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杨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杨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乾县杨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火灾频发的地区一定是环境恶劣,生物较少。其实不然,山火肆虐之地的物种丰富度与其他地区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加出色。
例如,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很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而世界上的五个地中海型气候区,无一例外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它们总共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2%左右,却是全球大约六分之一植物物种的家园。
在地中海型气候下,频繁的火灾几乎都出现在炎热干旱的夏季,这就使火灾具有高度周期性和可预测性,成为一种合适的选择压力,改变了当地植物的进化方向。
目前已有一些假说解释火促进植物多样化的机理。生态学上的中间扰动假说认为,如果火灾间隔期太短,植物可能因来不及产生种子等繁殖体而被淘汰;如果间隔期太长又可能已超过植物的生命周期;而间隔期合适的火有利于产生或储存了足够种子的植物进行自我更新。热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假说则认为,火灾使生态系统出现新的小规模“镶嵌”环境,小片不同性质的环境间隔分布,出现了更多多样化的生态位,为更多物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
A.________?
4亿年前的木炭化石证明植物很早以前就必须面对火灾的威胁。一些研究显示,裸子植物在约1亿年前就出现了部分适应火烧的性状,而被子植物在白垩纪的广泛传播也与当时大气中含氧量高、火灾频发有关。
在与火同行的漫长岁月里,对火的适应使一些植物谱系在竞争中更有优势,促成了它们的兴盛。例如,松属Pinus作为裸子植物中最大的属,包含100多个物种,占据着北半球广阔的针叶林,其扩散和多样化就与对火的适应密切相关。
对那些能够适应火烧的植物来说,火灾不仅烧死了竞争对手,为自己腾出更多资源,灰烬中还留下大量营养物质供其利用(农业上的“刀耕火种”也利用了这个原理)。
那么,为了合理利用这些优势,植物都演化出了哪些适应性特征呢?
抵抗火灾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增强机械防御,靠坚硬的装甲保护内部组织。这类植物主要是高大乔木,靠近地面处树皮很厚,可以抵御地面火的袭击。同时,它们的枝叶往往生长于植株上部较高处,树干中部有很长一段没有分枝,形成一个隔离层,使地面的火焰不能触及上部枝叶。
当火灾来临时,植物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繁殖体。因此,暴露在火灾风险下的植物需要对种子加以严格保护,使其能安然度过烈焰的炙烤。很多植物演化出了一种特性,它们的种子被保护在木质的果实或球果内,成熟后并不立即开裂,只有在高温烘烤后才会开裂并释放内部的种子。这种特性使植物具有防御林冠火的能力。即使树冠的枝叶在火灾中遭受较大损伤,只要种子还安然无恙,植物就可以成功地繁衍后代。这些树木往往会将一部分枯枝留在树干上,将火焰引向林冠层,通过火烧促进种子散布。
一般在一次火灾发生后,地面上的可燃物大部分被烧掉,短期内难以再次起火,有些植物种子就利用这个时期萌发生长。它们的种皮机械强度高,比较耐火,成熟后先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受到火的冲击才会发芽。不仅种子,很多耐火植物植株本身也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可利用火后的间隔期重新发芽。火后的一片焦黑并不代表植物已被烧死,幸存的地下器官或茎基部常能从烈焰中存活下来,留下生的希望。
火后一段时间是资源最丰富、竞争压力最小的时期,且遮蔽物被焚毁产生了更为开阔的环境,增加了传粉媒介,也有利于植物进行生殖活动。已知约50个科拥有在火后开花结实的物种,这些植物通常占澳大利亚和南非荒地和稀树草原植物种类的10%。例如桑寄生科的寄生乔木金焰檀,火灾过后,它通过异常次生生长替换掉被烧死的树皮,并沿着幸存的枝条产生大量圆锥花序。
B.________?
在那些火灾频发的地区,火已经成为当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人们试图通过人为控制火情的发生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南非的山龙眼科植物靠火烧打开果实,释放种子来繁殖,但幼苗的成功生长对火的季节性、规模及火灾前后的气候条件很敏感。火后的潮湿环境更有利于种子发芽,而幼苗期间的长期干旱则容易造成死亡。因此,通过人为点火让火灾出现在雨季之前更有利于群落的健康管理。在我国也有人为用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案例。人工干预的火烧已被用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的保护上。
为什么我们还要注重森林防火?
