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核心 目标 1. 会依据单摆周期公式确定实验思路;能设计实验方案,正确安装实验装置并进行操作.2. 能正确测摆长和周期,正确处理数据并测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能多角度分析实验误差.要点梳理要点1 实验思路当摆角很小(θ<5°)时,由T=2π可得g=____,只要测出单摆的摆长和周期,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要点2 实验器材铁架台及铁夹、金属小球(上面有一个通过球心的小孔)、__秒表__、细线(长1 m左右)、刻度尺(最小刻度为mm)、游标卡尺.要点3 实验步骤1. 做单摆(1) 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并把细线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就制成一个单摆.(2) 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出桌面之外,然后把单摆上端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2. 测摆长和周期(1) 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小球球心与悬挂点之间的距离作为摆长的测量值,也可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算出它的半径,再测量悬挂点与小球上端之间的距离,以两者之和作为摆长的测量值.(2) 把此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并使这个角小于5°,再释放小球.当摆球摆动稳定以后,在__最低点__位置时,用秒表开始计时,测量单摆全振动30次(或50次)的时间,然后求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单摆的振动周期.(3) 改变摆长,重做几次.3. 数据分析(1)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计算出每次实验的重力加速度;求出几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即本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2) 将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数值比较,如有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即学即用1. (2024·广东实验中学)一位同学用单摆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他将摆挂起后,进行了如下步骤.A. 测摆长l:用米尺量出摆线的长度.B. 测周期T:将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摆球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1次,接着一直数到摆球第60次通过最低点时,按秒表停止计时,读出这段时间t,算出单摆的周期T=.C. 将所测得的l和T代入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算出g,将它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写入报告中去.指出上面步骤中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写出该步骤的字母,并加以改正.(不要求进行误差计算)__见解析__解析:摆长为悬点到球心的距离,所以要加上摆球半径;摆球相邻两次经过最低点为半个周期,则=,得T=;求一次的摆长值,误差太大,应改变摆长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作T2-L图,得斜率k后求解).考向1 实验原理和操作1. 根据T=2π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时,要满足以下要求:(1) 摆线:要选1 m左右,很长不易测量,很短摆动太快,不易计数.(2) 摆球:要选体积小、密度大的,这样可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3) 摆角:要小于5°,如果摆角很大,公式T=2π 就不再成立.另外,单摆要在竖直平面内摆动,不要使之成为__圆锥摆__.2. 操作上,要正确、准确测量摆长和周期.(1) 要悬挂好摆球后再测,不要先测摆线长再系小球,因为悬挂摆球后细绳会发生形变.测量时,读数读到毫米即可.计算摆长时不要把__摆线长__当作摆长.可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出单摆悬挂点到摆球中心的距离l 作为单摆的摆长;可以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度l′,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的直径,计算出摆长l=l′+.还可以量得悬点到小球上端和下端距离l1和l2,计算出摆长l=.(2) 不要从摆球到达最高点时开始计时.要从平衡位置计时,并采用倒数计时计数的方法,要准确记好摆动__次数__,不要多记或少记. 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应进行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把单摆从平衡位置处拉开一个很小的角度(不超过5°),然后放开,让摆球摆动,待摆动平稳后用秒表测出摆球做n次(n一般取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t,则得T=;反复测3次,再计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2024·广州执信中学)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甲 乙(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AB__.A. 摆线要选择适当细些、长些,弹性小些的细线B. 质量大、体积小的摆球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C. 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越大越好D. 为了减小误差,摆球应从最高点开始计时解析: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摆线选择细些的、弹性小的、并且适当长一些,摆球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A、B正确;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保证摆球尽量做单摆运动,摆角不超过5度,C错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测量周期时应从小球经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D错误.(2) 为了更精确测量摆长,小明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如图乙所示,摆球直径为__20.6__mm.利用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97.10 cm,则该单摆的摆长l=__98.13__cm.若他用秒表记录下单摆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由图丙可知该次实验中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为__99.7__s.丙解析:摆球直径d=20 mm+6×0.1 mm=20.6 mm,该单摆的摆长l=97.10 cm+=98.13 cm,该次实验中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为t=1 min+39.7 s=99.7 s.注意秒表不估读.下表读数为3分48.7秒.① 小圈内表示分,每小格表示 0.5分钟.② 大圈内表示秒,最小刻度为0.1秒.