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彭山一中高 2028 届高一上期 10 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 题。
材料ー:在中国诗歌史上,盛唐是最令人神往的诗歌鼎盛时代。陈子昂、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
相继高扬“风骨”传统,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那么,何谓“风骨”,根据南北朝时
期的文学批评家刘勰在 文心雕龙 中的阐释,“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
品 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
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国风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也是新时代语境下每位诗人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古代“风”所蕴含的教化之义,是
对诗歌所具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避崇高”“崇俗”“崇
私”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
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有思想、内涵和意义,将诗本来应该拥有的典
雅、崇高彻底解构,其恶俗轻艳让人不堪卒读。曾卓 悬崖边的树 ー诗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食指

相信未来 一诗中蕴含的坚定信念,吉狄马加 我,雪豹…… 中对人类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忧虑
等等, 都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是现代风骨的典型特征。新时代的新诗需要延续中国风骨的血脉,创作
出充满 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的佳作,建构新时代的诗歌风骨。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美范畴
的艺术标准。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ロ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
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
乌青体的“白云真白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当然,
当代依然有很多诗人在努力铸造与锤炼诗歌语言,如潘维在其诗中试图构造的汉语帝国,实则是对汉语
魅力的重新发现与塑造;胡弦、李轻松、路也等诗人都如火中淬石般用心打磨诗句。诗的语言如跳舞, 是
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
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新诗オ不会被质疑为“ロ水诗” “废话
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莱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统与中华
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高峰挺进。
(摘编自罗小凤 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
材料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ー些诗歌技术上的
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感。有些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
美为傲。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在此,我们急切向新时代中国
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的情感。那么,到底什
么样的激趣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和责任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
丹妙药。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很多诗歌体现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抒发了挚烈的家国情怀。如今
许多诗歌作者淡忘人民,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
“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不是诗,而唯有欲望性
的“个人写作”オ是诗。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
抵达后者。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纯诗
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ー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
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理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
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 一
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他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カ,最终凝结
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或者说,史诗性写作,需要与之匹配的
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
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
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 才
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 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勰把“风骨”解释为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把诗歌是否有风骨作为评价其优劣的标准之一。 B.有些作者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创作诗歌,但也有一些作者继承了中国风骨的传统,创作出了许多佳作。
C.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和创作需要语言的美感、风骨要求背道而驰。
D.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恢宏的事物和伟大的英雄,会促使诗人创作出具有崇高情感的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没有陈子昂、李白、高适等诗人对“风骨”传统的继承与弘扬,那么唐代诗歌或许就会缺乏
“风 骨”。
B.新时代的诗歌创作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以牺牲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为代价,是得不偿
失的。
C.杜甫的 登高 既写了身世之悲,也写了忧国之情,这说明“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是可以相互统
一的。
D.两则材料都论及新时代诗歌创作,也都写了新时代诗歌创作存在的弊端,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
同。
3. 下列各项中,和材料二画线句子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3 分)
A.宋人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德行,勇担当,
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价值
底色。
B.荣誉前不争功,利益前不计较,困难前不躲闪。对领导干部,推功揽过是可贵的修养。争功诿过者则不
然,他们在荣誉前追逐,利益前斤斤计较,困难前绕道而行。前者为公,着眼大局;后者存私,打小九九。
C.人们读书应有所选择。书籍犹如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慢慢品味。
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
读。
D.事业因执著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这样的执著和坚韧刻印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生
命里。他毕生致カ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谋福祉,书写了精彩的人
生篇章。
4.昌耀的 峨日朵雪峰之侧 无疑是具有中国风骨的诗歌。请以诗句“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
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为例,结合
材料一作简要分析。(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谈及了新时代诗歌存在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铁凝
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 这全是男孩子
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
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
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
“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
这首 温柔的歌唱 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 奢望,只想
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
“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
“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 “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
我听着 温柔的歌唱 ,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
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
......
