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问一:可否先谈谈您是如何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所吸引,最终走向这个研究领域的?
包华石(以下简称“包”):庄子开启了我的汉学道路。《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我后来写过文章专门讨论《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物体特性。因为庄子,我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逍遥”术语的细读研究,探讨它在汉代至宋代如何在艺术视觉与政治方面呈现出来。
问二:如何从学术层面探寻中国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系?
包:这需要学者有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方法。除了艺术本身的形式与风格外,还要放在历史文化、商业流通、言论管道、风尚习俗等领域全面考察。我认为视觉艺术具有认知维度,可以运用于追踪抽象概念的发展进程。通过考察文本到图像的具体构成,我们能够透视政体、权力、平等、人民等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古代中国与近代欧洲的演变轨迹。
问三:您提出在古代中国,艺术也是“民意反馈管道”之一,这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包: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之一,反映了一个文明的言论自由程度。在中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东汉的许多画像石中留下了不少具有政治内涵的图像,如拓片《北风其凉》、武氏祠画像《淮南子》等;汉代之后,中国进入了贵族统治时期,唐代的绘画题材大多限于贵族阶级……不同时期的政治风俗画都体现了知识分子与政治制度、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
问四:……
包:……
问五:您在近著《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中提出欧洲现代的平等观念受到中国的启发与影响,可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观点?
包:中国的知识资源启发了许多被视为“西方”特色的“现代观念”。比如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时,欧洲人才谈及“政权”概念,但用的是“贵族性”。虽然有人说西方的制度是科学民主,实际上一开始并非如此。英国人看到中国科举制度,觉得可以学习这“举贤任能”的制度,又花了几百年调整社会结构与文化,才施用于政。
问六:在此基础上,您还提出了“中国的八大发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权力范围的界定、平等的来源、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仁政的对象、人情。您以解构西方中心论的方式,试图证明那些不言而喻的许多现代概念,其来源都是可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跳出您所谓的“西方诡辩术”带来的陷阱?
包:“西方诡辩术”常把许多东西,包括民主、言论自由、贤能或自然等,都视为西方的专有概念。这种诡辩术有两种逻辑弱点:一是将地方习惯视为准则,例如多数美国人甚至汉学家至今都相信,相比于中国或其他任何地方,西方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更为民主平等,这种视角的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诋毁其他区域,而在于以群体身份认同取代客观历史事实作为学术讨论的基础;二是年代置换、反客为主,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给中国贴上“社会停滞”“东方专制主义”等负面标签就是如此。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未来限于西方学者所断定的范围之中,因此,当代中国人应该重新反思自身文化中的知识传统,不要被“西方诡辩术”所迷惑。
问七: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艺术家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包:我认为只有跨文化的艺术品才有能力超越“本土性”,成为用于文化竞争中的国际性产品。欧美先锋艺术家吸纳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化的创新,推出了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但五四知识分子在借用西方资源进行社会变革时却失去了传统的根基,无法为自己的文化价值做出合理的辩护,这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大多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未来的中国艺术家如果想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文化产品,恐怕还得重新思考“现代性”与文化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问八: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在《为中国人民声辩》中认为您的著作揭露了西方学者“偷窃历史”的各种诡辩术和偏狭的民族主义,指出了中国美术的精神底蕴,验证了中国文化当年的势能。您认同他的看法吗?
