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月考
高一政治试卷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人类在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忍饥受寒,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不得不采取穴居和群居方式,社会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 劳动产品极其稀少 B. 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C. 原始社会成员地位平等 D. 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2.2025年4月2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成为2024年度唯一入选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濛溪河遗址发现的系统用火证据、空间利用证据,以及带有刻划痕迹或穿孔的石块、动物骨骼、植物果实等,描绘出了东亚古人类生存生活的画面。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是( )
①石器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②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③有城乡分离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④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旦某个人需要另一个人伸出援手,一旦人们发现一个人能够拥有两人份粮食的好处,平等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私有制。”关于私有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私有制在原始社会初期就存在
B. 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C. 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的发展
D. 私有制加剧了贫富的分化,是历史的倒退
4.唐代诗人张籍在诗作《野老歌》中写道:“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下列对当时社会状况推断正确的是( )
①当时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②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苛捐杂税
③当时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
④老农可以自己种田,从而摆脱对地主的依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消费主义是一种自20世纪初以来在欧美社会流行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思想是将消费视为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核心,通过消费商品和服务来追求个人满足、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主张商品不仅是实用品,更是社会地位或价值观的象征(如奢侈品代表“成功”),推崇“现在购买,以后支付”的“即时满足”逻辑。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 )
①解决了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
②降低了普通工人家庭消费成本和债务负担
③加剧了消费的盲目扩大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④维护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1899年,列宁在《谈谈罢工》一文中谈到:“社会党人才把罢工叫作‘战争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工人学习对敌人进行战争,争取把全体人民和全体劳动者从官吏和资本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但是‘战争的学校’还不是战争本身。”由此可知,罢工( )
①表明无产阶级通过罢工推翻资产阶级的决心
②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③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
④是工人阶级改善境况和求得解放的根本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学习《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由此可见( )
①《共产党宣言》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②马克思主义为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现成方法
③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真理力量和理论价值
④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为了探索复兴之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的骨干分子前赴后继进行了各种尝试,但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尝试都不成功的原因是( )
①中国的革命力量尚未出现 ②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镇压
③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 ④封建主义的势力不够强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 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母亲船”。红船代表的是时代的高度,是发展的方向,是奋进的明灯,正如某位革命先辈所说,“这船不大,但前途远大,有了这艘船,才诞生了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这说明( )
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的救亡斗争有了主心骨
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
③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这样一句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两者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相同 ②两者的革命任务和革命前途相同
③两者最具决定意义的革命领导权不同 ④两者所处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相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李大钊曾说,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研究怎样成了中国今日政治经济的情状,我们应该怎样去作民族独立的运动,把中国从列强压迫之下救济出来。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
①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 ②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③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④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1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我党领导人民( )
①成功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②逐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③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④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短暂过渡,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我国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这一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是( )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③个体农业经济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
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
①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②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④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难曲折的初步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大量财富。以下对这些财富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找到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③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④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殷墟王陵的突出特点是盛行人牲人殉制度。殷墟甲骨文有大量的杀祭文字记载,伴随着一次战争胜利,就有一次大规模人祭,宰杀俘虏以供奉祖先和天神。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殷墟王陵前的祭祀活动中,一次祭祀人数达400多人。祭祀坑分三种,方坑集中人头,长坑集中身体,还有少数不规则坑。20世纪80年代,王陵区即发现人殉和人牲近3 000多人。
材料二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者和创立者,马克思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 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但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有人类社会前期的理论成果的渊源,也有它产生的历史前提。
