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卷】备战2026年中考数学真题变式阶梯训练第21~23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东卷】备战2026年中考数学真题变式阶梯训练第21~23题

资源简介

【广东卷】备战2026年中考数学真题变式阶梯训练第21~23题
一、原题21
1.(2025·广东)综合与实践
【阅读材料】
如图1, 在锐角△ABC中,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c,则有这是解三角形的重要结论,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提出】
万绿湖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水源地.某综合与实践小组要绘制一幅万绿湖局部平面示意图,现需要知道湖中A,B两岛间的实际距离.由于地形原因,无法利用训距仪直接测量,该小组对这一问心进行了探究.
【方案设计】
工具:测角仪、测距仪、无人机(只能刮角度、水平面高度).
测量过程:
步骤1:如图2,在空旷地找一点C:
步骤2:利用无人机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测得∠A≈43°,∠B≈51°;
步骤3: 利用测距仪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测得BC≈341m, AC≈388.5m.
(1)【问题解决】
请你利用【阅读材料】中的结论计算Δ. B两岛间的距离.
(参考数据:
(2)【评价反思】
设计其他方案计算λ、B两岛间的距离.要求:选用【方案设计】中的工具,写出你的方案和所用的数学知识.
【答案】(1)解:
由正弦定理可得:
∴A、B两导之间的距离是 499m.
(2)解:工具:测距仪
测量过程:
步骤 1:在空旷地找一点 C
步骤2:利用测距仪多次测量并平均值,在AC 得延长线上找一点E ,使得 在BC延长线上找一点至D,使得
步骤 3:利用测距仪多次测量DE 并取平均值,2DE 长即为AB长.
如图所示,
∴△DCE~△BCA
∴AB=2DE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解析】【分析】:(1)由正弦定理可得;
由题可知,将 BC≈341m sin86°≈0.998 sin43°≈0.682代入可得AB=499m。
(2)可以用测距仪,借构造相似三角形,将AB 转化为可测的DE ,用相似性质实现间接测量 。找一点C,延长AC、BC ,使CE=AC、CD=BC,测得DE。
二、变式1基础
2.(2025·徐州)下圆墩是“彭城七里”的起点,也是徐州城市历史的源头.某校数学综合与实践小组到下圆墩遗址公园参观,发现一处三角形的景观墙(如图),记作△ABC,同学们测得BC=22.2m,∠B=34.2°,∠C=9.8°,求AC的长度.(精确到0.1m,参考数据:sin34.2°≈0.56,cos34.2°≈0.83,tan34.2°≈0.68,sin9.8°≈0.17,cos9.8°≈0.99,tan9.8°≈0.17)
【答案】解:过点A作AD⊥BC于点D,
∴∠ADB=∠ADC=90°,
设BD=x,则CD=22.2-x,
在Rt△ADB和Rt△ADC中
AD=BDtan∠B=CDtan∠C,
∴xtan34.2°=(22.2-x)tan9.8°,
解之:x=4.44,

答:AC的长约为17.9m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过点A作AD⊥BC于点D,设BD=x,可表示出CD的长,在Rt△ADB和Rt△ADC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再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C的长.
3.(2025·宿迁)小明和小军两位同学对某河流的宽度进行测量,如图所示,两人分别站在同侧河岸上的点、处,选取河对岸的一块石头作为测量点(点在同一水平面内),小明同学在点处测得为,小军同学在点处测得为,两人之间的距离为60米,求此河流的宽度.(参考数据:)
【答案】解:过点作于点,
设,则由题意得,
∵在中,,,
∴,
∵在中,,,
∴,
解得:,
∴(米),
答:此河流的宽度为米.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由于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已知,则可过顶点C作对边AB的垂线段CD构造和,再分别解直角三角形,即利用和的正切函数建立关于CD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即可.
4.(2025·双流模拟)小明寒假去乡下爷爷家,看到爷爷家房屋结构如图所示,好奇的小明想测量房屋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他发现为的中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出房屋的宽度为米,屋檐的长为米,屋檐与地面平行,并在与,处于同一直线的点处测得,请根据以上信息,帮小明求出到地面的距离(结果精确到米;参考数据:,,,,,).
【答案】解:如图,过点作于,设交于点,
根据题意,,
为的中点,,




在中,(米),
(米),
设,则,
在中,,
同理,在中,


解得,
即(米),
(米),
即到地面的距离为米.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首先利用中点求出BP、EH的长,结合,求出,在中,利用三角函数值可以求出长,在和在分别利用正切公式表示出,,然后利用,求出的长,从而得到结果.
三、变式2巩固
5.(2025·青海) 数学实践
【问题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智慧遇上现代数学模型.“豇豆不上架,产量少一半”的农谚流传至今,现代科学揭示了其秘密:当支架与地面形成( °夹角时,既能在早春聚热防冻害,又能在盛夏分散强光,就像给豇豆装了智能遮阳篷.
【问题呈现】用两根竹竿交叉,斜插入地面,交叉点在何处会使支架与地面形成65°夹角
【模型建立】环节一:数据收集
两根竹竿长度均为 1.8米,插入地下的部分为 0.3米,竹竿与地面接触点间距为 0.6米且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均为
环节二:数学抽象
如图:已知线段AB与CD交于点O,AB,CD与直线l分别交于点E,F, 求 OE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1,参考数据:
【模型求解】
【问题总结】交叉点O 距顶端A的长度即 OA为 m时,支架与地面形成( 夹角,这样更贴合作物的生长规律.
【答案】问题1:过点O作OH⊥EF于点H
AEF=CFE=65
EH=FH=EF=0.3m
在RtOEH中,
即有,解得OE=0.7m
问题2:0.8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问题2:由问题1知OE=0.71m,而AB=1.8m,故此时OA=AB-BE-OE=1.8-0.3-0.7=0.8m
【分析】作OH⊥EF于点H,利用余弦可得OE的长,进而可得OA的长.
6.(2025·织金模拟)定滑轮的功能是改变力的方向,当牵引重物时,可使用定滑轮将施力方向转变为容易出力的方向.某班“综合与实践”小组的同学发现校园内工人师傅利用定滑轮运输物体.于是,他们把“测量定滑轮距地面的高度”作为一项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实践报告,并形成了如下活动报告:
课题 测量定滑轮距地面的高度(忽略定滑轮的大小)
测量工具 测角仪、皮尺等
测量示意图 说明:小组成员站在处,拉动绳子,使得物体移动,且点,,,,,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在同一直线上
测量数据 绳子与水平面的夹角 物体的高度 物体移动后,绳子收回的长度
物体移动前物体移动后

请根据活动报告,求定滑轮距地面的高度.(结果精确到,参考数据:,,,,,)
【答案】解:如图,过点作于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根据题意,得,
在中,,

在中,,

绳子收回的长度为,

解得,

答:定滑轮距地面的高度约为。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过点作于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根据题意,得,在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得,同理,在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得,则,然后解方程即可求出OE的值,最后在根据线段之间的关系:,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7.(2025·山西)项目学习
项目背景:“源池泉涌”为我省某景区的一个景点,主体设计包括外栏墙与内栏墙,外栏墙高于内栏墙,两栏中间为步道,内栏墙内为泉池,池内泉水清澈见底,从正上方看,外栏墙呈正八边形,内栏墙呈圆形,综合实践小组的同学围绕“景物的测量与计算”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形成了如下活动报告.
项目主题 景物的测量与计算
驱动问题 如何测量内栏培围成泉池的直径
活动内容 利用视图、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进行测量与计算
交流过程 方案说明 图1为该景点俯视图的示意图,点A,D是正八边形中一组平行边的中点,BC为圆的直径,图中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 图2为测量方案示意图,直径BC所在水平直线与外栏墙分别交于点E,F,外栏墙AE与DF均与水平地面垂直,且AE=DF.BE,CF均表示步道的宽,BE=CF图中各点都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数据测量 在点A处测得点B和点C的俯角分别为∠DAB=37°,∠DAC=8.5°,AD=26米.图中墙的厚度均忽略不计.
计算 ……
交流展示 ……
请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内栏墙围成泉池的直径BC的长(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
sin8.5°≈0.15,cos8.5°≈ 0.99,tan8.5°≈0.15, sin37°≈0.60, cos37°≈0.80,tan37°≈0.75).
【答案】解:由题意得,∠AEF=90°,四边形AEFD为矩形.
∴EF=AD=26, AD // EF.
∴∠ABE=∠DAB=37°,∠ACE=∠DAC=8.5° .
设BE=CF=x米, 则CE=(26-x)米,BC=(26-2x)米.
在Rt△ABE中,∠AEB=90°,tan∠ABE=
∴AE=BE·tan∠ABE=x·tan37°.
在Rt△ACE中,∠AEC=90°,tan∠ACE=
∴AE=CE·tan∠ACE=(26-x)·tan8.5°
∴x·tan37°=(26-x)·tan8.5°.
解,得
∴BC=26-2×≈17(米)、
答:内栏墙围成泉池的直径BC的长约为17米.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正切的概念;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解析】【分析】由题意得,∠AEF=90°,四边形AEFD为矩形,利用矩形的性质得到EF=AD=26, AD // EF,进一步可得∠ABE=∠DAB=37°,∠ACE=∠DAC=8.5° ,设BE=CF=x米, 则CE=(26-x)米,BC=(26-2x)米.利用正切的定义建立关系x·tan37°=(26-x)·tan8.5°,计算即可解答.
四、变式3提高
8.(2025·乌当模拟)根据以下信息,探索完成任务.
如何设计窗户限位器位置
信息1 问题背景 平开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窗户,安装平开窗需要一种滑撑支架,如图是这种平开窗的实物展示图.
信息2 数学抽象 把平开窗的滑撑支架抽象成如下示意图.已知滑撑支架的滑动轨道固定在窗框底边,固定在窗页底边,点B,C,D三点固定在同一直线上.当窗户关闭时,点与点重合,和均落在上;当点向点滑动时,四边形始终为平行四边形,其中,.
信息3 安全规范 窗户打开一定角度后,与形成一个角.出于安全考虑,部分公共场合的平开窗有开启角度限制要求:平开窗的开启角度应该控制在以内(即).
问题解决
任务1 求解关键数量 滑撑支架中的长度为______,滑动轨道的长度是______.
任务2 确定安装方案 为符合安全规范要求,某公共场合的平开窗需在滑动轨道上安装一个限位器,控制平开窗的开启角度,当点滑动到点时,则限位器应装在离点多远的位置?(结果精确到0.1)
参考数据:)
【答案】任务1:8;41;
任务2:过点作交于点,如下图,
依题意得,,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
∴,

∵,
∴,
∴,
∴.
∴限位器应装在离点的位置.
【知识点】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始终为平行四边形,,,
∴,
∵当窗户关闭时,点与点重合,和均落在上,
∴.
故答案为:8;41.
【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再计算求解即可;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CH和OH的值,最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9.(2025·遵义模拟)某兴趣小组为了测量多彩贵州新春灯会中“多彩贵州吉祥蛇”的高度,测量方案与数据如表:
项目课题 测量“多彩贵州吉祥蛇”的高度
测量工具 拍摄三角支架为,标杆为为,测角仪.
测量情况 情况一 情况二
测量方案示意图
说明 , ,,D,E,F在同一条直线,A,B,C在同一直线上
数据 ,
(1)求“多彩贵州吉祥蛇”的高度;
(2)求支架到标杆的水平距离的长度(精确到).(参考数据:,,)
【答案】(1)解:根据题意可知:,∴四边形为矩形,
∴,,
中,,
故.
(2)解:过点F作于点,于点,
则四边形为矩形,四边形为矩形,
∴,,
∴,.

