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地理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福建沿海港口群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其腹地无水港体系建设面临新机遇与挑战。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通过运输通道与沿海港口紧密相连,共建共享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下图为福建腹地无水港体系联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福建沿海港口对内陆无水港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B.推动内陆产业向外转移C.吸引内陆物流向港口集聚 D.缓解内陆城市交通拥堵2.福建沿海港口“港城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内陆物流需求不足 B.沿海港口用地紧张C.无水港布局过于集中 D.区域交通联系不便3.福建推动无水港与沿海港口“共建共享”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沿海港口规模 B.促进区域要素流动C.减少内陆企业成本 D.加快内陆城市扩张山体效应是由于山体(高原)隆起影响地—气热量交换产生的热力效应,使得大型山地(高原)普遍存在其内部气温高于外围同海拔自由大气温度的地理现象。下图为青藏高原山体效应随海拔变化情况。据此完成4—5题。4.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山体内部A.太阳辐射强 B.地面辐射强 C.地面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强5.青藏高原山体雪线高度大致为A.4500—4700米 B.5100—5300米 C.5900—6100米 D.6500—6700米按照出生地、5年前常住地、上一个常住地(上一个户口登记地)与现住地的关系,可以将迁移人口分为以下几类:上一个常住地、5年前常住地、出生地均在区外,现住地在区内,为短期迁入人口;上一个常住地、出生地在区外,5年前常住地在区内,为长期迁入人口;上一个常住地在区外,5年前常住地、出生地在区内,为短期循环人口;上一个常住地、5年前常住地在区外,出生地在区内,为长期循环人口。上一个常住地在区内,且没有迁移经历的人口,为非迁移人口。下图示意非迁移人口和不同类型迁移人口的时空轨迹模式。据此完成6—8题。6.图中①箭头表示的迁移人口类型是A.短期迁入人口 B.长期迁入人口 C.短期循环人口 D.长期循环人口7.小城市积极吸纳④箭头所示迁移人口,有利于A.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B.解决居民失业问题C.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D.优化产业空间布局8.近年来某城市⑤箭头所示迁移人口比例显著上升,该城市发展所处阶段及特征是A.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单一 B.城镇化中期,功能逐步完善C.后工业化阶段,以服务业为主 D.城市收缩期,功能空间重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实践探索中得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下图为我国某地1961—2020年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降水及变化统计图,该地小暑降水最多(61.1mm),小暑多年平均日出的地方时为4:45。据此完成9—11题。9.该地可能位于A.河西走廊 B.华北平原 C.宁夏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10.该地芒种的日落地方时为A.17:45 B.18:15 C.7:15 D.19:1511.该地气候变化的趋势是A.暖干 B.暖湿 C.冷干 D.冷湿临安是南宋的都城,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创造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河流穿城而过,临安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分布,形成了“南宫北市”的空间布局。如图为南宋临安城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12.古代都城的空间形态多是方正规矩、对称分布,而临安城则为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气候 B.政治 交通C.气候 水文 D.地形 水文13.宫殿布局在临安城南部有利于A.减少洪涝灾害 B.促进商业竞争C.减弱咸潮影响 D.提升城市等级重庆市彭水县喀斯特地形区的某山寨有一处能预测天气的泉水,晴天泉水清澈,每当大雨来临前泉水都会变成乳白色,当地人称为“牛奶泉”。由于该地石灰岩广布,地下暗河如织,暗河流经途中不断溶蚀石灰岩.使地下水中富含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而这些物质并不稳定,在泉水涌出地表时,水中的二氧化碳随之大量逸出,形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泉水就变成了乳白色。下图是牛奶泉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14.推测牛奶泉只在大雨前后出现的原因是A.流水冲刷导致暗河浑浊 B.水压降低加快物质析出C.水压升高促使矿质增加 D.水量增加加速岩石溶解15.牛奶泉能预测天气的环境条件是①石灰岩易溶性 ②暗河长度 ③暗河水量变化 ④大气压高低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是全球首个真正落地的零碳产业园,于2022年4月建成投产。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通过“风光氢储”体系实现能源自给,并配套智能物联网系统优化能源调度,实现能荷互动与电力溯源。图1示意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地理位置。图2示意零碳产业园“风光氢储”体系。(1)简析鄂尔多斯建设零碳产业园的有利条件。(6分)(2)说明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能源体系的优势。