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民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
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
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
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辩。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音韵学很晚才产生。
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推动了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C.近体诗以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组合平仄,平仄相间形成律句,再以“对”“粘”连结,组成全诗音响整体。
D.为了满足格律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和线形主题,挖掘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将之凝练为诗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梁、陈、隋的诗歌尽管已有不少合律的作品,但因为当时还未完成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不能称之为“律诗”。
B.声律“以异为显”,韵律“以同为和”,二者相互配合,声调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范式。
C.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直接原因是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被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
D.才能卓越的诗人只有以最大的毅力与天才,超越格律的束缚,才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的一项是( )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B.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
4.两则材料都对诗歌格律予以肯定,但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
5.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1941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地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儿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光,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儿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像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1945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织布机子等生活片段,再现地方风俗之美,表现抗战军民鱼水之情。
B.“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这让“我”感动。
C.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大背景。
D.小说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从阜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使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C.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D.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子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特殊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8.“女孩子”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茹志鹃的《百合花》,因其独特的风格而被归类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从情节、形象、情感三个角度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或曰: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夫非其行而诛其身,君子于臣也;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者,臣之于君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行,不陈人臣之谏,而行人主之诛,举琴而亲其体,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义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过,举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于子,而师旷行之于君,此大逆之术也。臣行大逆,平公喜而听之,是失君道也。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过于听而不悟其失;师旷之行亦不可明也,使奸臣袭极谏而饰弑君之道。不可谓两明,此为两过。故曰: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A古之善B御者C执辔D如组E两骖F如舞G非策之H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与“余立侍左右”(《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左右”词义不同。
B.信,指的确、确实,与“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信”词义不同。
C.策,指竹制的马鞭,与“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中的“策”词义相同。
D.弥,指更加,与成语“欲盖弥彰”中的“弥”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有过错,作为臣子应该遵循“人臣之礼义”,立即用看轻爵位俸禄以待君主醒悟的方式远离君主。
B.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对臣下失去准则,那就会使君主在听取意见方面犯错误而觉察不到自己的失误;如果臣子对君主失去礼节,就会使奸臣袭用过分劝谏而掩盖谋杀君主的行径。
C.卫将军文子向孔子求证鲁国公父氏是否真的“不能听狱”,孔子向文子介绍了公父氏“听狱”的原则,文子依然还有疑惑并继续追问。
D.孔子运用比喻论证,将礼教比作缰绳,刑法比作鞭子;他认为善于驾马的人重视的是缰绳的束缚而不是鞭子的鞭策,君主治理天下与驾马的方式相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2)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
14.材料中韩非子和孔子对“礼”各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破屋
[明] 蓝智
破屋三间不自聊,西风篱落草萧萧。
图书满座嗟缭乱,车马何人问寂寥
四壁秋声连蟋蟀,一枝寒雨共鹪鹩。
欲知环堵家家乐,愿见干戈处处销。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破屋起兴引出全诗。
B.设问句引起诗意转折。
C.比喻句使形象更鲜明。
D.以景写情增强感染力。
16.本诗多处写到声音,联系全诗从意象角度加以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 , ”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以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动物来写田园生活场景的两句是“ , ”。
(3)初中生活即将成为美好的回忆,在分别之际,如果你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选取两句诗送给同学留作纪念,并激励其胸怀壮志,勇闯未来,这两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这是摆在每个诗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写诗必须从旧的思维中择出来,从传统的创作手法和题材中择出来,创造、创新,( A ),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伟大作品;否则,穿新鞋,走老路,将被时代淘汰。
诗歌创新,认识要拔高:诗歌是文学王冠上的明珠,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要站在延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的高度,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理解诗歌的创新实践。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②传统文化博大精深。③外来文化对中国非常包容,兼收并蓄,不断求变求新。正是求变求新,才出现春秋战国的( B ),出现灿烂的汉唐文化,出现各个朝代相应的特色文化;正是求变求新,才构成了中华文脉的( C ),让中华文化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 、推陈出新。
诗歌创新,生活要深挖:要深入生活,扎根民众,要从民众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中去鞭苔假恶丑、颂扬真善美;④同时,感受时代的磅礴力量,提振国家和民族精神。当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中华民族正走向伟大复兴,这就需要我们创作出符合当代精神的“新诗经”。要创作出“新诗经”,一是必须在传统上再深度发力。坚定文化自信,诗歌才有出路。二是要敢于“喜新厌旧”,扬弃传统。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带来很多新行业新领域,更需要诗人呈现诗歌。三是诗人要洞察未来。事实上,很多诗人都是预言家,引领人类的文明方向。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珠”在句中用了比喻手法,是喻体。
B.“血脉”中“血”的读音应为“xiě”.