∴,
∴,
设,则,
∴,
解得:,
故水平距离.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AA;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
【解析】【分析】
(1)由于,则可证明四边形为矩形,则,,再解直角三角形DEH即可;
(2)过点F作于点,于点,可构造,则四边形AH2H1B、AH2FC和CFH1B都是矩形,此时可通过证明得出,再设,则,得出分式方程并求解即可.
(1)解:根据题意可知:,
∴四边形为矩形,
∴,,
中,,
故.
(2)解:过点F作于点,于点,
则四边形为矩形,四边形为矩形,
∴,,
∴,.

∴,
∴,
设,则,
∴,
解得:,
故水平距离.
10.(2025·临澧模拟)今年春晚,秧的特别表演惊艳了所有的观众,它的成功无疑是一次科技与人文的璀璨碰撞.高精度激光雷达、深度相机、激光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实时捕捉环境数据、毫米级空间定位等功能,从而确保了舞蹈动作的精准匹配和协同一致.这不仅展示了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方面的卓越能力,更体现了科技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主题 测试机器人宇树爬坡(坡角)的能力
测量工具 尺、测角仪、计算器等
活动过程 模型抽象
测量方案与数据信息 ①机器人的小腿的长度为,大腿上点与点的连线与水平面垂直; ②坡角; ③当机器人行走至点时,测得小腿与斜坡的夹角,大腿与小腿的夹角,; ④参考数据:.
请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求点到水平面的距离;
(2)计算大腿的长度(结果精确到)
【答案】(1)解:过点作BE⊥AF于点E,如图所示,
由题意得:,,
∴,
即点到水平面的距离为;
(2)解:延长交于点,如图,
∵,,
∴,∠BCE=90°,
∵,,
∴,
∴是等边三角形,
∴.
在中,BC=40cm,∠CBG=30°,
cm,cm,
∴cm,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解直角三角形—含30°角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过点作于点,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BE的长;
(2)延长交于点,证明是等边三角形,在中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得,的长,即可得AE长,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即可求得DC长.
(1)解:如图,过点作于点,
∵,,
∴,
即点到水平面的距离为;
(2)解:如图,延长交于点,
∵,,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
∵,,
在中,,,
∴.
五、原题22
11.(2025·广东)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较早给出勾股数公式的著作,掌握确定勾股数组的方法对研究直角三角形具有重要意义.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a,b,c都是正整数,则a,b,c为一组“勾股数”.下表中的每一组数都是勾股数.
3, 4, 5 7, 24, 25 11, 60, 61 15, 112, 113 19, 180, 181
4, 3, 5 8, 15, 17 12, 35, 37 16, 63, 65 20, 21, 29
5, 12, 13 9, 12, 15 13, 84, 85 17, 144, 145 21, 28, 35
6, 8, 10 10,▲, 26 14, 48, 50 18, 80, 82 22, 120, 122
(1)请补全上表中的勾股数.
(2)根据上表中数据规律,用含字母(均为正整数)的代数式分别表示a,b,c,使该组代数式能表示上表中所有的勾股数,并证明.
(3)某校计划在一块绿地上种花,使之构成如题22图所示的图案,该图案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组成.种花要求:仅在三角形边上种花,每个三角形顶点处都种一株花,各边上相邻两株花之间的距离均为1m.如果每个三角形最短边都种21株花,那么这块绿地最少需要种植多少株花
【答案】(1)24
(2)解:若任取两个正整数m和n(m> n), 则 是勾股数.
∵+ n4
∴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解:最短边种21株, 边长20cm, 对应勾股数20, 21, 29
每三角形种花: (株)
四块绿地一共: (株)
【知识点】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解析】【分析】(1)x==24
(2)通过设定m、n构造表达式,再代数运算验证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其为勾股数通用形式 。
(3)先由种花株数得边长,匹配勾股数,再用 “株数 = 间隔数 + 1” 算单三角形株数(去重复顶点 ),最后乘4得总数,融合勾股数与植树问题逻辑 。
六、变式1(基础)
12.(2025八上·深圳开学考)如图, 在△ABC中, 点D是BC上一点, AB=10, BD=6,AD=8, AC=17, 求△ABC的面积.
【答案】解:∵AB=10,BD=6,AD=8,
∴,
∴AD⊥BC;
在 Rt△ADC 中,;
∴△ABC 面积 =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出AD⊥BC,进而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出,再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即可得出△ABC 面积 =。
13.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3,BC=4,CD=12,AD=13,∠B=9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答案】解:如图,
在 中,
是直角三角形,且
=6+30
=36.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出 的形状,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即可.
14.(2025八下·茂名期末)如图,已知在△ABD中,∠ABD=90°,AB=8,AD=17,BC=9,CD=12,求△BCD的面积.
【答案】解:,,,
.
在中,,
.
.
.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在直角 △ABD 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得到BD,在中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可得,最后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解答.
七、变式2(巩固)
15.(2024八上·乐平月考)与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对应的3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我国古籍《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勾三股四弦五”中的“3,4,5”就是一组最简单的勾股数.为了进一步了解勾股数的奥秘,数学老师给出下面的两个表格.(以下a,b,c为的三边,且)
表1
a b c
3 4 5
5 12 13
7 24 25
9 40 41
表2
a b c
6 8 10
8 15 17
10 24 26
12 35 37
(1)根据表1中的规律,当时,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表2,a为大于4的偶数,此时b,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b,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
(3)我们还发现,表1中的三边长“3,4,5”与表2中的“6,8,10”成倍数关系,表1中的“5,12,13”与表2中的“10,24,26”恰好也成倍数关系……请直接利用这一规律计算:在中,当,时,求直角边b的值.
【答案】(1)60;61
(2);
(3)
【知识点】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16.(2024八下·涿州月考)王老师在一次“探究性学习”课中,设计了如下数表:
n 2 3 4 5 …
a 22 1 32 1 42 1 52 1 …
b 4 6 8 10 …
c 22+1 32+1 42+1 52+1 …
(1)请你分别观察a,b,c与n之间的关系,并用含自然数n(n>1)的代数式表示: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2)猜想: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猜想?
(3)观察下列勾股数32+42=52,52+122=132,72+242=252,92+402=412,分析其中的规律,写出第五组勾股数.
【答案】(1)n2 1,2n, n2+1;(2)是直角三角形;(3)112+602=612.
【知识点】勾股定理;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17.(2021八下·淮南期中)在学习“勾股数”的知识时,爱动脑的小明设计了如下表格:
n 2 3 4 5 6 ....
a 4 5 8 10 12 .....
b 3 8 15 24 35 .....
c 5 10 17 26 37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n=7时,a=   ,b=   ,c=   ;
(2)请你分别观察a,b,c与n之间的关系,并用含自然数n(n>1)的代数式表示:a=   ,b=   ,c=   ;
(3)猜想:以a,b,c为边长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答案】(1)14;48;50
(2)2n;;
(3)解: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a2+b2=4n2+(n2-1)2=n4+2n2+1,
c2=(n2+1)2=n4+2n2+1,
∴a2+b2=c2,
∴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解析】【解答】解:(1)由图表可以得出:
∵n=2时,a=2×2,b=22-1, c=22+1,
n=3时,a=2×3,b=32-1, c=32+1,
n=4时,a=2×4,b=42-1, c=42+1,
n=5时,a=2×5,b=52-1, c=52+1,
∴n=7时,a=2×7=14,b=72-1=48, c=72+1=50;
故答案为:14,48,50;
(2)由规律可得:a=2n,b=n2-1, c=n2+1;
故答案为:2n,n2-1,n2+1;
【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找出规律,即可求解;
(2)由(1)规律可得:a=2n,b=n2-1, c=n2+1;
(3)由2n<n2-1<n2+1,可先求出 a2+b2,再求出c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判断即可.
八、变式3(提高)
18.(2023八上·梁溪期中)课堂上学习了勾股定理后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是整数时我们称之为“勾股数”.王老师给出一组数让学生观察:3、4、5;5、12、13;7、24、25;9、40、41;…,学生发现这些勾股数的勾都是奇数,且从3起就没有间断过,于是王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解决.
若两直角边为,斜边为.
(1)请你根据上述的规律写出下一组勾股数:11、______、______;
(2)当(为奇数,且)时,若______,______时可以构造出勾股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并证明你的猜想;
(3)当(为偶数,且)时,若______,______时可以构造出勾股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4)构造勾股数的方法很多,请你寻找当时,______.
【答案】(1)60,61
(2)
(3),
(4)25或52或101或29
【知识点】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19.(2020八上·达县期末)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常见的定理之一,熟练的掌握勾股数,对迅速判断、解答题目有很大帮助,观察下列几组勾股数:
 
1
2
3
4
… … … …
(1)你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填在上面的横线上)
(2)你能发现 , , 之间的关系吗?
(3)对于偶数,这个关系是否成立?
(4)你能用以上结论解决下题吗?
【答案】(1)解:由表中信息可得 , , ,
故答案为 , , .
(2)解:由于 ,