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
“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
“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
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
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
安然把路子走正。”
“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
“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
“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 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
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
我就走了。
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
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
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
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
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
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
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
的心突然一沉。
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 97,语文 99,物理 95,化学
87,政治 99,历史 97,体育 86,总分 760。
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 “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
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
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
“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
“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
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学校有反映。”
“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
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
“你们哪天评选?” “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
“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 “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
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
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
“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
“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
(文本有删改)
【注】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 十月 1983 年第 2 期。根据 没
有纽扣的红衬衫 改编的电影 红衣少女 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
眼和不朴素。
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 80 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
值观念、行为标准。
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
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
D.本文和 哦,香雪 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
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 感受到姐
妹情深的感情。
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 力,体现了
鲜明的人物特点。
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 的一些个
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
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 然一沉”,
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
8.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9.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
衬衫”有何象征意义。(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材料一:
操少机警,有权数, 世 人未之奇也, 唯 太尉桥玄及南阳何颙异焉。玄谓操曰:“天下将乱,能安
之者,其在君乎!”颙见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玄谓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
劭。”曹操往造劭而问之曰:“我何如人?”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有删改)
材料二:
九月,庚午朔,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十月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
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许攸曰:“曹
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
讨操,操成禽矣。”绍不从。会攸家犯法,攸遂奔操。操闻攸来,跣①出迎之。既入坐,谓操曰:“袁氏
辎重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袁氏自败也。”操大喜,乃自将
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
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既至,围屯,大放火,于是绍军大溃。后,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
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有删改)
材料三:
初,袁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无所不可。”官渡之战,袁绍使陈琳为檄书,数操罪恶,连及家世,极其丑诋。及袁氏败,琳归操,操
曰:“卿昔为本初②移书,但可罪状孤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操释之,使与陈留阮瑀俱管记室。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有删改)
【注】①跣:光着脚。 ②本初:袁绍的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十月 A 绍遣车 B 运谷 C 使其将 D 淳于琼等将兵 E 万余人 F 送之 G 宿绍营 H 北四十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中“天下将乱”的“将”与材料二中“乃自将步骑五千人”的“将”词性不同。
B. 去,离开,与《短歌行》中“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
C. 信,相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相同。
D. 足下,敬辞,是对对方的尊称,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称足下。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太尉桥玄和南阳人何颙对曹操的评价非常相似,他们都认为曹操具有在乱世中安定天下的才干。
B. 袁绍与曹操交兵时,沮授与许攸先后建议袁绍乘机对许都发起进攻,二人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
C.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步骑假冒袁绍部队,夜袭袁绍辎重部队,采用火攻的计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D. 袁绍与曹操讨论战事不利时该如何据守,袁绍主张占据有利地势,而曹操看重人才的重要性。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4 分)

(2)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4 分)

14. 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表达自己的求贤之心,材料中他的哪些做法有
助于收拢人心?(3 分)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口 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 1928 年版)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便以铺陈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白石、青松、大海、夕阳、菊花
等众多意象散发着中华文化古色古香的气息。
B.诗人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 “黄
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一“驮”一“织”用得奇崛而传神,极富动感。
C.第五、六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突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理想,但这
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使诗人的抒情含着苦涩。
D.在最后两行诗中,作者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并且还在
“垃圾桶里爬”,直接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丑恶势力和黑暗现实的憎恶之情。
16.闻一多诗歌创作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
请举例简析。(任选“两美”分析即可)(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________”一
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2)曹操《短歌行》中,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
静安详之感。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迷恋山景不觉天色已晚的
情景,充满了奇幻色彩。
(5)杜甫的《登高》诗中,“________”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时长的境况,“________”更显得
诗人形单影只,老病孤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
“列锦”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叠加联合在一起,用以叙事、写景、抒
情的修辞手法”。这种表达法是一种有意或无意中摒弃动词或介词,纯以名词构句或以名词与名词短语
的连续铺排而构句,是汉语中所特有的一种修辞创造。《诗经·国风·草虫》一诗开篇:“喓喓草虫,
趯趯阜螽”二句,就是现今所见最早的“列锦”修辞文本。
①作为汉语中有着悠久历史的修辞手法,②“列锦”最初运用于诗歌中。③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效
果,④让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人都有意模仿运用并在结构形式上予以创新。⑤其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⑥诗歌不仅中有“列锦”,赋、词、曲甚至小说中都有运用。不过,从整体上看,“列锦”与诗歌结缘
最深, ▲ 。
( ▲ ),中国诗歌的发展,由古诗到近体诗是一大转变。而由近体诗到现代白话诗,则更是一
种质的转变。由于白话诗打破了近体诗格律的规定,不讲究对偶,而且不再以单音节词构句,虚词的
使用比较普遍,因此造成了现代诗歌中的“列锦”结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诗歌中的“列锦”,还是有不少继承古代诗歌“列锦”的结构模式。可以说,现代诗歌中的“列
锦”结构模式与古代相比,是既有继承,也有变化,其中以变化发展为主流。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列锦”的运用都较其他文体显得更为灵活。
B.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列锦”的运用都较其他文体显得更为灵活。
C.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诗,“列锦”的运用都较其他文体显得更为普遍。
D.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列锦”的运用都较其他文体显得更为普遍。
20.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闻名遐迩 B.众所周知 C.显而易见 D.人人皆知
21.下面是两幅豆包生成的古诗文图片,都使用了列锦的手法。请任选一幅,写出所对应的古诗句(不
少于两小句),从列锦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特征和表达效果。(4 分)
22.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根据文本信息在下面空缺处各补写一个问句,
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每处不超过 25 个字。(4 分)
①什么是“列锦”?
