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备考】语文七上专题02 古诗文阅读(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备考】语文七上专题02 古诗文阅读(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古诗文阅读(原卷版)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古诗默写。
(1)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2)水河澹澹, 。 (《观沧海》)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子罕》)
(4)《论语 为政》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默写。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借暮春景色渲染伤感气氛的诗句是“ , ”。
3.默写。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初一年级各班开展“重学法,启才智”学习经验交流会,你准备将《〈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 ”写到小组汇报稿中和同学们交流。(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4.古诗文默写
(1)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3)古诗词创作经常调动多感官呈现意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嗅觉、听觉捕捉景物特征,写出丰收景象的句子是 , 。
5.(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一联是: , 。
(6)请写出含有“月”字的一句古诗: 。(试卷上出现过的诗句除外)
6.默写。
(1)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3)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 雍也》)
(5)诗人借明月抒发对友人的关心:“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论语 为政》中,表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 。”
(7)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8)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9)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1) ,江春入旧年。
(2)水何澹澹, 。
(3)七十而从心所欲, 。
(4)复旦大学以“ , ”为校训,勉励本校学生广博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
(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的句子是:“ , 。”
8.默写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3)古今中外,“思乡怀人”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尤其是在古代通讯落后的情况下,羁旅之思与漂泊之苦更催动着诗人的情思,比如《次北固山下》中“① ”这一句诗以北归大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深情;还有《天净沙·秋思》中“② ”悲切地道出了游子漂泊之苦。请你再写两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③ ,④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9.(1)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2)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六十而耳顺, , 。(《论语》)
(5)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歧途,所以孔子说:“ , 。”
10.(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朱自清《春》)
(2)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5)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二、古诗词阅读
11.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① ”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未过,春天已经到来,不禁生出② 的感慨。
(2)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本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都写到了大雁。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大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2.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___(yàn)洛阳边。
(1)诗歌的首联叙事,“ ”“行舟”点明诗人离乡远游,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景,“平”“阔”二字凝练地写出船上所见之景 的特点;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的特点,让人感慨时序匆匆交替的同时,也给人以 的力量。
(2)一位同学在默写尾联时,不知横线处应写作“燕”还是“雁”。请你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下面的材料,帮助这位同学判断一下此处应写作哪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3)在诗人笔下,鸟儿经常化作传情达意的使者。请你写出一句与“鸟”有关的诗句: 。(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诗人先描绘了眼前所见的苍凉萧瑟之景,进而以“ ”呈现一派温馨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突出了“断肠人” 的情感。诗人的视野层层拓开,情感随之变化,耐人寻味。
14.回顾学过的《枫桥夜泊》,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和《天净沙 秋思》都借秋景传达情思。不同的是:《枫桥夜泊》写的是夜晚之景,而《天净沙 秋思》写的是 之景;《枫桥夜泊》除了描绘“月”“枫”“渔火”等景象,还从听觉角度写了“ ”等,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15.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相互映衬,再写草木“ , ”,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涌起”(用原文回答)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写景诗句的一项是( )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杨花落尽子规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6.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
17.“秋风”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常用来表现秋意清冷,衬托凄凉心境。下列诗句中并非借“秋风”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18.诗歌赏析。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 秋》是 ,《天净沙 秋思》则 。
(2)对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B.开头两句撷取了六个名词来表现秋意。
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
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
(3)两首元曲中都运用了词语堆叠的方法描写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芦管]笛子。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9.【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之情。【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 之情。
20.“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1.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2.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线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曹操的这首诗以“ ”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 ”(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 伟大抱负。
2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25.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6.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东汉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7.下列诗句中与《观沧海》描写的季节相同的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8.当你读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诗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截!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2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1)相委而去:
(2)下车引之:
(3)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30.翻译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32.两个文段表达了什么共同的道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 如期而至 翘首期盼 期在日中
B.不约而同 尊君在不 不辞而别 不法份子
C.相委而去 挥之不去 去后乃至 大势已去
D.三顾茅庐 顾此失彼 入门不顾 顾全大局
34.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文意,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中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仪。
理解:元方指出朋友的两处错误:失信于人和出言不逊。这是令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所以不愿与之多言。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赶忙下车拉元方(想道歉)。元方走进家门顾不上看他。
理解:朋友自知理亏,想要向元方道歉,可是元方已经生气地回家了,根本来不及追上。
35.《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元方的“方正”?
