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性质、分类和转化(期中知识清单)(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性质、分类和转化(期中知识清单)(解析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 物质的变化、性质、分类和转化(期中知识清单)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
定 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变化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一定伴随能量改变)
实 例 性状改变:破碎、弯曲、拉丝、压片等状态改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铸造等其他:灯泡通电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气球、轮胎、锅炉等爆炸 燃烧变化:物质燃烧、汽油火药等爆炸变质变化: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锈蚀变化:金属生锈其他变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杀菌消毒、变质、腐败、物质分解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举例:蜡烛燃烧时一定伴随蜡烛的熔化。
易错提醒
1.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注意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有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
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考点0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 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 别 某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注 意 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影响,在描述物质性质时注明条件。(如液体沸点受大气压影响)
考点03 物质的简单分类★★★★☆
1.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宏观定义 微观分析 举例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氢气H2、氧气O2、铁Fe等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子中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四氧化三铁Fe3O4氯化钠NaCl等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其中一种是氧原子 水H2O二氧化碳CO2
易错提醒:含氧化合物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KMnO4、CO2等,含氧化合物可以含有两咱或三种元素,而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KMnO4是含氧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2.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 氧化物
物质 化合物
纯净物 其他
单质
考点04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 ①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质量总和:所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不包括没有反应完的部分和催化剂的质量)和所有生成物的质量。要注意参加反应的气体或反应生成的气体、沉淀等不要忽略。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反应前后,改变的粒子是 水分子 ;反应前后,不变的粒子是 氢原子、氧原子 。
3. 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和不变:
宏观 微观
一定不变 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一定改变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可能改变 化合价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考点05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1.质量“守恒”的实验情况分析
方案 方案1 铜粉加热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2 铁与硫酸铜反应
原理
装置
现象 气球先鼓起后变瘪,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分析 方案一实验装置中,橡胶塞的作用是形成密闭体系,小气球的作用是形成密闭体系并缓冲压强;气球变瘪的原因:消耗了锥形瓶内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如果没有它们,实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反应结束后天平示数比反应前大。
2.质量“不守恒”的实验情况分析
实验 实验3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4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产生大量气泡;天平向右倾斜 镁条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同时还有白烟产生;天平不平衡。
原因分析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所以质量变小 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和氧气的质量和,导致固体质量变大。但部分氧化镁以白烟形式逸散,另有一部分氧化镁粘在坩埚钳上,导致固体质量变小。故实验结果“减小”、“不变”或“增大”均可能。
实验反思 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时,有气体参加或有生成的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归纳小结
(1)所有的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表面貌似“不守恒”的实验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原因。
(2)有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或者有烟、雾状物质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考点06 化学方程式及意义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意义:
化学方程式 以C + O2CO2为例
