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共同体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共同体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下)七年级10月份语文“独立作业”
学校开展“品景物之美·感四季芳华”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 抑扬顿挫,读出四季之声(24分)
1.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我们身边广泛应用。小语回顾所学,感悟颇深。下面是她在DeepSeek里输入几个词语后生成的一段话,请你按要求加以完善。
轻轻打开语文课本,四季之声,皆在文中。春回大地,百花竞开,春的朗润里酝niàng( )着花香,人们花枝招展地迎接暖阳到来;蝉声阵阵,夏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听!黄晕( )的灯火下,雨声应和( )着风的节奏;金风飒飒,风中有黄昏时“断肠人”的秋思:岁暮天寒,可爱的水藻把终年zhù( )蓄的绿色全奉献给了温情的济南。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美不胜收的风光,传染着生生不息的正能量,还让我们感悟到世间温暖。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酝niàng( ) 黄晕( ) 应和( ) zhù( )蓄
(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花枝招展 B. 争先恐后 C. 美不胜收 D. 生生不息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 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的季节,在不同的文人骚客眼中也是各着色彩。四季美景一经诗人的浸润便有了情思。请你阅读并完善下列表格。
情感种类 古诗名句 借助意象 表达技巧 季节
思念亲友 ①“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明月 以景衬情 秋季
羁旅愁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 秋季
③“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大雁 虚实结合 初春
豁达心胸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日月 奇特想象 秋季
身世之悲 ⑤“正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落花 即事写情 春季
⑥“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暮春
3.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通过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描绘了属于他独特的多彩人生四季。阅读题目,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根据图片和提示,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出相应的人物名字。
温馨提示 人名
保姆,一字不识 ①
日本人,鲁迅的解剖学老师 ②
鲁迅的朋友,也曾经留学日本 ③
(2)假如鲁迅先生及《朝花夕拾》中的人物有机会来到现代,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他打算与朋友一起去天安门广场看阅兵式。你觉得鲁迅先生最有可能与谁同行?请你从以上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并结合名著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活动二 以声传情,领略四季之美(24分)
(一)(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意
胡竹峰
①秋,一天天深了,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
②秋天有光,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古人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抒写:“高梧叶下秋光晚”“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极目秋光夕照开”“银烛秋光冷画屏”“当檐飒飒生秋光”……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秋意的深处。
③秋意,在古城里。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触摸市井生活,就能感受到秋意。
④秋意,还在山野中。
⑤石榴挂色,梨已青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饱满熟透了,青枣越来越大,开始泛红,柿子渐次发黄变软,还有白海棠、木瓜、香橼,累累如浓荫匝地。后山的栗子树枝繁叶茂,撑开了肥大的斗篷,露出深红的皮壳,惹得顽童眼馋。
⑥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树叶不知不觉飘落,没有声音,没有气味,人走上去,恍若触动了地气。诗里说,“南中地气媛,初冬未重衣”,这是地气不同。燕赵北国的地气似乎更厚重,白桦林与枫树林里,有慷慨悲歌。登高怀古,能望见连绵的山脉在秋光下巍然,像一卷卷竹帛史书。
⑦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甚美,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秋叶斜斜地荡漾。泠泠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
⑧夜里借宿在一户农宅,以门板竹床搭一通铺,躺在上面闲话。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将我融化了。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
⑨树影、人影,还有房屋的倒影,恍惚在白花花的月色下。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兴所至,心所往,真想驾一叶飞舟扶摇直上,邀明月秋风,饮酒怀古叙旧。
⑩几个人与秋意、夜色一起游荡在长林丰草之间。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这是秋夜的凛冽。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那夜秋意萧索,然萧索中分明有矜重,有肃穆,有不动声色的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有删改)
4. 把握关键语句,梳理文章脉络,完成下图填空。
5. 散文的美也表现在遣词造句上,比如选择巧妙贴切、富有意蕴的词语,运用匀称整齐或错落有致的句子,或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遣词造句的妙处。
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
6. 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朗读才能更加动人。请参照示例,对下面文本中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说说设计的理由。(提示:可以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等角度考虑,最少设计两处)
【示例】句子: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朗读设计及理由:整体语速要舒缓,读出作者对济南喜爱和赞美之情。“特别”和“小摇篮”重音强调突出;后者减慢语速,读出温柔慈爱的感觉。“可爱”语气亲切活泼,“好像”后面可稍作停顿,突出济南在冬天里舒适温暖的感觉,语气轻柔,语调上扬。
句子: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朗读设计及理由:__________
7. 与《天净沙·秋思》中“悲秋”的基调不同,本文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深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更认同哪种对秋的解读,并简要说明理由。
(二)(10分)
金秋季节,学校开展“九·三阅兵”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阅兵活动按照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时长约70分钟。分列式环节按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
材料二
此次阅兵的关键词是“智能化、体系化、无人装备”。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按作战模块编组,展示体系作战能力。无人智能、反无人及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的遴选,展示了我军新域新质战力。
材料三
徒步方队体现“一老一新”:“一老”指抗战老部队,受阅人员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抽组;“一新”指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包括“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
材料四
与2015年、2019年相比,此次阅兵的关键词不再是“新型号清单”,而是“作战体系证明”。筹划与训练环节引入北斗定位、智能评估与仿真推演,使阅兵从“齐步换装”转向“联训联考”,把看得见的整齐队列转化为看不见的作战要素耦合。
——摘自《解放军报》评论
材料五
网友评论1:“看着国产新型武器装备,为国家科技进步感到自豪!”