包:我想要强调的是,文化不具有本质性,而是流变的。西方并非总是先进的,不同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可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艺术将以巨大的感召力和魅力,拆除我们在理解之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偏见,把人类不同的心灵沟通在一起。
(摘编自刘燕《海外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理路与创新——美国汉学家包华石教授访谈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开启了包华石的汉学道路,他认为《齐物论》提出了民主思想,它在汉代至宋代的艺术视觉与政治领域均有所呈现。
B.除了现代平等观念外,许多当代人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概念,如法制、民意反馈、分权制衡,都受到了中国的启发与影响。
C.采访者在问六针对“西方诡辩术”的提问,不仅折射出采访者对西方中心论调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这个现象的警惕。
D.访谈涉及了受访者走向汉学的路径与研究成果,并提出不同文化之间只有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才能适应全球化要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一将受访者被中国艺术史或汉学吸引的过程作为访谈的切入点,营造了亲切而不失专业的对话氛围,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
B.问三回答颠覆了大众惯常认知,举例较丰富,体现受访者的观点植根于对事实真相的尊重和对历史材料的开掘。
C.问六回答中受访者认为“西方诡辩术”是将西方价值观视为全球普世标准,并否定其它文化对现代概念的贡献。
D.联合国副秘书长在2025年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上的“文明对话是通往和平的途径”的发言与问八中受访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纵观历史,汉代画像石中《二桃杀三士》等作品实为一种 ,通过艺术图像传递了政治讽谏;科举制度所体现的 原则,更是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智慧。立足当下,我们既要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更需 ,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4.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
5.《拿来主义》与本文都涉及到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鲁迅和包华石观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面馆
刘平
雪一直没停过,小街上不少人家都关门歇业了,桃源小镇更显得冷清了,像被冻死了一样。偶尔看见一只狗在街上走过,也蔫头蔫脑悄无声息地不吱一声。有时候一天连一碗面也卖不出去,但郝婆的小面馆仍然每天开着。
这天下午四点过,郝婆正坐在炉子边那把椅子上琢磨啥事情,那个收山货的汉子又来了。汉子身强力壮、浓眉大眼,是小面馆的老顾客。他每次来桃源小镇,都要到郝婆的小面馆吃一碗热汤面。他总是坐靠东北墙角位置最僻静的那张桌子,汉子吃面的时候,郝婆就坐在旁边跟他嘀嘀咕咕的,很熟的样子。
吃完面一抹嘴,汉子就起身离开了。郝婆收拾了汉子的碗筷,出来正要抹桌子,耳朵里突然传来一阵“嘤嘤”的哭声。郝婆这才想起来面馆里还有一个人。她下意识一扭头,发现果然是坐在西窗边柱子旁的那个姑娘在哭。
那姑娘十四五岁的样子,是在汉子之前来吃面的。郝婆看一眼那低头哭泣的姑娘,心里一紧。忙问:“姑娘!你为啥这么伤心啊?究竟发生了啥事?”
“婆婆!我想起了我哥……”姑娘说,泪眼朦胧。
“你哥?他在哪?”郝婆关切地问。
姑娘摇摇头。接着,就对郝婆说了一件往事。五年前,姑娘老家闹大饥荒,爹上山寻野果野菜,不慎摔下悬崖死了。没办法,娘就带着她和哥哥外出逃荒。那时候很多人都出去逃荒。逃荒路上,娘突然得了重病,很快就不行了。临终前,娘叮嘱兄妹俩要互相照应,好好活下去。最后,娘拿出一对玉佩交给兄妹俩,说:“你们万一走散了,日后就拿玉佩相认。”在路人帮助下草草埋了娘,兄妹俩就跟着人流继续往前走。一路上,不断有人加入逃荒的队伍,路上也越来越乱。三天后,兄妹俩一不小心真就走散了。
听着姑娘伤心地述说,郝婆心里很不是滋味。安慰了姑娘几句,突然,郝婆想起了姑娘说的玉佩,就下意识问了一句:“姑娘!你刚才说玉佩?啥样的玉佩?”
姑娘看着郝婆,迟疑片刻,从身上摸出一块绿莹莹的玉佩递给郝婆看。郝婆把玉佩拿在手里仔细看,发现上面刻着一个豌豆大的“玉”字。郝婆一下想到了自己一直小心收着的那块玉佩,问:“姑娘!你哥的那块玉佩上面也刻着字吗?”
“嗯。刻的是‘龙’字。我哥叫周小龙,我叫周小玉。”姑娘说。
郝婆赶紧进屋拿出那块玉佩,两块玉佩放在一起,一模一样。郝婆把那块刻着“龙”字的玉佩递给姑娘,说:“姑娘!你看看,认得不?”
姑娘看了看那块玉佩,突然激动起来,大声说:“我认得!就是我哥的那块玉佩。婆婆,您见过我哥?他在哪?他的玉佩咋在您手里?”