由上所述,植物对火的适应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会想到:既然植物能够适应火,而且火是增进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那么对森林火灾是否可以放任不管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耐火植物如今的适应性特征是在与周期性火灾长期共存的过程中产生的,而并不是所有森林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过犹不及,超过限定规模的火灾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特别是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使山火发生更加频繁,森林植物正面临更大的风险。
人工干预火烧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找到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护的阈值。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植物与火的关系,合理利用,科学防控,保护地球的一片“绿心”。
(摘编自魏周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来是因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中海型气候区夏季干旱易引发火灾且火灾具周期性、可预测性,这一选择压力改变了当地植物进化方向,使当地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B.全球五个地中海型气候区仅占陆地面积的1.2%左右,却承载着约1/6的植物物种,这表明火灾发生频率越高,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就越高。
C.有些植物的种子具有坚硬的外皮,比较耐火,经火烧后才能开裂进而萌发,这是植物在周期性火灾的环境中演化出的适应性特征之一。
D.人工干预火烧需结合物种特性与环境条件,如南非山龙眼科植物和我国攀枝花苏铁的例子,均体现“科学利用火”的思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自然现象—产生原因—应对策略—科学反思”的递进脉络行文。
B.文章列举了诸多实例,也有准确的数字做支撑,体现出注重实证分析的科学性。
C.为加强文章的思想性,作者加入了“刀耕火种”“大禹治水”这些传统文化信息。
D.文中使用“镶嵌”“绿心”这样的词语,富有画面感,使抽象的概念更为具象化。
3.阅读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填充下面文段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不超过15个字)
文章最后加入的这部分内容是文章论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避免读者因前文对① 的集中论述产生片面理解,认为② 。这部分内容让读者认识到应③ ,这样就补全了论证逻辑,让观点从片面转向全面辩证,使文章观点更严谨、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4.请结合上下文在AB两处的横线上填写两个问句,使上下文意自然衔接。
5.自然的演化与我们的成长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全文谈谈这篇文章对我们正确认知学习中遇到的考试失利有怎样的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要的是参与
叶广岑
我所在的单位要参加全系统举办的职工运动会,各项比赛均有参与,惟独游泳项目空缺,工会干部老罗各科室广为搜寻,希求得浪里白条,为本单位争光。无奈同僚多系北人,于江河湖海素无染指。赛期迫在眉睫,在“重要的是参与”口号的鼓励下,一通紧锣密鼓之后,推举出参赛者三人,即领导老米,科级干部大李和南人小毕。初时三人均面有难色,经老罗反复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许之以种种好处,包括小毕煤气罐的解决和大李十九岁的儿子在“六一节”继续领到单位赠送的纪念品以及每人多发三个月洗澡票之类。因此,三位的精神状态变得空前的好,老米说他游泳技术其实不错,儿时在水坑里扎猛子,能憋半袋烟工夫,这功夫长年不露,无外是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罢了。大李也拍着胸脯说他曾沿着家乡的小河顺流而下,游出十几里去,游泳这事,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小毕眨着小眼思量半天,很谦虚地说除了高台跳水外,其他水里功夫都还凑合。
比赛帷幕拉开,球类、田径、棋类比赛接踵而过,我单位一路战绩平平,无甚说头,惟独游泳比赛这日,显得分外突出,①在老罗煽动下,单位人员倾巢而出,观者、赛者竟塞了满满一车。三位运动员被安置在前排就坐,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行车中,老罗时时送上面包矿泉水之类,惟恐照料不周。然而参赛者的神情悲壮多于兴奋。
赛场内,各路英雄汇集,运动员多是平日常打交道的熟人,彼此打着招呼握着手,气氛很友好。
小毕首先上场。大家看惯了穿衣服的小毕倒也不觉得有甚么,却不知不穿衣服的小毕如此丑陋难看,细弱的身体如同刚淋过雨的小鸡子,乍一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只让人想到是从万恶的旧社会猛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代表,加之灯光一照,小毕的身体发蓝发绿,显得我们单位的工资和福利都很差。于是大家方明白,游泳运动员一定要有“块儿”,否则直接影响单位形象。
