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浣东初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9月阶段检测 科学试题( 第1章)1.(2025八上·诸暨月考)为弘扬传统文化,瑶瑶中秋节在家学做月饼。将包有黄色咸蛋黄的可爱月饼放进烤箱,一段时间后便闻到阵阵香气,出炉后咬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答案】B【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常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解答】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用到了视觉和嗅觉;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满嘴咸香用到了味觉;故答案为:B。2.(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中有六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A.只有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⑥【答案】C【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形特点进行判断 ,中间相对于边缘较厚的是凸透镜。【解答】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中间厚、边缘薄,如图①③④。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中间薄、边缘厚,如图②⑤⑥。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3.(2025八上·诸暨月考)对一些生活常识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下列对一些科学量的估测比较贴近事实的是( )A.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B.一位中学生体重约50千克C.频率为2800赫的声音属于超声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0米/秒【答案】B【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米 / 秒;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15 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 / 秒。(2)超声波是频率高于 20000 赫的声波;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1 - 1.4 米 / 秒。【解答】A、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米 / 秒,而不是 340 米 / 秒,故该选项错误。B、一位中学生体重约 50 千克,符合实际情况,故该选项正确。C、频率高于 20000 赫的声音属于超声,2800 赫的声音不属于超声,故该选项错误。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 1.1 - 1.4 米 / 秒,不是 10 米 / 秒,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4.(2025八上·诸暨月考)下列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水中的鸡蛋变大 B.天鹅的倒影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 D.墙壁上的手影【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A、玻璃杯中装水形成一个水凸透镜,把一个鸡蛋放入装水的圆形玻璃杯中,鸡蛋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水凸透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合题意;B、平静水面上塔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鱼反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在岸上看水中的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感觉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发出,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故C不合题意;D、墙壁上出现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5.(2025八上·诸暨月考)今年6月21-22日是浙江全省统一中考的时间,为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影响各地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将考场的窗户关好 B.停止考点周边工地的施工C.在考点内安装噪声监测仪 D.考点周边道路禁止鸣笛【答案】A【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A、将考场的窗户关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B、停止考点周边工地的施工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在考点内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D、考点周边道路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答案为:A。6.(2025八上·诸暨月考)下列是观察小红旗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解答】A、此图中光线传播方向不符合光的反射规律,不是从红旗反射到水面再进入人眼,故该选项错误。B、该图中光线的反射不符合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像点的特点,故该选项错误。C、红旗反射的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符合平面镜成像的光路规律,故该选项正确。D、此图中光线的传播不符合平面镜成像的光的反射原理,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7.(2025八上·诸暨月考)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光都在无声地演绎着奇妙的故事。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乙中,牙医口镜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实像C.图丙中,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紫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D.图丁中,“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了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3)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工作的;(4)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解答】A、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B.牙医小镜子属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虚像,故B错误;C.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故C错误;D.“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了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D正确。故答案为:D。8.(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不同碗中盛不同的水,然后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碗,发声的音调不同B.用不同的力敲击相同的碗,发声的响度不同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振动发声的【答案】D【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音色表示声音的特点,与发声体的材质等特点有关;(4)一般情况下,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解答】A.不同的碗振动频率不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碗,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用不同的力敲击相同的碗,碗的振幅不同,发声的响度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2025八上·诸暨月考)小明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同一平面内,他进行的操作是 ( )A.沿 ON 向后转动板A B.沿 ON 向后转动板B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 A、沿ON向后转动板A,看不到入射光线,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A不符合题意。B、沿ON向后转动板B,这样板B与ON和A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B符合题意。CD、增大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或减小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入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0.(2025八上·诸暨月考)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烛焰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像未画出)。下面给出的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工作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镜【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范围为2f>v>f,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范围为v>2f,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解答】 由图可知,此时物距u大于2f,2f>v>f,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故答案为:B。11.(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几种声音输入同一个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是不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B.甲、丁两种声音的响度不同C.丙一定比乙的音调高D.