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离骚》课件(共7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离骚》课件(共7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71张PPT)
屈原
离骚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沁园春 雪》
楚辞《离骚》
诗经《国风》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各领风骚:各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有作为。
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
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开创诗风
导入
1、了解关于屈原和楚辞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诗中的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意,掌握诗人“香草美人”意象体系和深刻内涵,并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
4、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正确价值观。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知人论世,了解屈原其人、其作品、其影响。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1-2),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
3.了解《离骚》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1-2),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
了解《离骚》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文学常识
生平
出身贵族
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
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
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
自沉罗江
《史记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既绌……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回顾选择性必修中《屈原列传》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 zǐ 归(今湖北宜昌)芈mǐ姓,屈氏,名平,字原,字灵均;又自云名正则,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共23篇。屈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他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 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 。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 手法 ,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四言诗
“楚辞”
比兴
姓:在秦汉以前,人们的姓与氏是不一样的。在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姓是一种氏族的族号,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古姓很多都是女字旁,如姬、嬴、姚、姜、姒等,在先秦时代,同姓之间是不能相互通婚的,所以贵族女子无论婚前婚后,都必须带上姓,以防同姓婚配。“姓”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
氏:氏是姓的分支。一个族的子孙不断繁衍生息,就会逐渐扩大,一个族分成若干支,每个族有自己的一个特殊称号,这就是氏。“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
名:名是一个人的特称,一般是出生时由自己长辈所取,也就是幼名,多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和寄托的殷切期望,并且以此来供长辈们呼唤。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字:由于成年后,幼年所叫的“名”不便在公共场合叫了,为了让他人尊重自己,必须要由尊长另取一个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即“字”。所以,冠“字”是长大成人的标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在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字多是对名的补充和说明,和名的含义是非常相近的,名只有父母或者老师才能称呼,其他人只能称呼他的字,即使在朝廷做官皇帝都要称呼他的字以表尊敬,不能直呼一个人的名。
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
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姓是用来别婚姻;氏则用来别贵贱。
常识积累: 古代姓、氏、名 、字、号
“楚辞”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文体风貌
1.句式: 灵活自由,参差错落,掺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
2.语言: 大量采用楚国民间的口语和方言;大量使用虚字作语气助词,如“兮”;词采缤纷华美。
3.结构: 篇幅长,加强铺陈叙事成分以尽情抒情。
4.创作方法: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5.风格: 充满个人的情志与幻想,风格浪漫而神秘。
题目解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篇抒情诗。全诗373句, 2464字,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叙述诗人的理想、品格、经历以及决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2.描写“上下求索”的幻境,表现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
3.描写诗人去国和留楚的思想斗争,并决心以身殉国。
“离”——同“罹”,遭遇。
“骚”——忧愁。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
写作背景
屈原诞生在山青水秀的秭归乐平里(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初读文本
孟陬 览揆 肇
扈 汩 搴
阰 修姱 鞿羁
謇 朝谇 蕙纕
揽茝 诼 偭
忳 侘傺 溘
圜 攘诟 芰荷
kuā
suì
xiāng
zhuó
tún
chà chì

yuán
gòu


jiǎn
chǎi
zōu
kuí
zhào


qiān

miǎn
初读课文 明形式特征
①文中大量运用助词“兮”,增加了语句间的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③多用双声词及叠音词。
通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外在形式上有何特征?