网友评论2:“抗战老兵敬礼的瞬间,我泪目了。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和平。”
网友评论3:“阅兵展示的是国威、军威,更是和平的力量。”
8. 根据材料四,此次阅兵与2015年和2019年阅兵相比,最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哪一方面?( )
A. 从展示新型武器装备清单转向证明作战体系能力
B. 首次使用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并增加无人装备
C. 阅兵时长缩短至70分钟以内
D. 徒步方队规模扩大以突出“一老一新”特点
9. 阅读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阅兵式的两个步骤。
10. 综合以上材料,说说此次九三阅兵主要展示了人民军队哪些方面的新发展?(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11.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可以通过哪些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情怀?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回答。
活动三 字句碰撞,摹写四季之语(19分)
学习《世说新语》二则时,同学们觉得“咏雪”这一生活细节反映了魏晋文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情趣,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一起参与。
【甲】
咏雪
吴均①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②如雾转,凝阶③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释】①吴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②萦空:在空中萦绕、飘动。此处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③凝阶:凝结于台阶。
【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丙】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三①,云:“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维②霰’,‘霰’即今所谓未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余嘉锡③在《世说新语笺疏》云:“二句虽各有谓,而风调自以道韫为优。
【注释】①陈善是宋朝文学批评家,著有《扪虱新话》,共十五卷。本材料节选自其第三卷。②维:同“为”。③余嘉锡:中国近现代文献学家,文学史家。
12. 【解词溯义】结合语境,参考提示方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词语 方法 释义
俄而雪骤 参考成语法:狂风骤雨 (1)______
柳絮因风起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判断或推断 (2)______
相思空何益 查阅词典法:①动词,增加,增长;②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③名词,好处;④形容词,有益的,与“害”相对。 (3)______(填序号)
13. 【喻雪之争】小语认为谢道韫的诗句更好,而小文则认为谢朗(即乙文中“兄子胡儿”)的更好。请你结合乙文,参照小语的辩词,帮助小文给谢朗写一段辩词。
【示例】小语辩词:我认为谢道韫的更好。以柳絮喻雪,既点明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又预示着春天的即将到来,极富神韵。而谢朗的诗句没有诗意,缺乏美感。
小文辩词:__________
14. 【文献佐证】小语想用资料来充实自己的辩词。请你从丙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说说陈善和余嘉锡二人各持怎样的观点,以及谁的观点更适合为小语的辩词做补充材料。
15. 【诗境甄别】下列对甲诗《咏雪》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微风轻轻摇动庭院之树,与次句的“细雪”相应,写出江南雪景柔美的特点。
B. “细雪下帘隙”中“下”字生动地表现了细雪随微风钻进帘隙的情景。
C. 诗中画线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从动与静两个角度表现了雪飞舞和落地后的情态。
D. 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作诗,前六句写景咏物,后两句直抒胸臆。
16. 【咏雪寄情】结合甲诗,说一说吴均借“咏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7. 【雅趣窥探】乙文透露出古人怎样的家庭生活情趣?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活动四 妙笔生花,书写四季之我(5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素材整理卡
分类 举例 感悟、收获
感受自然 粉嫩嫩的合欢花、滋润万物的雨水、温暖的春风……
留心生活 妈妈的关心,老师的眼神,同学的鼓励……
回忆成长 一次挫折、一次进步……
在“热爱写作,学会观察”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积累素材。浏览了上面的素材整理卡,你一定感慨万千。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总有很多初遇的机会。初遇某个人,发生心灵的碰撞;初遇某件事,感悟情感的真谛;初遇某本书,陶冶自我的心智;初遇某个季节,照亮温暖的回忆……无论是怎样的初遇情形,都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以《初遇那一季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1)不得抄袭、套作;(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信息。
2025年(下)七年级10月份语文“独立作业”
学校开展“品景物之美·感四季芳华”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 抑扬顿挫,读出四季之声(24分)
【1题答案】
【答案】(1) ①. 酿 ②. yùn ③. hè ④. 贮 (2)D
(3)示例:将“传染”修改为“传递”
【2题答案】
【答案】 ①.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②. 夕阳西下 ③. 断肠人天涯 ④. 乡书何处达 ⑤. 归雁洛阳边 ⑥. 日月之行 ⑦. 若出其中 ⑧. 星汉灿烂 ⑨.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⑩. 杨花落尽子规啼
【3题答案】
【答案】(1) ①长妈妈或阿长 ②藤野先生 ③范爱农
