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苏武传》课件(共3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苏 武 传
班固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写作背景
请结合事件经过的时间与地点,将这段历史划分为几个场景,并概括场景内容。
奉命出使
因变被扣
自杀殉节
卫律劝降
幽置大窖
牧羊北海
李陵劝降
获释归汉
地点:由汉至匈
时间:(武帝)天汉元年
地点:匈奴王庭
时间:回国之前
地点:北海(丁零部)
时间:7-8年
地点:匈奴王庭
时间:(苏武)痊愈后
地点:匈奴王庭
时间:几天
地点:匈奴王庭
时间:一个月后
地点:北海(丁零部)
时间:第10年左右
地点:由匈归汉)
时间:19年后(昭帝)
按场景划分出场人物阵营,分析作者叙事的特点。
分组合作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采用传记的手法,简介苏武家世、身份及其出使匈奴的背景和原因,埋下伏笔。
微言大义
从史传类文本含蓄的词汇中分析历史的“真相”
连伐 相窥观 相当
单于初立 答其善意 单于益骄
【请从文本中寻找展现当时汉匈关系与形式走向的词句】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插叙:张胜参与谋反,祸及汉朝
缑王、长水虞常
卫律、单于母
缑王、长水虞常、张胜
匈奴内部
汉朝与匈奴
叙事特点、人物矛盾
采用传记的手法,插叙事件背景及经过,埋下伏笔。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详细叙述,突出语言及动作,多用短句。
人物形象塑造
苏武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①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苏武作为代表团的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是他严重失职。)
②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
③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部编版《苏武传》第5段“观祸败”后删除了苏武骂卫律“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的内容,原因是什么?
原因 说明 影响
突出核心人物与情节 该段偏重于列举历史事例威慑匈奴,与苏武的 “守节” 主线关联较弱 避免分散学生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控制篇幅与难度 《苏武传》原文篇幅长,教学时间有限,典故密集需大量注释 减轻课堂负担,便于重点讲解
涉外文化敏感性 涉及南越、大宛、朝鲜等古代政权灭亡的描述,易引发邻国联想 符合教材谨慎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弱化 “武力威慑” 色彩 苏武形象以 “气节” 为主,该段强调军事报复,格调不同 更契合当代价值观与教学导向
你觉得这段语言对情节的连贯,以及人物塑造是否有价值?
思考探究
情节:
人物:
照应前文,引出下文——匈奴为何不杀苏武而是执着于招降
苏武爱国之情的来源(结合第1段与补充资料)
详细叙述,运用对比,突出语言,整散句结合。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思考探究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第一次自杀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
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语后,这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但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之前的求死转为求生,因为他要证明汉使的气节不可折辱。
可见,他的求生求死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详细叙述,运用对比,语言描写,突出语气词。
思考探究
李陵是怎样劝降苏武的呢?能分成几个小层次?苏武的措辞和态度是怎样的?
1.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1)终不得归;(2)家人不幸遭遇:
(3)自己投降的经历;(4)现在的皇帝不值得为他守节
2.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苏武(不为时间环境变化)不为所动,始终表明自己忠君不二的坚定立场, 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使其最终羞愧难当。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思考探究
班固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
对比映衬
聚焦体现人物的核心事件
对人物多样化细节描写
人物之间的对比
环境对人物的映衬
文章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
①坚定的信念。
②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③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9、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1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14、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比较阅读
屈原与苏武,两位人物的选择是否具有多种可能性呢?
【结合《屈原列传》的10、12段和《苏武传》的4—6段进行思考,并列出两位人物可能的选择和产生的结果。】
1.随波逐流(听渔父):
重新被启用,但声名不再。
2.效仿孔子(游说诸侯):
如张仪一般在他国尽显才能。
3.放下执念(同死生轻去就):
看淡一切,过眼云烟,不再执念救国,走上老庄之路,逍遥。
1.投降:
匈奴器重、为人唾骂、累族横祸。
2.自杀:
昙花一现,湮没历史;无人知晓;后人写文赞颂
屈 原
苏 武
两位人物的选择是否具有必然性?
为何屈原不能像苏武一样活着尽忠?
苏武又为何没有如屈原一样以死明志?
洪兴祖《楚辞补注》:
“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
“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1.楚国大背景:
a历史背景:时代洪流无法阻挡。
b楚国内部:旧制陈窠,怀王疏远、小人离间。
2.屈原自己:
a身份 b对楚国的眷恋 c明志于世
屈原弃生择死的原因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辙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李陵《答苏武书》
苏武弃死择生的原因
1.时代背景:汉王朝的中原大一统,接连讨伐匈奴。
2.苏武自身:
a自证清白
b不屑于投降:两次招降都不曾妥协
c彰显气节
留待有用之身报效国家
怀石投江,
以死明志。
爱国,忠君,家国情怀
(两次自杀未遂)
苦守北海,
终得归汉。
同样的情怀下,结局一死一生。
精神影响
常惠在回归汉朝后,凭借对匈奴与西域的熟悉屡立功绩。他先以校尉身份辅助苏武归汉,后在汉宣帝时期多次出使西域,曾联合乌孙国大败匈奴,俘获匈奴名王及部众数万人,有效削弱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还曾前往龟兹,追责此前杀害汉朝校尉的罪责,迫使龟兹王认错并交出凶手,维护了汉朝在西域的权威,最终因功被封为长罗侯,成为西汉经营西域的重要人物。
苏武在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凭借其坚守气节的精神与对西域局势的认知,为后来西域开拓者们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傅介子在西汉开拓西域过程中功勋显著。他先是奉命出使西域,针对楼兰、龟兹等国与匈奴暗中勾结、劫掠汉朝使者的行为,当面斥责两国国王,初步遏制其亲匈奴倾向;后又在汉昭帝支持下,以赏赐为名前往楼兰,趁楼兰王不备将其斩杀,并宣告汉朝立场以震慑楼兰贵族与民众,迫使楼兰彻底归附汉朝、更名为鄯善;此外,他还曾提议刺杀匈奴在西域的重要代理人,进一步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其行动有效稳定了汉朝与西域的关系,为后续汉朝对西域的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