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多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多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多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第一关: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24五上·沛县期中)光只能在透明的介质中传播。(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并非只能在透明介质中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比如太阳光就是穿过真空的宇宙空间到达地球的。透明介质(如水、玻璃)能让光顺利通过,但不透明的介质会反射或吸收光。题目说法错误。
2.(2024五上·沛县期中)反射后的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反射后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题目说法错误。
3.(2024五上·沛县期中)在完全黑暗的房间待一段时间后,等眼睛适应了黑暗环境,就能看到房间里的东西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完全黑暗的房间没有任何光线,即使眼睛适应黑暗,也没有光线可感知,无法看到东西。题干说法错误。
4.(2024五上·沛县期中)夜视仪在“黑暗”的环境中,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夜视仪能捕捉人眼看不见的不可见的红外线,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再通过显示装置呈现,从而让人在黑暗中看到物体。题干说法正确。
5.(2024五上·沛县期中)太阳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一种七色光,散射后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集中起来则为白光。题目说法正确。
6.(2024五上·沛县期中)将一束光斜射照向水面,光束进入水中后,没有改变方向。(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将一束光斜射照向水面,光束进入水中后,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7.(2024五上·沛县期中)沙漠地区常见的“石蘑菇”,是风作用的结果。(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石蘑菇” 是风蚀地貌的典型代表。强风携带沙粒对岩石下部侵蚀更强烈,位置处于下部易与地面摩擦,沙粒浓度高;而上部侵蚀较弱,长期作用后形成上宽下窄的 “蘑菇” 形态。
8.(2024五上·沛县期中)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视物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与接收”。除光源外,绝大多数物体本身不发光,需反射太阳或其他光源的光,这些反射光进入人眼后,经视觉系统处理形成图像。
9.(2024五上·沛县期中)火山现象只会在陆地上发生,不会在海底发生。(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海底同样存在火山现象,且海底火山数量远超陆地。海底火山喷发可能形成海山、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部分深海火山还会伴随热液喷口等特殊地质活动。
10.(2024五上·沛县期中)实验时,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激光笔的光线能量集中,且具有高度方向性。照射眼睛时,强光会灼伤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因此实验中严禁此类操作。
11.(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球表面的地形一直都没有变化过。(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形处于持续变化中。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外力作用有风蚀、水蚀、沉积共同塑造地形,如喜马拉雅山仍在隆起,黄河三角洲不断扩大。
12.(2024五上·沛县期中)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发现火山喷发前会先喷热气,岩浆喷发时还会伴随产生大量气泡。(  )
【答案】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可以用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发生的反应先产生气体可以模拟热气,气体推动 “模拟岩浆” 喷发时,会伴随大量气泡产生。题干说法正确。
13.(2024五上·沛县期中)在“制作一个潜望镜”的实验中,使用的镜子是凸面镜。(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的是平面镜的反射原理。两面平面镜需呈 45° 角放置,光线经两次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从而实现 “低处观察高处”。凸面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无法完成定向反射,不适合制作潜望镜。
14.(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圈层。(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 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其主要组成物质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题干说法正确。
15.(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会使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沉积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呈水平分布,上面的较新、下面的较老。
16.(2024五上·沛县期中)长方体鱼缸里只有一条鱼,调整观察角度,在鱼缸的拐角处可以看到两条鱼。(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鱼缸拐角处有两个相邻的玻璃面,鱼反射的光会分别透过这两个玻璃面发生折射,进入人眼后形成两个不同的虚像,因此能看到两条鱼。题干说法正确。
17.(2024五上·沛县期中)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
【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戈壁滩的形成与风力搬运作用密切相关。大风或洪水将岩石破碎后的细沙、泥土搬运至远方,而重量较大的砾石因难以被搬运而留存,长期堆积形成戈壁滩。
18.(2024五上·沛县期中)我国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河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长江流经上游时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后因河道变宽、水流减缓,泥沙逐渐沉积。长期沉积的泥沙不断堆积,最终形成了广阔的长江三角洲平原。
19.(2024五上·沛县期中)河水会侵蚀河床及两岸,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泥土会沉积下来。(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水具有侵蚀和沉积双重作用。水流较快时,动能较大,会侵蚀河床及两岸,带走泥土;当水流减缓一般在河道弯曲处或下游,动能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土便会沉积下来。
20.(2024五上·沛县期中)把房间里的墙壁涂成白色,并不会使房间更明亮。(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白色墙壁对光的反射能力强可以反射多种色光,能将照射到墙面的光反射到房间各个角落,增加房间内的光线亮度。而深色墙壁会吸收更多光线,使房间更暗。
21.(2024五上·沛县期中)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处往往会形成平原。(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流上游水流急,会携带大量泥沙;到下游和入海口时,水流变慢,泥沙逐渐沉积,长期堆积就形成了平原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题干说法正确。
