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和千米应用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和千米应用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和千米应用题汇编
一、课本原有应用题
(一)单位换算应用
1. 哥哥的身高是141厘米,和妈妈的身高加起来刚好是3米。妈妈有多高?
2. 小明打算跑2千米,跑道一圈长400米。他要跑多少圈?
3. 7分米=( )厘米,6000米=( )千米,300毫米=( )分米,50分米=( )米,8千米=( )米,3米=( )毫米。
4. 20毫米+30毫米=( )厘米,1千米-700米=( )米,3米-1米=( )分米,2米+3厘米=( )厘米。
5. 7千米-1000米=( )米,5000米+3000米=( )千米,390米+( )米=1千米,4千米-1千米500米=( )千米( )米。
(二)长度计算应用
1. 一根长4分米的绳子,对折后再对折,每段绳子有多长?
2. 把两块各长8分米的短木板拼接成一块长木板,重叠钉在一起的部分是15厘米。这块长木板的长度是多少?
3. 有3个大小相同的铁环,每个铁环长4厘米,铁环连接处厚5毫米,3个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
4. 跑道一圈长400米,小明跑了5圈,他一共跑了几千米?
5. 一个游泳池长50米,如果游1千米,要游多少个来回?
(三)行程与时间应用
1. 王老师家距学校3千米,他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每分钟大约走100米。王老师7:00从家出发,7:45能到校吗?
2. 妈妈带小亮和妹妹坐长途汽车去看望爷爷奶奶,途中汽车要走308千米。他们上午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3. 李叔叔上午7:00从北京出发,到雄安新区开会,全程140千米,每小时行驶50千米,他上午10时能到吗?
(四)估测与路线选择应用
1. 估计学校教学楼大约有多高,并说明估测方法。
2. 估计学校篮球场的长、宽各是多少,并说明估测方法。
3. 从小军家到少年宫有不同路线,计算各路线长度,找出最近的路线,要走多少米?
4. 小亮想知道一捆铁丝一共有多少米,设计研究方案并写出主要步骤。
二、扩编应用题(同类型)
(一)单位换算应用
1. 一根彩带长2米,做手工用去80厘米,还剩下多少厘米的彩带?
2. 一支铅笔长18厘米,另一支铅笔长1分米5厘米,两支铅笔一共长多少毫米?
3. 一座小桥限高3米,一辆货车高35分米,这辆货车能从桥下通过吗?为什么?
(二)长度计算应用
1. 一根长6分米的彩带,对折3次后,每段彩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 把3根各长50厘米的木棒拼接成一根长木棒,每两处拼接处重叠5厘米。拼接后的长木棒长多少厘米?
3. 4个大小相同的圆环,每个圆环长5厘米,圆环连接处厚8毫米,4个圆环连在一起的总长度是多少毫米?
(三)行程与时间应用
1. 小红家离图书馆2千米,她骑自行车去图书馆,每分钟大约行200米。小红下午2:00从家出发,下午2:15能到达图书馆吗?
2. 爸爸开车带家人去景区游玩,全程240千米。他们上午9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75千米,下午1时能到达景区吗?
3. 快递员叔叔从快递站出发送快递,到收件人家要走180千米,电动车每小时行45千米。快递员上午10时出发,下午2时能把快递送到吗?
(四)估测与路线选择应用
1. 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写出你的估测方法(至少两种)。
2. 从学校到公园有三条路线:路线一经过超市,长1200米;路线二经过医院,长1千米300米;路线三经过书店,长950米。哪条路线最近?最近的路线比最远的路线短多少米?
3. 小明想知道一根电线的总长度,设计一个简单的测量方案,写出具体步骤(可借助常见工具)。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和千米应用题汇编(含解析)
一、课本原有应用题
(一)单位换算应用
1. 题目:哥哥的身高是141厘米,和妈妈的身高加起来刚好是3米。妈妈有多高?
解析:先统一单位(3米换算为厘米,因1米=100厘米,故3米=300厘米),再用总身高减去哥哥的身高,得到妈妈的身高。
计算过程:3米=300厘米,300-141=159(厘米)。
答:妈妈的身高是159厘米。
2. 题目:小明打算跑2千米,跑道一圈长400米。他要跑多少圈?