② ▲
③ ▲
④“列锦”在现代、古代诗歌中呈现怎样的关联?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位英雄,为掩护担架员,他扑向“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受伤牺牲。
而香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内向腼腆,淳朴善良。她想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而被留在火车上。为此,
她在夜间走了三十里,回到台儿沟。有同学说,她也是英雄。
学习了第一单元的两篇小说,你对于“英雄”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写一
篇记叙文,塑造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
要求:自拟标题,注重细节描写,字数不少于 800 字。
高28届高一上语文10月月考答案
1.A. 2.B. 3.B 6.C 7.B
10.ACG 11.C 12.B 15.D 19.D 20.A
4.①诗歌在内涵方面具有中国风骨,应充满正气、崇高,具有神圣内涵(1分)。诗歌以“蜘蛛”为意象
赞美了生命的卑微与坚韧或看似卑微弱小的生命仍具有强大的内在精神(1分任)。(或答:诗歌在内涵方
面具有中国风骨,具有深刻的教化作用(1 分)。诗歌以“蜘蛛”为意象赞美了看似卑微弱小的生命仍具
有强大的内在精神,能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1分)
②诗歌在语言文辞方面具有中国风骨,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含蓄、凝练、雅致等作
特质(1分)。如诗人从对“雄鹰或雪豹”的宏大意象的渴望,突然转向“小得可怜的蜘蛛”,体现了语言
的跳跃性与非逻辑性(1 分)。(或答:如用“雪峰”“岩壁”等意象,构建雪域高原的苍茫意境,体现了
语言的写意性。/如“默享”融合了沉默、共享、享受三重意味,体现了语言的凝练性。/如“默享”“赐
予”“快慰”体现了语言的雅致。)
(每点两分,每点说明“中国风骨”的特征 1分,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1分,言之成理即可。)
5.①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突出,(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流水账式记录,轻浅琐碎,没有
思想、内涵和意义,恶俗轻艳让人不堪卒读。
②用词直白随意,失去美感,风骨荡然无存,有“口水诗”“废话诗”之嫌。
③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侏儒症和自闭症,出现了“假小空”的平庸之作。
(每小点 2 分,共 6 分)
8.①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 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
人宣布“我真漂亮!”
②爱好广泛,敢于尝试 新事物。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冷饮、游泳、读短篇小说、集邮等,模 仿
唱歌,惟妙惟肖。
③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翻译家。
④颇有主见,坚持自我。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坚持自己的想法。
(答对一点一分,四个点答全满分)
9. ①“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象征着青春的激情与希望。
②“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 那个时代,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③安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 三好学生的评选,象征着一种追求独立自我的人格精神。
(答对一点一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满分)
13.(1)许劭鄙视曹操的为人,没有回答,曹操于是威胁他。(4 分。“鄙”,鄙视、轻视,1 分;“乃”,
于是,1 分;“劫”,威胁、逼迫,1 分;大意 1 分。)
(2)在袁绍(势力)强盛的时候,我尚且不能保全自己,何况其他人呢!(4 分。“犹”,尚且,1 分;“自
保”,保全自己(宾前),1 分;“况”,何况、况且,1 分;大意 1 分。)
14. ①礼遇投诚的许攸,既展现出诚意与尊重,又信任他提供的情报和建议。
②焚毁下属通敌的信件,释除疑虑,稳固人心。
③宽容并任用曾诋毁过自己父祖的文士陈琳。(3 分,答对 1 点得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16 . ①音乐美:本诗双行押韵,两句一换韵,节奏显明,音律和谐,具有音乐美。②绘画美:全诗语言
色彩十分鲜明,石之白,松之青,海之蓝,夕阳之红, 乌鸦之黑,五彩缤纷,画面感强烈,具有绘画美。③建筑
美:本诗句式整齐,每句均十一个字,具有建筑美。(每点两分)
17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粪土当年万户侯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4)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5)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每空一分)
18.第一处:第③句修改为“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或者第④句修改为“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诗人都有意模仿
运用并在结构形式上予以创新”。
第二处:第⑥句修改为“不仅诗歌中有‘列锦’,赋、词、曲甚至小说中都有运用”。(每修改一处 2 分)
21.示例一: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 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②特点:诗句分别以三组名词,每组三个,联合在一起,将诗人看到的景物呈现出来。(1 分)
③表达效果:诗人运用列锦的手法,以多种意象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
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2 分,画面+情感,一点一分,意思
对即可)
示例二: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1 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②特点:诗句的出句和对句一共罗列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通过物象的叠加
呈现出早晨的景象。(1 分)
③表达效果: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
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情景交融,含蓄有致,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画面+情感,一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
22. ②“列锦”和诗歌有着怎样的关系?
③什么造成现代诗歌中的“列锦”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