22.(2024五上·沛县期中)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无法继续传播,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阴影。(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被挡住,无法继续向前传播,物体后方光照不到的区域就会形成影子(阴影)。题干说法正确。
23.(2024五上·沛县期中)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
【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质活动中较为剧烈和快速的过程,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对地形地貌造成显著的改变。而风化作用是通过持续的风力侵蚀逐渐改变地面形态的过程,因此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而长期的。
24.(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图
【解析】【分析】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25.(2024五上·沛县期中)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科学家利用 “激光反射测距法” 测量地月距离。将激光束射向月球表面的反射镜;入阿波罗登月时放置的反射器,测量激光往返地月的时间,再根据 “距离 = 速度 × 时间 ÷2”计算出地月距离。
26.(2024五上·沛县期中)水土流失会形成一些大平原,所以水土流失没有危害。(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等。
27.(2024五上·沛县期中)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有害的。(  )
【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害影响包括摧毁建筑、污染空气、引发灾害;但也有有利影响,如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肥沃土壤,火山活动还可能形成地热资源、宝石矿产等。
28.(2024五上·沛县期中)探究水的作用时,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有颜色的沙子。(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在探究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实验中,在土壤表面撒有颜色的沙子,可更清晰地观察到水流动时沙子的移动轨迹,从而直观判断水的搬运作用,便于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29.(2024五上·沛县期中)山区地震会导致山体滑坡,容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山区地震会使山体岩石松动、破裂,进而引发山体滑坡。滑坡产生的大量土石可能阻塞河道,形成临时的湖泊也叫堰塞湖,堰塞湖若溃决可能引发洪水灾害。
30.(2024五上·沛县期中)土地被侵蚀是流水、风等自然界的力量造成的,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会造成土地被侵蚀。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因为流水、风等自然界的力量土地被侵蚀,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环境影响很大,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会影响土地侵蚀,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二、第二关: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31.(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钻石 C.燃烧的蜡烛
【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A :月亮反射太阳光,不属于光源;
B :钻石反射光线,不属于光源;
C :燃烧的蜡烛自身发光,属于光源。
32.(2024五上·沛县期中)从地形图上看,我国的地势___________。
A.西低东高 B.西高东低 C.东西差别不大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从我国地形图可见,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的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有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呈现 “西高东低” 的特点,且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33.(2024五上·沛县期中)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是一种(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线直射 C.光的反射
【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也就是光的折射。我们看到水面处的铅笔 “折断”,正是因为铅笔水下部分的光经折射后改变方向,导致眼睛判断的位置与实际位置有偏差,并非真的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选A。
34.(2024五上·沛县期中)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不能穿过(  )。
A.玻璃 B.透明塑料袋 C.树木
【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可穿过透明物体的有玻璃和透明塑料袋,但无法穿过不透明物体。树木属于不透明物体,会阻挡光的传播,因此光不能穿过树木。故选C。
35.(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列描述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世界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B.世界上陆地有大有小,有的被海洋隔开
C.世界上陆地面积很大,远远超过海洋面积
【答案】C
【知识点】地图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 71%,陆地面积约占 29%,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因此 C 选项描述与实际不符。A、B 选项均为正确描述。
36.(2024五上·沛县期中)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可以得到(  )。
A.黑光 B.白光 C.紫光
【答案】B
【解析】【解答】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这叫光的色混现象。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色混现象。
37.(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列例子不能用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来解释的是(  )。
A.日食和月食
B.影子的形成
C.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答案】C
【解析】【解答】日食、月食和影子的形成都是因为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
【分析】本题考查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现象。
38.(2024五上·沛县期中)小明捡到一块岩石,查阅资料后发现是花岗岩,请问花岗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答案】A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
【解析】【分析】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它由地下深处的岩浆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主要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故选A。
39.(2024五上·沛县期中)我国地形多样,从地形图可以看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
