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比较:
化合价标法 离子符号写法
相同点 数值相同,正负一致;正负号和数值的读写顺序一致;
不同点 位置 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
顺序 先正、负号,后数值 先数值,后正、负号
数值“1” 必须写 不能写
举例 写法 H、 K、 Ca、 Mg、O、SO4 H+、K+、Ca2+、Mg2+、O2-、SO42-
读法 正二价的钙元素或钙元素显正二价 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或每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4.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口诀 离子或原子团 口诀 离子或原子团
氢钾钠银铵+1价 H+、K+、Na+、Ag+、NH4+ 氟氯-1,氧硫-2 F-、Cl-、O2-、S2-
钙镁钡锌铜+2价 Ca2+、Mg2+、Ba2+、Zn2+、Cu2+ -1氢氧、硝酸根 OH-、NO3-
亚铁+2,铁+3 Fe2+、Fe3+ -2硫酸、碳酸根 SO42- 、CO32-
铝为+3价 Al3+ 单质零价要记清 如:2
考点12 化学符号及周围数字的含义★★★★☆
含义 举例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原子的个数 “2N”表示两个氮原子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 表示分子的个数 “2CO2”表示2个二氧化碳分子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离子的个数 “2Na+”表示两个钠离子
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 表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2O”表示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 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O2-”表示氧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H2O”表示每个水分子含两个氢原子
考点13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2.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在计算时要注意标清元素的顺序。
3.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4.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的换算
元素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元素质量分数=混合物的质量×纯度×元素质量分数
纯净物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元素质量分数
易错点01 分子和原子
易错内容 易错辨析
常见概念误区 物质构成的误区 错误认识 :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正确解析 :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除分子外,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离子等。例如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化学性质保持的误解 错误认识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正确解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们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决定的。因此,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仅有分子,还有原子和离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混淆 错误认识 :分子既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又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正确解析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等)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表现出来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纯净物判断错误 错误认识 :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正确解析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如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但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当它们混在一起时是混合物
分子与原子 大小比较误区 错误认识 :原子比分子小 正确解析 :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当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时,分子比原子大(如氧分子比氧原子大),但氢分子却比汞原子小
分子与原子 可分性理解错误 错误认识 :分子能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正确解析 :分子和原子能不能再分,是以化学变化为前提条件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但离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条件,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原子可以分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分子与原子 根本区别混淆 错误认识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正确解析 :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是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判断对错】×或√
1.分子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 )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 )
3.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 )
4. 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 × )
5.水结冰时分子间隔增大。( √ )
6. 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鼓起,是由于分子的体积变大 。( × )
7. 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 )
8.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 )
9. 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直接构成,因此化学性质相同。( √ )
10.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证明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可分。( √ )
11. 热气球膨胀是因为球内气体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 × )
12. 氧气(O )和液氧(O )的分子间隔相同 。( × )
13. 粉尘飞扬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 )
14. 水分子(H O)中含有氢分子(H )和氧原子。( × )
易错点02 原子结构
易错内容 易错辨析
原子核与电子关系 正确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氢原子除外)。 错误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元素(如Na 、Mg 、Al )。
质子数与电子数 正确 :中性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错误 :质子数等于中子数(仅部分同位素成立,如碳-12)。
电子排布与化学性质 正确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若为8(或2)则稳定。 错误 :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一定是金属(氢元素例外)。
同位素与原子结构 正确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错误 :所有原子都含中子(氢-1原子无中子)。
离子与原子半径 正确 :阳离子半径小于其原子半径(失去电子后电子层减少)。 错误 :阴离子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实际为质子数<电子数)。
其他常见误区 错误 :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实际为近似值)。 正确 :氦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也属稳定结构。
【判断对错】×或√
1. 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 )
2. 所有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 )
