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默写古诗文名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2)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4)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6)见余大喜曰:“ 。”(张岱《湖心亭看雪》)
(7) ,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8)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这联诗中,运用典故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惆怅和怀念故友之情。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 ① (rú)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 ② (xié)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是否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如抽丝剥茧,需要( )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 ),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 ③ (hè)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 ),不得安宁。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水落石出 约束 鸡鸣狗盗
B.水到渠成 约束 鸡飞狗跳
C.水落石出 制约 鸡飞狗跳
D.水到渠成 制约 鸡鸣狗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给出修改意见,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三、名著阅读
3.语文老师为了帮助同学们克服阅读名著的畏难心理,在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要求:①以《水浒传》为例,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疑惑。②结合名著内容分享你是如何消除疑惑的。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③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⑦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⑧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种野菜。⑧徂:通“殂”,死亡。
【乙】
野望
(唐)王绩
东皋①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
【丙】
南安军③
(宋)文天祥④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此诗。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就义。
4.下列对【乙】【丙】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诗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找到了精神的慰藉,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氛围。
B.【乙】诗颔联“秋色”“落晖”是远景、静态描写,描绘落日时分的秋景,寓情于景,烘托诗人的心绪。
C.【丙】诗首联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D.【丙】诗颔联上句说行程的孤单,下句说自己身系拘囚,不能自由,两“出”两“归”,重复对照,声情激荡。
5.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B.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C.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D.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6.请你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字词 方法指引 释义
及父卒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及:①赶上,追上;②等到;③够得上,比得上。 (1)及:
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 参考词典解释,联系语境形成新的解释。 闻:听见。 (2)闻:
及饿且死 关联教材。 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3)且: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2)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8.【乙】【丙】两诗都引用了【甲】文“采薇”的典故,简析两位诗人借此典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9.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简析【甲】文伯夷、叔齐和【丙】诗作者文天祥如何体现孟子的观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菜
白金科
①徒弟是半道上捡的。木匠在早起上工的路上,碰见了这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孩子衣衫褴褛,正站在雪地里瑟瑟发抖,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木匠停下来细问,敢情这孩子是无家可归的。木匠于心不忍,说:“跟着我吧,做我徒弟。”孩子“扑通”跪在雪地里,磕了个头,就跟他来了。
②木匠是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木匠,木匠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木匠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木匠做活儿。
③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姓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只有母女俩,闺女叫梅,十八岁了,母亲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需要做些家具,好成亲过日子,就请了木匠。
④教会一个徒弟是需要时日的,这要看徒弟的天资和领悟能力,还要看他的上进心。木匠有了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木匠知道,学艺这事急不得,一招一式得慢慢来。但有些事说晚了就容易出岔子,比如说这吃饭上的事,木匠一个说不及,就出岔子了。
⑤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不住宿的,主家要管两顿饭。木匠的家离着榆树沟十里挂零,一早一晚打来回就行,用不着住宿。再说了,殷家只有母女俩,住下也不合适。通常的,上工第一天,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⑥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咸鱼,这条咸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天晚上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⑦殷家没有男人,也就没人陪木匠吃饭。前些天都是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木匠有了徒弟,那就师徒俩一块儿用饭了。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不一会,他突然紧瞪双目赶紧起身制止,原来徒弟不知规矩已经动筷破了鱼身了。他赶紧给徒弟说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⑧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⑨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吃完了饭,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木匠这是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⑩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吃完饭,师徒俩要走了,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在院门口,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师徒俩吃饭的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
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也十八岁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木匠已经老了,做不动了。木匠的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他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梅的男人陪着后生,入了席。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咸鱼了。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却是怎么也夹不动。梅的男人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自此,后生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10.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鱼”这道可看却不可吃的菜为线索,一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物质条件艰苦,另一方面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B.小说第②段运用了插叙,交代了木匠声名远扬、刻技艺精湛,为下文木匠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白鳞木鱼做铺垫。