客观事实 反应物 C和O2(或碳和氧气)
生成物 CO2(或二氧化碳)
反应条件 点燃
量的关系 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 C + O2 点燃 CO2 相对质量: 12 32 44每 12 份质量的碳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在此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3:8:11)
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每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 个二氧化碳分子(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个数比为 1:1:1 )
考点07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内容
书写原则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 (1)描述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2)配平化学方程式:选取合适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配平方法Ⅰ.最小公倍数法Ⅱ.观察法
(3)标注生成物的状态: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对于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易错提醒:
(1)正确区分反应条件和反应过程。如“点燃”是反应条件,“燃烧”是反应过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点燃”不能写成“燃烧”。
(2)不同的条件不能混淆。如“点燃”与“加热”是两个不同的条件,不可混用,“加热”用“ ”表示,“点燃”不能用符号表示,只能写汉字。
(3)配平时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不能改动,只能在化学式前面加数字,使左右两边各原子个数相等。
(4)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注“↑”号,如C+O2 点燃 CO2;溶液中的反应,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注“↓”号,如Fe+CuSO4==FeSO4+Cu。
(5)“↑”和“↓”只能标注在生成物中,不能标注在反应物中。
(6)若反应所需温度较高,超过了酒精灯加热的最大温度(600℃),要用“高温”表示。某些反应给出的条件是具体的反应温度,就在化学方程式中直接标出具体温度。
(7)若反应条件有两个或多个时,“ ”写在等号的下方,其他条件写在等号的上方。
考点08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1.计算依据:
①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②基本依据:反应中的各物质的质量比成正比例关系,等于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2.计算步骤及注意事项
以“在实验室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如果加热分解7.9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为例
步骤 示例 注意事项 常见的扣分点
设 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设未知数时不带单位 设未知量时,x后面加了单位
写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 +MnO2 +O2↑ 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 未配平,漏标或标错“↑”“↓”
找 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2×158 327.9g x 已知量应为纯净物的质量且应带单位 相对分子质量算错,漏乘化学计量数
列 列出比例式 等式两边化学意义应相同 实际质量写错位置,漏写单位
求 求解 计算结果要带单位 数据位置混乱,漏单位
答 简明作答 答:可以得到0.8g氧气。 —— 用“略”字或用省略号作答,未表达完整
易错提醒:
①设未知量时一定要写上“质量”二字,未知数后面不带单位;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注意化学方程式的完整;
③一定要注意用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乘以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④求解出未知数的值后要带上单位。
③单位必须统一,且单位要代入计算过程。
易错点01 物质的变化
易错核心难点
1.混淆现象与本质 :只关注明显的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而忽略了 是否生成新物质 这一本质判断标准。
2.忽略微观变化 :不理解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3.混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尤其是一些伴随物理变化的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或变化不剧烈的过程(如生锈、食物腐败)。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4.被生活用语误导 :生活中常说“XX化了”(如雪化了、糖化了),但这些很多是物理变化。
对“新物质”理解片面 :认为只有变成完全不同形态的东西才是新物质,忽略了物质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的变化才是关键。
总结: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判断对错】
1. 用活性炭给红糖溶液脱色制成白糖是化学变化( )
2.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碘固体,固体变成紫色蒸气是化学变化。( )
3. 干冰升华产生气体,是化学变化( )
4. 灯泡发光发热,是化学变化( )
5. 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
6. 咸菜晒干后表面出现白色盐粒,是化学变化。( )
7. 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
8. 固体加热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易错点02 质量守恒定律易错点
1. 适用范围混淆
仅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如冰融化)不适用。
错误示例:认为“10g水蒸发为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实际是物理变化)。
2. “参加反应”理解偏差
需计算实际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未反应的剩余物不计入。
错误示例:3g碳与10g氧气反应生成CO 时,若氧气过量,总质量≠13g。
3. 气体或沉淀的遗漏
有气体生成或参与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验证,否则天平不平衡。
错误示例:蜡烛燃烧后固体质量减少,因CO 逸散未称量。
