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雷州八中集团八年级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如图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易感人群 B.乙表示传播途径C.丙表示传染源 D.病原体只有细菌2.关于预防甲型H1N1流感,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勤洗手,不要随地吐痰;②对患病学生劝其居家治疗③经常适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④积极接种流感疫苗⑤戴口罩。其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①⑤3.小桐的爷爷患糖尿病,小桐到食品店给爷爷买饼干,他应该特别注意( )A.饼干的名字 B.饼干的生产日期C.饼干的成分 D.饼干的生产厂家4.下列反射与“听到上课铃声进教室”类型相同的是( )A.吮吸反射 B.眨眼反射C.膝跳反射 D.望梅止渴5.下列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A.乙肝病毒的携带者 B.患禽流感的鸡C.缺乏锻炼,体质差的人 D.流感患者6.下列疾病中都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A.色盲、癌症、艾滋病 B.糖尿病、霍乱、疯牛病C.肺结核、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 D.白化病、艾滋病、败血症7.下列哪一种不是毒品( )A.大麻 B.可卡因 C.咖啡因 D.海洛因8.清代《种痘心法》记录了“选时痘之极顺者,取其痂以为苗”的人痘接种法来预防天花。这一预防措施属于( )A.保护易感者 B.切断传播途径C.控制传染源 D.治疗天花患者9.许多人吃了小龙虾会发生腹痛、腹泻、呕吐或皮肤奇痒难忍。针对这种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龙虾含有过敏原B.这与人体第三道防线有关C.这是由免疫功能较弱引起的D.避免接触小龙虾能有效预防10.人体内的激素在血液里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B.可通过口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C.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减少D.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症11.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有记忆障碍、失语、视空间能力损害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A.大脑 B.小脑 C.脊髓 D.脑干12.2023年9月,我国学者成功在猪体内培养出实体人源肾脏,该技术有望用于人体器官移植。从免疫角度来看,移植的器官相当于( )A.病原体 B.抗原 C.抗体 D.疫苗13.全员核酸检测是我国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方法,核酸检测阳性可以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科学标准。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简单,外面有蛋白质外壳B.新型冠状病毒个体微小,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C.新型冠状病毒体积微小,能通过空气、飞沫等进行传播D.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若没有症状不需要隔离14.如图表示甲、乙、丙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图示的是( )A.脑;神经系统;脊髓 B.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C.脑神经;神经系统;脊神经 D.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15.鼻咽部病菌进入中耳的通道是( )A.咽鼓管 B.半规管 C.耳蜗 D.前庭16.正在认真学习的你,突然听到老师喊你的名字,听到老师的声音,需要以下结构参与。听觉形成的正确顺序是( )①听神经 ②听小骨 ③外耳道 ④大脑中的一定区域 ⑤耳蜗内相应的感觉细胞 ⑥鼓膜A.⑥③②⑤①④ B.③⑥①②⑤④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②⑥⑤④17.在社区传染病防控宣传栏中,下列措施和预防类型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为幼儿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B.发热患者居家观察——控制传染源C.勤洗手并戴口罩——切断传播途径D.垃圾站定期灭蚊——保护易感人群18.如图是同学们已学过的几种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专门寄生在细菌内 B.②③④都可进行孢子生殖C.单细胞的是①③ D.②的地下部分是菌丝,能吸收水和无机盐19.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下列哪些是他们生存必须的条件( )A.适宜的温度 B.营养物质 C.水分和一定的空间 D.以上三项都是20.1958年,我国著名医学家余贺,利用噬菌体成功地防治了绿脓杆菌对烧伤病人的感染。下列关于噬菌体和绿脓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脓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B.绿脓杆菌不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C.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组成D.噬菌体是动物病毒,能够进行分裂生殖2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是某市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下列关于此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眼病B.预防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C.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接触性传染病,只有直接接触患者才可能患病D.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不到公共泳池游泳22.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如期举行,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胰岛素含量会发生变化,下列能分泌胰岛素的结构是( )A.垂体 B.胰岛 C.甲状腺 D.性腺23.小明同学不小心手指被扎了一下,迅速缩手(如图)。完成该动作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作可以由一组骨骼肌独立完成 B.该动作是以肘关节为支点完成的屈肘运动C.该反射属于复杂反射,有利于保护人体安全 D.肱二头肌通过肌腱连接在肱骨的两端24.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耳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②B.③听小骨是人体最小的骨,可传导振动C.听到上课铃声回到教室这一反射的感受器是⑤D.⑥可传导神经信号,是听觉形成的部位25.传染病与遗传病不同的是,传染病具有( )①传染性 ②广泛性 ③流行性 ④暴发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26.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皿时,发现霉菌周围没有葡萄球菌菌落,这意味着霉菌分泌的某些物质能够溶解葡萄球菌,在此过程中,霉菌和葡萄球菌的生殖方式分别是( )A.出芽生殖、分裂生殖B.分裂生殖、出芽生殖C.孢子生殖、分裂生殖D.出芽生殖、孢子生物27.1962年,顾方舟将提取出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活性和毒性弱化后包裹在糖衣中,制成“糖丸”。“糖丸”服用后,低活性的病毒会激发人体的抵抗力,但不具有使人感染致病的能力。时至今日,科研人员已研发出新型脊髓灰质炎疫苗,该种疫苗是将病毒的遗传物质灭活制成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糖丸”的本质是低活性的脊髓灰质炎病毒B.幼儿服用“糖丸”后,“糖丸”的“糖衣”在胃部可被消化吸收C.