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3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韩愈
第一课时
文体知识
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768-824)
作者简介
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提倡儒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路人讥笑。
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赠给自己的学生李蟠
问题探究
二、作《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1、教师的职责?
2.阐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3、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一段
以教师的重要作用/职责总论,阐述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结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阐述道理
1、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批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2 3 今众人
古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愚益愚”
“圣益圣”
择师而教之
耻师
小 学
大 遗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
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段
小结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小结
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1.孔子从师
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与士大夫之族耻师对比;
论证四: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交代写作缘由,赞许李蟠。
反面、对比论证: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举例论证:圣人无常师
整体感知
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
说明写作缘起。
艺术特色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小结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总结
通假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古今异义
学者
泛指求学的人。

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
“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人、办法、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总结
古今异义
从而

因此就

不必

事理或者情理上不需要

两个词,从,刚从;而,而且
不一定
总结
古今异义
小学
①小的方面要学习;
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一般人、普通人。

许多的人。

总结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实词
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吾师道也
学习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总结
一词多义
郯子之徒

虚词
代词,这
(之族、之属、之谋、之伦)
古之学者
助词,的
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总结
一词多义
其为惑也

虚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代词,它们,指不请教老师遗留的问题
代词,他
副词,表推测,大概
总结
一词多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实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总结
一词多义
其贤不及孔子

实词
师不必贤于弟子
名词,才德优秀
动词,超过
总结
一词多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实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
总结
一词多义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实词
于其身也
不拘于时
介词,表比较,相对于“比”
介词,对于
介词,表被动,相对于“被”
总结
词类活用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小学而大遗
文言句式
圣,师,耻,小学、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句
不拘于时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文章脉络回顾

总论点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全文总纲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据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论点
圣人无常师。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论据
孔子从师的行为。
孔子从师的言论。
文本研讨:第一段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② ,所以③传道受④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⑤师,其为⑥惑也,终不解矣。生乎⑦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⑧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⑨之。吾师道也,夫庸⑩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者: …… 的人;②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③“用来 ‥‥‥的”;④受:同“授”;⑤动词,跟随,追随;⑥动词,作为,成为;⑦介词,相对于“于”,在;⑧意动,“以……为老师”;⑨动词,学习; ⑩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龄;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文本研讨:第二段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③矣,犹且④从师而问⑤焉;今之众人,其下⑥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⑦益圣⑧ ,愚⑨益愚⑩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
①师: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风尚; ②动词,超出;③多,形容词;
④还,副词;⑤请教,动词;⑥低,低于;⑦圣明的人,名词;⑧动词,圣明;⑨愚昧的人,名词; ⑩动词,愚昧; 疑问副词,难道; 代词,他的;
代词,自己; 糊涂,形容词; 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前置宾语标志;
文本研讨:第二段
不解,或①师焉,或不焉,小②学而大③遗,吾未见其明④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⑤ ,曰师曰弟子云者⑥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⑦ ,官盛⑧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⑨ ,今其智乃⑩反不能及 ,其 可怪也欤!
①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②小的方面;③大的方面;④明智;⑤类;⑥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⑦可羞愧;⑧地位高;⑨队列,不齿,不以为伍; ⑩却; 赶得上; 副词表反问难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 ”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副词表反问‘’‘’,‘’难‘’道‘’;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话来表明你的观点。
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
译文:
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文本探讨: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② ,其贤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④有专攻⑤ ,如⑥是⑦而已⑧ 。
①以……为师,意动;②类,辈;③道德、学问、才能;④学问和技艺;⑤研究;⑥动词,像;⑦代词,这样子;⑧句末语气词,罢了;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孔子问道于老子(来自网络)
文本探讨: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①古文,六艺②经传皆通③习之,不拘于④时,学于余。余嘉⑤其能行⑥古道,作《师说》以贻⑦之。
①喜爱;②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③普遍;④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⑤赞许;⑥做;⑦赠送;
译文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