细读文本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zōu
kuí
zhào
苗裔: 远代子孙。 朕:我,秦始皇之前,古今异义。
皇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 皇,大。考,称已故的父亲。妣,称已故的母亲
提摄:寅年的别称。 贞:当,正当 孟陬:孟春正月,是寅月,正月为陬。
庚寅:庚寅日 降:降生 皇:“皇考”的简称 览揆:观察衡量。
览:观察 揆:衡量。 初度:出生时的情况 肇:开始。
锡:通“赐”,赐给 嘉名:美名。 名、字:名作动,起名字。
译文: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父亲名叫伯庸。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 先父观察衡量我降生时的情况,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名。给我起名叫正则,给我取表字叫灵均。
细读课文 品文本内涵
段一
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来,照字面上讲,“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在今天看来,只是个巧合,原无所谓,可在当时却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知识补充
第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第一段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楚王同宗
出身高贵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生逢三寅
降生祥瑞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名字美好
政治理想
作用:表现诗人高度的庄重自爱,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责任。这是诗人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也是他悲剧的根源,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了伏笔。
①述家世
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照应下文“内美”
汪瑗《楚辞集解》:内美是得之祖,父与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
这是诗人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也是他悲剧根源。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纷:盛多 美:形作名,美德。
重(chónɡ):加。
修能:美好的容态。一说优秀的才能
扈:披。楚地方言。
辟,通“僻”,僻静、幽静。
纫:连缀,连接。
佩: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汨:水流很快的样子,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年岁:时光,岁月
不吾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与吾”。与:等待。
朝、夕:名作状,在早晨,在晚上。比喻早晚勤勉修德。
搴:拔取。
阰:土坡。
揽:采摘。
【译】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又加上美好的容态。肩披江离和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我自念光阴如流水,心忧岁月不等待我。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
段二

pì zhǐ

qiān pí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忽:迅速 淹:久留
代序:时序更替
惟:考虑。
之:两个“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美人:代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迟暮:指年老。
抚壮:把握壮年
秽,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东西。
度:法则,准则。
骥骥:骏马,比喻贤智之臣。
来:呼唤语,呼唤君主跟从自己。
道:同“导”,引导。先路,前驱
【译】时光迅速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与秋天时序更替。考虑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邪恶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乘着骏马奔驰啊,随我来吧,我愿为前驱!
chěng
思考:“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有何作用?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承上启下
江离 辟芷
秋兰
木兰 宿莽
出身高贵
降生祥瑞
名字美好
细读课文 品文本内涵
汪瑗《楚辞集解》:内美是得之祖,父与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
“内美”承接上文,指出生高贵、出生祥瑞,名字美好。
“修能”开启下文,用香草装扮自身,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其叶香,或莳于园庭,则芬馨满径。
——《图经本草》
江离
白芷
白芷,味辛,温,无毒。
——《神农本草经》
秋 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六本》
木兰
木兰去皮不死
宿莽
经冬不凋的草
东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思考:请结合以下这段文字,说说本段是如何“引类譬喻”的。
江离:香草
辟芷:幽僻处的香草
秋兰:秋天盛开的兰花
木兰:香树。去皮而不死
宿莽:经冬不凋的草
(取其芬芳)
(取其淡泊)
(取其高洁)
(取其顽强)
(取其坚守)
美好的品德
出色的才干
追求理想、坚韧不拔的毅力
香草美人
美人
乘骐骥
喻才德、有作为的人
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把握时间,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表明了诗人迫不及待的报国之心与敢为天下先的无所畏惧之情等。
修身
治国
② 楚国“原始的巫文化”
“周礼既废,巫风大兴;楚越之间,其风尤盛。”
楚地临近水源,草木茂盛,花开遍地。祭祀者在活动前需要洁身沐浴,用香花装扮自己,祭祀过程中以香花草木作为供奉,以示尊敬。由此,屈原将“香草美人”作为一切美好光明的象征引入到创作中。
1.“香草美人”的渊源
①《诗经》中以香草花木做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知识补充:香草美人
2.“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
(1)“香草”:美德、美政
①美德:暗喻屈原自身对美好品德的坚守和追求。(文人风骨)
②美政:屈原渴望遇见志同道合、心怀天下的高尚之士,齐心协力创造充满香气的美好社会。
(2)“美人”意象:其一指代屈原自己,其二是暗喻贤明君王。
知识补充:香草美人
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的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思考:
诗句中出现两个“恐”字,说说诗人“恐”的内容各是什么?这种“恐”反映了屈原怎样的心情?体现他怎样的品德?