C.“鞭苔”应写作“鞭笞”,在该句中作谓语。
D.“喜新厌旧”一词在该句中属于贬词褒用。
22.请根据文中“农村城镇化”一词,描绘一幅新农村画面。要求描写具体,语言流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说,先行者走在前列,能够捷足先登;也有人说,后来者后发制人,也能实现弯道超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 2.C 3.B 4.①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②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的角度。 5.①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导致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探索缺乏理论指导”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和探索缺乏理论指导没有因果关系。
B. “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错误,偷换概念,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的是“唐代近体诗的形成”。
D. “诗人必须放弃逻辑思维和线形主题”错误,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 “直接原因”错误。原文“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使自由体取代格律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再形式和音韵上。
A. 戴望舒《雨巷》“长”、“巷”、“娘”押韵,押“ang”韵。
C. 徐志摩《再别康桥》“娘”、“漾”押韵,押“ang”韵。
D. 闻一多《红烛》“流一滴泪”与“灰一分心”形成对偶;“灰心流泪你的果”与“创造光明你的心”形成对偶。“心”、“因”押韵,押“in”韵。
B.既不押韵,也无法形成对偶。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追求,使诗歌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肯定了诗歌格律的作用。可概括为:材料一从近体诗体现古典审美理想和民族审美意识的角度。
“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格律对诗对诗人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材料二从诗歌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的角度。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上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格律在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上对诗歌的形式以及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所制约,可概括为:把格律比作“脚镣”,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
“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格律对诗人创作的促进作用,可概括为: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
6.B 7.C 8.①心直口快、泼辣直爽,从开篇与“我”的对话中可表现出。
②淳朴善良、热情慷慨,从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等情节可表现出。
③心灵手巧,勤劳能干,从她见到新的东西就一定要学等情节可表现出。 9.①淡化情节。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用一连串的生活画面串联情节。
②虚化人物。文章着意表现“女孩子”的精神面貌,发掘她内在的美好品质。
③情感“诗意美”。通过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普通的琐事体现人性美与人情美。
【导语】这篇小说讲述了“我”因一位身着土布衣衫的农民代表而回忆起在阜平山区战斗的岁月。小说通过描写战时艰辛的生活状况和“我”与村民间深厚的情感,展现了战争年代中朴实而真挚的人情美。小说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结构,以诗化的语言呈现生活中的温暖与力量,将艰苦岁月中的希望与真情娓娓道来,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错误。原文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由此可见是“我”主动道歉,不是女孩主动向“我”道歉。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理解错误。小说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互动来刻画形象。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我”在河边砸冰洗脸时,她直接训斥“我”,认为“我”洗脸不卫生,毫不遮掩内心的不满情绪,并且言辞犀利,机智中带有讽刺,表现出她的心直口快、泼辣直爽。
②尽管最初与“我”有冲突,但在了解“我”没有袜子后,她主动提出为“我”做一双袜子,表现出她的善良与慷慨。在艰苦的生活中,她没有冷漠,展现出朴实的纯真无私、淳朴热情。
③她不仅为“我”做袜子,还积极从事家务和农活,在家庭中,她为一家人纺织布料,负责餐食,展现了她的勤劳与多才多艺。她还坚持学习纺织技艺,在拥有一架织布机后,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体现出她的心灵手巧。
9.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情节的诗化。小说在情节上都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山地回忆》主要通过主人公与女孩子的偶遇和互动深入刻画人物,淡化了情节的波澜起伏,侧重于展现生活片段。
②形象的诗化。小说体现了人物形象的“诗意美”。小说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着意表现主要人物“女孩子”的精神面貌,发掘其内在的美好品质,体现她的精神追求。
