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思想政治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能力。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驯化动物、种植农作物,生活逐渐从依赖采集和狩猎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尚未出现原始畜牧业和农业,A不选。该遗址出土的石器制作相对简单、粗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生存资源,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共同劳动,集体进行采集、狩猎等活动,B正确。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是在奴隶社会,C不选。在氏族制度下,一切大事都在氏族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D不选。2.A【解析】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衡量奴隶主财产多少的重要一项就是看他占有奴隶的数量,奴隶主打伤或杀死自己的奴隶就像毁坏了自己的物品一样,体现了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还完全占有奴隶本身,①正确。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强迫其劳动且不给予报酬,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同奴隶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关系,③正确。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高,这说明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②排除。材料仅描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未提及奴隶的反抗行为,④排除。3.C【解析】本题考查封建社会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根本原因,C正确。苛捐杂税繁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一种具体方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可能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两个主要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均非“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根本原因,A、B、D排除。4.D【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导致财富不断向少数资本家集中,使得财富差距不断扩大,故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财富差距扩大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加剧,引发各种社会问题,③④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美国社会财富差距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等问题,未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建立初期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①不选。材料中引起美国社会不稳定的直接原因是财富差距过大,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不选。5.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材料中工业、农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混乱状况,表明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是经济危机的表现,②正确。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等,都是生产过剩的表现,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④正确。金本位制是经济危机的后果,而非原因,①错误。失业人数激增等是经济危机的结果,而非加大剥削和压榨力度的体现,且材料未体现剥削程度的变化,③错误。【高一思想政治·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高一思想政治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广东省佛山市西樵山遗址群经考古发掘,在旧石器时代堆积中出土石器 800 余件,石料以霏细岩为主,另有凝灰岩、粗面岩等。这一发现将珠三角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提前至 4 万年前,填补了该区域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从出土的这些遗存可以推断出当时该地区A.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已经开始出现B.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共同劳动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了分工D.一切大事由全氏族共同讨论决定2.在奴隶社会,衡量奴隶主财产多少的重要一项就是看他占有奴隶的数量。奴隶主打伤或杀死自己的奴隶,就像毁坏了自己的物品一样,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奴隶稍有怠慢,就要遭到皮鞭、棍棒的毒打。奴隶主对逃跑的奴隶,或处死,或套上枷锁强迫其劳动。这表明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倒退③奴隶主阶级同奴隶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关系④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必然遭到奴隶的反抗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地主通过商业资本和高利贷,持续兼并自耕农土地,形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根本原因在于A.苛捐杂税繁重 B.农业生产效率低下C.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4.研究表明,美国最富有的 1%人口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底层 90%人口的财富的总和。富裕阶层享受优质资源,底层人民面临失业、贫困等困境,这种财富差距引发美国社会不稳定,频繁爆发抗议活动。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直接原因③资本主义社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社会矛盾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财富差距扩大的根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 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这表明①金本位制的崩溃导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②整个社会生活陷人混乱是经济危机的表现③资本家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力度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散性是罪恶根源,未来社会应是有计划地协作生产,以避免经济危机。他主张建立一种实行公有制的“和谐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劳动非但不使人痛苦,反而使人身心健康,人的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可见,傅立叶①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②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③认为劳动可以成为人的自觉需求④提出了实现公有制社会的具体路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剩余价值学说,作为马克恩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深入剖析了资本家如何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剥削机制。可见,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②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③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 1917 年 II 月 7 日,时任中国北洋政府驻俄公使刘某在发回国内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布尔什维克)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次日,刘某又发了一个电报,对彼得格勒起义作了详细的报告。刘某在电报中描述的这一事变①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推动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④建立起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救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脱离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B.帝国主义想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C.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10.《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图中“北方有黑熊盘踞,长江有狼狗撕咬,中南有蛤蟆伸手,东边有日光拉扯,胶东有毒蛇盘绕,东南有鸬鹚虎视”。这幅图把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展示在人们面前,至今仍警示着中国人勿忘屈辱岁月。《时局图》反映了①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呼吁中华民族觉醒、挽救民族危亡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③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巨大劫难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之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 1939 年 9 月,毛泽东同志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在谈到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性问题时指出,“中国革命有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上篇‘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下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目前是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关于“上篇”和“下篇”的论述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②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③表明从民族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是自发的过程④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 1956 年同 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占比由19. 1%上升到 32. 2%,合作社经济占比由1.5%上升到53. 4%,公私合营经济占比由 o.7%上升到 7.3%,个体经济占比由 71. 8%下降到 7.1%,资本主义经济占比由 6.9%下降到接近于 0。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②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④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 1953 年到 1956 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表现在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②国际形势不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③个体农业经济能够完全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④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 1956 年 3 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指出:“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该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了。”从中可以看出①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②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在中国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③照抄照搬是很危险的,借鉴苏联经验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④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复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 156 项重点工程、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中国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由此可知①中国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方向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我国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进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二次结合”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②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③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④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题,共 52 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 分)近年来,美国社会深层矛盾集中爆发。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美国社会深层矛盾集中爆发的总根源。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1 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 分)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团高奏《义勇军进行曲》,天安门广场中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诞生,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和繁荣的里程碑,具有5 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踏上新的征程。201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70 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项世所罕见的奇迹。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重要意义。(9 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材料一《共产党宣言》1882 年俄文版序言明确指出:《“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宣言>还指出,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材料二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尝试了多种救国方案,都未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后,《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革命,促使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析《共产党宣言》的重大理论贡献。