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期中语文考前划重点 练习版【七上1~3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期中语文考前划重点 练习版【七上1~3单元】

资源简介

七上期中 考前划重点 练习版(一)
检测范围:七上1~3单元
班级: 姓名: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第一单元】
lǎnɡ( )润  yùn niàng( )( ) 卖nonɡ( ) hóu ( )咙
应和( ) liáo( )亮 hōng( )托 静( )默
风zhenɡ( ) 抖sǒu( ) 健( )壮 呼朋引伴( )
花枝( )招展 赶趟( )儿 kē cháo( )( ) 绿萍( )
wǎn( )转 黄yùn( ) 高miǎo( ) 绿茵( )茵
安适( ) 着( )落 cí( )善 jī( )肤
xiù( )气 宽敞 ( ) 贮( )蓄 chéng( )清
空灵( ) 地毯( ) xiǎng( )晴 水mò( )画
花bāo( ) 娇mèi( ) léng( )镜 粗guǎng( )
jié( )毛 衣shanɡ( ) línɡ( )铛 duān( )庄
静mì( ) 屋yán( ) qī( )冷 化妆( )
lì( )临 造fǎng( ) 吝sè( ) xī( )沥
干sè( ) 草duò( ) duō( ) duō( )逼人
【第二单元】
瘫 huàn( ) bào( )怒 沉jì( ) shì( )弄
chuí( )打 憔cuì( ) yāng( )求 絮( )叨
jué( )别 淡雅( ) 高jié( ) 烂màn( )
翻来fù( )去 喜出wàng( )外 沐( )浴 dǎo( )告
信fú( ) 分qí( ) 取jué( ) 一shà( )
粼( )粼 各得其suǒ( ) nì( )笑 花ruì( )
zǐ( )妹 亭( )亭 菡萏( )( ) 欹( )斜
徘徊( ) 遮bì( ) 心绪( ) 流zhuǎn( )
荫( )蔽
【第三单元】
确凿( ) 轻jié( ) 云xiāo( ) tǎng( )若
jiàn( )赏 zhuó( )食 和ǎi( ) 恭( )敬
质pǔ( ) bó( )学 yuān( )博 倜傥( )
淋漓( ) kuī( )甲 shēn( )士 人迹hǎn( )至   
桑椹( ) 长吟( ) 油蛉( ) 秕( )谷
斑蝥( ) 后窍( ) 书塾( ) 消shì( )
宿( )儒 蝉蜕( ) 绣( )像 人声dǐng( )沸
徜徉( ) 浩渺( ) 雕镂( ) jì( )寞
谆( )谆 sōu ( )索枯肠 气xiàng( )万千 鸦què( )无声
héng( )量 zhàn( )放 吞shì( ) 稚( )气
gē( )置 qìn( )凉 chǎn( )释 悔( )恨
茫然无措( ) 无休无zhǐ( ) 锡( )箔
二、根据释义写出对应的词语
【第一单元】
1.明亮滋润。( )
2.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3.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
4.(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
5.(声音)清晰响亮。( )
6.①寂静;没有声音。②肃立不作声,表示悼念。( )
7.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 )
8.①(感觉)又干又涩,不润泽。②(声音)沙哑,不圆润。③(文笔)涩滞,不流畅。④(表情、动作)生硬,不自然。( )
9.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10.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
11.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
12.昏黄,不明亮。 ( )
13.安静而舒适。( )
14.①下落。②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③事情归某人负责办理。④安放(多见于早期白话)。( )
15.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
16.①清秀。②(言谈、举止)文雅。③(器物)小巧灵便。( )
17.宽阔;宽大。( )
18.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多指存到银行里,或放在仓库里。也指积存的钱。( )
19.读“chéng qīng”时:①(水、天空)清亮。②使混浊变为清明,比喻肃清混乱局面。③弄清楚(认识、问题等)。读“dèng qīng”时:使杂质沉淀,液体变清。( )
20.灵活而不可捉摸。( )
21.高而远。邈,遥远。( )
22.①形容撒娇献媚的样子。②妩媚。( )
23.①粗野;粗鲁。②粗豪;豪放。( )
24.端正庄重。( )
25.安静。谧,安宁、平静。( )
26.①寒冷。②凄凉。( )
27.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
28.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
29.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 )
【第二单元】
1.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
2.极端愤怒。( )
3.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
4.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 ( )
5.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砸。( )
6.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
7.恳求。( )
