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并序)》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导入新课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白居易
1、读懂小序,把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2、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的身世,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准确背诵并默写诗歌。
学习目标
壹·知人论世
《吊白居易》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 李忱
译文:
你一生创作诗文有六十年,谁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
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随处安居,原谅我造化不够,想唤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够快乐。(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的诗篇光耀子孙,连孩童也会吟《长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
你的功德和声望行人尽知,我会常常想起你来。

作者介绍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与元稹合称“元白”。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钱塘湖春行》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唐宪宗元和十年,当朝节度使李师道为防止唐宪宗削藩,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人心惶惶却无人敢管。当时白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拿凶手,最后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种闲散职务,这一打击使他“干预政治的热情大大减退”,内心充满压抑与苦闷。次年他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二、写作背景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解题
琵琶
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常统称“歌行”。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三、解 题
弹拨乐器名
贰·初读体会
读文正音
浔阳( ) 荻花( ) 慢捻( )
复挑( ) 霓裳( ) 六幺( ) 间关( ) 幽咽( )   凝绝( )  裂帛( ) 虾蟆( ) 教坊( )
红绡( ) 钿头银篦( )
谪居( )  湓江( ) 春江花朝( )
呕哑( ) 嘲哳( )
xún

niǎn
tiǎo
ní cháng
liù yāo
jiàn

níng

há má
fáng
xiāo
diàn bì
zhé
pén
zhāo
ōu yā
zhāo zhā
叁·文本研读
e7d195523061f1c0130b9dbad7739bb1411217d9b761251d49627CBFB48DAC31C6542BB0BFC05E821BF38EE4B50BEA5504E3F5828901E0D285A8C8E020128A409CD875634CDBC9AF8CC12A80210E4B424E70A4F9FB1CBC305E3A0F9B9D293380D7652BEB859007CB32FF836DBACBD133E21ADE06E9B30A341FC21E865FA86F4916023F12B63E0A199B1F7C3B3AB2FCFC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朗读小序,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文本研读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 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名作状,在夜里
歌女。
倡,古时歌舞艺人。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即“能手”
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畅快
叫(手下人)摆酒。
酒:名作动,摆酒
元和十年,我贬官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
小序
状后
省略
省略、状后
判断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改元: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以年号称呼皇帝。如永乐帝、康熙帝、乾隆皇帝。
古代文化常识:年号
文学常识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左迁,降级。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集释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文本研读
漂泊沦落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因此
名作动,作诗
指七言诗。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官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六字,题名叫做《琵琶行》。
小序
贬官降职或流放。
淡泊宁静的样子
(京官)外调。
状后
被动
省略、被动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小序语法现象总结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明年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因此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倒装句,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思考探究
关于小序
诗前小序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朗读课文,归纳文章段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文本研读
序与诗文有何关联?

①归纳概括全诗的内容;
②与诗文的内容形成照应关系。
“元和十年,……送客湓浦口”
第1自然段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转徙于江湖间”
第2、3自然段
“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第4自然段
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琵琶女和白居易的人生境遇,分析二人人生境遇的相似性;
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思想内涵。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人物形象。
诗人是用“ , 。”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沦落”是陷入不良境地的意思。文中沦落人是指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沦落”怎么理解?谁是沦落人?
人物分析——为何“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关叙述在哪些段落?
文本研读
第三段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
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省略
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
显出端庄的脸色
古义:整理
佩服
成妆,画好妆

争给,争送
轻美的丝织品
节拍
再、又
美好的时光
平常、随随便便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
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
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文本研读
第三段
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古义: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
今义:称呼跟母亲同辈份、年纪差不多的妇女
时间流逝
古:容颜;今:色彩
旧,衰老
古:年龄大
今:排行第一的人
走了以后
形作动,看重,轻视
(3)歌女倾诉身世苦
完成表格,概述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的?
琵琶女
时间
当年
如今
身份
容貌
社交
心情
处境
京城名娼
商人怨妇
艳压群芳
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
门前冷落
春风得意
孤苦寂寞
盛极一时
漂沦憔悴
对比
音乐品读
文本研读
第四段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更加
名作状,在早晨和晚上
离开
沉沦流落
在这里
各地
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叹息。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古义:叹息声 今义:低声交谈,也指自语或虫鸣

形容杜鹃啼声悲切
文本研读
第四段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还是
声音嘈杂刺耳
独自饮酒
听不下去
写作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忽然,一下子
介词,替
(4)同病相怜感慨多
作者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与琵琶女有何共同之处?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自去年辞帝京
名属教坊第一部
诗才盛名
漂沦憔悴
被贬江州
借曲抒怀
闻曲伤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句,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琵琶女
白居易
来历相同
才华相同
遭遇相同
情感相通
是什么让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
诗中一共写到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分别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安排上有何区别?
一闻琵琶邀相见:
——惊异(暗写、略写)
二闻琵琶诉沦落:
——沉醉(明写、详写)
三闻琵琶青衫湿:
——伤悲(明写、略写)
第二段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
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
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忽然听见江面传来琵琶声;我忘记了回去,友人也忘了出发。沿着声音轻声询问弹琵琶的是谁?琵琶停了下来,(琵琶女)想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重新掌灯摆起酒宴。多次呼唤她才出来,怀里依然抱着琵琶遮住半边容颜。她拧转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情意。声声低沉充满深长的情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她低眉随手连续弹奏,似要说尽心中的无限忧愁。
轻声
迟疑不决
重新掌灯