(10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1956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总结了党的七大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丰富经验;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明确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年)的建议》等。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析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的重大影响。(10 分)高一思想政治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能力。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驯化动物、种植农作物,生活逐渐从依赖采集和狩猎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尚未出现原始畜牧业和农业,A 不选。该遗址出土的石器制作相对简单、粗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生存资源,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共同劳动,集体进行采集、狩猎等活动,B 正确。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出现分工是在奴隶社会,C 不选。在氏族制度下,一切大事都在氏族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D 不选。2.A【解析】本题考查奴隶社会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衡量奴隶主财产多少的重要一项就是看他占有奴隶的数量,奴隶主打伤或杀死自己的奴隶就像毁坏了自己的物品一样,体现了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还完全占有奴隶本身,①正确。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强迫其劳动且不给予报酬,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同奴隶阶级是剥削和被剥削关系,③正确。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高,这说明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②排除。材料仅描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压迫,未提及奴隶的反抗行为,④排除。3.C【解析】本题考查封建社会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是“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根本原因,C 正确。苛捐杂税繁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一种具体方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可能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两个主要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均非“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根本原因,A、B、D 排除。4.D【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导致财富不断向少数资本家集中,使得财富差距不断扩大,故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财富差距扩大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加剧,引发各种社会问题,③④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美国社会财富差距大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等问题,未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建立初期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①不选。材料中引起美国社会不稳定的直接原因是财富差距过大,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②不选。5.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材料中工业、农业、贸易、金融等领域的混乱状况,表明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是经济危机的表现,②正确。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等,都是生产过剩的表现,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④正确。金本位制是经济危机的后果,而非原因,①错误。失业人数激增等是经济危机的结果,而非加大剥削和压榨力度的体现,且材料未体现剥削程度的变化,③错误。6.C【解析】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空想社会主义者未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①排除。傅立叶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散性是罪恶根源,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②正确。在傅立叶设想的“和谐制度”下,劳动非但不使人痛苦,反而使人身心健康,人的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这说明傅立叶认为劳动可以成为人的自觉需求,③正确。傅立叶仅提出了建立实行公有制的“和谐制度”的构想,未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④排除。7.B【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学说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由“剩余价值学说……深入剖析了资本家如何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可知,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①④正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②③错误。8.D【解析】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材料中描述的是 1917 年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起义,即俄国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①排除。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发生在二战后,并非十月革命的成果,②排除。十月革命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③正确。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④正确。9.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外部因素,封建势力是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是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但这些都不是救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B、C、D 排除。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救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脱离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A 正确。10.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时局图》描绘了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但未反映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①排除。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人呼吁救亡图存,但封建顽固势力、部分上层阶级仍未形成救亡图存的共识,②排除。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漫画反映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巨大劫难,③正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凸显了中国摆脱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紧迫性,说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之一,④正确。11.C【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材料中关于革命阶段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但不等同于该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①排除。毛泽东同志指出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②正确。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自觉过程,而非自发的过程,③排除。上“篇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下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④正确。12.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改造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占比上升,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占比下降,表明我国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①②正确。材料仅呈现了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未涉及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未涉及国家工业化建设,③④不选。13.B【解析】本题考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的能力。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①正确。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④正确。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②错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③错误。14.A【解析】本题考查崭新的历史课题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能力。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强调要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说明当时“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①正确。毛泽东同志反对“硬搬苏联的一切”,强调要结合中国实际,说明照抄照搬是很危险的,借鉴苏联经验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③正确。材料讨论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6 年后)的问题,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1919-1949 年的历史任务,②错误。材料核心是反对“复制苏联模式”,强调“用自己的头脑思索”,④错误。15.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成就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的能力。“一五”计划以来的工业建设、经济增长等成就,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至 1976 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体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②正确。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等,表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进展,④正确。“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方向”通常指理论层面的指导,而料列举的是经济增长、工业建设、体育成就等具体实践成果,①不选。材料描述了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未涉及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③不选。16.B【解析】本题考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考查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①正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第二次结合”,其目的就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③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②错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④错误。17.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这一矛盾决定了美国社会必然存在各种深层次问题。(3 分)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 分)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得财富,资本家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不断压缩工人工资及福利,劳资矛盾日益增长,引发工人反抗。(2 分)③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2 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导致美国社会深层矛盾集中爆发。(2 分)18.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1 分)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1 分)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1 分)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1 分)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1 分)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 分)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2 分)19.(1)①《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从其脚下被挖掉,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4 分)②《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3 分)③《共产党宣言》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3 分)(考生如答“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等,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①《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先进理论指导,使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方向。(4 分)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主心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基础。(4 分)③中国共产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符合国情的革命纲领(或“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4 分)20.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 分)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 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 分)②明确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 分)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1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docx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