3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 欣然接受
B.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C.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
D.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俄而雪骤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理解,有问题的一项是( )
[甲]友人惭,下车引之。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理解:客人由“怒”转“惭”,并且下车来拉元方以示歉意,说明客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儿子和女儿们谈诗论文。
理解:“内集”“讲论文义”等词营造了一种温馨美好而又文雅的家庭气氛。
[丙]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理解:把“白雪纷纷”比作“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遏①年少时,好著②紫罗香囊,垂覆手③。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④与赌,得即烧之。
(《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谢遏:谢玄,谢太傅的侄儿。②著(zhuó):穿戴。③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与前文的“紫罗香囊”均为女子常用物件。④谲(jué):欺诈。
37.下列对两篇文章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语境,用组词的方式解释文言字词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常用方法。甲文中“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字,可以组词为“差不多”。
B.文言文中“之”作代词是一种常见现象,要根据上文语境去推断其具体指代的内容。乙文中“太傅患之”的“之”指代的是谢遏“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
C.“即”字的甲骨文字形为“”,本义是“人面对食器靠近去吃东西”,后来引申出“靠近”“立即”等意。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和乙文中“得即烧之”中的“即”都是“靠近”之意。
38.甲文中描写人物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同学们可以用朗读的方式读出人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去朗读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说说你的理由。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9.谢太傅十分重视对家族儿女的教育。请结合内容,说说两篇文章中谢太傅是如何教育家族儿女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①,遇眉公先生②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③。”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节选自明·张岱《自为墓志铭》)
注:①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祖父带我到了钱塘。张岱祖父字雨若。张岱出身富贵世家,眉公所跨角鹿即是张岱祖父所赠。②眉公先生: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③打秋风:向有钱人讨财物,有占人便宜的意思。
4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双全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公大笑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吾面试之 吹面不寒杨柳风
4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翻译: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 ”
理解:“公欣然”是因为雪景美丽,也表现了谢太傅跟孩子们探讨文义,其乐融融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随即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成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理解:文章结尾补充交待人物身份,意在含蓄表明作者对谢道韫的赞赏。
42.两个文段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段内容加以解说。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伯牙绝弦》和《舍命护友》,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舍命护友
荀巨伯远①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④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 "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⑥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远:路途遥远,可译作远道前往。②值:适逢。③郡:这里指城。④语:告诉。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班:通假字,同“般”,撤退。
4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三处停顿,用“﹒”标出一处重音,并说明重音选择的理由。
巨 伯 曰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44.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过中不至/贼既至/至高无上
B.对子骂父/子令吾去/子孙满堂
C.下车引之/钟子期听之/我辈无义之人
D.元方入门不顾/环顾四周/相顾一笑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败义以求生
46.请结合上面三篇文言文的具体内容,分别说说“友人”“伯牙”“荀巨伯”三人是如何与朋友相处的?再说说你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7.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下车引之 引: (2)不逾矩 逾:
(3)三省吾身 省: (4)去后乃至 乃:
4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翻译: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4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一章强调在复习旧知识时要有新的收获。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讲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C.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特别高兴,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D.“怒”与“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50.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乙文中的哪句话?(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传不习乎
D.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
47.(1)拉,牵 (2)越过 (3)反省,自我检查 (4)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甲】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乙】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丙】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5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风起/因材施教 B.去后乃至/纷至沓来
C.与友期行/遥遥无期 D.入门不顾/无所顾忌
52.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不久,天空中忽然下起了雪,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理解: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下雪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
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友人便生气地说:“你的父亲真不是人啊!他和人相约同行,却先离开了。”
理解:友人没有及时赴约,还当着元方的面辱骂陈太丘,所以哪怕友人在被指出错误后马上悔改了,也无法改变他是个不知礼数的人的事实。
C.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元方说:“您和我的父亲约定正午出行。等到正午时分,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谩骂他的父亲,就是不懂礼数。”
理解:友人迟到并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了陈太丘,这触犯了元方所认同的社会行为准则的底线。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53.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形象都是丰富的。通过梳理相关的细节,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请阅读《咏雪》和以下【链接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谢安的人物形象。(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链接材料】
