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10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10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阜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
A.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林部长走下公共汽车,解下脖子上的毛巾,把脸上的汗擦了擦,便急急忙忙地扛起行李往工地上走。
走在后面的刘处长紧走了几步赶上来,把手里的零碎东西往将军面前一递,气喘吁吁地说:“部长,把背包换给我。”
“算了吧,你也不是小伙子。”将军看了刘处长一眼,笑了笑说,“咱俩彼此彼此。”
他们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地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深深地打动了。对于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被他忘记了。
他俩找到了要去的单位的劳动地点。人们正在紧张地劳动着。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上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一个尖细的声音在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他一张圆脸,厚厚的嘴唇上抹着一层淡淡的茸毛,一绺头发从软胎的帽舌底下露出来,被汗水牢牢地贴在前额上,显出一股调皮劲。他正挑了担沙土颤颤悠悠地走过将军的身边,调皮地笑了笑,露出一对白白的小虎牙。将军笑了笑回答:“我是个新兵嘛!”
“那……你等等。”青年战士连忙把筐里的土倒下,然后拔腿跑到滤沙架子底下拖来一只大抬筐,往将军身边一搁,说道:“来,咱俩组织个‘互助组’好不好?”
“好。”将军高兴地回答,说着就连忙蹲下帮他整理抬筐的绳子。
“你这可不行,”战士一面整理筐子一面真像老战士似的批评起来,“这样毒辣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破皮了,可痛啦。”说着就去给他拿衣服。等将军顺从地把上衣穿好,他又认真介绍起经验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时要把鞋子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走到家脚会起泡;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因为条件很好,每人可以分得两勺子热水……
将军感激地望着他那孩子气的脸,一一答应着。他觉得这个青年人实在可爱,便和他攀谈起来。他很快就知道,这个战士叫李守明,是通讯班的,才二十一岁,是一九五五年参军的。这样边干边谈,等把抬筐收拾好,他俩已经成了很熟稔的朋友了,将军亲切地管这个青年人叫“小李子”,小李也不拘束地管这个穿灰衣服的老同志叫起“老林”来了。
他俩抬筐,走下了装料的沙坑,装上满满的一筐。将军还不满足,又在上面加了一个“馒头”。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俩发生了第一次争执。原来趁将军弯腰上肩的时候,小李偷偷把绳子往后移了半尺多。这个“舞弊”的做法被将军发觉了,他扭回身抓住绳子往前移,不满地说:“这,这不行。”
“我身体好,这边稍重些没关系。”小李把绳子又移回去了。
“你是欺负我看不见。”将军双手抓住绳子又往前移了过来,“咱俩加起来够七十岁,我就占三分之二还多,应该靠我这边。”
…………
争执归争执,他们合作得却很好:小李领头走,将军在后面喊着“一、二、一”,两人走着一样的步子:两人分吃一块咸菜,用一个水壶喝水。随着每一趟来回,两人都觉得,他们这“忘年交”的友谊在迅速地增进。
抬空筐的时候,小李怀着深深的敬意,望着将军那帽檐边上的汗水和那一圈花白的头发,那里仿佛汗水随淌随凝结了,结成一层盐粒子,均匀地撒在头发梢上。他心想:别看老同志年纪不轻,干劲可真不小,明摆着铲土比抬土轻些,他却偏偏要拣重的干。
将军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年轻人。抬着土走的时候,将军望着小李的背影,那件黄色的背心中央有一个大大的“5”字;而这个青年抬土也像在球场上一样,没有一丝安闲。比方,返回的时候,他总爱放开嗓子叫一阵,舞弄着胳膊指挥一番,把放得不合适的筐子整理一番;临走还得带上几个空筐子。他的意见也特别多,一会嫌装料的人少了,窝工;一会喊着:“别乱扔空筐子,砸着人!”而这些意见又常常和将军的感受是一致的。将军觉得:他每走一趟,就对这个青年多一层了解。这些年来,将军常下部队,就在前天,他还在“试验田”连队里。他也不止一次和战士谈过话,但似乎都没有在和这个青年战士共同劳动的几个钟头中,对一个战士的思想感情了解得这么真切。
他这样边思索边劳动,一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六点半钟,两个炊事员抬着一大筐馒头和一桶咸菜来了。人们便哄的一声围住了馒头筐子。
将军也挤过去,从人缝里伸手抓了两个馒头和两条咸萝卜,便找了个细沙堆躺下来。
直到这时,他才觉得实在有些累了。他嚼着馒头,倚着沙堆,向大坝看去。一大片乌黑的雷雨云从蟒山背后涌起,急速地升上来。被浓云衬托着,大坝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更加雄伟了。大坝的两头,像两个炮群在集中发射,不时地腾起一簇簇花朵似的烟云,爆发出一连串的隆隆响声。似乎借着这响声做节拍,扩音器里正在播送着雄壮的歌曲:
我是一个兵
来自老百姓
革命战争考验了我
……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地上声音混杂,人和机械都在热火朝天地劳作,一派生机,给故事的发生铺设了特定场景。
B.小说中多次出现“单干户”“互助组”“‘试验田’连队”等词语,充满了特定时代的色彩。
C.小李“批评”将军的内容,也透露出小李有过“晒破皮”“脚起泡”的经历,令人感动。
D.小李总和将军争执,在工地上意见又多,一会儿嫌这,一会儿嫌那,他也有脾气不好的缺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与刘处长的鲜明对比,突出了林部长亲力亲为、毫无官僚架子的好领导的形象。
B.在塑造小李时,小说运用了外貌、言行、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方式,使形象鲜活生动。
C.小李的“一绺头发”与后文将军“帽檐边的白发”互相映衬,描绘了两代人共建家园的美好画面。
D.小说借小李背心中央的“5”,巧妙地将抬土和在球场上运动联系起来,彰显了青春的朝气。
8.将军为什么觉得小李实在可爱,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年轻人”?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9.小说的结尾部分意蕴深长,请进行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君曰:“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为也。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