③ 当分针在前0.5分内时,秒针在0~30秒内读数;当分针在后0.5分内时,秒针在30~60秒内读数.考向2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1. 数据处理方法(1) 公式法:根据公式g=____,将每次实验的l、n、t数值代入,计算重力加速度g,然后取平均值.(2) 图像法①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可得l=T2,以摆长l为纵轴、以T2为横轴作出的l-T2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求出斜率k,即可求出g值.g=__4π2k__,k==.② 也可作出T2-l图像,由T2=可知T2-l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k=,求出k,可得__g=__.2. 本实验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即单摆周期)的测量上.(1) 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会使所测时间t偏小,g值偏大;同理,停止计时时,秒表过早按下,g值偏大.(2) 测定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错误的数为(n+1)次全振动,计算时,g值偏大;同理,错误的数为(n-1)次全振动,计算时,g值偏小.(3) 计算单摆的全振动次数时,不从摆球通过最低点位置时开始计时,容易产生较大的计时误差.(4) 在未悬挂摆球前测定摆长或漏加摆球半径,得到的摆线长度偏小,g值__偏小__.(5) 悬点未固定好,摆球摆动时出现松动,使实际的摆长不断变长,g也偏小. (2024·清远期末)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读数如图甲所示.甲 乙(1) 游标卡尺的读数为__9.8__mm.解析:10分度的游标卡尺的精度为0.1 mm,游标刻度对准第8个刻度,则读数为9 mm+8×0.1 mm=9.8 mm.(2) 该同学根据多次测量数据作出单摆长与周期的l-T2图线(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线求出重力加速度g=__9.87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知T=2π,可得l=T2,故l-T2图像的斜率为k==,代入得g=π2≈9.87 m/s2.(3) 实验时某同学测得的g值偏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C__.A. 摆球的质量太大B. 测摆长时,仅测了线长,未加小球半径C. 测周期时,把n次全振动误记为(n+1)次D. 摆球上端未固定牢固,振动中出现松动(摆长变长)解析:根据公式g=可知,重力加速度偏大,可能是周期偏小或者摆长偏大,与质量无关,A错误;测摆长时,仅测了线长,未加小球半径,摆长测量值偏小,重力加速偏小,B错误;把n次全振动误记为(n+1)次,导致周期测量值偏小,重力加速度偏大,C正确;摆球上端未固定牢固,振动中出现松动,摆长变长,摆长测量值偏小,重力加速度偏小,D错误.本实验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的振动不符合简谐运动的要求.(1) 单摆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振动,成为圆锥摆.圆锥摆周期T=2π,其中θ为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l为摆长.在计算g值时,以l代替l cos θ,则测得g值偏大.(2) 振幅过大,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超过5°.摆角越大,摆球的实际周期T也越大,测得的g=值偏小.考向3 实验拓展创新1. 利用相关装置还可以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关系.2. 可以在家用细线和铁锁、小石块、手机等简易器材做实验.3. 可以用游标卡尺、传感器、电脑等器材测重力加速度.4. 可以根据周期公式变式,改变数据处理的方法. 某同学利用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甲所示,所用器材包括:气垫导轨、滑块(上方安装有宽度为d的遮光片)、数字计时器、光电门等.导轨下方两支点间的距离为l.实验步骤如下:甲 乙(1) 开动气泵,调节气垫导轨,轻推滑块,当光电门A记录的遮光时间__等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电门B记录的遮光时间时,认为气垫导轨水平.解析:调节气垫导轨水平后,轻推滑块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滑块通过两光电门的时间应相等.(2) 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宽度d,如图乙所示,d=__0.304__ cm.解析:5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则遮光片宽度为d=3 mm+2×0.02 mm=3.04 mm=0.304 cm.(3) 在导轨左支点下加一高度为h的垫块,让滑块从导轨顶端滑下,记录遮光片经过A、B两处光电门的遮光时间Δt1、Δt2及遮光片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t12,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____(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解析:滑块经过两光电门的时间较短,其平均速度可认为是经过两位置的瞬时速度,有vA=,vB=滑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vB=vA+at12而对滑块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g sin α=g·联立各式解得重力加速度为g=.1. (2025·茂名电白区期末)在“用单摆测当地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甲、乙两同学为一小组.(1) 两同学利用手机app中的“磁力计”来测单摆的周期.如图甲所示,先将小球磁化,小球上下分别为S、N极,将手机放在小球静止位置的下方,并让小球做简谐运动,手机测出其所在空间中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变化,其中z轴磁力计显示如图乙所示.该单摆的振动周期T为O点与__D__(填“A”、“B”、“C”或“D”)点之间的时间差.解析:由图乙图像知,在O→A运动时,磁感应强度由小变大,说明A点在最低点,在A→B运动时,磁感应强度由大变小,说明B点在最高点,在B→C运动时,磁感应强度由小变大,说明C点在最低点,在C→D运动时,磁感应强度由大变小,说明D点在最高点,刚好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D符合题意.(2) 两同学在测单摆的摆长时,将绳长加小球直径作为摆长L,测量了多组T、L数据,并分别处理数据.① 甲同学利用计算法进行处理,其计算的表达式为g=____(用T、L表示).② 乙同学利用图像法进行处理,画“T2-L”图像,其图像应该是图丙的__c__(填“a”、“b”或“c”).③ 甲的测量值将__大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乙同学的测量值将__等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④ 利用乙同学的图像,可求小球半径r=__d2__(用d1或d2表示).甲乙丙解析:① 根据单摆周期公式知T=2π,变形得g=.② 根据单摆周期公式知T=2π,摆长为l=L-,解得T2=4π2=4π2-,由此得到的T2-L图像是图丙中的c.③ 甲同学利用计算法进行处理,根据单摆周期公式知T=2π,变形得g=,由实验知,L偏大,则计算结果g偏大.乙同学利用图像法进行处理,由T2-L图像知斜率不变,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不变.④ 由图像得T2=4π2-,当T2=0时,代入得L=,即在横轴截距为半径,故利用乙同学的图像,可求小球半径为d2.配套新练案考向1 实验原理和操作1. 