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安友实学校高2023级十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我国的国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夏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历经数千年,并随着20多个朝代的盛衰更替和社会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发展。这种完整一贯的历史延续,培育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锤炼了民众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勇于抵御外患的尚武精神。边防、海防建设是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边防建设,主要是修筑防御工程和实行实边固边政策。我国古代的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为防止倭寇的偷袭、骚扰,明王朝一是下令禁海,二是在沿海的主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所城为骨干,堡、寨、墩、烽堠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击了倭寇的侵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统治者和军事家就已经认识到国防与经济的关系,提出“国不富”则无称雄之本,“兵不强”则无争霸之力,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尤重耕战,强调富国强兵。秦始皇之所以能吞并六国一统帝业,就和秦国推行富国强兵思想有直接关系。后世各朝代的统治者都采取一系列政策,努力把发展生产与加强国防建设统一起来。(摘编自王向方、李望一《大学生军事救程》)材料二:作为河西走廊的西端出入口,嘉峪关所在的位置南北两山对峙,中间的隘谷宽不到15公里,形成一个“瓶口”,是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明代初年,征虏大将冯胜选择此处天险,筑关以守,嘉峪关自此诞生。此后逐步修建了关楼等建筑,并日益完善。嘉峪关的地理形势优越,关南的祁连山峻极于天,源出祁连山的讨赖河河水灌溉着嘉峪关、酒泉一带的农田,为军队提供给养;关北的合黎山、马鬃山附近有平坦的沙碛草原;关城屹立广漠,对外居高临下,便于观察敌情、控制敌军,对内地形平坦,便于输送物资,使关防无后顾之忧。然而,在崇山大漠之间防御西域敌兵入侵,仅靠一关防守还不够。明嘉靖年间,朝廷在嘉峪关周边建筑起一道长30余里的长城,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的悬崖边,北接黑山峭壁间的石关峡,中间联结嘉峪关。因关城北向的延伸部分,筑于陡峭的黑山山脊之上,坡度高达45度,又高又陡,上面的台阶仿佛垂直悬挂在山上的手臂,被称为“悬臂长城”。明万历年间,嘉峪关的防御设施逐步完善和巩固,形成西南、西北、东北三面为半圆形的坚固防御阵地。嘉峪关的完整防御体系,除了嘉峪关和长城外,还包括沿长城外侧深挖的壕沟,以及某些在壕沟两边修筑的沟墙,被称为“壕堑”或“外壕”。壕沟和长城结合,形成双重障隔,使入侵者的马兵、步兵都难以逾越。在长城沿线每隔约15公里,又修筑一座堡城,堡城屯兵防守;每隔约5公里设一墩,可容数十人,是屯兵、守望之所。在长城防御体系中,墩台是一个重要的设置。墩台设置在高山险要之处,或在交通要道之上,主要作用是传递军情,又称烽燧、烟台、烟墩。驿传也是防御体系中一项重要设施,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往来公文。上述种种设置和建制构成了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在嘉峪关防线的外围,祁连山、黑河、巴丹吉林沙漠构成更大的天险保障。在争夺河西走廊的特殊历友实高三十月月考语文卷答案解析1.B2.D3.C4.(4分)【答案】①列强侵略冲击: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海岸,打败了清王朝,使中国传统国防政策失效。②有识之士的觉醒: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王韬对外国的山川、民俗、国势、兵力等进行考察,从而对国防有了新认识。5.(6分)【答案】①重视战略要地,构建完整的防御体系。②坚持富国强兵理念,注重国防与经济的统一发展。③注重国防政策的与时俱进。6.C7.A8.(4分)【答案】①呼应开头儿子去县城的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②通过回忆十岁进城喝酥油茶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格鲁的人物形象,展现他经历的单一性和对传统生活的执着。③以格鲁对县城变化的感慨和对酥油茶香味的遗忘,暗示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差异,引发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生活变迁的思考。9.(6分)【答案】①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格鲁坚守草原放牧生活,期望儿子继承;儿子选择离开草原,开设牧家乐,拥抱现代文明。