②别人展臂擦身做着准备工作,小毕则抱着胳膊站在池边望着一池绿水发愣,裁判员发出准备信号,各运动员蹬上跳水墩。这时小毕举手,说他不会跳水,他要先下到池子里去。裁判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立即与负责人商量,好在不是国家正式比赛,便允许他先下水,但一定要贴紧池沿站着,以免占便宜。小毕就先下了水,站在泳道尽头等枪响。小毕下了水以后,那枪却迟迟未响,泡在水里的小毕等得时间长了就忘了场地和角色,错把游泳池当成了澡堂子,靠着池沿认真地搓开了泥,引得观众大哗。小毕这一举动太煞风景,老罗气愤之余奔至水池边,给小毕提示,小毕才如梦方醒,窘状难言。观众中识小毕者不多,识老罗者大有人在,就都知道搓泥者是我们单位的。我们单位当下有人埋怨老罗欲盖弥彰。
小毕体力不支,名列第五,可怜兮兮地爬上来的时候,真让人惨不忍睹。于是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能“沿着家乡的小河游出十里”的大李身上。大李出场,站在跳水墩上亮出肥囊囊一身嫩白肉,让人很快与动物园直立的北极熊联系起来。“大白熊”在石墩上不住地向我们挥手,大家就报以热烈的掌声,老罗还领着大家直喊大李的名字,造得很有气势。
枪声响起,大李砸入水中,如倒进一座冰山,溅起水花一片,但凡水边所立者,一律被洗了淋浴,继而是大李准狗刨式的一通扑腾,在池中掀起层层巨浪,远远望去,如开了巡洋舰,又似来了大鲸鱼,使邻近两个泳道赛手纷纷躲避,只有招架的份儿,再无前行的精力。终于左边那位被击来的水花呛了鼻子,又咳又抓,痛苦不堪。看台上哄笑一片,有人吹起了口哨,③本单位的人初时还有些矜持,后来索性也加入了喝彩之列,老罗站起身大吼:游得好,就这么游!
大李威风凛凛游完了全程,虽得了第四,照旧赢得不少掌声。
最后上场的是“能憋半袋烟工夫”的老米。老米到底是领导,上场时不慌不忙,八字步迈得优美绝伦,沉稳健中透着潇洒与自信,那风度绝不是一时一事能培养出来的。老米很是严肃,戴着小黄帽旁若无人地站在第三泳道前,不露声色中暗含杀机,夺人的气势坚定了大家必胜的信心,使老罗连口号也忘了喊。
比赛开始,只见老米以极优美的弧线悄无声息扎入水中,如插进一根针,竟无水花溅起,眨眼便没了人影,反显得两旁泳者仓皇猛浪,不是对手。水池内浪花翻滚,竞争激烈,惟第三泳道,悄然静寂,连一丝水波也不曾泛起,半分钟过去,三泳道仍不见动静,服务人员有些慌张,朝水下使劲看。老罗就喊:没事儿,他一个猛子能扎半袋烟工夫哪!一分钟过去,仍不见老米露面,人们开始不安,老罗也变得有点儿坐不住。忽然小毕喊,老米出来啦,在前面!大家将视线投向最前面,寻找黄帽子,都说看不见。后来老罗一拍大腿说,这个老米,怎么跑到第五道去了。
老米虽然游得快且佳,最终因乱了泳道,被取消了资格。④老罗去交涉了半天,还是不行。
历时一周的运动会结束,在我单位的平凡战绩中,惟有游泳项目给全系统留下了深刻印象。老罗抱回来一个“组织奖”的挂钟,挂在工会的墙上。有人去那儿对时间就会谈起那次运动会,老罗便兴冲冲地对人们说:胜负在其次,重要的是参与。对时间的人会立即接上一句:这话没错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浪里白条”指水性极佳者,文章运用该词,容易触发读者联想到《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张顺。
B.在被许之以种种好处后,老米、大李、小毕才答应参加游泳比赛,可见他们很是自私且缺乏集体荣誉感。
C.文章用词精准,如写选手入水时,大李一“砸”,老米一“扎”,其游泳水平高下立见,极富艺术表现力。
D.文章语言文白杂用,亦庄亦谐:句式上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变化多端,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底。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倾巢而出”贬义褒用,将单位职工在老罗煽动下,热情高涨,踊跃观看比赛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B.句子②将小毕与其他选手赛前表现进行比较,为下文写小毕提出“要先下到池子里去”埋下了伏笔。
C.句子③中运用“矜持”“喝彩”等词,真实反映了本单位的人由不好意思到逐渐放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D.句子④写老罗交涉半天无果而终,为下文老罗自我解嘲式的“胜负在其次,重要的是参与”作了铺垫。
8.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老罗在文中的作用。
9.文章对小毕等三人的比赛均作繁笔处理,可不仅毫无重复累赘之感,还妙趣横生,试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赵威后问齐使曰:“岁无恙耶?民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材料二:
燕破齐,乐毅闻画邑①人王蠋贤,令军环画三十里不入。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材料三: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②,擅利数世。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筑女怀清台。清虽处闺阁,然常输粟济边,闻士卒寒则遗之裘。客或讥其干政,清曰:“妾闻父兄暴骨塞外妾之帛粟犹父兄之血髓也敢惜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补遗)
材料四:
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③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陨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能以义动矣。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材料五:
世传赵威后问岁民、王蠋死节、巴清济边、杞妻哭城四事。然考《齐策》,威后问使仅存梗概;王蠋事《战国策》失载,独见史迁;巴清济边乃裴骃注引《蜀记》之说;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盖战国诸子欲彰民本、励忠贞、显妇义,故踵事增华:威后树民本之纲,王蠋全士节之烈,巴清展巾帼之志,杞妻尽伉俪之诚——其家国同源之思一也!然宋人疑崩城之妄,清儒讥济边之诬。呜呼!当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岂可执泥于事迹耶?
(节选自崔述《考信后录·家国篇》)
【注】①画邑:齐国地名。②丹穴:朱砂矿。③五属:五服内的亲属。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妾闻A父兄B暴骨C塞外D妾之E帛粟F犹父兄之G血髓也H敢惜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连词,表假设,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用法一致。
B.固,副词,坚决,与《鸿门宴》“固不如也”的“固”意义不同。
C.遗,音wèi,赠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的“遗”读音、意义均不同。
D.谓,动词,认为,与《齐桓晋文之事》“夫子之谓也”的“谓”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威后接见齐使时,先询问年成与百姓安康,再问齐王状况;使者质疑顺序不当,威后以“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阐明民本思想,强调民生是国家根基。
B.王蠋在燕军破齐时拒绝乐毅招降,坚守“忠臣不事二君”之节,面对屠城威胁,自缢殉国;此事《战国策》未载,独见于《史记》,彰显忠贞气节。
C.巴寡妇清继承丹砂祖业,以财自卫;秦始皇誉其贞节,筑怀清台;她输粟济边、遣裘士卒,视援助如救助父兄,展现巾帼报国之志。
D.材料五认为,杞梁之妻哭城崩城虽《左传》未载,但《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宋人清儒质疑其妄乃拘泥细节,当以精神价值为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
(2)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
14.结合材料五,分析崔述通过四则史传阐释的“家国同源”的内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
蔡 伸
数声鶗鴂①,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②,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代人寄远六言二首(其二)
杜 牧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闲结③春梢。
剩肯新年归否? 江南绿草迢迢。
〔注〕①鶗鴂:古书上指杜鹃鸟。②休文:南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仕宋及齐,未被重用,郁郁成病,消瘦异常。③闲结:指丁香结松散。
15.下列对第一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三句写杜鹃悲啼,唤春归去,令人伤感,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可怜”二字点明伤春之感。
B.“梨花飘雪”和“千树万树梨花开”手法相同。本句写春日生机,却因“春归”而让读者既陶醉又伤感。
C.末三句作者故作愚笔,化用典故,认为自己与沈休文的多情多感不同,故意将其真情藏起。
D.本词与汤显祖的《游园》〔皂罗袍〕都借春景描写抒情,汤曲幽怨伤感,而本词怨而不怒,感情深挚。
16.两首诗歌都写到丁香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感情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统治者用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民,只会导致“ , ”。
(3)叠字又名“重言”,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具有音乐性、形象性的特点,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有时上下句均用叠字,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有好些关心我的读者问我,为什么老写山区,老写那些闭塞地区的人物。( ),写写工厂,写写城市,写写现代化的青年生活。我也曾试图这样做,但不行,倒不是完全写不出,而是写不好,缺乏激情。我的心老是贴在自己熟悉的那块土地上,我更爱偏僻的山区,关心山里人的生活和命运。同时,我很有自知之明:写工厂,我无论如何也写不赢蒋子龙,他长期生活在工厂,当过车间支部书记;写城市生活,我也肯定难以望王蒙项背,他住在北京前门东大街,有很宽的接触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以我不能去凑热闹,我必须扬长避短,写他们所不能写的东西。这样他们总的可以比我写得好,但不能代替我,把我淹没。倘若说他们捧出的是满盘珍馐,我呢,倒不如捧出一小盘酸菜;也只有捧出酸菜,才能在席面上占个小小的位置。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 A 大家对“人”太熟悉了,画得稍走样就不行;鬼反正谁也没见过,画得有那么几分意思,人们 B 点头认可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甚至很庆幸自己“占据”了那片荒僻的山区,我描写了它的种种生活。老实说我 C 写出了个轮廓而已,没想到却得到评论家、读者的好评,说我很熟悉山区生活,写得美,写得真实。这真是事半而功倍,一锄头挖个金元宝!“物以稀为贵”,少见者为新奇,说穿了我这是“取巧”。做人取巧不好,搞创作则非懂得取“巧”不可。有“巧”而不取,岂非笨蛋一个!