某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 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_BC__(填选项前的字母).A. 长度为20 cm左右的细线B. 长度为1 m左右的细线C. 直径为1 cm左右的钢球D. 直径为1 cm左右的塑料球解析:为减小实验误差,摆线长度应远大于摆球直径,选择1 m左右的摆线,故B正确;为减小空气阻力,摆球应选质量大而体积小的钢球,故C正确.(2) 该同学先用米尺测得摆线长后,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所示,为__21.35__mm.解析:由图可知,游标卡尺主尺读数为21 mm,刻度7与主尺对齐,故摆球直径为21 mm+7×0.05 mm=21.35 mm.(3) 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____(用L、n、t表示).解析: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单摆周期为T=,结合单摆周期公式可得g=.2. (2024·深圳高级中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甲 乙(1) 摆动时偏角满足的条件是偏角小于5°, 为了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计时开始时,摆球应是经过最__低__(填“高”或“低”)点的位置,且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求出周期.图甲中秒表示数为一单摆全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该时间为__102.50__s.解析:为了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应从摆球经过最低点的位置时开始计时.由秒表读出时间为t=90 s+12.50 s=102.50 s.(2) 用最小刻度为1 mm的刻度尺测摆长, 测量情况如图乙所示.O为悬挂点,从图乙中可知单摆的摆长为__0.9 980__m.解析: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单摆摆长为99.80 cm=0.9 980 m.(3) 若用L表示摆长,T表示周期,则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解析:由单摆周期公式有T=2π 可知,g=.(4) 考虑到单摆振动时空气浮力的影响后,学生甲说:“因为空气浮力与摆球重力方向相反,它对球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学生乙说:“浮力对摆球的影响好像用一个轻一些的摆球做实验,因此振动周期不变”,这两个学生中__A__.A. 甲的说法正确B. 乙的说法正确C. 两学生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解析:考虑到空气浮力,浮力的方向始终与重力方向相反,相当于等效的重力场的重力加速度变小,即g变小,振动周期变大,故学生甲的说法正确,学生乙说法错误.考向2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3. (2025·广东实验中学)在“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 在摆球自然下垂的状态下,用毫米刻度尺测得绳长为l (从悬点到小球最上端);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d,示数如图甲所示,则d=__16.6__mm.甲 乙解析: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律,该读数为16 mm+0.1×6 mm=16.6 mm.(2) 将小球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静止释放,使其在竖直面内振动.待振动稳定后,从小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量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由本次实验数据可求得g=____(用l、d、N、t表示).解析: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周期为T=,摆长为L=l+,根据周期公式有T=2π,解得g=.(3) 若某次实验测得g数值比当地公认值偏大,原因可能是__B__.A. 开始计时时,过早按下秒表B. 实验时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C. 摆线上端悬点未固定,振动中出现松动,摆线长度增加D. 小球质量过大解析:开始计时时,过早按下秒表,则周期测量值偏大,结合上述可知,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A错误;实验时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导致周期测量值偏小,结合上述可知,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大,B正确;摆线上端悬点未固定,振动中出现松动,摆线长度增加,即摆长测量值偏小,结合上述可知,导致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C错误;根据周期公式可知,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小球质量无关,D错误.故选B.(4) 某同学在伽利略用斜面“冲淡”重力思想的启发下,创设了“重力加速度”可以人为调节的实验环境:如图乙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倾角 θ 可调的光滑斜面,把摆线固定于斜面上的O点,使摆线平行于斜面.测得摆长为L,小角度拉开摆球至A点,静止释放后,摆球在ABC之间做简谐运动,测得球摆动周期为T.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 θ,重复实验,记录θ 和T,绘制了T2-图像,该图像斜率表达式为____(用π、L、g表示).解析:令等效重力加速度为a,则有a==g sin θ,根据周期公式有T=2π,解得T2=·,则T2-图像斜率表达式k=.考向3 实验拓展创新4. (2025·湛江期末)某同学在做“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将两根等长细绳固定在铁架台的水平横杆上,两悬点的间距与细绳长度相等,两绳下端系上一个匀质小钢球,构成一个“单摆”,如图所示.该同学利用光电计数器测量小球前后摆动的周期,他把光源A固定在与小球自然下垂时的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位置,将光电计数器B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另一侧,A发出的光束通过小球遮挡形成脉冲光信号,被B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进行记录和显示.(1) 测得细绳长为L,小球直径为d,则该单摆的摆长为____.解析:由题意知θ=60°,如图所示所以单摆摆长为l=L sin 60°+=.(2) 将小球向前拉开一个小角度由静止释放,并从小球第一次经过平衡位置处时开始计时,此时收到的脉冲记为1.测得小球经过时间t向后回到平衡位置时,B接收到的脉冲数为N,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L+d)__(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解析:分析可知时间t内,单摆完成周期数为n=所以单摆周期T==由单摆周期T=2π联立以上得g=.5. (2024·安徽合肥一中)小花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甲乙 丙(1) 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时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摆球的直径D=__8.05×10-3__m,把摆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l.解析: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8 mm,游标读数为0.05×1 mm=0.05 mm,则D=8.05 mm=8.05×10-3 m.