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溃退(kuì) 要塞(sài) 仲裁(zhòng) 屏息敛声(bǐng)
B.歼灭(jiān) 飞漱(shù) 督战(dū) 锐不可当(dǎng)
C.沿溯(shù) 缥碧(piǎo) 襄陵(xiāng) 横柯上蔽(kē)
D.荻港(dí) 侵略(luè) 驻留(zhù) 震耳欲聋(zhè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 建树 如梦初醒 鸢飞唳天
B.业已 遗嘱 负势竟上 从容不迫
C.巨额 节点 惊心动魄 嘤嘤成韵
D.泻气 经纶 白手起家 无怨无悔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B.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C.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D.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对家庭成员行为、作风、操守的有效约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论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原因,是因为它大道至简、要言不烦。
B.校园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
C.为了促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成渝两地联合开展了“文化中国行”系列活动。
D.通过学习《消息二则》,我们了解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精神。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听着,朋友,”他们说:“你丑得可爱,连我都禁不住要喜欢你了。”
C.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作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多处学校都存在。
D.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它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在于豁达而豪放,又像热血男儿袒露宽阔胸怀。
6.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25年对中国航天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模式不但能在突发情况下快速组织力量应对,而且体现了飞船和火箭系统长期保持稳定可靠的能力。
①另一方面,今年中国航天还将在行星探测工程领域继续推进,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对近地小行星实施样本采集并返回,同时对主带彗星实施伴飞探测
②这意味着,当神舟二十号矗立发射场地,神舟二十一号已准备就绪
③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二十号成功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稳步发展的缩影
④一方面,中国已开始实施空间站的常态化运营,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
⑤为满足空间站建造和运营需要,自神舟十二号任务开始,长征二号F火箭就采取“发射一发、备份一发”的滚动备份模式
A.①④③⑤② B.④①②⑤③ C.④①③⑤② D.①④②⑤③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电头、主体、结语。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又号“谪仙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C.“书”和“记”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宋思想家,人称“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D.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二、现代文阅读
“生物地毯”让沙漠不再起沙
①我国现有174.3万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面积,且沙化土地面积还在不断扩大。目前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沙漠生态防护体系,因投入不足和水分紧缺等原因,难以获得良好效果。面积4.8万平方千米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春起沙很少,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发现,这里的“生物地毯”是阻止沙漠起沙的头号功臣。那么,“生物地毯”到底是什么,又是如何实现防风治沙的呢?
②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通过在1000倍至2000倍的电子显微镜下研究观察,发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细小的沙粒并不是以单独颗粒的形式存在,而是被微生物形成的黏液粘连,或者被藻类、地衣和苔藓的假根捆绑起来,形成生物结皮,即我们在沙漠中所能见到的大面积分布于沙漠表面的绿色、黑色以及灰黑色覆盖物。
③专家认为,“生物地毯”的形成使土壤表面明显不同于松散沙土。地下菌丝和假根黏结沙粒,有效减少了干旱地区风、水对地表的侵蚀;一些种类的“生物地毯”对大气中氮素的固定作用,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并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从而为植物的定居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生物地毯”还可生存于极端干旱、高温(最高可达70摄氏度)的环境。
④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介绍,“生物地毯”是最接近细沙的防护网,它能有效束缚沙粒流动,从而起到固沙作用。实验测定数据表明,裸露沙地在风速为每秒钟8.42米的条件下就能起沙,而全部覆盖“生物地毯”的沙地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起沙。
⑤专家认为,荒漠地表生物靠自然露水和降水就可四季常青,能够适应零下10摄氏度到零下60摄氏度之间的低营养环境。选择它们作为固沙先锋植物,在大面积流沙中培植,进而形成大面积覆盖沙漠的“生物地毯”,可以补充完善我国目前采用的“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生态体系,尤其适合用于荒漠化地区实施重大工程对地表破坏后的恢复。
⑥但专家也警告,人类放牧等活动将“生物地毯”破坏30%后,沙漠地表将不能克服风蚀影响,而破坏程度达到80%后,沙面抗风蚀能力则等同于裸沙。
⑦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正在开发研制生物化学防沙固沙新材料,以在沙漠中形成“生物地毯”。据估算,其治理成本将比化学固沙材料成本降低30%。乐观估计,未来3~5年,“生物地毯”治沙技术将能在我国大面积推广。
8.下列对“生物地毯”作用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生物粘连沙粒,能有效阻止干旱地区风、水对地表的侵蚀。
B.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里的有机质含量。
C.能有效地束缚沙粒的流动,为沙漠上的植物定居创造条件。
D.补充完善目前“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生态体系。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治沙现状引出说明对象,提出问题,激发读者兴趣。
B.文章按照逻辑顺序,把化学材料如何固沙治沙一步一步写清楚。
C.文中专家的警告,暗含人类一定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D.文章结尾是对“生物地毯”未来治理沙漠的展望,照应题目。
10.下面是我校小记者对治沙专家进行采访的部分内容。请你结合文章思考治沙专家可能会怎么回答?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小记者:您好,请问我国目前和未来会采用哪些办法来防风治沙的呢?