第一,“恐年岁之不吾与”,担心光阴似水,时不我待,不能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国家,以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任;
第二,“恐美人之迟暮”,这里美人可以说是自己,屈原以草木零落起兴,比喻美人迟暮。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一番事业。
这反映了屈原面对楚王昏庸、国家颓势而自己却不能及时地有所作为而焦虑不已的心情,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各种香草: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
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搴木兰、揽宿莽
喻美好的品德
喻修身养性
修身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岁月无情,时不待我
楚王衰老不堪大任,
楚王不思变革,不图进取,苟且偷安,昏聩误国
焦虑不已
忧国忧民
治国
急切改革、踌躇满志
甘当先驱,奋发有为
③治国:甘当先驱,奋发有为的屈原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把握时间,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自行梳理3段重点字词
翻译文本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1.积累并掌握第3段的重要文言知识,疏通第3段文意,掌握第3、段基本内容。
2.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
3.赏析《离骚》的写作特色,领会并学习诗中的象征、比喻、对偶,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等手法。
4.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
积累并掌握第3段的重要文言知识,疏通第3段文意,掌握第3段基本内容
1.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2..赏析《离骚》的写作特色,领会并学习诗中的象征、比喻、对偶,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等手法。
教学难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太息:叹息 掩涕:掩面而泣,
涕,名作动,流眼。
哀:形容词为动,为…哀伤
民生:人生 之:主谓间,取独。
好:爱慕、崇尚 修姱:美好
鞿羁(jī jī):鞿:马缰绳;羁:马络头。鞿羁:名→动,喻束缚、约束。
謇:楚地方言,无实义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谇:谏诤 替:废弃。无标志被动句
以:因为。 纕:佩戴
申:重复,加上 之:代指自己。
善:崇尚、喜爱。
虽:连词,表假设,即使、纵然。
九死:死多次。九,泛指多次。
【译】我长叹一声而掩面流泪啊,哀叹人生多灾多难。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也是我心所崇尚的美德啊,纵使死上千万次我也决不后悔。
kuā
jī jī
jiǎn
suì
xiāng
chǎi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这本是我心中所崇尚的美德啊,即使死过无数次也不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指楚怀王。 〔浩荡〕荒唐。
〔民心〕指屈原自己的心。一说指人心。
译: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我的良苦用心。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喻指小人。 〔余〕我。 〔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
〔谣诼〕毁谤。 〔淫〕 形作名,淫荡(的事)。
译:许多小人嫉妒我美好的品德,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固〕本来。 〔时俗〕世俗。 〔工巧〕善于取巧。
〔偭〕违背。 〔错〕通“措”,举措,措施。
译: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喻指准绳、准则。 〔追曲〕追随邪佞。
〔竞〕竞相。〔周容〕迎合讨好。 〔度〕法度,准则。
译: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啊,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忳郁邑〕强调忧闷之深切。忳、郁邑,都是 “忧愁烦闷”的意思。
〔侘傺〕失意的样子。 〔穷困〕走投无路。 〔乎〕在。
译: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宾语前置,以周容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溘〕突然。〔流亡〕随流水消逝〔为〕做。〔此态〕指迎合他人的丑态。
译: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消逝,也不忍心做迎合他人的丑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鸷鸟〕凶猛的鸟,指鹰、雕等。〔群〕名作动,合群。
〔固〕本来。 〔然〕这样。
译:猛禽不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方〕方枘。〔圜〕通“圆”,圆凿。〔周〕合。〔孰〕何、怎么。
译: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能够相互安处的?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屈、抑〕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尤〕责骂。
〔攘〕容 忍。 〔诟〕辱骂。
译: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备和辱骂。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伏〕同“服”, 保持。〔死直〕为正义而死去,死,为动用法,为……而死。〔固〕本来。〔厚〕形作动,推重,看重。
译: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思考:第3节写了什么内容?