即 .
(3)解:令n=2k,则
, ,


由于
即 ,
∴对于偶数,这个关系成立
(4)解:∵
由(2)中结论可知

【知识点】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解析】【分析】(1)观察归纳,将算式和序号联系在一起得出结论;(2)根据(1)的结论,将a、b、c进行加减运算,发现其关系即可;(3)利用代数式的运算方法及法则计算即可;(4)根据(2)的结论代入计算即可。
20.(2020八上·景县期中)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尽在我国西汉时期算书《周髀算经》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长都是正整数,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叫“整数直角三角形”,这三个整数叫做一组“勾股数”.如 :等等都是勾股数.
(1)如果 是一组勾股数,即满足 ,则 为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如; 是一组勾股数,则   也是一组勾股数;
(2)另外利用一些构成勾股数的公式也可以写出许多勾股数,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曾提出 公式为正整数)是一组勾股数,证明满足以上公式的 是一组勾股数;
(3)值得自豪的是,世界上第一次给出的勾股数公式,收集在我国的《九章算术》中, 书中提到:当 , 为正整数, 时, 构成一组勾股数;请根据这一结论直接写出一组符合条件的勾股数   .
(4)观察 ;…,可以发现这些勾股数的勾都是奇数,且从 起就没有间断过,并且勾为 时股 ,弦 ;勾 为时,股 ,弦 ;
请仿照上面两组样例,用发现的规律填空:
①如果勾为7,则股    ;弦    ;
②如果用 且 为奇数)表示勾,请用含有 的式子表示股和弦,则股    ;弦    ;
③观察 ;…,可以发现各组的第一个数都是偶数,且从 起也没有间断过.则    ;请你直接用 为偶数且 )的代数式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   ;和弦的长   .
【答案】(1)6,8,10
(2)证明:


满足以上公式的 是一组勾股数
(3)
(4);;;;80;;弦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数;定义新运算
【解析】【解答】(1)6,8,10(答案不唯一);·(3)∵ =
∴满足以上公式的 是一组勾股数;
当 时, ,
∴ 构成一组勾股数.(答案不唯一)(4)①依据规律可得,如果勾为 ,
则股 ,
弦 ,
②如果勾用 ,且 为奇数)表示时,
则股 ,

③b=80.根据规律可得,如果 是符合同样规律的一组勾股数, 为偶数且 ),
则另一条直角边

【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 ,令k=2即可求解(答案不唯一);(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求出 、 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即可求证;(3)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计算,证明结论,根据题意写出勾股数;(4)①根据规律即求解;②如果勾用n(n≥3,且n为奇数)表示时,则股= ,弦= ;③根据规律可得股比弦小2,根据规律可得,如果 是符合同样规律的一组勾股数, 为偶数且 ),根据所给3组数据找出规律即可得结论.
九、原题23
21.(2025·广东)定义:把某线段一分为二的点,当整体线段比大线段等于大线段比小线段时,则称此线段被分为中外比,这个点称为中外比点.
(1)如图1, 点P是线段MN的中外比点, MP>PN, MN=2, 求PN的长.
(2)如图2,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求作一点C把线段AB分为中外比. (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3)如图3,动点B在第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分别与矩形OABC的边AB,BC相交于点D, E,与对角线OB 相交于点F .当△O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探究点D,E,F 是否分别为AB,BC,OB的中外比点,并证明.
【答案】(1)解:
设 PN = X,则 MP = 2-X
故 (舍)

(2)解:如图所示:

(3)解:①当∠OED = 90°时, OE = DE, 设 E(1,k)
易证△OCE≌△EDB CE = BD,OC = BE
可知 D(k+1,k-1),B(k+ 1,k)
又 D在 上,可知
此时在 BC 上,
故 E 是 BC 的中外分点
在 AB 上,
故此时 D 是 AB 的中外分点
在 OB 上,
联立

故 F 是 OB的中外分点
②当∠ODE = 90°时, OD = DE, 设E(1,k)
易证
∵D在 上,故
此时在 BC 上,

∴E 是 BC 的中外分点
在 AB 上,

故 D是 AB的中外分点
此时在OB 上, 可得 联立
得 作 FH ⊥ OA

故 F 是 OB的中外分点.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尺规作图-垂线;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尺规作图-直线、射线、线段
【解析】【分析】(1)用中外比定义建立方程,通过设元、解方程并结合线段长度实际意义(为正 )取舍,得到PN长。
(2)作线段AB的垂线并截取等长线段,连接AD并在AB上截取等长线段,确定中外比点C。
(3)通过设点坐标,利用反比例函数、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推导线段比例,最终验证是否符合中外比定义,实现对D、E、F是否为中外比点的探究 。
十、变式1[基础]
22.(2024八下·萧山期末)如图,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作轴于点,点的中点,设点的坐标为.
(1)的   函数,并加以说明填“一次”或“反比例”
(2)当时,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1)反比例
(2)解:当时,求得,
当时,求的取值范围是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1)作轴于点,点是的中点,设点的坐标为,

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


是的反比例函数,
故答案为:反比例;=
【分析】(1)先根据题意得到,进而代入即可得到,从而得到是的反比例函数;
(2)先根据题意求出时,的值,进而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即可求解。
23.如图,点A 在第一象限内,AB⊥x轴于点 B,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分别交 AO,AB 于点C,D.已知点 C的坐标为(2,2),BD=1.
(1)求 k 的值及点 D 的坐标.
(2)已知点 P 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在△ABO的内部(包括边界),直接写出点 P 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
【答案】(1)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经过点C(2,2),
∴,解得k=4.
∴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又∵BD=1,∴点D 的纵坐标为1,
将y=1代入中,则x=4.
∴点D的坐标为(4,1).
∴k的值为4,点 D的坐标为(4,1).
(2)2≤x≤4.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2)∵点C(2,2),点D(4,1),点 P 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在△ABO的内部(包括边界),
∴点 P 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2≤x≤4.
【分析】 (1)、 根据反比例的函数图象经过点C,将C代入反比例的解析式中可求出k,得到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再把y=1代入到表达式中即可求出点D坐标.
(2)、根据点C、点D的横坐标,直接得到P 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即可.
24.(2025·乐山)如图,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点A(m,1)、B(﹣1,n).
(1)求m、n的值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若在x轴上存在点P(a,0),使得△ABP的面积为6,求a的值.
【答案】(1)解:∵点A(m,1)、B(﹣1,n)在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
∴1=m﹣1,n=﹣1﹣1=﹣2,
解得m=2,n=﹣2,
∴A(2,1)、B(﹣1,﹣2),
k=2,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2)解:如图,由一次函数y=x﹣1可知C(1,0),则PC=|1﹣a|,
∴S△PAB=S△PAC+S△PBC|1﹣a||1﹣a|=6,
解得a=﹣3或5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分析】(1)点A、B再一次函数图象上,则它们的坐标满足一次函数解析式,故可求出m=2,n=-2,再将A(2,1)代入反比例函数即可求得k=2;
(2)先求出直线AB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C(1,0),则,将的面积分为与的面积和,在中,以PC为底,则高为1,在中,以PC为底,则高为2,列出关于a的方程,求解即可。
十一、变式2[巩固]
25.(2024八下·义乌月考)如图1,正方形ABCD中,.过点作轴于点,过点作轴的垂线交过点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交轴于点.
(1)求证:;
(2)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及点的坐标;
(3)如图2,过点作直线,点是直线上的一点,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使得以点A、C、P、Q四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ADC=90°=∠COD,
∴∠DCO+∠CDO=∠CDO+∠ADF,
∴∠DCO=∠ADF,
∵ ,
∴∠AFD=∠DOC=90°.
在△DCO和△ADF中,
∴;
(2)解:∵.
∴OC=2,OD=3.
∵,
∴FD=CO=2,AF=DO=3,
∴A(-3,5).
∵点A在反比例函数上,设解析式为:,
∴k=-3×5=-15.
∴.
∵BG⊥x轴于点G,易证.
∴CG=DO=3,
∴点G(-5,0).
∵点E在上,点E横坐标为-5,
∴y=3,
∴E(-5,3)
(3)解:点Q的横坐标为或3或或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3)在平面内存在点Q,使得点A、C、P、Q四个点依次连接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理由如下:
设直线AE的解析式为y=mx+n,把A (-3,5),E(-5,3)代入,

解得:
∴直线AE的解析式为y=x+8
∵直线I//AE,
可设直线I的解析式为y=x+b',把C(﹣2,0)代入得﹣2+b'=0,
解得:b'=2,
∴直线I的解析式为y=x+2.
∵点P是直线l上的一点,点Q是平面内一点,
可设P(m,m+2),
又A (-3,5),C(-2,0),
∴.
①当AC为一边,AP⊥CQ时,AC=CP=PQ=AQ,如图所示:
根据AC=CP得:
解得:,.
∴,
根据菱形和平移的性质,C平移到点A时,P平移到点Q,根据平移性质:
当,C平移到点A时横坐标-1,纵坐标+5,可得,
即点Q的横坐标为.
当,C平移到点A时横坐标-1,纵坐标+5,可得,
即点Q的横坐标为.
②当AC为一边,AQ⊥CP时,PA=AC=CQ=PQ,如图:
根据PA=AC得:,
解得:m=±2,
故,(与点C重合,舍去).
根据平移性质:A平移到点P时,C平移到点Q,
A平移到点P时横坐标+,纵坐标-1,可得Q3(-2+5,0-1),
即点Q的横坐标为3.
③当AC为对角线时,AC⊥PQ时,PA=PC=CQ=QA,如图:
根据PA=PC得:
解得:,
∴,点P平移到点C时横坐标减,纵坐标减,可得,
即点Q的横坐标为.
综上所述:点Q的横坐标为或3或或.
故答案为:点Q的横坐标为或3或或.
【分析】(1 )由正方形性质可得AD=CD,∠ADC=90°,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出∠ADF=∠DCO,再利用A AS即可证得结论;
(2)先求得A (-3,5) ,代入 ,求得k=-15,即可得到解析式;把x=-5代入,即可求得点E坐标;
( 3 )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得直线AE的解析式为y= x+8,进而可得直线l的解析式为y=x+2,设P (m,m+2),分三种情况:当AC为一边,AP⊥CQ时;当AC为一边,AQ⊥CP时;当AC为对角线时,AC⊥PQ时;分别求出点P的坐标,再根据菱形的性质和图形平移的性质解答即可.例如:得菱形ACPQ时,C平移到A的同时,P平移到Q,根据点平移时坐标变化规律即可得到对应的点Q的坐标.
26.(2024八下·金华月考)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在轴上,点在轴上,且,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正方形的顶点.
(1)求点的坐标;
(2)如图2,将正方形ABCD沿轴向右平移得到正方形,点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求此时点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点为轴上一动点,平面内是否存在点,使以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直接与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过点C作轴,交于点H,
∵,∴设,则,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
∴,,
∴,
∴,
∵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正方形的顶点C,
∴,
∴;