治沙专家:
班级文学社的公众号上推送了《外婆的繁花》一文,请你阅读后完成相关任务。
外婆的繁花
①小时候,我寄养在浙东古镇的外婆家。记忆中,我那虽不富裕却十分爱花的外婆,总在老屋的天井里,翠竹织篱,种花植草,让春兰秋菊,以及不同的盆花点缀其间,把大自然的美色迎入家中,为原本平淡的岁月,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外婆家一步一景,随处见花,满屋花香,让我感受到了江南古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性意境。
②童年的我最喜见花开,见花落。外婆最善以花美容。她总是将自己一头乌黑锃亮的头发梳理得柔顺光滑,然后盘成发髻,并在发髻上佩戴一朵灵动的鲜花。春天的蔷薇、杜鹃、玫瑰,夏天的栀子、茉莉、珠兰,秋天的木樨、建兰、菊花,冬天的芙蓉、山茶、蜡梅,一年四季,应有尽有,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外婆的发髻,又犹如二十四节气,成了繁花物候的创意,别具一格。待到农历六月,古镇的山野里,那一簇簇凤仙花挨挨挤挤,肆意绽放,外婆总会带着我一同上山采撷。她抓取一捧新鲜的凤仙,加入明矾,用木槌捣烂成泥状,然后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并小心翼翼地用绿叶包裹住。两三天后除去包裹的叶子,指甲上就会出现半轮朱印,似新月弯弯,如晓星灿然,数月不褪色,胜似现在流行的“美甲”,在那时却是一种不花钱的审美享受。擅长女红的外婆,平时不仅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彩靓丽,而且会把山野的鲜花,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缝绣在自己的衣衫、布鞋上,让自己的形象融于鲜花,呈现出一种“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的自然朴素之美。
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外婆经常摘采江南的四时花卉作为食材,烹制出千姿百态的盘中餐。外婆自己酿酒、制酱,并以花浸酒、酿酱,使美酒更加香醇可口,花酱更有天然的味道。外婆的这些私人创制的特产,既可祛病健身,又能延年益寿。外婆酿制出的桂花酒、玫瑰酒、菊花酒以及桂花酱、玫瑰酱等,引得左邻右舍争相前来品尝。每逢节庆日,外婆总是提前准备好各色鲜花,给我制作花馔。桂花汤圆、桂花年糕、桂花糖芋芎等美味甜品,以及氽玉兰花、莲花豆腐、菊花鱼圈等精美菜肴,更是我的心头爱,让我有了舌尖上的享受。
④每年春节到来之际,外婆都会早早地开始用鲜花装点家里,被牡丹、碧桃、蝴蝶兰等鲜花点缀的老屋,处处充满喜庆和魔力,留下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经典场面。到了农历的百花生日,嗜花如命的外婆总是虔诚地给家中的花朵剪贴上七色彩缯,并让我扎上红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她告诉我,这是在给花卉“赏红”,若是这天不赏红,花树就会被气死,这就像年三十夜里小朋友收取“压岁包”一样。最后,她会意味深长地说一句:“待花如待人。”
⑤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花开的日子里,外婆的花俗却渐渐消泯和失传了。但是,令人开心的是,自然界的“繁花”依然盛开。江南的街巷里坊,也陈列着鲜艳的花卉盆景,人们对花的喜爱和迷恋程度只增不减,寄情于花,让生命的四季皆染花香。现代农村更是顺势而为,不少花卉基地大力发展特色花卉种植产业,为乡村振兴增色添香。
⑥外婆的繁花习俗和“花文化”的创意,确实是一笔新时代文商农旅融合的“好生意”,这乡愁值得留存和发扬光大。每一个花开的世界,生活永远精彩,我愿外婆喜爱的繁花,永远繁华。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1.寄情于花,生活皆染花香。请梳理第②~⑤段内容,概括外婆眼里花的作用。
第③段: 第④段:
12.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她抓取一捧新鲜的凤仙,加入明矾,用木槌捣烂成泥状,然后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并小心翼翼地用绿叶包裹住。(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嗜花如命的外婆总是虔诚地给家中的花朵剪贴上七色彩缯,并让我扎上红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加点字有什么作用?)