(2)示例一:长妈妈。长妈妈善良、淳朴、热情且关心孩子,她想方设法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这件事对鲁迅先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先生对长妈妈怀有敬意、愧疚和无比的怀念,一直想找机会弥补和感激,因此可能会选择长妈妈出行。
示例二:藤野先生。因为藤野先生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没有民族偏见,平等对待学生,还无私地为鲁迅先生批改讲义,鲁迅先生对此十分感激,藤野先生的照片也一直被挂在墙上,夜深之时给予了先生创作的勇气,因此可能会选择藤野先生。
示例三:范爱农。范爱农是一个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不满黑暗社会,一生追求革命,但备受迫害,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实现自己爱国之志。鲁迅先生对他怀有深深的怜悯和悼念之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范爱农定会迫不及待想要去天安门广场看看阅兵式,先生应该会满足他的心愿,带范爱农出行。
活动二 以声传情,领略四季之美(24分)
(一)(14分)
【4~7题答案】
【答案】4. ①秋意在古城里;②秋意在山野中;③秋意在草木中(秋意在植物里);④秋意在夜色中。
5. 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抽象无形的秋意化为具体有形的实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市井生活处处满是秋意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古城秋意的喜爱、赞美之情。
示例二:涌、挤、游、冒这些动词,赋予秋意以人的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市井生活秋意之浓,表达了作者对古城秋意的喜爱、赞美之情。
6. 整体语速舒缓,用陶醉的语气朗读,表现出作者沉醉于秋夜的汩汩水声。“轻柔”要轻读,“大”要重读,突出秋夜的宁静。“忍不住”后停顿,“放慢脚步”适当拖长,表现夜行人情不自禁被夜景打动。
7. 示例一:认同本文对秋“美丽与深邃”的解读。本文从多维度展现秋的魅力,在古城,秋意从街巷、建筑里自然流露,市井生活透着“俗世的清雅”;在山野,果蔬累累、花草苍黄,既有丰收的繁盛,又有草木荣枯的诗意;秋夜中,银河、虫鸣、流水构成的画面,萧索里藏着矜重沉潜。这种解读跳出“悲秋”的单一情绪,挖掘秋的丰富质感——有视觉的美、人文的雅,还有自然规律里的深沉哲思,让秋的形象更立体鲜活。
示例二:认同《天净沙·秋思》“悲秋”的基调。《天净沙·秋思》里“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将秋与游子的孤寂漂泊绑定,秋意成了触发乡愁、凸显羁旅之苦的媒介,“悲”的基调是对游子心境的精准映照。这种解读聚焦秋的萧瑟感,把自然之秋与人文之愁深度融合,以“悲”传递出对漂泊者的共情,在情感共鸣上极具穿透力,是另一种深刻的秋之解读。
(二)(10分)
【8~11题答案】
【答案】8. A 9. 阅兵式、分列式。
10. 阅兵的组织和流程、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新一代武器装备、作战能力、作战体系和训练方法。
11. 示例:学习国防知识,了解阅兵中的新科技,将其融入日常学习中;传承英雄精神,缅怀抗战英雄人物,把敬意落实到日常小事中;践行强国使命,可借鉴阅兵中的纪律性,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活动三 字句碰撞,摹写四季之语(19分)
【12~17题答案】
【答案】12. ①. 急、猛烈 ②. 乘、趁 ③. ③
13. 我认为谢朗的更好。以盐喻雪,贴切地写出了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更让人感受到雪之“骤”,反而比谢道韫的诗更真实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14. 陈善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余嘉锡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但谢道韫的诗句更有情调,也更雅致。所以余嘉锡的观点更适合为小语的辩词做补充材料。 15. C
16. 诗人看到台阶上如花之雪,引起了对春的盼望,但时值隆冬,庭中杨柳未绿,只见到桂树枝头被白雪覆盖。表达了诗人思春盼春而不得的叹惋。加之社会动乱,无人可以倾诉,也委婉表达了对政治黑暗、自己机遇难逢的孤独感伤。
17. 从“寒雪”“内集”“讲论文义”中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从“欣然”“大笑乐”中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活动四 妙笔生花,书写四季之我(50分)
【18题答案】
【答案】例文:
初遇那一季的芬芳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午后,我独自漫步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心中满是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刚进入高中,陌生的环境、繁重的学业,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找不到方向。
就在这时,一阵淡淡的花香飘来,清幽而雅致,仿佛是春日里的一缕温柔。我循着香气走去,转过一个弯角,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盛开的樱花林映入眼帘。粉白的花瓣如雪般轻盈,随风飘落,宛如一场浪漫的花雨。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为这片樱花林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美得令人心醉。我静静地站在花树下,仰望着那满树的繁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些樱花,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后,终于在这个春天绽放出了最绚烂的光彩。它们不畏寒冷,不惧风雨,用自己短暂的生命,为世界带来了如此美丽的芬芳。
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什么。
从那以后,我常常来到这片樱花林,与这些美丽的花朵相伴。它们教会了我坚持与希望,让我懂得在困境中也要保持微笑,努力绽放自己的光芒。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就会想起那片樱花林,想起它们在寒风中依然挺立的身影。于是,我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努力前行。
如今,每当春风吹过,我依然会想起那个初遇樱花的午后。那一季的芬芳,不仅留在了我的记忆中,更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份珍贵礼物,陪伴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