(2)解:过点D作轴,,,如图所示,
同(1)方法可得:,
∵,
∴四边形为矩形,
∴,
∴,
∵点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当时,,即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点,
∴即;
(3)解:由(2)得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点,
∴,
∴,
①当时,则且,
∴,,即,;
②当时,此时点与点Q关于y轴对称,;
③当为对角线时,此时,
设,
∴,
解得,即,且,
∴,即,
综上可得:点Q的坐标为或或或.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分析】(1)过点C作轴,交于点H,设,则,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角的关系得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证出进而得到,,求出点C的坐标即可;
(2)先证出得到四边形为矩形,进而求出,再根据点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求出点的坐标即可;
(3)分当时、当时、当为对角线时三种情况分析即可.
27.(2025·东莞模拟)如图,四边形是正方形,为中点,以为坐标原点,,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坐标,过点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边交于点,是线段上的一动点.
(1)求的正切值;
(2)若平分,求出点的坐标;
(3)若的面积为,的面积为.若,证明:是线段的中点.
【答案】(1)解:连接,
点的坐标为,

四边形是正方形,

又为的中点,

点的坐标为.
过点的反比例函数.
得,
解得,

点在上,
点得坐标为.
又点在反比例函数上,

解得,
为,

在中,
(2)解:过点作于点,连接,
平分,,


在与中



在与中


设点坐标为,

在中




解得,

(3)证明:设点坐标为,
,,







,,

为的中点
【知识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正方形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分析】(1)利用点A的坐标可求出OA的长,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及点D是BC的中点,可得到点D的坐标,将点D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利用点E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可得到点E的坐标,即可求出EC的长,然后求出tan∠EDC的值.
(2)过点作于点,连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利用HL可证得,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推出,同理证明得到,设点坐标为,可表示出MF的长,在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b的值,即可得到点F的坐标.
(3) 设点坐标为,运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运用割补法求出,再根据列出方程求出c,从而证明是线段的中点.
(1)解:连接,
点的坐标为,

四边形是正方形,

又为的中点,

点的坐标为.
过点的反比例函数.
得,
解得,

点在上,
点得坐标为.
又点在反比例函数上,

解得,
为,

在中,;
(2)过点作于点,连接,
平分,,


在与中



在与中


设点坐标为,

在中




解得,
为;
(3)证明:设点坐标为,
,,







,,

为的中点.
十二、变式3[提高]
28.(2024·山亭模拟)探究:是否存在一个新矩形,使其周长和面积为原矩形的2倍、倍、k倍?
(1)若该矩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是否存在一个正方形,使其周长和面积都是它的2倍?___(填“存在”或“不存在”).
(2)继续探究,若该矩形长为3,宽为2,是否存在一个矩形,使其周长和面积都为该矩形的2倍?小明同学有以下思路:设新矩形长和宽为x、y,则依题意,,联立得再探究根的情况:小慧同学认为:也可用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证明,如图:则是否存在一个新矩形为原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请你结合小明和小慧的思路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根据此方法,请你探究是否存在一个新矩形,使其周长和面积都为这个长为3,宽为2的矩形的倍?若存在,用图象表达;
(4)是否存在一个新矩形,使其周长和面积为长为3,宽为2的矩形的k倍?请写出当结论成立时k的取值范围.
【答案】(1)不存在
(2)小明同学思路: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
联立,得:,

∴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解,
∴存在新矩形使得其周长和面积为原矩形的2倍.
小慧同学思路:
从图象看来,函数和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
∴存在新矩形,使得周长和面积是原矩形的2倍.
(3)不存在,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从图象看来,函数和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没有交点,
∴不存在新矩形,使得周长和面积是原矩形的倍.
(4)存在,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应用;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得,给定正方形的周长为8,面积为4,
若存在新正方形满足条件,则新正方形的周长为16,面积为8,
对应的边长为:4和,不符合题意,
∴不存在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2倍.
故答案为:不存在.
【分析】(1)根据题意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扩大2倍后的正方形边长,进而即可得到两边长不相等,故不存在;
(2)小明同学思路:设新矩形的长和宽,然后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判断结果;小慧同学思路:根据图象得出结论;
(3)根据(1)结合题意画出函数的图象,进而即可求解;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结合题意即可求解。
(1)由题意得,给定正方形的周长为8,面积为4,
若存在新正方形满足条件,则新正方形的周长为16,面积为8,
对应的边长为:4和,不符合题意,
∴不存在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2倍.
故答案为:不存在.
(2)小明同学思路:
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
联立,得:,

∴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解,
∴存在新矩形使得其周长和面积为原矩形的2倍.
小慧同学思路:
从图象看来,函数和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
∴存在新矩形,使得周长和面积是原矩形的2倍.
故答案为:存在.
(3)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
从图象看来,函数和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没有交点,
∴不存在新矩形,使得周长和面积是原矩形的倍.
(4)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
联立,得:
设方程的两根为,
当时,,
解得:或(舍),
∴时,存在新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均为原矩形的倍.
29.(2024九上·宝安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某函数的图象经过矩形对角线的两个端点,则定义该函数为矩形的“友好函数”,例如:如图1,矩形,经过点和点的一次函数是矩形的“友好函数”.
(1)如图2,矩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反比例函数经过点B,求反比例函数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该函数是否为矩形的“友好函数”;
(2)矩形在第一象限,轴,轴,且点A的坐标为,正比例函数经过点A,且是矩形的“友好函数”,反比例函数经过点B,且是矩形的“友好函数”.
①如图3,当时,将矩形沿折叠,点B的对应点为E,若点E落在y轴上,求k的值;
②设矩形的周长为y,求y关于k的函数表达式;
③在②的条件下,当矩形的周长时,设矩形的面积为;当矩形的周长时,设矩形的面积为,请直接写出的值.
【答案】(1)解: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当时,,
点D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该函数为矩形的“友好函数”;
(2)解:①将点的坐标代入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得,正比例函数表达式为,
正比例函数是矩形的“友好函数”,
点C在直线上,
设点, 则,

将矩形沿折叠,点B的对应点为E,点E落在y轴上,
,,,
延长交y轴于F,
四边形是矩形,
,,
轴,
,,




轴,
,,


在中,,

解得:或,




当时,,
把代入反比例函数得,;
②当时,即,
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即 ,,



当时,,
当时,即时,如图,
设点, 则,

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即 ,

当时,,
综上所述,,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2)③当,且时,解得,则,


当,且时,解得,则,


当,且时,解得,不符合题意,
当,且时, 解得,则,



【分析】(1)根据题意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特征结合“友好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
(2)先运用待定系数法得到,设点, 则,则,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延长交y轴与F,根据矩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结合题意即可得到,,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m,从而得到B点坐标,再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②根据题意分类讨论:当时,即,当时,即,再根据矩形的周长即可求解;
根据题意分类讨论:当,且时,当,且时,当,且时,当,且时,进而根据矩形的面积即可得到,从而相减即可求解。
(1)解: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当时,,
点D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该函数为矩形的“友好函数”;
(2)解:①将点的坐标代入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得,
正比例函数表达式为,
正比例函数是矩形的“友好函数”,
点C在直线上,
设点, 则,

将矩形沿折叠,点B的对应点为E,点E落在y轴上,
,,,
延长交y轴于F,
四边形是矩形,
,,
轴,
,,




轴,
,,


在中,,

解得:或,




当时,,
把代入反比例函数得,;
②当时,即,
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即 ,,



当时,,
当时,即时,如图,
设点, 则,

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即 ,

当时,,
综上所述,,
③当,且时,解得,则,


当,且时,解得,则,


当,且时,解得,不符合题意,
当,且时, 解得,则,



30.(2023九上·石家庄期中)综合与探究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的顶点在轴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并与线段交于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交轴于点.已知.
(1)求点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直接写出点的坐标 ;
(3)如图2,点是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作轴的垂线,分别交反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设点的坐标为
①当时,求的值;
②在点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若存在,直接写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解:过A作AQ⊥x轴于Q,
∵A在反比例函数上,
∴a==4,
∴A点坐标为(-1,4),
又∵B(-4,0),
∴BQ=3,
∴AB==5,
又∵四边形ABCD为菱形,
∴AB=AD=5,
∴D(4,4),
又∵D在反比例函数(x>0)上,
∴k=4×4=16,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2)(-3,)
(3)解:①∵B(-4,0)
∴OB=4,
∵MN//x轴,P(0,m),
∴M(,m),N(,m)