(2) 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P、Q分别为运动过程中左、右侧的最高点,O为平衡位置,应该从__O__(填“O”、“P”或“Q”)点开始计时,该同学用秒表记下单摆做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解析:为了减小误差,应从单摆的最低点即O点开始计时.(3) 该同学通过计算测得的数据,发现他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是__C__.A. 单摆的振幅较小B. 单摆的悬点未固定紧,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变长了C. 把单摆n次摆动的时间误记为(n+1)次摆动的时间D. 以摆线长l作为摆长进行计算解析: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可得g=.只有摆动的角度小于5°时才能看成单摆,所以单摆的振幅较小不影响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故A错误;单摆的悬点未固定紧,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增长了,则摆长的测量值偏小,导致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小,B错误;把n次摆动的时间误记为(n+1)次摆动的时间,则周期的测量值偏小,导致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偏大,C正确;以摆线长l作为摆长来计算,则摆长的测量值偏小,导致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D错误.(4) 小丽同学改进了处理数据的方法,她测量了5组摆长(摆线长L与小球半径之和)和对应的周期T,画出L-T2图线,然后在图线上选取A、B两个点,坐标如图丙所示.则当地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用图丙中涉及的物理量符号表示)解析: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可得T=2π ,整理可得L=T2,即L-T2图线斜率代表,有k=,又k=,联立可得g=.课时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核心 目标 1. 会依据单摆周期公式确定实验思路;能设计实验方案,正确安装实验装置并进行操作.2. 能正确测摆长和周期,正确处理数据并测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能多角度分析实验误差.要点梳理要点1 实验思路当摆角很小(θ<5°)时,由T=2π可得g=__ __,只要测出单摆的摆长和周期,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要点2 实验器材铁架台及铁夹、金属小球(上面有一个通过球心的小孔)、__ __、细线(长1 m左右)、刻度尺(最小刻度为mm)、游标卡尺.要点3 实验步骤1. 做单摆(1) 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并把细线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就制成一个单摆.(2) 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出桌面之外,然后把单摆上端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2. 测摆长和周期(1) 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小球球心与悬挂点之间的距离作为摆长的测量值,也可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算出它的半径,再测量悬挂点与小球上端之间的距离,以两者之和作为摆长的测量值.(2) 把此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并使这个角小于5°,再释放小球.当摆球摆动稳定以后,在__ __位置时,用秒表开始计时,测量单摆全振动30次(或50次)的时间,然后求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单摆的振动周期.(3) 改变摆长,重做几次.3. 数据分析(1)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计算出每次实验的重力加速度;求出几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即本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2) 将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数值比较,如有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即学即用1. (2024·广东实验中学)一位同学用单摆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他将摆挂起后,进行了如下步骤.A. 测摆长l:用米尺量出摆线的长度.B. 测周期T:将摆球拉起,然后放开,在摆球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同时将此次通过最低点作为第1次,接着一直数到摆球第60次通过最低点时,按秒表停止计时,读出这段时间t,算出单摆的周期T=.C. 将所测得的l和T代入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算出g,将它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写入报告中去.指出上面步骤中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写出该步骤的字母,并加以改正.(不要求进行误差计算)考向1 实验原理和操作1. 根据T=2π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时,要满足以下要求:(1) 摆线:要选1 m左右,很长不易测量,很短摆动太快,不易计数.(2) 摆球:要选体积小、密度大的,这样可以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3) 摆角:要小于5°,如果摆角很大,公式T=2π 就不再成立.另外,单摆要在竖直平面内摆动,不要使之成为__圆锥摆__.2. 操作上,要正确、准确测量摆长和周期.(1) 要悬挂好摆球后再测,不要先测摆线长再系小球,因为悬挂摆球后细绳会发生形变.测量时,读数读到毫米即可.计算摆长时不要把__摆线长__当作摆长.可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出单摆悬挂点到摆球中心的距离l 作为单摆的摆长;可以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度l′,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的直径,计算出摆长l=l′+.还可以量得悬点到小球上端和下端距离l1和l2,计算出摆长l=.(2) 不要从摆球到达最高点时开始计时.要从平衡位置计时,并采用倒数计时计数的方法,要准确记好摆动__次数__,不要多记或少记. 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应进行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把单摆从平衡位置处拉开一个很小的角度(不超过5°),然后放开,让摆球摆动,待摆动平稳后用秒表测出摆球做n次(n一般取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t,则得T=;反复测3次,再计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2024·广州执信中学)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甲 乙(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 __.A. 摆线要选择适当细些、长些,弹性小些的细线B. 