(节选自《说苑·臣术》)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元年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俱存形迹,则国之兴衰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矍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
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其君A愎谏B自贤C其臣D阿谀E顺旨F君既G失国H臣I岂能独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表示被动,与《师说》中“吾未见其明也”的“见”意思不同。
B.亡,逃跑,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意思不同。
C.面,当面,与《劝学》中“上食埃土”的“上”的词类活用方式不同。
D.何为,做什么、干什么,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结构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如果君主采纳忠臣的进言、谋略,会终身没有灾难,臣子就没必要为君主殉死,也不会出现君主出逃臣子送行的情形。
B.魏征被谤之事,温彦博查无实据,但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唐太宗先是认同了温彦博的意见,后来醒悟了。
C.魏征认为,君主应当广泛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听偏信会导致昏聩,并以圣君广纳谏言和昏君偏信致祸的历史事实来佐证。
D.唐太宗以“明镜”喻忠臣,“必待忠臣”体现出他纳谏的决心,“毋惜尽言”则是希望臣子们对他的过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2)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14.晏子与魏征对“忠臣”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耕田老人辛勤劳作的形象,回到家中与孩子嬉戏玩耍,放飞风筝的情景。
B.首联是说,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C.颈联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
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时,化用《诗经·小雅·鹿鸣》的诗句是“ , ”。
(2)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 , ”的结论。
(3)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对此发感慨,这两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形势与任务,剖析中国革命的疾苦与心声,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_________________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又洋溢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出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_________________,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排侧。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涵寰宇、_________________,凸现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通今博古
C.鳞次栉比 波诡云谲 荡气回肠 通今博古
D.俯拾皆是 波诡云谲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B.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C.毛泽东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D.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剖析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体察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阳光正好暖和,绝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时鉴赏。
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你爱穿什么就穿什么;你尽可以不用领结,给你的颈根与胸膛一半日的自由。这样的自由顶好是不要约伴,只许你独身。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21.使用标点与否,可以流露不同的情绪,荡出不同的节奏。画波浪线句与“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何句表达效果更好 请简要赏析。
22.词语感彩的变化可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请赏析加点词“纵容”的妙处。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于细微处见精神”,家庭、社区、校园……都有很多精彩的镜头或细节,有的是那么熟悉,有的是那么陌生,但它们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母爱的慈善、父爱的深沉、师德的崇高、陌生人的善良……