玄①等既破坚②,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③,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④,心甚喜,不觉屐齿⑤之折。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①[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②[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曾发动淝水之战想消灭东晋,但最终败给谢玄。所谓“破坚”,即关涉这场战役。③[竟]结束,完毕。④[户限]门槛。 ⑤[屐齿]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管宁割席①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③出看。宁割席④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②轩冕:轩,车子。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③废书:放下书。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4.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华捉而掷去之
5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56.《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你结合原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7.《管宁割席》中,管宁身上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请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2 古诗文阅读(解析版)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古诗默写。
(1)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2)水河澹澹, 。 (《观沧海》)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 子罕》)
(4)《论语 为政》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答案】
海日生残夜 山岛竦峙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默写古诗文名句,要根据题干提示默写对应的句子。本题注意“生”“竦峙”“罔”“殆”等的正确书写。
2.默写。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借暮春景色渲染伤感气氛的诗句是“ , ”。
【答案】
秋风萧瑟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注意下列字词容易写错:萧瑟、啼、溪。
3.默写。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初一年级各班开展“重学法,启才智”学习经验交流会,你准备将《〈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 ”写到小组汇报稿中和同学们交流。(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
【答案】
山岛竦峙 海日生残夜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默写古诗文名句,要根据上句写出下句,根据下句提示写出对应的上句,理解性默写要根据题干提示默写对应的句子。如(3)句要默写《〈论语〉十二章》中能体现“重学法,启才智”的句子,应该是: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题注意“竦峙”“生”“罔”“殆”的正确书写。
4.古诗文默写
(1)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3)古诗词创作经常调动多感官呈现意境,《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嗅觉、听觉捕捉景物特征,写出丰收景象的句子是 , 。
【答案】
回乐烽前沙似雪 山岛竦峙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本题中要注意“烽、竦、峙、稻”等的书写。
5.(1)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一联是: , 。
(6)请写出含有“月”字的一句古诗: 。(试卷上出现过的诗句除外)
【答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学而不思则罔 博学而笃志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峨眉山月半轮秋/受降城外月如霜/床前明月光/明月几时有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夜郎、罔、笃、澹、竦峙、残”等字词容易写错。
6.默写。
(1) ,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3)子曰:“ ,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论语 雍也》)
(5)诗人借明月抒发对友人的关心:“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6)《论语 为政》中,表现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 。”
(7)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8)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9)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答案】
海日生残夜 有朋自远方来 温故而知新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随风直到夜郎西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思君不见下渝州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残、风、郎、罔 、殆、渝、逢、望”等字要书写正确。
7.(1) ,江春入旧年。
(2)水何澹澹, 。
(3)七十而从心所欲, 。
(4)复旦大学以“ , ”为校训,勉励本校学生广博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
(5)孔子感叹时光易逝的句子是:“ , 。”
【答案】
海日生残夜 山岛竦峙 不逾矩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详解】注意“生”“竦”“峙”“逾”“矩”“笃”的书写正确。
8.默写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3)古今中外,“思乡怀人”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尤其是在古代通讯落后的情况下,羁旅之思与漂泊之苦更催动着诗人的情思,比如《次北固山下》中“① ”这一句诗以北归大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深情;还有《天净沙·秋思》中“② ”悲切地道出了游子漂泊之苦。请你再写两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③ ,④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秋风萧瑟 思而不学则殆 归雁洛阳边 断肠人在天涯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详解】“萧”“殆”“雁”“涯”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思乡怀人的诗句示例:
①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②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9.(1) ,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2)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六十而耳顺, , 。(《论语》)
(5)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歧途,所以孔子说:“ , 。”
【答案】
东临碣石 枯藤老树昏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碣、藤、昏、逾矩、罔、殆”等是易错字词,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10.(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朱自清《春》)
(2)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4)《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5)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
【答案】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落花时节又逢君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学而不思则罔 三军可夺帅也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详解】注意以下字形特别容易写错:酝酿、逢、澹澹、岛、竦峙、罔、涯等。此外还要注意“落”是上下结构,“海日生残夜”不要写成“海日升残夜”。
二、古诗词阅读
11.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① ”未尽,太阳已经升起,旧年未过,春天已经到来,不禁生出② 的感慨。
(2)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本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都写到了大雁。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大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残夜 思乡思亲
(2)《别董大》借“大雁”表达了与友人依依不舍之情;《次北固山下》借“大雁”表达了乡思愁绪。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从“海日生残夜”可知,是残夜未尽;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可知,作者生发的感慨是不知道寄回家乡的信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有思亲思乡的感慨。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
“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意思是: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结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知,通过雁南方,渲染了一种即将与友人分开的不舍氛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洛阳。这两句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12.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___(yàn)洛阳边。
(1)诗歌的首联叙事,“ ”“行舟”点明诗人离乡远游,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景,“平”“阔”二字凝练地写出船上所见之景 的特点;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的特点,让人感慨时序匆匆交替的同时,也给人以 的力量。