∵MN=OB
∴MN==4
∴m=5
②(0,4+)或(0,4-).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2)根据题意,设y=kx+b
得到方程组
解得x=-3,x=-1(不符题意舍去)
代入x=-3得
点E的坐标为(-3,)
故填:(-3,)
解:(3)②A(-1,4),E(-3,),
G(0,4),如图可知AG=1,
解得
【分析】(1)已知A的横坐标,代入已知反比例函数可得纵坐标,D的纵坐标与A的相同,根据AB坐标可求AB的长,根据菱形性质AD的长相同,D的横坐标可求;将D的坐标代入未知反比例函数,求k,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即可求;
(2)点E在直线AB上,又在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根据解析式解方程组即可;
(3)设出点M和N的坐标,纵坐标是m,根据反比例函数计算出横坐标;根据MN=4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求解即可;E点坐标在上一问已经求得,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求出AE的长,根据AE=AP列出等式,求解即可,有实数解则存在P点,如果没有实数解,则不存在P点。
1 / 1【广东卷】备战2026年中考数学真题变式阶梯训练第21~23题
一、原题21
1.(2025·广东)综合与实践
【阅读材料】
如图1, 在锐角△ABC中, 的对边长分别为a, b,c,则有这是解三角形的重要结论,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提出】
万绿湖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水源地.某综合与实践小组要绘制一幅万绿湖局部平面示意图,现需要知道湖中A,B两岛间的实际距离.由于地形原因,无法利用训距仪直接测量,该小组对这一问心进行了探究.
【方案设计】
工具:测角仪、测距仪、无人机(只能刮角度、水平面高度).
测量过程:
步骤1:如图2,在空旷地找一点C:
步骤2:利用无人机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测得∠A≈43°,∠B≈51°;
步骤3: 利用测距仪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测得BC≈341m, AC≈388.5m.
(1)【问题解决】
请你利用【阅读材料】中的结论计算Δ. B两岛间的距离.
(参考数据:
(2)【评价反思】
设计其他方案计算λ、B两岛间的距离.要求:选用【方案设计】中的工具,写出你的方案和所用的数学知识.
二、变式1基础
2.(2025·徐州)下圆墩是“彭城七里”的起点,也是徐州城市历史的源头.某校数学综合与实践小组到下圆墩遗址公园参观,发现一处三角形的景观墙(如图),记作△ABC,同学们测得BC=22.2m,∠B=34.2°,∠C=9.8°,求AC的长度.(精确到0.1m,参考数据:sin34.2°≈0.56,cos34.2°≈0.83,tan34.2°≈0.68,sin9.8°≈0.17,cos9.8°≈0.99,tan9.8°≈0.17)
3.(2025·宿迁)小明和小军两位同学对某河流的宽度进行测量,如图所示,两人分别站在同侧河岸上的点、处,选取河对岸的一块石头作为测量点(点在同一水平面内),小明同学在点处测得为,小军同学在点处测得为,两人之间的距离为60米,求此河流的宽度.(参考数据:)
4.(2025·双流模拟)小明寒假去乡下爷爷家,看到爷爷家房屋结构如图所示,好奇的小明想测量房屋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他发现为的中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测量出房屋的宽度为米,屋檐的长为米,屋檐与地面平行,并在与,处于同一直线的点处测得,请根据以上信息,帮小明求出到地面的距离(结果精确到米;参考数据:,,,,,).
三、变式2巩固
5.(2025·青海) 数学实践
【问题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智慧遇上现代数学模型.“豇豆不上架,产量少一半”的农谚流传至今,现代科学揭示了其秘密:当支架与地面形成( °夹角时,既能在早春聚热防冻害,又能在盛夏分散强光,就像给豇豆装了智能遮阳篷.
【问题呈现】用两根竹竿交叉,斜插入地面,交叉点在何处会使支架与地面形成65°夹角
【模型建立】环节一:数据收集
两根竹竿长度均为 1.8米,插入地下的部分为 0.3米,竹竿与地面接触点间距为 0.6米且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均为
环节二:数学抽象
如图:已知线段AB与CD交于点O,AB,CD与直线l分别交于点E,F, 求 OE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1,参考数据:
【模型求解】
【问题总结】交叉点O 距顶端A的长度即 OA为 m时,支架与地面形成( 夹角,这样更贴合作物的生长规律.
6.(2025·织金模拟)定滑轮的功能是改变力的方向,当牵引重物时,可使用定滑轮将施力方向转变为容易出力的方向.某班“综合与实践”小组的同学发现校园内工人师傅利用定滑轮运输物体.于是,他们把“测量定滑轮距地面的高度”作为一项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实践报告,并形成了如下活动报告:
课题 测量定滑轮距地面的高度(忽略定滑轮的大小)
测量工具 测角仪、皮尺等
测量示意图 说明:小组成员站在处,拉动绳子,使得物体移动,且点,,,,,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在同一直线上
测量数据 绳子与水平面的夹角 物体的高度 物体移动后,绳子收回的长度
物体移动前物体移动后

请根据活动报告,求定滑轮距地面的高度.(结果精确到,参考数据:,,,,,)
7.(2025·山西)项目学习
项目背景:“源池泉涌”为我省某景区的一个景点,主体设计包括外栏墙与内栏墙,外栏墙高于内栏墙,两栏中间为步道,内栏墙内为泉池,池内泉水清澈见底,从正上方看,外栏墙呈正八边形,内栏墙呈圆形,综合实践小组的同学围绕“景物的测量与计算”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形成了如下活动报告.
项目主题 景物的测量与计算
驱动问题 如何测量内栏培围成泉池的直径
活动内容 利用视图、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进行测量与计算
交流过程 方案说明 图1为该景点俯视图的示意图,点A,D是正八边形中一组平行边的中点,BC为圆的直径,图中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 图2为测量方案示意图,直径BC所在水平直线与外栏墙分别交于点E,F,外栏墙AE与DF均与水平地面垂直,且AE=DF.BE,CF均表示步道的宽,BE=CF图中各点都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数据测量 在点A处测得点B和点C的俯角分别为∠DAB=37°,∠DAC=8.5°,AD=26米.图中墙的厚度均忽略不计.
计算 ……
交流展示 ……
请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内栏墙围成泉池的直径BC的长(结果精确到1米.参考数据:
sin8.5°≈0.15,cos8.5°≈ 0.99,tan8.5°≈0.15, sin37°≈0.60, cos37°≈0.80,tan37°≈0.75).
四、变式3提高
8.(2025·乌当模拟)根据以下信息,探索完成任务.
如何设计窗户限位器位置
信息1 问题背景 平开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窗户,安装平开窗需要一种滑撑支架,如图是这种平开窗的实物展示图.
信息2 数学抽象 把平开窗的滑撑支架抽象成如下示意图.已知滑撑支架的滑动轨道固定在窗框底边,固定在窗页底边,点B,C,D三点固定在同一直线上.当窗户关闭时,点与点重合,和均落在上;当点向点滑动时,四边形始终为平行四边形,其中,.
信息3 安全规范 窗户打开一定角度后,与形成一个角.出于安全考虑,部分公共场合的平开窗有开启角度限制要求:平开窗的开启角度应该控制在以内(即).
问题解决
任务1 求解关键数量 滑撑支架中的长度为______,滑动轨道的长度是______.
任务2 确定安装方案 为符合安全规范要求,某公共场合的平开窗需在滑动轨道上安装一个限位器,控制平开窗的开启角度,当点滑动到点时,则限位器应装在离点多远的位置?(结果精确到0.1)
参考数据:)
9.(2025·遵义模拟)某兴趣小组为了测量多彩贵州新春灯会中“多彩贵州吉祥蛇”的高度,测量方案与数据如表:
项目课题 测量“多彩贵州吉祥蛇”的高度
测量工具 拍摄三角支架为,标杆为为,测角仪.
测量情况 情况一 情况二
测量方案示意图
说明 , ,,D,E,F在同一条直线,A,B,C在同一直线上
数据 ,
(1)求“多彩贵州吉祥蛇”的高度;
(2)求支架到标杆的水平距离的长度(精确到).(参考数据:,,)
10.(2025·临澧模拟)今年春晚,秧的特别表演惊艳了所有的观众,它的成功无疑是一次科技与人文的璀璨碰撞.高精度激光雷达、深度相机、激光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实时捕捉环境数据、毫米级空间定位等功能,从而确保了舞蹈动作的精准匹配和协同一致.这不仅展示了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方面的卓越能力,更体现了科技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主题 测试机器人宇树爬坡(坡角)的能力
测量工具 尺、测角仪、计算器等
活动过程 模型抽象
测量方案与数据信息 ①机器人的小腿的长度为,大腿上点与点的连线与水平面垂直; ②坡角; ③当机器人行走至点时,测得小腿与斜坡的夹角,大腿与小腿的夹角,; ④参考数据:.
请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求点到水平面的距离;
(2)计算大腿的长度(结果精确到)
五、原题22
11.(2025·广东) 《九章算术》是世界上较早给出勾股数公式的著作,掌握确定勾股数组的方法对研究直角三角形具有重要意义.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a,b,c都是正整数,则a,b,c为一组“勾股数”.下表中的每一组数都是勾股数.
3, 4, 5 7, 24, 25 11, 60, 61 15, 112, 113 19, 180, 181
4, 3, 5 8, 15, 17 12, 35, 37 16, 63, 65 20, 21, 29
5, 12, 13 9, 12, 15 13, 84, 85 17, 144, 145 21, 28, 35
6, 8, 10 10,▲, 26 14, 48, 50 18, 80, 82 22, 120, 122
(1)请补全上表中的勾股数.
(2)根据上表中数据规律,用含字母(均为正整数)的代数式分别表示a,b,c,使该组代数式能表示上表中所有的勾股数,并证明.
(3)某校计划在一块绿地上种花,使之构成如题22图所示的图案,该图案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组成.种花要求:仅在三角形边上种花,每个三角形顶点处都种一株花,各边上相邻两株花之间的距离均为1m.如果每个三角形最短边都种21株花,那么这块绿地最少需要种植多少株花
六、变式1(基础)
12.(2025八上·深圳开学考)如图, 在△ABC中, 点D是BC上一点, AB=10, BD=6,AD=8, AC=17, 求△ABC的面积.
13.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3,BC=4,CD=12,AD=13,∠B=9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14.(2025八下·茂名期末)如图,已知在△ABD中,∠ABD=90°,AB=8,AD=17,BC=9,CD=12,求△BCD的面积.
七、变式2(巩固)
15.(2024八上·乐平月考)与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对应的3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我国古籍《周髀算经》中记载的“勾三股四弦五”中的“3,4,5”就是一组最简单的勾股数.为了进一步了解勾股数的奥秘,数学老师给出下面的两个表格.(以下a,b,c为的三边,且)
表1
a b c
3 4 5
5 12 13
7 24 25
9 40 41
表2
a b c
6 8 10
8 15 17
10 24 26
12 35 37
(1)根据表1中的规律,当时,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表2,a为大于4的偶数,此时b,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b,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
(3)我们还发现,表1中的三边长“3,4,5”与表2中的“6,8,10”成倍数关系,表1中的“5,12,13”与表2中的“10,24,26”恰好也成倍数关系……请直接利用这一规律计算:在中,当,时,求直角边b的值.
16.(2024八下·涿州月考)王老师在一次“探究性学习”课中,设计了如下数表:
n 2 3 4 5 …
a 22 1 32 1 42 1 52 1 …
b 4 6 8 10 …
c 22+1 32+1 42+1 52+1 …
(1)请你分别观察a,b,c与n之间的关系,并用含自然数n(n>1)的代数式表示: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2)猜想: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猜想?
(3)观察下列勾股数32+42=52,52+122=132,72+242=252,92+402=412,分析其中的规律,写出第五组勾股数.
17.(2021八下·淮南期中)在学习“勾股数”的知识时,爱动脑的小明设计了如下表格:
n 2 3 4 5 6 ....
a 4 5 8 10 12 .....
b 3 8 15 24 35 .....
c 5 10 17 26 37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n=7时,a=   ,b=   ,c=   ;
(2)请你分别观察a,b,c与n之间的关系,并用含自然数n(n>1)的代数式表示:a=   ,b=   ,c=   ;
(3)猜想:以a,b,c为边长的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对你的猜想加以证明.
八、变式3(提高)
18.(2023八上·梁溪期中)课堂上学习了勾股定理后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边长是整数时我们称之为“勾股数”.王老师给出一组数让学生观察:3、4、5;5、12、13;7、24、25;9、40、41;…,学生发现这些勾股数的勾都是奇数,且从3起就没有间断过,于是王老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解决.
若两直角边为,斜边为.
(1)请你根据上述的规律写出下一组勾股数:11、______、______;
(2)当(为奇数,且)时,若______,______时可以构造出勾股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并证明你的猜想;
(3)当(为偶数,且)时,若______,______时可以构造出勾股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4)构造勾股数的方法很多,请你寻找当时,______.
19.(2020八上·达县期末)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常见的定理之一,熟练的掌握勾股数,对迅速判断、解答题目有很大帮助,观察下列几组勾股数:
 