②年轻一代的选择与老一辈的期望之间的冲突。儿子渴望新鲜、多元生活,与格鲁期望儿子留在草原的期望产生冲突。③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儿子在牧家乐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接纳现代文明,也传承传统文化。④对传统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并存。格鲁怀念传统,担忧儿子未来;儿子则通过开设牧家乐实现梦想,同时保留与草原的联系。10.(3分)【答案】BEH11.【答案】C12.【答案】A13.(8分)【答案】(1)怎么能放纵老百姓种庄稼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让你的百姓挨饿空下这块地,以便让我们的天子驰骋打猎?因此,明智的人很早就察觉到产生坏事的根源,能早早地谋划铲除动乱的根源,所以邪恶的事不会在防范之前出现。14.(3分)【答案】①庄宗滥封伶人,毫无原则,失臣心。②践踏百姓农田,不听县令劝阻,还执意要杀他,失民心。③喜欢阿谀奉承之语,视听被蒙蔽。庄宗对这些都毫不在意,终酿大乱。参考译文:材料一:唐庄宗既喜欢乐舞艺人,又另取艺名自称李天下。从他做王开始,直到做天子时,常常和艺人们在庭中嬉戏,乐官从此专权。唐庄宗在胡柳打仗时,他宠爱的乐官周匝被梁人抓去。后来消灭梁,进入汴京,周匝到马前拜见,唐庄宗见到他很高兴,赐给他金银绸帛,慰劳他的辛苦。周匝回答:“我落到仇敌手中,而能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功劳。希望求得两个州报答这两个人。”唐庄宗都同意任命他们做刺吏。郭崇韬谏阻说:“和陛下共同夺取天下的人,都是英豪忠勇的人。如今大功刚刚告成,没有一个人受到封官赏爵,却先委任乐官做刺史,恐怕会丧失天下人心。不可以这样做!”于是搁置了这一任命。过了一年,乐官们多次提到这件事,唐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答应周匝了,这样做让我羞于见到他们三个人。你说得虽正确,但应为我委屈施行。”最终任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唐庄宗喜好打猎,在中牟打猎时,践踏百姓的农田。中牟县令拦着马恳切谏阻。为百姓请求,唐庄宗发怒,呵叱县令离开。将要杀掉他。乐官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行,于是率领众伶人追上县令。把县令抓到马前斥责他说:“你身为县令,偏偏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吗?怎么能放纵老百姓种庄稼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让你的百姓挨饿空下这块地,以便让我们的天子驰骋打猎?你的罪应当被处死!”于是上前请求赶快行刑,乐官们一同附和,唐庄宗大笑,县令得以免死离去。材料二:不能因为善事小就认为它没有好处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就认为它没有害处就去做。但也不是说做了一点好事就足以给国家带来好处,做了一点不好的事就足以给国家带来祸乱。如果不重视事情的开始和萌芽状态,那么最终一定会出现大的祸乱,因此统治者一定要慎重对待。人们登到高处总是要向远处眺望,下临深渊总要向下探看,人的本性并不是具有远望或窥探的特性,是所面临的地势使他们这样的。某些事情有能引发奸邪之情的,某些情势有时会招致祸患,老子说:“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防范措施,在没出现动乱前就进行整治。”管仲说:“防患于灾祸形成之前,这是上策。俗话说:‘火势才发生时不予扑灭,到了大火熊熊时又将怎样呢?树木萌芽时不予砍伐,长成参天大树后再砍伐,将会折断斧柄。’用智谋把事情扼杀在刚出现时,是其次的。”情势遇到混乱,如同地形能让人迷惑。逐渐前行,忽而东忽而西,改变了方向,人们自己却未察觉。所以墨子遇到岔路就哭泣,感到悲伤的是走错一步就会差错千里。从前卫文侯去朝见周天子,周朝外交人员询问其名字,卫文侯回答:“卫侯辟疆。”周朝外交人员退去后,说:“启疆、辟疆是天子才用的名号,诸侯不能用。”卫文侯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作“煅”,之后周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拜。所以善于守护上下名分的,即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空名,也不能超越礼又名分。因此,明智的人觉察产生坏事的缘由会很及时,根除动乱的根源也会远在其出现前,所以邪恶的事不会出现在防范之前。15.(3分)【答案】C16.(6分)【答案】①“移官岂至尊”用反问语气写出诗人相信自己被贬绝非皇帝的旨意,是为“不怨”;②“近得归京邑”“移官”写出自己艰难逃回却又很快被外贬,委婉表达出诗人对皇帝的抱怨与不满,是为“怨”。17.默写(6分)【答案】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8.【答案】树庄—树桩 远跳—远眺 作楫—作揖 鲍牙—龅牙【答案】忍俊不禁(捧腹大笑) 憨态可掬20.【答案】①偷换主语,改为:他在川西旅游时看到了土拨鼠,它激发了创作灵感(在川西旅游时看到的土拨鼠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④词序不当,改为:也可以让更多观众了解到川西的生态和文化特色。21.