A.平原 B.盆地 C.山地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多样,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33%,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地形类型;高原占 26%,盆地占 19%,平原占 12%,丘陵占 10%。故选C。
40.(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列选项中,没有利用反射原理的是( )。
A.家用穿衣镜 B.放大镜 C.汽车反光镜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家用穿衣镜是平面镜,利用光的反射成像;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是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放大物体,未利用反射;符合题意。
C: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通过光的反射扩大视野;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2024五上·沛县期中)在“光照射烟雾的探索”实验中,关于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线香被点燃后,始终无法观察到光束
B.水槽中线香的烟气不断增多的过程中,光束越来越明显
C.只有线香的烟气充满整个水槽后,才能观察到光束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在 “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实验中,烟雾中的微小颗粒可使光发生 “漫反射”,从而显现出光束。A 选项 “始终无法观察到光束” 错误;C 选项 “充满整个水槽才可见” 错误,烟气增多时,反射光的颗粒增多,光束会越来越明显,故选B正确。
42.(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面哪个地形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
A.长白山天池 B.东非大裂谷 C.敦煌雅丹地貌
【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 :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
B :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
C :敦煌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形成的。
因此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是长白山天池。故选A。
43.(2024五上·沛县期中)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地震的作用 C.流水侵蚀
【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烈,长期冲刷后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风力侵蚀主要影响干旱地区,地震作用并非沟壑形成的主要原因,故 C 正确。
44.(2024五上·沛县期中)某科学小组做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戴上护目镜
B.将番茄酱倒入土豆泥小洞后,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C.借用别的小组的酒精灯直接点燃本组的酒精灯
【答案】C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使用有严格安全规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引燃另一个酒精灯,这样易导致酒精溢出,引发火灾;需用火柴点燃。而戴护目镜可防止 “岩浆”(番茄酱)喷出伤眼;封洞口模拟火山口结构,都是正确做法。故选C。
45.(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面
B.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C.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 地震时,应保持冷静判断周围环境,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 如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面 );远离危险处(窗户、玻璃、电源等地方);关闭电源、电气防意外发生;不可乘坐电梯等。故不符合做法的是选项C。
三、我会实验。
46.(2024五上·沛县期中)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用夹子固定卡纸,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纸屏,把手电筒放在卡纸前,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如下表所示:
(1)若   会在纸屏上看到光斑;若   不会在纸屏上看到光斑。
A.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B.移动中间一张卡纸,将小孔错开
(2)请在上图分别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3)实验的结果说明:   。
【答案】(1)A;B
(2)
(3)光沿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的行进特点与小孔位置的关系。当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A) 时,手电筒发出的光能够依次穿过三个小孔,最终投射到纸屏上形成光斑。
当移动中间一张卡纸,将小孔错开(B) 时,光无法同时穿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小孔,因此纸屏上不会出现光斑。
(2)左图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从手电筒光源出发,画三条带箭头的直线,依次穿过三个在同一直线上的小孔,最终指向纸屏上的光斑位置,箭头方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是从光源到纸屏。
右图的小孔错开;从手电筒光源出发,画三条带箭头的直线,第一条直线穿过第一个小孔后,因中间小孔位置错开,无法继续穿过,另外两条直线同理,均不能到达纸屏,仅能显示光在穿过第一个小孔后的直线传播路径,且终止于中间卡纸或其他障碍物处。
(3)实验中,仅当三个小孔在同一直线时,光才能到达纸屏形成光斑;小孔错开后,光无法到达纸屏。这一现象直接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方向传播的。
(1)在同种均质物质中,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的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因为小孔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移动中间一张卡纸,将小孔错开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因为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无法看到光斑。
(2)在同种均质物质中,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当移动中间一张卡纸,将小孔错开时,光线就通不过中间的纸张,也就不能到达纸屏上。
(3)在以上实验中,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四、我会制作。
47.(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面是某同学制作潜望镜的步骤,分析并回答问题。
A.在纸盒两个长边边缘处各画一条直线。
B.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
C.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边缘处各画一条斜线,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D.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
E.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1)写出正确的制作顺序   。
(2)请在图中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答案】(1)ACDBE