(2)一位同学在默写尾联时,不知横线处应写作“燕”还是“雁”。请你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下面的材料,帮助这位同学判断一下此处应写作哪个字,并简要说明理由。
(3)在诗人笔下,鸟儿经常化作传情达意的使者。请你写出一句与“鸟”有关的诗句: 。(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示例:客路 开阔(壮阔); 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振奋鼓舞……)
(2)示例:此处应写作“雁”。因为王湾诗句表达的是离家日久,羁旅漂泊产生的思乡之情。韦庄诗句中写因秋雁南回,想用归雁来传递家书却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与王湾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相同。
(3)示例:杨花落尽子规啼
【详解】(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客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据此可知,为“客路”;
第二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据此可知,为开阔(壮阔);
第三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据此可概括为:积极向上。
(2)考查诗歌炼字。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意思是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表达出作者思乡之情。此句和《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表达的意思很相近。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意思是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家书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把家书捎到洛阳去。作者这个时候无法回到故乡,既失落又惆怅,在看到北归大雁的时候,思念故乡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浓烈。此处应写作“雁”。
(3)考查古诗词的识记理解。解答时,结合自己的积累,选取有关“鸟”的诗词作答即可。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两个黄鹂鸣翠柳。
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诗人先描绘了眼前所见的苍凉萧瑟之景,进而以“ ”呈现一派温馨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突出了“断肠人” 的情感。诗人的视野层层拓开,情感随之变化,耐人寻味。
14.回顾学过的《枫桥夜泊》,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和《天净沙 秋思》都借秋景传达情思。不同的是:《枫桥夜泊》写的是夜晚之景,而《天净沙 秋思》写的是 之景;《枫桥夜泊》除了描绘“月”“枫”“渔火”等景象,还从听觉角度写了“ ”等,表达了诗人 的心情。
【答案】
13.小桥流水人家 思乡
14.黄昏(或傍晚) 乌啼(或钟声) 忧愁
【解析】13.本题考查对元曲的理解。诗人先描绘了眼前所见的苍凉萧瑟之景“枯藤老树昏鸦”,然后“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出一派温馨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4.本题考查诗歌和元曲内容与情感的理解。《天净沙 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据此概括即可。
15.阅读《观沧海》,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相互映衬,再写草木“ , ”,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涌起”(用原文回答)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写景诗句的一项是( )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杨花落尽子规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
(1)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2)A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应注意用原文回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的意思为“海水多么的波涛汹涌,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阵阵萧瑟的秋风吹过”。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水何澹澹”为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草木茂盛的景象,是静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非常幸运啊,写下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这一句作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不是写景诗句;B.杨花落尽子规啼:看到杨花飘落殆尽听见子规哀伤的啼叫声。描写暮春景致;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与江岸齐平,顺风而行船帆高悬。描写停泊时见到的潮平岸阔的景象;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描写秋季无限悲苦之景。故选A。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6.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画,说说哪幅图画更符合本首诗歌所展现出内容,并说明理由。
17.“秋风”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常用来表现秋意清冷,衬托凄凉心境。下列诗句中并非借“秋风”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D.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答案】
16.图二 理由:图二描绘了干枯的藤蔓,缠绕着衰老的树。黄昏时一群乌鸦正好回巢,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附近坐落着几处人家。一匹瘦马上驮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的景象。与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的情感是一致。图一中马肥,树茂,这些与原诗句意不符,而且第一幅中的人显得不如第二幅中的人看上去有劳顿之苦。
17.B
【解析】16.第一幅图中树木茂盛,可知应是春天或夏天,与这首曲中的时令不同,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人物也有意气风发之感,与这首曲的“游子之悲”不一致。马儿肥壮,正低头觅食,与这首曲中的“瘦马”不一致。
第二幅图中一株干枯的树,树身上缠绕着藤蔓,与“枯藤老树”一致。一个孤独的旅人骑在一匹瘦马上,给人强烈的凄凉愁苦之感。与“断肠人在天涯”一致。
所以第二幅图更符合。
17.A.借秋风表达了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出思乡之情;
B.借秋风来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博大胸怀;
C.借秋风表达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与思乡之愁;
D.代秋风表达作者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故选B。
18.诗歌赏析。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 秋》是 ,《天净沙 秋思》则 。
(2)对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B.开头两句撷取了六个名词来表现秋意。
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
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
(3)两首元曲中都运用了词语堆叠的方法描写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对隐居(归隐)生活的热爱之情; 对故乡(家乡)的思念之情。
(2)C
(3)借助描写意象,寓情于景。
【分析】(1)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一空,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面中的“一点飞鸿”,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空,此曲以“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增添了明丽与动感”理解无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悲凉的,而不是明丽与动感。故选C。
(3)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理解。
《天净沙 秋》词人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老树;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一点飞鸿影下”动景的描写和“青山绿水;第三点作者运用“落日”“残霞”“青山”“绿水”多种色彩搭配、萧瑟而又明朗。表达了作者归隐居的愿望;
《天净沙 秋思》也使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众多意向渲染了凄凉的背景,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深情。可见,用词语堆叠的方法描写景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既表达的淋漓尽致,又含蓄隽永。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①,一夜征人②尽望乡。
注:①[芦管]笛子。②[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19.【甲】诗首句以“杨花”和“子规”点明事件发生的时令,营造出暮春时节 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之情。【乙】诗写作者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夜风送来了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 之情。
20.“我寄愁心与明月”与“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都写到了月,请分别说说两位诗人各是如何借“月”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