质量大、体积小的摆球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C. 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越大越好D. 为了减小误差,摆球应从最高点开始计时(2) 为了更精确测量摆长,小明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如图乙所示,摆球直径为__ __mm.利用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97.10 cm,则该单摆的摆长l=__ __cm.若他用秒表记录下单摆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由图丙可知该次实验中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为__ __s.丙注意秒表不估读.下表读数为3分48.7秒.① 小圈内表示分,每小格表示 0.5分钟.② 大圈内表示秒,最小刻度为0.1秒.③ 当分针在前0.5分内时,秒针在0~30秒内读数;当分针在后0.5分内时,秒针在30~60秒内读数.考向2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1. 数据处理方法(1) 公式法:根据公式g=____,将每次实验的l、n、t数值代入,计算重力加速度g,然后取平均值.(2) 图像法①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可得l=T2,以摆长l为纵轴、以T2为横轴作出的l-T2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求出斜率k,即可求出g值.g=__4π2k__,k==.② 也可作出T2-l图像,由T2=可知T2-l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k=,求出k,可得__g=__.2. 本实验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即单摆周期)的测量上.(1) 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会使所测时间t偏小,g值偏大;同理,停止计时时,秒表过早按下,g值偏大.(2) 测定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错误的数为(n+1)次全振动,计算时,g值偏大;同理,错误的数为(n-1)次全振动,计算时,g值偏小.(3) 计算单摆的全振动次数时,不从摆球通过最低点位置时开始计时,容易产生较大的计时误差.(4) 在未悬挂摆球前测定摆长或漏加摆球半径,得到的摆线长度偏小,g值__偏小__.(5) 悬点未固定好,摆球摆动时出现松动,使实际的摆长不断变长,g也偏小. (2024·清远期末)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读数如图甲所示.甲 乙(1) 游标卡尺的读数为__ __mm.(2) 该同学根据多次测量数据作出单摆长与周期的l-T2图线(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线求出重力加速度g=__ 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 实验时某同学测得的g值偏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 __.A. 摆球的质量太大B. 测摆长时,仅测了线长,未加小球半径C. 测周期时,把n次全振动误记为(n+1)次D. 摆球上端未固定牢固,振动中出现松动(摆长变长)本实验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的振动不符合简谐运动的要求.(1) 单摆不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振动,成为圆锥摆.圆锥摆周期T=2π,其中θ为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l为摆长.在计算g值时,以l代替l cos θ,则测得g值偏大.(2) 振幅过大,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超过5°.摆角越大,摆球的实际周期T也越大,测得的g=值偏小.考向3 实验拓展创新1. 利用相关装置还可以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关系.2. 可以在家用细线和铁锁、小石块、手机等简易器材做实验.3. 可以用游标卡尺、传感器、电脑等器材测重力加速度.4. 可以根据周期公式变式,改变数据处理的方法. 某同学利用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甲所示,所用器材包括:气垫导轨、滑块(上方安装有宽度为d的遮光片)、数字计时器、光电门等.导轨下方两支点间的距离为l.实验步骤如下:甲 乙(1) 开动气泵,调节气垫导轨,轻推滑块,当光电门A记录的遮光时间__ 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电门B记录的遮光时间时,认为气垫导轨水平.(2) 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宽度d,如图乙所示,d=__ __ cm.(3) 在导轨左支点下加一高度为h的垫块,让滑块从导轨顶端滑下,记录遮光片经过A、B两处光电门的遮光时间Δt1、Δt2及遮光片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t12,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__ __(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1. (2025·茂名电白区期末)在“用单摆测当地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甲、乙两同学为一小组.(1) 两同学利用手机app中的“磁力计”来测单摆的周期.如图甲所示,先将小球磁化,小球上下分别为S、N极,将手机放在小球静止位置的下方,并让小球做简谐运动,手机测出其所在空间中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变化,其中z轴磁力计显示如图乙所示.该单摆的振动周期T为O点与__ __(填“A”、“B”、“C”或“D”)点之间的时间差.(2) 两同学在测单摆的摆长时,将绳长加小球直径作为摆长L,测量了多组T、L数据,并分别处理数据.① 甲同学利用计算法进行处理,其计算的表达式为g=__ __(用T、L表示).② 乙同学利用图像法进行处理,画“T2-L”图像,其图像应该是图丙的__ __(填“a”、“b”或“c”).③ 甲的测量值将__ 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乙同学的测量值将__ 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④ 利用乙同学的图像,可求小球半径r=__ __(用d1或d2表示).甲乙丙配套新练案考向1 实验原理和操作1. 某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 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_ __(填选项前的字母).A. 长度为20 cm左右的细线B. 长度为1 m左右的细线C. 直径为1 cm左右的钢球D. 直径为1 cm左右的塑料球(2) 该同学先用米尺测得摆线长后,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所示,为__ __mm.(3) 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__ __(用L、n、t表示).2. (2024·深圳高级中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甲 乙(1) 摆动时偏角满足的条件是偏角小于5°, 为了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计时开始时,摆球应是经过最__ __(填“高”或“低”)点的位置,且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求出周期.图甲中秒表示数为一单摆全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该时间为__ __s.