乙、丁两种声音的音色相同【答案】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解析】【分析】 (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解答】 A、甲、乙波形相同,是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B、甲、丁两种声音的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故B错误;C、丙的振动频率比乙的振动频率快,因此丙一定比乙的音调高,故C正确;D、乙、丁波形不相同,则两种声音的音色不相同,故D错误。故答案为:C。12.(2025八上·诸暨月考)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所示。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由题意“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两个字是在哪辆车上,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对称可知其中两字。【解答】因为是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两个字是在公交车上,由图知,这两个字是“中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对称可知,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兴中”。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13.(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是老年人专用指甲钳,手柄处嵌有辅助放大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指甲置于透镜焦点内侧时,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当指甲置于透镜焦点内侧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C.该透镜为凹透镜,通过光线发散使物体视觉放大D.该透镜为凸透镜,成像原理基于光的反射定律【答案】B【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AB、当指甲置于透镜焦点内侧时,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B错误;CD、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D错误。故答案为:B。14.(2025八上·诸暨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从较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动的过程中(未移至焦点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距先变大后变小 B.物与像的距离越来越小C.像越来越大 D.先是放大的像,后是缩小的像【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物体放在焦点之外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解答】因将蜡烛从较远处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时,物距变小,所以像距变大,实像也变大。故答案为:C。15.(2025八上·诸暨月考)无人机航拍最大特色在于其能够突破地平线的束缚,提供前所未有的高空视角。航拍实际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为某实验小组采用航拍镜头进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时描绘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可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B.若航拍镜头焦距为50毫米,底片和镜头距离略小于50毫米C.若航拍环境较暗,可调小镜头光圈减少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D.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景物类似处于AB间某一位置【答案】A【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照相机从高空拍摄地面照片,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像更接近于焦点;(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3)环境较暗,需要增大光圈,增大进光量;(4)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回答。【解答】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即所成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故A正确;B、照相机的底片是像的位置,底片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并且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底片放在略大于50mm的位置上,故B错误;C、若航拍环境较暗时,需要增大光圈,即可调大镜头光圈增加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故C错误;D、由图可知,u=v=1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1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f=5cm;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u>10cm,景物类似处于BD间某一位置,故D错误。故答案为:A。16.(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是通过车内后视镜(平面镜)观察到后方汽车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从车内后视镜看到后方汽车是光的折射B.所看到的汽车的像是实像C.所成汽车的像比实际更小D.若甲灯(转向灯)闪烁,表示汽车将左转【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解答】汽车内后视镜属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能从车内后视镜看到后方汽车是光的反射现象,看到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平面镜所处的成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若甲灯(转向灯)闪烁,表示汽车将左转;综上所述,D正确。故答案为:D。17.(2025八上·诸暨月考)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 L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答案】A【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根据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可推断焦点在光斑之前,从而判断焦距。【解答】 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前,因此f一定小于L;故BCD错误,故A正确。故答案为:A。18.(2025八上·诸暨月考)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一直保持眼睛位置不变。当水位如图时,眼睛恰好可以看到硬币的B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看到B点只是因为光的反射B.此时看到的硬币比实际位置要高C.如果没有水,眼睛仍可以看到B点D.如果再加水,眼睛就看不到B点【答案】B【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解答】A、当水位如图时,眼睛恰好可以看到硬币的B点因为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所以A不符合题意。B、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B符合题意。C、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一直保持眼睛位置不变,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硬币反射的光被杯子壁挡住了,如果没有水,眼睛不能看到B点;所以C不符合题意。D、如果再加水,眼睛仍能看到B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19.(2025八上·诸暨月考)在上学期末“停课不停学”的网课期间,张同学拍照上传的作业图片总是一头大一头小,一侧亮一侧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像性质角度:大的一头是虚像,小的一头是实像B.成像大小角度:大的一头是放大的,小的一头是缩小的C.物距大小角度:大的一头离镜头近,小的一头离得远D.拍摄技术角度:把拍照手机水平放到作业本的上方,拍出来就会一样亮【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凸透镜成像特点:①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③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小。【解答】 A、拍照上传的作业图片是实像,大的和小的都是实像,故A错误。B、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时,成缩小的实像,作业本到镜的距离在2f以外,所以拍照作业像都是缩小的,故B错误。C、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成实像时,物体到镜的距离越小,像越大,所以大的一头离镜头近,小的一头离得远,故C正确。D、拍摄技术角度:把拍照手机水平放到作业本的上方,由于作业本上亮度不同,拍出来的拍照亮度也会不一样亮,故D错误。故答案为:C。20.(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为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的移动情况是( )A.沿平行主轴方向远离透镜移动B.沿F2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C.沿O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D.沿F1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其中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总不改变方向,经凸透镜折射后还是过焦点,所有的折射光线会聚成像,像点一定在过焦点的这条折射光线上;(2)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解答】A、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方向向透镜移动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不是沿平行主轴方向远离透镜移动,故该选项错误。B、光源S移动时,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像S ' 沿F2与S ' 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符合成像规律和光路特点,故该选项正确。