19.凄凉(“悲伤”等) 思念(“牵挂”等) 思乡(“盼归”等)
20.示例:“我寄愁心与明月”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月当成了使者,(或“运用想象,将月亮想象成知己”)能够寄送愁心,以此抒发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受降城外月如霜”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光比成霜,营造出清冷的意境,以此抒发愁苦之情。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甲诗中“杨花”即柳絮,有漂泊、离别之意;“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诗首句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联系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乙诗中写“幽怨的芦笛声”,联系下句诗“一夜征人尽望乡”分析。这句诗的意思是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因此,笛声唤起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
20.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陪伴着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夜上受降城闻笛》: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月光”比喻成“霜”,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突出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营造出清冷的意境,表现边塞的苦寒,以此抒发戍边将士的愁苦之情。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1.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此时他登上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词语。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两字重读,以突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气概。
C.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作者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他不禁歌唱起来,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2.展开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线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画面。
【答案】
21.C
22.岛上的树木,一丛丛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木都长得丰茂繁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解析】21.C项“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理解有误。这首诗前文语调平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虚景之句,表达了作者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语调要上升一些,“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上升到极点。故选C。
2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描绘即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意思是“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据此我们可以加以形象的描绘,示例: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点睛】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幸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3.曹操的这首诗以“ ”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 ”(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 伟大抱负。
2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答案】
23.观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统一天下建功立业
24.示例:(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
【解析】2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描写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描写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24.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可见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竦峙”可见山岛突兀耸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25.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6.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答案】
25.C
26.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波平浪静,一叶白帆迎风飘扬,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解析】25.乙诗前两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的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C项理解有误,故选C。
2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为: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东汉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7.下列诗句中与《观沧海》描写的季节相同的是( )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8.当你读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诗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景象?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答案】
27.D
28.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解析】27.“秋风萧瑟”点明季节是秋季,“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季节是暮春时节,“落花时节又逢君”点明季节是暮春时节,“江春入旧年”点明季节是冬末春初,“遥怜故园菊”点明季节是秋季,故选D。
28.本题考查描绘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水”“山岛”,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竦峙(高耸挺立)”等。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截!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2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1)相委而去:
(2)下车引之:
(3)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30.翻译句子。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32.两个文段表达了什么共同的道理?
【答案】
29.舍弃 牵、拉 约定。
30.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1.元方直面客人的言行,指其“无信”“无礼”,是一个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性格直率的孩子。
32.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委:舍弃。
(2)句意为:下车去拉元方。引:牵、拉。
(3)句意为: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期:约定。
3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舍(放弃),去(离开),乃(才)”的翻译要准确。
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针对友人“期行”失约失信的行为,直击要害,指出友人“无信”“无礼”,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孩子;“入门不顾”又可以看出他的直率。
32.本题考查文章主题分析。
结合甲文中的“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得出,做人要守信、有礼;
结合乙文中的“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战!”可得出,做人要信守诺言;
因此两文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点睛】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得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 如期而至 翘首期盼 期在日中
B.不约而同 尊君在不 不辞而别 不法份子
C.相委而去 挥之不去 去后乃至 大势已去
D.三顾茅庐 顾此失彼 入门不顾 顾全大局
34.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文意,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中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不讲礼仪。
理解:元方指出朋友的两处错误:失信于人和出言不逊。这是令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所以不愿与之多言。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赶忙下车拉元方(想道歉)。元方走进家门顾不上看他。
理解:朋友自知理亏,想要向元方道歉,可是元方已经生气地回家了,根本来不及追上。
35.《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元方的“方正”?