4. 分子与原子关系混淆
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错误示例:“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判断对错】×或√
1.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但原子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
2. 镁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
3. 10g水蒸发后得到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4.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说明质量不守恒。( )
5. 碳酸钙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轻,违反质量守恒定律。( )
6.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7.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状态改变可能导致质量改变。( )
8. 在密闭容器中,铁与硫酸铜反应后总质量一定不变。( )
9. 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10.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CO 和H O,若CO 和H O的总质量小于该有机物质量,则该反应违反质量守恒定律。( )
11. 细铁丝燃烧后生成物质量大于铁丝,违反质量守恒。( )
12.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一定不变。( )
易错点03 化学方程式书写易错点
1.基础书写错误
(1) 化学式错误
常见物质化学式书写错误(如NaOH写成NaO或NaOH2、如Fe O 写成Fe O )
化合价与原子个数不匹配(如AlO→Al O )
气体/沉淀符号误用(↑↓漏标或多标)
(2) 反应条件遗漏或错误
混淆“点燃”“加热”“高温”等条件符号
催化剂(如MnO )误写为反应物或生成物
气体或沉淀符号漏标 :如↑(气体)、↓(沉淀)。
2.配平与守恒问题
(1) 未配平或配平错误
仅调整化学式下标而非系数(如2MgO写成MgO )
忽略质量守恒定律(如反应前后原子数不等)
(2) 反应物/生成物混淆
主观编造不存在的反应(如H O 分解生成H )
复分解反应条件判断错误(如未生成沉淀/气体/水)
3.实验与情境关联错误
(1) 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
忽略关键现象(如铁钉与硫酸铜反应中铜析出)
混淆浓稀硫酸性质(如吸水性误判)
(2) 真实情境应用偏差
脱离实际情境(如火柴燃烧反应条件简化)
【判断对错】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完整正确。画×或√
2H2O2H2+O2
4Fe+3O22Fe2O3
H2+O2=2H2O

易错点04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易错点
1.基础概念错误
未配平化学方程式 :直接使用未配平的方程式计算会导致比例关系错误,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混淆物质状态 :气体、固体或液体的计算方式不同(如气体需考虑体积,固体需质量),忽略状态会导致方法错误。
单位不统一 :未将体积、质量等单位换算为一致(如升→克),计算结果偏差。
2.数据应用错误
含杂质物质直接计算 :未扣除杂质质量(如石灰石中碳酸钙纯度),导致结果偏大。
过量反应物判断错误 :未明确哪种物质过量,以不足量物质为基准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基础数据错误(如氧气分子量误为16而非32)影响最终结果。
3.解题过程疏漏
忽略反应条件 :如温度、浓度对产物性质的影响,导致方程式选择错误。
格式不规范 :设未知量带单位、计算过程漏单位或比例式列错。
审题不清 :将“加热一段时间”误为“完全反应”,或答非所问。
4.思维逻辑误区
质量守恒定律误用 :混淆“参加反应”与“反应物总量”,或用于解释物理变化。
宏微结合不足 :未建立“符号—微观—宏观—量”四重表征,难以理解定量关系。
方法1 判断物质的变化
抓住本质问核心: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判断的唯一金标准。
现象辅助要记牢: “色生气光变” (颜色改变、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光放热、温度显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 典型 信号 ,看到它们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化学变化。
状态形状是陷阱: “三态变化、形变、破碎、溶解(大多情况)” 通常是物理变化,不要被表象迷惑。
发光发热辨来源: 燃烧爆炸(化学),灯丝发光(物理) 。区分能量转化是否伴随化学反应。
警惕“化”字陷阱: 溶解、熔化、汽化、升华等带“化”字的,往往是物理变化;燃烧、生锈、腐烂、发酵、变质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但也有例外,要根据本质判断)。
注意复杂过程:一个过程中可能同时包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要抓住主导过程或整体本质。
总结答题思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如何证明?(从现象推断生成的新物质或性质改变) → 得出结论。
易错点02 物质的简单分类易错点
1. 纯净物与混合物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仅含H O分子),而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属于混合物(同素异形体)。
判断依据:是否由单一物质组成,与颜色、透明度无关。
注意点:“洁净”“澄清”等修饰词不代表纯净物。
易错点: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而“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
2. 单质与化合物
同种元素可能形成混合物(如O 与O ),但单质一定是纯净物。
化合物需含多种元素,氧化物必须含氧且仅两种元素(如H O是氧化物,KMnO 不是)。
易错点:CO 、SO 中无O 分子
3. 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
所有氧化物均为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CaCO )。
易错点 :忽略氧化物必须是化合物的前提。

【判断对错】×或√
1.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
2.纯净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
3.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4. 水(H O)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
5. 二氧化碳(CO )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 )
6. 铁锈(主要成分Fe O )是纯净物。( )
7. 氯酸钾(KClO )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
