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港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港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答案】1. AD 2. C 3. B
4. ①守护文化精神,延续文化多样性,传承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底蕴、价值观与古老智慧;
②助力区域发展,抵御文化同质化,成为地方文化标识与旅游招牌,带动文旅经济及相关产业振兴;
③作为文化名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搭建文明对话桥梁,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与审美。(3分)
5. ①推动非遗融入日常:挖掘本地非遗与衣食住行的关联,如将传统技艺融入服饰设计、餐饮制作,在城市景观和社区装饰中融入非遗符号,让非遗成为民众日常可感知的部分。
②深化“非遗+”融合:打造非遗体验路线、非遗工坊与“非遗+民宿/节庆”项目,开发非遗研学游;推动非遗与文创、国货融合,开发非遗元素产品,助力本地传统产业升级,探索非遗与时尚领域合作;建设数字非遗馆,利用短视频、直播推广非遗,开展线上非遗教学。
③完善非遗生态:兼顾热门与小众非遗,通过展览、讲座等推广小众非遗;借力国际交流传播,组织本地非遗项目参与国际文化展会、艺术展演,将非遗打造成地方文化名片,同时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反哺非遗创新。(6分)
6. C 7. D
8. 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4分)
9. 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 A 11. D 12. B
13.(1) 能使手不验裂,药方是相同的。 有的人靠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4分)
(2)我宁愿在污浊小水沟里身心省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来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输快。(4分)
14.(共4分)
(1) 五石之顿不能用来盛水浆,制成器物,是“无用;但能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超越功利价值,以一种自由海遥的状态游于世间,为“有用”。
(2)栎社树不能满足为舟,为植为器之用,是“无用” ; 却因不符合世俗的功利之用而得以长寿,为“有用”.
15.D
16.(共4分)①珍视光阴,不负韶华;②刻苦奋进,努力求学;③读书求学,忍受孤独。
17. (共6分)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慎终如始 ④则无败事 ⑤谁家今夜扁舟子 ⑥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18.A 19. C 20.A
21.①:翻开历史的抗战长卷,那是一段浸透血泪的岁月。
修改:翻开抗战的历史长卷,那是一段浸透血泪的岁月。
序号⑤: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一人孤身奋战,胃里只有树皮和棉絮。
修改: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孤身奋战,胃里只有树皮和棉絮。
22. B
23. ①例如贾府当权人物贾政 ②除了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味外 ③认识它深广的社会内涵(“发现它丰富的社会意义”“认识它深刻地社会主题”之类亦可。)
四、写作(60分)
24.(不少于800字)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非遗的代代传承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是对生活的真挚热爱,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延续文化多样性、维护人类精神创造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非遗有力守护文化精神。京剧、黄梅戏、昆曲等传统表演艺术,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和合的精神境界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茶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和合共生的价值观。春节,以其丰富的习俗仪式,蕴含的团圆、和睦、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重建现代社会中日渐疏离的人际联结,成为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和精神纽带。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的物候经验、木构建筑抗震的榫卯技艺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传承着祖先应对自然的古老智慧,使传统文化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非遗积极助力区域发展。非遗以动态延续的姿态,有力抵御文化同质化危机,成为彰显地方特色的鲜明标识。江南的评弹、陕北的剪纸等,以其独特的地域美学,成为当地文化标签和旅游招牌。如今,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去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在南京感悟秦淮灯彩的国潮韵味……“非遗游”已成为旅游新趋势。浙江龙泉青瓷小镇将千年窑火转化为文旅经济等充分证明非遗可以成为地域振兴的文化引擎。
非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作为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非遗在国际交流中熠熠生辉。法国巴黎举办中国戏曲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书法特展、苏州缂丝技艺通过时装设计登陆巴黎高定时装周……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审美。春节期间,潮汕英歌舞再次走出国门,在法国和德国上演,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形成对话,凸显非遗作为文明对话桥梁的重要价值。
非遗的保护至关重要,活化利用也不可或缺,传承则是核心所在。当前非遗保护关键是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梁瑞《非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
材料二:
主持人:非遗是文化传承,也是生活方式。近年来,古老的非遗化身为时髦的文化符号,持续点燃年轻人消费热情。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到凤翔学木版年画……非遗体验成为旅游领域的全新热点。如何解码“非遗+”所激活的消费新动能?如何让非遗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魏鹏举:人民立场是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性原理,非遗本身就是百姓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当一度错位的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生活重新对位,非遗的人民性与新时代发展的国潮风不谋而合,作为小传统的非遗不仅与文明大传统相融为文化传承之复兴大潮,也与新时代新风尚相融为时尚生活之浩荡新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热,这种时代现象本身就意味深长;不仅体现了文化自觉自信,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是充满意义与内涵的居民消费升级指标。美好生活本质上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是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爆,既源于老百姓精神生活需求增长的激发,也来自物质消费升级的内生增长效应。
在具体实践中,非遗带动的文化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发展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非遗作为一种特定的人文经济已然蔚为大观,不仅非遗文创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意愿从事非遗传承创新的相关工作,非遗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社会就业相当可观。其二,“非遗+”所形成的综合效应与溢出效应日益显著,带动了有些传统行业焕新增长。比如,有了非遗的加持,传统餐饮业找到了一条更具内涵和品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其三,非遗赋能赋值国货潮品,助力民族工业走出了中国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精神力量,也打上了中国符号。在航天、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大国重器、新产业、新势力的发展中,既能看到非遗作为符号元素的“面子”,也能感受到中国非遗工匠精神的“里子”。
陆建非:从非遗演进的漫长历史来看,绝大多数非遗都“流失”了,仅有一小部分得以“流传”,而在这一小部分中,很大一部分又“流变”了。这就是当下的非遗真相。从传承传播的角度来说,一是非遗走进生活很重要。在衣食住行诸多方面,沪上随处可见到“海派非遗”的影子,比如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海派旗袍制作、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等。二是非遗需变为可操作、有用途的东西。例如鉴赏场域、比赛项目、节庆礼仪、包装方式等。三是不能只关注那些“热闹”的非遗,而忽视小众的、“安静”的非遗,比如书法、围棋、古琴等,也要尽力推广。
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手段、方法和渠道有很多,其中“生产性保护”和“消费性保护”契合非遗的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它会迅速激活民众消费动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文汇报《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遗之所以能保护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人类的精神创造力,主要是因为其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
B. 非遗以动态延续的姿态积极助力区域发展,成为地方特色的鲜明标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C. 非遗带动文化及相关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非遗文创市场化、“非遗+”的综合效应以及非遗赋能赋值国货潮品。
D.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它体现了文化的自觉自信和社会生活品质的整体提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非遗通过二十四节气传承农耕智慧,说明其已完全适应现代农业需求。
B. 材料二认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需依赖完全市场化,否则难以实现文化传承。
C. 材料二中“海派非遗”融入上海人们的日常生活,印证了非遗需“走进生活”的观点。
D. 两则材料均强调非遗的活化利用既要保持传统形式,又需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3. 下列不属于“非遗+”的一项是 ( )
A. 将传统刺绣技艺融入高定时装设计,登陆巴黎时装周进行展演。
B. 在博物馆举办二十四节气主题展览,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物和文献资料。
C. 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如AR技术,增强体验感,如非遗+AR。
D. 非遗与现代教育结合,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非遗进校园。
4. 结合材料一,概括非遗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三重价值。
5. 非遗承载着民族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假设你是一位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负责推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将如何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注】长沮、桀溺:《论语·微子》中写到的人物,他们与孔子思想不合,称孔子是“辟人之士”,企图说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辙,跟随他们一起隐居。丈人:即荷蓧丈人,也是《论语·微子》中写到的人物,他讥讽孔子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周游列国,称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晨门:守门者,是《论语·宪问》里的人物,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来描述孔子。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B. 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 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 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 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 小说刻画子路这一形象借助丰富的语言、入微的心理以及传神的外貌等方面的描写手段,将人物真率、忠诚的形象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D. 文中孔子所言“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这种“现世情怀”在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身上也有所体现。
