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实验基础与科学探究(期中知识清单)(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四 实验基础与科学探究(期中知识清单)(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四 实验基础与科学探究(期中知识清单)
考点01 常用仪器的识别和使用★★★☆☆
分类 名称 图示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能间接受热的(加陶土网) 烧杯、烧瓶、锥形瓶
存放仪器 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滴瓶(装少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取用仪器 药匙:取粉末或小颗状固体 镊子:取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 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药品
添加液体仪器 漏斗:用作加液器和制作过滤器长颈漏斗:添加液体试剂,下端伸入液面以下分液漏斗:可控制加液体的速度
加热仪器 酒精灯
夹持仪器 铁架台、试管夹、坩埚钳
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漏斗、温度计、滴瓶、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
其他仪器 白瓷点滴板、三脚架、试管架、试管刷、玻璃棒、水槽、陶土网等
考点02化学试剂的存放和取用★★★★☆
固体 保存 :广口瓶存放,称量时易潮解药品需用玻璃器皿。
液体 保存 :液体试剂存放于细口瓶中,浓硫酸等特殊试剂需注意防潮。临时使用少量液体试剂常用滴瓶存放。
1.固体试剂取用
仪器 操作 注意点
粉末状试剂 药匙 一横二送三直立(块状用a操作,粉末状用操作b或c) 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壁上
块状试剂 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以免打破容器
称量固体试剂 托盘天平 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左盘药品右盘砝码。 称量易潮解或具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物砝位置相反,则用砝码减去游码。
2.液体试剂取用
药 品 药品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 图 示
液体 取用较多液体(倾倒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瓶上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取用少量液体(滴加法) 竖持试管;滴管垂直在试管口正上方位置
定量量取选取合适规格的量筒;先倾倒,接近刻度时用胶头滴管定容 (1)读数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2)不可加热,不可取用热溶液,不作反应或配制溶液的容器,以防止量筒破裂。 俯视:读数 > 液体实际体积;仰视:读数 < 液体实际体积
考点03物质的加热★★★★☆
1.可加热仪器分类
直接加热 :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间接加热(需垫陶土网) :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 :量筒、集气瓶、漏斗等。
2.加热操作要点
通用原则 :加热前需预热;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角,液体量不超过1/3。
固体加热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给液体加热 给固体加热
图示
注意点 ①用干抹布擦干试管的外壁 ②管里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④先预热后固定加热⑤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 ⑥试管与桌面成45°角⑦热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②先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③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④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芯,以免容器破裂。⑤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04连接仪器装置★★☆☆☆
分类 图示 注意事项
仪器的连接 玻璃管与橡胶塞 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管(靠近要插入塞子的一端),先用水湿润要插入的一端,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橡胶塞
玻璃管与胶皮管 左手拿胶皮管,右手拿玻璃管,先用水湿润玻璃管口,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容器与橡胶塞 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胶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面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检查气密性 简易装置:升温法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再用手紧握试管;一段时间后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考点05洗涤玻璃仪器★★☆☆☆
分 类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图 示
洗涤玻璃仪器 ①倒净试管内废液,用水冲洗,连洗几次。如果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洗净的试管要倒扣在试管架上。 ②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考点06实验安全与规范★★☆☆☆
1. 防护装备和实验标志
必须穿戴实验服、护目镜,长发束起,禁止穿凉鞋或拖鞋。
接触腐蚀性试剂(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时需戴橡胶手套。
护目镜 洗手 排风 用电 割伤 明火 热烫
2.实验室部分安全警示标志