述遭遇:被贬
一、诗人形象:忧国忧民
二、诗人遭遇:忠而被贬
三、自表心志:余心所善,九死未悔
四、被贬外因:
五、被贬内因:
1、君主荒唐
2、小人造谣
3、时俗工巧
4、风俗伤败
1、处境艰难 不为丑态
2、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3、效法先贤伏清死直
长太息……多艰
朝谇而夕替……以揽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屈原列传》中写到:“《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遭遇了哪些忧愁?对于忧愁诗人态度如何?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之一:怀王荒唐、昏庸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怨恨之二:小人诽谤、嫉妒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怨恨之三:风气(世俗)败坏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态度
怨恨
思 考 探 究
探究文本
3.请找出本节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对君王因荒唐而不能理解自己的报怨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崇尚投机取巧、违规任意而为的不良世俗的句子是:“ , ”。
4.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竟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离骚》中表现这一恶劣世风的句子是:“ , ”。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 竞周容以为度
当堂检测
5.屈原在《离骚》中表达因走投无路而烦闷失意的句子是:“
, ”。
6.《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 ”。
7.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8.成语有词“方枘圆凿”;《论语》有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离骚》表达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
忳郁邑余佗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课堂小结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承结上文,为下文定下抒情基调
照应题目,写自己遭遇的的忧愁
哀伤自己人生的多艰
哀伤百姓生活的多艰
忧从何来?
遭受了什么?
謇朝谇而夕替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上进谏,晚上被贬黜
为何被贬?
直言进谏
太注意修身
怀王荒唐
小人嫉妒
不良社会风气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朝夕:时间短暂
③抒情怀
学习目标
第三课时:
1.积累并掌握第四段的重要文言知识,疏通第3段文意,掌握第3、段基本内容。
2.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
3.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情感
本节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修身洁行,坚守本心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 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第四段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第三段
第四段
是否矛盾?
不矛盾。
第三段中的“未悔”是对自己选择的坚定,即诗人对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坚持。
第四段中的“悔”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即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远离政坛,并没有放弃操守反而是更加的高洁自守。
03文本研读
梳理内容
第一段
述家世:自叙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第二段
绘品质:诗人叙述自己注重修身,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
第三段
抒情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第四段
省自身: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外在形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德行高洁
内在思想
长太息……多艰: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信芳:
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生……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可惩:
忠贞不移,矢志不渝




忧国忧民
洁身自好
坚持正道
献身理想的
爱国诗人
1.浪漫的想象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
2.浪漫的手法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整体境界。
3.浪漫的句式
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彩。
4.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写作特色:
03文本研读
内容总结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诗歌充分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本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情境默写
4、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
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5、“ , 。 ”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6、 “ ,____________。”表明诗人此时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諑谓余以善淫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
7、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按要求写出有关诗句:
⑴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学习目标
第三课时:
1.积累并掌握第4段的重要文言知识,疏通第4段文意,掌握第4段基本内容
2.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
3.赏析《离骚》的写作特色,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
4.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
第三课时:
积累并掌握第4段的重要文言知识,疏通第4段文意,掌握第4段基本内容
1.通过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屈原的精神理想和高尚的人格美2.赏析《离骚》的写作特色,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手法。
教学难点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相(xiàng)〕观察。〔延伫〕久立。〔反〕通“返”,返回
译: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回〕掉转。 〔复路〕回原路。〔及〕趁着。〔行迷〕走入迷途。
译: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步〕使动用法,使……缓行。〔皋〕水边地。〔驰〕疾驰。〔丘〕 山冈。
〔焉〕兼词,“于彼”,在那里。〔止息〕停下来休息。
译: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啊,驱马疾行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在那里休息。
《离骚》中的兰,并非指兰花,而是菊科泽兰属的植物。这类植物多生长在湿地,叶子有香味,可制成香料,用于除虫辟邪。同样也可以用于沐浴或直接佩戴身上,是著名的古代香草。