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D 3.C 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 5.①消极、悲观:《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欲求留恋: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二者看似矛盾,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可知,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材料一第五段中也有“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可见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以……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A.出自《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
B.出自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
C.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
D.出自《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提出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然后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是论点;
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
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明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后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
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
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
6.D 7.A 8.①小李热爱劳动,有集体责任心。他干活只愿多干,不偷懒不抱怨;对工地上的其他活计,也不遗余力地兼顾着做好。②小李热心善良。小李热心地和将军组成“互助组”,总是想要多做一些减轻别人的负担,还关心将军的身体。③小李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他的面貌代表着新时代青年的面貌,给人以活力和希望。 9.①用环境烘托出劳动工地的雄伟,暗含对众人齐心劳动场景的热烈讴歌。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爆破工作比喻成两个炮群在发射,生动形象地彰显了工地上热烈的劳动氛围,催人奋进。③借用广播歌曲的歌词,表达了将军的心声,赞美了将军那颗回归人民、心系人民的赤子之心。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将军与青年战士小李的劳动互动,生动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官兵同心的感人场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将军放下身份、忘我劳动,体现了革命干部朴实无华的品质;小李热情活泼、认真负责,代表着新一代建设者的朝气。作品巧妙运用劳动场景中的细节描写(如抬筐争执、背心数字等),既展现了人物性格,又折射出时代精神。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他也有脾气不好的缺点”错误。这些行为说明小李负责任,乐于助人,而不是说明他脾气不好。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与刘处长的鲜明对比”错误。开篇写刘处长要帮林部长背包,林部长拒绝,并不是为了形成鲜明对比来塑造林部长形象,主要是自然地引出故事,展现林部长作为普通劳动者去工地的情景等。所以,开篇写刘处长,并没有与林部长形成对比。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热心善良,体贴他人:小李主动邀请将军组成“互助组”,担心将军晒破皮而拿衣服,细致分享多喝开水、烫手脚等生活经验,还偷偷把抬筐绳子往后移以多承担重量,处处为他人着想,让将军感受到真诚的关怀。
②热爱劳动,责任心强:小李干活积极,挑土时“颤颤悠悠”却不停歇,抬土时像在球场一样充满干劲;还主动关注工地问题,提醒“别乱扔空筐子,砸着人”“嫌装料的人少了,窝工”,把工地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展现出强烈的集体责任感。
③天真纯粹,充满活力:小李开玩笑时的“小虎牙”、介绍经验时的认真劲儿、返回时“放开嗓子叫一阵”的活泼,都透着孩子气的纯粹;他身上的青春朝气与劳动热情,感染了将军,也让将军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与希望。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环境描写烘托雄伟氛围,彰显劳动价值:“乌黑的雷雨云”,大坝“仿佛是一只泊在海里的大军舰”,用壮阔的自然与工程景象,衬托出工地劳动的宏大与庄严。
②“炮群在集中发射”“花朵似的烟云”,运用比喻修辞,将爆破声与烟雾转化为富有美感的画面,热烈的劳动氛围中暗含对劳动者齐心建设的讴歌。
③歌曲歌词呼应主题,凸显人物初心:“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的歌词,既是对将军“从军事重地到普通劳动者”身份转变的呼应,也点明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一份子”的初心,让将军的情感与劳动群体的精神共鸣,深化了“普通劳动者”的主题。
10.CFH 11.C 12.D 13.(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2)因此君主广泛地听取和采纳意见,那么权贵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而下层的情况能够向上传达了。 14.①晏子认为忠臣应能让君主采纳善言良策,避免君主陷入危难。②魏征认为忠臣以死谏言,这并不能使国家免于灭亡,他主张做“良臣”,强调君臣协作。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忠臣”展开深刻探讨:晏子认为忠臣应纳善于君而非盲目殉主,强调进谏实效;魏征则区分“良臣”与“忠臣”,主张君臣同心共治。二者差异折射出从春秋到唐代君臣关系的演变——晏子侧重臣子职能边界,魏征追求政治共同体理想。唐太宗以“明镜”喻谏臣,倡导“兼听则明”,与晏子的实用主义形成呼应,共同勾勒出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中谏诤文化的多维面向。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君主刚愎自用,拒绝纳谏,自认为贤明,而他的臣子阿谀奉承,顺从旨意,那么君主一旦亡国,臣子又岂能独自保全!
