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大同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夯基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闻一多在诗歌创作领域中采取的办法是承接传统并借力传统,实行中西诗歌的传统汇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姿态见长。首先,他深受中国传统诗歌及其文化的滋养。中国古典诗歌是闻一多创作的源泉:前期,诗人就发表了《律诗的研究》,提出中国的律诗是“最合艺术原理的抒情诗文”,又说“均齐是中国的哲学、伦理、艺术的天然的色彩,而律诗则为这个原质的结晶”,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中国新诗的格律化运动;后期,诗人通过钩沉神话、《诗经》《楚辞》和唐诗等文化瑰宝,在挖掘古典文学宝藏的同时,进行了创新性和创造性探索,期望培植能够深耕于现代国家的民族传统精神。其次,他是有选择性地对西方诗歌传统进行采纳学习。闻一多在诗歌形式的创作上对西方唯美主义的借鉴学习比较明显,比如济慈“艺术纯美”的思想。在追求“诗的格律”时期,王尔德的“生活模仿艺术”的观念对闻一多的影响也很大,一如他在《诗的格律》中对王尔德“自然的终点便是艺术的起点”之语的肯定。当然,闻一多对西方诗歌传统的借鉴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也延续到他的诗论作品中,如其诗论文章《〈女神〉之地方色彩》便鲜明地提出了“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因为那样便无以鉴别美丑了”的观点。他的系列诗论观点,将草创时期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中西交融”的方向,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源头和新的路径。
闻一多在探索新诗向何处去的关键十字路口,不管是纵向继承,还是横向借鉴,都实现了辨证统一。他追求“不要作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的色彩”,然而也“不要做纯粹的外洋诗,但又尽量地吸收外洋诗的长处”,因为“他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这汇聚到闻一多的诗歌创作理论上,则表现为注重诗音与诗形。
其一是“诗的三美”主张,呈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诗歌创作的“三美”原则。他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核心观点便是“三美”观点,明晰地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其中音乐的美在于音节,专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表现的美,包括节奏、押韵、停顿等要素的美,要求语音和谐、声音流畅,且符合诗人的情绪;而绘画的美在于辞藻,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和现实,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想象画面;建筑的美则立足空间,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的字数长短需要均齐,形成一种外形匀称、均齐的格律诗形。闻一多的诗的“三美”主张,借鉴消化了中外传统的诗和诗的传统,并对中国文字重意、诗歌依托吟诵等民族传统精神的艺术元素进行了充分吸收和改进,从而引发读者听觉、视觉上的双重诗美体验。
其二是借传统之力,让诗歌创作具有难度,筑牢诗歌艺术门槛。闻一多早年热心于新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欲引领一种诗的风气,从《红烛》到《死水》,薄薄的两本诗集以倡导新格律诗而开一代诗风。《诗的格律》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新诗格律化追求,提出“做诗的趣味就是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格律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传统,要求作者必须有很厚的积累才能收放自如,一如杜甫所言“晚节渐于诗律细”。闻一多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在新诗白话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独树一帜,三个原点也构成一种稳定关系:“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量体裁衣’、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事实上,从《红烛》到《死水》,闻一多一步步将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合二为一,做到了我们今天所常说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最终使得新诗摩擦出了中外诗歌交锋融汇的火花。
(摘编自颜同林 何婷《闻一多:传统的诗与诗的传统》)
材料二:
闻一多称得上是现代中国的英雄。当他看到动荡的社会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时,他便认识到了和平、民主和正义是他更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它们是比学术研究更高层次的理想。于是,他从书斋走向了社会,参加了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而当他一旦置身于为民主的斗争中,他那种正气凛然、无所畏惧的精神品质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不怕吗?不怕。为什么?因为“为人民”是一项至善的事业。闻一多在“为人民”的事业中是不可战胜的——他可能会牺牲,但他不会失败;即使牺牲,精神也会永存。他挑战的权威,不再是他以前所面对的诗坛明星和学界名流,而是国民党政权。他反对内战,要求民主与和平,更是喊出了人民的心声。他就这样在“为人民”中找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就闻一多投入到民主斗争时所保持的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而言,可以说他就是一个诗人,一个伟大的信仰者。