(2)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1)A(画长边直线):第一步需在纸盒上标记基础定位线,为后续画斜线(确定镜子角度)提供参照,是制作的基础准备。C(画两端斜线):潜望镜的核心是两面呈 45° 角的平面镜,需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画出斜线(与长边成 45°),明确镜子的安装位置和角度。
D(剪开斜线):按照画好的斜线剪开,形成可插入镜子的开口,为后续安装镜子做准备。
B(插入镜子):将两面镜子插入剪开的开口,且保持反射面相对(确保光线能经两次反射传播),完成核心部件的组装。
E(开观察窗口):在镜子反射面前开窗口,保证入射光能进入潜望镜、反射光能传递到观察者眼中,是使用前的最后步骤。
因此,正确顺序为 ACDBE。
(2)潜望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工作,光的传播路线需满足 “两次 45° 反射”。从潜望镜下方窗口画一条水平向右的入射光线模拟观察者前方的物体反射光,光线射向下方平面镜的反射面。以入射点为顶点,画平面镜的法线垂直于镜面的虚线,根据 “反射角 = 入射角”,画出与法线成 45° 角的第一次反射光线,方向斜向左上方,射向上方平面镜的反射面。在上方正射点处同样画出法线,再按 “反射角 = 入射角” 画出第二次反射光线,方向水平向左,从潜望镜上方窗口射出,最终到达观察者眼中。
(1)潜望镜是利用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而看见物体的,潜望镜的制作方法是A.准备一个长纸盒,在两个长边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C.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D.用剪刀将沿着与小镜片相同宽度的4条线剪开。B.把两面镜子分别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E.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在镜面上时传播路线会被改变,潜望镜中就利用了光遇到平面镜能反射的原理。
五、我会填空。
48.(2024五上·沛县期中)A.沉积岩 B.地核 C.变质岩 D.火山喷发
E.地壳 F.岩浆岩 G.地幔 H.地震
请从上表选择合适的词汇,将词语前的序号填在下面各题中。
(1)在下图标出地球的结构名称。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3)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   和   让我们感受到。
【答案】(1)
(2)A;C;F
(3)D;H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1)地球从外向内可分为三个主要圈层。最外层的是地壳,底壳由岩石组成的固体薄层;中间层是地幔,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最内层是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2)组成地壳的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三大类。沉积岩由地表的碎屑、沉积物等经压实、固化形成有石灰岩、砂岩;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下形成新岩石,有大理岩、片麻岩;岩浆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有花岗岩、玄武岩。
(3)地壳运动和岩浆涌动会通过地表可感知的现象体现。火山喷发是岩浆受压力作用,突破地壳喷出地表的现象,是岩浆活动的直接表现;地震是地壳岩层因受力断裂、错动而产生的振动,是地壳运动的常见表现。
(1)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与地壳一起构成了岩石圈。地核是地球的最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沉积岩(A)、变质岩(C)和岩浆岩(F)。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形成的。沉积岩通常包含化石,并且层状结构明显。
变质岩是由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例如,页岩在高温高压下可以转变为片麻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侵入岩浆岩,而玄武岩是一种常见的喷出岩浆岩。
(3)地壳并不是静止的,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些运动可以火山喷发(D)和地震(H)被我们感知到。当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到地表并喷发出来时,就会发生火山喷发。这是地球内部热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地壳的运动,特别是板块边缘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地震是地壳突然释放能量的结果,表现为地面震动。
六、我会分析。
(2024五上·沛县期中)小明为了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两个盘子,两个盘中分别做好小山丘模型,一个没有植物覆盖,另一个有植物覆盖,其他条件相同。
②用喷壶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49.这是一个(  )实验。
A.对比 B.模拟 C.既有对比又有模拟
50.在实验过程中,洒水模拟(  )。
A.洪水 B.降雨 C.河流
51.上述实验方案中两个组不同的实验条件是(  )。
A.小山丘地形 B.洒水量的多少 C.植物覆盖情况
52.在“雨水”对地表的侵蚀过程中,(  )很容易被径流带走。
A.石块 B.植被 C.黏土和细沙
53.在做该模拟实验时,土壤上的草最好是(  )。
A.原来种好的
B.临时放上去的
C.无所谓,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答案】49.C
50.B
51.C
52.C
53.A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该实验通过喷壶洒水、山丘模型模仿自然场景,属于模拟实验;同时设置了 “有植物覆盖” 和 “无植物覆盖” 两个实验组,通过对比探究植物的作用,又属于对比实验。因此实验兼具两种类型,故选C。
(2)实验目的是模拟 “雨水” 对地表的侵蚀,喷壶洒水的操作直接对应自然界中的降雨过程,而非洪水或河流。故选B。
(3)实验的探究主题是 “植物对侵蚀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需保证除 “植物” 外其他条件如山丘地形、洒水量等完全相同。因此两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植物覆盖情况,故选C。
(4)在侵蚀过程中,颗粒细小的黏土或细沙的重量轻、附着力弱,易被径流冲刷带走;石块重量大、植被根系固定土壤,均不易被带走。故选C。
(5)原来种好的草根系密集且深入土壤,能真实模拟自然植被固定水土的能力,实验效果明显;临时放的草根系未与土壤结合,无法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实验效果差。故选A。
49.该实验通过喷壶洒水、山丘模型模仿自然场景,属于模拟实验;同时设置了 “有植物覆盖” 和 “无植物覆盖” 两个实验组,通过对比探究植物的作用,又属于对比实验。因此实验兼具两种类型,故选C。
50.实验目的是模拟 “雨水” 对地表的侵蚀,喷壶洒水的操作直接对应自然界中的降雨过程,而非洪水或河流。故选B。
51.实验的探究主题是 “植物对侵蚀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需保证除 “植物” 外其他条件如山丘地形、洒水量等完全相同。因此两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植物覆盖情况,故选C。
52.在侵蚀过程中,颗粒细小的黏土或细沙的重量轻、附着力弱,易被径流冲刷带走;石块重量大、植被根系固定土壤,均不易被带走。故选C。
53.原来种好的草根系密集且深入土壤,能真实模拟自然植被固定水土的能力,实验效果明显;临时放的草根系未与土壤结合,无法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实验效果差。故选A。
1 / 1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多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
一、第一关: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24五上·沛县期中)光只能在透明的介质中传播。(  )
2.(2024五上·沛县期中)反射后的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3.(2024五上·沛县期中)在完全黑暗的房间待一段时间后,等眼睛适应了黑暗环境,就能看到房间里的东西了。(  )