【答案】
33.C
34.乙
35.答案示例:元方的“方正”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上。语言上“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见元方诚信守时,知书达理,有礼有节;行动上“元方入门不顾”,不愿意与失信无礼的人多费口舌,再打交道。从以上两方面可见元方“方正”特点。
【解析】33.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约定/预定的时日,日期/等待,盼望/约定;
B.没有/同“否”/没有/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
C.离开/离开/离开/离开;
D.拜访/注意,照管/回头看/顾及;
故选C。
34.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要结合句中的关键词来分析。
乙.有误,
翻译:“顾”的意思是“回头看”,这个句子应该译为: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元方走进家门顾不上看他”翻译错误。
理解:朋友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表明友人想向元方道歉,但是元方径直走入家门,连头都不回,“根本来不及追上”的理解是错误的。
3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用“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加以反驳,由此可知,他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义正而辞严,可见其“方正”。“元方入门不顾”的意思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这样的行动既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也是给友人的一个教训,还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也体现了其“方正”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 欣然接受
B.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
C.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
D.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俄而雪骤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理解,有问题的一项是( )
[甲]友人惭,下车引之。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理解:客人由“怒”转“惭”,并且下车来拉元方以示歉意,说明客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儿子和女儿们谈诗论文。
理解:“内集”“讲论文义”等词营造了一种温馨美好而又文雅的家庭气氛。
[丙]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理解:把“白雪纷纷”比作“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
【答案】
(1)C
(2)①离开;②回头看;③不久,一会儿;④相比。
(3)乙
【解析】(1)
A.……的样子\……的样子;
B.约定\约定;
C.牵、拉\招引、引来;
D.急\急;
故选C。
(2)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太丘舍弃友人独自离开了。去,离开。
(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得进门去了。顾,回头看。
(3)句意:一会儿雪下紧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4)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3)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乙.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本项“儿子和女儿们”翻译有误。故选乙。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咏雪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遏①年少时,好著②紫罗香囊,垂覆手③。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④与赌,得即烧之。
(《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谢遏:谢玄,谢太傅的侄儿。②著(zhuó):穿戴。③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与前文的“紫罗香囊”均为女子常用物件。④谲(jué):欺诈。
37.下列对两篇文章中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语境,用组词的方式解释文言字词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常用方法。甲文中“撒盐空中差可拟”的“差”字,可以组词为“差不多”。
B.文言文中“之”作代词是一种常见现象,要根据上文语境去推断其具体指代的内容。乙文中“太傅患之”的“之”指代的是谢遏“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这件事。
C.“即”字的甲骨文字形为“”,本义是“人面对食器靠近去吃东西”,后来引申出“靠近”“立即”等意。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和乙文中“得即烧之”中的“即”都是“靠近”之意。
38.甲文中描写人物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同学们可以用朗读的方式读出人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去朗读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说说你的理由。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39.谢太傅十分重视对家族儿女的教育。请结合内容,说说两篇文章中谢太傅是如何教育家族儿女的。
【答案】
37.C
38.示例:“未若”要重读,速度稍慢。因为这样读能够把谢道韫内心的自信、从容表现出来。 39.示例:甲文中谢太傅和儿女们讲论文义时,忽逢下雪,他能抓住契机,即景命题,让孩子们各抒己见。乙文中谢太傅对谢遏喜欢佩戴女子物件一事,内心虽忧急却不训斥不强制,而是用打赌的办法委婉加以纠正,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解析】37.本题考查字词理解。
C.甲文中“即公大兄无奕女”的意思是:(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即”的意思是“是”;乙文中“得即烧之”的意思是:得到了它就马上拿来烧掉。“即”的意思是“立即”;
故选C。
38.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认为应轻读“未若”,并稍作停顿,因为轻读“未若”,将重音放在“未若”后面,起到强调作用,可以体会到谢道韫的机智聪慧。
3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兄子和兄女的回答,谢安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谢安的“大笑乐“中包含了对聪敏的侄儿侄女的称赞,也是对谢道韫的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这个举动中没有直接评判二人回答的优劣,是对谢朗的鼓励,也是对谢道韫的认可,说明他是一个善于教育子女,宽容有度,关爱所有家族成员的家长。
乙文“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侄子谢玄喜欢佩戴香囊之物,这在当时的贵族青年中很流行,但谢安认为男人脂粉气太重,缺少必要的阳刚之气,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他却又不是粗暴地批评、训斥,而是巧妙地以“打赌”的形式来获取谢玄的覆手香囊,而且当即烧毁。由此可见,谢安的道德修养教育乃是启发式教育,是不言之教。这既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点睛】译文:
甲: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漫天飞舞)。”谢安高兴地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玄年轻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挂着手巾。谢安对这件事感到忧虑,又不想伤他的心,就假装跟他对赌,得到了它就马上拿来烧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①,遇眉公先生②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③。”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节选自明·张岱《自为墓志铭》)
注:①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祖父带我到了钱塘。张岱祖父字雨若。张岱出身富贵世家,眉公所跨角鹿即是张岱祖父所赠。②眉公先生: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③打秋风:向有钱人讨财物,有占人便宜的意思。
4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双全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公大笑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吾面试之 吹面不寒杨柳风