现有的材料表明,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不是原先计划中安排的,而是因为他看到李公朴追悼会上又晃动着特务的身影,他感到愤怒才拍案而起。他在演讲中所用的大气磅礴的祈使句式和不容置疑的语气,展示的是代表正义的自信,是作为忧国忧民的道德担当,是一个超脱世俗的有自信的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宣判。他说:“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的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历史学家凭理性预测前景,闻一多进行这样的展望,更多的是依靠一种信念。这一信念自有其历史的依据,但它更多的是依据信念本身所作的宣告。
闻一多用这样的方法来证明前景的光明,表明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诗人,怀着热烈的感情,表达对未来朴素而美好的期望。他确信自己在正义的一方,而正义的一方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他由此找到了牺牲的价值,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
(摘编自陈国恩《“诗”的闻一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指出,闻一多“要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意思是说新诗创作既要继承中国诗歌传统,又要借鉴西方诗歌传统。
B.材料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晚节渐于诗律细”,是为了说明格律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传统。
C.材料二中闻一多致力于“为人民”的事业的主要表现有:反抗国民党政权,反对内战,要求民主与和平。
D.材料二中“不是原先计划中安排的”说明“最后一次讲演”是临时发挥的,更能体现闻一多的正气凛然、无所畏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二段在论述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闻一多对新诗创作方法的探索,下启其对新诗创作理论的研究。
B.材料一在论证观点时列举了闻一多的相关理论著作和新诗作品加以佐证,如《律诗的研究》《诗的格律》《红烛》《死水》等。
C.材料二将历史学家凭借理性预测前景与闻一多完全依靠信念展望未来进行比较,突出了闻一多对光明前景终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D.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读者关注闻一多“不怕”背后的深层原因,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3.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深耕传统 汲取营养 B.诗音诗形 双重并举
C.正义凛然 无惧牺牲 D.中西交融 开拓创新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闻一多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闻一多的《一句话》是如何体现其“诗的三美”主张的。(6分)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名
翟延平 乔宗玉
那年晚秋的哈尔滨,比往年都要冷。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在东北对中国人民的迫害和掠夺,很多爱国抗日志士被捕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豪先是在刑事股工作,因为外号“林大头”的林宽重负责的特高股缺人手,就被调到了那里。那天,“林大头”说,有名中共地下党员将携带一份重要情报前往满洲里,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车上找到这名地下党,尽量不要打草惊蛇,一路尾随,到接头地点将他和接头人一网打尽。日本关东军方面也非常重视这件事,已经在火车上部署了宪兵和便衣。
上车后,李豪负责跟随在列车员身后,检查车票和国民手账②。车厢里坐得很满,有苏联人,有执有美国护照、法国护照的洋人,还有不少中国人,像是那种跑单帮做生意的。
她看似平静地坐在位子上,内心却无比忐忑。她目前还没有引起敌人过多的注意,也没有人查过她的证件和物品,毕竟她从边境北面回到国内也就半个月而已,不会有太多认识她的人。组织上挑选她执行这项任务,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然而,没多久火车就快到满洲里了,车上的人越来越少,这让她有些担忧。此刻的她并未察觉到,在车厢的尽头,与她形成斜对角线的位置,有一个年轻女人正低头佯睡,实则监视着车厢中的每个人。
她慢慢将目光移向窗外,思绪却渐渐飘远。
去年,她第一次出任务时,提着重重的小木箱,去车站等一位“客人”。她知道这里面是一部电台,一旦被捕,这玩意随时会让她暴露身份。她的任务是在“客人”短暂下车时,把箱子给他。
当时,月台上很冷,箱子很沉。她把箱子放在地上,揉了揉手。
这时,一个胖警察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向她走来。她的脑子顿时一片空白,不知所措。
胖警察朝地上的箱子轻轻踢了一脚,道:“什么破玩意?”
