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在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在认识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证实的真理,才能称为真理性认识。如果一种学说虽然言之成理,但实行起来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没有实现改造自然或改造社会的预期目标,那么,这种学说就不能称为真理性认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修辞立其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但是实行这个原则也并不容易。在阶级社会中,由于阶级利益的冲突,有些思想家标榜维护阶级利益,把阶级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主张,甚至有意地歪曲真理。这是违反“修辞立其诚”的原则的。在现在,我们提倡“说老实话”,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修辞立其诚”作为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奠定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基本品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文学创作中对形式美的追求日益凸显,“诚”与“巧”、“质”与“文”的关系问题,成为文论家们持续探讨的焦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明确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他认为,如果作者内心充实,情感丰沛,其文采自然会流露出来,这样的作品才是“诚”的,是“要约而写真”;反之,如果内心空虚,只是为了作文而矫饰情感,堆砌辞藻,那就是“采滥忽真”,是虚伪的。这显然是对“修辞立其诚”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但是,我们也不能将“诚”简单地等同于情感的直白宣泄或形式的质朴无文。事实上,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诚”于中而“巧”于外的。恰如《礼记·表记》中所引孔子之言:“情欲信,辞欲巧。”真实可信的情感内容,需要精巧恰当的文辞来表达。这里的“巧”,并非浮华不实的雕琢,而是与内容相得益彰的、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隔”与“不隔”,其推崇的“不隔”之境,正是那种情感真挚、语言自然、能直接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境界,这可以看作是“修辞立其诚”在审美层面的极致体现。
因此,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它既是创作态度的要求——要求作者心怀真诚,也是对艺术效果的追求——要求作品达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艺术真实。真正的“诚”,不仅不排斥“巧”,反而需要通过恰到好处的“巧”来完美呈现。
(摘编自相关文学理论著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修辞立其诚”作为一种发言著论的原则,强调言辞应当坚持真实性,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其价值。
C. 刘勰“为情而造文”的主张,强调内心情感是文采的根本,是对“修辞立其诚”精神的否定和超越。
D. 材料二指出,孔子所说的“辞欲巧”并非追求浮华文风,而是强调文辞需要精巧以更好地表达真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种学说只要言之成理,即使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也可以被认定为真理性认识。
B. 在阶级社会中,所有思想家都因阶级利益冲突而无法遵循“修辞立其诚”的原则。
C. “修辞立其诚”与艺术上的“巧”并非对立,真正的“诚”需要恰当的“巧”来表现。
D. 王国维的“不隔”之境,只关注情感的真挚,完全排斥文辞的雕琢与技巧的运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修辞立其诚”原则的一项是(3分)
A. 司马迁《报任安书》:“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B. 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D.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材料二认为,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不能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腊梅花
汪曾祺
“雪花、冰花、蜡梅花……”我的小孙女这一阵老是唱这首儿歌。其实她没有见过真的腊梅花,只是从我画的画上见过。
我的家乡有腊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园有四棵很大的腊梅。这四棵腊梅,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已经是那样大了。很可能是我的曾祖父在世的时候种的。这样大的腊梅,我以后就只到过没有见过。主干有汤碗口粗细,有拇指在一个砖砌的花台上。这四棵腊梅的花心是紫褐色的,按说这是名种,即所谓“檀心腊口”。腊梅有两种,一种是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重白心的,美其名曰:“冰心腊梅”,而碎檀心的就为“狗心腊梅”, 因为它是狗心的,我们也就不大看得起它。
不过究竟心说,蜡梅是很好看的。其特点是花极多——这也是我们不大珍惜它的原因。蜡梅到黄,这样多的花,就没有什么稀罕了。每个枝条上都是花,无一空枝。而且长得很密,一朵挨着一朵,挤成了一串。这样大的四棵大腊梅,满树繁花,黄灿灿的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样的热热闹闹,而又那样的安安静静,实在是一个不寻常的境界。
每年腊月,我们都要折腊梅花。下雪了,过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地起来,到后园去摘几枝全身是骨朵的腊梅,把青皮都剥下来,用纸细的丝线——这种丝线是穿冰花用的,就叫做“花丝”,把这些青朵穿成蜡梅的花。我们县北门的城门口有一家穿麻花的铺子,我放学回家路过,总要钻进去看几个女工怎样穿麻花,我就用她们的办法穿成各式各样的腊梅麻花。我在这些腊梅麻子花当中戴了几粒天竺果——我家后园的一角有一棵天竺,黄腊梅、红天竺,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那是真很好看的。我把这些腊梅花送花给我的祖母,送给大伯母。她们放了头,就插戴起来。然后,互相拜年。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腊梅花”为题,但并不仅限于写花,而是以此串联起对故乡风物和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