1
2
3
4
… … … …
(1)你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填在上面的横线上)
(2)你能发现 , , 之间的关系吗?
(3)对于偶数,这个关系是否成立?
(4)你能用以上结论解决下题吗?
20.(2020八上·景县期中)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尽在我国西汉时期算书《周髀算经》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长都是正整数,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叫“整数直角三角形”,这三个整数叫做一组“勾股数”.如 :等等都是勾股数.
(1)如果 是一组勾股数,即满足 ,则 为正整数)也是一组勾股数.如; 是一组勾股数,则   也是一组勾股数;
(2)另外利用一些构成勾股数的公式也可以写出许多勾股数,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曾提出 公式为正整数)是一组勾股数,证明满足以上公式的 是一组勾股数;
(3)值得自豪的是,世界上第一次给出的勾股数公式,收集在我国的《九章算术》中, 书中提到:当 , 为正整数, 时, 构成一组勾股数;请根据这一结论直接写出一组符合条件的勾股数   .
(4)观察 ;…,可以发现这些勾股数的勾都是奇数,且从 起就没有间断过,并且勾为 时股 ,弦 ;勾 为时,股 ,弦 ;
请仿照上面两组样例,用发现的规律填空:
①如果勾为7,则股    ;弦    ;
②如果用 且 为奇数)表示勾,请用含有 的式子表示股和弦,则股    ;弦    ;
③观察 ;…,可以发现各组的第一个数都是偶数,且从 起也没有间断过.则    ;请你直接用 为偶数且 )的代数式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   ;和弦的长   .
九、原题23
21.(2025·广东)定义:把某线段一分为二的点,当整体线段比大线段等于大线段比小线段时,则称此线段被分为中外比,这个点称为中外比点.
(1)如图1, 点P是线段MN的中外比点, MP>PN, MN=2, 求PN的长.
(2)如图2,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求作一点C把线段AB分为中外比. (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3)如图3,动点B在第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分别与矩形OABC的边AB,BC相交于点D, E,与对角线OB 相交于点F .当△O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探究点D,E,F 是否分别为AB,BC,OB的中外比点,并证明.
十、变式1[基础]
22.(2024八下·萧山期末)如图,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作轴于点,点的中点,设点的坐标为.
(1)的   函数,并加以说明填“一次”或“反比例”
(2)当时,求的取值范围.
23.如图,点A 在第一象限内,AB⊥x轴于点 B,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分别交 AO,AB 于点C,D.已知点 C的坐标为(2,2),BD=1.
(1)求 k 的值及点 D 的坐标.
(2)已知点 P 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在△ABO的内部(包括边界),直接写出点 P 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
24.(2025·乐山)如图,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点A(m,1)、B(﹣1,n).
(1)求m、n的值和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若在x轴上存在点P(a,0),使得△ABP的面积为6,求a的值.
十一、变式2[巩固]
25.(2024八下·义乌月考)如图1,正方形ABCD中,.过点作轴于点,过点作轴的垂线交过点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交轴于点.
(1)求证:;
(2)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及点的坐标;
(3)如图2,过点作直线,点是直线上的一点,在平面内是否存在点,使得以点A、C、P、Q四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6.(2024八下·金华月考)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在轴上,点在轴上,且,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正方形的顶点.
(1)求点的坐标;
(2)如图2,将正方形ABCD沿轴向右平移得到正方形,点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求此时点的坐标;
(3)在(2)的条件下,点为轴上一动点,平面内是否存在点,使以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直接与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7.(2025·东莞模拟)如图,四边形是正方形,为中点,以为坐标原点,,所在的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坐标,过点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边交于点,是线段上的一动点.
(1)求的正切值;
(2)若平分,求出点的坐标;
(3)若的面积为,的面积为.若,证明:是线段的中点.
十二、变式3[提高]
28.(2024·山亭模拟)探究:是否存在一个新矩形,使其周长和面积为原矩形的2倍、倍、k倍?
(1)若该矩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是否存在一个正方形,使其周长和面积都是它的2倍?___(填“存在”或“不存在”).
(2)继续探究,若该矩形长为3,宽为2,是否存在一个矩形,使其周长和面积都为该矩形的2倍?小明同学有以下思路:设新矩形长和宽为x、y,则依题意,,联立得再探究根的情况:小慧同学认为:也可用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象证明,如图:则是否存在一个新矩形为原矩形周长和面积的2倍?请你结合小明和小慧的思路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根据此方法,请你探究是否存在一个新矩形,使其周长和面积都为这个长为3,宽为2的矩形的倍?若存在,用图象表达;
(4)是否存在一个新矩形,使其周长和面积为长为3,宽为2的矩形的k倍?请写出当结论成立时k的取值范围.
29.(2024九上·宝安模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某函数的图象经过矩形对角线的两个端点,则定义该函数为矩形的“友好函数”,例如:如图1,矩形,经过点和点的一次函数是矩形的“友好函数”.
(1)如图2,矩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反比例函数经过点B,求反比例函数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该函数是否为矩形的“友好函数”;
(2)矩形在第一象限,轴,轴,且点A的坐标为,正比例函数经过点A,且是矩形的“友好函数”,反比例函数经过点B,且是矩形的“友好函数”.
①如图3,当时,将矩形沿折叠,点B的对应点为E,若点E落在y轴上,求k的值;
②设矩形的周长为y,求y关于k的函数表达式;
③在②的条件下,当矩形的周长时,设矩形的面积为;当矩形的周长时,设矩形的面积为,请直接写出的值.
30.(2023九上·石家庄期中)综合与探究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的顶点在轴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并与线段交于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交轴于点.已知.
(1)求点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直接写出点的坐标 ;
(3)如图2,点是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作轴的垂线,分别交反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于点,设点的坐标为
①当时,求的值;
②在点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若存在,直接写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解:
由正弦定理可得:
∴A、B两导之间的距离是 499m.
(2)解:工具:测距仪
测量过程:
步骤 1:在空旷地找一点 C
步骤2:利用测距仪多次测量并平均值,在AC 得延长线上找一点E ,使得 在BC延长线上找一点至D,使得
步骤 3:利用测距仪多次测量DE 并取平均值,2DE 长即为AB长.
如图所示,
∴△DCE~△BCA
∴AB=2DE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解析】【分析】:(1)由正弦定理可得;
由题可知,将 BC≈341m sin86°≈0.998 sin43°≈0.682代入可得AB=499m。
(2)可以用测距仪,借构造相似三角形,将AB 转化为可测的DE ,用相似性质实现间接测量 。找一点C,延长AC、BC ,使CE=AC、CD=BC,测得DE。
2.【答案】解:过点A作AD⊥BC于点D,
∴∠ADB=∠ADC=90°,
设BD=x,则CD=22.2-x,
在Rt△ADB和Rt△ADC中
AD=BDtan∠B=CDtan∠C,
∴xtan34.2°=(22.2-x)tan9.8°,
解之:x=4.44,

答:AC的长约为17.9m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过点A作AD⊥BC于点D,设BD=x,可表示出CD的长,在Rt△ADB和Rt△ADC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出x的值,再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C的长.
3.【答案】解:过点作于点,
设,则由题意得,
∵在中,,,
∴,
∵在中,,,
∴,
解得:,
∴(米),
答:此河流的宽度为米.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由于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已知,则可过顶点C作对边AB的垂线段CD构造和,再分别解直角三角形,即利用和的正切函数建立关于CD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即可.
4.【答案】解:如图,过点作于,设交于点,
根据题意,,
为的中点,,




在中,(米),
(米),
设,则,
在中,,
同理,在中,


解得,
即(米),
(米),
即到地面的距离为米.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首先利用中点求出BP、EH的长,结合,求出,在中,利用三角函数值可以求出长,在和在分别利用正切公式表示出,,然后利用,求出的长,从而得到结果.
5.【答案】问题1:过点O作OH⊥EF于点H
AEF=CFE=65
EH=FH=EF=0.3m
在RtOEH中,
即有,解得OE=0.7m
问题2:0.8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问题2:由问题1知OE=0.71m,而AB=1.8m,故此时OA=AB-BE-OE=1.8-0.3-0.7=0.8m
【分析】作OH⊥EF于点H,利用余弦可得OE的长,进而可得OA的长.
6.【答案】解:如图,过点作于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
根据题意,得,
在中,,

在中,,

绳子收回的长度为,

解得,

答:定滑轮距地面的高度约为。
【知识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分析】过点作于点,连接并延长交于点.根据题意,得,在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得,同理,在中,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可得,则,然后解方程即可求出OE的值,最后在根据线段之间的关系:,代入数据即可求解。
7.【答案】解:由题意得,∠AEF=90°,四边形AEFD为矩形.
∴EF=AD=26, AD // EF.
∴∠ABE=∠DAB=37°,∠ACE=∠DAC=8.5° .
设BE=CF=x米, 则CE=(26-x)米,BC=(26-2x)米.
在Rt△ABE中,∠AEB=90°,tan∠ABE=
∴AE=BE·tan∠ABE=x·tan37°.
在Rt△ACE中,∠AEC=90°,tan∠ACE=
∴AE=CE·tan∠ACE=(26-x)·tan8.5°
∴x·tan37°=(26-x)·tan8.5°.
解,得
∴BC=26-2×≈17(米)、
答:内栏墙围成泉池的直径BC的长约为17米.
【知识点】矩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正切的概念;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解析】【分析】由题意得,∠AEF=90°,四边形AEFD为矩形,利用矩形的性质得到EF=AD=26, AD // EF,进一步可得∠ABE=∠DAB=37°,∠ACE=∠DAC=8.5° ,设BE=CF=x米, 则CE=(26-x)米,BC=(26-2x)米.利用正切的定义建立关系x·tan37°=(26-x)·tan8.5°,计算即可解答.
8.【答案】任务1:8;41;
任务2:过点作交于点,如下图,
依题意得,,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
∴,

∵,
∴,
∴,
∴.
∴限位器应装在离点的位置.
【知识点】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
【解析】【解答】解:(1)∵四边形始终为平行四边形,,,
∴,
∵当窗户关闭时,点与点重合,和均落在上,
∴.
故答案为:8;41.
【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再计算求解即可;
(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出,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求出CH和OH的值,最后利用勾股定理计算求解即可.
9.【答案】(1)解:根据题意可知:,∴四边形为矩形,
∴,,
中,,
故.
(2)解:过点F作于点,于点,
则四边形为矩形,四边形为矩形,
∴,,
∴,.