C.小说以“看菜”为题,表现特定年代下乡村风俗和手艺人的人情世故,并通过老木匠与新木匠的对比,表达了梅家对新木匠的不满。
D.文章语言质朴,情节波澜起伏,读来生动有趣,其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引人深思。
11.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不一会,他突然紧瞪双目赶紧起身制止,原来徒弟不知规矩已经动筷破了鱼身了。(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请简析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2.老木匠除技艺精湛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3.小说中埋下了一处伏笔,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北大教授陈平原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对中小学教育而言,每一门课都很重要,但是本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学生走向社会,对生活和工作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关键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阅读判断力等,多能从通识化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源头。”可以说, _______。
②受到过好的语文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能让我们在视频图像和娱乐文化喂养的环境下,具备现代社会人的“优秀”素养。【甲】,让我们能接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乙】,让人总能在相同中看到不同,从正常中看到反常,有创新敏感和创造欲望;【丙】,不必借助他者中介,在有效率的沟通中更多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赏。
③语文教育给我们第一重要的能力是严肃阅读的能力。不要觉得“阅读”很容易,你试试能不能做到打开一本书就立刻读下去。有效率地致知(获得新知)的阅读,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自小接受良好的语文教育。阅读某个文本,不是仅训练学生去找“中心思想”“写作目的”和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沉浸其中与作者去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愉悦并习得新知。这个过程,要有深度的专注,沉浸其中才能先涩后畅、先慢后快,抵达新知。我跟北大和人大那些“高考胜出者”交流时发现。他们绝不只是“优秀的考生”,不是精致的考试机器,而是在中学阶段就读了很多书,阅读和致知能力很强。中学语文课养成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后读文献、检索信息和深度认知上,有更优秀的表现。
④第二重要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在思维训练中掌握辨析与判断的方法。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就要超越语言文字规范和叙述,而迈向文字思维和思想。有价值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维支撑,批判性思维又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的,有了阅读形成的积累,见过知识世面,开阔了眼界,你才有思维站到更高处去“批判”的“本钱”。歌德说,只知其一,等于无知。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是批判的前提。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通过阅读积累,起码知道很多事情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有“其一”还有“其二”,用“其二”和“其一”进行批判性对话,创造力就被驱动了。
⑤第三重要的能力是写作,就是最终文字和思想的输出。写不仅仅是写,而是一个让思考变得清晰并固化的过程。思维需要输出去驱动和整理,只有用词语表达出来,才能倒逼思维的清晰。写作也能锻炼出一种对话和讲理人格,思考停留在自己脑子里,只是一种“自以为是”,而写出来,就要接受他者的审视与批评。这个一边写、一边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形成常识感、逻辑、效率、修辞、说服的过程。
⑥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观,正是在阅读、思考和写作中形成的。在阅读中跳出自己狭窄的生活世界,去与历史、未来、远方的哭声、远古的智慧、远去的背影对话,思考那些自身利益之外的事,相信那些远方的哭声最终会与自己相关,从而让自己具备同情、怜悯、善良、勇敢、利他的公民美德。
1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作为本文的论点。
15.在文章第②段【甲】【乙】【丙】处依次填入下列短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流畅清晰地表达 ②批判性思维 ③坚硬的阅读习惯和枯燥耐受力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16.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填空。
本段先提出① 的观点;然后提出② 的错误认识,并运用阅读文本需要③ 的论据批驳这种错误认识;最后以北大和人大的“高考胜出者”④ 的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今,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移动化、视频化趋势,互联网视频越来越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形式,不少创作者积极进行文化数字化,在视频里展示非遗技艺、制作传统美食、演奏传统乐器,用影像记录生活的点滴变化,让公众借助网络了解,向海内外用户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年3月27日)
材料二:
我国各大区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
六大地区 技术创新活力得分均分 服务创新潜力得分均分 产业创新效益得分均分 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总得分均分
中南地区 78.47 75.18 74.42 76.24
华东地区 78.18 73.72 75.8 76.23
华北地区 77.56 72.56 74.5 75.24
西南地区 75.48 71.21 72.39 73.33
东北地区 75.12 71.15 71.03 72.7
西北地区 73.39 70.16 68.59 70.91
——摘自《文化新业态:与数字化共舞——2023中国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CDI)研究报告》
材料三:
不论从时间溯源还是从空间展望,中华民族都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素材。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生产出更多优秀文化作品。文化的传承方式,在不同的时代是具有不同形态的,在“前数字时代”,传统文化更多是通过实物、文本、图像等方式进行表征和传承,而当我们站在数字世界大门前,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不具有数字时代的身份,也就难以被数字时代的居民所熟知、传承和发扬。所以不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加以生产、认证和标识,从而进入万物智联的数字社会。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数据,必须保持传统文化的本真性和原创性,从而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1日)
17.根据材料,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数字化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展示非遗技艺、制作传统美食、演奏传统乐器等项目,向海内外用户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B.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涵盖了文化数字化技术创新活力、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潜力、文化数字化产业创新效益和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这四个方面。
C.中华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加以生产、认证和标识,以实物、文本、图像、视频等方式进行表征和传承,从而让其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所熟悉。
D.在文化数字化的过程中,为保持传统文化本真性和原创性,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数据时,必须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18.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说说中南地区文化数字化创新指数位列各大区第一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9.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说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六、作文
20.写作
适者生存是自然的选择,舍生取义是孟子的选择,先忧后乐是范仲淹的选择,站在人类文明高度和人道主义立场发声是雨果的选择,战胜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是杜小康的选择……选择时时见勇气,处处见智慧。当你需要做出选择时,你会有怎样的选择呢?