郝婆给姑娘倒了一碗热水,让她先冷静一些。然后就一五一十告诉了姑娘一个月前那个小伙子来吃热汤面时留下玉佩的事。姑娘听了,把两块玉佩捧在手里,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不停喃喃:“哥!你在哪里呀?我一直在找你,可找不到你……”
看着可怜的姑娘,郝婆心里也酸酸的。后来,她突然有了个主意,让姑娘留在面馆里帮忙。万一有一天那小伙子来赎玉佩,苦命的兄妹俩就能团聚了。郝婆把自己的主意说了,姑娘很高兴,流着泪给郝婆磕了三个响头。
姑娘很勤快能干,郝婆有时候出门办事,姑娘一个人也把小面馆打理得妥妥帖帖的。小面馆生意清淡,姑娘闲的时候也多。闲的时候姑娘就喜欢独自倚在西窗边那根柱子上,一双眼睛透过窗户朝外面望。望着望着,就低低地叹口气儿:“唉……”
又过去了一个多月。雪一直断断续续地下,但也湮没不了桃源小镇发生的两件事情。一件是小镇上的张铁匠有一天冒着风雪外出办事,在三岔口被日本人当成抗日分子打死了。几天后,张铁匠的老爹就气死了,不久婆娘也疯了。另一件事是桃源小镇有五个血气方刚的年轻男人,一天傍晚在郝婆的小面馆吃了一碗热汤面之后,就在当天夜里跟那个收山货的汉子一起悄悄去了金鸡山,再没有回来。
这天,雪终于停了,桃源小镇迎来了盼望已久的阳光。小街、山坡、桃花河沐浴在阳光里,开始变得松软柔和。可就在这天上午,有人在桃花河边的雪窝子里发现了张铁匠婆娘的尸体。中午有两个人来吃面的时候议论着这事,郝婆听着他们议论,心里挺难受。那两个人离开后,姑娘收拾好碗筷桌子,又担心起哥哥来,忍不住对郝婆说:“婆婆!一听有人死我心里就害怕……”
郝婆还是安慰她:“小玉姑娘!别多想,你哥哥一定没事的。”
姑娘看一眼郝婆,又把头扭向大门口,沉默了。
下午两点过,小面馆突然来了一个小伙子。小伙子看上去十六七岁的样子,面黄肌瘦,一身破旧衣服。小伙子找到郝婆,说来赎一块玉佩。郝婆仔细打量着小伙子,问他玉佩长啥样?小伙子回答的都对。郝婆心里很纳闷,他根本不是那个留下玉佩的小伙子。“玉佩不是你的!”郝婆的语气很坚定。
“的确不是我的,他,死了……”小伙子说,眼眶一下红了。
郝婆心里猛然一惊!在她的追问下,小伙子告诉她,他跟周小龙是在码头上干苦力时认识的朋友,两个人脾气相投,处得像亲兄弟一样。半个月前,因为不满工头的残酷盘剥,周小龙愤激去找工头理论,没想到被工头身边的打手打成重伤。工头对躺在窝棚里的周小龙不闻不问,小伙子给他抓了一些药,可周小龙的伤情还是一天天恶化,五天前含恨走了。临终前,周小龙委托小伙子去桃源小镇那家小面馆把他的玉佩赎回来,并告诉他失散五年的妹妹周小玉也有一块一模一样的玉佩。他抓住小伙子的一只手说:“找到小玉,把她当亲妹妹好好照顾……”
这时候那个收山货的汉子突然又来了。在那张位置最僻静的桌子旁,郝婆悄悄告诉了汉子关于小伙子和姑娘的情况,并提了一个建议。汉子想了想说:“再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没啥问题,我就带他们进金鸡山。反正队伍上也正需要人。”
汉子是金鸡山抗日游击大队的侦察员,郝婆的小面馆是他们收集传递情报的秘密联络点。两个月后,金鸡山抗日游击大队多了一男一女两名新兵。
(本文选自《含笑花》2025年第4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佩上的“玉”“龙”二字对应周小玉和周小龙的名字,是兄妹身份的象征,也是推动郝婆发现姑娘身份、引出周小龙往事的关键。
B.文中描写周小玉留在小面馆后“倚窗眺望”“低声叹气”等动作神态,主要为了表现她因面馆生意清淡而产生的闲闷。
C.小说的人物对话多用口语和短句,如“姑娘!你为啥这么伤心啊?”“婆婆,您见过我哥?他在哪?”,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富有生活气息。
D.张铁匠被害、五个年轻人随汉子上山等情节,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也暗示了郝婆小面馆作为秘密联络点的特殊作用。
7.关于文中收山货的汉子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子身强力壮、浓眉大眼,且总是坐在面馆最僻静的位置,暗示其身份特殊,为后文揭示其侦察员身份埋下伏笔。
B.汉子每次来吃面都与郝婆低声交谈,体现二人关系密切,侧面交代了小面馆作为抗日情报联络点的秘密功能。
C.汉子在得知周小玉兄妹的遭遇后,打算观察后带他们加入金鸡山抗日队伍,表现其果断坚决、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D.收山货的汉子是勾连“亲情线”与“抗日暗线”的核心纽带,让两条看似独立的故事线最终融合,避免情节碎片化。
8.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9.郝婆的小面馆与老舍《茶馆》中的“茶馆”在社会环境作用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和教材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孟子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此岂孟子之志乎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介甫得光书,倘未赐弃掷,幸与忠信之士谋其可否,不可以示谄谀之人,必不肯以光言为然也。彼谄谀之人欲依附介甫,因缘改法,以为进身之资,一旦罢局,譬如鱼之失水,此所以挽引介甫使不得由直道行者也,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或龃龉可憎,及失势之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士于介甫当路之时,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光惶恐再拜。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有删改)
材料二:
王荆公秉政,更新天下之务,而宿望旧人议论不协。荆公遂选用新进,待以不次,故一时政事不日皆举,而两禁台阁内外要权莫非新进之士也。及出知江宁府,吕惠卿骤得政柄,有射羿之意。而一时之士见其得君,谓可以倾夺荆公,遂更朋附之,以兴大狱。寻荆公再召,邓绾反攻惠卿;惠卿自知不安,乃条列荆公兄弟之失数事面奏。上封惠卿所言以示荆公,故荆公表有云:“忠不足以取信,故事事欲其自明;义不足以胜奸,故人人与之立敌。”盖谓是也。