③情感的诗化。小说注重在平淡的生活中体现深入内心的情感,充满诗意。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生活的描摹表现出坚韧的生活态度,整个过程中充满诗意和内在的情感流动,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0.CEG 11.C 12.A 13.(1)没有什么比当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君主的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
(2)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那么百姓就会惧怕。 14.①韩非子认为君臣应各遵其礼。
②孔子认为君主治理百姓要重礼轻刑。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展现了先秦时期两种不同的政治伦理观。韩非子通过师旷谏君的故事,强调君臣之礼的严格界限,主张臣子应遵循“谏不听则远”的礼义准则。孔子则在与文子的对话中,系统阐述了“礼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以御马为喻,强调礼教对民心的教化作用。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法家重秩序与儒家重教化的思想差异。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古代善于驾车的人,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丝带,两匹骖马如同跳舞,(这)不是鞭子的助力啊。
“吾”是主语,“闻”是谓语,后面接“闻”的内容,故“闻”后不应断。“古之善御者”是主语,为了突出强调主语,应在主语后稍作停顿,故应在C处断开。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结构相似,是并列结构,描述善御者的驾车状态,故应在EG处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身边侍候的人、近臣/身边。句意:身边侍候的人请求除掉师旷。/我站着陪侍在他身边。
B.正确。的确、确实/实情。句意:是真的吗?/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以实情相报。
C.错误,词义不同。竹制的马鞭/鞭策。句意:没有缰绳却用鞭子赶车。/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鞭策它。
D.正确。词义相同,都是“更加”的意思。句意:所以百姓更加凶暴。/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立即用看轻爵位俸禄……”错误,材料一“善谏不听则远其身者”“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强调要先劝谏,劝谏不听再远离或辞职,并非“立即”用看轻爵位俸禄以待君主醒悟的方式远离君主。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当;“惟”,只有;“莫之违”宾语前置句,正常的顺序为“莫违之”。
(2)“齐之以礼”状语后置句,正常的顺序为“以礼齐之”;“齐”,使……整齐、统一;“耻”,感到羞耻;第一个“刑”,刑罚;第二个“刑”,犯罪。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韩非子:根据材料一“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此人臣之礼义也”“师旷失臣礼”“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可知,韩非子强调君主应坚守君道,臣子应遵循臣礼,君臣应各遵其礼。
②孔子:依据材料二“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可知,孔子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主张用礼教规范百姓比用刑罚约束更有效,能让百姓自觉知耻守序,而依赖刑罚会导致百姓更加凶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平公和大臣们一起饮酒,酒喝得正畅快时,(平公)就长叹一声说:“没有什么比当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君主的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师旷在面前陪坐,(听了这话)就拿起琴撞向平公。平公撩起衣襟躲避,琴撞在墙上摔坏了。平公说:“太师你撞谁呢?”师旷说:“刚才有个小人在旁边说话,所以我撞他。”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啊。”师旷说:“哎!这不是君主该说的话啊。”身边侍候的人请求除掉师旷,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警戒。”
有人说:平公失去了君主的准则,师旷失去了臣子的礼节。君主认为臣子的行为不对就处死他,这是君主对臣子的做法;臣子认为君主的行为不对就陈述自己的意见,好的劝谏不被采纳就远离君主,这是臣子对君主的做法。如今师旷认为平公的行为不对,不陈述臣子的劝谏,却施行君主对臣子的惩罚,拿起琴直接撞向君主的身体,这是颠倒上下的位次,失去了臣子的礼节。作为臣子,君主有过错就劝谏,劝谏不被采纳就放弃爵位俸禄来等待君主醒悟,这是臣子的礼义。如今师旷指责平公的过错,拿起琴撞向君主的身体,即使是严厉的父亲也不会这样对待儿子,而师旷却对君主这样做,这是大逆不道的做法。臣子施行大逆不道的行为,平公却高兴地接受,这是失去了君主的准则。所以平公的行为不能宣扬,(因为它)会让君主在听取意见时犯错而觉察不到自己的失误;师旷的行为也不能宣扬,(因为它)会让奸臣袭用“极力劝谏”的名义来掩盖谋杀君主的行径。不能说(平公和师旷)两人都正确,这是两人都有过错。所以说:平公失去了君道,师旷也失去了臣礼。