C、像S ' 不是沿O与S ' 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不符合凸透镜成像的光路情况,故该选项错误。D、像S ' 不是沿F1 与S ' 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不符合成像规律,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21.(2025八上·诸暨月考)今年暑假期间篮球爱好者大饱眼福,因为有各级篮球比赛在诸暨进行。诸暨文旅局也给各地球迷准备了丰富的诸暨特产。(1)如图一位球迷正在享受油麻团的美味,请问这种美味是在 (填结构名称)形成的。(2)瑶瑶好不容易抢到了票,可惜座位太远。于是她 带上了自制的望远镜还真发挥了作用。如右图是她的望远镜成像原理,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时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 像。【答案】(1)大脑(2)实【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味觉的形成:味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从而形成味觉。(2)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能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1)麻饼团的美味是在大脑形成的,因为味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才能形成味觉。(2)远处的物体经过望远镜的物镜时,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符合望远镜物镜的成像特点。22.(2025八上·诸暨月考)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 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5] 。(2)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耳发炎。【答案】(1)耳蜗(2)中【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2)耳的结构与炎症: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中耳的一部分),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发炎。【解答】(1)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5] 耳蜗,因为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接受声波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该空答案为耳蜗。(2)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中耳发炎,因为咽鼓管连接咽部和中耳的鼓室,故该空答案为中。23.(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界面RS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图中的入射光线是 ;反射角大小是 ;折射光线在 (填“玻璃”或“空气”)中。【答案】AO;30°;空气【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角的度数。【解答】 由图可知,∠AOS=60°,所以∠AOP=90°-60°=30°,而∠COP与∠AOP时相等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PQ为法线,RS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B一定为折射光线,A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要大于入射角,因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水进入空气。即分界面的右侧是空气。24.(2025八上·诸暨月考)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以上是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请回答以下问题(1)太阳的热主要以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2)太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在②区域中我们看到彩色光带这是 现象。(3)如果让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则紫光的折射角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红光的折射角。【答案】(1)红外线(2)光的色散(3)小于【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1)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光的三原色是:红光、绿光和蓝光;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2)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叫光的色散,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色散现象;(3)光的折射规律:不同颜色的光,折射能力不同,紫光的折射能力比红光强。当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紫光的折射程度更大,折射角更小。【解答】(1)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后可以产生其它任何色光;(2)实验中,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这属于光的色散现象;(3)如果让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由于紫光的折射能力比红光强,所以紫光的折射角小于红光的折射角。25.(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答案】(1)变小(2)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空气越稀薄,则传声能力越弱;(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则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知,如果玻璃罩中变成真空,那么将不会听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叫科学推理法。【解答】(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变小。(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推理的方法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6.(2025八上·诸暨月考)人通过眼获取了总量80%以上的信息,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至关重要,我校每学期会进行眼睛测试。(1)人在进入亮暗不同的环境时可通过 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看远近不同物体时需要由睫状肌调节 的厚度,由看近到望远其厚度 (填“变大”或“变小”)(2)小强最近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医生用右图给他进行解释:由于用眼习惯不佳等使其像成于视网膜 (填“前”、“后”、“上”)。若要使他在正常情况下能看清楚黑板上的字,你认为应用 来矫正 (填“凹透镜”或“凸透镜”)。【答案】(1)瞳孔;晶状体;变小(2)前;凹透镜【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瞳孔能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在亮处瞳孔缩小,在暗处瞳孔扩大;晶状体的曲度(厚度)可由睫状肌调节,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变薄。(2)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解答】(1)人在进入亮暗不同的环境时可通过瞳孔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看远近不同物体时需要由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厚度;由看近到望远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厚度变小。(2)小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近视眼,其像成于视网膜前;近视眼应用凹透镜来矫正。27.(2025八上·诸暨月考)小云同学用一只新买的激光笔照射水平水面,在竖直白墙上出现了两个红色亮点A 和B,如图所示,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方向转动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方向转动(填“顺时针”或“逆时针”)。【答案】顺时针;逆时针【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知,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应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首先要知道B点是光的折射到达的点,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则入射光线由OM变为OC,折射光线由OB变为OB',所以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8.(2025八上·诸暨月考)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角 次数 ∠i ∠r1 70° 70°2 45° 45°3 30° 30°(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A.使光束垂直于纸板射到0点 B.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3)实验中转动F板块后反射光线消失,此时反射角 (填“有”或“没有”)改变(4)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量角器(2)B(3)没有(4)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需要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所以要用到量角器。(2)为使光线在纸板上显示出来,应让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这样光线能在纸板上留下痕迹,方便观察。(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转动F板块后,反射光线消失,但入射光线不变,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没有改变。(4)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1)实验中需要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所以还需要的器材是量角器。(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这样光线能在纸板上留下传播路径,故该题答案为B。