“苟”是表假设的连词,主语是“其君”,谓语是“愎谏自贤”,应在C处断开;
“其臣阿谀顺旨”,主语是“其臣”,谓语是“阿谀顺旨”,应在F处断开;
“君既失国”,主语是“君”,“既”是状语,谓语是“失”,宾语是“国”,应在H处断开。
故选C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的能力。
A.正确。表示被动,被/发现,看出。句意:进言被采纳。/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
B.正确。逃跑/丢失。句意:君主逃亡时臣子去送行。/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比喻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
C.错误。都是名词作状语,当面/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在朝廷上当面指责对方的过错并据理力争。/却能向上吃泥土。
D.正确。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人主为何而明”/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句意:君主做什么才能贤明呢?/不通晓句读。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体现出他纳谏的决心”错误。“必待忠臣”体现出他认识到忠臣进谏的重要性,而非“纳谏的决心”。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众人”,一般人;“下”,低于;“耻”,以……为耻。
(2)“是故”,因此;“壅蔽”,堵塞蒙蔽;“上通”,向上传达。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根据“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可知,晏子认为忠臣要让君主采纳自己的善言良策。当君主能听从臣子的建议时,就可以避免灾难和流亡,那么臣子自然无需在君主有难时殉死,在君主流亡时护送。
(2)根据“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可知,像稷、契、皋陶这类臣子,能与君主齐心协力,君臣都能享受尊荣,他们是“良臣”;而像龙逢、比干那样,在朝廷上当面直言谏诤君主,最终自身被杀、国家灭亡的,是魏征所定义的“忠臣”;“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他希望自己成为能与君主和谐相处、共同创造良好局面的良臣,而不是那种虽有直言勇气但结局悲惨的“忠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齐侯向晏子询问道:“忠臣是如何侍奉他的君主的呢?”晏子回答说:“君主有难时不殉死,君主逃亡时不送行。”齐侯说:“我划分土地来封赏他,赐予爵位使他显贵,君主有难他却不殉死,君主逃亡他却不送行,这样能称作忠臣吗?”晏子回答说:“进言被采纳,那么君主终身都不会遭遇灾难,臣子又何必去殉死呢!臣子的谋略被君主听从,那么君主终身都不会逃亡,臣子又何必去送行呢!如果臣子的进言不被采用,君主有难时臣子去殉死,这是胡乱地送死;臣子的劝谏不被听从,君主逃亡时臣子去送行,这是虚伪的行为。所以,忠臣能够使君主采纳好的建议,却不会和君主一起陷入灾难之中。”
材料二:
唐太宗贞观元年十二月,有人告发右丞魏征偏袒他的亲戚,皇上派御史温彦博去审查这件事,没有发现(他有)违法的事。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不注意留下痕迹,远远地避开嫌疑,他内心虽然没有私心,但也有值得责备的地方。”太宗就命令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且说:“从今以后做事应当留下痕迹。”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体,应当相互竭尽诚心;如果君臣上下都做事留痕迹,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我不敢接受这个诏令。”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对此感到后悔了。”魏征拜了两拜说:“我有幸能够侍奉陛下,希望陛下让我成为良臣,而不要让我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什么不同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他们和君主齐心协力,都享有尊贵和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逢、比干,在朝廷上当面指责对方的过错并据理力争,最终自身被杀、国家灭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太宗听后很高兴,赏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贞观二年春正月,太宗问魏征说:“君主做什么才能贤明呢?怎么做会变得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能明智,只听信单方面的话就会昏庸。从前尧帝诚恳地询问民间的疾苦,所以有苗氏的恶行能够被他知道。舜帝能使自己的眼睛看得更明白,耳朵听得更清楚,所以共工、鲧、驩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只相信赵高,结果导致望夷宫之祸;梁武帝只相信朱异,结果遭受台城之辱;隋炀帝只相信虞世基,最终引发彭城阁之变。因此君主广泛地听取和采纳意见,那么权贵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而下层的情况能够向上传达了。”太宗说:“说得好。”
