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天气现象及成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常见的天气现象及成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常见的天气现象及成因》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中国地图出版社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天气的成因与气候的形成》、第一节《常见的天气现象及成因》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成因。
1、设计思路
1.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在讲授的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和讨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天气概念和现象。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更好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能力。
【理念设计】: 在讲授的过程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和实例,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利用视频及材料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并能解释常见的天气现象,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选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中第三章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涉及锋的形成和锋面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现象。课标要求应用示意图,分析锋面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为此本课时安排三个的达教学任务,分别是:1.锋的结构与类型;2.分析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3.从简易天气图中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其中对比分析和动态分析是地理学科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两种重要渠道。通过本节课学习,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尝试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为后续气候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对本章节的知识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学习了“多变的天气”“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中国的气候”等大气相关知识。在地理必修1学习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天气与气候、大气运动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能够简单的收集、分析资料,读图和析图能力也有一定提升。已经具运用示意图分析锋面系统、和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天气现象的成因的读图能力。所以本节课需要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常见的天气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效果。
2、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运用资料,能说出气团和锋的特点和关系。
【综合思维】: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蒲城县天气变化状况,总结冷锋移动过程中对天气的影响,感受同空间,不同时间会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能够阅读天气图,分析某地某刻的天气状况和变化趋势。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结合资料,学会绘制简易的锋面天气系统图,描述常见天气现象的特点,解释生活中天气变化的原因。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观察或绘制示意图,比较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差异。
2. 结合实例,描述受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影响的天气变化过程,并分析成因。
【难点】 结合实例,描述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影响的天气变化过程,并分析成因。
2、教学准备
【教法与学法】:教师熟练运用多媒体、一体机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互动式教学;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育教学资源】:课本、同步解析与测评、课时作业
【课时安排】 : 1课时
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分析蒲城最近几天出现的天气、气温的变化。
分析出大幅度降温、大风、雨等现象,分析出现这样的天气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自主探究
预习教材第52~53页相关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气团?气团的空间范围有多大?2.气团可以分成几类?
3.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有何特征?
学生总结知识点:
1.气团指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空间范围:单个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百万平方千米,垂直高度达10千米
2.分类:根据气团的温度特征可分为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根据气团的湿度特征,可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
气团类型 温度 湿度 密度 气压
暖气团 高 大 小 较低
冷气团 低 小 大 较高
3.
第二部分: 二、锋
1. 锋是如何形成的?锋=锋线+锋面
【合作探究】冷暖气团相遇会发生什么?哪种气团会大规模上升?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参考:暖气团会上升,可能出现降雨。
教师讲解:当冷暖两种不同气团接触时,物理性质的差异,使它们之间会自动形成一个交界面,即锋面。因冷气团冷而重,在锋面下方;暖气团暖而轻,在锋面的上方,并做上升运动。锋面也因此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
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差别很大。暖湿空气在锋面上常有大规模的上升运动,暖气团湿度较大,在上升运动过程中会伴随降温,随之带来水汽凝结,容易成云致雨,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大风、降水等天气现象。
过渡: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2. 锋面系统
【重难点突破】(1)冷锋及其天气状况
【问题一】导课视频中蒲城的天气变化及下图判断是哪一种锋造成?
【问题二】如何绘制该天气系统示意图?
【问题三】受其影响,说明蒲城县的天气变化过程。
【活动】冷锋及其天气状况阅读书本内容,填写表格
冷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移动的锋;
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冷却,水汽易凝结成云和雨。
通常人们用 符号表示冷锋,冷锋的前进方向与冷气团的前进方向一致,所以冷锋符号画在锋线处,并且三角箭头指向暖气团方向,通常以锋线为界,把锋分为锋前和锋后。
【自主思考】1.A和B哪个区域位于锋后?
2.冷锋的降水位置位于锋前还是锋后?
学生回答参考:1.B位于锋后。2.冷锋的降水位置位于锋后。
请同学们观看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动态画,分析归纳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所经地区带来的天气变化,完成下表:
实例:我国常见的冷锋天气系统 :冬春沙尘暴、冬季寒潮、夏季北方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
【合作探究】暖锋及其天气状况
阅读教材P53-54页的内容,思考回答下面问题:
A.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被迫后退的是什么气团?这是什么锋面?
B.降水多发生在锋(线)前还是锋(线)后?
暖锋过境前、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不同?
(2)暖锋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
通常人们用 符号表示暖锋,暖锋的前进方向与暖气团的前进方向一致,所以暖锋符号画在锋线处,并且半圆指向冷气团方向。
【自主思考】1.A和B哪个区域位于锋后?
2.冷锋的降水位置位于锋前还是锋后?
学生回答参考:1.A位于锋后。2.冷锋的降水位置位于锋前。
请同学们观看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动态画,分析归纳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所经地区带
来的天气变化,完成下
实例: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会带来阴雨连绵的天气。
贵州“冬季天无三日晴”就是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的结果。请同学们阅读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及文字资料,分析其中原因。
解析:冬半年,南下冷空气受地形阻挡,势力减弱,在贵阳和昆明之间与当地暖气团相遇,形成准静止锋,来回摆动于贵昆之间。贵州处于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一侧,也就是雨区一侧,故天无三日晴,而与之相反的昆明则冬季依旧多晴朗天气。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1.下图是我国某气象站测得的某月18~21日气温和气压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反气旋 C.暖锋 D.气旋
(2)该天气系统形成了降水,这次降水由(  )
A.气流下沉形成 B.气流对流上升形成
C.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形成 D.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
六、课后作业
收集蒲城县近一年来重要天气变化实例,并尝试用锋面系统对此进行分析,并形成研究报告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锋与天气”主题展开,通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多种教学手段,主要通过三部分对知识进行讲授:1.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确气团的概念、分类及性质,学生通过预习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2.重难点探究分析冷锋,利用导课蒲城县的天气预报和最近几天蒲城的天气让学生分析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所对应的天气,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的能力,3.合作探究分析暖锋,在冷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锋面系统有一定的认识,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能总结知识,从而找出不同点,本节课条理清晰、环节齐全、内容切近生活,学生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更好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能力,课堂总体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不足,本节课知识点相对较多语速较快,学生探究、分组讨论极少部分学生不能积极投入,学生的画图能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能力及画图能力的培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