【答案】甲:土拨鼠不只是分布在川西乙:土拨鼠的叫声并非如此22.【答案】①由于土拨鼠的冬眠时间是从10月左右到次年4月中旬,因此请您合理安排出行参观的时间;②近距离接触土拨鼠有潜在危险,因此参观时请保持安全距离,不要尝试触摸或投喂。作文【答案】例文:内方外圆,人生之道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方与圆处理和谐是书法的妙境所在,书法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唯有方圆相济,以方正之心做人,以圆融之道处世,方可行稳致远。何为“内方外圆”?所谓“方”,不是孤傲,不是死板,而是修身立德,坚守原则。“圆”亦不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而是以迂回圆融的方式察势乘势,借助外力,成就自我。正如传世著作《红楼梦》中两位个性鲜明的女子,吟唱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黛玉一身傲骨、坚守自我,却落得过早凋零的结果。宝钗秉持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理念,以圆融灵活的处事风格赢得众人喜爱。可见,过直易折,过刚易脆,方圆兼顾,方是为人处世的妙方,做人的高尚境界。内“方”于心,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底线,任物欲横流,不改己志。司马迁一生记录史实,面对汉武帝的威逼利诱,他坚守正道,如实记载,才成就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魏征一生直言进谏,从不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而是坚守方正之心,为国为民,成就美名。所以,不论行何道,做何事,方正之心皆不可失。外“圆”于形,懂得变通,灵活机巧,借助外力,实现正道。《菜根谭》有言: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世失机者,必执拗之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圆融处世,那么,即便能力极强也会变成清高自傲,甚至落得黛玉般香消玉殒的结果,一如乌江自刎的项羽。而反观刘邦,鸿门宴上委曲求全,换来反攻机会;又知人善任,善借外力,乘势而起,夺取天下。由此观之,圆融处世、善借外力方能获得更多机会,成就精彩人生。方圆并举,内方外圆,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姿态,绘就成功底色。坚守自我与借助外力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孟子告诫后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在《劝学》中告诉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大是大非、关乎道义的问题上,我们自然要舍生取义,坚守自我;但在不触及底线原则时,我们也应抓住机遇,借助外力,乘势而起,成就自我。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事业、获得美名者,都有方正刚直的气节,以及圆融机变、善假于物的智慧。身处日新月异的当下社会,我们更应方圆并举,相互调和,以拙立身,行于大道。以方为本,坚守初心;以圆为翼,乘云破雾。内方外圆,方圆相济,让我们于坚守自我中保持本色,于善借外物中抵达成功之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借《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的吟诗内容,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品格。结合题干中“薛诗寄寓了善借外力、成就自我之意,林诗则有坚守自我、保持本色之节”这一提示语我们可以探知本次作文的写作方向及写作内容,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看待不同的人生品格,深入思考新时代青年该借助外力成就自我,还是应坚守自我洁身自好。对此,考生可以赞同其中任意一种,当然,如果能够辩证看待二者,兼而有之,则为更佳立意。写作时,要注意提示语部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理想等进行论述,不能泛泛而谈。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引出中心论点——时代青年既应善借外力,又要坚守自我,于外圆内方中成就自我。然后分别论述“借助外力”和“坚守自我”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指出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如以“坚守自我”为本,于坚守自我中保持本色;以“借助外力”为基,于善借外物中绘就成功底色。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善借外物与坚守自我对立统一,二者兼顾,实现精彩人生。立意:1.内方外圆,人生之道。2.善借外力,方能成就自我。3.坚守自我,养君子之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三语文.pdf 高三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