太宗容貌英俊刚毅,大臣们进见他时,都举止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后,每当看到有人奏事,必定和颜悦色,希望能够听到大臣们的规谏。太宗曾经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凭借明亮的镜子;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定要依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拒绝纳谏,自认为贤明,而他的臣子阿谀奉承,顺从旨意,那么君主一旦亡国,臣子又岂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来保住自己的富贵,隋炀帝被杀后,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你们应当以此为戒,事情有得有失,不要吝惜把话都说出来!”
15.C 16.①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②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③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解析】15.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错误,应为“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
全篇通过描绘农者在春耕时分的一片忙碌之景,在写劳动者的同时也用适当的笔调渲染了春日的景色。
首联“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意思是,从开动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颔联“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意思是,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耕种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这两联描写春耕的忙碌,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意思是,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家庭和睦,景色优美,描绘了一幅和谐农家生活的图景。
尾联“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意思是,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直接指出政令繁多于农事无益,农民和农事需要的还是风调雨顺,批判了政令繁多的现状。
17.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呦”“苹”“生”“假”。
18.A 19.C 20.B
【解析】18.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语境是说毛泽东诗词中中国文化元素很多,应选“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波诡云谲”,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根据上文提到的“中国历史”,应使用“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因前面有“使人”,故应选用“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将古代和今天连接在一起。“通今博古”,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此处形容“毛泽东诗词”,应用“贯通古今”。
故选A。
19.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此题解答有两个要点。一是这些意象应该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因为只能诗人先创造,读者才能借此寄寓情感,所以排除A、B;二是“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之间的正确语序,因为要先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才会便于理解,才会更易于交流,排除D。
故选C。
20.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为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A项,缺少介词导致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可在“读者”前添加介词“使”。
C项,“毛泽东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不合逻辑,应是“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
D项,“剖析”与“疾苦与心声”、“体察”与“形势与任务”搭配不当。
故选B。
21.答案一:无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把连续的动作“呼吸”“走道”“看”“听”组合起来,无停顿,形成快读,给人一种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意味(节奏角度);传达出作者在山中巨大的愉悦和幸福感(情感角度)。
答案二:有标点句表达效果更好。逗号标示的停顿将四个动作间隔开,单一个动作都能感受到来自山中的幸福感。(情感角度)“呼吸”与“走道”用逗号,停顿较长,节奏舒缓;“张眼看”与“耸耳听”用顿号间隔,停顿较短,说明“看”与“听”融合度高,感受自然贴切。(节奏角度) 22.“纵容”本带有贬义的感彩,在本句中化为褒义,贬词褒用。这里写出作客山中之人任由满腮胡须如苔藓般自然生长,不加剔除,表达出不受羁绊、畅享自由的自得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