“没……没……没什么……”她结结巴巴地说。
“一看就是私货。”胖警察用手掂量地上的箱子,“跟我走一趟吧。”
“完了,暴露了!”她赶紧四处张望,寻找逃跑的路线。
这时,一个瘦警察从他们身边走过,问胖警察怎么回事。
“哦,抓了个小偷,得好好让她懂懂规矩。”他回答道。接着,他一把抓住了她的手腕,随即,一副冰冷的手铐把她背铐起来,扭送进月台旁的值班室。
“完了——”她在心中默默哀叹着。
“坐下吧。”胖警察指了指一旁的座椅,把她按坐到椅子上。
他打开桌上的铁饭盒盖,里面的饭菜还冒着热气。
“饿了吧,快吃吧,吃完你赶紧走。”男人给她解开了铐子。
她揉着手腕,一头雾水。
“老武让你听我的。你现在是小偷,其他的少说少问。”胖警察冷冷地说,权威又不容置疑。
她终于长舒了一口气,眼泪几乎要落下来。
“老武”是之前约定的紧急暗号,说明事出紧急,托第三方传信,安排时宜。
在冷冷的秋风中,她提着木箱走着。远远的,一个“老把式”赶着一辆勒勒车在她的身后,胖警察坐在车上。
离边境一步之遥了,她回过头,发现勒勒车和上面的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边防士兵从哨所走了出来,望了她一眼,冷冷地问:“你是从哪里溜过来的?快回去。”说着推了她一把。她顺着力气踉跄了几步,到了边境另一端。
再往前走几步,坐落着一个俄式木刻楞小屋,胖警察跟她说的“老李头”正在那里等她。
经“老李头”的手,她带的东西几经周折终于转到了“客人”手里。后来才知道,事出突然,“客人”临时放弃了乘车。
在“老李头”引导下,她学会了很多本领,成为一名优秀的地下党员。这次组织交派她新的任务——成为保安厅特务科行动队长夏曦的妻子,并传递一份重要情报。她是以探望亲戚的名义登上火车,去满洲里的。临行前,组织上交代她,如果行动不顺,可以将东西放在火车上约定的地方。
这时,火车到达海拉尔站。车上下了很多乘客,又上来许多警察和宪兵。放眼望去,除了几个特务,乘客里似乎就她一个中国人。
“应该是暴露了,他们要抓的就是我。千算万算,谁能想到这趟车今天是这个情形呢。”她陷入焦虑中,但脸上依旧是一片平静。
眼看着那帮人快要走到她的车厢,她翻出手包里的口红,慢慢起身,假装去卫生间补妆。
“她好像察觉了。”角落里那个年轻女人站起来,对“林大头”说。一旁的李豪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废话,能不发现吗?等她出来就行动。”“林大头”气急败坏地说。
她出来时显然刚洗过手,双手还湿漉漉的。女特务和宪兵一把拉扯住她。
“跟我们走一趟吧。”女人说。
“凭什么?我——”猛然间,她想起夏曦嘱咐过她,不要说出自己的身份。她的双手被高高地铐在行李车厢的顶棚架子上,由于她个头不高,即便穿着高跟鞋,脚跟还是悬着。四周都是宪兵,他们安静狠厉地监视着她。李豪在女特务的带领下,把她的行李搜查了一遍又一遍,却一无所获。她非常庆幸自己及时在卫生间销毁了自己的国民手账。尽管此时她的两腿和两臂酸痛,但她坚定地认为,没有她扛不过来的刑讯。
“林大头”恶狠狠地告诉她,对于她这种无名无姓不开口的共产党,等到了站都会被转送到一个让她生不如死的地方,希望她能抓住这最后开口的机会。她并不作声,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但牺牲在民族救亡的革命路上,一切都值得。