请以《选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确有需要,请用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1. 拔剑四顾心茫然 何事长向别时圆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年谪宦此栖迟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贤者能勿丧耳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2.(1)濡 挟 赫
(2)C
(3)删掉“是否”。
3.示例:①阅读《水浒传》时,我不理解为什么作者要细致描写鲁智深让金氏父女先走,而自己坐在酒楼中的情节和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称镇关西诈死并逃离的情节。②通过深入阅读并分析人物形象,我发现这是为了凸显鲁智深粗中有细、心思缜密的形象:他坐在酒楼中是为金氏父女的离开争取时间,避免店小二通风报信;他称镇关西诈死,是为自己的逃离争取时间。
4.A 5.B 6. 等到 听说,听闻 将要 7.(1)伯夷、叔齐以此为耻(认为这是可耻的),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并在/到首阳山隐居)。
(2)用暴力取代暴政,不知这是不对的? 8.乙诗“采薇”典故侧重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表达诗人隐居不仕的决心(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丙诗“采薇”典故侧重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表达诗人被俘后坚守气节宁死不屈的决心。 9.孟子认为君子在生与义必须有所抉择时,应当舍生取义。
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伐纣是不义之举,隐于首阳山,至死义不食周粟,文天祥被俘之后坚守气节宁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这两个人都体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
10.C 11.(1)“瞪”是指眼睛睁大,描写木匠发现徒弟破鱼身时的神态,表现了木匠的惊讶。
(2)第一次描写的是真正的鱼,突出主人热情好客;第二次描写的是老木匠雕刻的木头鱼,突出老木匠的雕刻手艺高超。 12.示例:(1)他宽容、有耐心,当他发现徒弟破了鱼身时,他没有责怪徒弟,而是耐心地教诲徒弟饭桌上的规矩。
(2)他体谅殷家母女、细心且考虑周到,为了让母女俩不必为破鱼而尴尬,他巧妙地将鱼翻了个身,从而使得鱼得以继续作为“看菜”出现在餐桌上。
(3)他有智慧、善于教育徒弟,他通过让徒弟和自己在同一张桌上吃饭,以及后来让徒弟和自己一起吃完那条鱼,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徒弟学会尊重他人和遵守规矩。 13.伏笔:木匠做完活后,在院门口,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与后文后生误把开工饭中的木头鱼当作真鱼照应上了,那条鱼实际上是木匠雕刻的木鱼。
作用:小说善于运用伏笔使看似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得合情合理。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更突出木匠的手艺高超,善良心细有爱心的特点。
14.语文教育决定了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素养。
另外一些可能的回答:(1)语文教育很重要;(2)语文教育培养了我们重要的能力;(3)语文教育培养了我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15.C 16. 语文教育给我们第一重要的能力是严肃阅读的能力 “阅读很容易” 深度的专注才能获得新知 阅读和致知能力强(或“中学语文课养成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大学有更优秀的表现
17.A 18.①文化资源和素材丰富,让文化数字化创作具有丰富的潜力;②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态度,让文字数字化创作呈现出较强的技术活力;③数字化文化产品创作数量多、内容丰富、产品优质,让文化数字化创新效益增加。 19.①文化传播速度更迅捷;②文化载体呈现数字化,形式多样。③文化保存和传承方式更多样;④文化内容更容易被熟知。⑤文化创作效益更高。
20.例文:
选择
在生活的漫漫长路上,我曾遭遇过一场艰难的抉择,那是一场勇气与怯懦的拔河,也是成长的一场深刻洗礼。
那是学校运动会前夕,班级接力赛队伍还差一人。体育课上,老师目光扫向人群,高声问道:“谁还想加入接力赛?”我下意识地低下头,双脚往后缩了缩。短跑并非我的强项,平时测试跑下来,总是气喘吁吁,成绩也不尽人意。想到赛场上万众瞩目的压力,万一因我掉棒或跑慢拖累班级,那该多难堪,心中满是退缩之意。
然而,就在我犹豫之际,好友小林扯了扯我的衣角,小声说:“一起上吧,为班级拼一把!”抬眼望去,同学们望向老师的眼神里满是期待与热忱,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庞上写满了对荣誉的渴望。刹那间,心底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挑战的畏惧,又有一丝不甘就此退缩的不甘。
放学后,我独自来到操场,望着长长的跑道,内心挣扎不已。晚霞将天空染得橙红,跑道在余晖下泛着暖光,似在无声召唤。试跑了一段,急促的呼吸、沉重的脚步依旧如旧,失败感扑面而来。可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大家日常的欢声笑语、集体活动时齐心协力的模样,若因为我的怯懦,让这次班级接力赛少一份力量,岂不是太自私?“就算跑不快,也要有勇气站上去!”心底有个声音呐喊着。
运动会那天,阳光炽热,站在接力赛跑道上,我的双腿微微颤抖。“砰!”发令枪响,第一棒同学如离弦之箭飞驰而出,我的心也跟着提到嗓子眼。接过棒的瞬间,掌心湿漉漉的,却紧紧攥住,全力飞奔。耳畔风声呼啸,呼喊加油声潮水般涌来,我眼中只剩前方队友。当把棒顺利递出,心中巨石落地,不论成绩如何,我已战胜自己。
最终,我们没拿到冠军,但班级欢呼雀跃,无人埋怨。这场比赛里,我选择直面恐惧,站在集体之中,那是我用勇气冲破怯懦牢笼的成长勋章。此后,面对生活诸多难题,这股勇气始终在心底燃烧,让我明白,勇敢抉择,方能拥抱成长,即便荆棘满途,也有力量踏出坚实步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