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演说词、“悼词”。
2.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行文思路。
3.品味语言,揣摩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感悟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一百多年前,一位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永远的离开了世界,但他却永远活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心中。他就是卡尔·马克思!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解这位世纪伟人的不朽功绩和伟大人格!
课 堂 导 入
‖作者作品‖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其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还独立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第二提琴手:原指乐队中给第一提琴伴奏的琴手。比喻那些起着次要作用但又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
‖作家作品‖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犹太裔德国人,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
3月17日,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深切悼念。
作 家 作 品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时三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工作室坐椅上与世长辞。
卡尔·马克思
(1818.5.5-1883.3.14)
写 作 背 景
马克思墓,位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墓志铭: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写 作 背 景
写 作 背 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四十年里,他们共战斗,共创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文 体 知 识
是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话或悼念性文章。
结 构
开头
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中间
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
悼念:对死者的影响表示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整 体 感 知
1.结合悼词特点,画出或概括段落中心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4.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批注,体会作者的深沉情感。
2.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列出思维导图。
3.划出评价性语句,并进行批注,理解马克思的高尚人格。
预习检查
繁芜 (wú) 诅咒 (zǔ zhòu) 浅尝辄止 (zhé) 诬蔑 (wū miè)
悼(dào)念 诽谤 (fěi bàng) 肤(fū)浅 空(kòng)白
卓(zhuó)有成效 嫉(jí)恨 拂(fú)去 豁(huò)然开朗
——字音字义
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繁芜丛杂:丛生的杂草多而乱。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卓有成效: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
文本探究
画出或概括段落中心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任务一: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这个人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
5.马克思在每个研究领域,都有深刻独到的发现。
6.马克思关注科学,因为它是推动革命的力量。
7.马克思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8.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9.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逝世】
【成就】
【影响】
【悼念】
总评功绩
科学理论
革命实践
遗憾
不舍
悲痛
(赞颂)
(崇敬)
(哀悼)
感情基调:庄重、沉痛
活动一:画出或概括段落中心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巨大贡献
(3~7)
(赞其功)
创立第一国际
理论贡献
实践功绩
创办革命刊物
剩余价值规律
过 渡(6)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许多领域独到发现
革命家 (7)
科学家(3~5)
马克思的科学观
活动二: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列出思维导图。
分享展示
巨大贡献
(3~7)
(赞其功)
创立第一国际
理论贡献
实践功绩
创办革命刊物
剩余价值规律
过 渡(6)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许多领域独到发现
革命家 (7)
科学家(3~5)
马克思的科学观
交代马克思逝世情况(1)
(述其哀)
表达悼念之情(8、9)
(颂其德)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①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③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④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⑤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⑦正因为这样,所以……
活动三:
梳理总括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语句(段),体会作用
活动三:
梳理总括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语句(段),体会作用。
——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突出了马克思的卓越贡献,表达了敬仰之情。
品味语言
任务二:
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行批注,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沉的情感。
活动一:品味语言——体味“哀”
1.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永远地睡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
“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运用讳饰修辞手法,表达了对马克思去世无限哀痛之情。
“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
“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最恰当的表述;
为什么把逝世的时间写得那么精确?
①因为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②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③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沉痛哀悼。
2.“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不可估量”“空白”两个词,着重强调了马克思生前的巨大功绩。
活动二:品味语言——体味“颂”,理解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
“不可估量”“空白”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赏析:
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推翻了“上帝造人”的宗教落后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此类比,赞扬马克思的发现同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活动二:品味语言——体味“颂”,理解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
活动二:品味语言——体味“颂”,理解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分析其表达效果。
“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赞扬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4.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赏析:
从辽阔的地域和庞大的悼念人数中,表现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世界的崇高地位,表达了无产阶级内心崇高的敬意。
活动二:品味语言——体味“颂”,理解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
5.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大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活动二:品味语言——体味“颂”,理解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
6.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敌人”与“私敌”
“敌人”即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
“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这句话是对马克思为无产阶级无私战斗和奉献的一生的最好概括。
“可能有”与“未必有”对比,表现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也表现了恩格斯对自己战友与挚友的赞颂与怀念。
活动二:品味语言——体味“颂”,理解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
活动二:品味语言——体味“颂”,理解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
7.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
这是对马克思生前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给予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这也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一个“将”字,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分享展示
巨大贡献
(3~7)
(赞其功)
创立第一国际
理论贡献
实践功绩
创办革命刊物
剩余价值规律
过 渡(6)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许多领域独到发现
革命家 (7)
科学家(3~5)
马克思的科学观
交代马克思逝世情况(1)
(述其哀)
表达悼念之情(8、9)
(颂其德)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悼词,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进行了精要总结,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业绩两个方面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深沉的哀悼之情。
课 堂 总 结
拓 展 延 伸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
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你会把他比喻成什么?