①所以我奉劝一些青年作者,②不必因自己生活面的广狭而抱怨,③不必想入非非去写那些新鲜时髦的题材,④还是依靠这一片自己脚下的土地为好,⑤它最坚实,⑥也最可靠。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应该迎合读者的喜好 B.可以转变创作的手法
C.他们期望我开拓题材 D.他们期望我学习他人
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取巧”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妹妹是个“财迷”,压岁钱从来不乱花,说是要攒着给奶奶买按摩仪,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
B.进入新学期,为了能跟上老师快节奏的上课进度,他逐渐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气”。
C.这款新产品的用户满意度“超标”,市场反馈之热烈远超研发团队最初预期,令人惊喜不已。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弟弟正在上初中,他觉得自己记叙文写不好,是因为自己去的地方少、接触的人不多。请根据文段中“我”的观点,讲一段话开导他。要求语言流畅得体,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代李泌曾言:“方如行义,圆如用智。”讲的是围棋对弈之事。“方如行义”是指棋盘方正之形所寓的内涵,方就是行事的规则、正义。“圆如用智”是说围棋棋子是圆的,下棋落子的过程就是运用智慧的过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B.“火灾发生频率越高,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就越高”表述绝对,原文强调“间隔期合适的火”才利于物种多样化,频率过高(间隔期太短)会导致植物被淘汰。
2.C C.“为加强文章的思想性”归因有误。这些信息都是类比,增加的是表达的适用性。
3. 火对生态(植物)的价值(益处) 可以放任森林火灾 科学对待火与生态(植物)的关系。
4.A.植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适应火灾的呢/火灾为植物具体提供了哪些竞争优势呢
B.人类是怎样用火保护生态系统的呢
5.①辩证地看待考试失利,拒绝困难即灾难的片面认知。火可能会摧毁生态,但也会为促进生物多样性助力;考试失利固然凸显了漏洞,但也能让学习者发现问题并集中力量解决。②尊重学习规律,不盲目硬干也不消极逃避。人工用火要结合物种特性与环境条件;学习也要掌握规律,既要勤奋努力又要掌握正确的方法。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坚持长期主义效应。植物是在对火的长期适应中才演化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学习者也应有长远眼光,冷静看待考试失利,静待花开。
6.B B.“可见他们很是自私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属过度解读。不能仅仅因为他们得了一些好处就说他们很是自私且缺乏集体荣誉感,否则就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普通人,况且从后文来看,大李、小毕的游泳水平本就不高。
7.D D.“老罗交涉半天无果而终,为下文老罗自我解嘲式……作了铺垫”错误。根据原文“老罗便兴冲冲地对人们说”中的“兴冲冲地”一词可知,对于“交涉半天无果而终”这一结果,老罗并没有耿耿于怀。因此既不能说老罗的“胜负在其次,重要的是参与”是自我解嘲,也不能说“为自我解嘲式的话作了铺垫”。
8.①老罗既是本单位运动会的组织者,也是文章主题的阐释者,其言行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通过老罗的言行、反应从侧面刻画小毕等三人的形象,使他们的形象更为丰满、逼真,也使比赛气氛更为热烈,情节更为曲折生动。
9.①尽管文章对小毕等的比赛均作繁笔处理,但选材侧重点不同。
②写小毕,侧重其出场时瘦骨嶙峋的身体、萎靡的精神及搓泥的窘状;写大李,侧重其出场时精神的高昂和比赛时的勇往直前;写老米,侧重其出场时的闲庭信步和入水时的悄无声息以及结果的出人意料。
③通过观众的不同反应,并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及幽默 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得毫无重复累赘之感,还妙趣横生。
10.DFH 句意:我听闻父兄遗骨暴露塞外,我的布匹粮食皆是父兄血肉所化,岂敢吝惜!