∴,
∴,
设,则,
∴,
解得:,
故水平距离.
【知识点】矩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AA;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
【解析】【分析】
(1)由于,则可证明四边形为矩形,则,,再解直角三角形DEH即可;
(2)过点F作于点,于点,可构造,则四边形AH2H1B、AH2FC和CFH1B都是矩形,此时可通过证明得出,再设,则,得出分式方程并求解即可.
(1)解:根据题意可知:,
∴四边形为矩形,
∴,,
中,,
故.
(2)解:过点F作于点,于点,
则四边形为矩形,四边形为矩形,
∴,,
∴,.

∴,
∴,
设,则,
∴,
解得:,
故水平距离.
10.【答案】(1)解:过点作BE⊥AF于点E,如图所示,
由题意得:,,
∴,
即点到水平面的距离为;
(2)解:延长交于点,如图,
∵,,
∴,∠BCE=90°,
∵,,
∴,
∴是等边三角形,
∴.
在中,BC=40cm,∠CBG=30°,
cm,cm,
∴cm,
∴.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实际应用;解直角三角形—含30°角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1)过点作于点,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BE的长;
(2)延长交于点,证明是等边三角形,在中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得,的长,即可得AE长,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线段的和差即可求得DC长.
(1)解:如图,过点作于点,
∵,,
∴,
即点到水平面的距离为;
(2)解:如图,延长交于点,
∵,,
∴,
∵,,
∴,
∴是等边三角形,
∴,
∴,
∴,
∵,,
在中,,,
∴.
11.【答案】(1)24
(2)解:若任取两个正整数m和n(m> n), 则 是勾股数.
∵+ n4
∴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解:最短边种21株, 边长20cm, 对应勾股数20, 21, 29
每三角形种花: (株)
四块绿地一共: (株)
【知识点】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解析】【分析】(1)x==24
(2)通过设定m、n构造表达式,再代数运算验证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其为勾股数通用形式 。
(3)先由种花株数得边长,匹配勾股数,再用 “株数 = 间隔数 + 1” 算单三角形株数(去重复顶点 ),最后乘4得总数,融合勾股数与植树问题逻辑 。
12.【答案】解:∵AB=10,BD=6,AD=8,
∴,
∴AD⊥BC;
在 Rt△ADC 中,;
∴△ABC 面积 =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出AD⊥BC,进而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出,再根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即可得出△ABC 面积 =。
13.【答案】解:如图,
在 中,
是直角三角形,且
=6+30
=36.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出 的形状,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即可.
14.【答案】解:,,,
.
在中,,
.
.
.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分析】在直角 △ABD 中,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得到BD,在中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可得,最后利用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解答.
15.【答案】(1)60;61
(2);
(3)
【知识点】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16.【答案】(1)n2 1,2n, n2+1;(2)是直角三角形;(3)112+602=612.
【知识点】勾股定理;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17.【答案】(1)14;48;50
(2)2n;;
(3)解: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a2+b2=4n2+(n2-1)2=n4+2n2+1,
c2=(n2+1)2=n4+2n2+1,
∴a2+b2=c2,
∴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解析】【解答】解:(1)由图表可以得出:
∵n=2时,a=2×2,b=22-1, c=22+1,
n=3时,a=2×3,b=32-1, c=32+1,
n=4时,a=2×4,b=42-1, c=42+1,
n=5时,a=2×5,b=52-1, c=52+1,
∴n=7时,a=2×7=14,b=72-1=48, c=72+1=50;
故答案为:14,48,50;
(2)由规律可得:a=2n,b=n2-1, c=n2+1;
故答案为:2n,n2-1,n2+1;
【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找出规律,即可求解;
(2)由(1)规律可得:a=2n,b=n2-1, c=n2+1;
(3)由2n<n2-1<n2+1,可先求出 a2+b2,再求出c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判断即可.
18.【答案】(1)60,61
(2)
(3),
(4)25或52或101或29
【知识点】勾股数;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19.【答案】(1)解:由表中信息可得 , , ,
故答案为 , , .
(2)解:由于 ,


即 .
(3)解:令n=2k,则
, ,


由于
即 ,
∴对于偶数,这个关系成立
(4)解:∵
由(2)中结论可知

【知识点】探索数与式的规律
【解析】【分析】(1)观察归纳,将算式和序号联系在一起得出结论;(2)根据(1)的结论,将a、b、c进行加减运算,发现其关系即可;(3)利用代数式的运算方法及法则计算即可;(4)根据(2)的结论代入计算即可。
20.【答案】(1)6,8,10
(2)证明:


满足以上公式的 是一组勾股数
(3)
(4);;;;80;;弦
【知识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数;定义新运算
【解析】【解答】(1)6,8,10(答案不唯一);·(3)∵ =
∴满足以上公式的 是一组勾股数;
当 时, ,
∴ 构成一组勾股数.(答案不唯一)(4)①依据规律可得,如果勾为 ,
则股 ,
弦 ,
②如果勾用 ,且 为奇数)表示时,
则股 ,

③b=80.根据规律可得,如果 是符合同样规律的一组勾股数, 为偶数且 ),
则另一条直角边

【分析】(1)根据勾股定理 ,令k=2即可求解(答案不唯一);(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求出 、 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即可求证;(3)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计算,证明结论,根据题意写出勾股数;(4)①根据规律即求解;②如果勾用n(n≥3,且n为奇数)表示时,则股= ,弦= ;③根据规律可得股比弦小2,根据规律可得,如果 是符合同样规律的一组勾股数, 为偶数且 ),根据所给3组数据找出规律即可得结论.
21.【答案】(1)解:
设 PN = X,则 MP = 2-X
故 (舍)

(2)解:如图所示:

(3)解:①当∠OED = 90°时, OE = DE, 设 E(1,k)
易证△OCE≌△EDB CE = BD,OC = BE
可知 D(k+1,k-1),B(k+ 1,k)
又 D在 上,可知
此时在 BC 上,
故 E 是 BC 的中外分点
在 AB 上,
故此时 D 是 AB 的中外分点
在 OB 上,
联立

故 F 是 OB的中外分点
②当∠ODE = 90°时, OD = DE, 设E(1,k)
易证
∵D在 上,故
此时在 BC 上,

∴E 是 BC 的中外分点
在 AB 上,

故 D是 AB的中外分点
此时在OB 上, 可得 联立
得 作 FH ⊥ OA

故 F 是 OB的中外分点.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尺规作图-垂线;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尺规作图-直线、射线、线段
【解析】【分析】(1)用中外比定义建立方程,通过设元、解方程并结合线段长度实际意义(为正 )取舍,得到PN长。
(2)作线段AB的垂线并截取等长线段,连接AD并在AB上截取等长线段,确定中外比点C。
(3)通过设点坐标,利用反比例函数、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推导线段比例,最终验证是否符合中外比定义,实现对D、E、F是否为中外比点的探究 。
22.【答案】(1)反比例
(2)解:当时,求得,
当时,求的取值范围是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1)作轴于点,点是的中点,设点的坐标为,

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


是的反比例函数,
故答案为:反比例;=
【分析】(1)先根据题意得到,进而代入即可得到,从而得到是的反比例函数;
(2)先根据题意求出时,的值,进而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即可求解。
23.【答案】(1)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经过点C(2,2),
∴,解得k=4.
∴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又∵BD=1,∴点D 的纵坐标为1,
将y=1代入中,则x=4.
∴点D的坐标为(4,1).
∴k的值为4,点 D的坐标为(4,1).
(2)2≤x≤4.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2)∵点C(2,2),点D(4,1),点 P 在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在△ABO的内部(包括边界),
∴点 P 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2≤x≤4.
【分析】 (1)、 根据反比例的函数图象经过点C,将C代入反比例的解析式中可求出k,得到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再把y=1代入到表达式中即可求出点D坐标.
(2)、根据点C、点D的横坐标,直接得到P 的横坐标x的取值范围即可.
24.【答案】(1)解:∵点A(m,1)、B(﹣1,n)在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
∴1=m﹣1,n=﹣1﹣1=﹣2,
解得m=2,n=﹣2,
∴A(2,1)、B(﹣1,﹣2),
k=2,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2)解:如图,由一次函数y=x﹣1可知C(1,0),则PC=|1﹣a|,
∴S△PAB=S△PAC+S△PBC|1﹣a||1﹣a|=6,
解得a=﹣3或5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分析】(1)点A、B再一次函数图象上,则它们的坐标满足一次函数解析式,故可求出m=2,n=-2,再将A(2,1)代入反比例函数即可求得k=2;
(2)先求出直线AB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C(1,0),则,将的面积分为与的面积和,在中,以PC为底,则高为1,在中,以PC为底,则高为2,列出关于a的方程,求解即可。
25.【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ADC=90°=∠COD,
∴∠DCO+∠CDO=∠CDO+∠ADF,
∴∠DCO=∠ADF,
∵ ,
∴∠AFD=∠DOC=90°.
在△DCO和△ADF中,
∴;
(2)解:∵.
∴OC=2,OD=3.
∵,
∴FD=CO=2,AF=DO=3,
∴A(-3,5).
∵点A在反比例函数上,设解析式为:,
∴k=-3×5=-15.
∴.
∵BG⊥x轴于点G,易证.
∴CG=DO=3,
∴点G(-5,0).
∵点E在上,点E横坐标为-5,
∴y=3,
∴E(-5,3)
(3)解:点Q的横坐标为或3或或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3)在平面内存在点Q,使得点A、C、P、Q四个点依次连接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理由如下:
设直线AE的解析式为y=mx+n,把A (-3,5),E(-5,3)代入,