(1)结合材料一,分析殷墟遗迹所处时代(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材料二中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以及创立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分别是什么。(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进入2023年,距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15年,但其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仍然处在深度调整之中,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要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并系统考虑当前和长远发展,在继续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性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材料二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某校高一(2)同学围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1)结合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简要谈谈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解。(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抚今追昔,继往开来。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七十多年的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5年,是沿着民族复兴之路奋勇前行并取得巨大成就的7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筚路蓝缕,辟除榛莽,一路走来,走向辉煌,走向复兴。
结合材料,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在党的带领下,中国这个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从此,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崭新的历史课题。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高一政治
一、选择题
1-4 BCBB 5-8 DADC 9-12BBDC 13-16BACA
1.【答案】B
【解析】形成原始社会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导致的,其他都不是根本原因,A、C、D排除。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准确理解。濛溪河遗址群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存,在当时,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④正确;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①错误;奴隶社会出现城乡分离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③错误。
3.【答案】B
【解析】私有制在原始社会末期才开始出现,A错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发展,C错误。私有制出现后加剧了贫富的分化,但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不是历史的倒退,D错误。
4.【答案】B
【解析】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野老歌》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状况,当时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基本阶级,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①③正确。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②错误。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④错误。
5.【答案】D
【解析】消费主义通过将消费与个人价值、社会地位深度绑定,刺激超前消费和“虚假需求”,虽可能短期内掩盖生产相对过剩矛盾、延缓经济危机显性爆发,但无法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会因需求泡沫的最终破裂加剧危机冲击,①排除。消费主义推崇的信贷消费模式(“现在购买,以后支付”)会增加家庭债务负担,降低家庭的储蓄率和抗风险能力,而非降低消费成本,②排除。消费主义通过将消费与个人幸福、社会地位绑定,导致过度、超前消费,加速资源消耗,为西方近代以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推波助澜,③正确。消费主义本质上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制造需求扩大市场,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④正确。
6.【答案】A
【解析】罢工的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错误。罢工是“战争的学校”,而不是战争本身,罢工只是斗争手段之一,只是工人运动的一种形式,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工人阶级改善境况、求得自身解放,④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①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不是提供现成方法,②错误;学习《共产党宣言》,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穿越时空的真理力量和理论价值,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为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提供了精神力量,③④正确。
8.【答案】C
【解析】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革命力量已产生,①排除。当时的封建势力有相当庞大的规模和较大的势力,④排除。
9.【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未涉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的问题,②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④不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④不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就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来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①错误。就革命前途来说,旧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②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正确理解。材料中李大钊、毛泽东、习近平的观点都强调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①不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②不符合题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③④符合题意。
13.【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①正确。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该任务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并非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人民开展的工作,②错误。实行改革开放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未开启改革开放。“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一五”计划(1953-1957年)及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果,③错误。1956年底,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④正确。
14.【答案】A
【解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①②正确。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③错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④错误。
1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的理解。由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反映的是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性意义。三大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①错误,②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和现实道路,③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④正确。
16.【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①正确。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②正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③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④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殷墟遗迹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18.【答案】(1)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②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决定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对抗性,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它不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得到根本的解决,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②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20.【答案】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②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高一政治试题答题卷
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A ] [ B ] [ C ] [ D ] 2.[ A ] [ B ] [ C ] [ D ] 3.[ A ] [ B ] [ C ] [ D ] 4.[ A ] [ B ] [ C ] [ D ] 5.[ A ] [ B ] [ C ] [ D ] 6.[ A ] [ B ] [ C ] [ D ] 7.[ A ] [ B ] [ C ] [ D ] 8.[ A ] [ B ] [ C ] [ D ] 9.[ A ] [ B ] [ C ] [ D ] 10.[ A ] [ B ] [ C ] [ D ] 11.[ A ] [ B ] [ C ] [ D ] 12.[ A ] [ B ] [ C ] [ D ] 13.[ A ] [ B ] [ C ] [ D ] 14.[ A ] [ B ] [ C ] [ D ] 15.[ A ] [ B ] [ C ] [ D ] 16.[ A ] [ B ] [ C ] [ D ]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17.(14分) (1)(6分) (2)(8分) 18.(14分) (1)(6分) (2)(8分) 19.(12分) 20.(12分)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