既而惠卿出亳州,荆公复相,平日肘腋尽去,而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当日唯与其子雱机谋,而雱又死,知道之难行也,于是慨然复求罢去,遂以使相再镇金陵,未期纳节。
《东轩笔录》发明荆公情事,至为切当。迹荆公昔日之所信用者,不惟蠹民生,而己亦不飨其利。为大臣者,可不以人心风俗为重哉!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将终岁A勤动B不得C以养D其父母E又称贷F而益之G恶在H其为民父母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把……当作,与《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的“以为”意义不同。
B.或,连词,或者,与《师说》“或师焉,或不焉”的“或”意义相同。
C.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冀君实或见恕也”意义与用法均不相同。
D.发明,阐明,与《桃花源记》“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均为古今异义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材料一呈现了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的分歧,材料二则揭示变法中的人事倾轧与理想幻灭。
B.司马光认为一旦王安石权势旁落,阿谀奉承的人必定会出卖他来谋取利禄。这一点在吕惠卿等人身上得到印证。
C.王安石执政时,他选用新进官员及打破常规顺序提拔人才的用人方式,使得朝中元老重臣与他意见不合、矛盾重重。
D.王安石在遭遇挫折后又恢复了相位,然而在亲信离散,儿子离世,内心明白大道难以实行等多重因素下,要求罢官离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甫奈何徇此曹之所欲而不思国家之大计哉
(2)迹荆公昔日之所信用者,不惟蠹民生,而己亦不飨其利。
14.材料一中司马光为何要引用孟子和老子的话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节与居所,“春去夏犹清”透出诗人对初夏清爽气候的敏锐感受。
B.“天意怜幽草”运用拟人,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对生命韧性的礼赞,构思精巧。
C.颈联以“高阁迥”“小窗明”的空间对照,暗示诗人因仕途不顺而心境压抑。
D.全诗语言凝练含蓄,笔触细腻工巧,意象清新明丽,寓深沉感慨于自然之景。
16.尾联“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历来被誉为神来之笔,请结合诗句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行路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3)《蜀道难》中“ , ”两句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了出来。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是一门寓深情于丘壑、寄巧思于山水的艺术。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开宗明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八个字,如灵犀一点,道尽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美学准则。其精髓并非是对自然山川的机械模仿或等比例缩小,而是以文人之心,借精炼、概括乃至写意的手法,对自然元素进行提纯与重组,从而创造出一种生意盎然的理想之境。看似随意散置的一池碧水、几座奇崛的假山、数株姿态入画的花木,无一不是经过造园家匠心独运的布局,方于有限的空间内,构建出一个可游、可居、可观的无限灵性世界。
①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营造,②致力于实现游人步移景异、虚实相生。③漫步其间,④眼前所见不再是孤立的物质构件,⑤而是气韵生动、浑然天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是一种被高度升华与提炼了的自然,是人与自然进行精神对话的媒介。以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如图所示)为例,古木掩映,其倒影与真实景物虚实相生,共同构成一幅静谧幽远的画面。在这里,人与景产生深层次的互动与共鸣,心灵的尘垢得以涤荡,审美的眼光得以升华,从而获得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极致审美体验。
这种师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空间营造艺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不仅仅塑造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的物质形态,更如春雨润物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人含蓄内敛、寄情于物的审美性格,构筑了东方独有的精神家园。纵观世界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其魅力正源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辨。
(苏州网师园“月到风来亭”经典景观照片)