【注】①小说选自《一块兰花皂》,讲述的是东北沦陷时期爱国志士的抗日往事。“她”牺牲后,她的双胞胎妹妹顾杏儿顶替了她的身份,与夏曦一起继续执行潜伏任务。②国民手账,指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发放的“良民证”,对占领区居民进行身份确认和监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豪本来是在刑事股工作,后来被调到林宽重负责的特高股,参与了在列车上围捕中共地下党员的行动。
B.她回国才半个月,认识她的人比较少,所以组织在得知她准备去满洲里探望亲戚后,让她传递一份重要情报。
C.她被胖警察带到值班室时,本以为自己无法逃脱,然而胖警察却让她吃完饭赶紧离开,这让她感到意外。
D.“千算万算,谁能想到这趟车今天是这个情形呢”不仅是她的内心感叹,也是“林大头”气急败坏的原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年晚秋的哈尔滨,比往年都要冷”一语双关,既指天气寒冷,也暗示了哈尔滨严峻的社会形势。
B.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她去年传送电台的经过,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情节更完整,同时也避免了叙述的平淡。
C.小说善用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如文中画横线句中“抓”“背铐”“扭送”等动作,形象表现了胖警察凶狠的一面。
D.小说将故事的主要场景放在相对封闭的列车车厢中,有利于营造紧张的氛围,更好凸显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8.文中写火车快到满洲里时,她有些“担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她“担忧”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大家从“她”身上提取了一个关键词:蜕变。请你围绕关键词写出短评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厚,讳宗元。少精敏,无不通达。虽少年,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反眼若不相识,不一引手救,而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材料二:
蒋彦回,名津,永州人也,居郡之南郭。少辞家入太学,既无遇于有司,则叹曰:“士必富贵而得志耶?”弃而归,筑囿,以读书于其间。未几,囿产玉芝,遂以名焉。山谷黄先生①贬宜州,过而赋之。是时,党禁密甚,士大夫有顾望心。先是,郡守丁注有《玉芝园》诗,山谷之诗盖次其韵②也。丁见之惧,易其本韵二三以异焉。惟彦回日从之游,藏其诗文字画二百余纸。明年九月,山谷病革,彦回闻之,往见焉,山谷曰:“吾身后事非彦回则谁付?”山谷既卒,为买棺以敛,而以钱二十万,具舟送之归乡。道乡邹先生③谪居永,彦回复从之游,欢甚。未几,道乡复有昭州之命,留其夫人与其子僦④民屋于太平寺后以居。彦回实经纪其家,同其患难而周其乏困。嗟乎,士穷乃见节义。若彦回之于二先生,非有平生之素。况二先生淹汩阸塞⑤于荒远寂寞之地,宾客落而朋友缺,无仇而挤者滔滔也。而彦回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变,此古之仁且贤者,族且亲者,恩且旧者,犹或难焉,彦回能之,可不谓贤矣哉?