(2) 用最小刻度为1 mm的刻度尺测摆长, 测量情况如图乙所示.O为悬挂点,从图乙中可知单摆的摆长为__ __m.(3) 若用L表示摆长,T表示周期,则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 __.(4) 考虑到单摆振动时空气浮力的影响后,学生甲说:“因为空气浮力与摆球重力方向相反,它对球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学生乙说:“浮力对摆球的影响好像用一个轻一些的摆球做实验,因此振动周期不变”,这两个学生中__ __.A. 甲的说法正确B. 乙的说法正确C. 两学生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考向2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3. (2025·广东实验中学)在“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 在摆球自然下垂的状态下,用毫米刻度尺测得绳长为l (从悬点到小球最上端);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d,示数如图甲所示,则d=__ __mm.甲 乙(2) 将小球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静止释放,使其在竖直面内振动.待振动稳定后,从小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量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由本次实验数据可求得g=__ __(用l、d、N、t表示).(3) 若某次实验测得g数值比当地公认值偏大,原因可能是__ __.A. 开始计时时,过早按下秒表B. 实验时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C. 摆线上端悬点未固定,振动中出现松动,摆线长度增加D. 小球质量过大(4) 某同学在伽利略用斜面“冲淡”重力思想的启发下,创设了“重力加速度”可以人为调节的实验环境:如图乙所示,在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倾角 θ 可调的光滑斜面,把摆线固定于斜面上的O点,使摆线平行于斜面.测得摆长为L,小角度拉开摆球至A点,静止释放后,摆球在ABC之间做简谐运动,测得球摆动周期为T.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 θ,重复实验,记录θ 和T,绘制了T2-图像,该图像斜率表达式为__ __(用π、L、g表示).考向3 实验拓展创新4. (2025·湛江期末)某同学在做“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将两根等长细绳固定在铁架台的水平横杆上,两悬点的间距与细绳长度相等,两绳下端系上一个匀质小钢球,构成一个“单摆”,如图所示.该同学利用光电计数器测量小球前后摆动的周期,他把光源A固定在与小球自然下垂时的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位置,将光电计数器B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另一侧,A发出的光束通过小球遮挡形成脉冲光信号,被B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进行记录和显示.(1) 测得细绳长为L,小球直径为d,则该单摆的摆长为__ __.(2) 将小球向前拉开一个小角度由静止释放,并从小球第一次经过平衡位置处时开始计时,此时收到的脉冲记为1.测得小球经过时间t向后回到平衡位置时,B接收到的脉冲数为N,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 __(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5. (2024·安徽合肥一中)小花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甲乙 丙(1) 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时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摆球的直径D=__ __m,把摆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l.(2) 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P、Q分别为运动过程中左、右侧的最高点,O为平衡位置,应该从__ __(填“O”、“P”或“Q”)点开始计时,该同学用秒表记下单摆做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3) 该同学通过计算测得的数据,发现他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是__ __.A. 单摆的振幅较小B. 单摆的悬点未固定紧,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变长了C. 把单摆n次摆动的时间误记为(n+1)次摆动的时间D. 以摆线长l作为摆长进行计算(4) 小丽同学改进了处理数据的方法,她测量了5组摆长(摆线长L与小球半径之和)和对应的周期T,画出L-T2图线,然后在图线上选取A、B两个点,坐标如图丙所示.则当地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 __.(用图丙中涉及的物理量符号表示)(共54张PPT)第二章机械振动课时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核心 目标 1. 会依据单摆周期公式确定实验思路;能设计实验方案,正确安装实验装置并进行操作.2. 能正确测摆长和周期,正确处理数据并测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能多角度分析实验误差.必备知识 记忆理解要点1实验思路铁架台及铁夹、金属小球(上面有一个通过球心的小孔)、_______、细线(长1 m左右)、刻度尺(最小刻度为mm)、游标卡尺.要点2实验器材秒表1. 做单摆(1) 在细线的一端打一个比孔径稍大些的结,将细线穿过球上的小孔,并把细线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就制成一个单摆.(2) 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出桌面之外,然后把单摆上端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球自由下垂.2. 测摆长和周期(1) 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小球球心与悬挂点之间的距离作为摆长的测量值,也可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算出它的半径,再测量悬挂点与小球上端之间的距离,以两者之和作为摆长的测量值.要点3实验步骤(2) 把此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并使这个角小于5°,再释放小球.当摆球摆动稳定以后,在_________位置时,用秒表开始计时,测量单摆全振动30次(或50次)的时间,然后求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单摆的振动周期.(3) 改变摆长,重做几次.3. 数据分析(1) 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计算出每次实验的重力加速度;求出几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即本地的重力加速度的值.(2) 将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数值比较,如有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最低点1. (2024·广东实验中学)一位同学用单摆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他将摆挂起后,进行了如下步骤.A. 测摆长l:用米尺量出摆线的长度.`指出上面步骤中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写出该步骤的字母,并加以改正.