(1)他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驱走了黑暗,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2)他是落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虽然离去,但依然奉献自己的心香,芬芳了春天的花朵。
(3)他是胡杨,扎根于大地,但挺拔向上,坚贞不屈。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他有无数个“一千年”。
拓 展 训练
活动一:
1.梳理《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结构,理清层次关系。
2.结合两篇演讲稿,分析演讲稿的特征,完成下表。
篇目 目的(主题) 对象 场合 选用材料 结构 语言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宣告无产阶级必将解放,以激励志同道合的战友 参加宴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英国人为主) 宴会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悼念,肯定马克思的贡献与人格魅力 参加葬礼悼念马克思的人 葬礼
速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及思路
1.依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方法,梳理《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结构,理清层次关系。
①1848年革命宣布无产阶级解放19世纪。
②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19世纪特征: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巨大;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④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对抗,生产力与社会关系对抗,而无产阶级就是解决对抗的力量。
1848年革命的意义
无产阶级解放世界
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时机成熟
①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例:机器与饥饿疲劳;财富与贫困;技术与道德;
控制自然与成为奴隶;科学与愚昧;物质力量与生命智慧。
②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对抗,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社会关系对抗。
③反:有些党派痛哭流涕;有些希望抛开现代技术;有些以为工业以政治倒退来补充。
正:新生的工人阶级是解决对抗的力量,解放世界。
例:英国工人阶级斗争;“菲默法庭”
(现象)
(矛盾本质)
(解决办法)
第四段结构
(承上启下)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进式
再读文本,学习演讲
2.结合两篇演讲稿,分析演讲稿的特征,完成下表。
篇目 目的(主题) 对象 场合 选用材料 结构 语言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宣告无产阶级必将解放,以激励志同道合的战友 参加宴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英国人为主) 宴会 1848年革命、蒸汽电力、“精灵”“罗宾”、英国工人阶级运动、“菲默法庭” 主体部分摆现象-分析本质-提出解决办法的层进式结构 语气激昂,带有强烈的鼓动性;比喻、对比、典故运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达悼念,肯定马克思的贡献与人格魅力 参加葬礼悼念马克思的人 葬礼 马克思的卓越贡献 主体部分总-分-总结构 语气庄重,富有感染力;比喻、对比、类比手法
活动二:演讲稿的特点
认真阅读第92页《写演讲稿》,思考:
写演讲稿要注意些什么?
(1)要对听众作分析,要有针对性。
(2)主题鲜明,材料新颖独到,有说服力。
(3)讲究语言技巧,有感染力。
赏析——演讲词的三个要点
1.要有针对性
一是创刊纪念会,氛围是融洽和谐的,心情轻松愉快;一是葬礼现场,气氛是庄严肃穆的,心情是沉痛哀伤的。
2.主题要鲜明、要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马克思致力于剖析社会矛盾,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恩格斯致力于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意和悼念之情。
(1)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
运用比喻修辞,将浩大声势的1848年革命比作“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形成反差,写出了革命的磅礴气势,高度赞扬了它之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意义,激发战斗豪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3.要讲究语言技巧
(2)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运用比喻修辞,将革命气氛比作无处不在的大气,生动形象,喻示革命气息无所不在,革命即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更加坚定听众的信心。
(3)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运用比喻修辞,将“历史”比作“审判官”,生动形象,指出历史已经指出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其灭亡是必然的;将“无产阶级”比作“执行者”,意味着无产阶级肩负重大使命,必将推翻资产阶级,能激励战友的战斗激情,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召力。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集中阐述他们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党宣言》最后庄严宣告: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习总书记的评价: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对马克思作高度评价: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