(3)实验中转动F板块后反射光线消失,因为入射光线没有改变,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此时反射角没有改变。(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每次实验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9.(2025八上·诸暨月考)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中:(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小敏多次记录像的位置后把数据测量下来如图甲所示,从中她除了得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个结论以外,还能得出结论:像与物的连线和平面镜 。(4)实验结束后小敏突发奇想,她把一张不透明的纸片紧贴在玻璃板背后,如图乙所示她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5)如图丙所示,春节联欢晚会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规律,创造了“空间旋转”、“飞天仙女”等节目,观众所看到的悬在空中做优美动作的演员,只不过是躺在转盘上的演员在平面镜里的像,当然事先要在转盘前安装挡板,使观众看不到转盘及演员,如果演员横躺在转盘上,当演员的头在左侧,观众可看到演员的像是 (填“正立”、“倒立”“横躺”)的。【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不变(3)垂直(4)能(5)正立【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玻璃板的作用: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在玻璃板后放不透明纸片,不影响像的观察。【解答】(1)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透光,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从而确定像的位置。(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不变。(3)从图甲数据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4)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透明纸片紧贴在玻璃板背后,不影响光的反射,所以她能观察到蜡烛的像。30.(2025八上·诸暨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f= cm;(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 上;(3)调整好仪器后,开始实验。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这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若此蜡烛与光屏不动,把透镜移至 cm处光屏上还能呈一次清晰的像。(4)实验时不小心用手指挡住了透镜下边部分的三分之一,此时像( )A.依然完整B.只剩上边的三分之二C.只剩下边的三分之二(5)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答案】(1)10.0(2)同一高度(3)投影仪;40(4)A(5)远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是指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3)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时,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能再次成清晰的像。(4)凸透镜成像时,物体上的光通过凸透镜的不同部分都能成像,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只是减少了通过的光的数量,像的大小和完整性不变,只是会变暗。(5)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当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后,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再次清晰,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远视眼镜。【解答】(1)由图甲可知,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光心在50.0cm处,焦点在60.0cm处,所以焦距f=60.0cm 50.0cm=10.0cm。(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由图乙可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为15cm,凸透镜的焦距f=10.0cm,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投影仪。根据光路可逆,原来的像距是30cm,当蜡烛与光屏不动,把透镜移至40cm处时,此时物距变为30cm,像距变为15cm,光屏上还能呈一次清晰的像。(4)实验时不小心用手指挡住了透镜下边部分的三分之一,物体上的光仍能通过透镜的其他部分成像,所以此时像依然完整,只是像的亮度会变暗,答案选 A。(5)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而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该眼镜是远视眼镜。31.(2025八上·诸暨月考)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里氏9 级海底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有几十万人遇难。近年来国际上加强了对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地震发生时会产生频率低于20HZ、在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的声波。(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声波属于 ,人耳难以听见。(2)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到最近的陆地距离是300km,海浪推进的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是多少s.【答案】(1)次声波(2)首先,将距离s=300km=300×1000m=300000m。根据,海浪传到岸上时间为岸上仪器接收到次声波的时间故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t=t浪-t声=1500s-200s=1300s。【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人耳的听觉范围在 20Hz - 20000Hz 之间,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人耳难以听见。(2)速度的计算公式为。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分别计算出声波传播的时间和海浪推进的时间,然后求出时间差,就是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解答】(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 - 20000Hz,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声波频率低于 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耳难以听见。32.(2025八上·诸暨月考)请按要求作图或分析说理(1)自行车尾灯的反光原理是有两面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如图1所示。请完成反射光路(保留作图痕迹),并标出其中一个反射角度数。(2)请在图2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过 P点的光线(3)完成图3中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答案】(1)(2) (3)【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次反射,完成光路图。(2)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S的像;再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反射光线所有的反向延长线都会过S的像;连接像点与P点,则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即可。(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该点的像点。【解答】(1)过入射点垂直反射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光线到达下面的反射面再次进行反射,而且最后的反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故反射角为30°,注意法线要用虚线,如图:(2)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3)对于从 A 点发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通过凸透镜右侧的焦点 F。从 A 点发出的过凸透镜左侧焦点 F 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这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 A 点的像A' ,按照上述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并标记出A ' 即可1 / 1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浣东初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9月阶段检测 科学试题( 第1章)1.(2025八上·诸暨月考)为弘扬传统文化,瑶瑶中秋节在家学做月饼。将包有黄色咸蛋黄的可爱月饼放进烤箱,一段时间后便闻到阵阵香气,出炉后咬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2.(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中有六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A.只有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③④⑥3.(2025八上·诸暨月考)对一些生活常识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下列对一些科学量的估测比较贴近事实的是( )A.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B.一位中学生体重约50千克C.频率为2800赫的声音属于超声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10米/秒4.(2025八上·诸暨月考)下列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水中的鸡蛋变大 B.天鹅的倒影C.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 D.墙壁上的手影5.(2025八上·诸暨月考)今年6月21-22日是浙江全省统一中考的时间,为减小噪声对考生的影响各地采取了下列措施,其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将考场的窗户关好 B.