8.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
9. 臭氧(O )是单质,但不是纯净物。( )
10. 氧化镁(MgO)是氧化物,但不是含氧化合物。( )
11. 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属于纯净物。( )
12. 高锰酸钾(KMnO )加热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是混合物。( )
13.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14. 二氧化锰(MnO )在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时是催化剂,属于混合物。( )
方法3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1.奇数配偶法
适用于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的情况。其配平步骤为:先找出方程式中出现次数较多且原子个数为一奇一偶的元素;将奇数原子的化学式前配上2,使其变为偶数;然后根据已确定的化学计量数,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数目。
比如,甲烷燃烧的反应:CH + O → CO + H O。氧原子出现次数较多且在H O中是奇数个。先在H O前面配上2,此时氢原子变为4个,所以CH 前面配上1,然后根据氧原子守恒,在O 前面配上2,配平后的方程式为:CH + 2O = CO + 2H O
2.待定系数法
适用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具体做法是:先假设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b、c、d等;然后根据原子守恒列出关于这些系数的方程组;最后解方程组求出各系数的值。
例如,配平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H OH + O → CO + H O。设C H OH的化学计量数为a,O 的化学计量数为b,CO 的化学计量数为c,H O的化学计量数为d,则方程式可写为:aC H OH + bO → cCO + dH O
根据碳原子守恒可得:2a = c;根据氢原子守恒可得:6a = 2d;根据氧原子守恒可得:a + 2b = 2c + d
由2a = c和6a = 2d可得c = 2a,d = 3a,将其代入a + 2b = 2c + d中,得到a + 2b = 2×2a + 3a,即a + 2b = 7a,解得b = 3a
为了使系数为最简整数比,令a = 1,则b = 3,c = 2,d = 3,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C H OH + 3O = 2CO + 3H O
方法4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方法
1.实验设计思路
(1)核心目标:通过封闭系统内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定量测量,验证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设计原则:
密闭性: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采用气球/锥形瓶密闭装置
现象可视:选择颜色变化(如Fe与CuSO 反应)、气体生成(如Na CO 与HCl反应)等明显现象
误差控制:使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避免温度影响(冷却至室温再测量)
2.常见失败原因分析
(1) 气体逸散 :如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未密闭,CO 逸出导致质量减少。
(2) 氧气参与 :如镁条燃烧未计入空气中氧气质量,结果偏大。
(3)使用气球密封装置,产生气体过多,导致气球太大,受浮力影响天平不平衡。
答案和解析
考点01 物质的变化★★★★☆
定 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发生变化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一定伴随能量改变)
实 例 性状改变:破碎、弯曲、拉丝、压片等状态改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铸造等其他:灯泡通电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气球、轮胎、锅炉等爆炸 燃烧变化:物质燃烧、汽油火药等爆炸变质变化: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锈蚀变化:金属生锈其他变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杀菌消毒、变质、腐败、物质分解等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举例:蜡烛燃烧时一定伴随蜡烛的熔化。
易错提醒
1.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注意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有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
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考点0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 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区 别 某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注 意 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影响,在描述物质性质时注明条件。(如液体沸点受大气压影响)
考点03 物质的简单分类★★★★☆
1.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宏观定义 微观分析 举例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氢气H2、氧气O2、铁Fe等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分子中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四氧化三铁Fe3O4氯化钠NaCl等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其中一种是氧原子 水H2O二氧化碳CO2
易错提醒:含氧化合物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KMnO4、CO2等,含氧化合物可以含有两咱或三种元素,而氧化物只含有两种元素。KMnO4是含氧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
2.物质的简单分类:
混合物 氧化物
物质 化合物
纯净物 其他
单质
考点04 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 ①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质量总和:所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不包括没有反应完的部分和催化剂的质量)和所有生成物的质量。要注意参加反应的气体或反应生成的气体、沉淀等不要忽略。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反应前后,改变的粒子是 水分子 ;反应前后,不变的粒子是 氢原子、氧原子 。