(节选自杨万里《蒋彦回传》)
【注】①山谷黄先生:指黄庭坚,世称“黄山谷”,当时因元祐党一案被贬宜州。②次其韵:按照原诗的韵及用韵的次序来和诗。③道乡邹先生:指北宋著名理学家邹浩,号“道乡居士”,因直言敢谏得罪权臣被贬永州。④僦:租赁。⑤淹汩阸塞:流放埋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梦得A亲在堂B吾不忍C梦得之穷D无辞以白E其大人F且万无G母子H俱往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重新、再次,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中的“重”意思相同。
B.若,好像,与《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中的“若”意思相同。
C.过,经过,与《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中的“过”意思不同。
D.异,使……不同,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宗元年轻时精明聪敏,没有他不明白通晓的事,许多公卿贵人都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对他交口称赞。
B.韩愈指出,有些人平日里看似与人交好,可一旦遇到了利害冲突,不仅不去搭救对方,反而还会落井下石。
C.得不到有司的赏识后,蒋彦回离开了太学返回永州,他到永州后修建了一座花园,并在此读书。
D.黄庭坚和邹浩二人被贬到荒远之地时,宾客和朋友都很稀少,对他们充满仇恨并加以排挤的人到处都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囿产玉芝,遂以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强调“士穷乃见节义”,请简要分析柳宗元、蒋彦回身上“节义”的具体表现。(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田家叹
虞侍
山前雨脚如麻下,田里水头犹屋高。
只恐无秧可重插,农夫相视敢辞劳。
田父吟
叶茵
老天应是念农夫,万顷黄云著地铺。
有谷未为儿女计,半偿私债半官租。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叶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以农村生活作为描写对象。
B.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C.虞诗后半部分与杨万里《插秧歌》相似,都具体描绘农夫插秧的场景。
D.叶诗第三句写农夫有谷却不能为儿女考虑,暗示了农夫生活的艰难。
16.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湘江清澈澄碧、船只竞相行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大道之行也》中“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不仅要关爱自己的父母和子女,还要“推己及人”,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3)包含右图物象的古诗词句子有“______”“______”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雕虫小技”一词,应源于《北史》或《隋书》,盖因《隋书》由魏征主编,而《北史》的编者李延寿也参与了《隋书》的编纂,和魏征是同时代的人。《北史》记载的是隋朝以前的历史,其中有“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这是朝廷重臣李浑说给文臣魏收的话。这句话与《隋书·李德林传》中的“至如经国大体,是贾生、晁错之俦;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异曲同工,都说的是写诗词歌赋、文章策论乃“雕虫小技”。另外,“雕虫小技”还是文人自谦的用语,如李白初见韩朝宗时曾写了一封自荐信,他在信中夸赞韩朝宗的同时,说自己“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表达了“敢效微躯”的诚心。
由此可见,唐代“雕虫小技”都与文字、文学有关,并无褒贬一说。至于骆宾王的“顾惭非梦鸟,滥此厕雕虫”,刘禹锡的“衣裓贮文章,自言学雕虫”……都摆脱不了文字、文学这个含义。所以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中说:“原来诗文本身就有些人看作雕虫小技,那末,诗文的评更是小中之小,不足深论。”
另外,“雕虫小技”属于古汉语中的雅言,在民间俗语里的使用频次较低。以明清两代为例,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和钱泳的《履园丛话》中多有使用,而俗语小说的语用例仅出现在《西厢记》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在日常生活使用不多的前提下,“雕虫小技”的意思上千年来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固定到疆化的词语之一。
直到白话时代,“雕虫小技”这个词的使用开始活越起来,意思也从专指文字、文学引伸到泛指一切不入流的技艺或方法,所以《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常用于贬低他人的语境中。
18.下列选项中,与第二段中省略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
B.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C.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D.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做了详尽记录。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不足”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那所学校因经费不足而暂时停办。