停止考点周边工地的施工C.在考点内安装噪声监测仪 D.考点周边道路禁止鸣笛6.(2025八上·诸暨月考)下列是观察小红旗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A. B.C. D.7.(2025八上·诸暨月考)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光都在无声地演绎着奇妙的故事。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乙中,牙医口镜是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成实像C.图丙中,电视机遥控器利用紫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D.图丁中,“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了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8.(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不同碗中盛不同的水,然后演奏者可以通过敲击不同的碗,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碗,发声的音调不同B.用不同的力敲击相同的碗,发声的响度不同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振动发声的9.(2025八上·诸暨月考)小明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同一平面内,他进行的操作是 ( )A.沿 ON 向后转动板A B.沿 ON 向后转动板BC.改变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 D.改变反射光线与ON的夹角10.(2025八上·诸暨月考)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烛焰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像未画出)。下面给出的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工作原理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近视镜11.(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几种声音输入同一个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是不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B.甲、丁两种声音的响度不同C.丙一定比乙的音调高D.乙、丁两种声音的音色相同12.(2025八上·诸暨月考)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所示。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A.轿车上 中兴 B.轿车上 兴中C.公交车上 中兴 D.公交车上 兴中13.(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是老年人专用指甲钳,手柄处嵌有辅助放大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当指甲置于透镜焦点内侧时,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当指甲置于透镜焦点内侧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C.该透镜为凹透镜,通过光线发散使物体视觉放大D.该透镜为凸透镜,成像原理基于光的反射定律14.(2025八上·诸暨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从较远处向凸透镜焦点移动的过程中(未移至焦点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像距先变大后变小 B.物与像的距离越来越小C.像越来越大 D.先是放大的像,后是缩小的像15.(2025八上·诸暨月考)无人机航拍最大特色在于其能够突破地平线的束缚,提供前所未有的高空视角。航拍实际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为某实验小组采用航拍镜头进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时描绘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可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B.若航拍镜头焦距为50毫米,底片和镜头距离略小于50毫米C.若航拍环境较暗,可调小镜头光圈减少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D.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景物类似处于AB间某一位置16.(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是通过车内后视镜(平面镜)观察到后方汽车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从车内后视镜看到后方汽车是光的折射B.所看到的汽车的像是实像C.所成汽车的像比实际更小D.若甲灯(转向灯)闪烁,表示汽车将左转17.(2025八上·诸暨月考)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 L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18.(2025八上·诸暨月考)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一直保持眼睛位置不变。当水位如图时,眼睛恰好可以看到硬币的B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看到B点只是因为光的反射B.此时看到的硬币比实际位置要高C.如果没有水,眼睛仍可以看到B点D.如果再加水,眼睛就看不到B点19.(2025八上·诸暨月考)在上学期末“停课不停学”的网课期间,张同学拍照上传的作业图片总是一头大一头小,一侧亮一侧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成像性质角度:大的一头是虚像,小的一头是实像B.成像大小角度:大的一头是放大的,小的一头是缩小的C.物距大小角度:大的一头离镜头近,小的一头离得远D.拍摄技术角度:把拍照手机水平放到作业本的上方,拍出来就会一样亮20.(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为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的移动情况是( )A.沿平行主轴方向远离透镜移动B.沿F2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C.沿O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D.沿F1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21.(2025八上·诸暨月考)今年暑假期间篮球爱好者大饱眼福,因为有各级篮球比赛在诸暨进行。诸暨文旅局也给各地球迷准备了丰富的诸暨特产。(1)如图一位球迷正在享受油麻团的美味,请问这种美味是在 (填结构名称)形成的。(2)瑶瑶好不容易抢到了票,可惜座位太远。于是她 带上了自制的望远镜还真发挥了作用。如右图是她的望远镜成像原理,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时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 像。22.(2025八上·诸暨月考)耳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听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 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5] 。(2)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 (填“外”“中”或“内”)耳发炎。23.(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是光在空气和玻璃界面RS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图中的入射光线是 ;反射角大小是 ;折射光线在 (填“玻璃”或“空气”)中。24.(2025八上·诸暨月考)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以上是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色光。请回答以下问题(1)太阳的热主要以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2)太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在②区域中我们看到彩色光带这是 现象。(3)如果让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则紫光的折射角 (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红光的折射角。25.(2025八上·诸暨月考)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瓶内。(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 (填“推理”或“归纳”)的方法可得结论: 。26.(2025八上·诸暨月考)人通过眼获取了总量80%以上的信息,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至关重要,我校每学期会进行眼睛测试。(1)人在进入亮暗不同的环境时可通过 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看远近不同物体时需要由睫状肌调节 的厚度,由看近到望远其厚度 (填“变大”或“变小”)(2)小强最近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医生用右图给他进行解释:由于用眼习惯不佳等使其像成于视网膜 (填“前”、“后”、“上”)。若要使他在正常情况下能看清楚黑板上的字,你认为应用 来矫正 (填“凹透镜”或“凸透镜”)。27.(2025八上·诸暨月考)小云同学用一只新买的激光笔照射水平水面,在竖直白墙上出现了两个红色亮点A 和B,如图所示,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方向转动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 方向转动(填“顺时针”或“逆时针”)。28.(2025八上·诸暨月考)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角 次数 ∠i ∠r1 70° 70°2 45° 45°3 30° 30°(1)实验中还需要的器材是 。(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 )A.使光束垂直于纸板射到0点 B.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3)实验中转动F板块后反射光线消失,此时反射角 (填“有”或“没有”)改变(4)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次实验,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取下纸板,测量ON两侧的∠i和∠r,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29.