“糖丸”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抗体D.新型疫苗将病毒的遗传物质灭活,说明人体识别的抗原是蛋白质外壳28.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疗狂犬咬人方,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种方法其实是世界上最早的疫苗雏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狂犬病毒属于单细胞生物B.狂犬病毒是引发狂犬病的病原体C.注射到人体内的狂犬病疫苗属于抗体D.被流浪狗不小心抓到不需要注射狂犬疫苗29.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汉代就设有“病迁坊”,用来隔离麻风病人。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该项措施属于(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 D.提高患者抵抗力30.近年来禽流感等传染病流行,下列有关传染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病毒是传染源B.传染病有传染性、流行性C.积极研制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D.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二、综合题31.全国大中学生文艺汇演在央视圆满举行,各种节目精彩纷呈,充满青春气息。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是因为眼球内[ ] 的曲度能够调节,使外界物体形成的物像始终落在 上。(2)歌声会刺激我们内耳的[ ] ,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与听觉有关的中枢,从而形成听觉。(3)舞蹈演员一系列高难动作表现出极好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人体维持动作协调和身体平衡的结构是[ ] 。(4)晚会圆满结束,主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心跳加快。完成该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32.春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自2023年2月份以来,很多同学深受甲型流感病毒的困扰,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图一为甲型流感病毒结构示意图,图二为蔡豆同学制作的一份“传染病校园宣传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它只能 在活细胞内,靠自己 (填“①”或“②”)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2)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 是导致甲流的病原体。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积极锻炼身体和注射疫苗属于 (选填字母)(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3)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好日常的自身防护。请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列举一条具体的措施 。33.重庆是美食之都,拥有许多特色美食。其中,永川豆豉、城口老腊肉、酸辣泡凤爪和糯米甜酒等都值得品尝。以下是这些特色美食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形态结构模式图。(1)酸辣泡凤爪酸爽可口、皮韧肉香,在其制作过程中要用到泡椒水,泡椒发酵需要的主要微生物是 ,和图1 (填名称)为同一生物类群。此生物类群的某些个体在生长发育后期能够形成 以抵抗不良环境,环境适宜时,又能萌发成细菌。(2)永川豆豉是国家非物质遗产,制作过程使用的毛霉菌种,是通过图3 (填序号)顶端产生的 来繁殖后代。(3)城口老腊肉是重庆市名牌产品,有500多年的历史,很多店家采用真空包装的原因主要是:隔绝空气, (填“促进”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4)某小组同学在学过有关发酵的知识后,查阅糯米甜酒制作的相关资料,并尝试制作了葡萄酒和葡萄醋,实验流程如下: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 ;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需要密闭,这是因为 。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5)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酵母菌还可以用于制作馒头,他们围绕馒头的松软度进行了讨论,发现面团之所以会膨大,是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了 (选填“氧气”或“二氧化碳”)。三、实验探究题34.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某生物学兴趣小组通过换水实验模拟艾滋病的传染,过程如下:第一步:选24名同学参加实验,准备24支试管。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半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他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将24名学生分为A、B、C、D四组,每组6人,分别编号为(A1-A6)、(B1-B6)、(C1-C6)、(D1-D6)随机给参加实验的同学每人发一支准备好的盛有液体的试管和一支吸管。第二步:每人从自己试管中吸取2mL 液体,注入不同组同学的试管中,如此与4个以上不同的人进行交换。第三步:将1滴酚酞试剂滴入试管,摇匀,观察。(提示: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酚酞变成红色)请回答:(1)在实验中模拟艾滋病的病原体是 ,模拟传染源的是试管中装有 的同学,模拟易感人群的是试管中装有 的同学。(2)实验中用吸管吸取液体进行交换,模拟的是 。(3)实验后,每个同学的试管滴加酚酞试剂后都变成了红色,这体现了传染病的 特点。除此之外,传染病的另一个特点是 。(4)HIV 传播的三个主要途径是 、 和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也没有特效的艾滋病疫苗。艾滋病只能以预防为主,请你写出一条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雷州八中集团八年级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D C C C A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D B A C D C D C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B B D B C B B A A1.B【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详解】A.甲携带病原体并能散播给他人,所以甲表示传染源,而不是易感人群,A错误。B.乙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所经过的途径,所以乙表示传播途径,B正确。C.丙是对病原体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疾病的人群,所以丙表示易感人群,而不是传染源,C错误。D.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多种类型,不只是细菌,D错误。故选B。2.D【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①勤洗手,不要随地吐痰;⑤戴口罩,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②对患病学生劝其居家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③经常适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④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①⑤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C【分析】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糖类的摄入。【详解】A.饼干名字对糖尿病患者无影响,A错误。B.饼干的生产日期对糖尿病患者无影响,B错误。C.