3. 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和不变:
宏观 微观
一定不变 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一定改变 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可能改变 化合价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考点05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1.质量“守恒”的实验情况分析
方案 方案1 铜粉加热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2 铁与硫酸铜反应
原理 Cu + O2 CuO Fe+CuSO4→Cu+FeSO4
装置
现象 气球先鼓起后变瘪,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电子天平示数不变
分析 方案一实验装置中,橡胶塞的作用是形成密闭体系,小气球的作用是形成密闭体系并缓冲压强;气球变瘪的原因:消耗了锥形瓶内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如果没有它们,实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反应结束后天平示数比反应前大。
2.质量“不守恒”的实验情况分析
实验 实验3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4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HCl +Na2CO3 → NaCl+H2O + CO2
实验现象 固体粉末溶解,产生大量气泡;天平向右倾斜 镁条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同时还有白烟产生;天平不平衡。
原因分析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去,所以质量变小 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和氧气的质量和,导致固体质量变大。但部分氧化镁以白烟形式逸散,另有一部分氧化镁粘在坩埚钳上,导致固体质量变小。故实验结果“减小”、“不变”或“增大”均可能。
实验反思 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时,有气体参加或有生成的反应,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归纳小结
(1)所有的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表面貌似“不守恒”的实验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原因。
(2)有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或者有烟、雾状物质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考点06 化学方程式及意义
1.定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2.意义:
化学方程式 以C + O2CO2为例
客观事实 反应物 C和O2(或碳和氧气)
生成物 CO2(或二氧化碳)
反应条件 点燃
量的关系 物质的相对质量关系 C + O2 点燃 CO2 相对质量: 12 32 44每 12 份质量的碳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在此反应中,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3:8:11)
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每 1 个碳原子和 1 个氧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1 个二氧化碳分子(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个数比为 1:1:1 )
考点07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内容
书写原则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步骤 (1)描述反应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2)配平化学方程式:选取合适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配平方法Ⅰ.最小公倍数法Ⅱ.观察法
(3)标注生成物的状态: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对于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易错提醒:
(1)正确区分反应条件和反应过程。如“点燃”是反应条件,“燃烧”是反应过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点燃”不能写成“燃烧”。
(2)不同的条件不能混淆。如“点燃”与“加热”是两个不同的条件,不可混用,“加热”用“ ”表示,“点燃”不能用符号表示,只能写汉字。
(3)配平时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不能改动,只能在化学式前面加数字,使左右两边各原子个数相等。
(4)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注“↑”号,如C+O2 点燃 CO2;溶液中的反应,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注“↓”号,如Fe+CuSO4==FeSO4+Cu。
(5)“↑”和“↓”只能标注在生成物中,不能标注在反应物中。
(6)若反应所需温度较高,超过了酒精灯加热的最大温度(600℃),要用“高温”表示。某些反应给出的条件是具体的反应温度,就在化学方程式中直接标出具体温度。
(7)若反应条件有两个或多个时,“ ”写在等号的下方,其他条件写在等号的上方。
考点08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1.计算依据:
①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②基本依据:反应中的各物质的质量比成正比例关系,等于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
2.计算步骤及注意事项
以“在实验室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如果加热分解7.9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是多少?”为例
步骤 示例 注意事项 常见的扣分点
设 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 设未知数时不带单位 设未知量时,x后面加了单位
写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 +MnO2 +O2↑ 化学方程式要书写正确 未配平,漏标或标错“↑”“↓”
找 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2×158 327.9g x 已知量应为纯净物的质量且应带单位 相对分子质量算错,漏乘化学计量数