8.①形容说话啰嗦。②来回地说。( )
9.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
10.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
11.高尚纯洁。( )
12.①颜色鲜明而美丽。②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
13.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
14.相信并佩服。( )
15.①(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②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
16.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
17.一会儿;短时间。( )
18.顾全两个方面。( )
19.形容水、石等明净。( )
20.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
21.倾斜,歪斜。攲,倾斜。( )
22.①形容高耸。②同“婷婷”。( )
23.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
24.一物体处在另一物体的某一方位,使后者不显露。( )
25.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而言)。( )
26.①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②指商品或资金在流通过程中周转。③指诗文等流畅而圆浑。( )
27.①(枝叶)遮蔽。②隐蔽。( )
28.荷花的别称,课文中指红莲含苞未放。( )
29.偷偷地笑。( )
30.①洗澡。②借指受润泽。③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
31.向神祈求保佑。( )
【第三单元】
1.轻快敏捷。( )
2.连词,表示假设。( )
3.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
4.对尊长或宾客尊重有礼貌。( )
5.朴实;不矫饰。( )
6.学问广博精深。( )
7.(学识)深而且广。( )
8.洒脱;不拘束。( )
9.①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
10.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
11.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
12.安闲自在地步行。( )
13.水面辽阔无边。( )
14.超过一般;不寻常。( )
15.雕刻。( )
16.①孤单冷清。②清静;寂静。( )
17.形容恳切教导。( )
18.形容竭力思索。( )
19.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
20.形容非常安静。( )
21.①比较;评定。②考虑;斟酌。( )
22.(花朵)开放。( )
23.①吞食。②并吞。( )
24.停止做某件事。( )
25.透出凉意。( )
26.阐述并解释。( )
27.没有止境,没完没了。( )
三、默写
(一)《观沧海》
1.水何澹澹, 。
2. ,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 。
4. ,若出其里。
5.《观沧海》中体现曹操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6.《观沧海》中绘了大海辽阔之势,山岛巍然之景的句子是: ,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杨花落尽子规啼, 。
2. ,随君直到夜郎西。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对老友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挂念担忧。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两句,在鸟鸣声中寄托了对友人的牵挂,直抵人心。
(三)《次北固山下》
1. ,风正一帆悬。
2. ,江春入旧年。
3.乡书何处达? 。
4.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写白日和黑夜、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境界开阔。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借“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思乡之情。
(四)《天净沙·秋思》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2.夕阳西下, 。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 ”写出了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4.《天净沙·秋思》中“ , ,
”三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萧瑟的秋景图。
(五)《论语》十二章
1.《论语·学而》 中曾子认为每天都要多次自我反省,其中“ ?”一句,是反省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能做到诚实守信。
2.《〈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3.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 , 。”(《论语 雍也》),可见兴趣的培养多么重要!
