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鉴赏浪漫主义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活动一
知人论世识体,阅读铺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盛唐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这就是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遭遇了排挤和流放,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
作者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天宝元年, 经友人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
“儒”即“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道”即“出世”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侠”即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天宝二年(743),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42岁了,满以为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诗人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行前写了这首诗,向朋友表明自己的心情。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了解背景
1.概念: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2.特点: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诗句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为“杂言古诗”。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
认识体裁
古体诗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梦游的对象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契机。
题目的意思是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题目解读
活动二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和韵脚。
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诵读诗歌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二段:
第三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姥山 瀛洲 天台山 剡溪
渌水 脚著 殷岩泉 澹澹
霹雳 訇然 恍惊起 觉时

yíng
tāi
shàn

zhuó
yǐn
dàn
pī lì
hōng
huǎng
jiào
读准字音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栗森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訇然中开
虎鼓瑟兮鸾回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信,的确、实在)
(灭,暗)
(超出;遮掩 )
(使……颤栗;使……惊)
(动词,下雨)
(打开,动词)
(弹奏)
(低头;侍奉)
文言积累
通假字
列缺霹雳:__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书信
(2)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___
今义:消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_____
今义:抽出
列,同“裂”
确实,实在

超出
一词多义
(1)欲
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___
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
(2)行
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
动词,想
动词,将要
动词,实行,在此是“享受”的意思
动词,走
(3)忽
迷花倚石忽已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
(4)事
古来万事东流水:__________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__
副词,不注意、不知不觉
副词,忽然
名词,事情
动词,侍奉、服侍
词类活用
(1)对此欲倒东南倾: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
(3)栗深林兮惊层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名词作动词,下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1.读标题
标题包含了以下信息:“____”是诗体名,“_____”是写作原因,“________”是写作内容。

留别
梦游天姥
初读思考
2.再次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用课文语句回答问题。
a.入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
c.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
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
来之烟霞。
3.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这三句话是哪三句?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现的是一种超越名利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观。
(2)“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表现的是沉醉精神自由、吸纳山水精神的人文情怀。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傲骨嶙峋、不慕权贵的独立人格。
请在诵读全诗的基础上填出右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天姥可睹
陶醉
惊异
惊起长嗟
失落
愤慨
结构导图
活动三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朗读第一段,然后思考,除了天姥山外,诗人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瀛洲、五岳、赤城、天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神奇
高大
(衬托)
(对比、夸张)
2.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①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
②“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有时)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述)。
③勾起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手法
情感
梦之因
瀛洲难求
天姥可睹
向天横-苍天
拔五岳-五岳
掩赤城-赤城
倾天台-天台
烟涛微茫
对比
夸张
衬托
联想对比
以虚衬实
峻拔雄伟
神秘巍峨
热情向往
意境
总结第一段
3.分别概括诗中的第二段景物描写的四幅图景,并概括出每幅图景的特点。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月夜飞渡图
意境:清幽宁静
感情:愉悦神往
“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照”和“送”写出什么?
“送”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用夸张手法,表现了急切兴奋之情。
自由自在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登山奇观图
感情: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意境:壮丽奇绝
“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心情。
云梯
海日
天鸡
叠岩
花石
用词:
景象
谢公:
1.谢灵运曾经游览过这个地方。将梦境写得真切具体,与之前的轻灵飘忽形成鲜明对照。
2.李白此时的境遇与谢灵运相似,选择谢公的宿处,谢式木屐,目的是进入谢灵运的感觉,享受精神的解脱。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山中夜景图
意境:神奇险怪
感情:惊悚震撼
熊咆龙吟深林层巅云雨
景象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夸张写法,表现了夜中山景的离奇险怪,恐怖魔幻。
用词:
作用:
熊咆龙吟、欲雨又烟的奇异之景,色彩迷幻,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为写洞天仙境高潮铺垫、蓄势。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意境: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热闹盛大 、和乐融融
感情: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神仙洞府,仙人盛会)
洞天奇景图
洞天门
洞天境
想象,夸张
洞天仙
手法:
景象
作用:
①自由、快乐的神仙世界
②丑恶、黑暗的现实世界
对比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魂魄动
起长嗟
无限留恋
痛苦惆怅
“烟霞”,原指烟雾、云雾。由于他们的美丽色彩而被文人们美化为隐逸的所在;是可恋的景物,引申为美好之意。
惟枕席
梦:




失烟霞
4.哪些词语反映出诗人梦醒后怎样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梦是噩梦还是美梦?
5.诗人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①梦游天姥的历程与诗人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欢欣喜悦;转眼之间,情势突变;最终曲终人散,归于沉寂。但这引发了诗人新的理想追求: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
②梦中仙境象征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6.作者所描写的梦境体现了诗人的什么风格?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梦游幻境
魂飞剡溪
(一)
着屐登山
(二)
湖月
渌水
清猿
(镜湖)
(剡溪)
凄清幽静
心驰神往
云梯
海日
天鸡
叠岩
花石
岩泉
:青云
:半壁见
:空中闻
:万转不定
:迷、倚
:熊咆龙吟
壮美雄奇
流连忘返
夸张、比喻
第二段小结
洞天仙境
(三)
魂归枕席
(四)
洞天雷
洞天门
洞天境
洞天仙
:霹雳
:石扉
日月照
金银台
霓衣风马
虎瑟鸾车
麻列纷下
魂魄动
起长嗟
惟枕席
失烟霞
神奇壮丽
和穆陆离
向往自由
追求乐土
梦游幻境
天马行空
想落山外
憎恨现实
痛苦惆怅
想象夸张
浪漫主义
7.“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诗人在感慨什么?
感慨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就像一个恍惚迷离的美梦,虽荡气回肠,却是那样的虚幻无常。人生万事,包括功名富贵,也都将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由此看来,人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
与其执着于尘世,不如归隐名山,求仙索道,做一个无拘无束的逍遥之人。
几多失意
几多感伤
8.历来评论家都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表现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点亮了全诗怎样的主题?
诗人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直接抒发了对当时丑恶现实的愤怒和对权贵的强烈反抗情绪。诗人宁可放浪山水之间,也绝不低眉顺眼奉事权贵,表现了诗人的傲岸与高洁,这种蔑视权贵的气魄和精神,不论穷达,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
点亮了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
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9.请简析本诗结尾与《晋书·陶潜传》中“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在情感上的异同。
(1)相同点:李白的话源于陶渊明,二者都表现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尊严的坚守。
(2)不同点:陶渊明的“五斗米”“乡里小人”中有对自己地位低微的不满和对特定官员的蔑视;而李白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对一切抹杀人的尊严行为的决绝态度,强调了内心感受重于功名富贵的尊严感,更能引起广泛的共鸣。
诗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揭示主旨,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第三段小结
惊梦长叹:
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活动四
赏析表达技巧
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请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
(1)构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构思新奇,自由奔放。
想象瑰丽,夸张大胆。
语言精练,参差多变。
(1)构思新奇,自由奔放。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山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表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诗人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示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2)想象瑰丽,夸张大胆。
诗的开头部分“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运用夸张手法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诗中描绘了金碧辉煌、光耀夺目的神仙世界,是诗人借助想象把不同地方的不同物象进行建构和幻化的结果,形成了气象万千的美妙空间,生动地展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尽显浪漫主义特色。
(3)语言精练,参差多变。
语言精练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富有很强的表现力。诗人在表现梦中奇景时,用精练清新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四幅画面,色彩和情调各不相同。同时,诗人还注意用句式的变化表达感情,全诗的句式以七言为主,交错运用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句式,节奏有缓有急,取韵换韵平仄相间,富有音乐美,使诗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入梦缘由: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中见闻月夜飞渡-- 登山奇观-- 山中夜景
--洞天奇景
梦后神伤感慨
特点:雄峻巍峨
手法:夸张、衬托
浪漫主义笔调
积极---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消极---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总结:
活动五
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下列对课文第2、3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留别诗,诗人没有用自己的笔墨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
仙境的壮美。
B.“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这六句诗主要描绘了湖月、渌水、猿啼
等意象,构成了壮美绮丽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
轻快、神往的心情。
C.“惟”“失”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样,包含着诗人的失意
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
D.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地点明了主题,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
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另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
B
“我欲因之梦吴越……”这六句,构成的是清幽静雅的意境。
2.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天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取得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
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
苏轼需要一座庐山
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