3.安全操作 若需要移动热的蒸发皿,能否用手直接接触?不能,应用坩埚钳夹持。
4.事故处理 若实验桌上不慎发生着火事故,对于小面积的着火应立即用湿布、湿衣服或消防砂、灭火毯等盖灭:对大面积的火灾应立即报警,并针对燃烧物的性质使用相应灭火器进行抢救。
考点07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 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火焰分三层:最里面的火焰较暗,最外层火焰最明亮,呈黄色 三层火焰从内到外称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中的石蜡气体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最充分。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
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于火焰最外层的两端先变黑 外焰温度最高
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
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在桌面上,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5.吹灭蜡烛,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有一缕白烟产生白烟燃烧并再次引燃蜡烛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小颗粒
【方法总结】检验某物质燃烧是否有水生成的方法:火焰上方罩干燥的烧杯观察是否有水雾出现。
检验某物质燃烧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方法: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是否变浑浊。
易错点01 试剂的取用易错点
1.固体试剂取用错误
块状固体直接竖直投入试管
错误 :导致试管破裂。
正确 :应“一横二放三慢竖”(试管横放→镊子夹药品放管口→缓慢竖立)。
粉末状药品未用纸槽或药匙送至试管底部
错误 :药品粘附试管壁,浪费且影响反应。
正确 :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
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错误 :污染试剂或腐蚀皮肤(如NaOH)。
正确 :使用镊子或药匙,专匙专用。
2.液体试剂取用错误
倾倒液体时标签未朝向手心
错误 :残留液腐蚀标签,无法识别试剂。
正确 :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
胶头滴管伸入试管或平放
错误 :污染滴管或试剂。
正确 :滴管垂直悬空,用后保持橡胶头在上。
3.安全与规范要点
“三不原则” :不触、不闻(直接)、不尝试剂。
节约原则 :按需取用,避免浪费。
清洁原则 :药匙、滴管用后及时洗净。
4. 托盘天平
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左物右码)
腐蚀性药品未垫称量纸或未使用玻璃容器
读数偏差 :药品+砝码放反 → 药品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示数(实际质量偏小)。
调平游码未归零 → 称量结果偏大。
5. 量筒读数
俯视(读数偏大)或仰视(读数偏小)
手持量筒或使用自来水冲洗
量筒量取过热或过冷液体或配制溶液
量筒不估读!
【判断对错】×或√
1. 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可直接投入直立试管中。( )
2. 闻气体气味时,可直接将鼻子凑近容器口。( )
3.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可用药匙或纸槽送至试管底部。( )
4. 量取液体时,俯视量筒刻度会导致读数偏大。( )
5. 实验用剩的药品可放回原瓶。( )
6. 胶头滴管使用后可平放或倒置。( )
7. 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要朝向手心。( )
8. 量取5mL液体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实际量取体积偏小。( )
9. 称量NaOH固体时,可将其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
10. 取用有腐蚀性的液体试剂时,若不慎洒在实验台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
11.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易错点02 物质的加热易错点
1. 加热操作规范
错误操作 :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直接加热,可能导致试管受热不均炸裂。
正确操作 :加热前需预热,且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中上部,避免接触灯芯。
2. 仪器使用限制
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等,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包括烧杯、烧瓶等。
错误后果 :未垫石棉网加热烧杯会导致容器底部受热不均破裂。
3. 反应条件区分
“加热”与“高温” :
加热(≤500℃)通常用酒精灯,如CO还原CuO。
高温(≥800℃)需酒精喷灯,如CaCO 分解。
“点燃”与“加热” :点燃需直接接触火焰(如H 燃烧),而加热需持续提供热量(如KClO 分解)。
4. 实验安全易错点
试管破裂原因 :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5. 酒精灯加热造成试管破裂归因分析
未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底部
先预热 :移动试管或酒精灯均匀受热(防局部受热炸裂)。
受热不均 :未对试管进行均匀预热或局部接触酒精灯芯(温度可达800℃),导致玻璃因热应力破裂。
加热后骤冷 :高温试管直接接触冷水或冷桌面,引发玻璃急剧收缩而炸裂。
固体加热角度错误 :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冷凝水倒流至灼热部位导致破裂。
试管底部接触灯芯导致试管破裂
【判断对错】×或√
1.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
2.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烧杯加热需垫石棉网。( )
3.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持续升高。( )