4.《论语·子罕》中孔子面对东流逝水,感叹时光匆匆、往者不可复追的句子是: ,

四、教材补白
1.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从未见过如此灿烂的向日葵花海,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无边无际地铺展在眼前。
A.希望是黑夜里的星星,给我们带来光明和勇气。
B.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C.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雨是最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2.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好像又看到了院子里那棵挂满果实的桃树。(比喻)
B.“公理”多少钱一斤?(比喻)
C.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地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拟人)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比拟)
3.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判断,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①花丝镶嵌工艺品主要以金、银、铜等材料为艺术载体,在高温火焰的灼烧下,经过数道复杂工序完成。②每一件作品都在火的洗礼中重生。③匠人们不断追求着工艺的极限,作品中使用的金属条细软如丝,设计华丽尊贵。④每一件花丝镶嵌作品都经过精雕细琢,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不朽的工匠精神。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五、实词解释
1.通假字
(1)尊君在不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古今异义
饭疏食,饮水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饭疏食,饮水
(2)名词作状语
①学而时习之
②吾日三省吾身
(3)动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
(4)形容词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过中不至     
(6)太丘舍去
(7)门外戏
(8)待君久不至
(9)与人期行
(10)相委而去
(11)友人惭
(12)下车引之
(13)元方入门不顾
(14)人不知而不愠   
(15)不亦君子乎
(16)吾日三省吾身
(17)为人谋而不忠乎
(18)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9)三十而立
(20)四十而不惑
(21)五十而知天命
(2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3)学而不思则罔
(24)思而不学则殆
(25)一箪食
(26)人不堪其忧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8)饭疏食,饮水
(29)曲肱而枕之
(30)择其善者而从之
(31)子在川上曰
(32)逝者如斯夫
(33)三军可夺帅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矣
六、句子翻译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8.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七、文意理解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2.《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这里指品行刚正,不怕因坚持做正确的事而得罪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3.细读本文,说说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
4.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5.《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的理解。
6.孔子为什么认为“贤哉,回也”?
八、古诗词曲鉴赏
1.观沧海
(1)诗人“东临碣石”,先写极目所见,再写对“日月之行”和“①________________”的想象。整首诗描写的景象共同营造了②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
(2)诗人用“丛生”描写树木,用“涌起”描写洪波。分别说说“丛”和“涌”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本诗最后一句有两个版本,教材中是“随君直到夜郎西”,另一个版本是“随风直到夜郎西”。你认为哪个版本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2)从本诗与《赠汪伦》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认识。
3.次北固山下
(1)通过揣摩品味诗中凝练的字词,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你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用词特点。
(2)有一版本教材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处的标点由“?”改为“,”,你认为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4.天净沙·秋思
(1)在背诵这首散曲时,小文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西风”背诵成“清风”。请你根据诗歌内容,解释“西风”为什么比“清风”更适合这首曲的情感表达。
(2)同样是表达乡愁,这首散曲和《次北固山下》,哪首的愁绪更浓重一些?请简述理由。
5.峨眉山月歌
(1)诗人借“峨眉山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峨眉山月歌》一诗为作者行舟时所作,但全诗并未出现一个“舟”字,请你分析该诗是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3)诗中连用了哪些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6.江南逢李龟年
(1)诗人在首联中写“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的用意是什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诗多处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任意找出两处并简要概括。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节日有哪些习俗?(至少答出两种)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第一单元】朗 酝 酿 弄 喉 hè 嘹 烘 jìnɡ 筝 擞 jiàn bàn zhī tànɡ 窠 巢 pínɡ 宛 晕 邈 yīn shì zhuó 慈 肌 秀 chǎnɡ zhù 澄 línɡ tǎn 响 墨 苞 媚 棱 犷 睫 裳 铃 端 谧 檐 凄 zhuānɡ 莅 访 啬 淅 涩 垛 咄 咄