解析:先统一单位(2千米换算为米,因1千米=1000米,故2千米=2000米),再求总路程里包含几个一圈的长度(用除法)。
计算过程:2千米=2000米,2000÷400=5(圈)。
答:他要跑5圈。
3. 题目:7分米=( )厘米,6000米=( )千米,300毫米=( )分米,50分米=( )米,8千米=( )米,3米=( )毫米。
解析:根据长度单位进率换算: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1分米=100毫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故1分米=100毫米)、1米=10分米、1米=100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计算过程:7×10=70(厘米),6000÷1000=6(千米),300÷100=3(分米),50÷10=5(米),8×1000=8000(米),3×1000=3000(毫米)。
答案:70、6、3、5、8000、3000。
4. 题目:20毫米+30毫米=( )厘米,1千米-700米=( )米,3米-1米=( )分米,2米+3厘米=( )厘米。
解析:先统一单位再计算:毫米换算为厘米(1厘米=10毫米)、千米换算为米(1千米=1000米)、米换算为分米(1米=10分米)、米换算为厘米(1米=100厘米)。
计算过程:20+30=50(毫米)=5(厘米),1000-700=300(米),3-1=2(米)=20(分米),200+3=203(厘米)。
答案:5、300、20、203。
5. 题目:7千米-1000米=( )米,5000米+3000米=( )千米,390米+( )米=1千米,4千米-1千米500米=( )千米( )米。
解析:统一单位后计算:千米换米(1千米=1000米),米换千米(1000米=1千米),带单位减法注意“千米”和“米”的拆分(1千米=1000米)。
计算过程:7000-1000=6000(米),8000÷1000=8(千米),1000-390=610(米),4千米=3千米1000米,3千米1000米-1千米500米=2千米500米。
答案:6000、8、610、2、500。
(二)长度计算应用
1. 题目:一根长4分米的绳子,对折后再对折,每段绳子有多长?
解析:先明确“对折两次”是将绳子平均分成4份(对折1次分2份,对折2次分4份),再统一单位(4分米=40厘米,方便计算),最后用总长度除以份数。
计算过程:4分米=40厘米,40÷4=10(厘米)。
答:每段绳子有10厘米长。
2. 题目:把两块各长8分米的短木板拼接成一块长木板,重叠钉在一起的部分是15厘米。这块长木板的长度是多少?
解析:先统一单位(8分米=80厘米),拼接后总长度=两块木板长度和-重叠部分长度(重叠部分被重复计算,需减去1次)。
计算过程:8分米=80厘米,80×2-15=160-15=145(厘米)。
答:这块长木板的长度是145厘米。
3. 题目:有3个大小相同的铁环,每个铁环长4厘米,铁环连接处厚5毫米,3个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
解析:先统一单位(5毫米=0.5厘米),3个铁环有2处连接,共重叠4个“5毫米”(每处连接重叠2个铁环的厚度,2处连接即4个厚度),总长度=3个铁环长度和-重叠总厚度。
计算过程:4厘米=40毫米,3×40=120(毫米),5×4=20(毫米),120-20=100(毫米)=10(厘米)。
答:3个铁环连在一起有10厘米长。
4. 题目:跑道一圈长400米,小明跑了5圈,他一共跑了几千米?
解析:先算总路程(一圈长度×圈数),再换算单位(米换千米)。
计算过程:400×5=2000(米)=2(千米)。
答:他一共跑了2千米。
5. 题目:一个游泳池长50米,如果游1千米,要游多少个来回?
解析:先明确“1个来回”是2个50米(即100米),统一单位(1千米=1000米),再求总路程里包含几个“1个来回”的长度。
计算过程:1千米=1000米,1个来回=50×2=100(米),1000÷100=10(个)。
答:要游10个来回。
(三)行程与时间应用
1. 题目:王老师家距学校3千米,他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每分钟大约走100米。王老师7:00从家出发,7:45能到校吗?
解析:先算王老师45分钟能走的路程(速度×时间),统一单位(3千米=3000米),再比较路程与总距离。
计算过程:100×45=4500(米),3千米=3000米,4500>3000(或算到校需时间:3000÷100=30分钟,7:00+30分钟=7:30<7:45)。
答:7:45能到校。
2. 题目:妈妈带小亮和妹妹坐长途汽车去看望爷爷奶奶,途中汽车要走308千米。他们上午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解析:先算行驶时间(12时-8时=4小时),再算4小时能走的路程(速度×时间),比较路程与总距离。
计算过程:12-8=4(小时),80×4=320(千米),320>308。
答:中午12时能到达。
3. 题目:李叔叔上午7:00从北京出发,到雄安新区开会,全程140千米,每小时行驶50千米,他上午10时能到吗?