3.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 )
4. 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 )
5. 钠原子(Na)和钠离子(Na )属于同种元素。( √ )
6.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 )
7. 所有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 )
8. 氯离子(Cl )的结构示意图与氯原子相同。( × )
9.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一定是整数。( × )
易错点解析
特例陷阱 :氢原子无中子、氦最外层2电子稳定。
离子判断 :电子数≠质子数时形成离子(阳离子:电子少;阴离子:电子多)。
元素本质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电子数决定原子/离子身份。
稳定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8(或第一层为2)即稳定,与是否为原子无关。
易错点03 元素
易错内容 易错辨析
元素与原子区别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同种元素可能形成不同单质(如O 与O 混合仍属混合物)
地壳元素含量误区 氧元素含量最高(48.6%),但空气中氮气占78% 地壳中铝(7.73%)>铁(4.75%),人体中钙>钠
相对原子量误区 氢相对原子质量≈1.008,非整数中子数可为0(如普通氢原子不含中子)
氧化物判定 必须含两种元素且含氧(如CO是氧化物,KMnO 不是)
元素存在形式 氧在地壳中多以化合物存在,空气中以O 形式存在 汞是唯一液态金属,铯、镓熔点接近室温
元素检测误区 食品标签中的"钙""铁"指元素而非单质 导电性实验不能证明物质含金属元素(如石墨导电)
元素种类判断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而非中子数或电子数。例如氢原子可能不含中子,但仍是氢元素。
离子与原子混淆 粒子可能为原子、分子或离子(如"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可能是Ne、O 、F 等)。

【判断对错】×或√
1.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 )
2. 具有相同中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 )
3.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 )
4. 水(H O)是由氢分子(H )和氧原子(O)组成的。( × )
5. 二氧化碳(CO )分子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 )
6. 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所以它们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 × )
7.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 )
8. 所有非金属元素在常温下都是气态。( × )
9. 氧气(O )和臭氧(O )混合在一起,得到的是纯净物,因为它们只含氧元素。( × )
10. 空气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 )
11. 钠原子(Na)和钠离子(Na )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 )
12.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 × )
13.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 )
14. 一种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 )
15.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一定稳定。( × )
易错点04 化合价易错点
1.化合价标注易错点
位置混淆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如Na ),而离子电荷标在右上角(如Na )
符号顺序错误 :化合价需先写正负号再写数字(如+2),离子符号则数字在前(如2+)
2.化合价规律易错点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 :所有单质中元素化合价均为0(如Fe、O ),但学生常误认为金属单质显+2价
固定价态元素 :
氧通常为-2价(过氧化氢中氧为-1价是例外)
氢通常为+1价(金属氢化物中如NaH为-1价是例外)
变价元素混淆 :
铁有+2(亚铁)、+3(铁)价,如FeCl 与FeCl
硫有-2(H S)、+4(SO )、+6(H SO )价
3.化合价计算易错点
代数和不为零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必须为零,学生常忽略原子团整体计算(如SO 中S为+6价)
原子团拆分错误 :计算时需将原子团视为整体(如OH 中O为-2价,H为+1价,整体为-1价)
【判断对错】×或√
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为零。( √ )
2.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
3. 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负价。( × )
4. 同一元素在化合物中只能显一种化合价。( × )
5. 氢元素在化合物中一定显 +1 价。( × )
6. 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 )
7. H 中H元素的化合价为+1。( × )
8.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等于零。( √ )
9. 在 H O (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 价。( × )
10.在反应 3Fe + 4H O(g) → Fe O + 4H 中,铁元素化合价降低。( × )
方法1 微粒观点解释常见化学现象
1. 酒精挥发
酒精分子在常温下获得能量,动能增加,克服分子间作用力逸出液体表面成为气体。这一过程体现了微粒的 运动性 和 能量依赖性 。
2. 热胀冷缩
温度升高时,微粒动能增大,运动加剧导致间隔增大(膨胀);温度降低时,微粒动能减小,间隔缩小(收缩)。例如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即基于此 3
3. 电解水实验
水分子在电流作用下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H )和氧分子(O ),说明化学反应中 原子种类不变 ,仅重新排列。
4. 扩散现象(如红墨水扩散)
微粒(如色素分子)因无规则运动逐渐分散到水中,最终使整杯水变色。类似现象还包括花香传播。
混合体积变化(如酒精与水混合)
不同物质微粒间存在间隔,混合时相互穿插导致总体积小于原体积之和。
5. 气体与固体压缩差异
气体微粒间隔大,加压时体积明显缩小;固体微粒间隔小,加压后体积变化不明显。
6.微粒的三大核心特征
体积小 :如1滴水含约1.7×10 个水分子。
永不停息运动 :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微粒间有间隔 :解释物质三态变化及混合现象。
方法2 分子与原子的核心辨析方法
实验对比法
通过酚酞与氨水实验(烧杯A中酚酞变红)验证分子运动,对比物理变化(水蒸发)与化学变化(电解水)中分子的变化差异。
物理变化:分子间隔改变(如热胀冷缩);化学变化:分子分解为原子并重组(如2H O → 2H ↑ + O ↑)。
模型构建法
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子(H O)和氧气分子(O )的结构,直观理解同种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方法3 高效记忆技巧
“三数关系”口诀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中性原子);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如Na易失电子,Cl易得电子)。
周期表规律速记
同一周期:原子序数递增,金属性减弱(如Na→Cl);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如H、Na、K)。
地壳元素含量口诀:“养闺女贴”(氧、硅、铝、铁)。
方法4 用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方法
1.基本步骤
确定元素符号顺序 :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如NaCl中Na 在前,Cl 在后)。
标注化合价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如Na+1Cl 1Na+1Cl 1)。
交叉约简 :将正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写在对方右下角,若绝对值相等则省略(如Al O 中Al 与
O 交叉为2:3)。
检查代数和 :确保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2.关键规则
化合价规律 :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代数和为0。
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如H O中O为-2价)。
常见固定价:H(+1)、O(-2)、Na(+1)、Cl(-1)等。
原子团处理 :若原子团个数>1,需加括号[如Ca(OH) ]。
3.注意事项
离子与化合价区别 :
离子符号标右上角(数字在前,如Na ),化合价标正上方(符号在前,如Na )。
可变化合价 :部分元素有多个价态(如Fe /Fe 、S /S ),需根据具体化合物判断。
4.示例与口诀
示例 :书写Al O 时,Al 与O 交叉得Al O 。
口诀 :“正价前,负价后,交叉约简定个数”;“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镁钙钡锌”。
+1 +1 +2 +2 -2 -2
+1 +1 +2 +2 -2 -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