4.(2024五上·沛县期中)夜视仪在“黑暗”的环境中,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
5.(2024五上·沛县期中)太阳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  )
6.(2024五上·沛县期中)将一束光斜射照向水面,光束进入水中后,没有改变方向。(  )
7.(2024五上·沛县期中)沙漠地区常见的“石蘑菇”,是风作用的结果。(  )
8.(2024五上·沛县期中)我们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
9.(2024五上·沛县期中)火山现象只会在陆地上发生,不会在海底发生。(  )
10.(2024五上·沛县期中)实验时,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
11.(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球表面的地形一直都没有变化过。(  )
12.(2024五上·沛县期中)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我们发现火山喷发前会先喷热气,岩浆喷发时还会伴随产生大量气泡。(  )
13.(2024五上·沛县期中)在“制作一个潜望镜”的实验中,使用的镜子是凸面镜。(  )
14.(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圈层。(  )
15.(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  )
16.(2024五上·沛县期中)长方体鱼缸里只有一条鱼,调整观察角度,在鱼缸的拐角处可以看到两条鱼。(  )
17.(2024五上·沛县期中)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
18.(2024五上·沛县期中)我国长江三角洲,是由长江河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
19.(2024五上·沛县期中)河水会侵蚀河床及两岸,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泥土会沉积下来。(  )
20.(2024五上·沛县期中)把房间里的墙壁涂成白色,并不会使房间更明亮。(  )
21.(2024五上·沛县期中)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处往往会形成平原。(  )
22.(2024五上·沛县期中)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无法继续传播,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阴影。(  )
23.(2024五上·沛县期中)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的。
24.(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形图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  )
25.(2024五上·沛县期中)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量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
26.(2024五上·沛县期中)水土流失会形成一些大平原,所以水土流失没有危害。(  )
27.(2024五上·沛县期中)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都是有害的。(  )
28.(2024五上·沛县期中)探究水的作用时,为了便于观察现象,可以在土壤表面撒上有颜色的沙子。(  )
29.(2024五上·沛县期中)山区地震会导致山体滑坡,容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
30.(2024五上·沛县期中)土地被侵蚀是流水、风等自然界的力量造成的,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会造成土地被侵蚀。
二、第二关: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31.(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月亮 B.钻石 C.燃烧的蜡烛
32.(2024五上·沛县期中)从地形图上看,我国的地势___________。
A.西低东高 B.西高东低 C.东西差别不大
33.(2024五上·沛县期中)放在杯子里的铅笔看起来在水面处被折断了是一种(  )现象。
A.光的折射 B.光线直射 C.光的反射
34.(2024五上·沛县期中)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不能穿过(  )。
A.玻璃 B.透明塑料袋 C.树木
35.(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列描述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世界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B.世界上陆地有大有小,有的被海洋隔开
C.世界上陆地面积很大,远远超过海洋面积
36.(2024五上·沛县期中)红、绿、蓝三色光混合可以得到(  )。
A.黑光 B.白光 C.紫光
37.(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列例子不能用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来解释的是(  )。
A.日食和月食
B.影子的形成
C.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38.(2024五上·沛县期中)小明捡到一块岩石,查阅资料后发现是花岗岩,请问花岗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39.(2024五上·沛县期中)我国地形多样,从地形图可以看出,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
A.平原 B.盆地 C.山地
40.(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列选项中,没有利用反射原理的是( )。
A.家用穿衣镜 B.放大镜 C.汽车反光镜
41.(2024五上·沛县期中)在“光照射烟雾的探索”实验中,关于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线香被点燃后,始终无法观察到光束
B.水槽中线香的烟气不断增多的过程中,光束越来越明显
C.只有线香的烟气充满整个水槽后,才能观察到光束
42.(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面哪个地形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
A.长白山天池 B.东非大裂谷 C.敦煌雅丹地貌
43.(2024五上·沛县期中)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地震的作用 C.流水侵蚀
44.(2024五上·沛县期中)某科学小组做模拟火山成因的实验,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戴上护目镜
B.将番茄酱倒入土豆泥小洞后,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C.借用别的小组的酒精灯直接点燃本组的酒精灯
45.(2024五上·沛县期中)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面
B.如果在一楼,就迅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
C.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三、我会实验。
46.(2024五上·沛县期中)在三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小孔,用夹子固定卡纸,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纸屏,把手电筒放在卡纸前,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如下表所示:
(1)若   会在纸屏上看到光斑;若   不会在纸屏上看到光斑。
A.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B.移动中间一张卡纸,将小孔错开
(2)请在上图分别画出光行进的路线。
(3)实验的结果说明:   。
四、我会制作。
47.(2024五上·沛县期中)下面是某同学制作潜望镜的步骤,分析并回答问题。
A.在纸盒两个长边边缘处各画一条直线。
B.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