“父兄暴骨塞外”主谓结构,作“闻”的宾语,表意完整,D处断开。
“妾之帛粟”名词短语作主语,单独断开,表示强调,其后F处断开。
“犹”作谓语,“父兄之血髓”偏正短语作宾语,“也”表停顿,故H处断开。
11.D A.正确。句意:如果没有收成。/如果放弃郑国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东道主。
B.正确。副词,坚决/副词,本来。句意:王蠋坚决推辞。/本来就不如他啊。
C.正确。动词,赠送,音wèi/动词,遗漏、舍弃,音yí。句意:听说士兵寒冷就送给他们皮衣。/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D.“意义相同”错误。动词,认为,引申为评价/动词,说。句意:君子称赞她能用大义感天动地。/说的是夫子您啊。
12.D D.“《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错误。材料五明确指出杞妻哭城崩城“未尝有崩城事”,《左传》仅记郊遇之事。《列女传》所记并非“真实可信”,材料五认为此事属虚构“踵事增华”。
13.(1)国家灭亡君主身死,我无力挽救,(你)反而用武力胁迫我,这是帮助夏桀行暴政啊!
(2)至于杞梁之妻哭倒城墙(一事),《左传》只记载“齐侯归国时在郊外遇见杞梁妻”,并无崩城情节。
14.崔述阐释的“家国同源”内涵:
①民本为基,赵威后问民体现“无民,何有君”,揭示民众是国家的根基。
②忠烈固国,王蠋殉国彰显“忠臣不事二君”,士人节操关乎国家存亡。
③妇义连家国,巴清济边、杞妻哭城显示女性“巾帼之志”“伉俪之诚”亦系国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威后问齐国使者:“年成安好吗?百姓安好吗?齐王也安好吗?”使者不高兴地说:“我奉王命出使赵国,您不问齐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这难道是重卑贱而轻尊贵吗?”威后答道:“并非如此。假若没有年成,哪来百姓?没有百姓,又怎会有国君?哪有人会舍弃根本而追问末节的道理呢?”
材料二:
燕国攻破齐国后,乐毅听闻画邑人王蠋贤能,下令军队环绕画邑三十里不得入内。派人劝王蠋说:“齐国人都推崇您的德义,我愿任命您为将军,封赏您万家之邑。”王蠋坚决拒绝。燕人威胁道:“您若不从,我将率军血洗画邑!”王蠋凛然道:“忠臣不侍奉二主,贞女不嫁二夫。因齐王不纳我谏言,我才退居乡野耕作。如今国家沦亡,君主蒙难,我无力挽救,反遭武力胁迫这岂非助纣为虐!”说罢将脖颈伸入树枝间,奋力扭断颈骨而亡。
材料三:
巴地寡妇清,祖上获得朱砂矿脉,独占数代厚利。清能坚守家业,用财富护卫自己,不被侵扰。秦始皇敬其为贞妇,以客礼相待,筑“女怀清台”褒扬。清虽身处闺房,却常输送粮粟接济边关,听闻士卒受寒便赠予皮裘。宾客有讥讽她干预朝政者,清正色道:“我听闻父兄骸骨抛洒塞外,这些布帛粮粟便是父兄血肉所化,岂敢吝惜!”