一指花椒,也可作为辣椒的俗称。花椒属于芸香科的植物,从古至今就是重要的食品调料,其实除了果实之外,花椒全株都有香气,味道与柑橘的叶片一样。古人除了把花椒作为调料,也可泡酒,皇宫将其涂于屋内。又因为花椒结实累累,古人用于比喻子孙满堂。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进〕古代君子进则从政,兼济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
〔不入〕不被容纳。〔离〕通“罹”,遭受。 〔尤〕责备。
〔初服〕指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译: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而又遭受指责啊,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芰荷〕菱叶与荷叶。〔芙蓉〕荷花。〔芰荷、芙蓉〕都是清洁美好的事物,比喻高尚的道德。〔衣、裳〕古代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不吾知〕即“不知吾”。宾前 〔已〕罢了 〔苟〕如果、只要。
〔信〕确实。〔芳〕美好。
译: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菱叶与荷叶,《离骚》中也有一些植物并无香味,比如芰荷。芰,如今成菱,果实就是我们常吃的菱角。菱角外壳红色,是士大夫服色的象征,
原辞指荷花,现多指木芙蓉,芙蓉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到夜间变深红色。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长〕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加长。〔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译: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芳香。〔泽〕润泽。〔昭质〕光明纯洁的品质。〔亏〕减损。
译: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啊,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亏损。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反顾〕回头看。〔游目〕放眼观看。〔四荒〕指辽阔大地。
译: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弥〕更加。〔菲菲〕香气浓烈。〔章〕通“彰”,明显。
译: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民生〕人生〔好〕喜好 〔修〕美好 〔好修〕比喻修身养性 〔常〕常态
译: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啊,我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即使。 〔解〕被肢解。〔惩〕因受创而戒止。
译: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心是可以因受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修身洁行,坚守本心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 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内容: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1、第四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本节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有哪些?
第四段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如何理解悔?
不是否定自己的理想,也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而是苦苦思索
“悔”立足现在,深刻反省:
是否当初没有看清道路,是否应该返回呢?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退
退的目的
“初服”喻原先的志向
屈原《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
我从小就对奇装异服特别喜好,到如今年岁已老,兴趣却毫不减少。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帽。缀着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立身高洁,虽经坎坷挫折,不改追求
屈原的精神状态
④省自身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第三段
第四段
是否矛盾?
不矛盾。
第三段中的“未悔”是对自己选择的坚定,即诗人对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坚持。
第四段中的“悔”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即打算全身而退,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远离政坛,并没有放弃操守反而是更加的高洁自守。
浪漫的语言。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秾丽炫目。
浪漫的手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整体境界。
浪漫的句式。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彩。
浪漫的想象。纵横驰骋的想象,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浪漫的精神。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屈原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离骚》被尊为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在节选部分浪漫表现在哪些方面?
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第一段
自叙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第二段
诗人叙述自己注重修身,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
第三段
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第四段
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外部形象:他身披香草鲜花,宁死不放弃对美丽的坚持。
外在形象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德行高洁
课堂小结
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内在品质
长太息……多艰: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不吾知……信芳:
坚持操守,修身洁行
民生……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可惩:
忠贞不移,矢志不渝




课堂小结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诗歌充分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写作者后悔自己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现在久久伫立想要返回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趁着迷途没有走远,掉转车头返回的句子是:“ , ”。
4.《离骚》中作者写自己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从朝廷隐退是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 , ”。
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 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当堂检测
5、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6、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
7、 屈原在《离骚》中以香草为喻表达自己因为高尚的德行而遭到贬黜和强加罪名的句子是:“ , ”。
8、《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九死不悔的语句是:“ , ”。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当堂测试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作业布置:
以“我眼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不少于3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