C.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边缘处各画一条斜线,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
D.用剪刀将4条斜线剪开。
E.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1)写出正确的制作顺序   。
(2)请在图中画出光的传播路线图。
五、我会填空。
48.(2024五上·沛县期中)A.沉积岩 B.地核 C.变质岩 D.火山喷发
E.地壳 F.岩浆岩 G.地幔 H.地震
请从上表选择合适的词汇,将词语前的序号填在下面各题中。
(1)在下图标出地球的结构名称。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   、   和   三大类。
(3)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   和   让我们感受到。
六、我会分析。
(2024五上·沛县期中)小明为了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两个盘子,两个盘中分别做好小山丘模型,一个没有植物覆盖,另一个有植物覆盖,其他条件相同。
②用喷壶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49.这是一个(  )实验。
A.对比 B.模拟 C.既有对比又有模拟
50.在实验过程中,洒水模拟(  )。
A.洪水 B.降雨 C.河流
51.上述实验方案中两个组不同的实验条件是(  )。
A.小山丘地形 B.洒水量的多少 C.植物覆盖情况
52.在“雨水”对地表的侵蚀过程中,(  )很容易被径流带走。
A.石块 B.植被 C.黏土和细沙
53.在做该模拟实验时,土壤上的草最好是(  )。
A.原来种好的
B.临时放上去的
C.无所谓,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并非只能在透明介质中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比如太阳光就是穿过真空的宇宙空间到达地球的。透明介质(如水、玻璃)能让光顺利通过,但不透明的介质会反射或吸收光。题目说法错误。
2.【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反射后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题目说法错误。
3.【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完全黑暗的房间没有任何光线,即使眼睛适应黑暗,也没有光线可感知,无法看到东西。题干说法错误。
4.【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夜视仪能捕捉人眼看不见的不可见的红外线,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再通过显示装置呈现,从而让人在黑暗中看到物体。题干说法正确。
5.【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一种七色光,散射后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集中起来则为白光。题目说法正确。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将一束光斜射照向水面,光束进入水中后,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7.【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石蘑菇” 是风蚀地貌的典型代表。强风携带沙粒对岩石下部侵蚀更强烈,位置处于下部易与地面摩擦,沙粒浓度高;而上部侵蚀较弱,长期作用后形成上宽下窄的 “蘑菇” 形态。
8.【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人眼视物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与接收”。除光源外,绝大多数物体本身不发光,需反射太阳或其他光源的光,这些反射光进入人眼后,经视觉系统处理形成图像。
9.【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海底同样存在火山现象,且海底火山数量远超陆地。海底火山喷发可能形成海山、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部分深海火山还会伴随热液喷口等特殊地质活动。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激光笔的光线能量集中,且具有高度方向性。照射眼睛时,强光会灼伤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因此实验中严禁此类操作。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形处于持续变化中。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外力作用有风蚀、水蚀、沉积共同塑造地形,如喜马拉雅山仍在隆起,黄河三角洲不断扩大。
12.【答案】正确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可以用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发生的反应先产生气体可以模拟热气,气体推动 “模拟岩浆” 喷发时,会伴随大量气泡产生。题干说法正确。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的是平面镜的反射原理。两面平面镜需呈 45° 角放置,光线经两次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从而实现 “低处观察高处”。凸面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无法完成定向反射,不适合制作潜望镜。
14.【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 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其主要组成物质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题干说法正确。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壳运动会使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沉积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呈水平分布,上面的较新、下面的较老。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鱼缸拐角处有两个相邻的玻璃面,鱼反射的光会分别透过这两个玻璃面发生折射,进入人眼后形成两个不同的虚像,因此能看到两条鱼。题干说法正确。
17.【答案】正确
【知识点】风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戈壁滩的形成与风力搬运作用密切相关。大风或洪水将岩石破碎后的细沙、泥土搬运至远方,而重量较大的砾石因难以被搬运而留存,长期堆积形成戈壁滩。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长江流经上游时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后因河道变宽、水流减缓,泥沙逐渐沉积。长期沉积的泥沙不断堆积,最终形成了广阔的长江三角洲平原。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水具有侵蚀和沉积双重作用。水流较快时,动能较大,会侵蚀河床及两岸,带走泥土;当水流减缓一般在河道弯曲处或下游,动能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土便会沉积下来。
20.【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白色墙壁对光的反射能力强可以反射多种色光,能将照射到墙面的光反射到房间各个角落,增加房间内的光线亮度。而深色墙壁会吸收更多光线,使房间更暗。
21.【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河流上游水流急,会携带大量泥沙;到下游和入海口时,水流变慢,泥沙逐渐沉积,长期堆积就形成了平原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题干说法正确。
22.【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子
【解析】【分析】光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被挡住,无法继续向前传播,物体后方光照不到的区域就会形成影子(阴影)。题干说法正确。
23.【答案】正确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质活动中较为剧烈和快速的过程,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对地形地貌造成显著的改变。而风化作用是通过持续的风力侵蚀逐渐改变地面形态的过程,因此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是缓慢而长期的。