13.文章以花写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14.小语认为文章主要写外婆与花的故事,但第⑤⑥段着重写了别处的“繁花”,属于偏题,你认可吗?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节选)
【乙】
自雷江口行大江,江南群山,苍翠万叠,如列屏障,凡数十里不绝。自金陵以西,所未有也。是日,便风张帆,舟行甚速,然江面浩渺,白浪如山,所乘二千斛舟①,摇兀掀舞,才如一叶。过狮子矶,一名佛指矶②,藓壁百尺,青林绿筱倒生壁间图画有所不及。犹恨舟行北岸,不得过其下。旁有数矶亦奇峭,然皆非狮子比也。至马当③,所谓上元水府④。山势尤秀拔,正面山脚直插大江。庙依峭崖架空为阁,登降者皆自阁西崖腹小石径,扪萝⑤侧足而上,宛若登梯。……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舟人大恐失色,急下帆,趋小港,竭力牵挽,仅能入港。
(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
【注释】①二千斛舟:指载重二千斛的大船。斛,古代容量单位。②佛指矶:山名。③马当:山名。④上元水府:长江水神庙之一。⑤扪萝:攀援葛藤。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B.不见曦月 曦: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C.凡数十里不绝 绝:灭绝
D.犹恨舟行北岸 恨:遗憾
1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雷江口行大江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日
C.欣然起行 然皆非狮子比也
D.春冬之时 山川之美
1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是先总体概写江边群山连绵的雄伟景象,后大篇幅细致描绘水边绿植。
B.【甲】文着重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特征描写,乙文着重刻画一日内不同时段的景物。
C.【甲】【乙】两文在描写江水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D.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以及游赏过程中的人生感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舟至石壁下,忽昼晦,风势横甚。
四、诗歌鉴赏
【甲】
长安九日诗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9.下列对两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思乡之情和亡国之恨,都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之中。
B.甲诗后两句言所想之境,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
C.乙诗颔联描绘了四种意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D.乙诗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0.甲乙两诗均提到“故乡”,请分别说说“故乡菊”和“故乡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名句名篇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东皋薄暮望, 。(王绩《野望》)
(2) ,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4)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蝉和猿的叫声来衬托山林宁静的句子是: , 。
(6)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被赞为“独绝千古”的名句是: , 。
六、名著阅读
22.《红星照耀中国》是本期阅读的一部名著,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中部分人物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重视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人是贫穷的、饥饿的、被剥削的、不识字的,然而又是善良的、忠实的、勇敢的——迫切要求。
B.彭德怀曾经先后加入过同盟会、国民党,最后完全自动地找寻中国共产党,他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
C.书中的“红小鬼”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对红军的忠诚是少年人的无可置疑的忠诚。
D.“他是我所遇到的红军领袖中,有最强阶级感的人——在姿态上、外表上、谈话上。”这是斯诺对徐海东的印象。
(2)《红星照耀中国》又名《① 》,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纪实作品。这部纪实作品被评为“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他是如何做到的?请参照示例、完成你的点评。