解析:先算行驶时间(10时-7时=3小时),算3小时行驶路程(50×3=150千米),比较路程与总距离。
计算过程:10-7=3(小时),50×3=150(千米),150>140。
答:他上午10时能到达。
(四)估测与路线选择应用
1. 题目:估计学校教学楼大约有多高,并说明估测方法。
解析:选择常见参照物(如一层楼高度、学生身高),用“参照物数量×参照物长度”估算。
示例方法:①已知一层教学楼高约3米,教学楼有4层,总高度≈3×4=12米;②学生身高约1.4米,教学楼高度约是8个学生身高叠起来的长度,总高度≈1.4×8≈11米(合理即可)。
答:学校教学楼大约高12米,估测方法是用一层楼约3米的高度,乘教学楼的4层,得到总高度。
2. 题目:估计学校篮球场的长、宽各是多少,并说明估测方法。
解析:用“步数估测法”(先测1步长度,再数篮球场长、宽的步数)或“参照物法”(如用课桌长度作参照)。
示例方法:①先测自己1步约50厘米,数篮球场长约60步,宽约30步,长≈50×60=3000厘米=30米,宽≈50×30=1500厘米=15米;②课桌长约1米,篮球场长约30张课桌连起来的长度(30米),宽约15张课桌连起来的长度(15米)(合理即可)。
答:学校篮球场长约30米、宽约15米,估测方法是用1步约50厘米,数出长和宽的步数,再计算长度。
3. 题目:从小军家到少年宫有不同路线,计算各路线长度,找出最近的路线,要走多少米?(路线:①小军家→超市→社区医院→少年宫:500+600+900=2000米;②小军家→宾馆→街心花园→少年宫:600+500+900=2000米;③小军家→街心花园→宾馆→少年宫:600+920+300=1820米)
解析:分别计算三条路线的总长度,比较大小,最小的即为最近路线。
计算过程:路线①2000米,路线②2000米,路线③1820米,1820<2000。
答:最近的路线是小军家→街心花园→宾馆→少年宫,要走1820米。
4. 题目:小亮想知道一捆铁丝一共有多少米,设计研究方案并写出主要步骤。
解析:利用“圈数×单圈长度”估算,需解决“单圈长度测量”和“总圈数计数”两个问题。
步骤:①用软尺测量铁丝一圈的长度(若铁丝较细,可多圈一起测再求单圈长度,如测10圈长2米,单圈长2÷10=0.2米);②数出这捆铁丝的总圈数(若有零散部分,单独测量零散长度);③总长度=单圈长度×总圈数+零散部分长度(若有)。
答:研究方案步骤为:①用软尺测10圈铁丝的总长度,除以10得到单圈长度;②数出整捆铁丝的总圈数;③用单圈长度乘总圈数,得到铁丝总长度。
二、扩编应用题(同类型)
(一)单位换算应用
1. 题目:一根彩带长2米,做手工用去80厘米,还剩下多少厘米的彩带?
解析:先统一单位(2米=200厘米),再用总长度减去用去的长度。
计算过程:2米=200厘米,200-80=120(厘米)。
答:还剩下120厘米的彩带。
2. 题目:一支铅笔长18厘米,另一支铅笔长1分米5厘米,两支铅笔一共长多少毫米?
解析:先统一单位(1分米5厘米=15厘米),算总长度(厘米),再换算为毫米(1厘米=10毫米)。
计算过程:1分米5厘米=15厘米,18+15=33(厘米)=330(毫米)。
答:两支铅笔一共长330毫米。
3. 题目:一座小桥限高3米,一辆货车高35分米,这辆货车能从桥下通过吗?为什么?