4. 浓硫酸稀释时需将水缓慢倒入浓硫酸中。( )
5.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 )
6.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热。( )
7. 酒精灯熄灭时可用嘴吹灭。( )
8. 量筒和集气瓶可直接加热。( )
9. 加热烧杯中的液体时,为了防止暴沸,可以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
10. 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可朝向他人。( )
1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 )
易错点03 检查装置气密性易错点
1. 操作顺序错误 :
正确:先浸导管后加热(如握试管);
错误:先加热再浸导管,可能因温度不足导致误判。
2. 现象混淆 :
漏气现象:气泡短暂冒出后无稳定水柱;
良好现象:松手后导管内形成长时间不回落的水柱。
3. 装置类型差异 :
简单装置(试管):用手握升温法;
复杂装置(启普发生器):需用液差法或分段检查。
试管底部接触灯芯导致试管破裂
【判断对错】×或√
1. 所有装置都可通过“导管口伸入水中,手捂容器”检查气密性。( )
2. 长颈漏斗装置中,直接加热可检查气密性。( )
3. 推动注射器活塞,若导管口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
4. 观察到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气密性良好。( )
5. 微热容器时,若注射器活塞外移,说明气密性良好。( )
方法1 蜡烛燃烧及其探究实验分析
1.蜡烛燃烧产物检验
干燥烧杯罩火焰上方,内壁出现水珠,证明生成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二氧化碳。
其他现象:石蜡熔化后汽化燃烧,可能产生少量黑烟(不完全燃烧的碳颗粒)。
熄灭后产生白烟(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小颗粒),点燃白烟可使蜡烛复燃。
2.实验结论
物质性质:石蜡熔点低,硬度小,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燃烧本质: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燃烧前石蜡熔化(固态→液态)和汽化(液态→气态)。
火焰温度:外焰因与氧气接触充分,温度最高。
3.关键知识点
实验设计要点:需区分现象(如“石灰水变浑浊”)与结论(如“生成CO ”)。
安全操作:避免直接触碰火焰,使用镊子夹持蜡烛。
方法2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1.判断题核心原理
气密性检查本质 :通过改变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如温度或体积变化),观察气泡、水柱等现象判断是否漏气。
关键步骤 :
形成封闭体系(如导管浸入水中或关闭止水夹);
操作(微热、注水等)产生压强差;
现象(气泡、稳定水柱)与结论对应。
2.答题技巧
紧扣“压强差”原理 :气密性检查的本质是制造压强变化(热胀/冷缩/推拉活塞),观察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方向。
关注操作顺序 :
长颈漏斗装置: 先液封 → 再夹橡胶管 → 最后微热 。
带注射器装置: 明确推/拉活塞对应的加压/减压操作 。
现象描述要完整 :
手捂法必须包含“ 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且不回落 ”。
注射器拉活塞需“ 导管内形成稳定水柱 ”。
3. 记忆技巧 :口诀“一浸二握三看柱”(浸导管、握容器、看水柱);
易错强化 :强调操作顺序和现象对应关系,避免混淆“气泡”与“稳定水柱”。
答案和解析
考点01 常用仪器的识别和使用★★★☆☆
分类 名称 图示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能间接受热的(加陶土网) 烧杯、烧瓶、锥形瓶
存放仪器 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滴瓶(装少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取用仪器 药匙:取粉末或小颗状固体 镊子:取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 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药品
添加液体仪器 漏斗:用作加液器和制作过滤器长颈漏斗:添加液体试剂,下端伸入液面以下分液漏斗:可控制加液体的速度
加热仪器 酒精灯
夹持仪器 铁架台、试管夹、坩埚钳
不能加热的仪器 量筒、漏斗、温度计、滴瓶、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
其他仪器 白瓷点滴板、三脚架、试管架、试管刷、玻璃棒、水槽、陶土网等
考点02化学试剂的存放和取用★★★★☆
固体 保存 :广口瓶存放,称量时易潮解药品需用玻璃器皿。
液体 保存 :液体试剂存放于细口瓶中,浓硫酸等特殊试剂需注意防潮。临时使用少量液体试剂常用滴瓶存放。
1.固体试剂取用
仪器 操作 注意点
粉末状试剂 药匙 一横二送三直立(块状用a操作,粉末状用操作b或c) 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和试管壁上
块状试剂 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以免打破容器
称量固体试剂 托盘天平 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左盘药品右盘砝码。 称量易潮解或具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物砝位置相反,则用砝码减去游码。
2.液体试剂取用
药 品 药品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 图 示
液体 取用较多液体(倾倒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瓶上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
取用少量液体(滴加法) 竖持试管;滴管垂直在试管口正上方位置
定量量取选取合适规格的量筒;先倾倒,接近刻度时用胶头滴管定容 (1)读数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2)不可加热,不可取用热溶液,不作反应或配制溶液的容器,以防止量筒破裂。 俯视:读数 > 液体实际体积;仰视:读数 < 液体实际体积
考点03物质的加热★★★★☆
1.可加热仪器分类
直接加热 :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