(4分)(3)简述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建设对当地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下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1)雅安素有“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4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衣江的河流特征。(8分)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恒山(39°42'N,113°41'E)的金龙河峡谷的西岸崖壁。古时人们在峭壁上修建了栈道,后世以此为依托建起悬空寺。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始建初期,悬空寺距离谷底近百米,后来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下图为悬空寺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面问题。(1)说明悬空寺建在距谷底近百米的峭壁上主要考虑的条件。(4分)(2)悬空寺“日晒不着、雨淋不着、风吹不着、千年不倒”与其处于向内凹陷的崖壁有很大的关系,请从地理角度解释原因。(6分)(3)推测后来悬空寺与谷底距离越来越近可能的原因。(6分)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南湖戈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西南部,这里有非常奇特的风景—椭圆盆(如图1)。椭圆盆由多层低矮山体层层嵌套构成,山体均为椭圆形,它们拥有共同的圆心,形成同心结构。在其不远处,有很多近于平行排列、高3—5m、笔直坚固、表面多裂纹的石墙(如图2)。椭圆盆附近还分布有多处玛瑙滩。玛瑙是由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冷却而成的。(1)说明玛瑙滩的存在对椭圆盆成因研究的指示意义。(4分)(2)分析南湖戈壁笔直坚固的石墙的形成过程。(6分)(3)若要对石墙表面裂纹的成因展开研究,指出应该调查的地理要素。(3分)高三地理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B B B C A A C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D A D A C A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1)地处内陆,太阳能资源丰富;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丰富且廉价;工矿业发达,工业减碳减排需求大;国家和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大等。(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2)风电与光电的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利用率高;采用“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强;采用智能物联网系统,能源调度和管理效率高;强化零碳数字认证,实现能荷互动与电力溯源等。(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3)推动工业、物流等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降低工业减碳减排压力;开发绿色能源,降低能源成本;促进新能源等新型产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强化地区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提高产业影响力等。(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17.(1)受夏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丰富;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利于抬升形成降水(或地形雨)。(每点1分,共4分)(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支流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或夏汛)和年际变化;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河流无冰期。(每点2分,共8分)18.(1)古栈道为悬空寺的顺利修建创造了依托条件和交通条件;该地为季风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建在峭壁上提供了天然的防洪条件。(每点2分,共4分)(2)寺庙上方有突出的悬崖极大地缩短了每日阳光照射的时间,避免了木构建筑因长时间暴晒而开裂、老化;向内凹陷的峭壁中部使得大部分降水无法直接淋到寺庙建筑,有效减轻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和侵蚀;凹陷崖壁位于西侧,减少偏东风对建筑的破坏力;崖壁的凹凸起伏使建筑与山体紧密结合,增强了稳定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3)该地为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河流含沙量大,谷地泥沙沉积不断堆高,使谷地与悬空寺的距离变近;若峡谷两侧山地下沉或峡谷底部地壳抬升,也可能导致悬空寺与谷底距离变近;建筑本身的重量和长久的人类活动在重力作用下使得悬空寺与谷底距离可能变近。(每点2分,共6分)19.(1)玛瑙是由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冷却而成的,说明椭圆盆的形成与地下热液活动相关;硅质岩抗风化能力强,支撑了椭圆盆的长期保存。(每点2分,共4分)(2)地质时期,受火山活动或岩浆侵入的影响,产生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同时伴随小规模的地壳运动而产生裂隙,热液沿裂隙渗透并冷却,形成硅质的垂直岩浆岩;后期遭受差异风化和外力侵蚀,坚硬硅质岩浆岩层残留,形成笔直坚固的石墙。(每点2分,共6分)(3)石墙岩性、裂纹形状(网状或条状)和规模、当地气候特征(空气湿度、昼夜温差等)、地壳运动等。(每点1分,答出三点给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试题.docx 高三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