18.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天人合一”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站在山脚抬头望,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向山顶延伸。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他的话让我感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19.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形容扬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特点的成语是( )
A.锦上添花 B.鬼斧神工 C.出神入化 D.巧夺天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八个字,如灵犀一点,道尽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美学准则”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2.请结合文段内容与图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是如何实现“虚实相生”这一艺术效果的。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马克思深刻洞察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
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
“一稻济天下,肝胆两昆仑”,袁隆平、吴孟超勇挑重担,不负国家,不负人民,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 民意反馈管道 举贤任能 开启现代化创新 4.示例一:①问题:您提到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能否具体说明这种反馈如何在实际历史中影响政治决策或社会变革?②理由:问二、问三均围绕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展开,问三更直接提及“民意反馈管道”这一突破性观点,但未深入其实际作用。问四自然会追问具体案例或机制,以验证这一理论的实证基础,同时为后续问五、问六的跨文化比较做铺垫。
示例二:①问题:您认为中国古代的艺术作为“民意反馈管道”的功能,是否对西方现代政治观念产生过影响?②理由:问三聚焦于“艺术是民意反馈管道”这一观点,问五问六转向“中国对西方现代观念的启发”及“解构西方中心论”,该问题能衔接两者,既延续问三的艺术与民意关联,又引出问五、问六的中西方影响及学术立场话题,符合访谈的逻辑递进。 5.侧重点差异:①鲁迅强调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包华石强调在坚持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开启创新,吸纳文化资源(展开学习、借鉴和交流)。
原因差异:①鲁迅的目的是针对半殖民地背景下国民党政府媚外的“送去”政策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文化侵略,批驳当时知识分子无原则全盘西化或盲目排斥外来文化的极端态度;②包华石的目的是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想要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文化产品提出建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无法用于建构“现代性”中国的困局)。
6.B 7.C 8.①以雪停、阳光出现渲染出一个宁静、温和的自然场景,雪停阳光出现,象征抗日希望与新生;②阳光带来的“松软柔和”之感与后文“雪窝子里发现了张铁匠婆娘的尸体”的冷酷事件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悲剧性和冲击力。③通过舒缓的景物描写引入故事,避免直接切入悲剧事件带来的突兀感,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9.①两者均以“小场所”折射“大时代”;②《小面馆》中的小面馆通过郝婆收留小玉、汉子侦察、张铁匠遇害、青年抗日等事件,折射抗日战争时期的动荡与民众苦难;③《茶馆》通过北京裕泰茶馆王利发的经营变迁,展现清末至抗战胜利后近五十年的社会动荡与人性百态,深刻揭露旧中国的黑暗与民众苦难。
10.BEG 11.B 12.C 13.(1)介甫为什么要顺从这帮人的私欲却不想想国家的大计呢
(2)考察王安石当年相信并任用的人,不仅祸害百姓,他自己也没有享受到他们带来的好处。 14.①引用孟子的话来劝告王安石废止制置条例司等与民争利的措施。
②引用老子的话来劝告王安石学习清静无为的精神,不要完全改变旧法。
③王安石特别喜欢孟子与老子的学说,投其所好引用他们的话能增强说服力。
15.C 16.①结构呼应:以“越鸟归巢”呼应“天意怜幽草”,“巢干”紧扣“晚晴”,深化主题。②隐喻双关:“巢干”既写鸟窝干燥,更喻人生阴霾消散;“体轻”既状鸟飞之态,亦抒诗人摆脱党争后的心灵轻盈。③以景结情:借越鸟归飞场景,表达珍重美好,情感升华显豁达精神。
17.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18.A 19.D 20.(1)语句:②;修改为:“致力于实现游人步移景异、虚实相生的审美体验”(2)语句:⑤;修改为:“而是一个气韵生动、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 21.修辞手法:比喻。表达效果: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八个字比作“灵犀一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八个字精准透彻、直指核心的特点,强调了它对中国园林美学准则的高度概括力和深刻洞察力 22.①亭子、曲廊、古树、花草、石头为实,水中倒影为虚;眼前真实的景物为实,所带来的意境为虚。②虚与实相互映衬,扩大了视觉和想象的空间,从而获得了静谧幽远、韵味无穷的独特审美体验。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