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政治(B卷)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政治(B卷)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B卷)
一、单选题
1.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这一时期常见的石器有石斧、石铲、刀、凿、矛等。由此推断,仰韶文化时期( )
①人们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 ②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③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作 ④人们结成平等互助的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原始人小萌在路上撞到了一头猎物,由于不能一个人上前打猎,他只好做记号跟着猎物,看到猎物停留,小萌赶紧原路跑回,告诉族人,于是大家沿着小萌的记号,齐心协力捕到猎物。这头猎物只能是( )
①被氏族成员共同占有
②被氏族长独自享用大半部分
③被撕成肉块分给大家
④被氏族成员用文字予以记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关于下列现象:①改进生产工具②阶级③私有制④国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看,正确的有( )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 B.缴纳沉重的苛捐杂税
C.残暴的君主专制 D.农民完全依附于地主
5.我国明朝中后期,苏州、杭州的丝织业,不仅有分工精细的手工工场,而且在城市和乡镇出现了买卖劳动力的市场。这说明( )
①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消亡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③农民阶级都转变成无产阶级
④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向前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调查显示,1979至2024年,美国企业顶层1%高管的年工资增长了145%,底层90%工人的年工资仅增长16%。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 )
①大量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②劳动人民支付能力下降
③社会生产的商品相对过剩
④资产阶级缩小生产规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下列选项能直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资本家依靠暴力抢夺农民的土地
②英国对清王朝发动鸦片战争
③资产阶级处死在位国王夺取政权
④资本家缩短劳动时间延缓危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突飞猛进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是( )
A.空想社会主义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9.上述材料中的“它”系指( )
A.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奴隶主阶级 D.生产力发展停滞
10.资产阶级不能再统治下去的根源是( )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日益悬殊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受到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
D.资产阶级的生产组织能力日益低下
11.回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路,中国人民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是( )
①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③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④争取全面小康、人民幸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为了探索复兴之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骨干分子前赴后继进行了各种尝试,但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尝试都不成功的原因是( )
①中国的革命力量尚未出现
②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镇压
③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
④封建主义的势力不够强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2024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策划了“城市·光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展映单元。通过观影,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成立( )
①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②为新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③让中国改天换地,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1939年12月,中共二大提出中国革命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可见( )
①通过民主革命,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③民主革命的胜利,使我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④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有( )
①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6.下表反映了1952年与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占比变化。(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3》《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这一变化直接表明( )
经济成份 1952年占比 1956年占比
公有制工业 44.7% 98.8%
个体农业 96% 3.7%
私营商业 57.4% 4.2%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
③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在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下列关于“两次结合”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第二次结合”,要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③“第一次结合”,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第二次结合”,要找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1824年,英国罗伯特·欧文变卖全部家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新和谐公社”,实行财产公有、平等劳动与按需分配制度,公社成员按年龄分工协作。然而,因社员内部矛盾、劳动分配不均及资金短缺,公社仅维持4年后宣告破产。这一实践说明( )
①社员的内部矛盾是空想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源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③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④未发现社会发展规律是公社破产的主要原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依靠暴力掠夺获取资本和劳动力
②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
③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受雇于资本家
④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老祖宗不能丢,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②老祖宗不能丢是指坚持马列主义不动摇
③《共产党宣言》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可以有自身特殊的利益
④《共产党宣言》主张无产阶级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最近四五十年来,《共产党宣言》所分析的那些西方国家,不但没有出现行将灭亡的预兆,相反显现出继续发展的潜力。因此,有人怀疑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下列选项能用来说服怀疑者的有( )
①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无可撼动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生机盎然
③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不可逆转
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命运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2024年9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创下了全球最远纪录,使世界为之震撼。此次成功试验不仅展现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是科研人员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生动体现。“两弹一星”精神( )
①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③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支撑
④鼓舞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不用向其他国家学习
③只要正确反思、以史为鉴,历史的波折也能成为未来发展的宝贵经验
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曲折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奴隶社会,专门从事管理国家事务、组织生产、进行科学文化工作等脑力劳动的,主要是贵族和奴隶主;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他们主要是奴隶。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可以被统治者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处死。
材料二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使用石器,人们共同劳动才能生存下去。而古代埃及已进入奴隶社会,在建造法老胡夫陵墓金字塔时,由10万人组成一班,每班服役3个月,共花费20年才建成。显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奴隶制,使用相对先进的金属工具,集中众多的人力,才能实现大规模的简单协作,完成原始社会所不能完成的工程。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简述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从生产力角度,说明奴隶社会能完成原始社会所不能完成的工程的原因。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苏俄的革命道路,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二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不同于苏俄的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原因。
(2)从“判断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我们现在也还处在革命中,但革命的性质不同于过去。现在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为什么说1956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
(2)结合材料,请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谈谈对我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于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实践意义,高一学生小华围绕小论文“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意义》搜集到以下材料:
《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发表以来,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进程。《宣言》催生了首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并成为其行动纲领,直接指导了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并成为后续国际工人组织的行动指南。列宁以《宣言》为指导发展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建立首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运用《宣言》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最终建立新中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得益于从《宣言》中汲取反抗压迫的理论武器。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压力,推行福利政策、八小时工作制的劳工保护、反垄断法等改良措施,但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贫富差距引发的工人罢工游行仍此起彼伏。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主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替小华完成小论文。要求:提取材料恰当、知识运用准确、逻辑思维清晰、层次结构合理,字数200字左右。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A D C A D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C B D A D D D
题号 21 22 23
答案 C B B
24.(1)奴隶成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可以被统治者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处死,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原始社会使用石器;(或旧石器与新石器)奴隶社会使用金属工具。相对先进的生产工具推动奴隶社会实现大规模的简单协作,这些都提高了劳动效率,所以奴隶社会能完成原始社会所不能完成的工程。
25.(1)具体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原因:以马列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推动马列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①判断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6.(1)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共八大也指出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所以1956年的中国面目已完全变了。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启发我们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7.《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必要性,在《宣言》的指导下,世界上首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得以成立,并领导了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在《宣言》的指引下,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此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对此,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压力,采取了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由于这些措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无产阶级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不会改变。无产阶级应以《宣言》为指导,在所属政党的领导下,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直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