8. 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9. 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B.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C.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D.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秦汉时以石表示官秩的等级。
B.匠石,名为石的巧匠,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庖丁”。
C.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其论著《老子》又称《道德经》。
D.太庙,古代皇帝为祭拜祖先而建的庙宇,只供奉皇帝的先祖。
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说明大葫芦大而“无用”,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却反过来遭到庄子的批评。
B.宋人只知着眼于小利,吴王之客却能借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实现了对物的大用,达到了庄子的境界。
C.楚威王派使者带着厚礼聘请庄子,但庄子不为所动,将千金和尊位比作养以待宰杀祭祀的牺牛,拒绝出仕。
D.庄子论著大多是寓言,寓哲理于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描写之中,奇巧有趣,意蕴深刻,不失为说理的有力手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1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五石之瓠和栎社树的“无用之用”体现在哪里?(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7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坐
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①。
向来诸老②端③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注】①渠:它。②诸老:指古籍的作者。③端:究竟,到底。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灯”光焰摇曳,“素月”窥窗、唤看,用拟人手法将月夜读书场景写得颇有情趣。
B.颔联承首联,由眼前之书遥想古代先贤之学问与思想的境界,并生出和古人相较之心。
C.颈联诗人以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现自己苦读不倦、双鬓染白的情状,意境深远动人。
D.尾联末句以景结情,景物清新明丽,形象地反衬诗人深夜读书没有供给的哀愁之情。
16.诗人在夜坐时有哪些感悟?请概括。(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容易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直到最后的胜利,决不松懈。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1题。
今天,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时光坐标上,回望80年前那场气状山河的抗日战争,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英雄的呐喊、民族的抗争,依然如( ),振聋发聩。八秩烽火鉴,鉴的是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精神长城;青春书华章,书的是我们新时代青年续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①翻开历史的抗战长卷,那是一段浸透血泪的岁月。②从卢沟桥的枪声到南京城的哀嚎,③从淞沪会战的惨烈到百团大战的激昂,④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抛头颅、洒热血。⑤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一人孤身奋战,胃里只有树皮和棉絮;赵一曼在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用生命诠释信仰;狼牙山五壮士临危不惧,纵身一跃,惊天地泣鬼神。他们以生命为笔,以热血为墨,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了最壮烈的篇章。这些英雄们,_____正值青春年华,却毅然选择将生命献给祖国。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爱国_____空洞的口号,_____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气节。
下面是文中第一自然段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气状 B.呐喊 C.发聩 D.硝烟
1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虽然 不仅 而是 B.不但 不是 而是
C.虽然 不是 而是 D.不但 不仅 而是
20.填入文中括号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黄钟大吕 B.高屋建瓴 C.字字珠玑 D.金声玉振
21.文中画线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3-24题。
《红楼梦》含有一定的社会讽刺成分,而且这种讽刺还用到书中的当权派主要人物身上。 ① ,【甲】这个名字使人想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从而想到这是个失去自己真实本性的,完全从经书模子里刻出来的人物。塑造这个人物,正是作者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的体现。
② ,【乙】连跟随他的清客相公——一些依附于官僚富贵以帮闲凑趣的文人——也有着充满讽刺意味的名字。例如一个叫“詹光”的,还有叫“单聘仁”的。整日与“沾光”、”善骗人”等为友,他是何等样人可想而知。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他则刚好相反,【丙】是“谈笑无鸿儒,往来皆白丁。”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腹内空空的人却竟然被朝廷“点了学差”,此处情节的安排足见作者对皇权思想的批判。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直接触及整个社会,【丁】它的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反皇权思想等也完全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所以解读《红楼梦》必须把它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来观察,才能较全面地 ③ 。
22.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划波浪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
上面三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800字以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