24.【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图
【解析】【分析】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25.【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科学家利用 “激光反射测距法” 测量地月距离。将激光束射向月球表面的反射镜;入阿波罗登月时放置的反射器,测量激光往返地月的时间,再根据 “距离 = 速度 × 时间 ÷2”计算出地月距离。
26.【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土壤耕作层被侵蚀、破坏,使土地肥力日趋衰竭;淤塞河流、渠道、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发生,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等。
27.【答案】错误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有害影响包括摧毁建筑、污染空气、引发灾害;但也有有利影响,如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肥沃土壤,火山活动还可能形成地热资源、宝石矿产等。
28.【答案】正确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在探究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实验中,在土壤表面撒有颜色的沙子,可更清晰地观察到水流动时沙子的移动轨迹,从而直观判断水的搬运作用,便于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
29.【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山区地震会使山体岩石松动、破裂,进而引发山体滑坡。滑坡产生的大量土石可能阻塞河道,形成临时的湖泊也叫堰塞湖,堰塞湖若溃决可能引发洪水灾害。
30.【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因为流水、风等自然界的力量土地被侵蚀,人类的生产生活对环境影响很大,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会影响土地侵蚀,人类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31.【答案】C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光源是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A :月亮反射太阳光,不属于光源;
B :钻石反射光线,不属于光源;
C :燃烧的蜡烛自身发光,属于光源。
32.【答案】B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从我国地形图可见,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的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有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呈现 “西高东低” 的特点,且大致分为三级阶梯。
33.【答案】A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也就是光的折射。我们看到水面处的铅笔 “折断”,正是因为铅笔水下部分的光经折射后改变方向,导致眼睛判断的位置与实际位置有偏差,并非真的折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选A。
34.【答案】C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光可穿过透明物体的有玻璃和透明塑料袋,但无法穿过不透明物体。树木属于不透明物体,会阻挡光的传播,因此光不能穿过树木。故选C。
35.【答案】C
【知识点】地图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占 71%,陆地面积约占 29%,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因此 C 选项描述与实际不符。A、B 选项均为正确描述。
36.【答案】B
【解析】【解答】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这叫光的色混现象。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色混现象。
37.【答案】C
【解析】【解答】日食、月食和影子的形成都是因为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
【分析】本题考查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现象。
38.【答案】A
【知识点】矿物的组成
【解析】【分析】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它由地下深处的岩浆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主要成分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之一。故选A。
39.【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我国地形多样,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33%,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地形类型;高原占 26%,盆地占 19%,平原占 12%,丘陵占 10%。故选C。
40.【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家用穿衣镜是平面镜,利用光的反射成像;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是凸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放大物体,未利用反射;符合题意。
C:汽车反光镜是凸面镜,通过光的反射扩大视野;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1.【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在 “光照射烟雾的探索” 实验中,烟雾中的微小颗粒可使光发生 “漫反射”,从而显现出光束。A 选项 “始终无法观察到光束” 错误;C 选项 “充满整个水槽才可见” 错误,烟气增多时,反射光的颗粒增多,光束会越来越明显,故选B正确。
42.【答案】A
【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A :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
B :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
C :敦煌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形成的。
因此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是长白山天池。故选A。
43.【答案】C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夏季多暴雨。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烈,长期冲刷后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风力侵蚀主要影响干旱地区,地震作用并非沟壑形成的主要原因,故 C 正确。
44.【答案】C
【知识点】酒精灯的使用
【解析】【分析】酒精灯使用有严格安全规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引燃另一个酒精灯,这样易导致酒精溢出,引发火灾;需用火柴点燃。而戴护目镜可防止 “岩浆”(番茄酱)喷出伤眼;封洞口模拟火山口结构,都是正确做法。故选C。
45.【答案】C
【知识点】安全常识
【解析】【分析】 地震时,应保持冷静判断周围环境,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 如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下面 );远离危险处(窗户、玻璃、电源等地方);关闭电源、电气防意外发生;不可乘坐电梯等。故不符合做法的是选项C。
46.【答案】(1)A;B
(2)
(3)光沿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传播
