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西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渝西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西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与图中序号相对应的是( )
A.生产力、分配制度 B.生产力、上层建筑
C.经济体制、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分配制度
2.龙运垂祉,光耀神州。2024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见下图)“C位”亮相。通过该文物可以推断出这一历史时期( )
A.按地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B.部落首领占有绝大部分劳动产品 C.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D.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3.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至此我国原始社会结束。下列对原始社会解体过程的分析,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个体劳动逐渐盛行 ②贫富分化的加剧 ③生产工具的改进 ④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4.古老的亚非大陆,是世界上早期国家的发祥地。据今考古成果判定,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堑壕成了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②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阶级矛盾可以调和的产物
③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并无偿占有奴隶创造的剩余价值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这是历史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中国古代诗词向来有反映现实的社会功能。唐代李绅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深刻揭露了旧社会中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在封建社会中,封建贵族剥削劳动人民的经济基础是( )
A.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B.封建土地所有制
C.“君权神授”等思想 D.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成果有限
6.每年的8月23日是贩卖奴隶及其废除国际纪念日。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纺织品、果酒、烟草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见下图) 。材料表明( )
A.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不具有隐蔽性
B.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倒退
C.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充满掠夺的过程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7.由于通用、福特以及斯特兰蒂斯三大汽车制造商不能满足汽车工人提出的涨薪、提高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要求,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组织工人于2023年9月15 日起开始罢工。截至10月 19日,罢工已致美汽车行业损失约93亿美元。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B.美国汽车工人罢工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
D.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8.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将建立“和谐制度”的理想寄希望于富翁出资,结果等了十年也无人支持他;圣西门曾一度将改造社会的愿望寄希望于拿破仑,理想未能实现;欧文也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创办“新和谐公社”,但因脱离社会现实,内部矛盾激化而宣告失败。由材料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
②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③主张阶级斗争,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④没有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讲话指出,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其中他作出的两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示了( )
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③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④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习近平总书记曾感叹,“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共产党宣言》 ( )
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历史前提
②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③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物质生产力”,它与生产关系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包括物质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社会生产力”。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他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由此可见 ( )
A.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B.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C.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D.马克思主义为各国发展提供具体方法
12.俄国著名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 “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
A.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
B.推动了国际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C.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D.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13.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的展板上,某同学用一个“化学方程式”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如图所示)。图中反映的信息包括( )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②共产国际的帮助起了决定性作用
③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④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进入21世纪以后,当西方经济陷入停滞之际,却惟有中国“一枝独秀”。这一事实引发了西方社会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民主社会制度的广泛质疑与反思。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历史观的破产。这表明( )
①科学社会主义在今天依然是真理,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②一国的发展道路只有符合社会规律和本国实际才能走得通
③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如何实现发展提供了现成答案
④西方的制度模式存在弊端,对其它国家发展没有借鉴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下列关于中国故事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
①五四运动——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红船起航——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③“一五”计划的完成 ——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④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重庆十八梯大隧道遗址纪念馆里,一位参观的小男孩好奇地按下了墙上的红色按钮。突然,刺耳的防控警报响起,墙面投影显示一群日机从汉口上方飞向重庆,距离重庆还有300公里,然后100公里、50公里……“轰”的一声,重庆城陷入一片火海。最后的画面定格在一片废墟中,旁边的一处断壁残垣上写着4个大字:“愈炸愈强”。小男孩参观纪念馆最有可能认识到( )
A.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
B.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决心坚不可摧
C.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极大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变革,艰辛探索
17.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这里,“我们的工作”指的是( )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开启社会主义革命
C.顺利完成中国革命 D.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18.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 )
①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③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开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下列属于中国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 )
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通过和平方式,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③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④走“一化三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21.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许多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下面对于这段历史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产生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法宝”
B.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C.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
D.巨变雄辩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2.某校高一(6)是同学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中,关于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意义”时的发言,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B.乙: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C.丙: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D.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3.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他指出:“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②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
③我国革命分为两个步骤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下列能够体现坚持对外开放的观点是( )
①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有助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②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后发优势,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
③全民所有制企业部分进行股份制改革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
④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打开国门,面向更大的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5.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 )
A.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B.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C.经历了由点到面的全方位推进过程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6.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不可能关闭。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因为( )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②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④改革开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7.小田同学准备用手机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微视频。他构思的镜头中,合理的是(  )
A.外景:村委会门口悬挂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红色横幅
B.内景: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的新闻
C.特写: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图片
D.近景:坐在炕头上的村民老刘听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笑得合不上嘴
28.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一理论的是( )
①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④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十年来我们经历的“三件大事”,让亿万人民心潮澎湃。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三件大事”的历史性胜利启示我们必须( )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③站稳人民立场,依靠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推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发生根本性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这一论述旨在强调( )
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③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历史使命
④中国道路源自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31.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同社会形态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更替的历史。而生产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
社会现象一 据史书记载,古希腊的阿提卡半岛上曾到处竖立着各种各样的债务石碑。石碑上记录着某年某月这块土地抵押给某人,以及债款数额和偿还期限。土地抵押完后,如果还是无法偿清债务,债务人就只得把自己连同妻儿一起作抵押。
社会现象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二首》
社会现象三 工人长年累月地起早摸黑,风里雨里,没明没亮地干活,到头来却吃不饱穿不暖,受尽剥削和压迫;资本家呢,成年不劳动,却过着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的生活,家当越来越大。 ——黄静《资本家怎样剥削和压迫工人》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归纳上述三种社会现象所处的社会形态在生产关系方面的三个共同点,并说明人类社会形态更替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B B C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A D B A C B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B C D A C C A C
31.三个共同点:
①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都是少数统治者占有大量产品分配。
③都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并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