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艾滋从哪儿来艾滋去何处》教案【浙摄影版】《人·自然·社会》初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艾滋从哪儿来艾滋去何处》教案【浙摄影版】《人·自然·社会》初三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艾滋从哪儿来 艾滋去何处 》教学设计
课题 艾滋从哪儿来 艾滋去何处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人·自然·社会 年级 初三
核心素养目标 1、能够明确艾滋病病毒的起源、主要传播途径,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及当前的防控现状,掌握核心预防知识。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对艾滋病相关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简单的健康宣传。3、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树立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的道德观念。4、通过课堂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主动参与艾滋病防控宣传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艾滋病的来源和产生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症状
教学难点 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学会预防感染艾滋病
教学准备 课件、PPT、对应图片、相关资料、教案、导入视频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7课《艾滋从哪儿来 艾滋去何处 》1.板书课题。2.视频导入3.启思园:两栋房子和两个人有两栋房子,其中的一栋房子钻进了几只白蚁,另一栋房子没有被白蚊!侵蚀。有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另一个人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从外表上看,两栋房子一样坚固,两个人一样健康…….阅读P33页这则小故事,说一说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A:表面的完好不代表内在无患,隐患常隐藏于无形。艾滋病病毒如同白蚁悄悄侵蚀免疫系统,平时难察觉,一旦遭遇健康挑战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学生B:这警示我们要重视健康筛查,警惕潜在风险,做好疾病预防。 观看视频,完成启思园故事分析思考、从新知引入中获取信息。 通过观看视频和故事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内容的初步认识。
艾滋病与其他疾病不同,它是关系到社会问题、人权问题和经济问题的一种疾病。目前,国民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依然有待增加,有很多人因为缺乏艾滋病知识而感染上这一疾病。我们应该掌握艾滋病病毒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善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努力为抵御艾滋病出一份力。
2、冲浪带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1)艾滋病病毒(HIV)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严重传染病艾滋病(AIDS)。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后会出现难治感染或癌症,最终导致死亡,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和治愈药物。(2)观看视频(3)请了解一下艾滋病病毒对机体损害的严重程度和速度。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细胞,损害程度极大。初期可能无症状,但病毒持续复制会不断破坏免疫功能。速度因人而异,未治疗者一般经数年潜伏期后,免疫体系崩溃,引发多种感染和肿瘤。及时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避免快速恶化。二、活动实施1、活动场活动一:辨一辨并不是只要接触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按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我们可以将行为分为高危险行为、中危险行为和无危险行为三类。请大家辨别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以上三类行为中的哪一类。答:高:1、3、6、7、8、10、12中:4无:2、5、9、11、13、14活动二:连一连你以为的艾滋病病人是什么模样的 你了解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异同吗 请把二者与符合他们的描述用线连起来。知识链接:艾滋病的传播特点传染源: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唯一传染源,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和窗口期感染者,隐蔽性强,传染性突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日常接触不传播,传播途径相对特定且可防控。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15-49 岁人群发病占比高,男男同性恋等高危群体感染风险更高。2、智慧泉艾滋病从哪儿来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5年,被一名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带入北京,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艾滋病患者携带HIV。人体感染这种病毒后,要经过数年,甚至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才会表现出艾滋病的各种症状。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检疫监测传染病之一。3、链接纽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阅读教材P36页,说一说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艾滋病病毒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传播的。1.不安全性行为2.吸毒3.采血(血浆)4.母婴传播三、知识拓展1、艾滋病的起源艾滋病病毒分为两型,HIV-1 型源自非洲黑猩猩亚种,HIV-2 型源自灰色长尾猴,它们原本在动物体内不引发疾病。推测人类因屠杀受感染动物时,伤口接触其血液而被感染,病毒基因变异后适应人类宿主。后续因非洲人口城市化、性交易增加、血液制品污染等社会因素,病毒开始流行,进而传播至全球其他地区。2、艾滋病检测的基本方法抗体检测:为诊断金标准,分初筛和确证两步,初筛用 ELISA 等方法,阳性后需经蛋白印迹法确认。抗原检测:通过 ELISA 法检测 P24 抗原,可解决抗体窗口期和新生儿早期感染诊断问题。病毒载量测定: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等方法检测病毒数量,用于评估病情和治疗效果。3、“暂时无法治愈” 与 “可预防控制”“暂时无法治愈” 指目前无药物能彻底清除体内 HIV,患者需终身服药抑制病毒复制,且无法完全恢复受损免疫功能,仍面临并发症风险。“可预防控制” 指通过科学手段能有效阻断传播,如规范使用安全套、加强血液管理等;同时,及时抗病毒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降低传播风险,减少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 学习链接知识。学习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完成辨一辨活动。完成连一连活动。学习知识链接。学习艾滋病的来源。学习如何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进行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爱心呵护生命,行动抵御艾滋。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并观看视频,总结分析艾滋病病毒对机体损害的严重程度和速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出不同的行为,引导学生辨别每种行为患上艾滋病的危险等级,在活动中,强化对艾滋病预防的意识。判断符合HIV感染者以及艾滋病病人各自描述的症状,进行连线,强化学生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认识。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认识艾滋病的传播特点。学习智慧泉,了解艾滋病的来源以及传播情况。提升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明确如何预防和切断艾滋病传播。 拓展学生知识面。
课堂练习 1、请同学们完成以下判断。1.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性接触传播B. 血液传播C. 母婴传播D. 共同用餐传播2.关于艾滋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有特效药物可彻底治愈B. 人群普遍易感 C. 蚊虫叮咬会传播D. 无症状感染者无传染性答案:D B2、请同学们探讨如何尊重艾滋病患者,反对歧视。答:首先,主动学习防艾知识,明确日常接触无感染风险,消除认知误区。其次,平等对待患者,不疏远、不排斥,维护其人格尊严。在生活和学习中提供必要帮助,比如学业辅导、心理支持。最后,积极宣传反歧视理念,带动身边人营造包容环境,让患者感受到社会温暖,增强其对抗疾病的信心。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课堂知识
2、认识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
5、完成课堂练习并学习知识拓展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课后作业 以 “预防艾滋病,守护健康” 为主题,设计一份宣传海报,海报需包含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和核心预防措施。采访身边的长辈或社区工作者,了解当地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有哪些具体举措,整理成简短的采访纪要并提出 1-2 条自己的防控建议。 布置作业 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板书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