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糖类的摄入,所以要注意饼干的成分,看是否含有糖类,C正确。D.饼干的生产厂家对糖尿病患者无影响,D错误。故选C。4.D【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先天、无需学习)和条件反射(后天习得)。题目中“听到铃声进教室”是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参与。需选出同类反射。【详解】A.吮吸反射是婴儿先天具备的,属于非条件反射,故A不符合题意。B.眨眼反射是先天防御反射,无需学习,属于非条件反射,故B不符合题意。C.膝跳反射是脊髓控制的先天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故C不符合题意。D.望梅止渴是通过经验建立的反射,需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条件反射,故D符合题意。故选D。5.C【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选项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患禽流感的鸡、流感患者都属于传染源;而缺乏锻炼,体质差的人属于易感人群,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6.C【分析】传染病指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病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详解】A.色盲属于遗传病,癌症属于生活方式病、现代文明病,艾滋病属于传染病,A不符合题意。B.霍乱、疯牛病属于传染病,糖尿病属于现代文明病,B不符合题意。C.肺结核、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都属于传染病,能相互传播,C符合题意。D.艾滋病属于传染病;白化病属于遗传病;败血病是大量细菌侵入血液感染引起的,不是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故选C。7.C【分析】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些毒品对个人健康、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详解】A.大麻属于毒品,其主要成分是四氢大麻酚,吸食后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影响认知、记忆等功能,长期使用易成瘾,A不符合题意。B.可卡因是从古柯叶中提取的一种白色晶状的生物碱,是强效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和局部麻醉剂,能使人上瘾,对身体危害极大,属于毒品,B不符合题意。C.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适度使用有消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常见于咖啡、茶等饮品中,一般情况下,正常摄入适量咖啡因不会使人成瘾,不属于毒品范畴,C符合题意。D.海洛因是吗啡类毒品总称,是以吗啡生物碱作为合成起点得到的半合成毒品,成瘾性极强,对人体健康损害巨大,属于毒品,D不符合题意。故选C。8.A【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详解】A.保护易感者 是指采取措施增强个体的抵抗力,使其不易感染传染病,或者感染后病情较轻。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者的常见方法,通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来预防疾病。题目中的人痘接种法正是通过接种天花患者的痂皮来刺激机体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因此符合保护易感者的定义,A正确。B.切断传播途径是指消除或阻断传染病在个体之间传播的途径,如消毒、灭虫、隔离等。题目中的人痘接种法并不直接针对传播途径进行干预,B错误。C.控制传染源是指对已经感染传染病的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等,以防止其继续传播疾病。虽然控制传染源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但题目中的人痘接种法是针对未感染个体进行的预防措施,因此不符合控制传染源的定义,C错误。D.治疗天花患者是指对已经感染天花的患者进行治疗,以减轻症状、促进康复。题目中的人痘接种法是一种预防措施,而非治疗方法,D错误。故选A。9.C【分析】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过度反应,属于免疫异常中的免疫功能过强,而非免疫功能较弱。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参与其中,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有效预防措施。【详解】A.过敏反应需过敏原存在,小龙虾含有过敏原,故A正确。B.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参与过敏反应,故B正确。C.过敏反应因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而非较弱,故C错误。D.预防过敏的主要措施是避免接触过敏原,故D正确。故选C。10.A【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口服后会被消化液分解而失去作用。(3)肾上腺素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在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4)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A正确。B.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口服后会被消化液分解而失去作用,所以不能通过口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治疗糖尿病通常需要注射胰岛素,B错误。C.当人处于紧急情况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C错误。D.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D错误。故选A。11.A【分析】(1)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与记忆、语言、视觉处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2)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3)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4)脑干中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详解】A.大脑皮层具有多个高级神经中枢,如语言中枢、视觉中枢等,负责记忆、语言、视觉处理等高级神经活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记忆障碍、失语、视空间能力损害等症状,与大脑皮层的功能受损直接相关,A符合题意。B.小脑主要的功能是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题干中患者的症状与小脑的功能无关,B不符合题意。C.脊髓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不涉及高级认知功能,所以不是患者神经系统受损伤的部位,C不符合题意。D.脑干主要调控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等,与记忆、语言等高级功能没有直接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A。12.B【分析】(1)病原体指的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抗原指的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抗体指的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疫苗指的是减毒或无毒的病毒。(2)移植到人体内的植入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详解】A.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物感染疾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故A错误。B.