列 列出比例式 等式两边化学意义应相同 实际质量写错位置,漏写单位
求 求解 计算结果要带单位 数据位置混乱,漏单位
答 简明作答 答:可以得到0.8g氧气。 —— 用“略”字或用省略号作答,未表达完整
易错提醒:
①设未知量时一定要写上“质量”二字,未知数后面不带单位;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注意化学方程式的完整;
③一定要注意用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乘以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④求解出未知数的值后要带上单位。
③单位必须统一,且单位要代入计算过程。
易错点01 物质的变化
易错核心难点
1.混淆现象与本质 :只关注明显的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而忽略了 是否生成新物质 这一本质判断标准。
2.忽略微观变化 :不理解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3.混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尤其是一些伴随物理变化的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或变化不剧烈的过程(如生锈、食物腐败)。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烟花爆竹爆炸、火药爆炸、加油站爆炸等;单纯由于压力增大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如夏天汽车轮胎爆炸、吹爆气球、锅炉爆炸等。
4.被生活用语误导 :生活中常说“XX化了”(如雪化了、糖化了),但这些很多是物理变化。
对“新物质”理解片面 :认为只有变成完全不同形态的东西才是新物质,忽略了物质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的变化才是关键。
总结: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的唯一判断依据。不能依据有无明显现象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判断对错】
1. 用活性炭给红糖溶液脱色制成白糖是化学变化( × )
2.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碘固体,固体变成紫色蒸气是化学变化。( × )
3. 干冰升华产生气体,是化学变化( × )
4. 灯泡发光发热,是化学变化( × )
5. 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化学变化( × )
6. 咸菜晒干后表面出现白色盐粒,是化学变化。( × )
7. 爆炸都是化学变化( × )
8. 固体加热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
易错点02 质量守恒定律易错点
1. 适用范围混淆
仅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如冰融化)不适用。
错误示例:认为“10g水蒸发为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实际是物理变化)。
2. “参加反应”理解偏差
需计算实际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未反应的剩余物不计入。
错误示例:3g碳与10g氧气反应生成CO 时,若氧气过量,总质量≠13g。
3. 气体或沉淀的遗漏
有气体生成或参与的反应需在密闭容器中验证,否则天平不平衡。
错误示例:蜡烛燃烧后固体质量减少,因CO 逸散未称量。
4. 分子与原子关系混淆
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错误示例:“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判断对错】×或√
1.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但原子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 )
2. 镁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 )
3. 10g水蒸发后得到10g水蒸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
4.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说明质量不守恒。( × )
5. 碳酸钙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减轻,违反质量守恒定律。( × )
6. 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
7.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状态改变可能导致质量改变。( × )
8. 在密闭容器中,铁与硫酸铜反应后总质量一定不变。( × )
9. 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
10. 某有机物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CO 和H O,若CO 和H O的总质量小于该有机物质量,则该反应违反质量守恒定律。( × )
11. 细铁丝燃烧后生成物质量大于铁丝,违反质量守恒。( × )
12.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一定不变。( × )
易错点03 化学方程式书写易错点
1.基础书写错误
(1) 化学式错误
常见物质化学式书写错误(如NaOH写成NaO或NaOH2、如Fe O 写成Fe O )
化合价与原子个数不匹配(如AlO→Al O )
气体/沉淀符号误用(↑↓漏标或多标)
(2) 反应条件遗漏或错误
混淆“点燃”“加热”“高温”等条件符号
催化剂(如MnO )误写为反应物或生成物
气体或沉淀符号漏标 :如↑(气体)、↓(沉淀)。
2.配平与守恒问题
(1) 未配平或配平错误
仅调整化学式下标而非系数(如2MgO写成MgO )
忽略质量守恒定律(如反应前后原子数不等)
(2) 反应物/生成物混淆
主观编造不存在的反应(如H O 分解生成H )
复分解反应条件判断错误(如未生成沉淀/气体/水)
3.实验与情境关联错误
(1) 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
忽略关键现象(如铁钉与硫酸铜反应中铜析出)
混淆浓稀硫酸性质(如吸水性误判)
(2) 真实情境应用偏差
脱离实际情境(如火柴燃烧反应条件简化)
【判断对错】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完整正确。画×或√
2H2O2H2+O2 × ×
4Fe+3O22Fe2O3 × ×
H2+O2=2H2O × ×
× ×
× ×
× ×
易错点04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易错点
1.基础概念错误
未配平化学方程式 :直接使用未配平的方程式计算会导致比例关系错误,违背质量守恒定律。
混淆物质状态 :气体、固体或液体的计算方式不同(如气体需考虑体积,固体需质量),忽略状态会导致方法错误。
单位不统一 :未将体积、质量等单位换算为一致(如升→克),计算结果偏差。
2.数据应用错误
含杂质物质直接计算 :未扣除杂质质量(如石灰石中碳酸钙纯度),导致结果偏大。
过量反应物判断错误 :未明确哪种物质过量,以不足量物质为基准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基础数据错误(如氧气分子量误为16而非32)影响最终结果。