调弦校音
声音低沉
深长的情思
得意
低头
文本研读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二段
“拢捻抹挑”谈琵琶的四种指法
开始
嘈嘈,切切:拟声词,形容声音的沉重舒长/轻细急促
省略
喻乐声清脆圆润
鸟鸣婉转
流畅
形容乐声梗塞不畅
艰难,形容乐声滞塞难通
凝滞
内心深藏的忧愁和怨恨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有一种忧愁和怨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
文本研读
第二段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突然
通“划”
溅射
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鼓出来
悄然
乐调陡然高昂,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又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四根琴弦同时发声,声如锦帛撕裂。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文本研读
音乐品读
一闻琵琶邀相见
思考:诗中怎样描写琵琶女的出场?有何表达效果?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作描写
犹豫矛盾的复杂心情与羞怯的情态
诗人听闻琵琶曲的欣喜和与琵琶女相见的急切。从侧面表现了乐声的感染力之大。
神态、动作描写
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美、演奏技艺的高超
任务一:品读琵琶女的演奏
音乐描写如“系风捕影”,瞬间即逝,难以形诸笔端。而《琵琶行》被认为是描写音乐之“至文”。《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曰:“写琵琶声响,曲穷其妙。”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采用了多种表现技巧,朗读第2段完成下面表格。
诗句 手法
效果





(2)江上聆听琵琶曲
2.演奏名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音乐?
一:大量运用比喻
(以声喻声,以形喻声)(划线处)
①:动作描写
②:大量运用比喻(博喻)
(以声喻声,以形喻声)
③:叠词
④:顶真
⑤: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结合
:通感
喻 体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把抽象无形的音乐 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特 点
好 处
沉重舒长
轻细急促
清脆圆润
轻快流利
悲抑梗塞
沉咽暂歇
雄壮激越
高亢激昂
戛然而止
知识链接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通感
例:琵琶声——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像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像“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
再次朗读音乐描写部分。
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低沉抑郁
轻快舒徐
冷涩凝绝
高亢激越
前奏曲
忧伤抑郁
欢乐曲
欢快愉悦
沉思曲
幽愁暗恨
悲愤曲
悲愤激昂
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对往昔京城生活的回忆
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
丈夫远离,悲命运不平,身世之飘零
文本研读
第五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退,退回
更加急促
形容琴音悲切
被动
把琴弦拧紧
掩面哭泣
动作名,眼泪
形作动,浸湿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退回(原处)坐下再转紧琴弦,曲调更加急促。乐声凄凄切切不下不像刚才那首的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的衣衫已被泪水浸湿。
古义:以前 今义:朝着前方
《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望而却步:指因事物可怕或力不能及而产生退缩行为

①<动>退;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动>打退;击退。《六国论》:“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又】<动使动>使……后退。《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李斯《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
④<动>去;去掉。聂夷中《伤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⑤<动>回头。《孔雀东南飞》:“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⑥<副>再;重;又。《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品色衣是中国封建时代官吏按品级穿着的公服制度,形成于唐代。通过服色与纹饰标识官阶等级:三品以上服紫,四至五品用绯色,六至七品着绿色,八至九品配青色。
品色衣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对 “秩序” 的追求,颜色成为权力与身份的视觉标识。类似地,现代社会中,职业装(如法官黑袍、医生白大褂)、学位服(如学士服垂布颜色)仍延续着 “以衣辨位” 的传统。
第三曲
凄凉、悲伤
却坐、促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皆掩泣
无尽感伤
以人衬声——侧面描写
第三次——更坐弹琵琶
(5)重闻琵琶青衫湿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一个才高,一个貌美;一个漂沦一个憔悴。琵琶女将自己的身世之痛寄托在琵琶声中,诗人满怀迁谪之悲来听曲,听出了乐曲之中的忧愁暗恨所以“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个人都对对方的苦痛感同身受,他们都是对方的知音。
任务三: 品析风物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伤。找出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赏析诗中景物描写的精妙。完成下列表格,尝试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诗句。
景物描写的相关诗句
作用(氛围营造、人物处境、情感表达等)





第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江边
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夜晚我到浔阳江边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瑟瑟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指音乐
(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在客船中饮宴饯别。
文本研读
金(钟)、石(磬)、土(埙、缶)、革(雷鼓)、丝(琴、瑟)、木(柷)、匏(笙)、竹(箫)
知识链接
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 ,是指在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情境交融。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当时寂静的环境气氛;也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亲个溢满感情的意向,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真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婉。
总结
肆·课堂练习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         ”。
(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    ,        ”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6)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        ”。
(7)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        ”。
(8)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       ”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9)“        ,       ”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0)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自己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奏,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         ”。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青衫湿
座中泣下谁最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