B. 文中对店铺、花草、家人等的描写细腻生动,勾勒出一幅幅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乡风俗画。
C. 文章语言华丽浓艳,大量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热烈奔放的抒情氛围。
D. 作者通过对腊梅花香等细节的描写,将无形的思念化为可感的意象,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7. 文中关于“我的祖母”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9. 汪曾祺的散文常于平淡自然的叙述中蕴含深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材料二: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节选自[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标出。(3分)
白之生A母梦B长庚星C因以D命之E十岁F通诗书G既长H隐岷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客巴西”与“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中的“客”意思相同。
B. “州举有道”与“举孝廉不行”(《张衡传》)中的“举”意思相同。
C. “少益以学”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中的“少”意思不同。
D. “宰不知,怒”与“宰严限追比”(《促织》)中的“宰”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白祖上因罪被流放西域,直到神龙初年才逃回来,客居在巴西。李白出生时,母亲梦到太白星,因此为他取名。
B. 李白年轻时喜欢纵横之术,击剑,行侠仗义,轻视钱财,乐于施舍。后来旅居任城,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徂徕山。
C. 李白因吴筠被召入京而来到长安,贺知章读了他的文章后,称赞他是“谪仙人”,并向唐玄宗推荐,得以受召见。
D. 李白在宫中为玄宗撰写乐章时大醉,玄宗命人用清水给他洗脸才稍清醒,他提笔一挥而就,文章婉丽精切,玄宗大加赞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2)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
14. 材料二中李白的供状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
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北宋名臣。此诗约作于北宋初期,当时国家尚未统一。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点题,“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瑟的氛围。
B. 颔联写景,富有画意:一只水鸟带着烟霭飞来,数片白帆在雨中缓缓驶向归舟。
C. 颈联“惊”“压”二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秋风的劲疾,也写出了寒云的沉重。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凄凉、人心不古的深沉感慨,余味悠长。
16. 本诗是如何将眼前之景与怀古之情结合在一起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曹操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他对贤才渴慕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鸟和鱼作比,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重庆,这座生长在长江与嘉陵江臂弯里的山城,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形和 A ________________ 的气质吸引着八方来客。它的美,是立体的、多维的。当你乘着索道从江面缓缓滑过,脚下是奔流不息的江水,眼前是 B ________________ 的楼宇,你会恍惚觉得,这座城市是在山水画中生长出来的一般。
夜幕降临,洪崖洞的灯光次第亮起,那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群,在夜色中勾勒出璀璨夺目的轮廓,宛如宫崎骏动画中的场景,梦幻得有些不真实。而当你穿行于解放碑附近 C ________________的街巷,空气里弥漫着火锅沸腾的香气,那麻、辣、鲜、香的热烈气息,是重庆最直白、最浓烈的人间烟火味。
重庆的性格,也如同这火锅一般,率真而浓烈。重庆人说话做事,都带着一股 D ________________的爽快劲儿。他们在这座爬坡上坎的城市里,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精神。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细雨霏霏,你总能看到他们忙碌而充实的身影,感受到他们身上那股子不服输的“韧劲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A. 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洪崖洞的灯光在夜色中勾勒出吊脚楼群璀璨夺目的轮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刷脸”作为一种新兴的身份认证方式,①______________。从手机解锁、移动支付到出入门禁、高铁安检,人脸识别技术正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______________,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③______________。因此,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边界,防止信息被滥用。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承担起数据安全的主体责任,个人也应提高信息保护意识。唯有形成治理合力,才能让“刷脸”更安全、更便捷。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文中提到“必须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这里的“防火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边界”一词,在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个人隐私需要边界感,人际交往需要边界感,国家主权亦有不可侵犯的边界。清晰的边界,常常意味着安全、秩序与尊重。然而,有时,突破边界却能带来新的可能:科学探索需要突破认知的边界,艺术创作需要突破传统的边界,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自身和能力边界的历史。
“守界”与“越界”,引发了人们深入的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