解析:统一单位(3米=30分米),比较货车高度与限高。
计算过程:3米=30分米,35>30。
答:这辆货车不能从桥下通过,因为货车高35分米,小桥限高30分米,货车高度超过限高。
(二)长度计算应用
1. 题目:一根长6分米的彩带,对折3次后,每段彩带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解析:先明确“对折3次”是将彩带平均分成8份(对折1次2份,2次4份,3次8份),统一单位(6分米=60厘米),用总长度除以份数。
计算过程:6分米=60厘米,8份=2×2×2,60÷8=7.5(厘米)。
答:每段彩带的长度是7.5厘米。
2. 题目:把3根各长50厘米的木棒拼接成一根长木棒,每两处拼接处重叠5厘米。拼接后的长木棒长多少厘米?
解析:3根木棒有2处拼接,重叠总长度=5×2=10厘米,总长度=3根木棒长度和-重叠总长度。
计算过程:50×3=150(厘米),5×2=10(厘米),150-10=140(厘米)。
答:拼接后的长木棒长140厘米。
3. 题目:4个大小相同的圆环,每个圆环长5厘米,圆环连接处厚8毫米,4个圆环连在一起的总长度是多少毫米?
解析:先统一单位(5厘米=50毫米),4个圆环有3处连接,重叠总厚度=8×2×3=48毫米(每处连接重叠2个圆环厚度),总长度=4个圆环长度和-重叠总厚度。
计算过程:5厘米=50毫米,50×4=200(毫米),8×2×3=48(毫米),200-48=152(毫米)。
答:4个圆环连在一起的总长度是152毫米。
(三)行程与时间应用
1. 题目:小红家离图书馆2千米,她骑自行车去图书馆,每分钟大约行200米。小红下午2:00从家出发,下午2:15能到达图书馆吗?
解析:先算15分钟行驶路程(200×15=3000米),统一单位(2千米=2000米),比较路程与总距离。
计算过程:200×15=3000(米),2千米=2000米,3000>2000。
答:下午2:15能到达图书馆。
2. 题目:爸爸开车带家人去景区游玩,全程240千米。他们上午9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75千米,下午1时能到达景区吗?
解析:先算行驶时间(13时-9时=4小时),算4小时行驶路程(75×4=300千米),比较路程与总距离。
计算过程:13-9=4(小时),75×4=300(千米),300>240。
答:下午1时能到达景区。
3. 题目:快递员叔叔从快递站出发送快递,到收件人家要走180千米,电动车每小时行45千米。快递员上午10时出发,下午2时能把快递送到吗?
解析:先算行驶时间(14时-10时=4小时),算4小时行驶路程(45×4=180千米),比较路程与总距离。
计算过程:14-10=4(小时),45×4=180(千米),180=180。
答:下午2时能把快递送到。
(四)估测与路线选择应用
1. 题目: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写出你的估测方法(至少两种)。
解析:方法一(步数法):测1步约60厘米,数教室长约20步,宽约15步,长≈60×20=1200厘米=12米,宽≈60×15=900厘米=9米;方法二(参照物法):课桌长约1.2米,教室长约10张课桌长度(12米),宽约7.5张课桌长度(9米)。
答:教室长约12米、宽约9米。方法一:用1步约60厘米,数出长和宽的步数再计算;方法二:用课桌长1.2米作参照,数出长和宽对应的课桌数量再计算。
2. 题目:从学校到公园有三条路线:路线一经过超市,长1200米;路线二经过医院,长1千米300米;路线三经过书店,长950米。哪条路线最近?最近的路线比最远的路线短多少米?
解析:先统一单位(1千米300米=1300米),比较三条路线长度(950<1200<1300),算最远与最近的长度差(1300-950=350米)。
计算过程:1千米300米=1300米,1300-950=350(米)。
答:路线三最近,最近的路线比最远的路线短350米。
3. 题目:小明想知道一根电线的总长度,设计一个简单的测量方案,写出具体步骤(可借助常见工具)。
解析:利用“绕圈法”,借助直尺或铅笔(已知长度)。
步骤:①找一根长10厘米的铅笔,将电线紧密绕在铅笔上,绕满10圈后做好标记;②用直尺测量绕10圈电线的总长度(若总长度为20厘米,单圈长20÷10=2厘米);③数出整根电线绕铅笔的总圈数(若有零散部分,用直尺测零散长度);④总长度=单圈长度×总圈数+零散长度。
答:测量步骤为:①用10厘米长的铅笔绕电线10圈,测10圈总长度得单圈长;②数整根电线绕铅笔的总圈数;③用单圈长乘总圈数,加零散部分长度,得到电线总长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