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去。卫国将军文子问(孔子)说:“我听说鲁国公父氏不会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我)不知道他不会审理案件。公父氏审理案件时,有罪的人感到害怕,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有罪的人害怕,这是审理得明察,刑罚判决得当啊。无罪的人感到羞耻,为什么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来遏制犯罪,那么百姓就会感到惧怕。”文子说:“如今用刑罚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刑罚还不能遏制(犯罪),用礼教又能怎样统一(百姓)呢?”孔子说:“用礼教来规范百姓,就好比驾车时的缰绳;用刑罚来规范百姓,就好比驾车时的鞭子。手握缰绳在这里操控,(车马)却能在那里跟着动,这是善于驾车啊。没有缰绳却用鞭子(赶车),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了。”文子说:“用驾车来比喻,左手握缰绳,右手挥鞭子,(车马)不就跑得更快吗?如果只靠缰绳而不用鞭子,马又会害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车的人,手握缰绳如同编织丝带,两匹骖马如同跳舞,(这)不是鞭子的助力啊。所以古代的君主推崇礼教而轻视刑罚,因此百姓都听从命令。如今(君主)废弃礼教而推崇刑罚,所以百姓更加凶暴。”
15.D 16.“西风”“蟋蟀”“寒雨”等声音意象渲染萧瑟氛围;连用秋声、虫鸣、雨声,多层次表现破屋的寂寥,反衬“干戈销”的和平愿景。
【导语】这首《破屋》以萧瑟破败的意象开篇,通过“西风”“秋声”“寒雨”等自然声响的渲染,勾勒出一幅孤寂凄凉的画面。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破屋的冷清与理想中的“家家乐”形成强烈反差,含蓄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忧思。全诗以景写情,借物抒怀,展现了明代士人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与家国情怀。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以破屋起兴”错误。“起兴”,又叫“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说其他事物,从而引出要吟咏的内容。本诗的主要描写对象就是“破屋”,因此不能说“以破屋起兴”。
B.“设问句”“引起诗意转折”错误。设问是自问自答,颔联中的“车马何人问寂寥”是反问句;“引起诗意转折”错误,颔联和颈联都写的是诗人居所的破败和处境的凄凉寂寥,诗意上并没有形成转折。
C.“比喻句”错误,“一枝寒雨共鹪鹩”,通过写鹪鹩之声,化用“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典故,表达诗人安贫乐道的情怀;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想象家家的欢乐声、兵器销毁、没有战争,表达了诗人虽然贫穷,但心忧天下、渴望天下苍生安乐、太平的情操。诗中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
诗歌第二句“西风篱落草萧萧”,写西风吹衰草的“萧萧”之声,破屋三间于秋风、衰草萧萧声中,显得愈发凄凉,营造了萧瑟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独居破屋的寂寥心境。又如“四壁秋声连蟋蟀,一枝寒雨共鹪鹩”两句,写了秋声、蟋蟀声、寒雨声,景物的色调都是悲凉、凄冷的,声声相叠,悲上加悲,突出了诗人生活的困苦。然而诗人虽自身处境艰难,却不以己悲,而是心忧天下,期盼“干戈处处销”,万民安乐。所处的环境越是凄苦,就越能反衬诗人所怀“千戈销”的和平愿景的伟大和诗人胸怀的博大。
17.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苍茫、吠、巷、颠、济、沧。
18.A推陈出新 B百家争鸣 C绵延不绝 19.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③中国对外来文化非常包容,兼收并蓄,不断求变求新。 20.(1)诗歌如何创新
(2)也需要与时俱进 21.B 22.盛夏时节,乡村风景犹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一幢幢小楼错落有致,乡间硬化路干净整洁,村头庄尾绿树成荫,加工厂内机器轰鸣,好一幅新农村美景。
23.例文:
先行者可敬,后发者可期
人生征途中,我们是该做早行人,还是后发者?
其实,先行与后发,都只是起点。人生如一场马拉松,疾趋者未必先至,后发者亦可居上。如果你是先行者,请不要滋生虚妄的优越感,而应驰而不息;如果你是后发者,也不要耻于人后,更应奋然前行。
“先”,是一种奋发争先的姿态。时代的长河里,先行者往往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谛听时代的春潮,在事业、人生、时代的赛道上领军前驱。你看,当其他商人还在用算盘计算着“多收三五斗”时,马云已将如炬的目光投向数字时代的移动支付,从而缔造自己的商业帝国。青年时代的鲁迅,将“早”字刻在课桌上,也镌刻在心头,使之成为清心明志的警钟,砥砺时时先行,最终成为“民族魂”;少年时代的居里夫人,事事以先行者砥砺自我,从中学时代“座位要坐第一排、成绩要争第一名”,到成为诺奖女性第一人,事事争先,使她一生壮丽庄严。
“后”,是一种谋定后动的智慧。后发者,也能弯道超越。当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时,哈萨比斯这位“游戏少年”,十年一觉扬州梦,幡然醒悟,折节好学。尽管在AI研究上起步较晚,但他凭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对科学探索的渴求与笃定梦想,不断突破自我,最终捷足先登,荣膺诺奖。经典力学研究中,相较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牛顿无疑是后生,但正因为后发,他能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站在巨人肩膀上,构建经典力学大厦。个人如此,国家发展亦然。抗日烽火中,当牛津、哈佛的灯火彻夜通明时,沉沉暗夜的中国大地却难有一张宁静的书桌。在科学研究上,我们显然是后发者,但中华民族以只争朝夕、倍道而行的身姿,跑出自主创新的加速度,实现弯道超越。
杨志军的小说《雪山大地》中,骏马日尕在预赛开始时落后,它奋起直追、不断超越,最终成为领先者;决赛中,日尕一路领先,却屡屡被对手超越,但其激发潜能、超越自我,终成草原之王。这场惊心动魄的赛马,难道不是人生的绝妙隐喻吗?先行与后发,是起跑的枪声,却非终点的哨声。先行者若陶醉于一时领先,从此“解鞍稍驻初程”,势必被超越;后发者若奋起直追,亦能后来居上。
生于天地间,我们或许无法决定自己的起点。或许,“别人家的孩子”早已在罗马等候,我们才姗姗启程;或许,你千辛万苦跋涉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或许,我们不是早慧的“小孩哥小孩姐”,但作为后发者,请不要慨叹。须知,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只要不彷徨、不滞步,我们就能抵达终点,甚至超越他人、超越自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