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关于登高的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导入新课
杜甫
了解杜甫相关文学常识及其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知识,积累文化常识。
1
诵读诗歌,找出诗中意象,分析意象的作用。(重点。)
3
积累诗词中的重点语句,赏析其妙处。
2
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感悟杜甫之“悲”。(难点)
4
学习目标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杜少陵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_____”,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__________”这条主线,其诗歌风格基本上是“__________”,“三吏”和“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作者简介
“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指艺术形式
一指遣词造句的停顿与转折,声调的起伏迭变。
二指情感的千回百转,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的音乐美。
创造风格
杜甫创作分期
代表作品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望岳》
《丽人行》《兵车行》
《出塞》《赴奉先咏怀》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kuí)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写作背景
一、儒家文化影响
君子登高必赋--孔子
二、重九登高习俗的影响
避免邪气,登高避灾
三、现实情况使然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思深
登临诗
登高诗
一、羁旅漂泊,思乡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诗情哲理,旷达隐逸。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你根据诗中体现“悲愁”的意象,结合艺术手法来分析。
赏析“悲秋”之景
活动: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分析首联意象的特点与情感。
意象 修饰语 感官角度 效果/情感












触觉
视觉
听觉
视觉
视觉
视觉
秋风凛冽,寒意刺骨
天空辽阔,反衬人渺小
猿啸凄厉,渲染悲凉
水渚清冷,色调凄寒
沙滩惨白,氛围肃杀
鸟儿盘旋,似无归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气逼人,天气寒冷,内心凄凉
天地高远广阔,更显人渺小孤单
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冷色调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在空中盘旋,急风猛烈,无处停息,诗人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相似(孤独无依)
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
低飞盘旋的水鸟
(主观感受)
意境
凄凉
清冷
苍凉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捕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在俯仰之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境界宏大的秋景图,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漂泊痛苦的情感。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此联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情景交融,写出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前句表现诗人“悲秋”之感,后句表现诗人对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感伤。
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有人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出了秋天萧瑟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
(景物特点)
2.这两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起伏之变,跌宕之气。
(写景角度)
3.这句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抒情作用)
5.采用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哲理意义)
(对仗之妙的艺术效果)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落木萧萧: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落叶归根,而人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生命之秋
不尽长江:长江悠悠不尽,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显出个人的渺小。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叶落树还在,木落树已枯。绝望、肃杀。
落木重“下”,厚重浑朴,颇有力度,用于秋则有悲壮之感。落叶重“飘”,轻灵佻脱,飘逸漫舞,用于秋有灵动之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为何使用“落木”而不是“落叶”?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林庚《说“木叶”》
为何而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合作探究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即八可悲。(《鹤林玉露》)你能读出几层?
为何而悲?
第十一级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自古逢秋多寂寥,中国文人多悲秋。请谈谈你对杜甫“悲秋”的理解。
景:自然之秋
己:人生之秋
国:国家之秋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显得沉郁厚重。即使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仍忧国伤时;即使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仍心系家国。杜甫的悲是悲自然,是悲人生,悲国家,悲天下苍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
人生艰难(八重悲),时局艰难(战争)。
“苦恨”
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杜甫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尾联评价】
明·胡应麟: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是明朝文学家、诗论家胡应麟创作的一部诗歌理论著作。)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活动:结合律诗知识(对仗、押韵、平仄),小组合作分析本诗的格律特点:
1.对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不仅中间两联成对,首联和末联也都成对。不仅出句与入句相对,同一句中前后相对,颔联(第三、四句)与颈联(第五、六句)也相对。而普通的律诗,一般能做到出句与入句对仗就很好了。
2.押韵。本诗押“哀”“回”“来”“台”“杯”(平水韵“灰”部),诵读时感受韵律的和谐。
品七律第一
活动:为何说本诗“合律而突破声律束缚”?(提示:对比普通律诗,分析本诗“纵横恣肆”的特点)
普通律诗讲究中间两联对仗,声律严谨且情感表达多受束缚。《登高》则突破常规:八句皆对仗,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皆工整,远超一般律诗要求。
品味“七律第一”
更难得的是,它在严守格律的同时,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营造开阔意境,情感如江河奔涌,将个人悲苦与家国之痛倾泻而出,无雕琢感。这种“合律”的形式美与“纵横恣肆”的情感张力完美融合,既合规矩又破拘囿,故成律诗巅峰。
品七律第一
思想情感的“沉郁”:
1.内容上深沉、广阔。
首联描写登高闻见之景,境界阔大。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交代了登高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秋意。
2.表达上含蓄、蕴藉。
《登高》尾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诗人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
艺术风格
登高
《登高》内容图示
首联
萧条寂寥之景
尾联
沉郁顿挫
风——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
多病漂泊之叹
艰难潦倒之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
(苍凉)
(悲壮)
(思乡、漂泊)
(年老、多病、孤苦)
苍凉悲壮之境
颔联
颈联
(愁苦)
(难遣)
写景
抒情
伍 课堂小结
《登高》以“悲”为脉,前四句绘秋景,“风急猿哀”“落木长江”融情于景,既写自然萧瑟,更喻生命短暂、时光永恒;后四句抒悲情,“万里漂泊”“百年多病”诉个人困顿,“艰难苦恨”寄家国忧思,三层悲愁交织。
全诗八句皆对仗,格律严谨却不见束缚,情感如长江奔涌,于规范中见纵横气势。杜甫将生命苦难与时代悲音熔铸于诗,让我们读懂:真正的“生命诗意”,恰是在困顿中对精神坚守的叩问,在悲怆里对家国命运的担当。
诗歌总结
《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登高》中 两句从空间角度描绘出一幅壮阔、萧索的夔州秋景图,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理解性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