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在猪体内培养出实体人源肾脏后移植到人体,该移植的器官属于抗原,故B正确。C.抗体是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病原体(抗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故C错误。D.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故D错误。故选B。13.D【分析】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A正确。B.病毒个体微小,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B正确。C.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是一种病毒侵入机体,造成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疾病,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比如病人打喷嚏,咳嗽讲话的时候喷出来的飞沫中含有新型冠状病毒,在被周围的人吸入以后,会造成感染,C正确。D.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为防止感染,必须要隔离,D错误。故选D。14.B【分析】从图可知:甲包括乙与丙,乙、丙是并列关系。【详解】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故符合图示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甲;脑—乙;脊髓—丙,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A【分析】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鼻咽部病菌进入中耳的通道是咽鼓管。【详解】A.咽鼓管是连接咽和中耳的通道,鼻咽部的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A符合题意。B.半规管属于内耳,是维持姿势和平衡有关的感受器,B不符合题意。C.耳蜗属于内耳,是听觉感受器,C不符合题意。D.前庭属于内耳,是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D不符合题意。故选A。16.C【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相应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波信息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详解】③外耳道:声波首先通过外耳道传递,收集并传导声波至鼓膜,故③为起点;⑥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故⑥紧随③;②听小骨: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递至内耳,故②在⑥后;⑤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听小骨振动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故⑤在②后;①听神经: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递,故①在⑤后;④大脑中的一定区域:神经冲动最终到达大脑形成听觉,故④为终点。因此,听觉形成的正确顺序是③→⑥→②→⑤→①→④,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7.D【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而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幼儿因缺乏免疫力,属于易感人群,为幼儿接种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A正确。B.生病患者可以传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所以要求发热者居家隔离观察属于控制传染源,B正确。C. 接触过病原体的手、空气、飞沫等都可以传播疾病,属于传播途径,勤洗手并戴口罩可以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D.蚊虫叮咬可以传播病原体,蚊虫属于传播途径,垃圾站定期灭蚊可以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故选D。18.C【分析】图中的①细菌、②病毒、③酵母菌、④青霉菌。【详解】A.①细菌,②噬菌体(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内,A错误。B.③酵母菌和④青霉菌都可进行孢子生殖,②病毒是繁殖方式为自我复制,B错误。C.单细胞的是①细菌和③酵母菌,C正确。D.②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在所生活的细胞中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④的地下部分是营养菌丝,能吸收营养物质中的有机物,D错误。故选C。19.D【分析】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即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详解】细菌和真菌需要适宜的温度,因为低温能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高温能杀死细菌、真菌;细菌、真菌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它们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所以细菌、真菌的生活还需要营养物质;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因此细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水分;除此之外细菌和真菌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20.C【分析】噬菌体的体积小,其形态有蝌蚪形、微球形和细杆形,以蝌蚪形多见。噬菌体是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构成。蛋白质起着保护核酸的作用,并决定噬菌体的外形和表面特征。细菌的特征:①单细胞,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②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③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大多为异养(少数为自养)。【详解】A.绿脓杆菌是一种细菌,而细菌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一结构,它们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DNA分子,通常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拟核区域,A错误。B.绿脓杆菌是细菌,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B错误。C.噬菌体是一种细菌病毒,它的结构相对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这种结构使得噬菌体能够寄生在细菌细胞内,并利用细菌的物质进行繁殖,C正确。D.噬菌体是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因此它被称为细菌病毒,而不是动物病毒。此外,病毒并不能进行分裂生殖,它们通常通过寄生在宿主细胞内,通过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D错误。故选C。21.C【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详解】A.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由病毒(如肠道病毒70型)引起,故A正确。B.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红眼病通过接触传播,切断传播途径(如避免共用物品、消毒)是主要措施,故B正确。C.接触性传染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并非仅直接接触患者才会患病,故C错误。D.公共泳池可能被病原体污染,避免在流行期游泳可减少感染风险,故D正确。故选C。