间接加热(需垫陶土网) :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 :量筒、集气瓶、漏斗等。
2.加热操作要点
通用原则 :加热前需预热;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角,液体量不超过1/3。
固体加热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给液体加热 给固体加热
图示
注意点 ①用干抹布擦干试管的外壁 ②管里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③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④先预热后固定加热⑤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 ⑥试管与桌面成45°角⑦热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②先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③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④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芯,以免容器破裂。⑤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04连接仪器装置★★☆☆☆
分类 图示 注意事项
仪器的连接 玻璃管与橡胶塞 左手拿橡胶塞,右手拿玻璃管(靠近要插入塞子的一端),先用水湿润要插入的一端,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橡胶塞
玻璃管与胶皮管 左手拿胶皮管,右手拿玻璃管,先用水湿润玻璃管口,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容器与橡胶塞 左手拿容器,右手拿橡胶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面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检查气密性 简易装置:升温法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再用手紧握试管;一段时间后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考点05洗涤玻璃仪器★★☆☆☆
分 类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图 示
洗涤玻璃仪器 ①倒净试管内废液,用水冲洗,连洗几次。如果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洗净的试管要倒扣在试管架上。 ②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考点06实验安全与规范★★☆☆☆
1. 防护装备和实验标志
必须穿戴实验服、护目镜,长发束起,禁止穿凉鞋或拖鞋。
接触腐蚀性试剂(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时需戴橡胶手套。
护目镜 洗手 排风 用电 割伤 明火 热烫
2.实验室部分安全警示标志
3.安全操作 若需要移动热的蒸发皿,能否用手直接接触?不能,应用坩埚钳夹持。
4.事故处理 若实验桌上不慎发生着火事故,对于小面积的着火应立即用湿布、湿衣服或消防砂、灭火毯等盖灭:对大面积的火灾应立即报警,并针对燃烧物的性质使用相应灭火器进行抢救。
考点07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 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火焰分三层:最里面的火焰较暗,最外层火焰最明亮,呈黄色 三层火焰从内到外称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中的石蜡气体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最充分。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
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s后取出 处于火焰最外层的两端先变黑 外焰温度最高
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蜡烛燃烧后有水生成
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在桌面上,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5.吹灭蜡烛,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有一缕白烟产生白烟燃烧并再次引燃蜡烛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小颗粒
【方法总结】检验某物质燃烧是否有水生成的方法:火焰上方罩干燥的烧杯观察是否有水雾出现。
检验某物质燃烧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方法: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是否变浑浊。
易错点01 试剂的取用易错点
1.固体试剂取用错误
块状固体直接竖直投入试管
错误 :导致试管破裂。
正确 :应“一横二放三慢竖”(试管横放→镊子夹药品放管口→缓慢竖立)。
粉末状药品未用纸槽或药匙送至试管底部
错误 :药品粘附试管壁,浪费且影响反应。
正确 :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
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错误 :污染试剂或腐蚀皮肤(如NaOH)。
正确 :使用镊子或药匙,专匙专用。
2.液体试剂取用错误
倾倒液体时标签未朝向手心
错误 :残留液腐蚀标签,无法识别试剂。
正确 :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
胶头滴管伸入试管或平放
错误 :污染滴管或试剂。
正确 :滴管垂直悬空,用后保持橡胶头在上。
3.安全与规范要点
“三不原则” :不触、不闻(直接)、不尝试剂。
节约原则 :按需取用,避免浪费。
清洁原则 :药匙、滴管用后及时洗净。
4. 托盘天平
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左物右码)
腐蚀性药品未垫称量纸或未使用玻璃容器
读数偏差 :药品+砝码放反 → 药品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示数(实际质量偏小)。
调平游码未归零 → 称量结果偏大。
5. 量筒读数
俯视(读数偏大)或仰视(读数偏小)
手持量筒或使用自来水冲洗
量筒量取过热或过冷液体或配制溶液
量筒不估读!