3.解题过程疏漏
忽略反应条件 :如温度、浓度对产物性质的影响,导致方程式选择错误。
格式不规范 :设未知量带单位、计算过程漏单位或比例式列错。
审题不清 :将“加热一段时间”误为“完全反应”,或答非所问。
4.思维逻辑误区
质量守恒定律误用 :混淆“参加反应”与“反应物总量”,或用于解释物理变化。
宏微结合不足 :未建立“符号—微观—宏观—量”四重表征,难以理解定量关系。
方法1 判断物质的变化
抓住本质问核心: “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判断的唯一金标准。
现象辅助要记牢: “色生气光变” (颜色改变、生成沉淀、产生气体、发光放热、温度显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 典型 信号 ,看到它们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化学变化。
状态形状是陷阱: “三态变化、形变、破碎、溶解(大多情况)” 通常是物理变化,不要被表象迷惑。
发光发热辨来源: 燃烧爆炸(化学),灯丝发光(物理) 。区分能量转化是否伴随化学反应。
警惕“化”字陷阱: 溶解、熔化、汽化、升华等带“化”字的,往往是物理变化;燃烧、生锈、腐烂、发酵、变质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但也有例外,要根据本质判断)。
注意复杂过程:一个过程中可能同时包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要抓住主导过程或整体本质。
总结答题思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如何证明?(从现象推断生成的新物质或性质改变) → 得出结论。
易错点02 物质的简单分类易错点
1. 纯净物与混合物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仅含H O分子),而石墨与金刚石混合属于混合物(同素异形体)。
判断依据:是否由单一物质组成,与颜色、透明度无关。
注意点:“洁净”“澄清”等修饰词不代表纯净物。
易错点: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而“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
2. 单质与化合物
同种元素可能形成混合物(如O 与O ),但单质一定是纯净物。
化合物需含多种元素,氧化物必须含氧且仅两种元素(如H O是氧化物,KMnO 不是)。
易错点:CO 、SO 中无O 分子
3. 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
所有氧化物均为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CaCO )。
易错点 :忽略氧化物必须是化合物的前提。

【判断对错】×或√
1.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 )
2.纯净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 )
3.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 )
4. 水(H O)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 )
5. 二氧化碳(CO )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 × )
6. 铁锈(主要成分Fe O )是纯净物。( × )
7. 氯酸钾(KClO )是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
8. 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 )
9. 臭氧(O )是单质,但不是纯净物。( × )
10. 氧化镁(MgO)是氧化物,但不是含氧化合物。( × )
11. 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属于纯净物。( × )
12. 高锰酸钾(KMnO )加热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是混合物。( √ )
13.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
14. 二氧化锰(MnO )在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时是催化剂,属于混合物。( × )
方法3 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1.奇数配偶法
适用于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的情况。其配平步骤为:先找出方程式中出现次数较多且原子个数为一奇一偶的元素;将奇数原子的化学式前配上2,使其变为偶数;然后根据已确定的化学计量数,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数目。
比如,甲烷燃烧的反应:CH + O → CO + H O。氧原子出现次数较多且在H O中是奇数个。先在H O前面配上2,此时氢原子变为4个,所以CH 前面配上1,然后根据氧原子守恒,在O 前面配上2,配平后的方程式为:CH + 2O = CO + 2H O
2.待定系数法
适用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化学方程式。具体做法是:先假设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a、b、c、d等;然后根据原子守恒列出关于这些系数的方程组;最后解方程组求出各系数的值。
例如,配平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H OH + O → CO + H O。设C H OH的化学计量数为a,O 的化学计量数为b,CO 的化学计量数为c,H O的化学计量数为d,则方程式可写为:aC H OH + bO → cCO + dH O
根据碳原子守恒可得:2a = c;根据氢原子守恒可得:6a = 2d;根据氧原子守恒可得:a + 2b = 2c + d
由2a = c和6a = 2d可得c = 2a,d = 3a,将其代入a + 2b = 2c + d中,得到a + 2b = 2×2a + 3a,即a + 2b = 7a,解得b = 3a
为了使系数为最简整数比,令a = 1,则b = 3,c = 2,d = 3,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C H OH + 3O = 2CO + 3H O
方法4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设计方法
1.实验设计思路
(1)核心目标:通过封闭系统内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定量测量,验证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设计原则:
密闭性: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采用气球/锥形瓶密闭装置
现象可视:选择颜色变化(如Fe与CuSO 反应)、气体生成(如Na CO 与HCl反应)等明显现象
误差控制:使用电子天平精确称量,避免温度影响(冷却至室温再测量)
2.常见失败原因分析
(1) 气体逸散 :如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未密闭,CO 逸出导致质量减少。
(2) 氧气参与 :如镁条燃烧未计入空气中氧气质量,结果偏大。
(3)使用气球密封装置,产生气体过多,导致气球太大,受浮力影响天平不平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