摘抄 点评
我和共产党并无关系,而且事实上、我从没有加入过任何政党…… ②
在那个包里,有我十几本日记和笔记、三十卷胶卷——是第一次拍到的中国红军的照片和影片…… 实地考察保证信息真实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③
七、综合性学习
2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1)小文在活动中搜集了下面的新闻,但不小心忘了摘抄新闻标题,请你帮忙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中国天眼”发现的1000余颗脉冲星中,包括大量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遗骸”,由于具有高密度、高转速、磁场超强等特性,被视为研究众多天文前沿问题的“天然实验室”。通过观测脉冲星,可为脉冲星物理、测时等理论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还可助力检验广义相对论、探测低频引力波等。
(2)如果你在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现场,且有机会作为记者采访着舰指挥员,请在采访之前拟写好下面的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着舰指挥员。
采访目的: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任务中的情况。
采访问题:① ②
(3)同学们搜集了关于科技创新的对联,请你根据所给材料及上联,补全下联。
上联:攀高峰不怕千般苦
下联:
八、作文
24.作文
不设限的微旅行,就像我们与世界的一场简短交谈,问宇宙万物,也访内心深处。于云霞的罅隙中窥晨光之熹微;于绿树的荫翳处显芳华之绯红;于黛瓦的酒肆外访旌旗之帘动;于喧嚣的街巷间寻书屋之静谧。青春自由如风,不在意道路的曲直,不讲究脚印的深浅,在琐碎和惯常中,开启生命探究的旅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讲述经历或见闻,也可发表见解。
写作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得出现校名和真实的师生姓名。
25.作文
天有天的宽广,海有海的深邃,花有花的艳丽,虫有虫的倔强,万事万物都有他自己的模样。少年的你该拥有怎样的模样?
请以“______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A C A D D C D
8.C 9.B 10.示例: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未来我们将大力推广“生物地毯”治沙新技术,通过在流沙中培植藻类、地衣等微生物形成生物结皮,这种技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预计3—5年内就能大面积应用。
11. 以花入馔 以花饰屋 12.(1)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外婆小心地自制材料“美甲”的行为,体现出外婆爱美、爱生活的特点。
(2)“虔诚”形容恭敬而有诚意,这里表现了外婆为百花庆生时,对待花俗的虔敬和郑重的态度,表现了外婆对花的喜爱之情 13.①富有生活情趣:外婆爱花、养花,又善以花美容和以花饰屋;
②心灵手巧:外婆可以以花卉为食材,烹制出各种食物,且能自己酿制花酒和花酱;
③尊重和重视传统习俗文化:外婆每年都虔诚地庆贺花俗;
④爱孩子,富有教育智慧:外婆用“待花如待人”教育我。 14.我认为不偏题。选文第⑤⑥段描写现代生活中“繁花”盛开的种种表现,升华主旨,表达了对传统“花文化”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15.C 16.D 17.C 18.(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船行驶到石壁下,天色忽然变暗,风势非常猛烈。
19.D 20.【甲】诗:“故乡菊”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乙】诗:抒发了作者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21. 徙倚欲何依 夕日欲颓 芳草萋萋鹦鹉洲 谁家新燕啄春泥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2.(1)B
(2) 西行漫记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公正客观地描写事件 全方位地了解共产党
23.(1) 示例:“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破千颗
(2) 此次首架次着舰指挥中,您认为最关键的指挥环节是什么? 为保障这次着舰成功,您和指挥团队提前做了哪些针对性准备?
(3)示例:攻科技何惧万里难
24.例文:
与一条溪流的午后长谈
那个周六午后,备考的焦灼像黏湿的蛛网裹住我。我放下笔,决定进行一次“微旅行”——目的地,是地图上那条穿过城东公园、仅被标注为无名细线的蓝。
它并非我想象中的清浅溪流。两岸是水泥砌成的陡坡,水色灰绿,流速迟缓,一片落叶都要迟疑片刻才肯离去。我有些失望,这被规训的水道,能与我谈些什么?