(不要求进行误差计算)_________见解析把握考向 各个击破实验原理和操作考向12. 操作上,要正确、准确测量摆长和周期.(1) 要悬挂好摆球后再测,不要先测摆线长再系小球,因为悬挂摆球后细绳会发生形变.测量时,读数读到毫米即可.计算摆长时不要把 摆线长 当作摆长.(2) 不要从摆球到达最高点时开始计时.要从平衡位置计时,并采用倒数计时计数的方法,要准确记好摆动 次数 ,不要多记或少记. 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应进行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2024·广州执信中学)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A. 摆线要选择适当细些、长些,弹性小些的细线B. 质量大、体积小的摆球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C. 单摆偏离平衡位置的角度越大越好D. 为了减小误差,摆球应从最高点开始计时1解析: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摆线选择细些的、弹性小的、并且适当长一些,摆球选择质量大,体积小的,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带来的影响,A、B正确;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保证摆球尽量做单摆运动,摆角不超过5度,C错误;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测量周期时应从小球经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D错误.AB(2) 为了更精确测量摆长,小明用1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如图乙所示,摆球直径为_______mm.利用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97.10 cm,则该单摆的摆长l=________cm.若他用秒表记录下单摆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由图丙可知该次实验中50次全振动所用时间为_______s.20.698.1399.7注意秒表不估读.下表读数为3分48.7秒.① 小圈内表示分,每小格表示 0.5分钟.② 大圈内表示秒,最小刻度为0.1秒.③ 当分针在前0.5分内时,秒针在0~30秒内读数;当分针在后0.5分内时,秒针在30~60秒内读数.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考向22. 本实验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即单摆周期)的测量上.(1) 开始计时时,秒表过迟按下,会使所测时间t偏小,g值偏大;同理,停止计时时,秒表过早按下,g值偏大.(2) 测定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错误的数为(n+1)次全振动,计算时,g值偏大;同理,错误的数为(n-1)次全振动,计算时,g值偏小.(3) 计算单摆的全振动次数时,不从摆球通过最低点位置时开始计时,容易产生较大的计时误差.(4) 在未悬挂摆球前测定摆长或漏加摆球半径,得到的摆线长度偏小,g值 偏小 .(5) 悬点未固定好,摆球摆动时出现松动,使实际的摆长不断变长,g也偏小. (2024·清远期末)某同学在做“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实验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直径,读数如图甲所示.(1) 游标卡尺的读数为______mm.2解析:10分度的游标卡尺的精度为0.1 mm,游标刻度对准第8个刻度,则读数为9 mm+8×0.1 mm=9.8 mm.9.8(2) 该同学根据多次测量数据作出单摆长与周期的l-T2图线(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线求出重力加速度g=_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9.87(3) 实验时某同学测得的g值偏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A. 摆球的质量太大B. 测摆长时,仅测了线长,未加小球半径C. 测周期时,把n次全振动误记为(n+1)次D. 摆球上端未固定牢固,振动中出现松动(摆长变长)C本实验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的振动不符合简谐运动的要求.实验拓展创新1. 利用相关装置还可以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关系.2. 可以在家用细线和铁锁、小石块、手机等简易器材做实验.3. 可以用游标卡尺、传感器、电脑等器材测重力加速度.4. 可以根据周期公式变式,改变数据处理的方法.考向3 某同学利用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甲所示,所用器材包括:气垫导轨、滑块(上方安装有宽度为d的遮光片)、数字计时器、光电门等.导轨下方两支点间的距离为l.实验步骤如下:3解析:调节气垫导轨水平后,轻推滑块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滑块通过两光电门的时间应相等.(1) 开动气泵,调节气垫导轨,轻推滑块,当光电门A记录的遮光时间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光电门B记录的遮光时间时,认为气垫导轨水平.等于(2) 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宽度d,如图乙所示,d=________ cm.解析:50分度的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则遮光片宽度为d=3 mm+2×0.02 mm=3.04 mm=0.304 cm.0.304(3) 在导轨左支点下加一高度为h的垫块,让滑块从导轨顶端滑下,记录遮光片经过A、B两处光电门的遮光时间Δt1、Δt2及遮光片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t12,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____(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随堂内化 即时巩固1. (2025·茂名电白区期末)在“用单摆测当地重力加速度”实验中,甲、乙两同学为一小组.(1) 两同学利用手机app中的“磁力计”来测单摆的周期.如图甲所示,先将小球磁化,小球上下分别为S、N极,将手机放在小球静止位置的下方,并让小球做简谐运动,手机测出其所在空间中磁感应强度大小随时间变化,其中z轴磁力计显示如图乙所示.该单摆的振动周期T为O点与____(填“A”、“B”、“C”或“D”)点之间的时间差.D解析:由图乙图像知,在O→A运动时,磁感应强度由小变大,说明A点在最低点,在A→B运动时,磁感应强度由大变小,说明B点在最高点,在B→C运动时,磁感应强度由小变大,说明C点在最低点,在C→D运动时,磁感应强度由大变小,说明D点在最高点,刚好完成一个完整的周期,D符合题意.(2) 两同学在测单摆的摆长时,将绳长加小球直径作为摆长L,测量了多组T、L数据,并分别处理数据.① 甲同学利用计算法进行处理,其计算的表达式为g=_____(用T、L表示).② 乙同学利用图像法进行处理,画“T2-L”图像,其图像应该是图丙的____(填“a”、“b”或“c”).③ 甲的测量值将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乙同学的测量值将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④ 利用乙同学的图像,可求小球半径r=_____(用d1或d2表示).c大于等于d2配套新练案解析:为减小实验误差,摆线长度应远大于摆球直径,选择1 m左右的摆线,故B正确;为减小空气阻力,摆球应选质量大而体积小的钢球,故C正确.考向1 实验原理和操作1. 某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单摆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 组装单摆时,应在下列器材中选用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A. 