(2025八上·诸暨月考)小敏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中:(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小敏多次记录像的位置后把数据测量下来如图甲所示,从中她除了得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个结论以外,还能得出结论:像与物的连线和平面镜 。(4)实验结束后小敏突发奇想,她把一张不透明的纸片紧贴在玻璃板背后,如图乙所示她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5)如图丙所示,春节联欢晚会利用了平面镜成像规律,创造了“空间旋转”、“飞天仙女”等节目,观众所看到的悬在空中做优美动作的演员,只不过是躺在转盘上的演员在平面镜里的像,当然事先要在转盘前安装挡板,使观众看不到转盘及演员,如果演员横躺在转盘上,当演员的头在左侧,观众可看到演员的像是 (填“正立”、“倒立”“横躺”)的。30.(2025八上·诸暨月考)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f= cm;(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 上;(3)调整好仪器后,开始实验。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这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若此蜡烛与光屏不动,把透镜移至 cm处光屏上还能呈一次清晰的像。(4)实验时不小心用手指挡住了透镜下边部分的三分之一,此时像( )A.依然完整B.只剩上边的三分之二C.只剩下边的三分之二(5)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是 (填“近视”或“远视”)眼镜。31.(2025八上·诸暨月考)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里氏9 级海底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有几十万人遇难。近年来国际上加强了对海啸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地震发生时会产生频率低于20HZ、在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 m/s的声波。(1)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声波属于 ,人耳难以听见。(2)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到最近的陆地距离是300km,海浪推进的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是多少s.32.(2025八上·诸暨月考)请按要求作图或分析说理(1)自行车尾灯的反光原理是有两面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如图1所示。请完成反射光路(保留作图痕迹),并标出其中一个反射角度数。(2)请在图2中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和S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过 P点的光线(3)完成图3中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人的感觉【解析】【分析】常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解答】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用到了视觉和嗅觉;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满嘴咸香用到了味觉;故答案为:B。2.【答案】C【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形特点进行判断 ,中间相对于边缘较厚的是凸透镜。【解答】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中间厚、边缘薄,如图①③④。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它中间薄、边缘厚,如图②⑤⑥。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3.【答案】B【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米 / 秒;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15 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 / 秒。(2)超声波是频率高于 20000 赫的声波;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1.1 - 1.4 米 / 秒。【解答】A、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米 / 秒,而不是 340 米 / 秒,故该选项错误。B、一位中学生体重约 50 千克,符合实际情况,故该选项正确。C、频率高于 20000 赫的声音属于超声,2800 赫的声音不属于超声,故该选项错误。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 1.1 - 1.4 米 / 秒,不是 10 米 / 秒,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解答】A、玻璃杯中装水形成一个水凸透镜,把一个鸡蛋放入装水的圆形玻璃杯中,鸡蛋在水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水凸透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故A不合题意;B、平静水面上塔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鱼反射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在岸上看水中的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感觉光线是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发出,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故C不合题意;D、墙壁上出现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5.【答案】A【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A、将考场的窗户关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B、停止考点周边工地的施工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在考点内安装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D、考点周边道路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答案为:A。6.【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2)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解答】A、此图中光线传播方向不符合光的反射规律,不是从红旗反射到水面再进入人眼,故该选项错误。B、该图中光线的反射不符合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像点的特点,故该选项错误。C、红旗反射的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符合平面镜成像的光路规律,故该选项正确。D、此图中光线的传播不符合平面镜成像的光的反射原理,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C。7.【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1)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3)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进行工作的;(4)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解答】A、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B.牙医小镜子属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虚像,故B错误;C.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的,故C错误;D.“中国天眼”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了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故D正确。故答案为:D。8.【答案】D【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2)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音色表示声音的特点,与发声体的材质等特点有关;(4)一般情况下,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解答】A.不同的碗振动频率不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碗,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正确不合题意;B.用不同的力敲击相同的碗,碗的振幅不同,发声的响度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C.若碗的材质不同,则敲击时音色将不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D.敲击时美妙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B【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 A、沿ON向后转动板A,看不到入射光线,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A不符合题意。B、沿ON向后转动板B,这样板B与ON和A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样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B符合题意。CD、增大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或减小入射光线与ON的夹角只是改变了入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个平面内,不能研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故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0.【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范围为2f>v>f,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范围为v>2f,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解答】 由图可知,此时物距u大于2f,2f>v>f,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工作的。故答案为:B。11.【答案】C【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解析】【分析】 (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解答】 A、甲、乙波形相同,是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B、甲、丁两种声音的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故B错误;C、丙的振动频率比乙的振动频率快,因此丙一定比乙的音调高,故C正确;D、乙、丁波形不相同,则两种声音的音色不相同,故D错误。