我顺着岸边行走。起初,只看到被丢弃的塑料袋和矿泉水瓶。但当我强迫自己停下,真正“俯身”去看时,世界开始改换容颜。水泥缝隙里,一簇簇羊蹄草正伸出倔强的叶片。水边湿润的泥地上,散落着各种鸟类的爪印,像神秘的符咒。阳光透过高架桥的间隙,在水面投下斑驳的光片,几条小小的食蚊鱼正在光片中穿梭,银白的肚腹一闪,仿佛一个秘密的宣告。
我蹲下来,长久地注视着它们。这条溪流,它没有咆哮的资格,甚至无法决定自己的流向,但它依然在水泥的夹缝中涵养着孱弱却执着的生命。它接纳污浊,却让水草在其中净化;它身陷囹圄,却依然反射天空。那一刻,我内心的躁动被一种奇异的宁静抚平。我听见它对我说:看见了吗?生命的战场,不在你无法改变的河道,而在你如何利用这河道,活出属于自己的丰饶。
继续前行,在一座桥墩的背阴处,我看到了最动人的一幕——几丛野生鸢尾,靠着从桥上滴落的些许雨水和微弱的光线,竟开出了蓝紫色的花朵。那抹幽艳的色彩,在这片灰蒙蒙的背景下,像一个温柔的奇迹,一首无声的凯歌。
那个午后,我没有去任何名胜,只是与一条被城市遗忘的溪流进行了一场长谈。临别时,我带走了一枚被水流磨圆了棱角的灰色石子。
它现在就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被公式和考题围困,感到前路被预设、被局限时,我就会摸摸这枚石子。它提醒我,真正的自由,并非抵达远方,而是即使在最逼仄的“河道”里,也保持着一双能发现羊蹄草、食蚊鱼和鸢尾花的眼睛,一颗能与万物交谈的心。
这场微不足道的旅行,这场与一条溪流的对话,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事:世界从不停止它的言说,只要我们愿意俯身,便能在最沉默的角落,听见最深刻的回响。
25.例文:
攀登的模样
校史馆墙上那张黑白照片,几乎每个新生都会驻足——六十年前的学长们,站在一座无名山巅,衣衫简朴,笑容却像能穿透时光。于我,那只是段尘封的历史,直到高二那个夏天,那张照片才被赋予了灵魂。
那年,我们小组选择了“追寻校史”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我们本以为会埋首于故纸堆,但指导老师林先生——一位年近退休的历史教师,却在一个周末的清晨,将我们带到了城市边缘那座荒芜的土山脚下。
“校史的第一页,不在档案室,在这里。”林先生指着一条被野草半掩的小路,“当年物资匮乏,没有体育馆,他们的‘体育课’,就是攀登。”
我们起初不以为意。这山不高,也无险峻风景。但当我们沿着那条崎岖小径向上时,才体会到此行的意义。烈日灼人,荆棘不时勾住衣裤,汗水很快浸透衣衫。林先生却步履沉稳,在一些看似无路的地方,总能指出前人踏过的痕迹。他不时停下,指着崖壁上几近风化的凿痕说:“看,这是他们的‘扶手’。”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一群少年,用简陋的工具,用青春的躯体,与这座沉默的土山对话。
喘息着到达山顶时,城市在远处铺陈,风声过耳。我们瘫坐在地,林先生却站得笔直,望着我们当年拍照的方位,轻声说:“他们在这里读《天体运行论》,争论诗歌的韵脚,想象山外的世界。攀登,不是为了征服高度,是为了给思想寻找一个开阔地。”
我忽然明白了。照片上那灿烂的笑容,并非源于登顶的骄傲,而是源于在攀登过程中被激发出的那股精神——于困顿中寻找乐趣,于局限中创造无限,用最原始的方式,磨砺意志,开阔心胸。
自那以后,每当我面对难题想要退缩时,眼前便会浮现出那条山路。它告诉我,攀登的模样,可以是物理意义上的向上,更可以是精神层面的进击。是在每一个想要放弃的瞬间,选择再多坚持一步;是在看似无路的困境中,为自己开凿一道微光。
那张黑白照片依然挂在墙上,但于我,它已不再静止。我时常感到,照片里的学长正微笑着望向我,将那条无形的山路,郑重地铺到了我的脚下。而我们这一代人的攀登,正刚刚开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