22.B【分析】(1)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2)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3)性腺包括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睾丸能分泌雄激素,卵巢能分泌雌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详解】A.垂体主要分泌生长激素等,不分泌胰岛素,A错误。B.胰岛散布于胰腺中,能够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B正确。C.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不分泌胰岛素,C错误。D.性腺分泌性激素,不分泌胰岛素,D错误。故选B。23.B【分析】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详解】A.图中的缩手动作为屈肘动作,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一块骨骼肌能完成的,需要多块(至少是两块)才能完成,A错误。B.图中缩手动作为屈肘动作,是以肘关节为支点完成的,B正确。C.图中为缩手反射,是低级神经活动,是由脊髓参与完成的,属于简单反射,这种行为有利于保护人体安全,减少对身体的伤害,C错误。D.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肌腱(白色结缔组织)的作用是将骨骼肌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而非同一块骨的两端),以实现牵拉骨绕关节运动。肱二头肌的肌腱一端连接肱骨,另一端连接前臂的桡骨等,若连接在同一块骨(如肱骨)两端,无法产生牵拉骨运动的动力,D错误。故选B。24.D【分析】1.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2.题图中:①是外耳道,②是鼓膜,③是听小骨,④是半规管,⑤是耳蜗,⑥是听神经。3.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详解】A.②是鼓膜,鼓膜很薄,如果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容易戳伤鼓膜,影响听力,所以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②,A正确。B.③听小骨是人体最小的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导到内耳,B正确。C.⑤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到上课铃声回到教室这一反射的感受器是⑤耳蜗,C正确。D.⑥听神经可传导神经信号,但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不是听神经,D错误。故选D。25.B【分析】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详解】传染病具有①传染性和③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6.C【分析】真菌的生殖方式通常为孢子生殖,也有部分真菌如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可进行出芽生殖。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繁殖方式为分裂生殖,一个细菌一分为二,就产生了两个细菌。【详解】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能够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葡萄球菌是一种单细胞细菌,通过分裂生殖繁殖后代。酵母菌、水螅等生物可以进行出芽生殖,霉菌和葡萄球菌都不能进行出芽生殖,因此霉菌和葡萄球菌的生殖方式分别是孢子生殖和分裂生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7.B【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制剂。疫苗失去了致病性,但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性,人体注射疫苗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详解】A.“糖丸”其实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力减弱后制成的疫苗,即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A正确。B.糖丸的“糖衣”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糖丸”的“糖衣”在小肠可被消化吸收,B错误。C.当小儿麻痹糖丸进入人体后,可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D.病毒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构成,灭活疫苗将病毒的遗传物质灭活,说明人体识别的抗原是蛋白质外壳,D正确。故选B。28.B【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它们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2)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寄生虫或其他媒介。(3)抗原是能够引起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异体组织细胞等。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属于抗原。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4)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被狗、猫等动物抓伤、咬伤后,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需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进行预防。【详解】A.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像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等)那样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狂犬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着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所以狂犬病毒不属于单细胞生物,A错误。B.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的统称。狂犬病毒可以侵入人体,引发狂犬病,所以狂犬病毒是引发狂犬病的病原体,B正确。C.疫苗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的或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当疫苗注射到人体内后,它作为抗原,会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使人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所以注射到人体内的狂犬病疫苗属于抗原,而不是抗体,C错误。D.即使是被流浪狗不小心抓到,只要皮肤有破损,就存在感染狂犬病毒的风险。由于狂犬病死亡率极高,所以被流浪狗抓伤后,需要及时注射狂犬疫苗进行预防,D错误。故选B。29.A【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控制传染源指的是通过隔离、治疗或消灭传染源来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在本题中,“病迁坊”用来隔离麻风病人,正是为了防止麻风病人(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A符合题意。B.切断传播途径指的是通过消除或阻断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来防止感染。虽然隔离病人可以间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但“病迁坊”的主要目的还是隔离传染源,而不是直接切断传播途径,B不符合题意。C.保护易感人群指的是通过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或采取其他措施来保护易感人群免受病原体感染。题目中并未提及对易感人群采取的保护措施,C不符合题意。D.隔离麻风病人并不能提高患者抵抗力,D不符合题意。故选A。30.A【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而病毒属于病原体,病原体是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所以病毒不是传染源,故A错误。