解得:
∴直线AE的解析式为y=x+8
∵直线I//AE,
可设直线I的解析式为y=x+b',把C(﹣2,0)代入得﹣2+b'=0,
解得:b'=2,
∴直线I的解析式为y=x+2.
∵点P是直线l上的一点,点Q是平面内一点,
可设P(m,m+2),
又A (-3,5),C(-2,0),
∴.
①当AC为一边,AP⊥CQ时,AC=CP=PQ=AQ,如图所示:
根据AC=CP得:
解得:,.
∴,
根据菱形和平移的性质,C平移到点A时,P平移到点Q,根据平移性质:
当,C平移到点A时横坐标-1,纵坐标+5,可得,
即点Q的横坐标为.
当,C平移到点A时横坐标-1,纵坐标+5,可得,
即点Q的横坐标为.
②当AC为一边,AQ⊥CP时,PA=AC=CQ=PQ,如图:
根据PA=AC得:,
解得:m=±2,
故,(与点C重合,舍去).
根据平移性质:A平移到点P时,C平移到点Q,
A平移到点P时横坐标+,纵坐标-1,可得Q3(-2+5,0-1),
即点Q的横坐标为3.
③当AC为对角线时,AC⊥PQ时,PA=PC=CQ=QA,如图:
根据PA=PC得:
解得:,
∴,点P平移到点C时横坐标减,纵坐标减,可得,
即点Q的横坐标为.
综上所述:点Q的横坐标为或3或或.
故答案为:点Q的横坐标为或3或或.
【分析】(1 )由正方形性质可得AD=CD,∠ADC=90°,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出∠ADF=∠DCO,再利用A AS即可证得结论;
(2)先求得A (-3,5) ,代入 ,求得k=-15,即可得到解析式;把x=-5代入,即可求得点E坐标;
( 3 )利用待定系数法可得直线AE的解析式为y= x+8,进而可得直线l的解析式为y=x+2,设P (m,m+2),分三种情况:当AC为一边,AP⊥CQ时;当AC为一边,AQ⊥CP时;当AC为对角线时,AC⊥PQ时;分别求出点P的坐标,再根据菱形的性质和图形平移的性质解答即可.例如:得菱形ACPQ时,C平移到A的同时,P平移到Q,根据点平移时坐标变化规律即可得到对应的点Q的坐标.
26.【答案】(1)解:过点C作轴,交于点H,
∵,∴设,则,
∵四边形是正方形,
∴,,
∴,
∵,
∴,
∴,
∴,,
∴,
∴,
∵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经过正方形的顶点C,
∴,
∴;

(2)解:过点D作轴,,,如图所示,
同(1)方法可得:,
∵,
∴四边形为矩形,
∴,
∴,
∵点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
∴当时,,即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点,
∴即;
(3)解:由(2)得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到点,
∴,
∴,
①当时,则且,
∴,,即,;
②当时,此时点与点Q关于y轴对称,;
③当为对角线时,此时,
设,
∴,
解得,即,且,
∴,即,
综上可得:点Q的坐标为或或或.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分析】(1)过点C作轴,交于点H,设,则,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和角的关系得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证出进而得到,,求出点C的坐标即可;
(2)先证出得到四边形为矩形,进而求出,再根据点恰好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求出点的坐标即可;
(3)分当时、当时、当为对角线时三种情况分析即可.
27.【答案】(1)解:连接,
点的坐标为,

四边形是正方形,

又为的中点,

点的坐标为.
过点的反比例函数.
得,
解得,

点在上,
点得坐标为.
又点在反比例函数上,

解得,
为,

在中,
(2)解:过点作于点,连接,
平分,,


在与中



在与中


设点坐标为,

在中




解得,

(3)证明:设点坐标为,
,,







,,

为的中点
【知识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正方形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分析】(1)利用点A的坐标可求出OA的长,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及点D是BC的中点,可得到点D的坐标,将点D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利用点E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可得到点E的坐标,即可求出EC的长,然后求出tan∠EDC的值.
(2)过点作于点,连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利用HL可证得,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推出,同理证明得到,设点坐标为,可表示出MF的长,在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b的值,即可得到点F的坐标.
(3) 设点坐标为,运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运用割补法求出,再根据列出方程求出c,从而证明是线段的中点.
(1)解:连接,
点的坐标为,

四边形是正方形,

又为的中点,

点的坐标为.
过点的反比例函数.
得,
解得,

点在上,
点得坐标为.
又点在反比例函数上,

解得,
为,

在中,;
(2)过点作于点,连接,
平分,,


在与中



在与中


设点坐标为,

在中




解得,
为;
(3)证明:设点坐标为,
,,







,,

为的中点.
28.【答案】(1)不存在
(2)小明同学思路: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
联立,得:,

∴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解,
∴存在新矩形使得其周长和面积为原矩形的2倍.
小慧同学思路:
从图象看来,函数和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
∴存在新矩形,使得周长和面积是原矩形的2倍.
(3)不存在,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从图象看来,函数和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没有交点,
∴不存在新矩形,使得周长和面积是原矩形的倍.
(4)存在,
【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应用;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得,给定正方形的周长为8,面积为4,
若存在新正方形满足条件,则新正方形的周长为16,面积为8,
对应的边长为:4和,不符合题意,
∴不存在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2倍.
故答案为:不存在.
【分析】(1)根据题意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扩大2倍后的正方形边长,进而即可得到两边长不相等,故不存在;
(2)小明同学思路:设新矩形的长和宽,然后列出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判断结果;小慧同学思路:根据图象得出结论;
(3)根据(1)结合题意画出函数的图象,进而即可求解;
(4)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结合题意即可求解。
(1)由题意得,给定正方形的周长为8,面积为4,
若存在新正方形满足条件,则新正方形的周长为16,面积为8,
对应的边长为:4和,不符合题意,
∴不存在新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2倍.
故答案为:不存在.
(2)小明同学思路:
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
联立,得:,

∴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解,
∴存在新矩形使得其周长和面积为原矩形的2倍.
小慧同学思路:
从图象看来,函数和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
∴存在新矩形,使得周长和面积是原矩形的2倍.
故答案为:存在.
(3)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
从图象看来,函数和函数图象在第一象限没有交点,
∴不存在新矩形,使得周长和面积是原矩形的倍.
(4)设新矩形长和宽为、,则依题意,
联立,得:
设方程的两根为,
当时,,
解得:或(舍),
∴时,存在新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均为原矩形的倍.
29.【答案】(1)解: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当时,,
点D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该函数为矩形的“友好函数”;
(2)解:①将点的坐标代入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得,正比例函数表达式为,
正比例函数是矩形的“友好函数”,
点C在直线上,
设点, 则,

将矩形沿折叠,点B的对应点为E,点E落在y轴上,
,,,
延长交y轴于F,
四边形是矩形,
,,
轴,
,,




轴,
,,


在中,,

解得:或,




当时,,
把代入反比例函数得,;
②当时,即,
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即 ,,



当时,,
当时,即时,如图,
设点, 则,

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即 ,

当时,,
综上所述,,

【知识点】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2)③当,且时,解得,则,


当,且时,解得,则,


当,且时,解得,不符合题意,
当,且时, 解得,则,



【分析】(1)根据题意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的坐标特征结合“友好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
(2)先运用待定系数法得到,设点, 则,则,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延长交y轴与F,根据矩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结合题意即可得到,,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m,从而得到B点坐标,再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
②根据题意分类讨论:当时,即,当时,即,再根据矩形的周长即可求解;
根据题意分类讨论:当,且时,当,且时,当,且时,当,且时,进而根据矩形的面积即可得到,从而相减即可求解。
(1)解: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当时,,
点D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该函数为矩形的“友好函数”;
(2)解:①将点的坐标代入正比例函数表达式得,
正比例函数表达式为,
正比例函数是矩形的“友好函数”,
点C在直线上,
设点, 则,

将矩形沿折叠,点B的对应点为E,点E落在y轴上,
,,,
延长交y轴于F,
四边形是矩形,
,,
轴,
,,




轴,
,,


在中,,

解得:或,




当时,,
把代入反比例函数得,;
②当时,即,
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即 ,,



当时,,
当时,即时,如图,
设点, 则,

将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得,即 ,

当时,,
综上所述,,
③当,且时,解得,则,


当,且时,解得,则,


当,且时,解得,不符合题意,
当,且时, 解得,则,



30.【答案】(1)解:过A作AQ⊥x轴于Q,
∵A在反比例函数上,
∴a==4,
∴A点坐标为(-1,4),
又∵B(-4,0),
∴BQ=3,
∴AB==5,
又∵四边形ABCD为菱形,
∴AB=AD=5,
∴D(4,4),
又∵D在反比例函数(x>0)上,
∴k=4×4=16,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2)(-3,)
(3)解:①∵B(-4,0)
∴OB=4,
∵MN//x轴,P(0,m),
∴M(,m),N(,m)

∵MN=OB
∴MN==4
∴m=5
②(0,4+)或(0,4-).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反比例函数-动态几何问题
【解析】【解答】解(2)根据题意,设y=kx+b
得到方程组
解得x=-3,x=-1(不符题意舍去)
代入x=-3得
点E的坐标为(-3,)
故填:(-3,)
解:(3)②A(-1,4),E(-3,),
G(0,4),如图可知AG=1,
解得
【分析】(1)已知A的横坐标,代入已知反比例函数可得纵坐标,D的纵坐标与A的相同,根据AB坐标可求AB的长,根据菱形性质AD的长相同,D的横坐标可求;将D的坐标代入未知反比例函数,求k,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即可求;
(2)点E在直线AB上,又在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根据解析式解方程组即可;
(3)设出点M和N的坐标,纵坐标是m,根据反比例函数计算出横坐标;根据MN=4的等量关系列出等式,求解即可;E点坐标在上一问已经求得,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求出AE的长,根据AE=AP列出等式,求解即可,有实数解则存在P点,如果没有实数解,则不存在P点。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