长度为20 cm左右的细线B. 长度为1 m左右的细线C. 直径为1 cm左右的钢球D. 直径为1 cm左右的塑料球BC解析:由图可知,游标卡尺主尺读数为21 mm,刻度7与主尺对齐,故摆球直径为21 mm+7×0.05 mm=21.35 mm.(2) 该同学先用米尺测得摆线长后,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所示,为________mm.21.35(3) 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_____(用L、n、t表示).2. (2024·深圳高级中学)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 摆动时偏角满足的条件是偏角小于5°, 为了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计时开始时,摆球应是经过最_____(填“高”或“低”)点的位置,且用秒表测量单摆完成多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求出周期.图甲中秒表示数为一单摆全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该时间为_________s.解析:为了减小测量周期的误差,应从摆球经过最低点的位置时开始计时.由秒表读出时间为t=90 s+12.50 s=102.50 s.低102.50(2) 用最小刻度为1 mm的刻度尺测摆长, 测量情况如图乙所示.O为悬挂点,从图乙中可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___m.解析:由图示刻度尺可知,单摆摆长为99.80 cm=0.9 980 m.0.9 980(3) 若用L表示摆长,T表示周期,则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_.(4) 考虑到单摆振动时空气浮力的影响后,学生甲说:“因为空气浮力与摆球重力方向相反,它对球的作用相当于重力加速度变小,因此振动周期变大”,学生乙说:“浮力对摆球的影响好像用一个轻一些的摆球做实验,因此振动周期不变”,这两个学生中____.A. 甲的说法正确B. 乙的说法正确C. 两学生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解析:考虑到空气浮力,浮力的方向始终与重力方向相反,相当于等效的重力场的重力加速度变小,即g变小,振动周期变大,故学生甲的说法正确,学生乙说法错误.A考向2 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3. (2025·广东实验中学)在“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1) 在摆球自然下垂的状态下,用毫米刻度尺测得绳长为l (从悬点到小球最上端);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d,示数如图甲所示,则d=_______mm.解析:根据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律,该读数为16 mm+0.1×6 mm=16.6 mm.16.6(2) 将小球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小角度静止释放,使其在竖直面内振动.待振动稳定后,从小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测量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由本次实验数据可求得g=___________(用l、d、N、t表示).(3) 若某次实验测得g数值比当地公认值偏大,原因可能是____.A. 开始计时时,过早按下秒表B. 实验时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C. 摆线上端悬点未固定,振动中出现松动,摆线长度增加D. 小球质量过大解析:开始计时时,过早按下秒表,则周期测量值偏大,结合上述可知,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A错误;实验时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导致周期测量值偏小,结合上述可知,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大,B正确;摆线上端悬点未固定,振动中出现松动,摆线长度增加,即摆长测量值偏小,结合上述可知,导致重力加速度测量值偏小,C错误;根据周期公式可知,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小球质量无关,D错误.故选B.B考向3 实验拓展创新4. (2025·湛江期末)某同学在做“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将两根等长细绳固定在铁架台的水平横杆上,两悬点的间距与细绳长度相等,两绳下端系上一个匀质小钢球,构成一个“单摆”,如图所示.该同学利用光电计数器测量小球前后摆动的周期,他把光源A固定在与小球自然下垂时的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位置,将光电计数器B放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另一侧,A发出的光束通过小球遮挡形成脉冲光信号,被B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进行记录和显示.(1) 测得细绳长为L,小球直径为d,则该单摆的摆长为_______.(2) 将小球向前拉开一个小角度由静止释放,并从小球第一次经过平衡位置处时开始计时,此时收到的脉冲记为1.测得小球经过时间t向后回到平衡位置时,B接收到的脉冲数为N,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_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5. (2024·安徽合肥一中)小花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1) 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时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摆球的直径D=______________m,把摆球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毫米刻度尺测得摆线长为l.解析:游标卡尺的主尺读数为8 mm,游标读数为0.05×1 mm=0.05 mm,则D=8.05 mm=8.05×10-3 m.8.05×10-3(2) 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P、Q分别为运动过程中左、右侧的最高点,O为平衡位置,应该从____(填“O”、“P”或“Q”)点开始计时,该同学用秒表记下单摆做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解析:为了减小误差,应从单摆的最低点即O点开始计时.O(3) 该同学通过计算测得的数据,发现他得到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是____.A. 单摆的振幅较小B. 单摆的悬点未固定紧,振动中出现松动,使摆线变长了C. 把单摆n次摆动的时间误记为(n+1)次摆动的时间D. 以摆线长l作为摆长进行计算C(4) 小丽同学改进了处理数据的方法,她测量了5组摆长(摆线长L与小球半径之和)和对应的周期T,画出L-T2图线,然后在图线上选取A、B两个点,坐标如图丙所示.则当地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_______.(用图丙中涉及的物理量符号表示)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docx 课时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pptx 课时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教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