4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翻译: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 ”
理解:“公欣然”是因为雪景美丽,也表现了谢太傅跟孩子们探讨文义,其乐融融
B.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随即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成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理解:文章结尾补充交待人物身份,意在含蓄表明作者对谢道韫的赞赏。
42.两个文段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段内容加以解说。
【答案】
40.B
41.A
42.示例1:他们“大笑”的共同原因是看到晚辈聪颖有才华,心里很高兴。谢道韫用“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比喻,巧妙地写出了大雪纷纷的样子,谢太傅很高兴;张岱的对联既工整又巧妙,同时还开了眉公的玩笑,眉公也很高兴。所以,谢太傅和眉公都“大笑”。
示例2:他们大笑的共同原因是看到晚辈的天真可爱,心里很高兴。谢道韫“未若”二字自信满满,又带着小孩子的天真,谢太傅为她的自信和天真感到高兴;张岱借对联开眉公的玩笑,童言无忌,眉公为他这种天真高兴。
【解析】4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儿子女儿;
B.急/急;
C.高兴/以……为乐;
D.副词,当面,面对面/名词,脸庞;
故选B。
4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B句的翻译为: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即”,“就是”的意思,不能理解为“随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理解为“成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不正确,这是一个判断句,正确翻译为“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故正确答案选A。
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答此题,通读文段,结合关键语句理解。文段(一)中“公大笑乐”是因为听到兄女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大雪纷纷的样子,富有诗意,谢太傅为她的才华而高兴。“未若”二字体现了谢道韫孩童的天真;文段(二)眉公大笑是因为听到“我”很快对出下联“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这一对联既工整又巧妙,为“我”的才思敏捷而惊叹。对联又以眉公为对象,取眼前之景,“我”的童言无忌让眉公很高兴。因此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既有对晚辈聪颖才华的欣赏,也有看到晚辈天真可爱的喜欢。
【点睛】(一)参考译文: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参考译文: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当然)是我的小友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伯牙绝弦》和《舍命护友》,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舍命护友
荀巨伯远①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④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 "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⑥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远:路途遥远,可译作远道前往。②值:适逢。③郡:这里指城。④语:告诉。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班:通假字,同“般”,撤退。
4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三处停顿,用“﹒”标出一处重音,并说明重音选择的理由。
巨 伯 曰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44.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过中不至/贼既至/至高无上
B.对子骂父/子令吾去/子孙满堂
C.下车引之/钟子期听之/我辈无义之人
D.元方入门不顾/环顾四周/相顾一笑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败义以求生
46.请结合上面三篇文言文的具体内容,分别说说“友人”“伯牙”“荀巨伯”三人是如何与朋友相处的?再说说你对“交友”的看法与认识。
【答案】
43.巨 伯 曰/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我 身 代 友 人 命
44.D 45.(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离开了。(2)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人了。(3)败坏了道义而(来)保全性命(或求得活命)
46.“友人”不守信用;“伯牙”为失去的友人而断琴;“荀巨伯”为保全友人而不惜牺牲生命。看法和认识:如有朋友交往要守信等。
【解析】43.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4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到\到\极;
B.儿子\对人的尊称,您\孩子;
C.代词,指元方\代词,指伯牙弹奏的音乐\助词,的;
D.看\看\看;
故选D。
4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
(2)以为,认为。足,值得。为,给。者,……的人。
(3)败,败坏。以,来。
46.第一问:考查比较阅读。读文可知,陈太丘的友人与太丘约定在中午,他中午却没有到,可知他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他对友情的珍重。荀巨伯“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宁肯死也要保全朋友,可见他重情义。
第二问: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着“交友一定要诚信,为了朋友,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表述即可。
【点睛】译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伯牙绝弦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舍命护友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匈奴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可能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匈奴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匈奴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获救。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47.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下车引之 引: (2)不逾矩 逾:
(3)三省吾身 省: (4)去后乃至 乃:
4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翻译: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4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一章强调在复习旧知识时要有新的收获。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讲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C.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特别高兴,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D.“怒”与“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50.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乙文中的哪句话?(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传不习乎
D.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
47.(1)拉,牵 (2)越过 (3)反省,自我检查 (4)才
48.B
49.C
50.B
【解析】4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省:反省。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48.B.正确翻译为: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注意:舍:舍弃,抛弃。乃,才。故选B。
49.C.分析有误。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辱骂,他不卑不亢,指出了友人的不当之处,文末“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见友人是想来道歉,但是元方进入家门没有回头看到,以此表明自己对父亲友人的立场。故选C。
50.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乙文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内容一致。故选B。