【解析】【分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的行进特点与小孔位置的关系。当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A) 时,手电筒发出的光能够依次穿过三个小孔,最终投射到纸屏上形成光斑。
当移动中间一张卡纸,将小孔错开(B) 时,光无法同时穿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小孔,因此纸屏上不会出现光斑。
(2)左图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从手电筒光源出发,画三条带箭头的直线,依次穿过三个在同一直线上的小孔,最终指向纸屏上的光斑位置,箭头方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是从光源到纸屏。
右图的小孔错开;从手电筒光源出发,画三条带箭头的直线,第一条直线穿过第一个小孔后,因中间小孔位置错开,无法继续穿过,另外两条直线同理,均不能到达纸屏,仅能显示光在穿过第一个小孔后的直线传播路径,且终止于中间卡纸或其他障碍物处。
(3)实验中,仅当三个小孔在同一直线时,光才能到达纸屏形成光斑;小孔错开后,光无法到达纸屏。这一现象直接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方向传播的。
(1)在同种均质物质中,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的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因为小孔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移动中间一张卡纸,将小孔错开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因为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无法看到光斑。
(2)在同种均质物质中,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当移动中间一张卡纸,将小孔错开时,光线就通不过中间的纸张,也就不能到达纸屏上。
(3)在以上实验中,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47.【答案】(1)ACDBE
(2)
【知识点】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1)A(画长边直线):第一步需在纸盒上标记基础定位线,为后续画斜线(确定镜子角度)提供参照,是制作的基础准备。C(画两端斜线):潜望镜的核心是两面呈 45° 角的平面镜,需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画出斜线(与长边成 45°),明确镜子的安装位置和角度。
D(剪开斜线):按照画好的斜线剪开,形成可插入镜子的开口,为后续安装镜子做准备。
B(插入镜子):将两面镜子插入剪开的开口,且保持反射面相对(确保光线能经两次反射传播),完成核心部件的组装。
E(开观察窗口):在镜子反射面前开窗口,保证入射光能进入潜望镜、反射光能传递到观察者眼中,是使用前的最后步骤。
因此,正确顺序为 ACDBE。
(2)潜望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工作,光的传播路线需满足 “两次 45° 反射”。从潜望镜下方窗口画一条水平向右的入射光线模拟观察者前方的物体反射光,光线射向下方平面镜的反射面。以入射点为顶点,画平面镜的法线垂直于镜面的虚线,根据 “反射角 = 入射角”,画出与法线成 45° 角的第一次反射光线,方向斜向左上方,射向上方平面镜的反射面。在上方正射点处同样画出法线,再按 “反射角 = 入射角” 画出第二次反射光线,方向水平向左,从潜望镜上方窗口射出,最终到达观察者眼中。
(1)潜望镜是利用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而看见物体的,潜望镜的制作方法是A.准备一个长纸盒,在两个长边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直线。C.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1厘米处各画一条斜线,在纸盒的对应面上重复画上面的线。D.用剪刀将沿着与小镜片相同宽度的4条线剪开。B.把两面镜子分别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E.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在镜面上时传播路线会被改变,潜望镜中就利用了光遇到平面镜能反射的原理。
48.【答案】(1)
(2)A;C;F
(3)D;H
【知识点】地壳的组成
【解析】【分析】(1)地球从外向内可分为三个主要圈层。最外层的是地壳,底壳由岩石组成的固体薄层;中间层是地幔,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最内层是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2)组成地壳的岩石根据成因可分为三大类。沉积岩由地表的碎屑、沉积物等经压实、固化形成有石灰岩、砂岩;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下形成新岩石,有大理岩、片麻岩;岩浆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有花岗岩、玄武岩。
(3)地壳运动和岩浆涌动会通过地表可感知的现象体现。火山喷发是岩浆受压力作用,突破地壳喷出地表的现象,是岩浆活动的直接表现;地震是地壳岩层因受力断裂、错动而产生的振动,是地壳运动的常见表现。
(1)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与地壳一起构成了岩石圈。地核是地球的最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沉积岩(A)、变质岩(C)和岩浆岩(F)。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形成的。沉积岩通常包含化石,并且层状结构明显。
变质岩是由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例如,页岩在高温高压下可以转变为片麻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侵入岩浆岩,而玄武岩是一种常见的喷出岩浆岩。
(3)地壳并不是静止的,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些运动可以火山喷发(D)和地震(H)被我们感知到。当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到地表并喷发出来时,就会发生火山喷发。这是地球内部热能释放的一种形式。地壳的运动,特别是板块边缘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地震是地壳突然释放能量的结果,表现为地面震动。
【答案】49.C
50.B
51.C
52.C
53.A
【知识点】降雨对土地带来的变化
【解析】【分析】(1)该实验通过喷壶洒水、山丘模型模仿自然场景,属于模拟实验;同时设置了 “有植物覆盖” 和 “无植物覆盖” 两个实验组,通过对比探究植物的作用,又属于对比实验。因此实验兼具两种类型,故选C。
(2)实验目的是模拟 “雨水” 对地表的侵蚀,喷壶洒水的操作直接对应自然界中的降雨过程,而非洪水或河流。故选B。
(3)实验的探究主题是 “植物对侵蚀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需保证除 “植物” 外其他条件如山丘地形、洒水量等完全相同。因此两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植物覆盖情况,故选C。
(4)在侵蚀过程中,颗粒细小的黏土或细沙的重量轻、附着力弱,易被径流冲刷带走;石块重量大、植被根系固定土壤,均不易被带走。故选C。
(5)原来种好的草根系密集且深入土壤,能真实模拟自然植被固定水土的能力,实验效果明显;临时放的草根系未与土壤结合,无法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实验效果差。故选A。
49.该实验通过喷壶洒水、山丘模型模仿自然场景,属于模拟实验;同时设置了 “有植物覆盖” 和 “无植物覆盖” 两个实验组,通过对比探究植物的作用,又属于对比实验。因此实验兼具两种类型,故选C。
50.实验目的是模拟 “雨水” 对地表的侵蚀,喷壶洒水的操作直接对应自然界中的降雨过程,而非洪水或河流。故选B。
51.实验的探究主题是 “植物对侵蚀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需保证除 “植物” 外其他条件如山丘地形、洒水量等完全相同。因此两组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植物覆盖情况,故选C。
52.在侵蚀过程中,颗粒细小的黏土或细沙的重量轻、附着力弱,易被径流冲刷带走;石块重量大、植被根系固定土壤,均不易被带走。故选C。
53.原来种好的草根系密集且深入土壤,能真实模拟自然植被固定水土的能力,实验效果明显;临时放的草根系未与土壤结合,无法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实验效果差。故选A。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