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课件(共46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群文阅读课件(共46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走进陶渊明
——归园田居群文阅读
统编版必修上册
陶渊明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名:潜 字:元亮
谥号:靖节先生
自号:五柳先生
3
1
4
2
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5
陶渊明的曾祖是高官,然而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他到29岁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公元前405年,41岁的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见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陶渊明—田园诗人之祖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对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误入时间之长、痛苦之深,是作者对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悔恨。
1.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品诗意
2.为何而归?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误落尘网中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为什么要“守拙”?
根本原因: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品诗意
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对官场的厌恶及回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的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方宅、草屋
(近景)
村落、炊烟
(远景)
榆柳、桃李
狗吠、鸡鸣
(声音)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
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品诗意


自由、安逸、喜悦
4.归后何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品诗意
诗的结尾抒发了回归田园的乐趣,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相呼应的,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品诗情
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
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品诗情
体现了陶渊明什么样的人格形象
率直任真、热爱自然、淡泊名利、保持本心……
其一主题: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歌颂田园的诗句,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野外罕人事 居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中人交往应酬。
穷巷寡轮鞅 这僻陋的里巷,很少有车马(指贵客)造访。
白日掩荆扉 大白天也常常关闭着柴门。
虚室绝尘想 在清静的屋子里,摒绝了一切世俗的杂念。
时复墟曲中 时常又沿着偏僻的乡间小路,
披草共来往 拨开草丛,与乡邻们互相走动。
相见无杂言 彼此见面没有世俗的客套话,
但道桑麻长 只谈论桑树和麻类作物生长的情况。
桑麻日已长 我种的桑麻一天天越长越高,
我土日已广 我开垦的土地也一天天越来越广阔。
常恐霜霰至 经常担心寒冷的霜雪突然降临,
零落同草莽 使得庄稼凋零枯萎,如同荒草一样。
其二主题探究
陶渊明“归园田居”系列五首中的第二首,它从多个层面深化了归隐这一核心主题。
1. 主题核心:对归隐生活的热爱与肯定
诗歌描绘了一幅纯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通过刻意强调了田园与污浊官场、喧嚣世俗的决裂。这种生活虽然清贫,但精神世界却是充实和自由的。
2. 精神世界的转变:从“尘想”到“桑麻”
诗中最关键的转变是诗人精神关注点的转移。
这种转变并非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生命投入。他将自己的价值实现从官场转移到了土地,通过劳动与自然建立起了最直接、最真诚的联系。
3. 真挚的农民情感:喜悦与忧虑并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我在南山的山坡上种了些豆子,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小结:
主题
本诗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辛勤劳作生活,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保持高洁人格的思想感情。
怎样看待陶渊明的辞官归隐?
讨论:
陶渊明的诗平淡中又富有情趣,陶渊明的诗,情趣来自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善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齐腰身的草丛里,这是一副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优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优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 其四
晋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翻译:
离开山林已经许久,心情愉悦漫步在田野中,带着晚辈们拨开生长的草木进入废墟之中,在墓地间徘徊,怀念着旧居,水井灶台都还有遗存,桑竹杇株也有残存,借问砍柴人,这儿以前的人都搬去哪了?砍柴人对我说,都已去世没有剩余,物是人非这句话真的不假,人生变化无穷,最终都会消散。
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归园后与伐薪者的对话,
表达了作者不胜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
流露出感伤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反映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
归园田居其五
晋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怅恨独策还 我怀着几分惆怅和遗憾,独自拄着拐杖回家。
崎岖历榛曲 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穿越了草木丛生的曲折小径。
山涧清且浅 山间的溪流水色清澈,水深且浅,
遇以濯吾足 正好遇到,便用来洗一洗我脚上的尘土。
漉我新熟酒 (回到家)滤好我新酿成的酒,
只鸡招近局 宰杀一只鸡,邀请附近的邻友来相聚。
日入室中暗 太阳落山,屋内变得昏暗,
荆薪代明烛 便点燃荆条扎成的柴火,来代替明亮的蜡烛。
欢来苦夕短 欢乐之情涌上心头,只苦于夜晚太短暂,
已复至天旭 不知不觉间,竟然已经到了天明。
其五、 田园生活的真趣:质朴中的深情
《归园田居·其五》生动地刻画了陶渊明归隐后一个完整的生活片段和心路历程。它没有回避孤独与怅惘,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诗人如何通过亲近自然(濯足)、劳动成果(新熟酒)和人间真情(招近局) 来疗愈自我、找到快乐。
全诗最终升华出一种于质朴中见丰盈,于苦难中得超脱的生命智慧,将田园生活的“真意”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幅田园风俗画,更是一曲歌颂自由、真情与生命本身的赞歌。
归园田居·其六
晋: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
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
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
要问我这样做是为什么?人的一生总要从事劳作。
我只希望桑麻农事兴旺,蚕事之月纺绩事务顺遂。
我不求闻达心愿就这样,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核心主旨
1.田园躬耕的苦乐交织
2.家庭温情的慰藉
3.安于本分、甘守素心的生命态度
4.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知音之盼
总结
其六以田园劳作与家庭生活为载体,抒发了诗人甘于清贫、坚守本心、远离世俗的人生志趣。
它既是对躬耕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素心”人生的哲学宣言,延续了陶渊明田园诗一贯的自然观、劳动观与生命观,彰显了超脱功利、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
对比分析
课文 主要意象 主要事件 所抒之情 其它
归园田居其二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四
归园田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六
归园之悟:一场与生命本真的重逢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不仅是一组田园诗,更是一卷生命哲学的宣言,更是对异化人生的抗拒与对本真存在的呼唤。
诗人以质朴语言构筑的田园世界,实则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隐喻——那里没有官场的扭曲与矫饰,只有生命与自然的本然状态。
陶渊明的“归园”,因此不是地理上的迁徙,而是存在方式的转变——从“拥有”回归“存在”,从外在评价回归内在体验。
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致,并非浪漫化的乡村赞美,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揭示。
这种生活不是逃避,而是对生命深度的开拓——在最简单的事物中见出永恒,在最平凡的日常中触摸真谛。
《归园田居》给予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回归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前进的方式。
它邀请我们审视那些被默认的生存模式,质疑那些被神化的“成功”标准。真正的归园,或许是在都市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在忙碌中守护精神的独立,在物质世界中不忘生命的诗意。
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用文字描绘了这片田园,更用生命实践了回归的旅程。
在这个被加速和异化的时代,读《归园田居》犹如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记得为自己保留回归的路径,因为那里藏着生命最初的感动与最终的归宿。
作业一、从以上分析中,你对陶渊明有怎样认识?
作业二、穿越时空,实现二人对话
2.陶渊明对曹操说
1.曹操对陶渊明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