【判断对错】×或√
1. 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可直接投入直立试管中。( × )
2. 闻气体气味时,可直接将鼻子凑近容器口。( × )
3. 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可用药匙或纸槽送至试管底部。( √ )
4. 量取液体时,俯视量筒刻度会导致读数偏大。( × )
5. 实验用剩的药品可放回原瓶。( × )
6. 胶头滴管使用后可平放或倒置。( × )
7. 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要朝向手心。( √ )
8. 量取5mL液体时,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实际量取体积偏小。( × )
9. 称量NaOH固体时,可将其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 × )
10. 取用有腐蚀性的液体试剂时,若不慎洒在实验台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 √ )
11.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缓缓倒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
易错点02 物质的加热易错点
1. 加热操作规范
错误操作 :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直接加热,可能导致试管受热不均炸裂。
正确操作 :加热前需预热,且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中上部,避免接触灯芯。
2. 仪器使用限制
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 :量筒、集气瓶等,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包括烧杯、烧瓶等。
错误后果 :未垫石棉网加热烧杯会导致容器底部受热不均破裂。
3. 反应条件区分
“加热”与“高温” :
加热(≤500℃)通常用酒精灯,如CO还原CuO。
高温(≥800℃)需酒精喷灯,如CaCO 分解。
“点燃”与“加热” :点燃需直接接触火焰(如H 燃烧),而加热需持续提供热量(如KClO 分解)。
4. 实验安全易错点
试管破裂原因 :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5. 酒精灯加热造成试管破裂归因分析
未预热直接集中加热试管底部
先预热 :移动试管或酒精灯均匀受热(防局部受热炸裂)。
受热不均 :未对试管进行均匀预热或局部接触酒精灯芯(温度可达800℃),导致玻璃因热应力破裂。
加热后骤冷 :高温试管直接接触冷水或冷桌面,引发玻璃急剧收缩而炸裂。
固体加热角度错误 :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冷凝水倒流至灼热部位导致破裂。
试管底部接触灯芯导致试管破裂
【判断对错】×或√
1.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 )
2.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烧杯加热需垫石棉网。( √ )
3.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持续升高。( × )
4. 浓硫酸稀释时需将水缓慢倒入浓硫酸中。( × )
5.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 √ )
6. 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会吸热。( × )
7. 酒精灯熄灭时可用嘴吹灭。( × )
8. 量筒和集气瓶可直接加热。( × )
9. 加热烧杯中的液体时,为了防止暴沸,可以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 )
10. 给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可朝向他人。( × )
1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 √ )
易错点03 检查装置气密性易错点
1. 操作顺序错误 :
正确:先浸导管后加热(如握试管);
错误:先加热再浸导管,可能因温度不足导致误判。
2. 现象混淆 :
漏气现象:气泡短暂冒出后无稳定水柱;
良好现象:松手后导管内形成长时间不回落的水柱。
3. 装置类型差异 :
简单装置(试管):用手握升温法;
复杂装置(启普发生器):需用液差法或分段检查。
试管底部接触灯芯导致试管破裂
【判断对错】×或√
1. 所有装置都可通过“导管口伸入水中,手捂容器”检查气密性。( × )
2. 长颈漏斗装置中,直接加热可检查气密性。( × )
3. 推动注射器活塞,若导管口冒气泡,说明气密性良好。( × )
4. 观察到导管末端有气泡冒出,即可证明气密性良好。( × )
5. 微热容器时,若注射器活塞外移,说明气密性良好。( √ )
方法1 蜡烛燃烧及其探究实验分析
1.蜡烛燃烧产物检验
干燥烧杯罩火焰上方,内壁出现水珠,证明生成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二氧化碳。
其他现象:石蜡熔化后汽化燃烧,可能产生少量黑烟(不完全燃烧的碳颗粒)。
熄灭后产生白烟(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小颗粒),点燃白烟可使蜡烛复燃。
2.实验结论
物质性质:石蜡熔点低,硬度小,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燃烧本质: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燃烧前石蜡熔化(固态→液态)和汽化(液态→气态)。
火焰温度:外焰因与氧气接触充分,温度最高。
3.关键知识点
实验设计要点:需区分现象(如“石灰水变浑浊”)与结论(如“生成CO ”)。
安全操作:避免直接触碰火焰,使用镊子夹持蜡烛。
方法2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1.判断题核心原理
气密性检查本质 :通过改变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如温度或体积变化),观察气泡、水柱等现象判断是否漏气。
关键步骤 :
形成封闭体系(如导管浸入水中或关闭止水夹);
操作(微热、注水等)产生压强差;
现象(气泡、稳定水柱)与结论对应。
2.答题技巧
紧扣“压强差”原理 :气密性检查的本质是制造压强变化(热胀/冷缩/推拉活塞),观察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方向。
关注操作顺序 :
长颈漏斗装置: 先液封 → 再夹橡胶管 → 最后微热 。
带注射器装置: 明确推/拉活塞对应的加压/减压操作 。
现象描述要完整 :
手捂法必须包含“ 松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且不回落 ”。
注射器拉活塞需“ 导管内形成稳定水柱 ”。
3. 记忆技巧 :口诀“一浸二握三看柱”(浸导管、握容器、看水柱);
易错强化 :强调操作顺序和现象对应关系,避免混淆“气泡”与“稳定水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