C.大雾天气,路面的能见度不足五十米。
D.经过这次考试,我发现在学习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20.文中第三、四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面三个成语的意思也在不断发展中产生了变化,请仿照示例,任选一个简要分析。要求阐释准确,语言简洁流畅。(4分)
示例:“雕虫小技”,原本指的是诗词歌赋、文章策论,后用来泛指一切不入流的技艺或方法。
弹冠相庆 粉墨登场 空穴来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梁启超
材料二: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李大钊
材料三:人之所以需要理想,犹如水手需要星星,星星虽不可及,但可指引我们的航程。
——罗曼·罗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夯基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是为了说明格律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传统”说法有误,材料一引用了杜甫的诗句“晚节渐于诗律细”,说明格律需要作者有很厚的积累才能收放自如。)
2.C(“闻一多完全依靠信念展望未来”说法有误,材料二说的是“闻一多进行这样的展望,更多的是依靠一种信念”,并非完全依靠信念。)
3.D(材料一论述了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对中西诗歌的传统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故D项最恰当。)
4.①材料一重在论述闻一多对新诗创作方法和理论的探索,突出其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影响。②材料二则侧重论述闻一多的“诗人精神,凸显其坚持正义、无所畏惧的高尚品格。(每点2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音乐美:这首诗前五句中每句九字,“祸”“火”“破”“默”等押韵,语音和谐,节奏鲜明,体现了音乐美。②绘画美:“火山”的赤红与“青天”的湛蓝形成颜色映衬,“霹雳”“铁树开花”等描写,展现出色彩浓郁的想象画面,充满绘画美。③建筑美:这首诗共两节,每节七行,行数与字数对应,外形匀称、均齐,具有建筑美。(每点2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B(“组织在得知她准备去满洲里探望亲戚后”说法有误,她是以探望亲戚的名义登上火车前往满洲里的,并非真的是探望亲戚。)
7.C(“表现了胖警察凶狠的一面”说法有误,应是表现了胖警察机智果断的一面。)
8.①火车上的人越来越少,会增加她被敌人盯上的概率,从而危及自身安全。②她担心自己暴露后,不能顺利传递情报,无法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每点2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面对盘查:一年前的她内心害怕,说话结结巴巴;一年后的她虽然内心忐忑,却能表面上保持冷静,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②暴露后:一年前的她“四处张望,寻找逃跑的路线”,以求脱身;一年后的她机智应对,假借去卫生间补妆,销毁国民手账,藏好情报。③被抓捕后:一年前的她被抓后只是默默哀叹,没有任何办法;一年后的她准备硬扛刑讯,视死如归,拒不透露自己的身份,不愿连累战友。(每点2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DF(原句标点: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11.B(B项,“若为佣耕”中的“若”意为你,二者意思不同。C项,“以其境过清”中的“过”意为过于。D项,“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为对……感到奇怪,是意动用法。)
12.D(“对他们充满仇恨并加以排挤的人到处都是”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无仇而挤者滔滔也”可知,应是“对他们没有仇恨却加以排挤的人到处都是”。)
13.(1)(他们)听说子厚的高尚风范,也应该会稍微觉得惭愧了。(“闻”“少”各1分,句意2分)
(2)不久,花园里出产玉芝,于是(他)就用“玉芝”给这座花园命名。(“未几”“名”各1分,句意2分)
14.①刘禹锡被贬播州时,柳宗元情愿拿柳州换播州,即使因此再度获罪,也不觉得遗憾。(2分)②蒋彦回:党禁严重时,蒋彦回依然与黄庭坚交往,收藏其诗文字画,并在黄庭坚去世后为其收殓,送其灵柩回乡;邹道乡被贬时,蒋彦回与邹道乡交好,并在邹道乡去昭州后帮其家人料理家事,并周济他们。(3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厚,名叫宗元。少年时精明聪敏,所有事情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他虽然很年轻,却能够考中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地推荐赞誉他。
柳宗元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母亲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母亲,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他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了也没有遗憾。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唉!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如今平日里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吃喝玩乐来往频繁,握着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上的太阳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不但不伸一下手去搭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事,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说子厚的高尚风范,也应该会稍微觉得惭愧了。