【第二单元】痪 暴 寂 侍 捶 悴 央 xù 诀 yǎ 洁 漫 覆 望 mù 祷 服 歧 决 霎 lín 所 匿 瑞 姊 tíng hàn dàn qī huái 蔽 xù 转 yīn
【第三单元】záo 捷 霄 倘 鉴 啄 蔼 gōng 朴 博 渊 tǎng lí 盔 绅 罕 shèn yín líng bǐ máo qiào shú 释 sù tuì xiù 鼎 yánɡ miǎo lòu 寂 zhūn 搜 象 雀 衡 绽 噬 zhì 搁 沁 阐 huǐ cuò 止 xī
二、【第一单元】1.朗润 2.酝酿 3.卖弄 4.应和 5.嘹亮 6.静默 7.淅沥 8.干涩 9.呼朋引伴 10.花枝招展 11.宛转 12.黄晕 13.安适 14.着落 15.慈善 16.秀气 17.宽敞 18.贮蓄 19.澄清 20.空灵 21.高邈 22.娇媚 23.粗犷 24.端庄 25.静谧 26.凄冷 27.吝啬 28.咄咄逼人 29.淅淅沥沥
【第二单元】1.喜出望外 2.暴怒 3.沉寂 4.侍弄 5.捶打 6.憔悴 7.央求 8.絮叨 9.诀别 10.淡雅 11.高洁 12.烂漫 13.翻来覆去 14.信服 15.分歧 16.取决 17.一霎 18.两全 19.粼粼 20.各得其所 21.欹斜 22.亭亭 23.徘徊 24.遮蔽 25.心绪 26.流转 27.荫蔽 28.菡萏 29.匿笑 30.沐浴 31.祷告
【第三单元】1.轻捷 2.倘若 3.和蔼 4.恭敬 5.质朴 6.博学 7.渊博 8.倜傥 9.淋漓 10.人迹罕至 11.人声鼎沸 12.徜徉 13.浩渺 14.非凡 15.雕镂 16.寂寞 17.谆谆 18.搜索枯肠 19.气象万千 20.鸦雀无声 21.衡量 22.绽放 23.吞噬 24.搁置 25.沁凉 26.阐释 27.无休无止
三、(一)1.山岛竦峙
2.秋风萧瑟
3.若出其中
4.星汉灿烂
5.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6.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二)1.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三)1.潮平两岸阔
2.海日生残夜
3.归雁洛阳边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四)1.古道西风瘦马
2.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4.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五)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四、1.B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例句中把“向日葵花海”比作“金色的海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把“希望”比作“黑夜里的星星”,是比喻;B项将大地当作人,赋予它“沉睡”和“苏醒”的人的行为,是拟人;C项把“我们之间的隔阂”比作“厚障壁”,是比喻;D项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是比喻。故选B项。
2.D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好像”在句中不是比喻词,该选项表述有误;B.“公理”被赋予了货币的价值,即“几块钱一斤”,这种表达方式将“公理”这一抽象概念拟物化,赋予了它实际的重量和价格,从而形成了拟物的修辞效果。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拟物),不是比喻;C.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含羞草”,喻体是“害羞的姑娘”,比喻词是“像”。所以该选项表述有误;D.句子中“飞”字把“侄儿宏儿”当作物来写,属于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侄儿宏儿跑得速度之快和兴高采烈的情态。所以该选项表述正确。故选D项。
3.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第①句只是在客观陈述花丝镶嵌工艺品的制作材料和过程,未使用修辞手法;第②句“每一件作品都在火的洗礼中重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③句“金属条细软如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④句“凝聚着……”“见证着……”“承载着……”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A项。
五、1.(1)同否,疑问句句末表示询问
(2)同悦,愉快
(3)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粗疏,粗粝 冷水
3.(1)吃 (2)①按时 ②每天 (3)老师传授的知识 (4)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 (5)以……为快乐
4.(1)聚集 (2)不久,一会儿 急 (3)大体 相比 (4)不如,不及 趁、乘 (5)来 (6)丢下 离开 (7)嬉戏,玩耍 (8)等待 (9)约定 (10)丢下 (11)感到惭愧 (12)拉 (13)回头看 (14)生气,恼怒 (15)指有才德的人 (16)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自我检查、反省 (17)竭尽自己的心力 (18)诚信 (19)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20)迷惑,疑惑 (21)命令 (22)越过 法度 (2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4)疑惑 (25)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有用芦苇等制成的 (26)能忍受 (27)喜爱,爱好 (28)粗粮 (29)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30)好的方面,优点 (31)河流 (32)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33)指军队 改变 (34)坚定 (35)恳切 (36)仁德
六、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3.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4.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便丢下(他)(自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5.正午时您没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6.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元方走进家门不回头看。