故答案为:C。12.【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由题意“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两个字是在哪辆车上,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对称可知其中两字。【解答】因为是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根据平面镜成像可知,两个字是在公交车上,由图知,这两个字是“中兴”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对称可知,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兴中”。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13.【答案】B【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AB、当指甲置于透镜焦点内侧时,即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B错误;CD、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D错误。故答案为:B。14.【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物体放在焦点之外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解答】因将蜡烛从较远处接近凸透镜焦点的移动时,物距变小,所以像距变大,实像也变大。故答案为:C。15.【答案】A【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照相机从高空拍摄地面照片,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像更接近于焦点;(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3)环境较暗,需要增大光圈,增大进光量;(4)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回答。【解答】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即所成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故A正确;B、照相机的底片是像的位置,底片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并且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底片放在略大于50mm的位置上,故B错误;C、若航拍环境较暗时,需要增大光圈,即可调大镜头光圈增加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故C错误;D、由图可知,u=v=1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1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f=5cm;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u>10cm,景物类似处于BD间某一位置,故D错误。故答案为:A。16.【答案】D【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解答】汽车内后视镜属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能从车内后视镜看到后方汽车是光的反射现象,看到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平面镜所处的成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若甲灯(转向灯)闪烁,表示汽车将左转;综上所述,D正确。故答案为:D。17.【答案】A【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根据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可推断焦点在光斑之前,从而判断焦距。【解答】 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说明凸透镜的焦点不在光斑之后,故焦点应在光斑之前,因此f一定小于L;故BCD错误,故A正确。故答案为:A。18.【答案】B【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解答】A、当水位如图时,眼睛恰好可以看到硬币的B点因为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所以A不符合题意。B、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变浅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B符合题意。C、把一枚硬币固定在空杯的底部,一直保持眼睛位置不变,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所以硬币反射的光被杯子壁挡住了,如果没有水,眼睛不能看到B点;所以C不符合题意。D、如果再加水,眼睛仍能看到B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19.【答案】C【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 (1)凸透镜成像特点:①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③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小。【解答】 A、拍照上传的作业图片是实像,大的和小的都是实像,故A错误。B、凸透镜成实像时,U>2f时,成缩小的实像,作业本到镜的距离在2f以外,所以拍照作业像都是缩小的,故B错误。C、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成实像时,物体到镜的距离越小,像越大,所以大的一头离镜头近,小的一头离得远,故C正确。D、拍摄技术角度:把拍照手机水平放到作业本的上方,由于作业本上亮度不同,拍出来的拍照亮度也会不一样亮,故D错误。故答案为:C。20.【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点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其中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总不改变方向,经凸透镜折射后还是过焦点,所有的折射光线会聚成像,像点一定在过焦点的这条折射光线上;(2)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外,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解答】A、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方向向透镜移动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像不是沿平行主轴方向远离透镜移动,故该选项错误。B、光源S移动时,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像S ' 沿F2与S ' 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符合成像规律和光路特点,故该选项正确。C、像S ' 不是沿O与S ' 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不符合凸透镜成像的光路情况,故该选项错误。D、像S ' 不是沿F1 与S ' 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不符合成像规律,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21.【答案】(1)大脑(2)实【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味觉的形成:味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从而形成味觉。(2)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能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解答】(1)麻饼团的美味是在大脑形成的,因为味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才能形成味觉。(2)远处的物体经过望远镜的物镜时,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符合望远镜物镜的成像特点。22.【答案】(1)耳蜗(2)中【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2)耳的结构与炎症: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中耳的一部分),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发炎。【解答】(1)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 [5] 耳蜗,因为耳蜗内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接受声波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该空答案为耳蜗。(2)幼儿的咽鼓管短且直,当有病毒感染时容易引起中耳发炎,因为咽鼓管连接咽部和中耳的鼓室,故该空答案为中。23.【答案】AO;30°;空气【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角的度数。【解答】 由图可知,∠AOS=60°,所以∠AOP=90°-60°=30°,而∠COP与∠AOP时相等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PQ为法线,RS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B一定为折射光线,A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要大于入射角,因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水进入空气。即分界面的右侧是空气。24.【答案】(1)红外线(2)光的色散(3)小于【知识点】光的色散【解析】【分析】(1)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光的三原色是:红光、绿光和蓝光;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2)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这叫光的色散,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色散现象;(3)光的折射规律:不同颜色的光,折射能力不同,紫光的折射能力比红光强。当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紫光的折射程度更大,折射角更小。【解答】(1)太阳的热主要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红、绿、蓝三种单色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后可以产生其它任何色光;(2)实验中,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这属于光的色散现象;(3)如果让红光和紫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由于紫光的折射能力比红光强,所以紫光的折射角小于红光的折射角。