材料四:
杞梁之妻没有子嗣,族内外亦无五服内亲眷。无所归依后,她伏在丈夫城下的尸身旁痛哭。哀切之情令人动容,路人无不为之落泪。十日之后城墙竟为之崩塌。她随后投淄水自尽。君子赞许杞梁之妻能用大义打动人心。
材料五:
世间流传赵威后询问年成与百姓情况、王蠋坚守气节而死、巴清资助边疆、杞梁之妻哭倒城墙这四件事。然而考察《战国策 齐策》,赵威后询问齐国使者的内容仅留存大致轮廓;王蠋的事迹在《战国策》中没有记载,唯独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能见到;巴清资助边疆一事是裴骃在《史记集解》的注释中引用《蜀记》的说法;至于杞梁之妻哭倒城墙,《左传》只提到“齐侯回国,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并没有城墙崩塌的事情。大概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想要彰显以民为本的思想、激励忠贞的品质、凸显妇女的大义,所以对这些事进行夸大渲染:赵威后树立以民为本的纲领,王蠋保全士人气节的壮烈,巴清展现女子的志向,杞梁之妻尽显夫妻间的诚挚深情——他们家国同源的思想是一致的!然而宋代有人怀疑城墙崩塌之事荒谬,清代的儒者讥讽巴清资助边疆的说法不实。唉!应当看到这些事迹所体现的精神如同日月般永恒,怎么能拘泥于具体的事迹真假呢?
15.C C.“认为自己与沈休文的多情多感不同”错误,本词末三句词人以沈约自况,写自己同南朝沈约一样,把无法排遣的郁闷归结于自身的多情多感,无关眼前的风月景色。
16.(1)蔡词:①“丁香”“残枝”紧承上片的海棠、梨花,着力渲染春归,表达惜花伤春、年华易逝之感。②以物比人,用丁香花结比作自己的愁肠百结,感叹身世之悲,以此衬托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2)杜诗:“丁香结”常喻为谐合难分的爱情,离人因“丁香闲结”请人代为写诗寄远,询问归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1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8.C 前文是读者提问“为什么老写山区”,后文提到“写写工厂,写写城市”,体现读者希望作者拓宽写作题材。
19.D A.相同。“财迷”贬词褒用,指妹妹节俭懂事。
B.不同。“习气”多指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这里用来表扬“他”预习的好习惯,属于贬词褒用。
C.相同。“超标”属于贬词褒用,表示远超预期。
D.相同。“慈祥”褒词贬用,反讽老板伪善。
20.A.因为
B.就
C.只不过
21.②改为:不必因自己生活面不够广阔而抱怨
④改为:还是依靠自己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为好
22.别愁去的地方少、见的人少!写记叙文不拼广度拼熟悉度,身边的家人、同学,日常的小事都能写。把熟悉的生活写细写真,比硬写陌生题材更动人,踏实写就好!
23.例文:
方与圆:在规则与智慧之间寻找平衡
围棋盘上,方寸之间,黑白交错。李泌所言“方如行义,圆如用智”,不仅道出了围棋的精髓,更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规则与智慧的辩证统一。“方”象征着方正、规则、正义,而“圆”代表着智慧、灵活、变通。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我们既要坚守规则的底线,又要运用灵动的智慧,方能在人生的棋局中走出精彩。
“方”是立身之本,是社会的基石。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屈原坚守爱国底线,哪怕投江而死也不同流合污;文天祥坚守民族大义,不为元军高官厚禄诱惑,最终英勇就义;朱自清坚守中国人的尊严底线,宁死不接受美国救济粮。古人所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内心方正,坚守本心,才能在浩浩青史上留下一抹身影。
“圆”是破局之钥,是创新的源泉。达·芬奇在艺术与科学之间自由穿梭,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和飞行器的设计展现了智慧的力量。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要能够圆融变通,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智慧如同围棋的落子,在规则的框架内寻求突破,在既定的格局中创造可能。
如何在“方”与“圆”之间达到一种平衡?那就是“外圆内方”,既能坚持正义、原则,又能灵活变通,讲求智慧。班超在西域动荡复杂的局面中,秉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正义信念,不局限于常规的外交手段,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果敢智慧,率领少数吏士奇袭匈奴使者营地,成功镇抚西域诸国,重开丝绸之路。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坚持自己“方”的原则,勇于挑战权威,提出了相对论的伟大理论。但在与人交往中,他却非常谦逊和蔼,以“圆”的姿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这种既坚持原则又善于与人交往的“方圆结合”的态度,使他在科学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何时必须“方”,何时应当“圆”?对于不良现象,就要坚持正义、原则;对于复杂局面,就要灵活变通,讲求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规则与智慧的辩证统一创造了无数奇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规则与智慧的深刻内涵。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更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规则与智慧的辩证统一。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在考试中诚信作答,这是对规则的坚守;在解题时灵活思考,在创新中突破常规,这是对智慧的运用。让我们以规则为基,以智慧为翼,在求知的路上不断前行,在人生的棋局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