B.传染病的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比如流感能在人群中传播,且容易大范围流行,故B正确。C.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所以积极研制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故C正确。D.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无法流行,故D正确。故选A。31.(1) c晶状体 视网膜(2)⑤耳蜗(3)2小脑(4)反射弧【分析】图中a是角膜,b是瞳孔,c是晶状体,d是玻璃体,e是视网膜;①是外耳道,②是鼓膜,③是鼓室,④是半规管,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1是大脑,2是小脑,3是脑干。【详解】(1)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减小。眼球中的视网膜,为一层柔软而透明的膜,紧贴在脉络膜内面,有感受光刺激的作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够把物体的色彩、亮度等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故视网膜是视觉感受器。因此我们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是因为眼球内的睫状体能够调节c晶状体的曲度,使外界物体形成的物像始终落在e视网膜上。(2)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歌声刺激内耳的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3)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2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4)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就叫反射。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完成的。32.(1) 寄生 ②(2) 甲型流感病毒 C(3)戴口罩(合理即可)【分析】(1)图一中①蛋白质外壳、②遗传物质。(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1)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靠自己②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图中②是病毒的遗传物质,①是蛋白质外壳,病毒依靠遗传物质来指导合成新的病毒。(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导致甲流的病原体是甲型流感病毒。积极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注射疫苗能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这两种措施都是针对容易感染传染病的人群,即易感人群,目的是保护他们不被病原体感染,所以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故选C。(3)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等。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在流感高发季节,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则佩戴口罩,减少吸入他人呼出的带有病原体的飞沫的机会等。33.(1) 乳酸菌 细菌 芽孢(2) ② 孢子(3)抑制(4) 酵母菌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产生酒精 接种(5)二氧化碳【分析】图1是细菌,属于单细胞微生物;图2是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图3是霉菌,属于多细胞真菌,其中①是孢子,②是直立菌丝(气生菌丝),③是营养菌丝。【详解】(1)泡椒发酵需要的主要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图1是细菌的形态结构模式图,所以乳酸菌和图1细菌为同一生物类群。细菌的某些个体在生长发育后期能够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环境适宜时,芽孢又能萌发成细菌。(2)图3是霉菌的结构模式图,毛霉属于真菌中的霉菌,多细胞的真菌又菌丝构成,菌丝包括气生菌丝和营养菌丝,气生菌丝顶端能够产生孢子,真菌主要通过孢子繁殖后代。因此,毛霉菌种是通过图3中的②气生菌丝顶端产生的①孢子来繁殖后代。(3)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细菌和真菌大量生长和繁殖导致的,而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因此,很多店家采用真空包装城口老腊肉,主要原因是隔绝空气,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4)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因此,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在操作过程中,发酵罐需要密闭,这是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产生酒精。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这一操作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即将醋酸菌引入到葡萄酒这个培养环境中。(5)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酵母菌还可以用于制作馒头,面团之所以会膨大,是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热使面团膨胀,从而使馒头变得松软多孔。34.(1)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清水(2)传播途径(3) 传染性 流行性(4) 性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加强性教育,控制性传播等(写1条,合理即可)【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3)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详解】(1)在该实验中,模拟艾滋病的病原体是氢氧化钠溶液,因为病原体是能引起传染病的物质,就如同氢氧化钠溶液在这个模拟实验中能导致“传染”现象。模拟传染源的是试管中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同学,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这里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同学相当于携带病原体的传染源。模拟易感人群的是试管中装有清水的同学,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装清水的同学就像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的易感人群。(2)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实验中用吸管吸取液体进行交换,模拟的就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在实际中艾滋病可通过血液等体液传播,这里液体交换就类似这种传播方式。(3)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两个特点。实验后每个同学的试管滴加酚酞试剂后都变成了红色,说明“病原体”(氢氧化钠溶液)在同学之间传播开了,体现了传染病的传染性特点。流行性是指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广泛传播的特性。(4)结合分析可知,HIV传播的三个主要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预防艾滋病的措施有很多,比如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等。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雷州八中集团八年级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docx 雷州八中集团八年级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