材料二:
蒋彦回,名津,是永州人,居住在郡县南面外城之处。他年少时离开家乡进入太学学习,得不到有司赏识之后,就感叹道:“读书人一定要取得富贵之后才算实现志向吗?”于是他放弃了(太学生的身份)回到故乡,修建了一座花园,以便在这里读书。不久,花园里出产玉芝,于是(他)就用“玉芝”给这座花园命名。黄庭坚被贬宜州,经过玉芝园时赋诗歌咏。那时候,党禁非常严格,士大夫有观望畏忌之心。之前,郡守丁注曾经写过《玉芝园》诗,黄庭坚的诗就是依次用丁注之诗的韵脚来写的。丁注见到黄庭坚的和诗之后很害怕,就把自己原诗韵脚改变了几个来表示与黄诗不同。只有蒋彦回每天跟着黄庭坚游玩,收藏了他的二百多幅诗文字画。第二年九月,黄庭坚病危,蒋彦回听说这件事,赶去见他,黄庭坚说:“我的身后之事,如果不是彦回又能托付给谁呢?”黄庭坚去世之后,(蒋彦回)为他买了棺木收殓,又出二十万钱,准备好船只送黄庭坚的灵柩回乡。邹浩谪居永州,蒋彦回又跟随他游玩,非常高兴。不久,邹道乡又接到被贬昭州的任命,他就把妻子儿女留在永州,在永州太平寺后面租赁了当地百姓的一间屋子让他们居住。蒋彦回实实在在地帮邹道乡的家人料理家事,与他们一同经历磨难并且周济他们困顿的生活。唉,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像蒋彦回对于黄、邹两位先生,平素没有交情。黄、邹两位先生在荒远寂寞的地方被流放埋没,宾客稀少又缺少朋友,没有仇恨也对他们加以排挤的人到处都是。但是蒋彦回即便是到了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也不改变对二位先生的态度,这是古代仁德贤明之人,同一家族中的血缘之亲,曾经对他们有恩而且旧交甚厚的人,都难以做到的事,蒋彦回却做到了,能不说他是品德高尚之人吗?
15.C(“都具体描绘农夫插秧的场景”说法有误,虞诗后半部分写农夫担心雨水损坏了秧苗,家里没有秧苗来重插,并没有具体描写农夫插秧的场景。)
16.同:都表达了诗人对农夫的同情。(2分)异:①虞诗中“农夫相视敢辞劳”写暴雨中农夫仍不辞劳作,表达了诗人对农夫坚韧精神的赞颂;(2分)叶诗中“半偿私债半官租”一句写农夫谷物尽数抵债交租,表达了诗人对租税制度掠夺农夫劳动成果的批判。(2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2)(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3)笠是兜鍪蓑是甲 孤舟蓑笠翁(青箬笠/一蓑一笠一扁舟/荷笠带斜阳)(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18.D(第二段中省略号与D项都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引用内容的省略。B项,表示语意未尽。C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19.A(文中加点的“不足”与A项都是动词,不值得。B项,形容词,不充足。C项,动词,不满。D项,名词,不够完备的地方。)
20.错误词语:疆化 活越 引伸 正确词语:僵化 活跃 引申(每改对一处给2分,改对两处即可)
21.不能删去。“几乎”表示上千年来绝大多数情况下“雕虫小技”的意思都没有变化,但可能会有例外,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与严谨。(4分,其中观点1分,理由3分,学生若只答观点不说明理由则不给分,意近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示例一:“弹冠相庆”,原本指的是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的样子。
示例二:“粉墨登场”,原本指的是演员化装上台演戏,后用来指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示例三:“空穴来风”,原本指的是消息和传说不是没有原因的,后用来形容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4分,任选一个成语分析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材料一强调青年是振兴国家的重要力量,材料二强调青春要拼搏奋斗,材料三强调要有远大的理想。考生在写作时,应综合三则材料展开立意,阐述自己的观点。若写记叙文,考生要紧扣“青年·奋斗·理想”进行选材,注意事例选取要典型,可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品质。若写议论文,考生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分段列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具体事例为观点提供支撑;也可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生活中青年人的不同表现,阐明自己的态度,这样的安排比单纯并列式更新颖一些;还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先引出观点,分析青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围绕“青年·奋斗·理想”层层递进,论述青年应如何通过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青春力量,这在立意上则更胜一筹。
【参考立意】①青年要在奋斗中谱写人生华章。②青年有理想,奋斗有方向,国家有希望。③以梦想为帆,以奋斗作桨,不负青春韶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