7.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8.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9.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10.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疑惑。
11.广泛学习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七、1.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可以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也可以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雪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2.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离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没有在约定时间赶到,失了约不自省,反而当着陈太丘儿子的面怒骂陈太丘;陈元方一开始彬彬有礼,但是面对失约长者骂自己的父亲时,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3.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对待父亲失约的朋友不卑不亢,有理有据应对。我们做人应该讲文明,懂礼貌,讲诚信。
4.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5.“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6.颜回能够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体现了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风,所以孔子认为他“贤”。
八、1.(1)①星汉灿烂 ②雄浑苍劲
(2)“丛”的意思是聚集,突出了树木繁盛茂密、生机勃勃的特点;“涌”的意思是向上冒,突出了海涛汹涌澎湃、气势宏大的特点。突显树木聚集的样貌、海水向上翻腾的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振奋、昂扬。
2.(1)示例一:我认为“随君直到夜郎西”更好。“君”直接点明了诗人“愁心”给予的对象。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一轮明月,让明月代替自己与好友一路相伴,一直到好友贬谪之地,表达出诗人对好友的牵挂和关切。
示例二:我认为“随风直到夜郎西”更好。诗人把“愁心”寄托给明月,“愁心”又如风一般追随好友,一直到夜郎以西。“随风”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担忧和牵挂。
(2)示例:我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李白。从本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我感受到了李白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关切,以及对友人远谪的依依不舍;从《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我感受到李白和汪伦之间的真挚情谊。
3.(1)示例:“生”“入”把“海日”“江春”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2)示例:用“,”更好。理由:诗人想要表达的应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不是自己的家乡在何处。前面江上春早、岁月更替的景象,勾起了常年漂泊在外的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不禁想要写一封家书捎给家人,见到头顶北归的大雁,就想拜托大雁捎给北方家乡洛阳的亲人。顺着情感的流淌,来抒发这份淡淡的思乡之情。用逗号,更自然、流畅,娓娓道来,让读者更能体会这种淡淡的乡愁,表达上也更自然。
4.(1)示例:“西风”多指秋风,给人悲凉、萧瑟之感,衬托出作者的孤寂愁苦之情;“清风”指的是清微的风,给人舒适凉爽的感觉,与“古道西风瘦马”整体的情感氛围不相符。
(2)示例一:《天净沙 秋思》的愁绪更浓重。《天净沙 秋思》中使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等意象,烘托出整篇的愁苦氛围。而《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读者感受到开阔的胸怀和雄放的激情,“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蓬勃之气。
示例二:《天净沙 秋思》的愁绪更浓重。《天净沙 秋思》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他的喟叹是沉重的,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便把无所归依的愁苦表现出来。而《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落阳边”可看出,诗人还可以通过书信传递自己的思乡之情,显然比《天净沙·秋思》的主人公好多了。
5.(1)诗人借“峨眉山月”把广阔的空间和夜晚的时间统一起来,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2)①第二句的“江水流”侧面表现“舟行江上”;②后两句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
(3)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造成空间的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构思巧妙。
6.(1)诗人借“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追忆昔日与李龟年交往的情景,以及从前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为下面与李龟年再相逢埋下伏笔,传达出诗人对盛世生活的怀念之情。
(2)①时间对比:昔日受赏识优待和如今流落江南。②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和如今国已衰败。
7.(1)重阳节。登高、饮酒、赏菊。
(2)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8.(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回乐烽前的白沙比作雪,把受降城外的月色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登城所见凄冷孤寂的夜景,说明了戍守边疆的将士们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
(2)诗中通过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