25.【答案】(1)变小(2)推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空气越稀薄,则传声能力越弱;(2)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则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知,如果玻璃罩中变成真空,那么将不会听到声音,即真空不能传声,这种方法叫科学推理法。【解答】(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变小。(2)分析实验现象,运用推理的方法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6.【答案】(1)瞳孔;晶状体;变小(2)前;凹透镜【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瞳孔能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在亮处瞳孔缩小,在暗处瞳孔扩大;晶状体的曲度(厚度)可由睫状肌调节,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变薄。(2)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前方;近视眼需要用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解答】(1)人在进入亮暗不同的环境时可通过瞳孔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看远近不同物体时需要由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厚度;由看近到望远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厚度变小。(2)小强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近视眼,其像成于视网膜前;近视眼应用凹透镜来矫正。27.【答案】顺时针;逆时针【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知,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应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首先要知道B点是光的折射到达的点,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则入射光线由OM变为OC,折射光线由OB变为OB',所以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8.【答案】(1)量角器(2)B(3)没有(4)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解析】【分析】(1)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需要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所以要用到量角器。(2)为使光线在纸板上显示出来,应让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这样光线能在纸板上留下痕迹,方便观察。(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转动F板块后,反射光线消失,但入射光线不变,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没有改变。(4)光的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1)实验中需要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所以还需要的器材是量角器。(2)实验中为了使光线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该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这样光线能在纸板上留下传播路径,故该题答案为B。(3)实验中转动F板块后反射光线消失,因为入射光线没有改变,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此时反射角没有改变。(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每次实验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9.【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不变(3)垂直(4)能(5)正立【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玻璃板的作用:玻璃板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在玻璃板后放不透明纸片,不影响像的观察。【解答】(1)小敏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玻璃板透光,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从而确定像的位置。(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小敏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不变。(3)从图甲数据可得出,像与物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4)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透明纸片紧贴在玻璃板背后,不影响光的反射,所以她能观察到蜡烛的像。30.【答案】(1)10.0(2)同一高度(3)投影仪;40(4)A(5)远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是指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3)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当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时,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能再次成清晰的像。(4)凸透镜成像时,物体上的光通过凸透镜的不同部分都能成像,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只是减少了通过的光的数量,像的大小和完整性不变,只是会变暗。(5)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当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后,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再次清晰,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远视眼镜。【解答】(1)由图甲可知,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光心在50.0cm处,焦点在60.0cm处,所以焦距f=60.0cm 50.0cm=10.0cm。(2)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由图乙可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为15cm,凸透镜的焦距f=10.0cm,此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投影仪。根据光路可逆,原来的像距是30cm,当蜡烛与光屏不动,把透镜移至40cm处时,此时物距变为30cm,像距变为15cm,光屏上还能呈一次清晰的像。(4)实验时不小心用手指挡住了透镜下边部分的三分之一,物体上的光仍能通过透镜的其他部分成像,所以此时像依然完整,只是像的亮度会变暗,答案选 A。(5)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而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该眼镜是远视眼镜。31.【答案】(1)次声波(2)首先,将距离s=300km=300×1000m=300000m。根据,海浪传到岸上时间为岸上仪器接收到次声波的时间故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t=t浪-t声=1500s-200s=1300s。【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人耳的听觉范围在 20Hz - 20000Hz 之间,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人耳难以听见。(2)速度的计算公式为。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分别计算出声波传播的时间和海浪推进的时间,然后求出时间差,就是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时间。【解答】(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 - 20000Hz,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声波频率低于 20Hz,属于次声波,所以人耳难以听见。32.【答案】(1)(2) (3)【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次反射,完成光路图。(2)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S的像;再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可知,反射光线所有的反向延长线都会过S的像;连接像点与P点,则与平面镜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即可。(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通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物体上某一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该点的像点。【解答】(1)过入射点垂直反射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注意反射光线到达下面的反射面再次进行反射,而且最后的反射光线与原入射光线平行,故反射角为30°,注意法线要用虚线,如图:(2)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即为S的像;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3)对于从 A 点发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通过凸透镜右侧的焦点 F。从 A 点发出的过凸透镜左侧焦点 F 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这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就是 A 点的像A' ,按照上述规律画出折射光线,并标记出A ' 即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浣东初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9月阶段检测 科学试题( 第1章)(学生版).docx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浣东初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9月阶段检测 科学试题( 第1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