【点睛】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①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②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④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⑤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⑥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甲】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乙】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丙】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5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风起/因材施教 B.去后乃至/纷至沓来
C.与友期行/遥遥无期 D.入门不顾/无所顾忌
52.翻译文中三处划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不久,天空中忽然下起了雪,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理解: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下雪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
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友人便生气地说:“你的父亲真不是人啊!他和人相约同行,却先离开了。”
理解:友人没有及时赴约,还当着元方的面辱骂陈太丘,所以哪怕友人在被指出错误后马上悔改了,也无法改变他是个不知礼数的人的事实。
C.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元方说:“您和我的父亲约定正午出行。等到正午时分,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人家儿子的面谩骂他的父亲,就是不懂礼数。”
理解:友人迟到并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了陈太丘,这触犯了元方所认同的社会行为准则的底线。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53.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形象都是丰富的。通过梳理相关的细节,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请阅读《咏雪》和以下【链接材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谢安的人物形象。(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链接材料】
玄①等既破坚②,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③,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④,心甚喜,不觉屐齿⑤之折。
(节选自《晋书·谢安传》)
注:①[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②[坚]苻坚,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曾发动淝水之战想消灭东晋,但最终败给谢玄。所谓“破坚”,即关涉这场战役。③[竟]结束,完毕。④[户限]门槛。 ⑤[屐齿]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
【答案】
51.B
52.C
53.谢安在寒冷的下雪天把家人聚集起来讲解讨论文章义理,表现出了对家族教育的重视,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当家人;谢安会为小辈们在文学上的不俗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他显然又是个亲切的长辈;听到谢玄在关键性战争中取胜的消息,谢安仍能从容下完棋,说明他是个镇定的政治家;谢安并非对谢玄胜利的消息完全无动于衷,回家过门槛时,他开心得连木屐的屐齿撞折了都没发觉,可见他是个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儿的人。
【解析】51.A.“因”解释为:凭借/根据;
B.“至”解释为:到达;
C.“期”解释为:约定/日期;
D.“顾”解释为:回头看/顾虑;
故选B。
52.A.理解错误。改为:由于下雪,谢安出于和小辈们讲解、讨论文章义理的目的把家人们聚集起来,又因为忽然雪骤而临时起意,就眼前的雪景发问,引出了后文小辈们的精彩回答。
B.翻译不准确。改为:(你的父亲)真不是人!(你的父亲)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故选C。
5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得出:对家族教育的重视,他是一个有智慧的当家人;结合“公大笑乐”得出:是个亲切的长辈;结合“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得出:镇定的政治家;结合“既罢还内,过户限,心甚喜,不觉屐齿之折”得出:有血有肉、有人情味儿。
【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链接材料)谢玄在前线打败苻坚后,有驿站传送的战报送达,谢安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就拿了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像刚才一样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他缓缓地回答说:“小子们打败了敌人。”下完以后,回到房间,心里太过高兴,过门槛的时候把木屐齿都弄折了都不知道。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管宁割席①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③出看。宁割席④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②轩冕:轩,车子。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冕,帽子。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③废书:放下书。④席: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54.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华捉而掷去之
5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56.《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你结合原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7.《管宁割席》中,管宁身上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请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答案】
54.(1)期:约定 (2)去:离开
55.(1)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舍弃我)离开了。
(2)管宁像往常一样的读书,华歆丢下书出去看。
56.“方正”一词指的是品格、性情好,文章这里指的是有礼貌,守信用的好品格。文章当中陈元方面对父亲友人失礼失信后,依然礼貌地用“君”这一敬词来称呼对方,指出对方的错误可以看出元方是个有礼方正之人。第一,元方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7.不慕名利(不慕荣华、专注读书、热爱学习均可以给分,但品质高尚不给。)
【解析】54.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第一句大意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故“期”的意思是约定。第二句大意是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故“去”的意思是离开。
55.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重难点词语有:期行,相约同行;委,舍弃;去,离开。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故,原来;废,放下,丢下。
56.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关于陈元方的“方正”结合文段分条列项具体分析即可。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看出,陈元方非常重视“信”;从“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看出陈元方非常重视“礼”;从“则是无信”“则是无礼”看出元方反驳对方有理有据;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看出元方勇于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7.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等。文段《管宁割席》写了管宁与华歆相处的两件事情:对待锄地捡到的金子和观看华车。管宁对待这两件事的态度分别是“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宁读如故”,由此看出,管宁不看重金钱名利,也就是不慕名利,或者淡泊名利。
【点睛】《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管宁割席》译文: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